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我管理申报材料

自我管理申报材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我管理申报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我管理申报材料

自我管理申报材料范文第1篇

自任教以来,便始终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教书育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并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不断探索、锐意创新、求真务实、模范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始终践行着当一名好教师、好班主任的人生目标,到如今我已在我所热爱的班主任这一岗位上兢兢业业奉献了九个春秋。我把满腔的热情全部倾注到了学生身上。几年来,我所带的班班风正、学风浓,在学校的历次考试和各种文体活动中始终名列前茅,多次受到学校的表彰。

一、以身作则,无私忘我,做学生的表率。

带好班级,不但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还要有吃苦耐劳、自我牺牲的精神,要有一颗从我做起的诚心,有一颗关心爱护学生的爱心,还要有一颗干好班主任工作的信心。为此,当班主任之初,我就下定决心,要用无私奉献、高度负责的精神,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家长的放心。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我每天早上总是第一个到教室,把门窗打开,等候同学们的到来,放学后一定到教室看一下才放心的离开;只要有空余时间,我便带领大家一起读书、学习;课间十分钟、课外活动总是和学生在一起活动、游戏或者聊天谈心;卫生,特别是大扫除,我和学生一起做;在生活上,我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个学生,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注意健康;学生生病、受伤,我都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精心护理和及时送去就医;学校、班级开展活动,我一直都陪着学生,一起经受严寒酷暑,一起享受痛苦和快乐。

二、关心爱护学生,献出自己满腔的爱。

要让学生成材,把他们带到理想的境地,就必须关心爱护他们,做他们的知心人,我把“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晓之以理、持之以恒”作为关心学生的座右铭。/fanwen.chazidian.com) 干班主任工作以来,我从没有体罚过学生,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能心平气和,对症下药。班上农村进城务工、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有几十个,在我细致、耐心地工作下,他们都能自强、愉快地在这个和谐的班级大家庭中生活、学习。

三、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

一个教师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对于优秀的学生容易做到,对于学习、品质差的学生,要做到就比较困难,可班务工作的重要方面就在这部分学生身上。我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创造强项,要允许有差异,耐心指导。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长处和闪光点,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项,抓住每一个教育良机,适时表扬、鼓励。体贴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让后进生不成为掉队的孤雁。没有心理教育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如今,许多学生的问题是心理问题而不是思想问题,需要走进他们的心田,聆听他们的心声,抚慰受伤的心灵,疏导郁闭的心渠,真诚地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一个鼓励的微笑,一记肩背上善意的轻拍,一次心与心的谈话,我都毫不吝啬地面向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有做人的需要和前进的动力。

四、重视主题班会与主题队会的开展。

我十分注重每次主题班会与主题队会的实效性,使每次活动都让学生得到一次思想和灵魂的洗礼,留下深刻印象并指导以后的言行。我班每周定期举行一次跟教学有关的班队活动。如:“快乐读书”活动(读名篇,记笔记,写心得)与读书交流展示活动(讲故事,说心得,诵经典,评习作)等;每两周让学生办一期“快乐读书”手抄报;并且要求学生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以及参加读书实践活动的作品,获奖情况等记录下来装入“个人成长记录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读书活动,优化班级文化环境,丰富学生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另外,我积极组织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娱表演等形式的主题队会,展示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发展个性。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自己发展,逐步形成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班集体。

五、科学的方法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

在干班主任工作以来,我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学习优秀班主任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不断归纳、总结,找到了一个比较综合的治班方案。

1、配好班干部。通过竞选产生班干部,指订责任目标,定期评议考核。我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岗“施政”,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工作的积极性。

2、建立日常家访制度。每学期对每个学生进行两次家访和谈话,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取得家长的配合。

3、经常和任课教师联系。多和任课教师沟通,交换意见,既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又争取了他们的协助,非常有利于班级管理。

4、树立学生典型,建立德育档案。典型的树立,有利于学生把对伟人、名人的敬仰转化到实际学习生活中去,因为典型就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看得见,摸得着。

5、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光有热情是不够的,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用人格魅力带班,用知识魅力带班,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班主任工作。

