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子宫肌瘤切除术

子宫肌瘤切除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子宫肌瘤切除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子宫肌瘤切除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子宫肌瘤切除术;腹腔镜;镜下缝合

一、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优势分析

子宫肌瘤容易造成子宫异常出血、经期延长等不适症状,严重时会造成女性不孕,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器官疾病,当前,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女性对生育健康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患有该种疾病的女性要求切除子宫肌瘤,并保持子宫完整。近年来,随着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其手术创伤小,术后粘连少、恢复快、疼痛轻、住院时间较短等优势逐步突显出来,有利于患者生育功能的恢复。有关研究表明,若患者无卵巢疾病、输卵管疾病,接受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妊娠率可以达到75%[1],因此广泛被患者接受。

二、腹腔镜子宫肌瘤的适用性及注意事项

采取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主要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子宫肌瘤已确诊为良性,排除恶变的可能;第二,若为子宫肌壁间肌瘤,最大直径应小于10cm,最小直径应大于4cm;第三,若为浆膜下肌瘤,以带蒂肌瘤最为合适,且最大直径应小于10cm;第四,多发肌瘤数量应小于10个。患者在手术前应接受促性腺激素释放治疗,从而使肌瘤体积所有减小,子宫肌层与肌瘤界层变大,方便肌瘤切除。

此外,若患者子宫肌瘤出现以下情况,一般不提倡采取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第一,子宫肌瘤存在恶变趋向或征兆;第二,若肌壁间肌瘤直径小于3cm,不建议采取腹腔镜切除,这主要是由于肌瘤直径过小,术中不宜进行探查,从而出现遗漏的情况;第三,若肌瘤直径超过12cm,也不建议采取腹腔镜切除,这主要是由于瘤体直径过大,不利于术野操作;第四,若肌瘤生长在膀胱、阔韧带、子宫颈、子宫血管或输尿管附近,会提高手术难度,因此不建议采取腹腔镜切除;第五,对于妊娠期患者,不建议采取腹腔镜切除,主要是由于妊娠期盆腔血液循环增加,血流丰富,因此容易出现出血过多的情况,妊娠期身体凝血功能亢进,术后容易出现血液阻塞的情况。

三、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的手术技巧分析

手术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手术前患者应接受进一步检查,确定子宫大小、肿瘤的位置、数量以及类型,分析手术的成功率以及可能出现的手术状况。第二,手术医师应掌握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巧,例如,根据肿瘤的位置、数量以及大小确定合适的手术方案;对于多发肿瘤,需要采取单独切除;手术过程中应防止过度电凝,以免影响术后伤口愈合。第三,手术医师还应掌握相关腹腔镜缝合技巧,建议采取“8”字型全层缝合方法,防止血肿现象的出现,此外,对于受损内膜,应按层缝合,对于子宫切口,可以采取局部关闭的方法,最大程度的恢复到解剖时的形态。第四,在肿瘤的提取方面,直径小于2cm的肿瘤,可以直接提取,不需要单独切口;直径大于2cm的肿瘤,应采用旋切器将肿瘤全切成条状取出体外。第五,手术期间,手术医师应与护士积极交流,养成配合操作的习惯,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所有手术相关人员的积极性,还可以创造手术室团队合作的氛围。

四、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分析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虽然是一种微创手术,但仍会使身体免疫系统出现应激性反应。此外,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为了保证手术质量,必须建立人工气腹,从而增加腹部压力,造成内脏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缺血,当手术结束后,血液循环恢复正常,若不进行严格监控,则容易造成血液再灌注性损伤。相关研究表明,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手术过程中,肿瘤细胞与氧化因子联系密切,并发生氧化应激反应,基质金属蛋白酶、胰岛素生长因子以及生长转化因子均会加快子宫肌瘤生长[2]。总体而言,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手术与开腹式切除手术相比,对患者免疫系统影响较小,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手术发展前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技术也获得巨大发展,例如出现了悬吊式及无气腹式腹腔镜技术,与传统腹腔镜技术相比,上述两种方式手术时间更短,患者术中出血量更低,因此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已逐步应用到临床医学中。,国外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方面进行了机器人辅助操作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效[3]。

虽然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技术取得了重大发展,但仍存在复发的可能,与开腹式切除术相比,二者在复发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经过调查发现,腹腔镜与开腹式切除手术术后五年的复发率分别为41%及43.2%,患者平均复发时间为术后两年[4]。因此,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想要获得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在复发率控制问题上进行进一步研究。

总结: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面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因此逐步取代传统手术方式,本文主要分析了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优势、适用性、注意事项以及对身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并对该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从中可以看出,腹腔镜切除手术虽然具有明显优势,但仍存在相关问题,如对子宫肌瘤直径大小要求严格,对肌壁间肌瘤无法做到准确切除,在复发率方面与传统手术方法并无显著性差异,因此仍需进行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王伶俐,张术妍.GnRH激动剂作为子宫肌瘤腹腔镜切除术前治疗的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5):215-228.

