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被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依据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检测管理办法》,我们掌握了对药品的生产制造过程、药品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医疗机构依法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等有着详细的规定,并明确了其各自的相关职责、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单位等。如何进一步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质量,使临床安全用药更合理,减少或避免严重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成为药师当前工作的主要职责。
1药品不良反应分类及报告和监测目的
1.1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 药品不良反应按照病因对进行分类,分为A、B、C型反应,其中量变形异常为A型反应,质变形异常为B型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按照群体对进行分类,可分为毒性作用、后遗效应、变态不良反应、停止用药反应、药品依赖、致癌、药品不良反应、二重感染、突变、特异质反应、致畸。
1.2监测和报告 监测和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不是针对药品本身,而是对药品的不良反应进行进一步的了解,目的是使一些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能够被及时发现,进一步加强药品的监督管理力度,及时发现药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在一定程度遏制同一不良反应情况重复发生的现象。
2发挥药师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中的作用
2.1加大药品不良反应知识的宣传力度 保障有效、顺利的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离不开对药品不良反应知识宣传工作深入持久的开展。通过对药物咨询栏目、宣传板报、讲座等方式对相关的药品不良反应知识和不良反应报告、监测存在的意义进行宣传,使药品质量问题、药品不良反应及医疗事故之间的本质区别能够得到人们的正确区分,使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得到更多的单位或个人积极主动的参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渠道得以适当拓宽;增强药品生产制造企业的责任感;降低一些医疗人员因不了解药品不良反应而出现判断失误的频率等。以患者、病因为中心,药师深入临床合理指导临床用药并参与药物治疗的整个过程,能够及时的发现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对其进行判断评价,使识别药物警戒信号的能力得以提高,在深入临床过程中对药源性损害进行准确的区分并能够有所警惕。如假劣药物、急慢性反应、药品误用、药物中毒等问题。
2.2减少药源性损害 药师协助医护人员、患者对药物的进行正确认识,最大限度的减小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检测中药源性损害对其的影响。及时对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药物认识方面的协助,降低药源性损害的干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监测工作顺利的开展。
2.3用药不当得以避免 药师协助医院护理人员、患者对药物的正确使用,避免不合理用药的重复出现而造成一定的损失。药师在对临床用药过程中进行监测时能够确保药物分发、药物配置、药物储存、药物使用等环节符合规定要求。例如指导有些药物进行滴注的过程中,其速度可能对药品不良反应产生很大的影响。药师通过与医护人员的交流合作,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指导,及时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加强对患者用药信息的收集、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收集。
2.4合理用药咨询 使患者具有一定程度的药品不良反应知识,让其充分正确认识到服用药物种类越多,不良反应就发生率就越大。即使是维生素和补益药的不当服用也会引起不良反应。对患者进行药物性能、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方面指导,使患者能够根据自身病情的轻重缓急合理用药,使患者自我检测和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的能力得以提高。
2.5承担药品咨询工作 随着不断增多的非处方药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非处方药的不当使用占有很大的比例,对非处方药的风险认识用药者欠缺,药品标签阅读、药品的使用、使用时间等方面存在着理解误区,而药师能够提供相关方面的服务,负担起药品咨询工作,从分利用自身对药学信息熟知的优势,做好药品合理用药的指导。
2.6开展药物警戒(PVG)工作 我国的ADR监测系统实际上已开展了很多药物警戒的工作,齐二药、欣弗、泗县甲肝疫苗等事件,以及鱼腥草事件,都是通过ADR监测系统发现信号,通过快速报告和应急事件处理机制,及时有效的控制相关事态。
2.6.1药物警戒的目的 药物警戒较传统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更为广泛,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综合评价药物的风险效益,对药品安全性的监测,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以达到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2.6.2药物警戒工作中的作用 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适时引入药物警戒的概念有助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事业进一步深入发展。药物警戒中,药师要充分利用国家ADR中心不良事件数据库里的资料,特别是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分析近年来我国发生的药害事件,从各方面找出潜在的隐患和可能的种种原因,增强对未发生不良事件的研究和认知能力,提出预警、预防、减少和尽可能避免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发现在测试上市药品不良事件的早期信号以及临床可能发生的任何药源性损害:如伪劣药物的使用,用药错误,缺乏药物疗效,无科学依据地扩大药物的适应证,药物的急慢性中毒试验,药物相关死亡率的评估,以及药物滥用或误用所致的潜在安全性问题等,都是药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3结论
通过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及报告和监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过程中药师发挥的重大作用的分析,概括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并不是针对药品本身,而是为了对药品的不良反应进行进了一步了解,并通过了解使一些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能够被及时监测和发现,使药品的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的加强,及时找出药品中存在着的安全隐患问题。药师通过对病人合理用药的宣传工作,通过药物咨询服务台,通过窗口药师将老年患者和合理用药推荐患者,咨询台的中、高级职称的药师和临床药师,解答患者的合理用药问题,可以防止或降低ADR的发生率,因此药师在不良反应监测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参考文献:
[1]杜瑜,王美芳,王晓贤.临床药师在不良反应监测中的专业作用[J].海峡药学,2011,1:153-154.
