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与秋天有关的词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原题重现
秋天到了,观察一下大自然有哪些变化。将自己找到的秋天画下来或写下来,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题目分析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秋天的田野吗?那里有金黄的玉米、笑红脸的高粱、圆圆的大豆、鞠着躬的稻谷、欢蹦乱跳的蝈蝈儿、辛勤劳作的农民伯伯……放眼望去,色彩缤纷,就连呼吸间都有丰收的味道。在这么美的景色里,你最喜欢哪一处的风景?快快介绍给大家。
在介绍秋天里的美景时,首先你要认真观察,调动你所有的感觉器官,尽量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然后,你也可以用手中的画笔把你看到的景物画下来,再一一介绍给小伙伴,介绍时,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最后,可以向大家展示一下收集的有关秋天的东西,作一次有关秋天的主题展览,可以请小伙伴或老师帮忙。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篇写秋天的例文——
例文点评
例文1
秋天的声音
秋天到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到了乡下奶奶家。
奶奶家附近有一片小树林。有一天,天气很暖和,妈妈说:“我们去树林里走走吧。”我高兴极了。
树林里的树长得很高很大,叶子落在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一踩上去就会发出沙沙的声音。妈妈说:“然然,你听,这是秋天的声音,告诉大树快要入冬了。”我说:“妈妈,这声音就像秋阿姨在唱歌,她告诉我们,秋天真美啊!”
妈妈笑了,我也笑了,树叶沙沙地响,大树也跟着笑了。
江苏省无锡市八士实验小学一(2)班 顾倬然
指导老师 张红艳
点评:“脚踩落叶的声音”,这是多么美妙的秋的音符啊!顾倬然小朋友抓住这一个点,写出了亲身体验的秋天。
例文2
秋 天
秋天来了,我问妈妈:“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妈妈说:“你自己去想想吧!”
秋天是白色的。一朵朵白云像顽皮的孩子,一会儿变成一条长龙在飞奔,一会儿又变成一只大象在散步。地上的棉花娃娃们张开雪白的笑脸,开心地望着天上的好朋友。
秋天是红色的。火红的枫叶像天边灿烂的朝霞。高粱的脸涨红了,杮子和苹果挂满枝头。
秋天是金色的。金黄的稻子弯下了腰。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黄蝴蝶。和桂花散发出阵阵花香。
秋天真是一位伟大的画家,送给我们一个五彩的世界。秋天真是一个美丽的收获的季节。
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二(3)班 李希平
指导老师 管一梅
点评:在李希平小朋友的笔下,秋天的每一种颜色都那么美。这一定与他平时爱观察、爱积累的习惯分不开。
你来试一试
阅读了例文和指导,小朋友们是不是也跃跃欲试了呀?心动不如行动,赶快行动起来吧,仔细观察秋天的美景,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详细生动地描写出来吧!别忘了可以用上下面“词汇银行”中的好词语哟!