在这几年的教育生涯中,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学习,多次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区级优秀教师”“区级优秀班主任”和“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与此同时,在各项教育教学竞赛中也屡获佳绩。校级公开课一等奖,街道教师评课一等奖,街道教师演讲一等奖,区级国学辩论赛一等奖,区级班主任比赛一等奖,区级“五段式”培训7次获得最佳辩手,市级班主任能力大赛一等奖并获得“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大赛状

自我管理申报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研诚信 不端行为 特点 对策

维护科研诚信,防治科研不端行为,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社会性议题[1]。深入揭示科研不端行为的本质,掌握福建省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特点和最新动态,对于福建省适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净化科研环境、遏制科研不端行为、推动科技事业更好地服务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科研不端行为的本质特征

综合国内外研究情况,本文认为:科研不端行为,就是在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违反科学精神、背离诚信准则,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直接、间接或潜在利益,扰乱正常科研活动的行为。其本质特征归结为三个方面:

1、不真实的创造行为。主要表现在当事者不付出或少付出科学创造劳动,不经过完整真实的科学创造过程,以虚假的事实、虚构的科研活动、不实的研究数据、抄袭的文章和伪造的项目申报材料应对政府部门或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机构的相关审查,骗取组织和团体的信任,从而获得荣誉、地位和各种经济利益。

2、不正当的获取行为。主要表现为当事者采取非正当手段从科学研究、学术创作角度获取荣誉、地位和经济利益;这些当事者的共同特点,有的并无心或者无精力从事科研活动,有的并不具备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和水平,甚至有的根本就不是真正搞科研的人。

3、不公正的评价行为。主要表现在评价组织者和参与者不认真系统地研究和分析科研活动的层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尊重科研工作者的创新创造劳动,草率或有偏袒地从事科研评价活动。一方面,作为评价组织者的政府部门和相关管理机构在制度的设计、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另一方面,作为评价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的评审专家受到人情的牵制和自身及团体利益的诱导,出于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冲突而做出违背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二者交互作用的结果,导致学术研究从课题审批、经费安排、资源配置到成果评价,都或多或少丧失了公正和规范。

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不正当的获取是目的、是根源,不真实的创造是手段、是表征,不公正的评价则为行为不端者凭借不真实创造实现不正当获取提供了“营养土”和“助推器”。

二、福建省科研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为深入分析福建省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诚信建设现状,课题组对福建省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科研诚信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的高校人员有99人,占34.9%;虽然由于经费和条件限制而致调查样本偏少,但一定程度上说明科研人员认为我省科研不诚信行为还比较普遍,已成为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课题组对问卷调查表进行定性、定量的科学分析,认为目前福建省高校和科研单位科研诚信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表现形式

1、学术挂名。部分人身兼多个行政领导和学术职务,忙于行政工作,并无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活动,但为了追逐职务、金钱、荣誉、地位,或为团体与他人谋取学术利益,挂名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创作活动。在问卷调查中,对“课题申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学术不端行为”,有19.4%的人认为“提供虚假个人信息”,43.3%的人认为“伪造工作基础、研究成果”,75.7%的人认为“虚夸研究成果”,68.7%的人认为“通过人情、关系、职务等手段优先获得申报信息”;对“目前科研课题评审、立项工作是否公正、公平、公开”这个问题,有17.4%的人回答“是”,26.9%的人回答“否”,回答“不知道”的占55.7%。调查数据说明,大多数人认为申报课题过程中利用职务、通过人情关系、虚夸研究成果等现象严重。

2、学术侵占。部分人利用权力和人脉获取学术资源,再将任务分配学生、助手或将其转包雇佣他人从事科研劳动;部分人利用企业和基层技术人员的短板,以指导、合作为名,将基层技术人员和“土专家”的原创成果总结加工后据为己有;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没有抄袭别人的论文,但同时又认为许多人在拼凑论文,这说明了部分人相当矛盾复杂的心态。

3、学术虚夸。有的为了获取科研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不经过完整真实的科学创造劳动,以虚构的科研活动、虚编的研究工作基础、不实的技术和经济指标数据,甚至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包装,伪造项目申报材料,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形式审查和专家评审中蒙混过关,骗取高分增加项目入围机会。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对科研成果评奖持怀疑态度或不了解,说明科研成果评奖还不够公开、透明。

