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镇化进程论文

城镇化进程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镇化进程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镇化进程论文

城镇化进程论文范文第1篇

城镇化加速发展在获得资源环境巨大支撑和保障的同时,对资源环境本身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初期,城镇化发展速度越快,资源消耗量越大,环境破坏程度越严重.当城镇化发展到稳定阶段(城镇化率70%左右)以后,国家和社会将拥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到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治理中,城镇化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大大减弱,它们之间关系将出现拐点,相关程度将大大降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环境的承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快速城镇化造成的资源短缺和各种环境问题约束了城镇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城镇化的快速进程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大为增加,土地资源却相对有限,开发利用存在土地供需矛盾、集约利用率低、侵占农用地及土地质量下降等问题;(2)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用水保障程度不断降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加重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3)单位城镇化水平所消耗的能源随着城镇化的建设越来越多,而且在节能减排紧迫形势条件下能源短缺危机将增大;(4)城镇化的进程伴随着产业结构偏低、技术含量低、高能耗、高排放等问题带来的结构性和布局性污染,导致了城市环境质量日益恶化.减少资源环境对城镇化的约束,有利于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顺利推进.

2模型建立和数据处理

2.1模型建立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生产函数模型如下:为了计量资源的限制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影响,Nordhaus(1992)在理论上假设在长期资源的数量不受限制,单位劳动力平均资源量不变,即能源、土地、水资源和环境污染的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一致,上述假设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上述假设下,分别计算劳动增长率为n时的能源、土地、水资源和环境污染的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增长率。

2.2数据来源文中1985—2012年数据主要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2013》、《辉煌山东60年》、《山东省国土年鉴》、山东省情网.产出Y换算成2000年的可比价格;能源数量R采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土地数量T的计算是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和建成区面积之和;水资源数量W采用用水总量;环境污染量P由SO2排放量代替;劳动L采用年底就业人数;资本K依照永续盘存法Kt=It+(1-δ)Kt-1计算,其中It使用每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及投资指数,换算成2000年的可比价格(1990年以前假设指数不变),K2000以张军等计算的2000年资本存量为基础计算,并通过推算定折旧率δ为7%.

3山东省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环境“尾效”计算与分析

3.1山东省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环境“尾效”计算用1985—2012年数据对(2)式进行回归,得到各系数的取值:α=0.13,β=0.01,γ=0.15,θ=0.41,η=0.46.劳动的增长率n根据公式a×(1+n)t=b计算得出,其中a代表起始年的年底就业人数,b代表截止年的年底就业人数,t代表经过的年数.通过计算可得1985—2012年27年间劳动的增长率为2.29%,1985—2002年17年间劳动的增长率为2.62%,2003—2012年10年间劳动的增长率为1.55%.根据山东省公布的城镇化率数据,计算各个时段山东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尾效.通过计算可得1985—2012年城镇化对单位劳动力平均GDP产出的弹性值λ为13.10%,1985—2002年λ为12.10%,2003—2012年λ为18.77%.计算1985—2012年,1985—2002年,2003—2012年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能源、土地、水资源、环境污染尾效和城镇化尾效(见表1).从计算结果来看,1985—2012年山东省城镇化的速度因能源、土地、水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污染每年降低20.46%,分时段来看1985—2002年每年降低34.02%,2003—2012年每年增长1.20%.

