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技术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对华文教学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华文教学协作学习存在教育观念落后、情感交流不够、缺少适当的评价等问题。为提高网络华文教学协作学习实效性,应精心设计教学策略、合理分配参与者角色、优化协作学习环境、实施有效评价。
关键词:华文教学;网络信息技术;协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257-02
现代信息技术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教学的网络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必将引起华文教学的革命性变化,本文探讨如何在华文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协作学习。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协作学习是在网络环境下实施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竞赛、辩、头脑风暴等形式,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最大化个人和小组的习得成果。
一、网络信息技术对华文教学产生巨大影响
1.网络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环境下,各种华文教学资源极其丰富,形象生动,资源的载体涵盖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媒介。网络无边界,学生可以很方便地与校外、国外的老师、同学进行远程互动、交流协作。
2.网络环境适合开展协作学习。学生处于虚拟的学习环境中,没有现实环境中的社交压力和情感负担,降低交流过程中的焦虑,增加活动的参与度,提高思维的质量。协作学习可以使学生有归属感,让学生觉得学习华文是有意义的,愿意学,并学好它。
3.网络环境可以实现长期协作学习。网络环境下,学习华文的小组成员不受地域、个体性格、年龄、工作状况的制约,成员之间可以形成稳固的协作关系,甚至能够实现终身协作学习的目标。
4.网络环境可以给华文学习者定制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网络教学可以让华文学习者自己制定学习计划,控制学习进度,在任何一个合适的地方随时学习。
5.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彻底改变。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情景创设者、学习活动设计者、协作学习指导者。
二、网络华文教学协作学习常见问题
1.教育观念落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网络华文教学中,教师仍然用传统的观念和方式进行网络教学,对学生角色分工缺少指导,对学习活动监管不够,注重知识教学,技能训练不够,局限于浅层次的问题讨论。
2.情感交流不够。网络华文教学是在虚拟世界中交流信息、传播知识,往往缺少情感交流,过于依赖网络媒介,使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产生距离感。如果在结构复杂的网络课程中迷失方向,又没有得到教师及时的沟通与鼓励,学生们容易困惑迷茫,产生孤独感。
3.缺少协作学习的评价。目前的网络华文教学常常缺少协作学习的效果评价,不重视评价过程,没有自我反思,不能全面分析网络华文教学中协作学习的优势与不足。
三、提高网络华文教学中协作学习的实效性
1.精心设计教学策略。现代化的网络华文教学,是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变,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依靠精心的教学设计和课程实施,实现大规模现代化、高质量的网络华文教学。协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是协作学习有效实施的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协作能力的有效途径。①问题讨论。教师在网络平台上提供文本资料和设置讨论的问题,通过聊天工具(QQ、微信等)、论坛、网络课程中的协作区、音视频会议进行讨论,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每个小组的人数最好为4人以下,多于4人不能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到问题讨论中。时间最好为20-30分钟,时间过短难以保证小组成员经过深入思考并提出观点,时间过长会造成学习者的疲惫,也可以根据议题适当调整时间。步骤如下:搜集资料、协作学习(讨论)、总结。②作品设计。教师布置题目,华文学习者利用word、PowerPoint、视频编辑软件等完成作品,可以在Blackboard平台的“小组”模块进行此类协作,参与者建议不超过4人,时间为3-5天。华文学习者围绕任务确定主题、组内分工、搜集资源、创作作品、修改完善作品、提交作品或小组汇报。③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参加人数依据具体主题确定,活动时间约20分钟。例如以“商业谈判”为题目,设置采购方、供应商(若干),采购方根据心理价位与供应商谈判,确定最终要采购哪家的产品;供应商要充分介绍自家产品的优势,并指出别家供应商产品的缺陷,合理压价,充分竞争,取得采购方的信任,争取获得订单。另外一种角色扮演的模式为互助模式,小组成员自行分工,分别学习课程的某一部分,对这部分的知识研究透彻,然后当小老师,教小组的其他成员,每个人扮演一次老师的角色,最后,所有成员学习并掌握了所有内容。④“头脑风暴”。“头脑风暴”可以利用聊天工具、网络平台的讨论区、协作会话区、共享白板、概念图等工具开展,教师给定一系列的引导词以刺激观念的产生,小组成员畅所欲言,尽量提出给定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记录小组成员的观点,形成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参与人数5-10人,时间约10分钟,适时调整时间。⑤小组竞赛。基于网络的小组竞赛式的华文协作学习,将学员分成两个组,小组之间展开竞赛,采用辩论或者游戏的形式进行,每组3-4人,依据规则展开辩论或者游戏,持续时间15-30分钟。为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协作,为了完美的结果就必须有竞争。每个小组成员不仅要完成好分配给自己的任务,还要关注其他成员,关注小组整体任务的完成进展和质量,成员间开展协作学习。
2.合理分配参与者角色。网络化华文教学协作学习需要合理分配参与者的角色,可以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由学习者自发分工,也可以是由组织者规定其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承担某个角色。参与者的角色按任务分为规则制定者、构想提供者、信息提供者、查询者、解释者、提问者、记录者、评价者等;参与者按在协作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分为统筹者(领导者)、进程观察者、追随者、激励者、调解者等。教师(组织者)要帮助学生明确协作学习的目标并帮助他们合理分工,鼓励学生独立进行任务分工。
3.优化协作学习环境。网络华文协作学习适合个人无法完成的高复杂性的任务,要提高其实效性,实现网络华文课程与协作学习的深层次整合并易于推广。有效开展基于网络的华文教学协作学习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小组规模(参与协作学习的学习者人数)、进行协作学习的时间、协作学习的材料(供小组使用的资料)、协作学习的工具(认知工具和通讯工具等)、协作学习的开展过程(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等。基于网络的华文教学协作学习中,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分为三个阶段:信息汇聚、群体思维和知识建构。有效的协作学习必须建立积极互赖的合作氛围,重视情感因素,从而实现有效的协作学习。教师要努力营造积极互赖的协作关系,使华文学习者认识到,为了完成某项任务必须进行协作,个人的成绩有赖于同伴和整个小组的成功。
4.实施有效评价。教师的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教师对协作学习客观的总结、科学合理的评价能促进小组协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是促进网络华文教学不断发展的重要措施。评价类型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组间评价,应注重协作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还应设置绩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目标的评价、学习任务的完成、成绩的提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学习态度和兴趣等。还要加强“反思”,在小组历程反思中,小组成员可以探讨协作学习时值得推广和发扬的经验、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反馈。