4、学术评判失准。宏观层面上,不论是对研究项目的目标管理,还是对科技人员的考核评聘,有的制度设计简单划一、偏离实际,使得被考核者为达到数量指标而不计真假,争先恐后地去拉拢课题、发表文章。问卷调查中,对“高校、科研单位职称评定、奖金发放、人才选拔与主持或参与课题、发表文章相挂钩是否合理”,2.1%的人回答“很合理”,39.0%的人回答“合理”,52.5%的人回答“不合理”,6.4%的人回答“非常不合理”。调查中,有51.1%的人认为“评审过程就是走过场”,52.1%的人认为“领导或者关系硬的人的课题都顺利通过”。

(二)原因分析

1、评价制度不完善,导致弄虚作假现象屡禁不止。政府管理部门囿于人力、物力限制,评价规则推崇简洁明快和“一刀切”,使一些部门、研究机构和个人为了获得短期效益而急功近利,导致学术不诚信。学术评价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导致评价走样、决策失准、考核失真,使得学术研究从课题审批、经费安排到人才评价和资质认定,都不同程度地丧失科学评判的标尺、偏离公平公正的本义。

2、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助长造假和浮夸学风。从调查问卷中看出,大多数人认为高校和科研单位科研立项存在利用职务、关系等现象,科研资源主要由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者分配,职务越高越容易获得课题等科研资源。行政权力机制的强势导致了学术权力(权威)的行政化,出现所谓的“学术官僚化”、“官学一体化”现象,行政部门领导利用自己的职权及与上级部门建立关系,轻而易举获得科研资源,并作为科研立项的评定专家影响着项目的立项,从而造成科技资源分配过程的不平等与不公正现象,伤害了普通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3、学术自律能力下降,破坏科学发展正常秩序。目前社会上对科学认识程度还比较肤浅,虽然科学知识得到重视,但与科学道德一脉相承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还远远没有得到公众理解,更谈不上普及。此外,由于“官本位”文化造成的对权力的崇拜与屈从,一些人不择手段地争取名利与地位,扰乱了科学发展的正常秩序。

4、监督体制缺失,致使趋利者铤而走险。目前福建省科技界对科研诚信问题还缺乏具体有力的监督机制、约束机制和惩戒机制,使得很多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认定和制约,即使被发现也往往因为惩戒制度的缺位而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惩处。

5、宣传力度不大,助长造假者胆大妄为。《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已于2006年。当科研不端使你利益遭到损失时,你会如何选择?39.9%的人回答“维护诚信”,58.2%的人回答“无可奈何”,1.9%的人回答“采用其相同的行为施与在他人身上”。调查说明,高校、科研单位对《办法》宣传落实力度不够,大多数人对《办法》不熟悉,对科研不端行为处理不严厉。科研人员维权渠道不畅,维权信心不足。

三、福建省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对策

福建省治理科研不端行为,要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并重的原则,不断推进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政府部门加强统筹与管理,科技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承担教育、监督和惩戒的主要责任,科技社团发挥规范制定和行为约束方面的积极作用,科技人员和科研共同体严格自律、互励共勉,进一步完善科研诚信相关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

(一)构建科学的科技评价体系

科技评价指标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导向。目前我省科技评价制度尚不完善,在具体评价工作中还存在着重数量不重质量、重名望不重实绩、重论文不重工作水平、重短期成果不重长远积累、重设施改善不重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因此,必须遵循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加快构建科学的科技评价体系,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一要实行透明、公正的竞争机制。在学术方面,各级政府应当正确引导,宏观管理、监督学术资源的使用,使得有限的学术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严厉惩治学术不诚信行为。二要完善项目立项前评估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对项目技术的稳妥性、政策的妥当性、经济性和相关派生效果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后,由科技管理部门以科技需求为导向,在依托专家评估意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基础研究活动的特殊规律,确保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和政策导向。三要建立项目后评估制度。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计划内科技项目,以及得到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支持的科技计划项目,在科技项目在验收结题后应用一段时间(一般在两年之后),由评估单位通过对比分析,准确评价项目的综合成效,使有限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建立可行的科研诚信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关键是要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实现科技创新的首要前提是“科研诚信”,因此,福建加快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一要建立科研诚信评审机制。福建省科研诚信的管理机制建设应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对信用评审机构进行认可和监管,主动将其纳入到科研诚信的建设范畴中。二要完善科研诚信保证体系。科研活动应当签署遵守有关科研诚信规范的承诺,加强对履行承诺的监督,将科研人员履行承诺的情况,记入科研诚信档案,作为基础信息纳入科技信用管理体系。三要健全科研诚信信息网络。目前诚信信息仍存在各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缺乏共享机制和各部门、各地方相互分割、封闭的信用信息系统等现象,严重阻碍科研诚信机制的建立。