3.2山东省城镇化进程中“尾效”分析从前文可知,1985—2012年山东省城镇化的进程因能源、土地、水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每年分别降低0.14%、2.96%、8.21%、9.15%,综合起来山东省的城镇化进程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每年降低20.46%.刘耀彬(2007)[9]对中国1979—2005年的数据计算得到的结果是能源、土地和水资源消耗对城市化进程的尾效分别为10.61%、0.36%、19.14%,对城市化进程的总尾效为30.10%.相比较而言,山东省在1985年以来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受资源环境的约束相对于全国水平较低[17],其中受水资源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环境污染和土地的约束;在1985—2002年期间城镇化进程受资源环境的约束较大,达到34.02%,其中受水资源的约束城镇化进程每年降低24.11%;近10年来资源环境对山东省城镇化进程的约束作用减小,表现为资源环境的消耗在总体上促进了山东省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3.2.1环境污染对城镇化的约束环境污染对城镇化的约束体现在原有大城市不合理的工业企业布局和结构及新兴小城镇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两方面.2012年山东省单位GDP废水、SO2、烟(粉)尘、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分别为9.58t/万元、34.97t/亿元、13.90t/亿元、0.37t/万元,从低到高分列31个省市自治区第6、14、11、10位.从山东省内部来看,2012年单位GDP各污染物排放量基本均呈中西高东低的格局,因此,山东省现行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与环境友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相比尚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3.2.2土地对城镇化的约束山东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的约束作用体现在供需矛盾、集约利用水平低、质量下降等方面[19].首先,2012年山东省人均农用地约1194m2,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从山东内部来看,2012年人均农用地呈东北高西南低的格局,土地的供需矛盾突出.其次,2000—2012年山东省单位GDP地耗从18.85km2/亿元逐年下降至3.14km2/亿元,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有所提高;但2012年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山东省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单位GDP地耗高于江苏省的1.97km2/亿元,浙江省的3.04km2/亿元和广东省的3.15km2/亿元;从山东内部来看,2012年单位GDP地耗呈西高东低的格局,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尚处在较低水平.此外,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严重、耕地污染和退化4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山东省土地质量的降低.

3.2.3水资源对城镇化的约束水资源的约束作用主要体现在供需矛盾和水污染两方面.2012年山东省人均水资源量为283.9m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99%;单位GDP水耗为44.35m3/万元,为全国水平的41.63%.近年来山东省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从尾效计算结果也可看出,合理利用水资源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镇化进程,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逐步得到了解决.从山东省内部来看,2012年人均水资源总量分布格局可以形容为沿河海地区水平较高,这是由不同区域的地理特点决定的,但是单位GDP水耗呈明显的西高东低的格局,与城镇化率东高西低的格局相对应,说明生产性水资源的分布导致的供需矛盾是约束城镇化发展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的水污染,导致可用淡水资源减少,有限的地表水环境容量不能负担快速城镇化发展的模式.2012年山东省河流劣V类水质占28.8%,比值仍旧过高.

3.2.4能源对城镇化的约束分析以石油和煤炭为主的能源构成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同时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即能源的约束作用主要体现在供需矛盾和环境污染两方面.首先,山东省石油、煤炭储量分别占全国10.59%、3.43%,2012年生产总值占全国9.69%,低于能源储量比值;从2000—2012年,山东省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所消耗的能源为1770.20万吨标准煤,可供消费的能源总量和一次能源消费量均上涨了两倍,能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具有有限性,相比消费量的增长终将受到约束.其次,能源生产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和能源生产设备的更新将是降低能源环境污染的主要手段.从山东省内部来看,2012年万元GDP能耗呈西高东低的格局.

4结论与对策

资源环境的约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进程中面临的约束之一.能源、土地、水资源和环境污染的约束导致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产生了尾效,山东省的城镇化进程因此每年降低20.46%.集约节约资源,打造良好人居环境,解除资源环境的约束作用,是实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引导资源环境系统和人口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降低资源环境的约束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对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进行优化.

(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推行资源集约节约的城镇化之路,推进因地制宜的区域差异城镇化道路、因时制宜的城镇化资源替代战略.以人文资源替代自然资源,以可更新资源替代耗竭性资源,以丰富的资源替代稀缺资源,以洁净型资源替代污染性资源,推进人地关系和谐的资源节约型城镇化道路.

(2)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型城镇,建立城镇化相应的资源环境安全预警机制,完善城镇化相应的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健全城镇化相应的资源环境绿色管理体系.淘汰工业生产中高耗能的工艺和设备,支持节能低耗技术的研发和相关产业的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引导绿色消费,推进环境友好型、生产清洁型和消费低碳型城镇化道路.

(3)完善科技体制改革,加强节约型城乡建设的区域集成和技术综合运用,完备以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技术支撑体系,以低碳技术构建城镇化低碳经济网络,以循环技术疏通城镇化生态价值流,以科技创新搭建城镇化服务平台,推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城镇化道路.