四、结语
基于网络的华文协作学习对提升学习者语言认知能力、移情和适应能力、语言操作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更有效地传播知识与中华文化,推动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2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整合的积极意义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的整合,是化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由于信息技术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的内在感染力,将在化学实验和理论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基于此,当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当积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3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整合的策略
3.1 明确课程整合的目标
1)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自主地制定、执行学习计划,学会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对信息内容的选择和理解能力等。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如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它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学生主体的地位。
3.2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整合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在此过程中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的。之所以强调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是因为基础教育改革提出明确的要求,即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合作,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而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代一种较新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对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对于我国学校课堂的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挑战;它可以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3.3 整合要考虑课型的差异
1)绪论课。化学课程的绪论课,一般都要介绍学科研究的对象、发展简史、特点、学习方法及学科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教学目的:①使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大致了解;②要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上好绪论课,对于帮助学生确立学习化学课程的良好内部动机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过去绪论课,一般由教师满堂灌,夸夸其谈地将自己所教专业作一番描绘,虽然这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终不能改变学生被动状态。现代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实现绪论课的直观化、形象化。
2)实验课。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来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必须针对整合点进行细致分析,诊断出信息技术与各类化学实验的整合点。
比如,有些化学反应的过程是无法用肉眼看到的,理解起来相当困难。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实验过程以虚拟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上,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把一些难于观察的、抽象的、微观的化学过程模拟出来,还可以把常规教学手段难以用实验演示的动态过程展示给学生,使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形象,帮助学生去领会实验事实和掌握化学反应规律。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实验,再现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也可以在模拟实验室里自己动手“做”实验,既提高课堂容量,还有利于比较、加深理解记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3)复习课。化学复习涉及的内容多、容量大,学生不容易把其知识条理化。如果用信息技术将知识结构化,学生很容易弄清知识的脉络,便于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复习的时候可以分步显示,即先显示提纲,学生回答问题以后再显示提纲下面的内容,复习串讲完以后,将整个内容都显示在屏幕上,条理清楚,脉络分明,内容明确,学生就可以加深记忆效果,也达到教学的目的。
3.4 整合应该是双向互动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双向的整合,并不是仅仅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还要把信息技术的思想应用到教学中,学科本身也应该在某些方面来适应信息技术。
3.5 整合绝不是对网络资源的单纯依赖
在整合的过程中,绝不能过分地追求和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他的教学资源,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其实有好多的方法都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在选用教学资源时一定要切合实际和恰到好处。
关键词 WebQuest;信息技术;互联网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001-02
1 前言
WebQuest是一种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是基于互联网资源支持进行操作的一种新教学手段,在当前多个国家都有进行课堂实践尝试。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虽然也有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WebQuest技术,但是仍然存在设计上偏离学生思维能力的状况,从而影响了WebQuest的实际教学效果。因此,要充分熟悉WebQuest这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特点,把握其核心内涵,进而将WebQuest这种技术真正应用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促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发展。
2 WebQuest技术概述
WebQuest这一种技术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依靠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进行探究性的教学。WebQuest包括的基本的教学模块有操作程序、教学目标、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WebQuest主要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形成的网络模块化学习,会根据不同的目标进行调整,依靠互联网上资源调动,以此促进教学的实现。WebQuest不排斥非网络资源,如各种纸质读物或者实地考察等,但是其日常的教学分配方式特别是教学操作程序是以WebQuest的在线操作来实现的。因此,WebQuest也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革。
