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以翅膀为题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审题可以看做是命题的逆过程,审题的目的,就是吃透题意,也就是看清楚命题者划定的“条条框框”,特别是那些隐性的、弹性的“条条框框”,此处为“事故多发地带”。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步骤,在审题上犯错误,那是方向性、战略性的错误,其结果必然是灾难性的。考生当慎之又慎,什么时间都能省。唯有审题时间不能省。
为了防止疏漏,审题可以按照由粗及细、由浅入深、由显性到隐性有序进行。
先看题型:续写、改写、扩写、缩写,看图作文,根据材料自己提炼观点作文,提供话题自拟题目作文、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等等。
再看人称、文体有没有限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揣摩命题意旨,因为这方面常常是隐性的、弹性的。所以需要考生运用思辨的力量去揭开语言的面纱,洞悉题旨的倾向性及“边界”。
如“开放在生命深处的花朵”一题。有三个词需要考生去琢磨:生命、深处、花朵。“生命”可以指自己的生命,可以指他人的生命,可以泛指人类的生命,也可以指动物的生命;“深处”相对于“表层”;“花朵”是比喻,比喻美好的事物。“生命”限定了它的所属,而“深处”则厘清了“花朵”的边界――这里的花朵不像自然界的花朵那样,它不具有“可视性”。将文题作整体思考,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切合题意的“花朵”应该理解为生命中深沉而美好的东西――信念、爱、友情、理智、理想、善良、正义、关怀、感恩等等。这一理解有弹性,但也有“弹性限度”。如果考生将“花朵”理解为“美貌”,那显然不合题意,因为它超出了“弹性限度”。如果有考生既写了“信念”又写了“爱”,那是切题的,因为在“花朵”的数量上。命题者并没有设置“边界”。
为题目做“CT”,还要留心副词和句式,这些不显眼的地方往往藏有玄机。
如“近处也有风景”,这个“也”字,实际包含了一段思维逆折:原以为“美丽的风景总在远处”――这是人们的习惯思维――经历了一些事后才发现,近处也有风景。再如“其实门是开着的”,“其实”就暗示“原本并不知道门是开着的”。如果考生审题时没翻出这些“皱褶”里隐藏的小玩意儿,那你就有可能被这些细小的沙子放倒。
有些题目所采用的句式,明确了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文章的立意和选材都是一种制约。如“只有――,才优秀”,考生在横线上填充的这个词,必须能构成“优秀”的必要条件。
在审题问题上,有两点需要特别强调。
一是要严格区分“根据材料提炼观点作文”和“以材料为导引的话题作文”。“根据材料提炼观点作文”,材料不可以不认真研读,因为它是观点的发源。如果是“以材料为导引的话题作文”,材料可以不管不顾,因为材料只是个引子。当然,作为引子的材料也绝非毫无用处,它可以作为我们审题立意的参考或向导。区分这两类性质不同的题型的关键是看题目的表述中有没有“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要求。
二是根据材料提炼出来的观点,应该是基于对材料的整体把握,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根据要求作文。“岸与岸没有多少距离,只要有船,或者飞机,或者翅膀……五湖四海也只是小小寰球。
山与山并没有多远,只要有车,或者索道,或者脚步……地球已是一个村落。
人与人也不隔肚皮,只要有心,或者目光,或者肝胆……都是最应懂得宽容的灵长。”揣摩诗人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以“距离”为话题作文。
这道看似普通的话题作文,其实不那么简单,因为题目中有“揣摩诗人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一语,它就是异化的“根据材料提炼观点作文”。这首诗有三小节,运用比兴手法,第三节才卒章显志。材料的题旨指向人际交往,话题“距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俗语说“人在对面,心隔千里”“人心隔肚皮”;而本诗作者却认为,作为“最应懂得宽容的灵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靠“心”“目光”“肝胆”等来缩短,甚至消除。如果考生不能整体把握材料的寓意,断章取义,得出诸如“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缩短得益于交通业的发展”“人要懂得宽容”的意旨,就跑题了。
【关键词】作文指导;个性化;品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表达真情实感。”那么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小学生说真话,抒写自己纯真美好的情感呢?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个性的存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努力促成其个性的良好形成与和谐发展,从而使学生在自己习作中吐真情、说真话、写真事,充分体现他们各自的生活体验、情感、思维和认识水平等,处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什么是个性?所谓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比较固定的本质特性。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生活出发,不仅要充分挖掘现有的作文资源,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张扬,人格受到尊重,从而使各具个性的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写出有独特个性充满激情的习作。那么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应如何切实引导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谈谈,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品味文本,抒写个人见解
作为教师,指导学生作文不能仅局限在作文课中,而要善于挖掘文本这个有利的资源,在品味文本中找准与练笔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在品读佳作中悟情悟理,在练笔中发展思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补白练习。文本中有些语句或课文结尾含蓄,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悬念或想象回味的余地。它构成了作品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去想象,去拓展,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就是文本空白。因此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空白,及时进行练笔,不仅可以使文本得到充实,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如《凡卡》一文,以凡卡梦结尾,他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再如《去年的树》一文最后一句写道:“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是一个比较含蓄的结尾,在上课时就可以利用这个空白,让学生想象鸟儿飞走后的情景,并以“鸟儿飞走后……”为题,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练笔,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又能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2.插图配文。课文有许多编者精心编排的插图,大多数是文章思想感情的体现。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根据自己的体会给图配上短文。如《小音乐家扬科》一文,它以整页的篇幅描绘了“扬科跪在小提琴前面,抬起头,望着心爱的小提琴”的动人情景。而扬科的外貌、内心,课文只字未提,给我们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联系上下文语句——“小提琴的声音多么美妙啊!”“扬科多么想仔细地看看那把小提琴呀!”等。可以“琴”为题,以课文插图为依托,重新编写小音乐家扬科的故事。