(4)调控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和速度,根据不同城镇发展条件和阶段制定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完善城镇体系的建设,避免不合理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发挥核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环境统筹规划和整治,着眼城乡生态系统源头保护和综合治理,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推进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进程论文范文第2篇

人们的生活、交往及经济关系的发生中心是城镇,不断的集聚人口、资金等各生产要素到城镇中,这样可以优化城镇的产业结构,推动城镇的经济发展,使城镇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推动金融业的创新改革,提升金融市场的效率,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支持条件;农村城镇化使农业人口逐渐向非农人口转移,金融服务因为城镇人口的增加而加大需求,金融业产生了更多的业务需求;城镇化的发展使各类信息交换更通畅,使得金融机构进行公平竞争有了必要条件。总之,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给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经济基础。

二、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方略

1.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给予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性的金融支持,它具备产业扶持及救济的性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具有商业性的金融机构信用中介的职能,它执行有偿借贷,不过它的业务对象指向明确,一般只针对农业、经济的开发等方面,有明显的政策性倾向。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且农村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因为基础设施的投资具有回收周期长、公共性质、报酬率低等因素容易造成金融资金供应不足,所以这些农村建设需要有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来添补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资金供应短缺。

2.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支持。在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中,商业性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网点。为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农业银行通过实践探索和总结出新时期服务“三农”的方法,已经在一些地区开展了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试点工作。目前邮储银行的定位是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广大城乡居民、服务中小企业;依靠邮政的网络优势,不断丰富金融产品,积极地拓宽营销渠道,加速完善服务功能。农村商业银行是由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大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定位于服务“三农”、扶持农村中小企业及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农村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合作制的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农村信用社是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上具有合作性质的正规的金融机构,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自成立之初就以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是支持“三农”发展的主力军。其分支机构差不多遍布所有的农村和乡镇,分支机构的数量众多,农村信用社如此庞大的经营机构网络为农村的金融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农村其他金融机构及小贷公司的的支持。近几年来,国家提倡放开农村金融市场,以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更好服农、助农,在此背景下,村镇银行、小贷公司、贷款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村的劳动就业率,提高农村落后地区的劳动生产力水平,符合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经济战略方针。

三、总结

城镇化进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镇化;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前言

当下,我们国家人们有钱了,都想去好一点的地方,这就会造成本来就不多的资源的快速被用掉,造成一系列的环境不好的现象,好多大一点的地方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想发展的更好和快,就必须解决掉这些现象带来的问题。这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因素。城镇化关系我国现代化发展,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剖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找出具体的对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1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居民垃圾污染问题严重。

很多大一点地方都没有处理生活不要的水的大能力,这样非常非常多的不要的水就会被排入到海里或者河里,会对某些地方的影响很大,这些影响包括土的质量。庄稼的收成等。有的城市会产生很多不要的东西,但是他们出路这些不用的东西的能力有限,所有生活垃圾只是简单堆集,没有经过专业化设备的无害化处理,以至于造成了二次或多次污染,严重损害了当地居民的身心健康。另外,农药和化肥的过度或不合理使用以及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给小城镇环境污染雪上加霜。以上情形都严重污染了空气、 土壤及地下水资源,进而使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很难取得长远协同效果。

(二)城镇工业的污染问题严重。

很多地方的单位都没有相关的想法来进行好的管理,他们都是那样很古老的方式进行生产,同时没有多大进行生产的地方,都想多赚钱然后不去管产生的不要的水。一批中小企业没有过多的资金投入到工业污染的治理之中,从而产生大量 “三废”(废水、 废气、废物)。 2013 年全国大面积出现的雾霾,经剖析就是因为空气中充溢着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雾霾天数的不断增加,PM2.5数据不容乐观,这主要就是因为工业生产及城镇居民排放出的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及其他污染物影响了空气质量。产生的废物严重对人们的身体有害,超过范围就会更严重,将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甚至会导致癌症或死亡。这说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工业污染问题将会影响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

(三)城镇水土资源流失问题严重。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在进行这个进程中,都需要很多的土地和水,而且量会非常大,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一些问题。很多地方的大楼是盖好了,但是会让本地的地变得不好,地上的土变少了,下完雨后的水就不会沉下去,容易引起内涝。 2011 年的夏季,长沙等地在强降雨中出现严重内涝,主要原因就是地面硬化。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多搞政绩,大搞形象工程,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多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占土地,扩大建筑面积,单纯追求 GDP,监管不力,造成植被覆盖率的急剧下降。由于水土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再生的,如果规划和建设不当,将会造成水土资源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大量流失,这会影响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和步伐。

2.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城镇化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将持续加大。

现在,我们国家处于这种进程中间以及后面的阶段,我们的其他方面进行的也很快,这二者一结合,就会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甚至破坏。我们应该不用“先污染,后治理”。中国的城镇化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都将带来新的环境压力。城镇人口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新增加的废水、 废气、 废物的排放都将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二)城镇化发展与城镇生态环境是一对矛盾统一体。