[2]庄权权,赖淑华.临床药师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作用[J].海峡药学,2010,22(6):248-250.
[3]曾毅,谢伟乾,黎晶晶.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工作现状调查分析[J].华夏医学,2012,25(1):86-90.
[关键词]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结果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无锡市药监局安监处信息,采集2009年1月-6月的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数据,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数据库收
集到无锡地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共计2158份,其中一般报告1925份(89.2%),新的一般报告154份(7.14%),严重的报告71份(3.29%),新的严重报告8份(0.37%)。
1.2方法
对2158份报告所涉及患者基本情况、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情况、ADR评价与转归等信息,应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分析统计。并将采用相同方法对79份新的严重的ADR报告进行重点统计分析。
2结果
2.1患者一般情况
2158份报告中,男性993例,女性1165例,男女比例1:1.17;10岁以下儿童309例(15.01%);无家族不良史的830例(38.46%),不详的有1039例,占总报表数的60.66%;有既往不良反应史的99例(4.59%),无既往不良反应史的964例(44.67%),不详的1095例,占总报表数的50.74%。老年人因身体机能发生变化,易发生抗菌药物相关腹泻,其有关因素为抗菌药物品种、多药联用、长期用药、医疗干预,应严密监测不良反应发[1]。
2.2给药途径
静脉滴注给药共1603例,占样本总数74.28%,口服453例(20.99%),静脉注射30例(1.39%),肌肉注射29例(1.34%),皮下注射12例(0.56%),其他(阴道给药5例、皮内注射2例、动脉注射2例、腹腔内注射4例、局部外用5例、局部注射2例、吸入给药4例、眼用药5例、直肠给药1例、经乳吸收1例)31例(1.44%)。
2.3不良反应的评价和转归情况
江苏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对2158例ADR报告中进行评价,其中肯定16例,很可能1393例,可能694例,未评价52例,可能无关3例。ADR转归:1597例病例为好转(73.96%),557例治愈(25.81%),另有3例留有后遗症,1例死亡。
2.4新的、严重的(79例)不良反应情况
不良反应监测结果分析,在2158份ADR报告中,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71份(3.29%),新的严重报告8份(0.37%),对79份(3.66%)新的严重的ADR病例作进一步分析,抗生素所占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一半以上的份额,这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有关,不合理应用现象严重。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药品种类、构成比例、涉及器官、临床表现见表1和表2。
3讨论
3.1患者一般情况与不良反应的关系
统计结果显示,男女ADR之比1:1.17,女性高于男性。由于女性与男性相比,相对体重轻、表观分布面积少、脂肪组织比例高、性激素水平不同、生理代谢差异,从而导致药动学与药效学的差异,因此女性用药后比男性发生不良反应几率高。在2158例新的严重的ADR中,有9例为1999以后出生的儿童(占15.01%)。新生儿和婴幼儿肝肾功能尚不健全,肝脏对药物的解毒作用及肾脏排泄药物和代谢产物的能力较低,因而易发生不良反应。老年患者是不良反应高发人群,随年龄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小管分泌能力下降、肾血流量明显减少而影响其体内药物的排泄;同时,肝血流量降低、肝药酶活性减弱而致解毒能力下降;组织器官功能减退,靶器官对某些药物作用的敏感性增加。这些均为老年患者易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2]。
3.2给药途径与不良反应的关系
在2158例ADR病例中,由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占1633例(75.67%),79例新的严重的ADR病例中静脉给药引起不良反应57例(72.15%)。在治疗过程中,医生、患者都倾向静脉输液,故静脉给药相对于其他途径给药引发ADR较高。这可能与药品纯度、不溶性微粒、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分解产物和内毒素等因素有关。静脉给药不但对药品的质量要求高,而且对输液的操作过程要求严格。因此,我们临床用药必须遵循能外用不口服,能口服不注射,能注射不输液的原则,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3药物选择与不良反应的关系
在引起的新的严重ADR药物中,由表1可见,抗微生物制剂有48个,占ADR构成百分比的60.76%,位立本期不良反应报告药品首位。说明临床上为了预防感染或抗感染治疗,大量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特别是抗生素,据统计在我国抗感染药品销量占药品销量的26%以上。大量不规范使用抗菌素,不仅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浪费有限的医药资源,也会带来许多本可避免的药物不良反应。不合理用药导致不良后果,不仅会导致医源性感染,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支出,还可能影响原发性疾病的治疗。[3]、[4]要求我们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做到针对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药品、合适的剂型、合适的途径、合理的用量、合理的用法、合理的用药时间、合理的疗程。事实上,抗肿瘤药不良反应较普遍,过敏、骨骼造血系统损害、白细胞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损害、肝肾功能影响等,但ADR上报偏少应该重视。
3.4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情况