(三)培养良好的学术探讨精神

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已在科技界形成高度共识,作为一件大事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各有关方面要按照职责分工,找准自身定位,下大力气落实好、完善好各项措施,培养良好的学术探讨精神。一要营造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在进行学术打假的同时,要严格区分学术不端与正常引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界限,提倡不同观点的争论,避免打假的滥用窒息学术自由、影响学术继承、阻碍学术创新,从而营造开放包容、鼓励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氛围。二要培养独立和科学的创新思维[2]。学术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学术研究必须标新立异、卓尔不群,别具慧眼、独树一帜,提出新思想和新观点。三要树立责任意识和独立人格。学术创新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诸如自由而宽松的政治和文化氛围,必要的经济支持,健全的信息资料等。

(四)加强完善的诚信法制建设

要把科研诚信立法纳入科技法律体系建设,加强诚信规范与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充实和完善现行法律体系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科研诚信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严惩科研不诚信行为。一要完善法律体系。要尽快建立惩治学术不诚信的法律法规,或在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如在研究制定《著作权法》、《专利法》、《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实施条例或实施细则中加入惩治学术不诚信的相关条款,确保惩治学术不诚信有法可依。二要建立惩戒机制。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常设机构,拟定惩处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细则,建立相关学术纪律仲裁的行业规范,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匿名审查,并公开调查结果,公开处罚决定,营造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的学术独立空间。三要加强舆论监督。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建立信用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对高校、研究机构等学术领域的违规违法行为,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讲究方法地进行披露,形成有效的失信约束力量,使失信者的具体失信行为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失信成本大大提高,让学术造假者得到相应的惩罚,保证科研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五)开展系统的科研诚信宣传

针对当前部分科研人员的诚信意识不强的现象,各部门要加强科研诚信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科研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认识到治理科研失信的重要性、紧迫性。一要广泛宣传。各部门要充分重视科研诚信建设,加强科学道德规范和诚信教育工作,认真组织,周密部署,充分利用网站、简报等宣传载体,刊登开展科研诚信活动的意义和内容,并开设专栏,连续介绍科研诚信的案例及实用知识,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一次科研诚信宣传教育活动新,进一步维护科研活动的健康氛围。二要强化教育。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辅导、交流、研讨等活动,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和道德楷模教育,将科研诚信教育作为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教育的必修内容和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提高青年学生和科技人员的科学道德素养,弘扬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的精神,增强科研人员诚信意识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三要加强交流。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国家部委和先进省市在科研诚信建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科研行为规范和科研诚信规范的研究制定,共同遏制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各种不端行为。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科研活动诚信指南[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1.

2.孙平.简析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与科研诚信的关系[J].科技管理研究.2009.9.

3.王志学.科研诚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制度保障[J].中国软科学.2007.11.

项目基金:

自我管理申报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师;教学科研;困惑与出路

教学与科研是高职院校追求的两项重要指标,是衡量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目前高职院校以教学为中心已成为共识,但对教学应以科研为依托认识不足,以科研促教学做得不够。加强教学研究既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又是教师素质提高的需要。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的教学研究只是少数教师的兴趣追求,多数教师对教学研究缺乏信心和热情。

一、高职院校教师科研面临的困惑

1.多数高职院校领导无暇顾及教学研究工作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中专升格为高职院校的。这些高职院校领导主要忙于办学类型的转轨,办学层次的升格,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无暇顾及教学研究工作,相关的职能部门对教师教学研究不能进行全面周到的服务,对教师教学研究选题和研究方法缺乏有效的指导,致使教学研究停留在个体的经验总结阶段,研究成果缺乏广度与深度并且难以实施和推广。