我们都知道,快速的发展和市里的环境是对着的,一定方面很快的发展会对这种情况有好的作用,如西欧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较高,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也是相当到位的;但是也反过来说市里的城镇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城镇化发展具有反作用。当城镇生态环境的发展滞构可以根据转移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互保、 应收账款、 专利商标等灵活有效的抵押担保方式发放贷款。针对产业转移的发展周期、 发展前景和风险预期,制定细化不同的信贷准入政策和风险控制措施。

3.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现在我们建立一个很快速的发展与市里的环境相适宜的这样一种状态,就是尽最大努力建立一个“金融生态环境”,具体的就是要通过很多好的发展、控制等,不断的实现经济与好的城市发展的平衡。我们是要发展经济,但是必须与环境相适应的发展。实现经济系统与金融系统之间资金信息的科学流动,促进经济与金融协调、有效地发展。要创造条件吸引京津地区金融机构落户河北,深化与京津地区的交流合作,防范金融风险,维护正常金融秩序,推动金融环境的不断改善。目前,我国已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规,这些法规是环境管理的重要保证,也是生态治理的重要基础,但专门针对城镇化的法规缺乏, 已有的部分环境治理法规也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修正和完善,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应将环境法规与政治、经济政策结合起来形成生态治理方案,公开向民众和决策部门征求意见和建议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的调节手段,形成“ 覆盖城乡、分工明确、责权明晰、执行有力”的生态环境管治体系。人、社会、生态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人是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建设者和管理者;社会是人与生态连接的纽带;生态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撑。保护生态是社会和人发展的基本前提, 社会和人的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目的。应在全社会范围内针对所有公民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普及生态哲学、 生态美学、 生态伦理学等知识, 塑造公民的生态价值意识、 生态审美意识、生态安全意识、生态责 任意识、生态道德意识、生态法制意识, 促使公民自觉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理念的精髓, 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思想基础。

4.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大致了解了一些相关的内容,我们要建立一个各方面的好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比如有好的计划、好的指导、最重要的就是要参考当下的情况好好发展,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实现这个想法。在进行作业之前要看看我们的生态环境能容纳多少,在这之内积极调整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和宜居生态工程建设, 健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功能,使人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城市经济活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居民身心健康和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城市建设要求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 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和巩固。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城市建设是生态思想和生态实践的高度融合, 二者辩证统一于新型城镇化的整个过程。

参考文献

[1]吴成颂.产业转移承接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以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为例[J].学术界,2009.5.

城镇化进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镇化; 宅基地;整理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170-01

1 前言

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城镇化将吸收更多的农村人口到城镇居住,而农村人口的减少将加剧农村宅基地的低效率利用问题1。在 2013年4月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要求: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有序退出机制。通过农村宅基地整理宅基地变为可以利用的土地。由此可以看出城镇化的加快使得农村宅基地的整理势在必行,城镇化与农村宅基地整理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农村宅基地是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当前讨论的热门话题,已有大量关于农村宅基地的专项研究,如宅基地集约节约利用存在问题和原因,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宅基地开发复垦,宅基地立法等,本研究从实际出发,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研究农村宅基地整理与城镇化之间的联系,为农村宅基地整理及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农村宅基地整理对城镇化的影响

郭湘(2011)以湖南丘陵地区的农村宅基地整理为研究对象,认为农村宅基地整理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客观要求,是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和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4。欧阳安蛟(2010)认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量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量相挂钩的政策是推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土地使用管理工作不重视对农村宅基地的利用管理,导致农村宅基地利用管理比较滞后,并且严重与社会实际相脱节,严重影响了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的推进,从而成为制约城镇建设用地增加量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量相挂钩政策落实的障碍5。郭淑红(2011)认为,三亚市土地后备资源稀缺,人地关系相当紧张,而当前农村宅基地因得不到有效利用形成了“空心村”,开发整理的潜力巨大;随着三亚市人地关系的不断紧张,只有通过农村宅基地的开发整理,提高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才能缓解当前人地关系紧张的现状,进而满足三亚市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生态化的需要6。沈兵明(2001)认为通过对“空心村”的改造,对农村宅基地进行整理,充分利用和盘活存量的宅基地。利用农村宅基地整理的手段,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取得用地折抵指标,以达到耕地动态平衡,从而使得异地开发建设成为可能,推动城镇化建设7。