在表2中可见,79例新的严重的ADR主要表现为过敏性反应、过敏性休克等全身损害(53.93%);皮疹、荨麻疹、红斑疹等皮肤及附件损害(8.99%)。不良反应有局部的有全身的;有单器官的有多脏器的,可涉及全身各个器官或系统。高龄病人长期住院、大量应用抗菌药物,特别是喹诺酮类、头孢类极易产生抗生素相关肠炎等不良反应,喹诺酮类易导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致精神异常。[5]、[6]、[7]、[8]过敏性体质患者用药更应该重视不良反应的发生,用药前应了解有无过敏史,家族史并进行皮肤敏感试验加以判断,及时做好相关记录,发生不良反应时及早处理及早治疗,减少对病人的伤害。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虽不能给医疗单位和患者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它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药品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是确保患者安全用药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嬗,陈海平.老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研究[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9,11(6):381-385.
[2] 凌春燕,张晋萍,葛卫红.我院242倒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9):697-698.
[3] 闫永宁.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2011,8(1):10-11.
[4] 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办公室.国外合理用药概述[J].中国执业药师,2011,8(2):14-16.
[5] Loo VG ,Poirier L ,Miller MA ,et al. A predominantly clonal multi-institutional outbreak of 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 with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J].N Engl J Med,2005,353(23):2442-2449.
[6] 李丹,任爱民,王红.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治疗与预防的研究进展[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0,12(4):262-266.
从总体看,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质量有所提高,报告来源基本稳定,医疗机构仍是报告的主要来源,企业报告的比例较上年略有增长,监测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2010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分析评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对发现存在安全患的药品采取了相关管理措施。
一是及时药品安全警示信息
全年共《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10期,涉及14个/类品种;《药物警戒快讯》15期,共报道国外药品安全性信息,尤其是美国、欧盟药品管理部门的信息90余条。
二是加强药品的使用管理
2010年10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了《关于加强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使用管理的通知》,采取了加强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使用管理的措施。
三是撤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
2010年10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了《关于停止生产销售使用西布曲明制剂及原料药的通知》,停止了西布曲明制剂和原料药在我国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撤销其批准证明文件,已上市销售的药品由生产企业负责召回销毁。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要求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主动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定期进行分析、评价。建议医护人员关注临床合理用药问题,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避免超适应证用药、超剂量用药、配伍禁忌用药。
为正确理解年度报告中所列的统计数据,现对年度报告中的数据说明如下:
1.涉及药品的种类及排名
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化学药的病例报告占总报告的86.2%,中药的病例报告占总报告的13.8%,其中中成药占99.7%,饮片不足0.4%。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化学药中最常见的是抗感染药,与其他前5位共占化学药报告数的77.7%,依次是心血管系统用药(占化学药的7.8%)、镇痛药(6.9%)、消化系统用药(5.3%)、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4.1%)。中成药排名前五位的类别分别是理血剂中活血化瘀药、解表剂中辛凉解表药、清热剂中清热解毒药、开窍剂中凉开药、补益剂中益气养阴药。
化学药报告数量排名前20位的品种中,抗感染药有15个品种,前三位分别是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头孢曲松。中成药报告数量排名前20位的品种中,中药注射剂有17个品种,前三位分别是双黄连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射剂。
2.药品剂型和给药途径分布
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剂型分布仍以注射剂为主,占59.5%,口服剂型占37.0%,其他剂型占3.5%。化学药、中成药报告中,注射剂占有比例分别为61.0%和50.9%,与总体情况基本一致。注射剂构成高于其他剂型,仍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
3.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累及系统
2010年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8.9%)、胃肠系统损害(占26.1%)和全身性损害(占13.6%),与2009年累及系统排名一致。注射剂型累及系统前三位与总体报告一致,口服制剂累及系统第一位为胃肠系统损害,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
严重报告涉及药品的种类及排名
严重报告涉及的化学药中最常见的是抗感染药,占化学药的48.5%,较2009年降低2.9%;前5位其他依次是抗肿瘤药(占化学药的13.3%)、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 (4.5%)、心血管系统用药(4.0%)、神经系统用药(4.0%)。前5类药品共占化学药报告数的74.3%。中成药严重报告中,报告数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理血剂中的活血化瘀药、补益剂中的益气养阴药、开窍剂中的凉开药、解表剂中的辛凉解表药、清热剂中的清热解毒药。
