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草船借箭主要内容

草船借箭主要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草船借箭主要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草船借箭主要内容

草船借箭主要内容范文第1篇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里面的故事有很多,比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于过五关斩六将”“孔明计草船借箭”……

但最有趣最精彩的还是“孔明用计草船借箭”。因为我第一次看这本书就是看的这个故事,这个故事非常令人回味。于是先来了一个“当头炮”之后便让我喜欢上了《三国演义》。这篇故事的大意是:“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从而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这让我感到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诸葛亮足智计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

第二个精彩故事就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因为这片故事惊险,勇猛,气魄!于是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这篇故事主要讲了:“关于来到东岭关,守将孔秀不放行,说他没有曹丞相批文。关羽怕耽误行程,提刀斩了孔秀。之后也提刀斩了大守韩福,汜水关守将卞喜,荥阳太守王植,夏侯惊和蔡阳。这表现了关羽的勇猛和大义凛然。每次我看到这篇故事都会望着天花板默默地祈求道:要是我能拥有关羽一点神气劲那该多好呀!我的弟弟也是非常喜欢这篇故事,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每次我一给他念,他总是会手舞足蹈的乱跳,仿佛沉浸杀敌的境界里。

“晋国建立三国统一”这篇也非常宏大精彩。它是《三国演义》的结尾。便给我了一个“双炮僵”僵住了我那贪玩的心,变成了一个稳重的心。故事的主要内容讲的是:司马昭杀了魏帝曹髦,立曹奂为帝,改年号为景元。姜维一面约东吴起兵,一面兴师讨伐司马昭弑君之罪,经过一番斗志斗勇晋军顺利拿下江陵重镇,直指建业。孙皓于是学刘禅晋,并随军去洛阳面君。司马炎封孙皓为命侯,命他在洛阳居住。从此,晋国建立统一的政权,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篇故事让我对三国大局久久不能平静的心终于平静下来……又让我那颗寂寞的心又热闹了起来,因为我找到了一个新的伙伴——历史故事。

草船借箭主要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维能力 发散点 争论点 好奇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36

发散思维是对常规思维的扩展,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要选择思维含量较高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怎样选择思维的发散点呢?

一、学生的争论点

以教学《草船借箭》一课为例。教学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方式时,教师以此为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对此方法的利弊进行探讨,认为该方法弊大于利。这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其他学生还有不同的意见吗?曹操是个军事家,他所用的方法真的是这样缺乏灵活性吗?”通过引导,学生觉得之前的见解缺乏全面性,观点过于片面,其实曹操的想法并不笨;学生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教师以曹操的“铁索连船”为主题,让学生展开辩论。认为曹操“铁索连船”的方法利大于弊的学生找出自己的依据。通过辩论,学生达成了的共识:曹操使用铁索连船的方式,其实是利弊共存的;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就得看曹操是否能够小心作战,认清风向,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本课的教学中,由于教学思维发散点选择得当,不仅让学生进行了发散思维的练习,同时也促进学生在练习中形成创新的见解。

二、学生的好奇点

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若在规定的三天之内的江面上没有雾,那诸葛亮的计划“草船借箭”便失算;这样的话,曹操与诸葛亮两人的作战将会是选样的结果呢?为此,学生展开讨论,他们根据自己要求对课文中的故事情节重新进行梳理,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如果事情这样发展,那诸葛亮就会栽倒在周瑜手上;而有的学生却认为:即便是这样,诸葛亮智慧过人,也一定能化险为夷;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尽管诸葛亮神机妙算,然而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比如他晚年间的几次战斗,以后的战局可能凶多吉少。学生通过对诸葛亮命运的猜测,尽管看法存在差异,却都言之有理。为此,教师并没有着急下定论,只是对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进行鼓励,并要求学生积极发散自己的思维,对课文的结局进行推测。尽管前提条件是假设的,但是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文本的空白点

(一)人物语言空白点

如,《但愿人长久》一文,写苏轼躺在床上远望月空,心中不禁埋怨:“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文章在此处用了一个省略号,留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学时,便可引导学生联系苏轼所说的内容,展开思维训练。

(二)人物心理空白处

《小木船》一文的第四段介绍到“我”与陈明的友谊破裂,之后的几个月双方均感觉是自己的错误,但是两个人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陈明用实际行动以及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我”没有语言,同时也没有实际行动,却只是“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但是,这时“我”的内心活动十分丰富。为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以“陈明,你听我说”为主题,指导学生和“我”实现角色互换,对“我”当时的心理进行揣摩。这样可以实现发散学生思维的教学目的。