词汇银行
描写秋天气候的词语:万里无云 秋高气爽 金风送爽 天高云淡 秋风瑟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的观察要求梯度明显:在第一学段“留心周围事物”的基础上,第二学段提出要“观察周围世界”,第三学段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观察要求的逐步提高,不仅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的习作源泉,而且也是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养成观察力与观察习惯。
“失败”的实验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明显感到,观察情境作文与命题作文相比,无论是在激发习作兴趣,还是在习作题材以及内容上都要优越。那么优势到底在哪里?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我们进行了一次作文对比实验。以《秋天的树叶》为题,对比研究命题作文与观察情境作文的差异。
作文课上,我把作文题目写在黑板上,不做任何指导、提示,让学生当堂完成。习作的完成情况出乎我的意料:全班54位学生,描写了银杏树、梧桐树、枫树、柳树、广玉兰、松柏等十几种常见的树叶,其中15人描写了一种树叶,39人描写了两种以上的树叶;孩子们抓住了秋天树叶的特点,写出了秋天各种树叶的不同色彩、形状,甚至是秋风中飞舞的情态;其中4人描写了用各种树叶制作书签或树叶拼贴画等,11人想象树叶飘飞的故事。再仔细阅读孩子们的习作,一段段鲜活的文字更让我惊叹不已。
按我原先的估计,学生完成这次命题作文会比较困难,但实验的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这是为什么?难道在没有观察的情况下。学生一样能写出出色的“命题作文”?百思不得其解,我便到学生中寻找答案。
课后,我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这次作文大家写得都特别出色,能说说是怎么写的吗?”“你怎么认识那么多不同种类的树叶,又怎么描写出秋叶飘落的情景呢?”学生兴致勃勃地回答着我的问题:“我一边回想着树叶飘落的情景一边写作文,就觉得特别容易写。”“老师,你忘了吗,一年级时,你带我们开展了‘秋天,飘飞的精灵’的主题情境活动,我们去了人民公园观察各种树叶,捡落叶,还制作了落叶拼贴画呢。”“我连续观察了树叶的变化,发现树叶不是一下子枯黄的……”“我还发现树叶飘下来大多背面朝上,就查了资料弄清了这个问题……”
学生们的回答让我恍然大悟:这次“命题作文”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这些观察活动教师可能已经淡忘了,但却深深地积淀在孩子们的心里。观察活动激发了孩子们认识秋叶的热情,这种热情一直延续到平时的生活中,孩子们不断观察身边树叶的变化,阅读有关描写树叶的短文诗句,查阅有关落叶的知识……这一切都成为这次习作成功的基础。
“失败”后的追问
从这次看似失败的实验中,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观察对激发学生习作欲望的重要性,带有情感的观察活动会长久地停留在学生的记忆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的观察活动呢?我进一步追问:
首先。怎样的观察活动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大脑获取信息的途径是身体的五种感官,所获的不同信息由大脑的不同部位来储存。当学习者回忆某一经验时,一种联系组织(树突)可以将相关部位联系起来,这时相关的储存系统和路径都被激活而形成一个图像,学习过的知识得以再现出来,人的思维能力在不断的激活中也得到不断的提高。所以,只有当学习者处于一个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刺激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建构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并迅速发展思维能力。
回忆两年前的观察活动,我带着孩子们来到公园观察落叶,不仅用眼睛看,还用耳朵倾听风吹过树叶的声音;不仅看落叶在空中飘飞的情景,还捡起各种各样的落叶,辨识它们的名称,比较它们的大小、颜色;不仅在公园里进行观察,回到学校后,我们还制作落叶拼贴画,编落叶的童话故事……
每一次观察活动,我都会尽量让学生观看、倾听、嗅闻、触摸、品尝。在“捧回一个大西瓜”的观察活动中,我带着孩子们来到瓜棚,看西瓜、挑西瓜、摘西瓜、抱西瓜、尝西瓜;在“小草青青,亲亲小草”的观察活动中,我和孩子们来到草地上,观察刚刚探出脑袋的草芽,趴在草地上和小草说悄悄话,赤脚在草地上走一走……
这样的眼、耳、鼻、手、口协同的观察活动,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它对学生的各种器官都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很容易地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场景长久地印刻在学生的记忆中,一旦遇到相应的作文题,这些观察经验就能被调动起来,成为源源不断的素材。
其次,何种观察活动能促进语言的发展?
学生掌握丰富的词语和句式是写好作文的基本条件。学生在课文学习和日常阅读时会接触到许多精彩的语句,但是为什么在习作中难见它们的踪影呢?因为学生所学的语言并没有走进他们的心中。维果茨基说:“语词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活动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那么,何种观察才能真正成为丰富儿童词汇、发展儿童语言的途径呢?
我对《秋天的树叶》这篇习作进行了统计,学生描写树叶色彩的词和短语有:火红、红彤彤、红艳艳、金黄、金灿灿、黄灿灿、枯黄、葱绿、郁郁葱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像铺了一地碎金……对树叶形状的描写也非常形象:枫叶像鸡爪、银杏叶像小扇子、梧桐叶像大手掌、柳叶像一把小刀、小叶黄杨像瓜子……对树叶状态的描写各不相同:垂挂在枝头、在空中打着旋儿、上下翻飞、飘向远方、依偎在大树妈妈的脚边……这些词语和句子是如何通过观察进入学生记忆中的呢?
