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给排水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缺失实践教学环节。为达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这一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这同样也应体现在给排水工程这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当中。实践教学通常包括专业实验课、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内容。专业实验课教学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知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课程设计通过可以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工程规范、计算方法等串联起来,构成完整知识链条。受限于学时、师资和实践场地等客观因素限制,目前仅有课堂教学,这即与本科生培养目标相悖,亦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教学样式单一。给排水工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受到现场实习场地的制约及工程施工周期特点,很难组织起与课堂教学相应的工程现场实习。同时,针对学生的单向填鸭式教学已在众多领域证明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增进与学生间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设置。就目前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而言,与传统的建筑给排水、室外给排水等专业领域相关的基础课程并不多,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学时内,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这对给排水工程的教学开展较为不利。本课程的第三章为给水排水管网水力学基础,这一章的内容自身较为重要,是前期基础课程的总结及知识体系的强化,如果先修课程水力学基础等学时设置更多,学生掌握得更为牢靠,则这一章内容可用1~2个学时完成,而把更多教学学时安排在后面的给排水管道设计尤其是污水管道计算等内容上。针对目前状况,笔者认为应加大前修课程水力学基础等学时,对于流体力学、工程制图等课程,应该引导学生高度重视,并且缩小本课程与这些先修课程的时间间隔。这样,学生的相关水力学背景和知识架构已经建立起来,则第3章给水排水管网水力学基础部分就可以适当减少学时,进而把教学重点放在后面给水管网、污(雨)水管网的设计计算上,学生遇到涉及到的一些教学难点、重点才不会知难而退、半途而废。
完善实践教学。本课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质较强的课程,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在带学生进行现场实习等环节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工厂中给排水管道工程方面的设施、设备、材料等,让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另外,任课教师注重有关工程方面施工的现场图片或视频等信息的收集整理,鼓励学生对身边的有关给排水工程施工多加留心观察,正所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一切理论知识尤其是工程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都是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仅仅止步于书本,一方面学生会陷入抽象晦涩的理论而不知所云、难于理解,另一方面脑海中形成的知识体系很不牢靠,只是疲于应付考试,没有真正物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给水管网设计及平差、污水雨水管网设计等内容结束后布置相关设计题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给(污、雨)水设计量不同,所处区域不同;同时引导每个小组内的同学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中的不同设计和计算部分,并视教学课时情况决定是否让学生交叉完成其他同学的设计工作;在设计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针对自己小组的设计思路和具体完成情况进行说明,引导同学就各组设计完成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既可以促进对教学内容的吸收理解,又可以锻炼同学的讨论概括和表达能力;而且可将课程设计的完成情况作为本课程平时成绩的一项主要依据。
拓展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给排水管网等市政基础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关注。在污水(雨水)管网学习中为学生介绍英、法等国发达而规划周全的排水系统,这些排水系统大都建成于一百多年前,至今仍在稳定运行,有效保证城市基础市政功能,甚至于巴黎的下水管道可以开发成旅游景点。相比之下,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管网却连基本的排水功能还不能满足,以上事实直接折射出我国排水管网在规划、施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社会事件问题背后蕴含的原因,不仅可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学科内容与工程实践的紧密关系,为以后工作科研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2-6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第二批课程建设工程项目(《水工程经济》课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第二轮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立项课题(YBQ103013)
作者简介:李喜林(1979-),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研究,(E-mail)。
摘要:结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教学实践,文章对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水工程经济课程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总结,介绍了该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课程实践体系的构建、课程考核与教材内容等方面的改革研究情况,为相关高校该课程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水工程经济;水工程项目;经济分析与评价;教学研究;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10604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988年开始实施重点课程建设,1992年和1994年两次修改完善课程建设规范,1996年又制订了“九五”课程建设规划并提出了较详细的评估指标体系,在师资结构和水平、教学条件、教学改革、教学态度与教学效果等方面明确了课程建设的目标,为课程建设提供了依据和保障[1]。20多年来,学校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水工程经济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便是这一成果的集中体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原名: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创建之初,除给排水工程施工课程含少量工程预算相关知识外,几乎没有其他经济类知识。为适应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给排水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工程经济的相关知识。为此,该专业于1995年开设给排水工程概预算课程。