(三)人物动作空白处

《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中这样描写到:“我两耳一阵轰鸣,就什么也不知道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与下文进行结合,并且将“指导员护书经过”作为主题,自由发挥,展开想象。学生可以在“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子下面,被鲜血染红了”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可以用一些动词,将指导员“舍身护书”的经过进行描述。这样的发散思维,可以让学生掌握动词的运用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文本的模糊点

在课文《月光曲》一文中,作者这样描写:

贝多芬弹奏一曲结束之后,盲姑娘十分激动,说道:“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吧?”这时贝多芬没有回答她,只是接着弹奏了一曲。

草船借箭主要内容范文第3篇

1自学

即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进行预习。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自学习惯。

1.1确定自学的目标导向。首先,应有基本目标和争创目标的设计,体现“个体差异”。其次,从学生思维活动的纵向发展看,具体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要有层次性,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成功、愉悦的状态中,从而进一步诱发学习的动机,以调节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信心和能力,提高自学效果。

1.2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①读一读。课文中“预习”部分有多种“功能”。有的“预习”提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的“预习”设置悬念,引发我们读课文的兴趣,有的“预习”提示读书方法等,让学生在预习时先读一读,明确预习的方向,提高预习的效果。②画一画。“预习”中强调要做到“动笔墨读书”,如有不懂的地方,在书上做上记号,有的要求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句子画下来,有的要求在最使你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简单写下你对预习后的初步感受等,让学生画重点词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③议一议。有的“预习”部分强调“有不懂的词,查字典或同学们讨论”,我们就可引导学生对“预习”提出的内容展开讨论,加深对字词的理解。

1.3加强自学调控。对学生的自学调控应抓住三个特性来进行:第一,要保持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如教师在巡视中观察到学生产生疲倦感,学习的积极性受压制,及时采取措施,改变自学效率低下的现象。第二,要确保自学的有效性,如在巡视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操作发生障碍,应及时予以点拨诱导。第三,要鼓励学生在自学中的创造性,如在巡视中发现创造性的学习方法或成果,应在及时肯定表扬的基础上完善和推广。

2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质疑是学生自己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质疑的问题和机会,教师要抓住这一环节,倡导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并逐步让学生学会善于发问,懂得发现和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整理、概括和选择,再把必须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思考议论,一道学生进行析疑、解疑。

2.1引导学生敢于质疑。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一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素质,首先必须创设富有创造性的情境和气氛。因此,教学中要改变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束缚学生思维的教学方式,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相互性和独创性。

2.2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困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如在教学通过学生的质疑,释疑,使他们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讨论

讨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重要形式。

3.1形式可不拘一格。可以同桌进行讨论,可以前后桌讨论,还可以自由组合讨论。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捕捉各方面的信息。

3.2强化主体参与意识。课堂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谈谈自己的体会。结合教师潜移默化地诱导、归纳、总结,使学生不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教学《草船借箭》,可从中心句“诸葛亮神机妙算”入手,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纵观全文,讨论思考: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抓住“借箭”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思考“在借箭这一环节上,诸葛亮知道了什么?采取了什么方法?”然后让学生用这一思考方法进行“举一反三”,在其他几个环节的学习上,也用“诸葛亮知道了什么?采取了什么方法?”的思路来理解,最后归结到“神机妙算”这一中心词上,从而达到理解全文,提高阅读和思维能力。

3.3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求异思维。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能使思维更深入,理解更透彻,运用更灵活。例如:教学《草船借箭》,让学生讨论: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这样引导学生求异思维,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4诵读

这一环节是在前三个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性读书,通过再读课文,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加深、巩固、提高。

4.1读书,体会感情。有感情地朗读既可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如《飞机遇险的时候》一文,课后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可利用这一教学环节,指导有感情朗读“同志让伞包”这一自然段内容,通过朗读,把同志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充分展现在人们面前,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到文章的内涵。

4.2读书,归纳要点。如《飞机遇险的时候》第二自然段,通过读后,学生归纳出三层意思。读后归纳要点既训练了分层,又突出了重点训练项目,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草船借箭主要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主体发展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经过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自我调控、创造性地学习及合作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那么,如何在自主学习中,使学生获得主体发展呢?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尝试。

一、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部分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例如,我在教学《丰碑》一文时,学生们对那发生在大雪山上的久远的故事不甚了解,教师只凭语言的渲染,仍然不能使学生与文章达到和谐共鸣。因此,教师选择了《组歌》作为语言描述情境时的配乐曲。课堂上,随着音乐的变化,学生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仿佛置身于那战争年代,仿佛看到了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人与自然的抗衡、人与人格的较量。这样的气氛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了解了人性中的最高境界,又帮助学生对客观事物充分认知,在头脑中留下了清晰而鲜明的表象,从而顺利地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二、通过落实预习发挥自主潜能