WebQuest教学技术分为短期性WebQuest和长期性WebQuest两种不同的类型。WebQuest如果以短期的教学计划为基础,则一般是1~3个课时,重点是将大量的新知识信息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认知这些新的知识,掌握这些知识。而长期性的WebQuest,一般是以一周或者一个月作为教学周期,也就是当学习者已经完成一些短期学习计划之后,要对整个知识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并且对这些知识进行转换,促进知识的巩固[1]。
3 WebQuest技术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模块设计
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而言,明确的流程可以帮助WebQuest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课程知识提供给学生,学生也有一个固定的学习方案,将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进行加工和掌握。就一般而言,WebQuest技术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流程模块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在WebQuest上选择合适的教学课题与目标 在WebQuest上选择合适的教学课题与目标,需要对课题进行选择以及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实际上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目标虽然有课本的内容作为引导,但是仍然需要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明确WebQuest的教学选题。WebQuest的选题应该是没有固定答案的,是一种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选题,而不是课本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只有鼓励学生在WebQuest技术下进行主动探究,才有教学价值。此外,教学目标也应该确立下来,也就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希望学生获得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这些都是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在启动WebQuest教学程序之前进行明确的内容。
WebQuest上让学生理解和分析教学任务 WebQuest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对任务进行理解和分析。WebQuest是通过互联网资源进行和解决问题的信息教学方式,教师设计的信息技术选题也必然包含了互联网的元素。因此,教师在相关问题后,学生不要急于采用电子计算机对问题进行解决,而是要充分考虑这一个选题中所包含的任务、涉及的知识点。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对于选题的理解和分析是否到位,要鼓励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使用电子计算机搜索和解决问题,对于基本掌握电子计算机基础操作的学生都不是很大的问题,但是一些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更具备效率,而一部分学生处理问题的效率相对不理想。从WebQuest的视野上看,一部分的学生虽然已经能够用Web的资源解决问题,但是仍然没有采用更加便捷的方案解决该问题。因此,WebQuest技术的推出,正是针对学生实践性思考能力的提升,在学生开始使用电子计算机解决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所提出的课题的时候,让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和理解,以此可以让教师及时发现并且纠正学生错误的解决方案[2]。
WebQuest的学生自行搜集与加工资源模块 在WebQuest技术推动过程中,要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源。教师对于刚刚接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可以根据选题的要求,提供一些互联网上的网址,让学生自行登入和搜索有关资源;而对于已经接受一定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训练的学生而言,可以让他们根据选题的要求,自行在网络上搜索有关的资源。对于学生而言,WebQuest既然是一种网络提问模式,就应该让学生通过网络寻找答案,学生对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搜集以及加工能力正是在这个阶段进行训练的。
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而言,重点是培养学生逐渐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下自行搜索和加工资源的能力,而不是直接将答案交给学生,让学生重新演示答案。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可以更强,如在一些办公室软件的基本操作上,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搜索有关资源,观看网络上对于某一具体办公室软件的操作手法,自行进行上机实践。这种自行搜索和分析的方案,能够让学生记忆得更为牢固,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WebQuest中评价功能模块 在WebQuest支持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完成情况进行自评,或者让学生进行互评。教师最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分析这些问题客观存在的状况,以及应该如何改进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通过WebQuest进行点评,所有的学生实际上都可以看到全部学生各自完成的信息技术作品,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邻居等平台观看并且点评同学的作品。通过互相观摩学习,让优秀的学生到WebQuest的总控制平台上操作一遍,让全班学生观摩,以此学习他人的处理方式和思维方式等。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该在评价模块尽可能引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让他们成为整个点评阶段的主角。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强,而WebQuest平台能够运用自身的一对多演示平台,对优秀作品进行重现,以此激发学生努力完成优秀作品的心理,更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3]。
4 结束语
我国已经确定了通过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学校教学方式发展的战略,而面对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学校的课程教学也应该广泛地加入信息化技术,才能够促进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发展。WebQuest技术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而言,不仅是一种信息化的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多元化的思维能力培养。初中学生的可塑性强,通过WebQuest技术可以让学生逐渐调整思维方式,以互联网的思维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通过观摩和学习,特别是依靠WebQuest进行课题资源搜集、分析以及解决,能够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从而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胡艳,宋书楠.基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职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3):109-112.