为了改善人类生活用水与人居水环境质量,水科学与工程建设项目日渐增多,管理模式日趋规范、标准与科学。因此在优选水科学与工程项目技术方案时,除考虑工程技术外,还需结合经济分析才能使方案更加科学、合理,也更具竞争力[2]。经济分析除包括水工程概预算外,更为重要的是在较好地完成工程的前提下,着力研究如何以有限资金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措施与手段。要正确计算、分析、评价水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选择能有效用于工程实践并具有较好效果的技术方案,需要系统学习水工程经济知识。为此,从2003级开始,学校将给排水工程概预算课程调整为水工程经济课程。
此外,经调研发现,很多毕业生反映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对工程中概预算知识讲解较少。为了贯彻落实学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要求,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2005级开始,学校增加了给排水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经过15年的摸索和努力,学校形成了水工程经济课程理论教学和给排水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日趋完善,课程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一、水工程经济课程的性质、任务及教学要求
水工程经济课程是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综合性、政策性、实用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技术经济类专业课,它从经济的角度研究水工程及水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运营和管理。它涉及工程学和经济学理论,其内容是在有限资金和水资源条件下,合理选用水工程技术,对多个工程技术可行方案进行经济评价和决策,以确定最佳方案。其任务是以有限的资金,在较好完成工程任务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该课程着重介绍工程经济学基础、水工程项目建设与投资、工程概算、水工程经济分析与评价的计算与编制方法,介绍水资源利用经济评价基础、原理,研究水工程建设项目在投资、营运、管理上的经济可行性。
通过该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水工程经济”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分析评价方法;能进行水工程项目概算编制,水工程项目财务分析、敏感度和风险分析以及各投资方案的选优;了解费用―效益分析、国民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以及水资源利用的经济评价,使学生具备水工程经济管理的基本能力。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李喜林,等水工程经济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
二、课程知识单元及对理论知识的要求
2012年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了《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水工程经济课程的知识单元、具体知识点及要求掌握程度如表1所示[3]。表1水工程经济课程知识单元知识单元序号描述知识点序号描述要求核心
学时1投资方案评价1234资金的时间价值投资方案评价的主要判据投资方案的比较与选择动态分析法掌握掌握掌握掌握2工程项目
财务分析1234项目投资费用与资产盈利能力分析清偿能力分析外汇平衡分析掌握掌握掌握熟悉23敏感度和
风险分析12风险因素和敏感度分析盈亏平衡及单因素敏感度分析掌握熟悉14费用效益分析12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参数、指标及费用效益分析熟悉掌握15设备更新分析123设备磨损与更新、设备折旧、设备租赁设备经济寿命的概念及其计算设备更新方案的评价与选择掌握掌握熟悉16水工程项目
后评价12水工程项目后评价内容水工程项目运营的后评价内容和方法熟悉熟悉17水工程建设项目投资12基本建设程序建设项目总投资构成及计算熟悉掌握18水工程项目估算、概预算的编制12345定额工程量计算投资方案的编制方法与步骤概算的组成与编制预算的组成与编制了解熟悉掌握掌握掌握29水工程的运营费用分析123运营费用的组成运营费用的计算给水排水工程收费预测掌握掌握掌握2目前,该课程所用教材为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即张勤教授主编的《水工程经济》一书[4]。课程教学中,教师多注重“工程经济”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等知识点的讲解,再辅以大量例题和习题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原本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感到枯燥乏味。例如投资收益率、借款偿还期、净现值率、偿债备付率等名词的概念含义、经济意义和计算方法等,即使教师多次讲解,举例阐述,大量练习,仍然有很多学生不理解;另外,由于工科学生对经济知识掌握甚少,在学习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时感到很吃力。因此,在水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应遵循学生职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基本规律,重视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针对课程重点难点,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课堂讨论法、执业资格考试试题驱动法等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该课程能真正服务于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
(一)案例教学法