我认为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要注意让观察的客体和词句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从而发生“视觉经验词语化”。第一,观察时有意识地将词语归类提供给学生。比如观察秋叶,提供一组描写秋叶颜色、形状的词语;观察桂花,就会让学生将眼前的桂花与“一朵朵、一串串、一团团、一簇簇、一片片”这类表示数量的词语相联系;聆听小鸟时,不仅出示一组描写鸟叫的词语:“唧唧、啾啾、咕咕、布谷布谷”等,而且出示一组形容叫声动听的词语:“清脆、悦耳、婉转、嘹亮、悠扬”……第二,观察时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细微差别。对词语的感悟和理解,儿童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直觉,观察时的直观感受最能刺激儿童的语言直觉,激发儿童语言的敏锐性,将对语言的感悟引向深刻。在观察树叶飘落的情景时,我提供了“飘”“飞”“落”“掉”等词语,让学生比较,选择其一描述眼前的情景,并说说选择这个词语的原因,通过辨别体会用词的精确。第三,观察时要鼓励语言表达的多样性。比如在描述事物时,可以用不同的句式。
观察中,当学生切身感受到语言的温度,领略到语言的画面,体会到语言的意蕴时,语词就再也不是书本中抽象的符号,而是带着形象活生生地进入学生的意识,也更容易在运用时被提取。
再次。如何在观察中激发想象,让思维插上翅膀?
观察为儿童思维积累了表象,表象又为想象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材料,使他们有可能组合创造新的形象,并伴随着形象,带着情感去想象。在观察活动中,丰富观察客体,提供宽阔的思维空间,才能将观察与思维、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在观察、倾听、触摸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和美感,激发创造的思维。
在带领学生开展观察活动前,我总要优选富有美感的观察客体。因为富有美感的客体会带着鲜明的形象和画面进入儿童的意识,为他们展开想象积累多姿多彩的感性经验。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以美激情,以情激智,正是因为情感既可形成表达欲望,又可启迪智慧,并引着孩子由此想象开去。”
秋天一到,校园里、马路边、花坛中到处都会飘飞落叶,经过实地考察与筛选,我确定去人民公园观察落叶,因为公园里的树木集中,种类也比较多,特别是那里的林荫道旁栽种着两排枫树,公园的一角还有一片小型的银杏树林,这里有着丰富的观察客体。但想象的激发,仅有丰富的表象是不够的,教师还要拓宽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我们来到了那片银杏林,一阵秋风吹来,秋叶随风飞舞,如金色的蝴蝶在空中打着转儿,是那么富有诗意。根据学龄初期的孩子喜欢让事物人格化的特点,我启发说:“秋叶娃娃也是有生命的,你听,‘沙沙沙’——树叶娃娃在和大树妈妈说什么呢?”
我进一步打开孩子们的思路,问:“如果你就是一个树叶娃娃,当你离开了大树妈妈,会飞到哪儿去?做什么呢?”多姿多彩的树叶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变换角色又拓宽了想象的空间,想象把他们带到一个神奇而广阔的世界:小树叶与大树妈妈的话别;大树妈妈对孩子亲切地嘱咐;小树叶随着秋风旅行,遇到了好些朋友……
在观察时,把儿童带入有情有趣的宽阔空间里,让儿童获得“直接的印象”,再利用情境拓展广远的意境,给予想象需要的推动”。这样联想、想象尽情展开,正所谓“神思飞扬,视通万里”。
最后,如何让观察的直观感受得到理性提升?