2.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加大了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难度,对教师的工作难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形成了较大的职业压力;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学生的专业要不断调整和充实,专业的调整充实和新专业的开设使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这加大了教师职业适应的难度;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高职教师的负担,由于高职院校发展速度快,相当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滞后,高职院校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比例很高,在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上两头抓,而且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相对欠缺,高职教师又担任着较重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任。以上种种情况造成高职教师工作任务相当繁重。

对教学研究的政策失衡导致多数教师不愿从事教学研究。许多高职院校主要着力于学校的硬件建设,如新校园实施建设、实验室建设等等,而对教学研究投入甚少,不少高职院校院级的教学研究基金几乎没有,就是申报材料时的打印、复印费用也要教师自掏腰包。同时,以教师的课时量作为津贴发放的主要依据,促使教师只顾埋头上课。

4.高职院校的科研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教师在科研课题申报机会、科研工作条件等方面和本科院校存在着较大距离,他们在开展科研工作、发表科研论文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严重短缺,教师流动性又大,形不成“团结一致”的教学研究团队;学院的职能部门工作不到位,人力资源缺乏,财力资金稀少,教师致力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差。另外,许多高职院校专业或学科带头人的号召力不强,专业教学团队缺乏核心,团队较为松散,阻碍了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高职院校教师搞好科研工作的出路

1.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

高职教师要高质量地完成职业教育工作任务,必须具备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和公共关系能力。教师要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设计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要通过不断学习、刻苦钻研,获取新知识与新信息。要积极参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要参加师资培训,到实训基地去学习、锻炼,利用寒、暑假到企业顶岗实习,既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又可能在实践中找到项目教学的切入点,还能通过实践取得相关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要树立职业发展观念,以终生学习观念武装自己,不断提高知识修养和实际动手能力,保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具有时效性和实用性。

2.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

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会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进行教学研究,然后再把教学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这是教学―科研―教学的良性循环过程。通过教学研究可以帮助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教师不再死搬教材,不再一言堂地“填鸭式”授课,而是采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兴趣,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为此,教师要想把教学内容讲活,青年教师要想成长,老教师要想与时俱进,都必须要参与相关工程项目的研究,参与教学改革研究。

3.参与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营造一支凝聚力比较强的高素质教学团队。参与精品课程建设,有利于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和才智,有利于增强他们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有利于加速主干课程的教师队伍梯队的形成。因此,学校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时,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大力支持和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能够给教师们提供参与科研的平台和真正合作的机会,由此还可以延伸出一批教研课题,引导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和研究,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4.学校要营造教师科研的环境

科研环境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想出好的科研成果,一定要给教师提供好的科研软硬件的环境。实验室、实验仪器、实验设备及科研活动场所是教师科研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硬件保障,为教师提供先进的科研设备、科研活动场所是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基本条件;软环境是指学校创造浓厚的科研气氛,从行政管理角度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教师多出好的科研成果。软环境既是激活教师进行科研的内在动力,又是促进教师开展科研的外在压力。软环境主要有科研目标工作量、集体协作科研意识、教师个人科研经费、教师科研时间以及对教师科研进行奖惩等。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不会搞科研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南京航空工业大学胡寿松教授在《自动控制理论》国家精品课程培训班上说:“教师要想把课程内容讲活,必须要参与工程项目的研究。”高职院校教师不但要做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还要做一个出色的科学研究者,用教学促科研,用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互动,才能让高职教育呈现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罗三桂.新办高职院校教学研究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2] 姚杰.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困惑与出路[J].职业圈,2007,(19).

[3] 肖菲.正确处理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9,(1).