3 城镇化对农村宅基地整理的作用

宋亚亭,黄翔(2010)的研究认为,快速城镇化造成了农村的“空心化”,从而为农村宅基地整理创造了条件。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 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引起了农村的“空心化” 现象8。程广超和钱大胜(2010)的研究指出,农村城镇化导致大量农民宅基地的闲置和废弃,为农村宅基地整理创造了前提。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而很多人在搬入小城镇居住以后,由于传统观念和私有财产意识,仍旧保留农村宅基地和房屋,并没有拆除旧房子或改造旧宅基地,造成两栖占地现象9。由于我国“地随房走”的农村宅基地权属规定,在农村房屋没有拆除的情况下,即使房屋的所有人已经在城镇安家和落户,仍享有对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农村宅基地被视为个人私有财产,即使闲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不能收回。大量农村宅基地的闲置为农村宅基地整理创造了条件。

4 城镇化和农村宅基地整理相互作用

陈美球和吴次芳(1999)综合分析了农村宅基地整理与乡村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对乡村城镇化产生了不利影响。农村宅基地分散、零乱,使得基础设施耗资巨大,并且资金利用效益低下,社会福利投资被分散,使得乡村城镇化相对滞后于非农化,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乡村城镇化进程。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宅基地布局松散,人均面积大,生活基础设施投资高;二是农村宅基地建筑密度大,容积率低,不利于优化农村居民点内部结构;三是农村房屋质量差,结构老化,环境比较恶劣,造成就地城镇化的动力弱化;四是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重合,不利于农村居民点的功能分区。因此,要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活居住环境,促使人口与产业的集中,实现乡村的城镇化,就必须改变农村宅基地的利用现状,对农村宅基地进行整理,以优化土地配置。另一方面,农村宅基地整理是实现乡村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农村宅基地理是促进农村宅基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的基本手段,是实现乡村城镇化的客观要求,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村宅基地整理是增强乡村城镇化内在动力的需要;第二,农村宅基地整理是乡村社区发展的基本要求;第三,农村宅基地整理是实现集约节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客观需要;第四,农村宅基地整理是减轻中心城镇人口压力和引导乡村城镇化的重要手段;第五,农村宅基地整理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创造了条件10。李宪文等(2004)通过计量模型来测算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宅基地整理之间的相关关系。计量估算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域,农村人口减少量大,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大;因此,东部和中部村庄宅基地整理潜力大,而西部的整理潜力较小11。

5 结语

可以看出,农村宅基地整理已经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学者们对宅基地整理与城镇化的关系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首先,农村宅基地整理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客观要求,是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和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农村宅基地的开发整理,提高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才能缓解当前人地关系紧张的现状,进而满足农村城镇化的需要。其次,快速城镇化造成了农村的“空心化”,从而促进了农村宅基地整理,大量农村宅基地的闲置为农村宅基地整理创造了条件。最后,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对乡村城镇化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农村宅基地整理是实现乡村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农村宅基地理是促进农村宅基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的基本手段,是实现乡村城镇化的客观要求。城镇化和农村宅基地整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彼此间共同促进,共同发展,不可分离。要想对农村宅基地进行整理或者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将两者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研究,

否则很难实现目标。

参考文献

[1]梁丹辉.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整理问题研究[D].农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研究生论文,2013:1

[2]费明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综合利用与规划研究――以泗县为例[D].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18

[3]侯清香.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问题之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04)

[4]郭湘.湖南山丘区农村宅基地整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

[5]欧阳安蛟.基于城市规划及规划实施的地价动态模拟研究[J].城市规划.2010(04)

[6]郭淑红.三亚市农村居民点整理与农村城镇化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1(01)

[7]沈兵明.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与实践――一以舟山市小沙镇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1(11)

[8]宋亚亭,黄翔.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空心村问题探究[J].山西建筑.2010(3)

[9]程广胜,钱大超.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及对策探究[J].农业经济.2010(10)

城镇化进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经营;城镇化;快速

据统计,至2009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46.6%,全国各地城镇化进程也处在30%~70%的快速发展阶段,而发展“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提出又将促进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速发展。因而保证新增城镇人口的稳定发展,保证城市增长的持续发展,避免混乱无序的芡延和扩展,成为当务之急。研究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效的城市经营也就颇具现实意义。