3.抓住情感流露点。课文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只有学生深入领悟体会文本,才能与作者倾心对话,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时的学生才能完全沉浸在课文浓厚的情感意境中,此时,正是写“现在进行时”感情活动的最佳时机。
二、品味生活,激活写作素材
作文是“言志”、“缘情“之物,是展现生命历程、张扬个性价值的精神旅程。教师在习作指导时应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激活丰富的写作素材。通常情况下,学生作文的选材是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激活生活表象提取生活素材。
1.媒体引路。习作内容空洞、言语贫乏,这与学生缺乏体验不无关系。指导作文时,可以借助实物、照片、歌曲、录像等媒体再现生活,让学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2.角色表演。针对儿童喜欢表现、擅长表演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扮演习作中的有关角色,进行相应的角色感受和角色体验,使学生入情入境,以此丰富学生的体验积累。如指导学生作文《第一次上医院》,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教师与学生分别扮演医生、护士、家长和孩子,再现了看病就医的情境,孩子面对针筒、挂瓶时的紧张恐惧,家长的苦口婆心,医生的和颜悦色,通过惟妙惟肖的表演,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毕现。面对活生生的画面,学生写起来自然具体、生动,充满情趣。
三、品味语言,自由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那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呢?笔者以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的语感品味,通过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能不拘形式地、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像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1.品写法,学技能。学生手中的文本应该说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好材料,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品读领悟文本语言,学作家们的语言风范。
为了让我班学生更好地读通、读懂、读熟这些书,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启蒙与引导:
1.利用课间,老师给学生出脑筋急转弯,请学生思考作答,故意强化答案。要是找不到答案,可以借助、参考他人智慧在《脑筋急转弯》中找找。同时在班上开展“考考他人”活动,老师示范如“苹果为什么会掉在地上呢?”“小鸡是如何孵出来的?”这时给学生推荐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将自己学到的为什么拿来考考同学、老师、父母等,会让阅读更有意义和价值。
2.在网上、杂志上找一些与地震、火山、星星、月亮等相关的地理科学知识资料,讲给学生听,增强科学知识的神秘感。同时抓住时机为学生推荐《地震》《月亮》《火山》《有趣的自然》等书会更有时效性。
3.在班会课上为全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讲讲最近发生在校园周围的不安全校车事故,引起孩子们对安全高度重视的同时推荐《神奇校车》的一系列书,这样可以为孩子们的思想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孩子们懂得如何想象,如何将梦做得更精彩。
4.将写作文与阅读结合起来,给学生布置以“我想 ”为题的作文,根据学生的写作现状进行分析,建议学生阅读《我想去看海》《我想有颗星星》等几本书,阅读完后再写一次“我想 ”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悟与写作感悟。
关键词:作文启蒙;自觉意识;主动作文;自主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17-01小学作文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形成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作文能力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是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体现。为了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教师们不遗余力,上下求索,倍尝艰辛。然而, "作文难教,作文难写"仍是师生挥之不去的烦恼,如何突破作文教学方法的瓶颈,定位"自主学习"这一新课程理念,聚焦"自觉-自愿-自动-自主"儿童心理过程,教师们可以尝试着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小学生自主作文能力。
1.教师要学习实践,从根本上确立素质教育的作文教学观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就是新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新理念,甚至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我们现阶段的素质教育作文观。 学习素质教育理论,从中吸纳精华,充实自己的实质,建构"大作文教学观", 小学生作文能力包括"作"和"改"两部分,学生学习自主作文就是完善对事物的认识和表达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这是我们为师者不断探索、不断努力的方向。"全程开放、个性张扬。"才得以更好地体现,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促进作文教学的创新性发展。
2.要会运用心理学规律,激起学生自主作文的兴趣
从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可以了解到,小学生对于自主作文,心理上有许多障碍。有的要自主,但又不知道如何自主,有的自主一段时间就算自主了,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一半的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态度十分轻率,不想自主;大部分的学生对修改缺乏正确的动机,是教师要求的,不自主不行。所以,要培养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必须从激发学生自主的动机,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做起,并将这一项工作贯穿于作文教学工作的始终。