自我管理申报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字:钻石结构模型 班集体建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210-03

美国著名的组织理论家W・理查德・斯格特(W・Richard・Scott)在《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到:“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组织化的社会,组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①而高校班集体作为一个微观的组织,其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也具有其突出的作用和特点。

但是,当今高校大学生处于一个开放的新时代,由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风气转变等方面的各种新问题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加之,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较开放、自我意识较强烈、思想易波动,所以,如何加强高校班集体的建设,发挥班集体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主要载体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组织研究中,笔者认为利维特的钻石结构组织模型便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加强高校班集体建设的路径。

1 利维特的钻石结构组织模型

根据利维特对组织的研究,其认为在任何一个组织中都会包括社会结构、参与者、目标和技术四个重要组成部分(见图1)。之后,理查德・斯格特等学者提出,环境要素在组织分析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组织主要包括社会结构、参与者、目标、技术和环境五个基本要素。而在涉及加强高校班集体建设的问题时,笔者认为这五个要素也是缺一不可的。

2 钻石结构组织模型在高校班集体建设中的运用

在充分认识班集体建设的重要性之后,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加强高校班集体建设。本文试图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将班集体建设看作一个组织,运用利维特的钻石结构模型来系统分析班集体建设的对策,有针对性地对这五个要素的内容加以探讨,为高校班集体的建设提供可参考的思路。

2.1 目标要素

组织的目标是指其要达到的目的,即组织参与者力图通过其行为活动而达到的目的,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要素。班集体作为一个微观组织,其目标即为成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成员提供了共同的目标奋斗,从而能够提升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然,对于班集体来讲,目标也是具有层次性的,既包括班集体建设的长远目标,也包括班集体建设阶段目标。

高校班集体建设的长远目标就是促成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其对班集体建设是具有指导性的。只有确定了班集体建设的长远目标,才能够将班集体建设的各种资源优化利用。而且高校班集体的长远目标只有在得到集体成员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够保证不偏离方向,使团成员能够凝聚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不断奋斗。一个班集体必须始终坚持长远目标,这是班集体开展一切工作和活动的首要标准,亦是班集体建设意义之所在。

高校班集体建设的阶段目标是根据学校及班集体自身发展规划而设定,是长远目标分阶段的细化。高校班集体有着不同的班情,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会面临不同的情况,所以,班集体应当能够根据学校的规划、班体自身的情况、成员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班集体建设阶段的目标。因此,对于高校班集体建设来讲,阶段目标也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推动并为实现长远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结构要素

社会结构是指组织参与者关系的模式化和规范化,包括“规范结构”和“行为结构”两部分,其中“规范结构”包括了价值观、规章制度和角色期待,“行为结构”指“既存的秩序”②。笔者认为,具体到班集体层面,社会结构要素即是班集体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系,它反映出班集体的价值理念、目标和发展期待。

2.2.1 加强班集体的组织建设

加强班级组织建设是班集体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班级的组织建设是班级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在班级的组织建设中,应当重视学生党员与学生干部的作用。首先,要按照“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四年级有党支部”的思路,积极做好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培养工作。同时,在学校的学生骨干培养体系中,应把班长、党(团)支部书记、宿舍长等学生干部纳入培养体系,为其提供培训、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并建立针对学生干部的工作考核与奖励制度。此外,为了积极引导班级做好思想建设和学生日常教育工作,还应将全面的学生教育纳入到班集体建设中。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要在学院领导和辅导员的指导下,通力合作,有效配合,充分发挥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主体和示范作用。

2.2.2 班、党、团、宿舍共建,全面推进班集体建设

坚持班级、党(团)支部、宿舍共建,充分发挥班级的组织作用、党(团)支部的思想引领作用和宿舍舍风的影响作用。细化教育和管理单元,有效增强班集体凝聚力,激发班级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吸引成员共同参与班集体建设,将自身利益与班集体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推动班集体建设。

2.2.3 完善规章制度,加强体系建设

学校、学院高度重视班集体建设在学校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班集体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了一套包括组织制度、保障制度、评优制度、监督制度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班集体建设运作体系,为班集体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2.4 加强班集体的制度建设

班集体的组织建设为制度建设搭建好稳定的平台,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而班集体各项建设与活动的开展必须要在制度的规范与引导下有序进行。制度建设应当紧紧围绕促进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目标进行制定。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制度的可行性,应当联系班集体的实际情况,综合、细致地考虑各种问题。其次,要注意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既要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也要有教育功能。最后,好的制度也应当具备长效性,即能够满足当前管理的需要,也能够具备一定的前瞻性。此外,还要注意制度建设的灵活性,能够为学生的成长与制度自身的执行和改进提供一定的空间,灵活应对各种情况,既要能“收”有约束,也要能“放”有空间。由此,完善的制度建设才能够为班集体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保障,确保班级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2.3 参与者要素

