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假期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习规划篇
为什么有些高二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三考生的学习心态?王老师说这些考生在刚步入高三的时候就已经成功的给自己制定了有保障的“学习计划”。提前制定计划、按计划复习,使得这些刚升入高三的学生,在一开始就抢在其他学生前面,已经赢得高考胜利的第一步。
制定学习计划,也不是什么难事,各位考生只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定制贴身的学习步骤即可。可以从课堂学习、课后习题、课外辅导、查漏补缺等环节入手。
当前,国庆长假即将来临的时候,如果有些高三考生还没给自己制定一套合理的“学习计划”,那么,快快抓紧这两个假期给自己补上这课吧。
学习资料篇
有些学生刚升到高三就四处批量购买各种参考书、模拟试题、预测试题等等。北京四中网校王老师指出,考生一定不要过多购买没有针对性的课外辅导资料,首先要保证在学校认真听好课的前提下,找一些有品质保证的辅导机构进行辅导,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试题。不要盲目只管做题数量,不管做题质量。王老师还提醒大家,现在社会的一些辅导机构存在不正规的地方,请考生和家长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此外辅导书籍也尽量购买正版的,盗版教材有好多文字等内容错误,以免耽误考生复习使用。
合理日程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文化伦理价值;启示
科学发展观每一内容都体现出了其具有的丰富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生态伦理价值。学术界对于科学发展观的伦理价值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政治、经济以及生态伦理价值,很少有学者涉及到其文化伦理价值,即使有涉及也是一掠而过,这对于发掘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及其价值意义是有缺陷的,所以探究科学发展观的文化伦理价值及其对我国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启示意义还是有相当的必要。
一、科学发展观的文化伦理价值的内涵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正如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文化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的发展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谓文化伦理,一是指文化与伦理之间的必然联系,二是指文化发展的价值追求。”[3]那么,所谓文化伦理价值,则主要侧重于后者,即内涵中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以及文化发展的价值追求。而价值追求,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人的价值的实现。因而科学发展观的文化伦理价值主要是指向文化建设及发展中对人的关注及其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因此分析其所包含的文化伦理价值也主要是通过分析其内容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中对人的关注及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而体现的。
二、科学发展观文化伦理价值的具体体现
1、“以人为本”所体现出的文化伦理价值
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及意义巨大,“而文化的终极关怀是价值”[4],是促进人的价值的实现,因此,在我国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坚持以人为本对于文化发展以及实现文化终极关怀――人的价值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坚持唯物史观的必然体现。马恩曾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5]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伦理价值的本质和核心,在文化领域中,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伦理价值体现:1)坚持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曾指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6],人民的文化当然得依靠人民群众自身,以人为本即是体现并要求了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文化发展的主体,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进行文化建设。2)坚持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列宁曾指出,文艺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7],在讲到文化的立场问题时也认为“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8],这都充分说明,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只有与人结合、为了人的发展才具有意义,其最终目标和价值意义是体现在人的身上的。3)坚持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然文化的发展主体是人民群众,而发展文化的终极目的又是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文化发展的成果自然由人民群众共同平等的享受。因此,文化的发展及其建设过程中就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以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三方面充分印证了文化建设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在文化建设中必须充分尊重人、关注人,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关怀及其体现在文化领域的文化伦理价值。
2、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所体现的文化伦理价值
1)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其二是人的全面发展。而这两大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伦理价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9]这四大建设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其中,社会全面发展强调的文化建设则突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文化伦理价值。“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要提高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后劲,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必须高度重视并全面推进文化建设。”[10]而人是社会各项建设的主体,文化建设对于人有巨大的塑造、教育、引导等作用。一方面,文化建设,有助于科学的武装人的头脑,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引导人们更加正确的进行实践活动,这有效的为其他三大建设提供并确保了高素质、有活力、有道德的建设主体;另一方面,文化建设的终极目的是为人的发展服务,是为了实现主体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其终极目标指向始终是为了人的发展。既然文化建设发展过程始终坚持人的主导因素、注重人的作用,其所体现出的文化建设的重要伦理价值意义也是必然的。