3.改变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
学生的作文在草稿写完之后,往往存在着一种观念,认为自己的作文是十分棒的。谁知作文中的问题大量存在。所以鼓励学生要发扬批判的思维,寻找自己作文中问题,并努力修改。
3.1通过比较来感知。有差距,有比较才使人有动力前进。给学生提供可以作为参照的范文,让学生对比中读,对比中思考,而后发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
3.2通过自读来体会。学生的作文完稿后,通过让学生反复地默读,养成作后自读的习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作文要进行修改才可以。首先,从文章的内容上、审题立意上去发现问题。如:《我熟悉的物品》一文,要求用一些词语反映物的特征,而许多同学却写了最喜欢的原因而不是特征。显然审题不清,通过读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作文水平;其次从文章的写作顺序、详略安排上是否恰当;再次,让学生从读中检查语言文字方面是否有问题,是否符合当时的情况,语法有没有毛病,有无错别字;最后让学生全面朗读,通过朗读深入发掘体会。
3.3从互评中升华。这个办法改进了同学的作文,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的水平,对自己的作文更能体现批判的思想。
4.运用教育学规律,提高作文自主创新的能力
4.1促进观察能力的提高。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知觉。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步骤,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勤于观察、善于观察,以积累、贮存写作的材料。这样既解决了写的内容,又解决了修改的材料。
4.2促进分析能力的提高。客观事物总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生活也是发展变化的。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仅仅停留在观察事物的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材料加以分析比较。通过联想,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由于小学生生活的实践比较有限,还需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课内外的阅读,从阅读材料中学习作者分析事物、透过现象观察本质的方法。
5.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1教材拓展延伸,进行想象练笔。小语教材中许多地方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中结合阅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主,进行想象练笔。如学习《凡卡》一文,让学生展开想象,推测可能产生的新结局中,学生在他人的想象中互相启发,拓展思路,编写了许多不同于他人的故事结局,这样的练习,既训练学生自主作文的权利,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想象。
5.2借助插图,观察想象。形象生动的课文插图,具有情节浓缩性的特点。如果就图讲图,学生的想象就会受到插图内容的局限,使插图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想象的羁绊,因此,我们必须设法引导学生去推想插图中未曾出现的内容,把插图作为想象的发端,为学生开辟想象的广阔空间。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展了想象力。
关键词:作文指导;个性化;品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35-0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表达真情实感。”那么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小学生说真话,抒写自己纯真美好的情感呢?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个性的存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努力促成其个性的良好形成与和谐发展,从而使学生在自己习作中吐真情、说真话、写真事,充分体现他们各自的生活体验、情感、思维和认识水平等,处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什么是个性?所谓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比较固定的本质特性。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现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冰心说:“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头脑中流到指上,落到笔尖。”“我手写我心”,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生活出发,不仅要充分挖掘现有的作文资源,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张扬,人格受到尊重,从而使各具个性的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写出有独特个性充满激情的习作。那么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应如何切实引导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谈谈,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品味文本,抒写个人见解
作为教师,指导学生作文不能仅局限在作文课中,而要善于挖掘文本这个有利的资源,在品味文本中找准与练笔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在品读佳作中悟情悟理,在练笔中发展思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补白练习。文本中有些语句或课文结尾含蓄,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悬念或想象回味的余地。它构成了作品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去想象,去拓展,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就是文本空白。因此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空白,及时进行练笔,不仅可以使文本得到充实,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如《穷人》一文,有这么一段话: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桑娜抱与不抱、该与不该的矛盾心理活动,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教师抓住这个空白引导学生:此处矛盾吗?怎样才能将此时桑娜的内心活动补充完整?学生经过细心揣摩,纷纷以第一人称写下桑娜的心理活动,有的写“自己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看到这两个他岂不会暴跳如雷,骂我没脑子?他肯定会二话不说抡起拳头揍我的,不,不会,他也是个穷人,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两小孩冻死饿死的……”有的写:“唉,我发什么昏?