[2]黄伟刚,辛福云,吕玉旋,等.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0;30(4):388-398.

子宫肌瘤切除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剖宫产;子宫肌瘤切除术;妊娠

随着社会的发展,妇科中子宫肌瘤变为了育龄妇女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在实施剖宫产术的同时也发现子宫肌瘤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1]。子宫肌瘤发生时并无明显的症状,往往在剖宫产时才能发现,影响了正常的妊娠与分娩,并且导致剖宫产的几率增加 [2]。我院80例子宫肌瘤合并妊娠患者行剖宫产术同时剔除肌瘤,探讨剖宫产合并子宫肌瘤切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妇产科2008年11月-2011年11月期间收治的80例子宫肌瘤合并妊娠患者为治疗组,年龄25~40岁,平均年龄(30.31±7.43)岁;孕周35~40周,平均(37.26±3.24)周。孕前发现子宫肌瘤阻塞产道23例,其他57例患者于怀孕期间发现子宫肌瘤。以同期收治的妊娠无子宫肌瘤患者75例为对照组,年龄25~45岁,平均年龄(30.21±10.34)岁;孕周32~41周,平均(35.23±6.32)周。

1.2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行经腹耻骨联合上横切口,之后缝合子宫切口。然后对位于宫体上的子宫肌瘤,钝性剥离瘤体;如果子宫肌瘤位于子宫前壁切口下方和上方,直接从切口缘分离瘤体,再缝合子宫切口。剔除肌瘤方法与非孕期子宫肌瘤剔除术相同,不过多切除肌壁组织,以免子宫复旧后子宫偏小。

1.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统计学处理由SPSS14.0软件完成,P

2结果

2.1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子宫肌瘤发病时患者并无明显感觉,因此极容易为患者所忽视,导致分娩时剖宫产率增加,并且容易造成难产,产程增加等,产后可导致产后出血或子宫复旧不良。对于在剖宫产时切除子宫肌瘤现在仍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妊娠时子宫肌壁血流丰富,切除肌瘤会导致出血过多,并且认为产后肌瘤会随着激素水平的改变而缩小,不需要切除肌瘤[3]。另一种看法则相反,认为子宫肌瘤对缩宫素敏感,会增加术中的出血量,导致产后阴道流血时间长,影响子宫复旧,并且增加了感染的几率[4]。

本次研究中,除了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产褥病的发生率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治疗组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均顺利恢复出院,术后产褥病发生的几率也没有增加。因此,剖宫产时是否切除子宫肌瘤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充分围手术期准备,积极防止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前提下,是安全可行的,并且对患者健康也有利。

参考文献

[1]车明书.48例剖宫产合并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3):72~73.

[2]代英,王平.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1,4(11):1312~1313.

子宫肌瘤切除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93-01

子宫肌瘤作为一种严重影响女性身体健康的良性肿瘤,在发病的年龄上主要倾向于30-50岁之间的妇女,对于子宫肌瘤患者采用切除术治疗的方式,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式,尤其是在腹腔镜下治疗,能起到更好的疗效。通过采用腹腔镜下治疗的有效方式,能整体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尤其是为治疗各项准备提供详实的数据诊断等,更好的实现子宫肌瘤手术的整体效果。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的子宫肌瘤切除手术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先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的子宫肌瘤切除手术患者80例,其中,年龄22-55岁,平均年龄34.6岁。孕产次数在1-8次,经妇检以及B超确诊,均为子宫肌瘤或者浆膜下肌瘤,其中40例要求在腹腔镜下进行治疗,另外40例行同期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手术,80例患者在肾功能、肝脏、心脏等不存在相关疾病,对子宫肌瘤的大小、数目、位置等有仔细的确诊。对于贫血患者在手术前也做好了相应的供血处理,两组在年龄、子宫肌瘤的数目、大小等多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检验。