全面发展还包括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曾描述过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面才能和力量。”[11]这里,马克思所提到的发展和发挥它的全面才能和力量“指的都是个人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的充分自由发展,是人的才能与品质的多方面发展,是个人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12]而在人发展劳动能力、发展才能与品质、发展社会关系以及发展个人与社会协调统一的过程中,正如上文所述,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教育、塑造及引导等作用。“文化基本功能在于塑造全面发展的个人,文化价值的实现意味着具有高度主体性的,完美健全的个性的自我实现,意味着全体国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生命内涵的充实”[13]。文化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先进的文化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是必不可少,加强和改善文化建设势在必行。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文化的作用,这也体现出了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蕴含的文化伦理价值。
近年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仅给群众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给相关群众文化工作者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在新时期,要求所有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要加强理论学习以及思想作风、学风以及工作作风建设,并提出有效策略,来强化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服务水平,以此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1。
一、新时期对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在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都较过去有了很大改变,这就要求这一时期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也应随之加强。其中,新时期对于群众文化工作者有以下几点要求:
1.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的性质以及属性决定,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人员首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一个合格的“文化人”,这就要求其必须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并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对于群众文化工作始终抱有高度热情,能自觉为群众文化工作恪尽职守。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这虽然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各种不良主义,比如功利主义等会逐渐侵蚀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生存环境。面对这些功利诱惑,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坚定自己崇高的信念,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努力、奉献2。
2.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
群众文化工作者在成为一名合格的组织者、传播者以及实践者之前,必须要先成为一名学习者、鉴别者以及研究者。自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织、相互碰撞,使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糟粕文化的撞击,真实体现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如果群众文化工作者缺乏必要的文化素质,那么将很难去教育、感染他人。
3.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工作具备广泛性、复杂性等特征,其在适应不同层次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方面也较为繁杂。所以,要求群众文化工作者要成为“多面手”,既要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创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同时还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遇到挫折能够不气馁,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工作态度。
二、新时期加强群众文化工作者理论学习以及作风建设的有效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的有效策略
在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者加强理论学习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即政治思想学习、心理健康学习、职业道德知识学习以及文化艺术知识学习等。而通过这几方面的学习,对于提升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整体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对此,相关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手段,提高理论学习的有效性3:第一,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作为一项群众基础型极强的工作,群众文化工作的理论学习更应该注重与群众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针对性。比如说,在群众文化理论学习期间,相关学习者应该针对文化活动参与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群众的个体差异性以及整体性,在学习理论过程中应联系实际水平状况,不断地对理论学习内容进行更新,从而确保所学知识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实践;第二,采取多元化的理论学习方式。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开展群众文化理论学习需要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不断丰富理论学习方式。比如说,我们可以利用电力邮件的形式来展开理论学习活动,由培训部门建立相应的学习邮箱,将应学习的内容发送到邮箱中,以便于那些没有时间参加集体学习的工作者可以利用空余时间进行网上学习,而这种方式也不会与群众文化活动相冲突。另外,有关部门还可以将学习内容通过微信平台发送到各个学习者的移动终端,供其自主学习;第三,构建科学的学习考核体系。为了检验理论学习效果,相关部门需要建立一个完备的学习考核体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每一位学习者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第四,建立和完善学习期间的考勤制度,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学习纪律性,同时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并发挥榜样的力量,以自身来鼓励其他工作者开展有关工作;等等。
2.加强作风建设的有效策略