水工程经济课程有大量计算公式、数据表格需要理解和掌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公式、数据表格,应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较多的经典案例。通过对工程案例的分析,减少教学过程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讲授“利息计算”一节中,以学生助学贷款还款利息计算、还款方式为例讲解; 在讲授“投资方案的比较与选择”一节中,以“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和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中水处理的技术经济性分析”为案例进行讲解;在讲授“工程项目财务分析”一章中,以“昆明石林县污水处理工程财务评价”为案例进行讲解; 在讲授“费用―效益分析”一章中,以“河北宣钢年产100万吨钢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报告”为案例进行讲解。这样的实际工程案例讲解,贴近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
水工程经济课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经济分析和概预算。在讲述经济分析时,例如盈亏平衡分析、清偿能力分析等,理论性较强,理解较为困难;概预算部分,如何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在整个课程的讲解过程中,特别是在对各部分内容进行小结时,都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污水处理厂可行性研究报告”为蓝本,对一个项目的财务评价和概预算作完整的介绍,从而使学生对经济分析和工程造价有更具体、更全面的认识。
(三)课堂讨论法
2010年以来,通货膨胀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在财务评价时需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教学中,提前让学生搜集通货膨胀的有关知识,了解中国通货膨胀情况、通货膨胀对财务评价的影响等知识,然后在课堂开展讨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述“影子价格”这类抽象且重要的概念时,采用学生提前查资料,再进行课堂讨论的方法。教师从边际价值理论和劳动价值论、国内外对影子价格的定义的角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述“投资方案比选”时,以“阜新清源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方案选择”为例进行分析,学生从技术性能、经济效益和施工管理等角度,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讨论,比选确定最佳工艺流程,为学生毕业设计方案比选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执业资格考试试题驱动法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正向纵深推进,从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改变为突出职业化教育和与执业资格相结合。目前,中国正在实行注册工程师执业制度,17种注册工程师陆续问世。无论哪种注册工程师考试,都将工程经济学作为基础课考试内容。为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用注册设备工程师基础课程考试和预算员考试内容促使学生学习,将课程教学和培训教学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好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又得到工作所必须的技能培训,为他们将来的择业和就业作准备。同时,在课堂例题讲解中加入部分注册设备工程师考试历年真题。目前学校已形成注册设备工程师考试典型真题50题,经典模拟试题100题,为水工程经济课程试题库建设作了充分的准备。
三、课程实践体系的构建
水工程经济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须通过合理设置实践体系来实现。结合课程教学学时,除了必要的课外练习外,主要采用配套工程软件教学法和课程设计真题真做的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奠定良好基础[5]。
(一)配套工程软件教学法
在概预算部分,关键是要掌握计算工程量和套定额。由于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讲解较少,而实际工作中又大多会用到,因此,这部分内容应重点讲解。但定额子目众多,工程量计算繁杂,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进行造价管理是行业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造价人员必备的技能。教学中,在讲述概预算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与院团委合作,以讲座形式介绍给排水工程概预算专用软件――广联达预算软件应用,引导学生学习国内较先进的计算机工程预算软件,突出实用性,帮助学生顺利融入企业,与现实需求保持一致。
(二)课程设计做到真题真做
在课程设计中,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设计任务书为每人提供1个水工程项目,要求提交水工程项目投资概预算书或财务评价报告。在指导教师同意的情况下,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程项目,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
四、课程的考核办法及教材内容的调整
课程考核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加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表现计入考核;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确定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分组拟出一份试题并附上标准答案。学生出题当作一次大作业,根据出题质量计分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质量较高的试题放入试题库,期末考试的部分试题就是从学生拟定的试题中选出的,这一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原版教材注重工程经济学内容的讲述,概预算部分所占比重较小,而学生毕业后很多工作都需要概预算知识。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在课堂讲解中,将概预算部分比重加大,并参考王和平主编的《给排水工程概预算》和张建平主编的《工程概预算》两本书进行讲解。同时,讲述中及时将新的定额、规范、标准纳入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引发学生求知兴奋点,让学生在喜悦中学习知识,收获知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工程经济意识是工程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能力,水工程经济课程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应用创新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任务。针对学生经济学基础薄弱、课程学时少、任务量大的实际情况,水工程经济课程建设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应用创新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秀丽,海国治.加强课程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J].煤炭高等教育,1998,(2):77,90.