1.3方法。治疗方法。对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手术,对治疗组40例患者实行腹腔镜下切除手术,观察整体疗效。在手术之前,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麻醉的方法,仰卧位,按术中需要可头高脚低位,左侧倾斜15°-30°。分别穿入10mm穿刺鞘,根据探查情况及手术方式,决定是否增加右腋前线切。在麻醉的使用上,采用硬腰联合麻醉配合静脉复合麻醉的方式[1];在肌壁间肌瘤的存在上,通过采用相对较长的针孔进行穿刺,尤其是在开腹壁穿刺的基础上,在子宫肌瘤表面浆膜下面注入垂体后叶素,从而实现子宫肌肉的组织收缩,并沿着子宫纵轴的最完整表象,在最突出的地方采用以电钩的方式,进行切开,并达到子宫肌瘤表面浆,实现与子宫肌瘤直径相等长的有效模式,更好的实现整体的平和,譬如,在肌瘤向浆膜下突出较大时候去除的棱形切口,可以采用整体的手术应用,还有在大抓钳子进行手术的同时,对于相对突出的肌瘤结节,用力向上提拉的方式,通过护理措施的积极参与,助手用力将肌瘤包膜分开,如果出现有大量血液流出的现象,就要采取双电凝止血的方式,并在底部分离之后进行剪断,将剥除的肌瘤结节放在子宫直肠的窝处,尽快的进行止血处理,形成全面化管理模式[2]。

2结果

术中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48.51±18.27)min和(42.26±12.93)min,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中出血分别为(45.26±12.91)mL和(78.40±30.49)m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讨论

子宫肌瘤作为一种严重影响女性健康的良性肿瘤,目前的治疗方式还是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从传统治疗手段来看,主要采用切除子宫肌瘤手术。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更多患者不愿意进行子宫切除[3],因此,对于有强烈要求、身体适应能力相对强的患者,可以采用肌瘤切除手术,这样既能保证一定的生育能力,也能确保生殖器官的完整性,并保持卵巢的完整性,更好的实现激素的分泌功能。从本研究的整体效果来看,采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治疗,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缩短治疗、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的发生[4]。

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切除术是当前一种很受患者欢迎的治疗手段,尤其是对子宫的保护等具有很大的临床疗效,更突显出腹腔镜在微创手术的治疗优势,譬如说创口小、切口不大,不影响美观,同时还有疼痛感很轻等一些优势,与传统的治疗手段相比,更能彰显腹腔镜治疗的优越性,特别是其视野很宽,在并发症的产生、恢复时间上的要求更能满足患者的要求,是一种功能性很强的治疗方式。通过对肌壁间肌瘤,以长穿刺针开腹壁穿刺孔在子宫肌瘤表面浆膜下注入垂体后叶素6U,使子宫肌肉组织收缩,沿子宫纵轴在子宫肌瘤最突处以电钩切开子宫肌瘤表面浆肌层达瘤体,并与子宫肌瘤直径等长,进行细致的临床观察,在具体措施运用上,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采用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切除手术具有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对治疗子宫肌瘤具有很大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参考文献

[1]丰有吉主编.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2

[2]马娅芬.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56例临床分析[J].微创医学,2008,3(2):154―155

子宫肌瘤切除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护理

子宫肌瘤是生育期妇女最常见的疾病,多数患者有不正常出血、继发贫血、盆腔压迫症状和疼痛及生殖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广大妇女的健康。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少、腹部切口小、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现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5例子宫肌瘤中,年龄35~65岁;肌壁间肌瘤60例,浆膜下肌瘤21例,黏膜下肌瘤14例,肌瘤直径2.5~6 cm,患者术前血红蛋平均68 g/L(40~100 g/L),术前均经B超明确诊断。

1.2 方法 腹腔镜系统由光学系统、充气系统、冲吸系统、电外科器械系统、旋切装置和腹腔镜专用器械组成。患者取截石位,以0.5%碘伏常规消毒腹部及会手术野皮肤,0.05%碘伏消毒外阴、阴道,铺无菌巾,放置举宫器,连接固定摄像头、冷光源、双极电凝、粉碎机、气腹管、冲洗管,人工气腹,在脐部、左下腹、右下腹各开10 mm、5 mm的切口插入鞘壳并置入内窥镜及特殊器械,确定子宫肌瘤的数目并进行肌瘤切除,缝合子宫创面,用旋切器旋切取出肌瘤,冲洗腹腔,注入甲硝唑,撤离器械缝合腹部切口。

2 护理配合

2.1 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对腹腔镜缺乏了解,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担心手术出现危险而产生紧张情绪,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腹腔镜手术有关知识及其优越性,以减轻其对手术的恐惧,要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手术。