现如今,依然有部分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存在以下工作作风问题,比如说,主观主义、本本主义以及教条主义。在日常工作中,总是习惯性的从书本出发,以理论知识来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使得主观与客观严重脱离。与此同时,在工作态度方面,也有些群众文化工作者存在很大弊端,具体表现在作风上,即命令作风、形式作风、官僚作风以及腐败作风等,这些都不利于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的顺利展开。
加强作风建设一直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政治优势以及鲜明特征,同时也是我国群众文化事业得以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要加强作风建设,增进群众文化工作者与实际、与基层、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从而在促进文化生产与创造的同时,不断涌现更多、更贴合群众生活的优秀作品。对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群众文化工作者需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加强对国情民生的了解,增加基层体验,来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的感情。具体来说,群众文化工作者需要将世界观当作最基本的指导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自觉向现实社会生活课堂以及人民群众学习。正确处理自己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始终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明确自己工作的内容、服务对象,真正将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文化工作开展的起点,以保证群众文化工作的“群众性”;第二,开展群众文化工作,需要相关工作者尽可能的营造一个平等、尊重、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认真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以及文化的创造性活动。在一个相对和谐的文化氛围中,进行批评以及自我批评。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只有真正尊重彼此文化的创造性劳动,实现不同风格、不同观念的相互借鉴、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才能实现共同进步,进而为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创造良好局面。
一、企业绩效评价模式的演进
1.财务模式。该模式产生于20世纪初的生产管理阶段,此时的企业组织形式以工厂结构形式为主导,其内部绩效评价体系以成本考核为主导,具体表现为泰罗制下的标准成本制度。到20世纪80年代,企业组织形式已转变为以公司制为主导,企业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以追求利润最大化,投资报酬率(ROI)也因此成为企业绩效评价的核心指标。
2.价值模式。20世纪80年代末,企业绩效评价模式由财务模式向价值模式转变,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以EVA为主。EVA依据以账面数字为基础的会计利润,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将其化为经济利润。这样,EVA建立了财务指标和企业价值的直接联系,使价值创造结果融入会计核算体系中,为企业“基于价值管理”奠定了基础。
3.平衡模式。平衡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平衡记分卡。平衡记分卡以远景和战略为核心,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来衡量企业业绩,从对结果的反馈思考转向对问题原因的实时分析,其核心思想是一系列指标之间的平衡,从而克服了传统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片面性与滞后性,因而成为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新的里程碑。但平衡记分卡在实施中仍存在以下不足:①平衡记分卡无法有效体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②没有找到非财务指标的计量方法以及明确各个指标体系的考评权重如何设定;③难以与经营者的薪酬挂钩;④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基于此,1996年E・K・Laitinen提出动态综合业绩评价体系,即绩效多棱体,提出了“将非财务指标最终转化为财务指标,进而解决平衡记分卡中非财务指标的量化问题”的思路。
此外,在我国财务指标权重过大,导致企业过分重视短期财务结果,助长管理者的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行为,使得企业不愿意进行可能会降低当前盈利水平的资本投资,从而影响了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还有,从企业绩效评价模式的演进可以看出,现有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大多是针对企业的经济绩效来设置的,对企业的社会绩效评价涉及较少,即便有也是定性评价,少有定量评价,而对企业生态绩效的评价,基本上是空白状态。因此,构建一套企业与社会、自然和员工等和谐相处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很有必要。
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完善
研究企业绩效评价模式,首先需要研究企业价值取向的问题。传统的经济价值观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应以股东利益为中心,忽视了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经济价值观过于强调企业的利润目标和市场价值,忽视了企业作为社会成员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置企业的外部经济于不顾,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强调的是企业的社会性和生态性,注重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和谐性与持续性,主要从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角度去看待价值的本质及其生产和分配。所以,按照这一理论,企业的价值观应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价值观向以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持续性和协调性为目标的多重价值观转变,实现多重价值的和谐统一。
Elkington(1998)提出了“三重底线”的概念,认为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同时满足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福祉三方面的平衡发展,为社会创造持续发展的价值。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从单一的经济绩效评价向经济绩效、生态绩效和社会绩效三重绩效评价转变。