观察也是一种理性活动,它既有直观的一面,也有概念的一面;既有感性的特质,也有理性的意蕴。我认为,观察活动要从感受形象出发,从“形”着手,“以美激情”,通过情感的体验得到理性的提升。
每次观察时,我都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摘西瓜时,通过与瓜农的谈话,了解农民劳作的辛苦;观察小草时,通过现场阅读提问,感受小草旺盛的生命力;观察丰收的田野时,通过计算对比,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的贡献……
孩子们看到纷纷扬扬飘落的树叶,他们情不自禁地问我:“为什么夏天树叶绿油油的,可到了秋天就变黄了呢?”“秋天到了,树叶为什么要离开大树妈妈?”“为什么树叶离开大树,还会落到大树妈妈的脚边?”于是,我站在树下给孩子们讲光合作用的原理,讲树叶变黄、掉落的原理。带着这些思考,我们还一起阅读了金波的散文《做一片美的叶子》……
有了这些思考的铺垫,我在对习作的统计中欣喜地发现,有十分之一的孩子写出了对落叶即将飘零、失去生命的惋惜,五分之二的孩子写到了小树叶与大树妈妈的依依惜别之情,小树叶为大树输送营养、回归树根的奉献精神以及春天还会变绿的顽强生命力……
根据课标表述,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种沟通和超越听、说、读、写的综合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呢?我是从这几方面来进行。
一、结合教材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综合性学习
1、老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挖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使语文学习变得趣味十足,有声有色。如:人教版第三册第一单元,《识字1》全是描写秋天的词语,第一课是《秋天的图画》,《语文园地一》的口语交际是《秋游》,当时的季节正是秋天,我们的学生又都是农村孩子,虽然天天都跟大自然亲密接触,但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留意大自然秋天的美丽。我就确定了《寻找秋天,感受快乐》的综合性学习主题,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秋天,感受秋天的美丽。我把学生分成几个组,一个组负责观察天气的变化、花草树木的变化,收集树叶、果实等。一个组负责体验父母的劳作,看看收获的粮食,体会他们收获的快乐。一个组负责搜集描写秋天的词语,名人笔下的秋天等。给他们两周的时间,两周后,用一节课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在展示课上,他们有的端出水果拼盘、拿出树叶贴画、摄影作品等来表达对秋天的喜爱;有的搜集了很多描写秋天的词语,还把这些词语解释得绘声绘色,还搜集到许多描写秋天的好句子,积累了很多的好词佳句;有的讲了在家里跟着父母劳动,虽然很累,但看到家里收获了许多的粮食,很高兴,父母的喜悦都写在脸上。这样的活动学生既学到课本知识,又培养了观察能力,并且锻炼了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的能力。
2、联系教材,结合地方资源挖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开展活动。如人教版第十一册的七律诗《》这课中写到“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更好的理解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对课文理解更加深刻。我就结合我县的红色地方资源“彝海结盟”确定了以《寻找的足迹,学习先辈的精神》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第一步先带他们去参观彝海边的“彝海结盟纪念馆”,请纪念馆的负责人沙玛依古(他的爷爷沙玛尔格――小叶丹曾经的贴身管家――正是那段历史的重要见证人。)给学生讲述当年彝族头领小叶丹和先遣团司令结盟的过程,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第二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彝海结盟》,让学生了解到冕宁要过彝区所面临的困难。学生就明白了为什么和小叶丹要结盟,结盟后,是在小叶丹的护送下才顺利到达安顺场的。第三步收集有关路上的故事。第四步用一节课的时间开故事会,讲在路上的种种困难,所经历的战斗。对写的“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也更能体会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藐视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懂得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二、联系生活实际,结合重大节日开展综合性学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都在过这个节,那个节的,无论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还是外来的节日(圣诞节、元旦节等),大多都有他的历史文化,时代背景。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各种节日的历史文化,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节日设计一些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如元旦节,以前,在新年到来之际,亲朋好友之间都要互赠贺年卡,传递一份真诚的祝福。而现在,随着通信网络的发达,手机的普及,一条条短信取代了一张张贺年卡。学生对贺年卡就显得陌生了。