2.2 术前准备 腹腔镜手术无菌要求严格。我院采用臭O2空气消毒仪消毒2次/d,60 min/次,室内净化空调系统术前30 min开启,室温保持在22℃~25℃之间,湿度40%~60%。术前1 d应重点查看器械,调试仪器。术前1 d访视患者,与患者交流沟通,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向患者介绍术前注意事项,缓解紧张情绪,消除患者焦虑及恐惧心理,提高手术的耐受力,术前清洁脐部,禁食,注意休息。

2.3 术中配合 患者接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协助麻醉,摆好截石位,根据医生的操作习惯把各种仪器放于合适的位置。患者常规消毒铺巾后,连接固定摄像头、冷光源、电凝、粉碎机刀头、气腹管、冲洗管等。及时开启各仪器和调节各参数,一般双极电凝的使用功率为20~25 W,腹腔内压力保持在12~13 mm Hg(1 mm Hg=0.133 kPa)。适时摇床于变换,穿刺腹腔时患者取平卧位,当腹腔内注气将近结束时,逐渐转成头低臀高15°~20°,手术结束前进行盆腔冲洗时可将患者由头低臀高转变成35°头高臀低位,当液体基本冲洗干净后再将患者恢复为水平位。术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遵医嘱给药。手术完成后,关闭各仪器,帮助患者卧于舒适的,穿好衣裤,注意保暖。切下组织浸没于10%甲醛溶液中送病理检查。

2.4 术后处理 术后器械先拆卸各部件,充分打开轴节,用流动水冲洗表面残留物质,用软毛刷反复刷洗,用高压水枪冲洗管腔,纱布擦干后用多酶洗液浸泡吹干后上油,清点登记放到专柜中锁好。腹腔镜属于精密仪器,使用时要求轻拿轻放,切忌碰撞,应有专人负责。乙醇和乙醛复合物不得用于器械腔道清洗,因其可使残留蛋白质变性、凝固并黏附或导致器械孔腔变形受阻,影响以后的清洗消毒。

3 结果

采用腹腔镜进行手术,具有创伤性小、术中出血少、术后痛苦小、恢复快、用药少等优点。本组平均手术时间72 min,平均出血量80 ml,平均住院3 d。本组术中无一例中转,无一例灼伤、压疮、术后感染等并发症,本组患者均痊愈出院。

4 讨论

近年来腹腔镜手术正逐步成为许多妇科手术治疗的新模式,护士应注意手术进程,适时调整患者,同时密切观察病情,熟悉手术步骤及器械的正确应用,及时准确传递器械,使用时防止磕碰,及时清除关节部的血污,保持器械的良好性能,有效配合手术。手术中操作熟练、配合协调、缩短手术时间,以利于手术顺利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是防止感染的关键,本组例患者无术后感染者,均全愈出院。

参 考 文 献

[1] 魏革,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2.

[2] 李静.腹腔镜在妇科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当代护士,2006(5):8.

[3] 李瑾.腹腔镜胆囊切除围手术期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4):3440.

子宫肌瘤切除术范文第5篇

1.安徽省立医院妇产科,安徽合肥 230001;2.安徽省肿瘤医院妇瘤科,安徽合肥 230001;3.安徽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

安徽合肥 230001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袋式子宫肌瘤切除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腹腔镜组为54例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袋式子宫肌瘤切除术,对照组为54例患者行经腹多发性子宫肌瘤切除,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情况。 结果 所有病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无手术并发症发生。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118.35±2.98)min,术中出血(96.06±1.86)mL,术后排气时间(22.13±0.53)h ,术后住院天数(4.17±0.15)d。腹腔镜组术中出血少、术后肠功能恢复快、住院天数短,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腔镜下袋式子宫肌瘤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扩大了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手术指征。

[

关键词 ]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平滑肌瘤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4(c)-0047-03

[作者简介] 陈峥峥(1980.8-),女,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妇科肿瘤的诊治。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及手术经验的积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逐渐成熟并广泛应用,但多发性子宫肌瘤因为手术操作时间长,瘤腔缝合止血困难,常常被列为腹腔镜手术的禁忌。为了满足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的微创要求,该研究对2012年1月—2013 年12月间该院疏浚的54例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进行腹腔镜袋式子宫肌瘤切除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3 年12月在安徽省立医院妇产科因多发性子宫肌瘤需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54例,年龄(35.1±0.8)岁,肌瘤最大直径3~6 cm。分为腹腔镜袋式子宫肌瘤切除组(腹腔镜组)和经腹子宫肌瘤切除组(经腹组)各54例。两组年龄、子宫大小及肌瘤数目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所有患者均已婚已育且排除手术禁忌, 术前均经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LCT)和(或)阴道镜检查或诊刮术排除子宫颈和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并经妇科检查及超声检查证实为多发性子宫肌瘤,肌瘤个数大于4个。