化学药严重报告数量排名前20位的品种中,抗感染药有15个品种,前3位分别是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青霉素。中成药排名前20位的品种均为中药注射剂,提示中药注射剂的风险依然很高。
累及系统及主要不良反应表现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累及系统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全身性损害(33.9%)、呼吸系统损害(15.0%)、皮肤及其附件损害(9.7%)。与总体报告累及系统比较,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呼吸系统损害和全身性损害更加突出。
药物主要严重不良反应
化学药注射剂主要严重不良反应表现多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呼吸困难、寒战、发热、骨髓抑制等。化学药口服制剂主要严重不良反应表现多为肝功能异常、皮疹、瘙痒、白细胞减少、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呼吸困难、胃肠道出血等。中药注射剂主要严重不良反应表现多为呼吸困难、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寒战、心悸等。中药口服制剂主要严重不良反应多表现为皮疹、肝功能异常、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间质性肾炎、腹泻等。
小贴士
药品不良反应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严重不良反应是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1)导致死亡;(2)危及生命;(3)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4)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5)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长;(6)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形的。
药品不良事件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医学事件,不一定与该药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结 语
2010年,在全国卫生和药品监管系统以及全国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的共同努力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事业持续、蓬勃向前发展,各项工作目标得以顺利完成,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筑起了一道有效的屏障。
与2009年相比,2010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加强,监测网络不断扩大,病例报告数量稳步上升。目前,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据库中已累积超过了300万份病例报告,每百万人口报告率超过500份。但同时应看到,我国各地区监测工作发展依然不平衡,不同地区监测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报告仍显不足,报告意识和监测工作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何为药品不良反应
大众应该对药品不良反应有个清醒的认识,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1年5月4日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明确指出:“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这就清楚表明药品不良反应是合理用药时发生的有害反应,与药品质量无关。老百姓有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万事有利必有弊。我们医务人员常说,药品是把双刃剑,既能治疗疾病,也可能导致疾病,药品不良反应正是药源性疾病的一类。用药品治疗A疾病,却可能导致B疾病、C疾病,甚至D疾病的发生,给患者造成伤害。以常用的阿托品为例,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内脏绞痛,正常使用却会引起口干、心悸、心率加速、瞳孔扩大、语言不清、烦躁不安、皮肤干燥发热、小便困难、肠蠕动减少、中枢兴奋、呼吸加快加深,甚至出现谵妄、幻觉、惊厥等,严重中毒时可由中枢兴奋转为抑制,产生昏迷和呼吸麻痹等。
层层安全把关
对此,大众不要惊慌或对药物治疗产生偏见,要知道有卫生职能部门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在为大众的用药安全把关,应对药物治疗充满信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对药品的生产和使用负有监管职责,药品上市前经过严格的监督生产和产品检验,上市后的使用则有立体化信息反馈和评价系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专门设立了药品评价中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与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基层用户共同组成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承担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评价的技术工作及其相关业务组织工作。
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枚举
2010年在分析、评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卫生职能部门采取了以下措施:《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10期、《药物警戒快讯》15期;针对罗格列酮的使用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高相关问题,了《关于加强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使用管理的通知》;针对西布曲明用于减肥可增加患者的严重心血管疾病风险,《关于停止生产销售使用西布曲明制剂及原料药的通知》,撤销其药品批准证明文件。
具体到某种药品,就以尼美舒利为例,该药1997年在我国上市,使用中暴露出一些问题,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专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于2008年6月11日《关于修订尼美舒利口服制剂说明书的通知》,今年又综合国内外研究、监测、监管、专家意见和临床用药等情况,于5月15日《关于加强尼美舒利口服制剂使用管理的通知》,修改说明书,限制适应证、适用人群、剂量和疗程等,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