抱了他们肯定会挨他揍的,不会吧,他平时挺有同情心的,不会见死不救的,这个世道只有穷人才能帮助穷人的……”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反馈同学的写作情况,并进行集体评议表扬。这样做既能使桑娜善良、乐于助人的形象更加鲜活,文章主题更加鲜明,又能使学生的创作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有的课文的结尾余意未尽,续写的来源非常广泛,留有想象续写空间。如《凡卡》一文,以凡卡梦结尾,他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再如《去年的树》一文最后一句写道:“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是一个比较含蓄的结尾,在上课时就可以利用这个空白,让学生想象鸟儿飞走后的情景,并以“鸟儿飞走后……”为题,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练笔,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又能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2.插图配文。课文有许多编者精心编排的插图,大多数是文章思想感情的体现。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根据自己的体会给图配上短文。如《小音乐家扬科》一文,它以整页的篇幅描绘了“扬科跪在小提琴前面,抬起头,望着心爱的小提琴”的动人情景。而扬科的外貌、内心,课文只字未提,给我们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联系上下文语句――“小提琴的声音多么美妙啊!”“扬科多么想仔细地看看那把小提琴呀!”等。可以“琴”为题,以课文插图为依托,重新编写小音乐家扬科的故事。
3.抓住情感流露点。课文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只有学生深入领悟体会文本,才能与作者倾心对话,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时的学生才能完全沉浸在课文浓厚的情感意境中,此时,正是写“现在进行时”感情活动的最佳时机。如面对着《桥》中那位在大灾来临之时面容清瘦的却像一座大山的老汉,你想说什么?面对着《慈母情深》中母亲那双疲惫的眼睛,你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当学生缓缓打开自己的情感之门时,在情感共鸣处进行练笔,学生的心迹自然真情展露。
二、品味生活,激活写作素材
作文是“言志”、“缘情“之物,是展现生命历程、张扬个性价值的精神旅程。教师在习作指导时应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激活丰富的写作素材。通常情况下,学生作文的选材是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激活生活表象提取生活素材。
1.媒体引路。习作内容空洞、言语贫乏,这与学生缺乏体验不无关系。指导作文时,可以借助实物、照片、歌曲、录像等媒体再现生活,让学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如中年级作文《热闹的菜场》,虽然课前布置学生逛过菜场,但要让学生具体生动描述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学生经历后留下的印象不一定深刻,但如果教师利用手机拍摄下热闹的菜场情景,然后在课堂上通过电脑展示画面:丰富的商品、沉甸甸的菜篮子、熙熙攘攘的人群、顾客和商贩讨价还价的情景、商贩麻利地宰杀鸡鸭的情景……这些真实的图片画面会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认知,加深他们对情景的印象,学生定然会绕有兴致地拟标题,用生动的言语来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的作文练笔,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角色表演。针对儿童喜欢表现、擅长表演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扮演习作中的有关角色,进行相应的角色感受和角色体验,使学生入情入境,以此丰富学生的体验积累。如指导学生作文《第一次上医院》,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教师与学生分别扮演医生、护士、家长和孩子,再现了看病就医的情境,孩子面对针筒、挂瓶时的紧张恐惧,家长的苦口婆心,医生的和颜悦色,通过惟妙惟肖的表演,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毕现。面对活生生的画面,学生写起来自然具体、生动,充满情趣。
三、品味语言,自由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那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过能力,使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呢?笔者以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的语感品味,通过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能不拘形式地、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像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1.品写法,学技能。学生手中的文本应该说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好材料,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品读领悟文本语言,学作家们的语言风范。如小学六年级课文《少年闰土》中对闰土外貌的描写简洁、传神,廖廖几笔就勾画出一个农村少年健康朴实、天真可爱的形象。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针对学生每次写人“大大的眼睛,黑黑的头发,不高不矮的个子……”等千人一面的毛病,进行有意的观察练笔训练,引导学生领悟外貌描写的方法。我先让学生在书中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多读几遍,并说说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然后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为什么要写“紫色的圆脸”――说明经常在海边日晒风吹,从而说明他健康。)最后得出:①外貌描写可以从肖像、神态、服饰、形体等几个方面进行。②抓住特点。抓住人物独有的、最能体现他特点的部分写。③以形传神。通过描写,要能体现出这个人的个性、品质等,才能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如现其人。接着出示了孙悟空、猪八戒、哪吒、哈利波特等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神话、卡通、科幻等人物形象,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自己喜欢的人物的外貌。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再抽学生在全班交流。最后,师生共同评议并提出建议:按一定的顺序,抓住典型特征,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人物外貌,体现人物特点。在此基础上,我让同学选择观察自己的班上的一位同学并描述他的外貌,再抽学生习作在全班进行交流,让同学猜是谁。结合课文和学生了解喜爱的生活来训练也许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