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可以是预习新课、巩固新课、复习旧课,形式不一,要把自学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对于小学生来说,预习必须循序渐进,注意它的连续性及阶段性,做到指导正确。预习可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粗读,抓主要内容。

第二步:细读,扫清语言障碍。

第二步又分为两类:

1.识字——简单地读准字音、认识字形即可。不常见的、较难理解的字,则需要在读准字音、认识字形的基础上理解字义。

2.解词——可以借助工具书,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是学生自学生字词的环节。

第三步:再读,找收获,找问题。

这不仅使学生提出疑难问题,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

读是预习的根本。教师要在提高学生认读能力的同时,明确预习方法,提高预习质量。要了解学生在预习中的成果,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叶圣陶先生曾指出:“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预习习惯的养成、自学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检查预习,因此,检查是课堂上不可缺少的环节。而检查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重视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读得好、读得细才能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因此,朗读的检查不能走过场,不能急于求成。

2.注意检查学生找问题的情况。检查学生自己从文章中找到的收获和问题,从中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也为后面的研讨作好必要的准备。

小学生预习习惯应从中年级开始培养,到高年级要有进一步的目标及要求。

三、通过情理感悟培养自主习惯

“教是为了不教”。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自我发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发挥其学习主动性,使其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把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通过最初的感知,到较深层次的渐悟,至达到最终的感悟。这一过程需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为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习惯创造条件。

在训练初期,学生通过充分的自读自悟,也只能浅显地谈到词语、句子的理解。这时教师不能心急,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认知的规律,即使他们的感悟很表面化,教师也应予以鼓励,这毕竟是孩子们自主学习的第一步。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会逐步得到发展,思维的积极性也会得以提高。如在教学《梅花魂》一文时,学生就可以凭借前面所学,感悟课文内涵。有一位学生说:“这篇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联贯。都写出看到梅花,想到外祖父,但是结尾比开头内容深刻得多。它还点明了中心,作者不但怀念亲人,最重要的是赞美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心。”这位学生在找收获时,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不但借鉴了前面所学的知识,更可贵的是不盲目照搬照抄书上的内容,经过思考比较,使自己的收获得到升华。

四、通过鼓励质疑提升自主能力

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总是善于发现问题。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发现问题是积极思维的结果,而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也会不断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疑难,学生仍是被动的,而学生质疑解疑,学生则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进入一个准确的、主动的、时刻注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需只需要积极引导、鼓励,把学生引入到问题的天地,就可能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学生们已经通过情理感悟,基本了解了内容、形式及目的之后,在质疑的环节中,一位学生提出“草船借箭”的“借”用得不对,“借”应是征得人同意,暂时使用别人的物品,可是诸葛亮“借”箭没有征得曹操同意,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因此,诸葛亮不是“借”箭,而是“骗”箭。学生们提出疑问之后,教师没有帮助回答,而是把问题又给了学生。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各抒己见,班里的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有的说,两军作战,智者为王,这是诸葛亮的谋略,不能称这为“骗”;有的说这篇课文是赞美诸葛亮的,因此用词褒义,用“借”而不能用“骗”;还有的说“借”与“还”相对,诸葛亮把“借”来的箭在以后的战斗中又“还”给曹操,无疑用“借”是正确的。从发现问题到探索问题,学生们通过解词,到分析人物性格,到分析思维感情,最终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从“疑”开始,有“疑”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思维才能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教师在努力营造自主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的同时,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那么,质疑的方法有哪些呢?

1.从课文标题中提出问题。课文标题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文眼。

2.从文章中心句上找问题。中心句是文章的核心,全文都围绕它展开叙述。

草船借箭主要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各方面的提高,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核心又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就是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发掘和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语文教师肩负的责任,是我们的神圣的使命。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有效途径。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1、预习存疑,诱导思维。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疑难问题,相互讨论、互相交流。他们对这些问题既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从而诱导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带着疑问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效果更佳。

2、课题设疑,启发思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教学时教师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一步步设下悬念,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大家共同讨论的条件下,思维活动可以经过不断地评价和引导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尽可能找出许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学生的思路狭窄,严重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纠正学生思路狭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此我们说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通过作文教学培养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幻想性、假想性”的命题作文,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开拓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通过课文结尾培养想象力。有些课文的结尾,嘎然而止,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想象的余地。培养观察力是发展想象力的有效手段。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使画面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告诉他们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要启发他们观察主要的现象与环节,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展开创造性想象,具体合理地想象出与观察对象有关的内容。只有这样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三、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了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在教学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让对不许错。有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常与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

一次讲完《将相和》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部分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他的机智勇敢。也有几个学生说喜欢廉颇。正准备下课时,突然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的这一点。”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老师给予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会思维。”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心理十分高兴。老师的肯定评价,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了自信,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四、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