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六年级时,就在元旦节到来之际设计了《小小贺年卡,传递人间情》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查资料,了解贺年卡的知识;搜集各种贺年卡;制作贺年卡。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同学们交流查找到的有关贺年卡的知识,贺年卡的变迁,展示搜集到的贺年卡和自己制作的贺年卡。学生搜集到了很多的贺年卡,也制作了很多各种各样的贺年卡,还把它们进行了整理分类,有风景的、有动植物的、有人物的、有工艺品的······大家还欣赏了贺年卡及贺年卡上优美的文字,感受到了久违的人间真情。课后,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制作的贺年卡有选择性地(根据赠送对象的工作、年龄、爱好等)赠送给自己的亲戚、朋友、老师、同学······通过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培养了学生围绕主题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然现象开展综合性学习
在我们的生活中,在自然现象中有许多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我们老师要善于发现、捕捉这些学习机会,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即语文,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冬天下雪,北方的学生是司空见惯了,一点都不新奇,而我们南方的学生就特别高兴、激动。因为我们这里一年下不了两次雪,有时一年一次也不下。在我教五年级时,冬天下雪了,而且下得还很大,学生很高兴。我就让学生在雪地里尽情地玩儿,尽情地感受。在他们玩够后,我就设计了以《说雪》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4——5人一组去搜集有关雪的谚语、描写雪的词语,唱雪的歌,背雪的诗词,问雪的问题,查找雪形成的原因。然后,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分类,办成手抄报在班上展示。在展示课上,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捧出了一份份丰富多彩的手抄报,朗诵了一首首描写雪的诗歌。这种因时制宜、身临其境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四、与各学科融合,开展综合性学习
1、秋风瑟瑟:秋风吹动的声音。
2、秋风萧瑟:秋风吹树木的声音。
3、秋风送爽:指秋天带来了凉意。
4、雁过留声:比喻留名声于身后。
5、琨玉秋霜:比喻坚贞劲烈的品质。
6、秋阳杲杲:秋天的太阳,明亮灿烂。
7、秋色满园:秋天的景色充满了庭院。
8、北雁南飞:去北方的雁子向南飞去。
9、秋高气和:形容秋空高朗、天气晴和。
10、桂子飘香:代指秋季,象征着秋天了。
11、桐叶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12、天朗气清: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新。
13、瓜果飘香:空气中弥漫着瓜果的香气。
14、天高气清:形容天空高远,气候清爽。
15、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16、一丛火红:代指一般指像火一样红的花。
17、秋月寒江:比喻有德之人心底清纯明净。
18、枫林尽染:整个枫林都被染成红色的了。
19、春生秋杀: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20、一丛火红:代指一般指像火一样红的枫叶。
21、金风送爽:指秋天带来了凉意,出自鲁迅。
22、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
23、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24、林寒涧肃: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25、五谷丰登:登:成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26、一日三秋: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
27、秋高气肃:形容秋日晴空高朗,气候凉爽宜人。
28、稻谷飘香:形容金秋时分庄稼成熟的丰收景象。
29、一丛金黄:描写秋天的景色一眼望去流动的金色。
30、香飘四野:到处都是香气,形容香气很浓的样子。
31、春去秋来: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32、天高气爽:形容秋天天空高远明朗、气候凉爽宜人。
33、硕果累累:指积累很多,比喻巨大的成绩或者荣誉。
34、落日的光:指夕阳残照。比喻风烛残年,余日无多。
35、橙黄桔绿:橙子黄熟,桔子还绿。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36、丛兰欲秀,秋风败之:比喻好人做好事而遭坏人陷害。
37、千秋万代:一千年,一万代。指世世代代,时间久长。
38、金桂飘香:代指秋季,“金桂飘香”就象征着秋天了。
39、秋菊傲骨:一般形容人气节比较高尚,与寒梅傲骨相同。
40、西风落叶: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趋衰落。
41、西风残照: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
42、秋风落叶:秋风扫尽了落叶。比喻一扫而光,不复存在。
43、秋风红叶:红叶随风飘荡,看上去好像是在与秋风共舞。
44、叠翠流金:形容秋天美丽的景色,碧绿和金黄交相辉映。
45、秋兰飘香:秋季兰花香飘四野,渲染一种收获和谐的气氛。