作为药品安全风险警示的重要手段,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2010年度主要通报了:
骨肽和复方骨肽注射剂引起过敏性休克;
鼻炎宁制剂引起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等严重过敏反应;
抗乙肝治疗的核苷类似物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的横纹肌溶解问题;
异维A酸口服剂型可导致罕见且严重的皮肤损害(多形性红斑);
维C银翘片导致全身发疹型皮疹伴瘙痒、严重荨麻疹、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肝功能异常、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昏厥、间质性肾炎、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
罗格列酮导致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心梗、心肌缺血、心绞痛、冠脉病)、心功能衰竭、重症药疹、肝功能异常、胃肠道出血、黄斑水肿、低血糖反应;
辛伐他汀与胺碘酮合用增加横纹肌溶解风险,出现肌肉疼痛、压痛、虚弱、尿色异常。
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0年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692 904份,每百万人口报告数量达到533份(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建立完善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方,每百万人口不低于300份);医疗机构报告的占84.7%、企业占12.7%、个人占2.5%。报告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所提高,报告来源稳定,监测网络覆盖面扩大。但各地区监测工作发展不平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报告不足,其报告意识和监测工作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主要安全风险是
抗感染药和中药注射剂
从全年的统计数据上看,化学药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占比接近九成,所有药品中注射剂的构成高于其他剂型,药品安全风险主要集中在化学药中的抗感染药和中药注射剂。注射剂不像口服药品有胃肠道作为第一道防线,而是直接进入血管,更容易导致过敏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已明确,抗感染药物会导致药源性肾损害(肾缺血、肾毒性作用、肾小管梗阻和免疫反应)、药源性肝病及急性肝衰竭、神经系统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听力、视力、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以及神经肌肉传导阻滞)和血液系统损害(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及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造血功能衰竭和凝血异常)等严重损害,而中药注射剂(成分远较西药注射剂复杂)会引起呼吸困难、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寒战、发热、心悸等。因此,这两类药的安全性是今后药品安全监管及临床合理用药应关注的重点。
ADR监测工作开展概况
建立ADR监测报告制度,制定ADR报告程序:医院制定了ADR监测报告制度、实施细则、报告程序及奖惩条例,并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学习。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规定,医院所有的医生、护士、药师等均有报告ADR的义务和责任,并鼓励患者报告自身的ADR。ADR报告程序为:①医生、护士、药师发现可疑的ADR;②填写ADR报告表并同时通知临床药学室收集报告表;③临床药学室根据报告的ADR进行临床调查,排除用药不当的可能,疑难病例提交给ADR专家小组讨论或咨询上级医院;④临床药学室将收集的ADR信息及时向当地药监部门报告,药监部门每月向ADR监测中心报告。
为开展ADR监测工作,深入临床、服务临床:为了更好地配合开展ADR监测工作,我院坚持临床药师深入临床科室,将ADR监测与临床药学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通过深入临床,提高了药学人员的临床医学和药学知识,促进了医生、护士及患者与药师之间的沟通,真正让临床药学发挥纽带作用,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加强医院药学信息工作,普及ADR知识:2004年开始,医院组织临床医生及药剂科专业人员编辑《医院药讯》,每季一刊,在《医院药讯》上设有ADR专栏,主要介绍ADR基础知识,公布国家ADR政策和监测管理办法,宣传ADR监测的定义、目的、意义及各级人员职责。广泛收集与整理ADR信息,收集内容包括国内外的中药、化学药品及生物药品的各种ADR信息。临床药学室配备了电脑,便于在Inter网上查询相关文献资料。
体 会
院领导的关心、重视与支持是开展ADR监测工作的先决条件。ADR监测工作是合理用药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医疗机构提高自身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医疗市场竞争的需要。医院领导应重视ADR监测工作,将其作为优化医疗服务质量、促进本医院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只有医院领导真正重视ADR监测,这项工作才能切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提高医务人员ADR意识,更新观念是做好ADR监测工作的关键。笔者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医务人员对ADR监测工作的认识存在以下误区:①认为ADR主要源于质量问题,把责任推向制药企业;②认为ADR是医疗事故,害怕卷入诉讼而在报告时顾虑重重;③认为ADR主要源于患者的个体差异,与医疗行为、药品本身无关,不必要报告。针对以上工作误区,我院多次组织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医务人员形成正确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
建立奖励与约束机制是开展ADR监测工作的有效措施。做好ADR监测工作,必须有经费支持。我院ADR监测的经费来源包括自筹经费、医院专项拨款、国家或地区ADR中心资助等。对积极上报者给予一定奖励,漏报或隐瞒不报者给予处罚。然而资金缺乏依然是当前医疗机构开展ADR监测工作存在的重要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