1.2 手术方法

腹腔镜组:气管内麻醉,采用膀胱截石位,安放杯状举宫器。腹部常规穿刺, 置腹腔镜和操作器械。术中探查见子宫增大如孕2~3月大小,表面多个突起。在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之前先行子宫动脉阻断,暴露阔韧带后叶,沿输尿管走向,于子宫峡部外侧骶韧带上约2 cm处提起并剪开腹膜,分离腹膜外组织,暴露蠕动的输尿管,游离出子宫动脉,于近端用可吸收钛夹双重夹闭双侧子宫动脉,检查输尿管的蠕动情况。子宫质地变软,颜色变为暗紫色,这时子宫和瘤体处于缺血状态,创面出血少,视野清晰,有利于操作。单极电钩子宫前后壁正中纵行切开,上达宫底部,下达子宫峡部,深度达瘤体,子宫切口类似一“口袋状”。单极电钩自瘤腔向两侧宫壁和宫底部,逐步打开子宫肌层,于子宫肌层间切除多枚肌瘤。旋切器旋切瘤体经Trocar孔取出,术中快速冰冻示子宫平滑肌瘤,0/1微乔线棒球式缝合子宫浆肌层,确切止血。手术顺利,无中转进腹,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予以预防感染、补液纠正电解质平衡等治疗。经腹组:手术方法参照《妇产科手术学》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方法操作[1],瘤腔连续缝合1~2层,褥式包埋浆膜层。

1.3 观察指标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挖除肌瘤数目、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体温有2次达到或超过38 ℃)、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复发率。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 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应用χ2 检验, 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腹腔镜组和经腹组术中情况比较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腹镜组无中转开腹者。腹腔镜组手术时间(118.35±2.975)min,略高于经腹组。腹腔镜组切除肌瘤数目(9.982±0.40)个,略低于经腹组。腹腔镜组术中出血(96.063±1.86) mL,较经腹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1 腹腔镜组和经腹组术后情况比较

腹腔镜组术后排气时间(22.13±0.53)h ,术后住院天数(4.17±0.15)d,与经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腹腔镜组术后病率为3例(5.56%),与经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率5例(9.25%),与经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由于盆底结构完整性的保持和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性激素的分泌功能的保持,将有利于术后患者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多的女性日益重视对保留子宫的生理功能及器官的完整性。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较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具有创伤小、腹壁切口美观、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粘连等并发症少的优点,逐渐成为一种保留器官的理想术式[2-3]。但因受手术空间及手术技巧的要求,以肌壁间肌瘤<3 个,直径<10 cm 为宜。由于肌瘤过大过多,创面大,缝合困难,手术时间长,容易出现术中大出血或术后血肿、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因此对腹腔镜下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仍有争议。随着腔镜器械和操作技术的不断成熟,腹腔镜下肌瘤剔除对肌瘤的大小、数量、位置已无严格限制。

该研究在腹腔镜肌瘤切除前用可吸收钛夹行双侧子宫动脉阻断术(uterine artery blockage, UAB)[4-6],因减少子宫切口出血,使术中出血少,术野清晰,解剖层次分明,减少术中冲洗及吸血的次数,相对缩短了手术时间。该研究腹腔镜组术中出血(96.063±1.86) mL,较经腹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多数情况下子宫动脉阻断后,术后子宫通过侧支循环仍可获得足够的血供,不至于发生坏死,而且可以保持正常的功能,而残存肌瘤组织因缺血坏死,减少术后复发[7-8]。UAB术中寻找子宫动脉是个关键步骤,随着技术不断熟练,总的手术时间可能缩短,我们的经验是先分离出输尿管,再在其外上方去寻找搏动的子宫动脉就很容易,也避免输尿管的损伤。

传统的腹腔镜肌瘤剔除术,选择多个切口,多个创面,术中出血多,术后的粘连的几率增高。鉴于腹腔镜多发性子宫肌瘤切除术受限的主要原因是镜下操作困难、缝合技术不熟练,我们尝试腹腔镜下多发性子宫肌瘤的袋状切除术,单极电钩于子宫前后壁正中纵行切开,上达宫底部,下达子宫峡部,深度达瘤体近至宫腔内膜,单极电钩自瘤腔向两侧宫壁和宫底部,逐步打开子宫肌层,子宫切口形似“口袋状”,通过单一切口,切除子宫肌层内多枚肌瘤,多余的子宫肌层修剪掉。