[2] 张勤,傅斌.水工程经济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5):107-110.
[3]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4] 张勤.水工程经济[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 张凤娥,吕广.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与工程概预算课程之间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结合[J].高等建筑教育,2000,(4):27-28.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water engineering economy
LI Xilin, LIU Ling, XIAO Liping, LIU Haiqing
(College of Architectural and Engineering,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uxin 123000, P. R. China)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授课重点内容2003年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了新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四年制)培养方案,将原来的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合成一门课程——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并提出了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原有72个学时,而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只有48学时。在课程内容较多,知识点涉及面不变,而授课学时缩短的情况下,教师应根据给排水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抓住核心知识结构,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排、优化,突出重点。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工程应以给水管网水力分析和计算、给水管网工程设计及优化设计、污水管网设计与计算、雨水管渠设计和优化计算为核心内容,以管网水力学和管网模型为基础,着重讲述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选择、计算和设计程序,对于给水排水管道材料和附件、给水排水管网管理与维护做简单介绍。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部分教学内容,例如各种阀门的工作原理、新型管材的施工安装方法等难以向学生进行介绍,学生也很少有机会到工程现场去体验,造成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见得少的矛盾。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追求视觉冲击,对图片、视频等特别感兴趣。一言堂的授课模式会令课堂枯燥无味,师生互动性不强,教学相长效果不佳。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课件的制作要美观,对管网系统中涉及到的设备内部结构、应用原理,管道施工安装、新型管材样品等演示尽量使用图片、动画等,这些比语言更形象生动的资料,能将抽象的概念、原理,难以解释的设施、构筑物等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再辅助以老师的讲解,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关注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出一个图文并茂、视听并举的学习氛围,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工程概念,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课时的不足。
结合实际工程,将案例和规范融入授课内容给水排水管网工程是在工程应用中不断发展完善的,给水排水管网工程教学也应基于工程背景而展开,使理论和工程运用同步进行,不可偏重理论计算,而忽视工程背景,忽视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①注重突出工程问题的处理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从工程实践到理论,然后又从理论返回到实践,突出工程意识和工程观点,着眼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工程思维。将实际管网图纸拿到课堂上讲解,通过案例分析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让学生熟悉了给排水工程识图,为后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基础。例如,在讲解雨水管渠设计计算时,先介绍雨水管渠的理论设计计算原理,再结合实际工程的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讲解。实际的雨水管渠系统是如何设计的?为什么近年来部分城市出现逢雨必淹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一现象?实际的雨水管渠系统设计中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针对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水排水管网系统从设计到施工到运行管理,都需要遵循国家相应的规范,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将相关规范内容融入各章节。如《室外给水设计规范》对于输配水管道布置和敷设、管渠材料及附属设施、管材接口、埋深、调蓄构筑物的要求,《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对于排水管渠及附属构筑物、立体交叉道路排水、雨水管道设置的要求,《给水排水设计手册》对各单元设计计算的要求等等。要求学生熟悉规范内容,为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储备必要的专业知识。
改革作业形式,强调学在平时为加深知识的系统性理解,作业以单元大作业的形式出现,②如,将给水管网工程设计作为一个大单元,在课程教学开始前就将大作业布置下去,其内容包括给水系统设计用水量计算、水池水塔调节容积计算、确定管段设计流量流速、确定泵站扬程和水塔高度、管网设计校核等给水管网系统应掌握的知识。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完成相应部分的作业,整个给水管网部分课堂教学完成,整个给水单元大作业也应该完成。对每次单元大作业进行答辩,并给出答辩成绩,对学生课程成绩的综合评定,也应该强调学在平时,提高平时作业答辩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权重系数,使学生边学边练,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增强了实际应用能力。教师也可以根据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接受程度,并做出及时总结,查漏补缺。