46、凉露惊秋:凉露,凉透了的露水,在浓浓秋的氛围中郁积。
47、果实累累:果实累累,词语。此处读léi。累累:连续成串。
48、秋风过耳: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再意。
49、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50、层林尽染:层林尽染,原意是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51、天高云淡:天气晴朗,天空云少而高、轻薄而淡。指秋天的天空。
52、秋行夏令:令:时令。时已秋季,还在做夏令的事。指不合时令。
53、秋高马肥:秋高气爽,马匹肥壮。古常以指西北外族活动的季节。
54、春花秋月:春天的花,秋天的月。指春秋佳景或泛指美好的时光。
55、霜气横秋:霜:秋霜。气:志气。比喻志气凛然,像秋霜一样严峻。
56、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57、秋色宜人:指秋天的景色,气候或温度令人舒适的;温和或温暖的。
58、晴云秋月:晴空飘浮的白云,秋高气爽时的明月。比喻人胸襟高洁明朗。
一、摄取消化要寻“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段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基础上。在具体的象形中意会、感知,有助于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词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巩固对词语的记忆。所以,在低段词语教学过程中,教者往往借助直观教具或实物、图画、表情、动作等帮助学生体味词语含义和情感,进行富有趣味性的教学,让小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学习。
1.用动作诠释词语
我们在教学一下课文《两只小狮子》中“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另一只却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这句话时,让学生扮演勤狮子和懒狮子,离开座位做做那些动作,让学生们在演示动作的过程中理解词语、体验情感。特别是在教学二下课文《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中的“蹭”,很难用“摩擦”去解释那种撒娇、喜欢的意思,就要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模仿中、游戏中感受动物和人类的亲密情感。
2.用画面演绎词语
二年级上册《识字1》是描写秋天景致的三组词语。“层林尽染、叠翠流金”这两个描绘秋天美景的词,学生最难理解。教学时,教师只要用一组秋季森林景色的图片,让学生说说秋天的树林美在哪里?在观察与发现中学生明白了什么叫“层林尽染、叠翠流金”。教师把词语的内涵化作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去体会感悟,在今后的阅读中如再遇到有关词语,他们脑海中的形象会更分明、立体,这些词语随着学生语感能力的不断增强,随着学生生活积累的日益丰富,还会自觉地运用。
3.用故事描绘词语
二年级上册《识字8》呈现了这样一组词语: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在教学前,教师请孩子们在课前搜集神话故事,上课时,教师呈现的是无声的成语故事动画片,让找到这个故事的孩子在课中配音,讲一讲神话故事。在听、讲、看神话故事中,孩子们自然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当孩子们再次看到这个词时,留在孩子们脑海中的不仅仅是这个词语,还有这个词语背后的神奇故事以及对故事情节的情感体验。
4.用情境感悟词语
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在生动的言语实践中真正进入文本世界,词语所表达的内在意思只需教师稍加点拨,便能储存于学生的大脑中了。如在教学人教版二下《画家和牧童》 “纷纷夸赞”一词时,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读读文本中人们对画的夸赞的句子,然后教师创设一个穿越到现场的情境,让学生做做不同身份的古人也来夸一夸。教师问:“这位官老爷,您来夸一句!”学生模仿官老爷的语气回答:“画得太好了,画得太好了!我真喜欢!”教师再请其他学生模仿秀才、读书郎等来对画夸赞一番,最后老师小结:小朋友,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地夸赞就叫――学生马上回答是纷纷夸赞。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不仅读懂了纷纷夸赞的意思,更是学会了不同的夸赞方式,提升了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二、积累运用要用“法”
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读到的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联系。”留心生活,处处皆是词语教学的源头。