七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对于信息技术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由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有些学生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中等生多有偏科现象,学困生在学习上懒惰、怕动手动脑,再加有相当的一部分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热衷于小游戏,只要教师看不到就会分神。
学困生差因分析:学困生的学习目的性不明确,上课小动作多,注意力不集中,不记笔记,课后不复习。对一定要求掌握的信息技术概念及操作要领不加强巩固,对信息技术开始有些兴趣,以后兴趣越来越淡。
二、教 学 目标
1、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
知识与技能
要求掌握的初步知识,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WindowsXP操作系统和利用Word 2003制作文稿和电子报刊,具体知识点如下:
信息技术及应用:认识信息的基本特征;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能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知道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知道如何正确的使用信息。
WindowsXP部分:熟悉WindowsXP的桌面,掌握XP窗口的基本操作;学会设置WindowsXP的桌面、外观及屏幕保护;学会使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文件及文件夹;会使用XP的搜索功能查找文件和文件夹;会在XP系统中设置日期和时间,会卸载、删除程序和文件。
Word 2003:了解电子报刊设计的基本知识;经历利用Word设计电子报刊的基本过程,熟练掌握电子文档中文字及段落的编辑及格式设置、文字定位、图文混排、版面设计、表格制作、页面修饰等方法;在合作设计、制作、展评电子报刊的过程中,体会合作的乐趣,学会交流与合作。
必备技能:
学会正确的启动和关闭计算机,掌握WindowsXP的最基本操作,会使用键盘和鼠标,会使用写字板或记事本进行中、英文的输入。
了解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的基本功能和特点;掌握word的基本操作,并会进行基本的文本编辑,如文档的打开、新建、保存,文本的输入,设置字体、字号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运用信息技术,展示数学的美
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和视频于一身,其特有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很容易就能创造出热烈、激昂的课堂气氛,直观、生动地对学生进行催化,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上至宇宙,下至细胞的形形关于圆的图片,还有小雨点滴落在湖面上荡起的层层涟漪。学生被这种数学的美深深吸引了,凝神观察,教学目标就在这美的体验中得到落实。接着让学生看课件中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的车轮都是圆的,然后将它们换成三角形或正方形等形状,学生观察后议论纷纷,个个笑得前仰后合……最后画面又把轮子换成椭圆的,学生看完后都说:“这也不行,坐上去谁受得了?”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圆形的轮子就行,其他形状的轮子都不行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唤起学生探究的愿望,诱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这样,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弄清道理,深刻地认识了圆的特征。
2 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教师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内容,即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
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播放一段学校门口车辆的通行录像,让学生数数1分钟内学校门口经过的各种车辆分别有多少,给学生提供统计的情境。学生有的想出用画符号的方法来统计,有的则用写“正”字的方法。还可以搜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卡通人物,或者用插播录音的方式,多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这样避免了学生在做练习时的枯燥乏味,而变得趣味盎然,学生积极性很高,发言争先恐后。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往往能更好,这样的数学课谁能不喜欢?
3 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合理地处理教材,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学中深感棘手的问题。而信息技术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
如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先引导学生观察,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熟悉的形体。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学生学习兴趣浓厚,通过经历这一教学环节,大部分学生对以前知识的回忆被激发,较好地掌握了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直观的演示,步步引导,环环推进,将一个复杂的圆柱化为长方体,问题很快得到解决,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4 运用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