关键词:名校建设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76-02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从依赖资源劳动力向依赖创新人才转型,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大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亦针对经济转型历史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具体战略部署,即“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以上文件的提出可以看出,深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济南大学作为山东省“名校建设工程”首批立项建设单位,力争建设成为服务于山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作为济南大学“名校建设工程”中山东省财政重点支持的十个专业之一,济南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学建设等各方面都逐步成熟,但是对照社会人才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需进一步切合新时期人才培养需求,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明晰自身所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和职责,全面深入地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济南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山东省品牌专业,2012年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的专业评估。多年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秉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宗旨,通过建立严格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质量标准和监控措施,有效保证了专业教学质量;通过专业基础与通识教育的结合,工程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结合,学生的人文与自然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基础知识得到夯实,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强化,创新思维得到激发,培养质量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学校前茅。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人才评价标准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尽管济南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十余年的建设中做出了较大成绩,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学建设等各方面都逐步成熟,但是对照“名校建设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人才需求现状,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1.人才培养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对照社会发展,多元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人才培养模式尚需完善与拓宽;对照行业发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尚需进一步建设,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行业需求。
2.实验、实习、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有待于改革和创新。教学基础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已有实习基地以工程施工与运营管理为主,设计咨询类基地较少,不能完全覆盖专业领域;多数实习基地仅具备参观实习的单一功能,学生实训、在岗实习等其他功能尚需进一步拓展。
3.产学研长效运行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校企合作平台搭建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参与产学研比例尚显不足,缺乏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有效保障机制;教师、学生服务社会意识、参与能力有待提高;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针对济南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山东省“名校建设工程”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济南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山东省品牌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①结合专业特点,以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为依托,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以卓越工程师培养思想为指导,全面总结工程教育的经验、方式、方法,构建“1+2+1”学程体系,培养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深厚,基础扎实,实践与创新能力强,能够胜任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给水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工作,德才兼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1学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巩固人文与自然科学知识基础,深化专业基础理论功底;2学年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构建专业知识理论体系,理顺工程设计思路;累积1学年的实习、实践环节培养工程设计、图纸表达能力,组织管理与沟通交流技巧。尝试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通过理论授课、技术讲座,指导实践与科技创新等方式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②结合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以双学位培养为特色,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继续探索“工学+管理学”双学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在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工作中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为基础,强化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进行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同时,掌握管理学相关知识,提高综合能力。③结合行业发展的国际化趋势,以国际交流与访学为纽带,拓展学生国际视野。邀请国外优秀教师来我校客座讲学与交流,同时选派我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国外学习与进修,拓宽视野,了解、学习和掌握国外先进的教学与管理理念与方法,促进师资与管理队伍国际化建设进程;与国外高校广泛接触,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交流机会。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分析研究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密切联系,联动修订各专业培养方案。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夯实学生人文知识理论基础;创新特色专业知识理论体系,提高工程素质和专业综合实践能力;重构实践、实训与创新课程体系,打造优质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增设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等综合课程体系,适当强化设备、仪表与自动控制教学,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多专业融合。