1.利用生活映像唤醒词语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平常的生活会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留下片片映像。教师就是要让词语学习放在生活的大世界里进行,连接生活,让学生把所学到的词语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不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这个词的意思,还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个词语。如人教版二下《雷雨》“垂”的教学,教师让学生说说“垂下来”的意思。学生说是“掉下来”的意思,教师就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这里用“垂下来”而不用“掉下来”呢?有学生联系自己在农村的墙角观察到蜘蛛垂下来时,有蜘蛛丝连着的。教师不失时机地请学生想想生活中习惯用垂下来的事例,学生讲到柳树的叶子垂下来了,小兔子的耳朵垂下来,实验没成功,自己垂头丧气地坐在地上发呆等;再让学生说说哪些时候习惯用掉下来?学生讲到树叶掉下来,窗台上的花盆掉下来等等。最后教师小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会正确运用这两个词了。回忆一下,我们会发现,如果一头向下,另一头连着,就用――(生:垂下来)如果另一头完全分开了,就用――(掉下来、落下来)。”
这样的词语教学先声夺人,不是仅仅让学生讲出这个词的意思,而是把解词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进行对接,唤醒了学生大脑中积极的词汇库存,不仅理解了“垂下来”这个词的意思,而且能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以后,在口语交际以及写话的时候,学生也会正确运用这个词语了。
2.利用生活细节辨析词语
教学中常常遇到词义较为接近的词语,在教学时,可以通过换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进行鉴别,在鉴别中进行赏析,在赏析中达到升华。这种理解具体、真实,这种理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积淀,并进入潜意识之中。
如在教学三年级课文《荷花》时,紧紧抓住了“冒”字进行教学。围绕“冒”,引导学生进行换词,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打开记忆的闸门,更换出“长”“伸”“钻”“露”“探”等词进行比较。为了让学生体会“冒”字的不可替代性,可以进行一次选字填空,感受词语的精准性。例如,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蚯蚓从土里(钻)出来,小鸟(伸)长脖子要妈妈喂食,机灵的小鱼只(露)出水面来吹个小泡泡。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想象“冒”的情境,然后,教师又通过播放课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具体形象的事物,继续想象白荷花冒出来后怎么样?这样,对“冒”字的理解不是简单的解释,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先引导学生进行换词,在换词的基础上,借助文本、借助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冒”字理解得实在、透彻、全面。
3.利用生活实际运用词语
生活和语文是相通的,只有把读到的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沟通起来,才能深得文章旨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已有的认识结构对当前的认知活动会起到决定作用。利用生活实际运用词语,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调动相似的经验,实现与课文有关词句所描写的情境相似匹配,以使学生在读书中入境动情,对课文的意境有着深切的感受。
例如《纸船和风筝》一文中“幸福”一词的教学,虽然我们平常经常在说这个词,但是, 却很难用语言解释清楚,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体会“幸福”的含义,教学时,老师可以这样说:每天早上,老师来到学校,听到你们一个个对我说“早上好”,听到悦耳的问候声,看到纯洁天真的笑容,我觉得自己很幸福。什么时候你也很幸福呢?
生一:冬天的时候,躺在暖暖的被窝里我很幸福!
生二:双休日,爸爸妈妈带我去外面玩我很幸福!
生三:我生病的时候要打针吃药,我想到不生病健健康康时很幸福!
生四:我过生日的时候,很多人来祝福我生日快乐,我觉得很幸福……
虽然这样的幸福学生或许还只是理解为一种单纯的快乐和享受,但毕竟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生活化”了。
4.联想生活场景拓展词语
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提高学生拓展积累词语的能力,赋予词语以强大的生命力。
例如人教版一下《31回声》“波纹”一词的教学,有学生问:什么是一圈圈波纹?老师播放池塘里波纹荡漾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有学生说:哦,我也玩过的,我向小河里扔石头就会有一圈圈的波纹出现的!教师趁机拓展:是啊,生活中除了波纹,还有好多我们见过的“纹”呢!让我们一起来说说看,老师先说一个:斑马身上一道道黑白相间的叫――学生接上:斑纹。教师可以请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再说说。有的说,奶奶年纪大了,额头上有一道道皱纹;有的说,妈妈的眼角有一条条鱼尾纹;有的从自己的毛衣上找到一条条花纹;有的说手上有一条条纹路;还有学生拿起一支铅笔请大家看自己手上的铅笔,看上去像一颗螺丝钉,身上有一圈圈的螺纹……通过教师的引导,词语在想象、练说中不断丰满壮大,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鲜活的形态。
三、感悟品味要求“道”
词语的字面解释后面有着丰富的意蕴和感彩。这正是词语教学追求的“道”――不仅仅是简单的词语教学,可以通过对词语背后丰富情感的挖掘,感受词语承载的文化,作者对所描绘事物的情感体验等。低年级教师也不能忽视词语的感彩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