根据前文论述,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企业是一个使用多重资本、追求多重价值的“社会经济生态人”,因此企业绩效评价应坚持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当代利益相关者,还包括后代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人类利益相关者,还包括非人类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要求企业不仅追求经济利益,而且追求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尤其是后代利益相关者和非人类利益相关者更加注重企业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造。所以,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企业应该“以三重底线”为基础,追求经济绩效、生态绩效和社会绩效的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为全体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其中,经济绩效是指企业在经济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具体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企业为利益相关者创造的经济财富,主要通过经济增加值(EVA)、净利润等经济指标来反映。因此,在经济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可适当选择一些现金流量指标,例如单位资产有效增加值现金流量和单位资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一个企业的经济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应主要集中在价值创造、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现金流量五个方面,同时以价值创造指标为核心指标,通过将EVA指标(附加经济价值)进行层层分解,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指标建立联系。这样我们可以参照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企业经济业绩评价指标的参考体系,从而实现与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很好结合。而间接产生的有效增加值是指通过市场交换或企业分配在当期已经实现的增加值,它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源泉和基本保障,反映企业的经济业绩。在“有效增加值”指标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设置“附加经济价值(EVA)”指标加以补充。上述这两个指标之间的近似关系可以表述为:有效增加值扣除劳动报酬(劳动者所得)等于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扣除税收(国家所得)等于息前税后利润;息前税后利润扣除资本成本等于EVA。然后对EVA指标进行层层分解,与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指标建立联系。同时,这种联系又是以“净利润”指标作为纽带而建立的。
生态绩效主要考察企业在生态平衡方面的贡献和影响,表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了维护和增强生态平衡而创造的生态财富,主要通过各项生态技术指标来反映。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习欧美传统的发展模式,用资源高消耗和生活高消费来刺激经济高速增长,这一模式追求资本生产率和利润最大化而忽视资源利用率与环境损失。如今,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也成了世界上自然资产损耗最严重的国家。生态效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在创造一定的财务价值时所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生态效率指标是环境变量和财务变量的比率,这里的“环境”是包括物质资源的广义环境概念。成立于1995年,由120多个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参加的促进可持续发展全球企业委员会(WBCSD)描述了生态效率的实现途径:“生态效率通过在逐步减少整个寿命周期的生态影响与资源耗费的同时,提供价格上具有竞争力的、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的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来实现。”其核心是厂商为客户生产他付得起的经济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使生态负担最小化。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在的《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中定义生态效率计算公式为(ISAR,2000):
生态效率=环境业绩指标/财务业绩指标
上式分子的“业绩”应加上双引号,“环境业绩”其实是对资源环境的“负的贡献”。该指标计量了单位价值的环境影响,例如,每单位经济增加值的污染物排放或资源消耗量。并从水资源耗用、能源耗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臭氧损耗量、废弃物等五个方面计算企业的生态效率。
我国企业的生态效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简单地说,主要是经济结构的重工化、制造业比重的过高。能源与原材料利用效率的低下。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对污染防治与处理的漠视,尤其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出口商品附加值微薄,导致消耗一单位资源创造的经济增加值的微薄。然而,随着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资源枯竭的威胁,国内外对环境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关注:20世纪70年代兴起绿色革命的工业发达国家把生态环境因素作为服务于本国贸易保护政策的一种武器,利用自身技术和环境优势,实施非关税性“绿色贸易壁垒”,对不符合发达国家环境法规和环境指标的产品生产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提出了挑战。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的企业绩效评价应更多的关注生态效率,使企业朝着可持续、和谐的方向发展。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其实,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一直在不断进步:实施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希望工程”等扶困助学工程;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确保每一位义务教育段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认真解决农民工和贫困子女受教育问题;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一费制”;完善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严格考风考纪,确保教育的公平、透明等都已惠及了全国人民。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在发展目标中,职业教育在未来必将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社会认可。科园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务管理上 是符合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精神和思想的,我们前进的方向是正确的,所走的道路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同时,我们在教学管理上的探索和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应该以此次《规划纲要》的学习为契机,以提高教学服务能力为推手,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农村远程教育网的资源共享,信息化现代化的城市班班通建设,当代教师再不是处在只能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三大教具时代。“一贫如洗、两袖清风、三尺讲台”也再不是现代教师的真实写照,“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不再是句口号,每年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红火场面足以向世人昭示教师职业的巨大吸引力,越来越多的知识型人才开始青睐教育事业,“中小学教师实行绩效工资”更加稳定了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