3.强化课程建设。坚持“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稳步建设的原则,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标杆,大力加强各层次、类别的课程建设工作,带动专业群内密切关联课程的建设。以《水力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核心,带动核心课程的精品化建设,使专业课程建设水平达到新的高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建为校企合作课程,实行校企双方教师共同授课模式,充分发挥双方教师的优势,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优良工程素养;适当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开展双语教学课程,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提高专业领域的涉外交流能力,拓展国际视野;依据专业知识体系,围绕精品课程组建课程群,构筑“科学性强、适应面广”的课程群体系,完成课程群的整体融合和规划,形成教学目标明确、层次结构合理、教学重点与特色突出的新体系,带动整体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济南大学课程中心为平台,把专业核心课建设成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自由的交流平台及丰富的学习资源。
4.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深入开展以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与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工作。以教学研究立项方式,鼓励教师以课程为基本单位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工作,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与特点,以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为基本目标,围绕教学方法、知识结构、考核方式等内容进行改革尝试。在教学内容的精练、整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能力训练方式的研究,教学评价与考核体系的建立,校企合作授课机制的开展及研究等领域,全面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减少验证性实验比例,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比例,开发创新型实验”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为指导,加强实验教师的培训力度,扩大开放实验室的力度,进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为适应社会需求,提高教材的专业针对性,组织学术水平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教学中,突出实践性,兼顾适用性,相关教材的编写工作,满足特色培养要求。
5.完善产学研机制体制。以科研工作为先导,构建完善产学研组织运行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制定并完善产学研基地管理、教学质量保障、基地教师聘任和管理、产学研人才评价与管理等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科研平台发展的良性循环;畅通校企合作渠道,依托科研平台培育校企合作平台,使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建立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机制;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产学研平台建设,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既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综合性改革项目。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大量优秀人才,需要坚持开展深入扎实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和改革试验。济南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将在山东省“名校建设工程”政策、资源的强有力支持下,全面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优化,力争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给水排水工程 网络化 实习
【项目支持】兰州交通大学“本科教学工程”重点支持项目。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49-02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大改革项目,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是促进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一项新的“质量工程”[1],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而实习教学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过程,在促进学生的知识转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动手能力和专业所需的基本技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深化和体检,有助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实现“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培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必要条件。
目前,大部分设置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高校现有的实习模式主要为现场实习,该项创新改革研究旨在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现场实习转变为现场实习与非现场的网络化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并在以后的实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网络化实习体系的建设与创新无论是从国家的培养“卓越工程师”和创新型人才,还是从学生自身的就业工作方面来看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对于尝试改变传统的实习模式无疑具有及其重要的研究意义。
1.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习现状分析
通过调研其他高校的给排水专业实习现状[2―3],以及就实习问题进行的多方面讨论,并结合多年实习教学的经验及参加实习的学生反馈的相关信息,提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习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实习经费少,实习质量不能保证。现有的实习基地的实习工艺大部分是在20世纪90年代或之前设计的,有些工艺已经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当代水处理技术水平的发展要求,但是目前大多高校没有足够的实习经费组织学生去全国各地看看比较先进的新工艺、新材料,导致最新的水处理技术在现有的实习范围内看不到,造成实习质量下降,学生信息相对闭塞。
(2)实习基地有限,指导管理不到位。目前给水排水专业各校的实习基地都较少,实习资源有限,选择余地小,临时联系的实习基地特色和内容不是足够的了解,不能做到深入的指导。
(3)实习教学资源不足,学生人数多,讲解员少。实习过程中,学生人数较多而讲解员较少,师生比达不到实习要求,再加上现场噪声大,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有差异,导致学生跟不上讲解员的节奏,从而影响了下一个单元的学习,并且打乱了实习秩序,实习走马观花,严重影响实习效果,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有很大影响。