一、中国城市经营现状

最早开始于深圳、上海等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城市经营发展至今,已有所普及,但水平不一。发达地区的城市经营水平较高,手段多样化,城市资产商业运作良好,如经济发达的佛山市城市经营效果明显,09年城市可经营项目共签约60个,总投资额354.8亿元,占预计GDP总额的7.48%;而欠发达地区的水平则相对较低,多以简单的土地买卖或城市营销为主。

目前,中国城市经营的成功典型大致有以下模式:(1)从路径选择来看,有以改善城市综合环境为先导的大连模式和以创品牌产品为先导的青岛模式;(2)从经营重点来看,有以经营土地和土地制度创新为重点的杭州模式和以经营基础设施为重点的上海模式;(3)另外西部等落后地区的城市如贵州都匀市通过赋予现有的有形的、无形的国有资产资本属性,通过资本重组,采取“国有资源、资产+政府信用+政策驱动”的组合形式进行资本运营,以达到资本扩张的目的。

二、当前城市经营面临的问题

在城市经营过程中,由于对其认识不科学、城市政府职能定位不明确、体制改革滞后以及相关外部条件不成熟等原因,存在不少问题。而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城市经营中土地利用、资金获取和城市特色削弱的问题显得尤为严峻。

(一)利益驱动,土地经营失控

土地是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的载体,其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在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大量的土地进行众多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目前金融市场还不发达,融资手段中土地资本的运作就被广泛采用。城市政府以土地所有者代表的身份,用经营手段运作土地资本,以实现土地资本效益的最大化,直接导致了土地经营问题日趋严重:土地资源被过度开发;农民权益受损,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常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代价。

(二)经营导向偏离,目标短期化

很多城市在城市经营实践中,由于过于注重资金获取、形象提升、竞争力或知名度提升等,不同程度地出现目标短期化、效益化的倾向。为了快速获取资金,片面强调土地买卖和房地产开发,而在城市建设中,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对城市经营的综合性要求,忽视了城市资源经营对于城市功能的优化与提升作用,也忽视了社会公平。这必然影响城市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损害城市的长远发展。

(三)重视城市外延扩张,忽视内涵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崛起以单向经济崛起为主,片面强调数量上增长,忽略了质量提升。这种现象反映在城市发展上,突出表现为城市建设中注重城市规模和空间的拓展和增长,忽视城市功能与文化等内涵的提升,造成了城市经营方式、目标趋同性与城市文化、景观的独特性之间矛盾突出,很多城市因此而千城一面、景观趋同,丧失了特色。

三、对策建议

土地与资金作为城镇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离不开城市经营,只有将经营理念贯穿于城镇化全过程,推进高效的城市经营,方能实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

(一)处理好土地利用中的各项关系,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处理好城市经营中土地储备结构与总量的关系,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持续发展,走土地集约利用的道路。通过建立城镇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规范土地交易行为实现有效调控。着眼于存量土地的整理和盘活,将城市经营重点应立足于中心城市的土地整理,立足于旧城改造,立足于城乡结合部的整治,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处理好招商引资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土地市场环境,保证土地存量的长期有效盘活。

(二)拓宽融资渠道,注重长期可持续发展

在大规模城镇化浪潮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投资正成为政府巨大的财政压力,应该放开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将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向社会, 建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回报补偿机制,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实现产业化运营。同时应注重长期利益,关注可持续发展,以“功能导向”的城市经营取代“资金导向”的城市经营资金,充分发挥城市经营对城市功能优化与提升的作用。

(三)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加强无形资产商业运作

在城市自身的资源、文化、魅力和优势基础上,准确定位,培育城市特色,发掘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内涵。加强对城市无形资产尤其是城市特色文化的商业化运作,采取丰富的手段对各项权利如冠名权等进行有偿经营,以增加城市实惠,扩大知名度,谋求城市资产的整体升值。

参考文献:

[1]刘新卫,张定详,陈百鸣.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中国城镇土地利用特征[J].地理学报,2008,(3).

[2]宫苏艺.快速城镇化时期的多种挑战[J].中国地产市场,2006,(1).

[3]张熙.提高城市经营水平推进城镇化建设[J].延边党校学报,2006,(1).

[4]陈岩松.城市经营――理论・运作・制度创新[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论文,2007.

[5]段鹏.我国经营城市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论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