由于子宫切口较大,创面宽而深,采用常规间断或连续缝合方法操作较为复杂[9-11],容易遗留死腔, 止血困难,且打结次数增多,反复缝合止血导致手术时间延长等, 增加了盆腔感染及盆腹腔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我们采用棒球缝合法缝合瘤腔, 即从瘤腔基底部创面内侧进针,于切缘子宫壁浆膜层出针,全层连续缝合直至全部闭合瘤腔。棒球缝合法进针贴合基底部,不留死腔,浆膜面组织自然内翻,缝合后的切口浆膜化而平整。压迫子宫平滑肌止血的受力均匀,且不易撕裂子宫肌层,有效防止针眼渗血现象。缝线对合紧密,止血确切, 缝合后创面光滑,出血量少, 降低术后粘连,最大程度恢复子宫正常解剖结构。由于棒球式缝合减少对组织的切割,同时缝合的每一针都对局部组织有更大的挤压效果,也是棒球缝合的特点,有利于有效结扎,从而能更好地止血[12]。该研究发现腹腔镜下袋状子宫肌瘤切除术与经腹组相比,术中出血少、术后病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腹腔镜袋式子宫肌瘤切除术手术要点:①术前应常规阴道彩超检查,了解肌瘤生长部位、大小和数目,术中仔细探查,以减少较小肌瘤的遗漏。②双侧子宫动脉阻断;暴露阔韧带后叶,沿输尿管走向,于子宫峡部外侧骶韧带上约2 cm处提起并剪开腹膜,游离出子宫动脉,于近端用可吸收钛夹双重夹闭双侧子宫动脉。③切口的选择: 于子宫前、后壁正中纵行切口,尽可能在同一切口切除邻近肌瘤, 切开肌层,暴露隐藏在肌层深处的小肌瘤。④棒球法缝合:瘤腔采用棒球法缝合,进针贴合基底部,不留死腔,缝线对合紧密,止血确切,缝合后创面光滑。⑤挖除子宫肌瘤时, 应送冰冻切片检查, 以除外肉瘤变。手术优点:①单一切口挖除多个瘤体,子宫的创面少。②棒球式缝合,止血确切,创面美观,减少术后粘连。③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保留了器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④微创手术,术后恢复快,腹壁切口美观,缩短住院时间。⑤打破了手术禁忌,拓宽了微创手术范围。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最大困难是术中出血、残腔缝合困难及术后复发。因此该研究采用子宫动脉阻断、袋式切除、棒球缝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随着此术式的不断应用、手术技巧不断娴熟,此术式是安全可行的,拓宽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适应证,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1] 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8-210.

[2] 李孟慧,冷金花,史精华,等.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的比较[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9):669-673.

[3] 边爱平,赵倩,周华.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临床效果评估[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24(1):65-66.

[4] 李阳敏,罗岳西,高树生,等.腹腔镜下子宫三角形切除术中3种方法阻断子宫动脉的比较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5):388-390.

[5] 何爱琴,陈曾燕,张玉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中先行子宫动脉阻断可行性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24(7):417-419.

[6] Yin XH, Gao LL, Gu Y.et al. Clinical efficiency investigation of laparoscopic uterine artery occlusion combined with myomectomy for uterine fibroids[J].Int J Clin Exp Med,2014,7(5):1366-1369.

[7] Goldman KN1, Hirshfeld-Cytron JE, Pavone ME, et al.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immediately preceding laparoscopic myomectomy[J].Int J Gynaecol Obstet,2012,116(2):105-108.

[8] Chang WC1, Chou LY, Chang DY, et al. Simultaneous laparoscopic uterine artery ligation and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for symptomatic uterinemyomas with and without in situ morcellation[J].Hum Reprod, 2011 ,26(7):1735-1740.

[9] 王玢,童英,朱艳.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两种缝合方法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26(1) :65-66.

[10] Aoki Y,Kikuchi I1, Kumakiri J,et al. Long unidirectional barbed suturing technique with extracorporeal traction in laparoscopic myomectomy[J].BMC Surg,2014(14):84.

[11] Einarsson JI, Vellinga TT, Twijnstra AR, et al.Bidirectional barbed suture: an evaluation of safety and clinical outcomes[J].JSLS,2010 ,14(3):381-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