(4)实习时间短,实习形式比较单一。虽然给水排水专业有三个阶段实习,即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4],同时实习层次和实习要求也是由浅入深,但是由于考虑到实习基地的接收能力和学生的安全性等因素,在每个实习基地的实习时间较短,并且三个阶段的实习形式都主要为参观实习,不能达到实纲的要求,不能全面了解水处理构筑物的池体结构,对学生掌握专业内容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2.给排水工程“网络化”实习体系的建设与创新
2.1“网络化”实习体系的构想
鉴于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目前网络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提出了“网络化”实习体系建设与创新的构想,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构建“网络化”实习体系。
(1)建立网络化实习基地
由于受到实习经费的限制,不能保障学生外出实习学习更多的知识。对此,为了保障实习质量,先保证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出去实习,去全国各地有新工艺新设备的有代表性的水厂实习,现场录制视频和拍图片,然后整理成纪录片格式,建立非现场的网络化实习基地。通过此举措施,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实习范围,增加学生的实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在较大程度上培养了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2)实现实习基地的动态化
以“水联网”的命名,开通一个主要用于实习动态交流的微博系统。在每个阶段的实习前后一到两周内,通过微博通知实习消息,并在实习动员大会中,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实习报告的写法等内容,真正实现实习的动态化,并在微博内增加学生实习反馈信息栏目,及时完善实习系统。
(3)开创图纸版实习基地,保障学生实习的深入化
对实习中的重要构筑物进行图纸化剖析,形成图纸辅助实习法。为保证本项研究顺利实施,就需要收集构筑物的初步设计阶段或施工图阶段的图纸,进行归类处理,变成PDF格式,再配以现场拍摄的照片,形成图纸版的校园网实习基地,便于学生在实习前后和学习《水质工程》课程的时候随时查阅,进行深入研究学习。
(4)开发立体版的实习模型,打造全方位剖析、动静结合的实习理念
及时归纳总结实习中和课程学习中难于掌握的重点构筑物类型,利用Solidworks、Pro―E等三维实体型软件对其内部构造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形成立体版的实习模型,并采用Authorware软件来模拟水流动状态,形成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实习理念。
2.2“网络化”实习体系实践与应用
在过去的一年里,根据给排水专业本科实习所处阶段的不同,针对性的进行实习体系的实践,根据不同实习阶段的不同要求,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相应的实习体系也分为三个层次,层层衔接、层层递进,实现“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提高,以强化实习效果,提高实习质量。
认识实习是学生在开始进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之前,对本专业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和内容的一次实地考察和认识。通过实地参观,使学生获得给排水工程方面的感性认识,了解给排水工程的作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激发学习兴趣。为此,通过购买、收集、编制、整理了部分有代表性水厂的视频资料, 现已完成的水厂有:兰州市自来水公司、西安南郊水厂、兰州石化污水处理厂及唐山火电厂工业水处理等。目前,已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播放了大量水厂的构筑物及工艺流程的相关视频,学生反应良好,成效显著,这就为后续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打下基础,为“实践―再认识”打下基础。
生产实习是本科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生产知识,巩固和丰富己学过的专业课程的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其在生产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5]。目前,已完成了部分构筑物的三维实体造型:主要有虹吸滤池、无阀滤池、脉冲澄清池等,可从各种角度观察构筑物的内部构造,再结合视频资料,以及微博互动讨论,改变了以往学生对图纸理解能力差,看不懂图纸,对各种水处理构筑物的构造认识模糊等问题,达到了预期效果。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所必须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各门专业课程的综合实习。其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深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使之系统化、综合化;了解工程设计程序及各设计阶段的设计深度及要求,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并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目前,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大量的典型水厂构筑物设计图纸,在微博平台分享各水厂大量的PDF格式图纸,并配有相关的文字说明,采用网络化资源共享使得学生在毕业实习阶段的制图能力有所提升,对设计方案尤其是工艺流程的确定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此外,通过Authorware流体软件模拟构筑物内水的进出和流向过程,以及净化水过程,动画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3.结语
给水排水专业的实习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工程技术能力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网络化”实习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提高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学生的实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实习主动性,对实习内容的完善,实习效率的提高,实习范围的拓展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培养创新型的应用类工程技术人员具有极大的影响。给排水工程专业作为“网络化”实习的一个试点,今后逐步完善网络化实习内容,可在全国范围内积累实习资料和录制高质量的实习纪录片,最后逐渐推广到兰州甚至全国的各个高校实习中去,实现实习的标准化、统一化。因此,该项改革对促进全国范围内实习的标准化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此外,该项改革有利于形成电子化的实习教材,通过专人及时整理和补充最新资料,可以在较大程度上节省人力和经费,并且可以降低甚至消除现场实习的危险性,因此,对稳定高校实习秩序可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4:56-59
[2]朱曙光.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探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6(5):90-93
[3]王嘉斌,张守彬.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探讨[J],高教研究,2011,10(19):53-54
[4]米海蓉,刘慧,孙勇等.加强给水排水专业实习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6):55-56
[5]苏馈足,陈慧.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