组织的参与者是指那些出于各种原因而为该组织作出贡献的机构或个体。班集体建设的参与主体是学生,除此之外,还有管理者、教师和辅导员等。这些参与者都是班集体作为一个组织运行过程中的行动者,正是他们的观念、认识、态度、努力、遵从或不顺从,影响着班集体这个组织,构建和决定了班集体这个组织的结构,影响和决定了班集体的组织化程度。广义地说,家长也可以是班集体的参与者,只是他们的参与方式不同于前者,对班集体组织化的影响作用大小取决于前者的认识、态度和行动。

2.3.1 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班集体建设

班级是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接触的最重要的组织,虽然现在校园里有各式各样的社团组织,但是班集体依然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本组织载体,其基础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学生作为班集体的主体、组织的直接参与者,其参与的程度高低直接影响着班集体的组织化程度及协调程度,另外学生自身的观念、态度、素质、能力等也与班集体息息相关。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集体建设的积极性,加强班集体的归属感,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乐意参与到这个组织中,这是学生参与班集体建设的主观能动因素;另一方面,可以使班级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位置,即“一人一个角色的全体参与”,这使学生参与班集体建设成为可能。此外,还要加强对学生个体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协调能力等,班集体组织才能够有效地运作。

2.3.2 构建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

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与成长方面发挥着引领性的作用。而针对高校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在班级建设中起到的不同作用,构建三位一体的三方联动机制,可有效地促进班集体的有效建设和稳健发展。针对辅导员,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以贴近学生、了解学生、促进成长为原则,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考核重点。针对班主任,通过制度建设,在本科生中全面推进班主任制度,切实发挥班主任的引领作用。针对任课教师,建立完善任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的沟通协调机制。三方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促进班集体建设。

2.4 技术要素

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包括组织拥有的技术装备和其参与者的操作技巧。斯格特说:“所有的组织都拥有技术,但组织在对技术的理解、程序化或者有效化上都有差异。”③笔者认为在高校班集体建设中,“技术”主要表现为班集体建设的奖励激励策略。

高校班集体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它既需要班集体自身的练好“内功”,也需要在学校层面为其注入活力,这就需要完善的评选和奖励机制,评选工作是重要的一环,奖励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评选和奖励既能调动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是推动班级建设蓬勃发展的巨大动力。在评选和奖励工作中,除了要全面动员、重点选拔,更要注重宣传工作,学习典型。以务实高效的评选工作,推动全校的班集体建设。评选之后,对于涌现出的优秀典型也要创新方法,予以奖励和宣传。

在评选工作方面:首先,要注重前期组织动员和引导,通过三级推动,即以学校牵头组织,学院具体实施,班级、学生积极参与的方式来开展动员与引导工作。其次,要加强对参评班级的指导,注重以评审加强班级的过程建设,对满足评审要求的班级进行统一的视频制作指导,包括脚本编写、视频素材收集、制作技巧交流等,同时对班级申报材料进行了修改和充实。此外,要加强宣传,“以点带面”宣传典型,在宣传先进集体的典型事迹中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手机报、通知、讲座等形式开展宣传工作,不仅注重在前期工作中深挖班级典型,也注重在后期评选结束之后的典型事迹宣传。在后期工作中,可以通过引导全校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积极开展评论和投票、组织先进班级到各个学院进行宣讲等方式进行典型事迹宣传,为广大在校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为班集体建设提供努力的方向,以便达到班级自我学习、自我建设的目的。

在发挥奖励机制方面,要对评奖评优工作进行适时地合理调整。首先,要完善集体评奖评优制度,不仅应将学习成绩、组织建设、道德遵守纳入评奖评优内容,也应将宿舍达标纳入考核,以便为班集体全方位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其次,要能够适时调整奖励比例和金额,对班集体中的先进班集体、优秀团支部、优秀宿舍等在增加名额数量的同时,提高奖励比例与金额,从而形成系列奖励措施,推进高校班集体建设。此外,也要拓展思路,引入新的奖励方案,除了前文提到的评优内容之外,也要有所创新,可以依据参评班级在思想政治素质、学风建设、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等各方面表现科学设置评分权重,引导班级建设方向,调动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进而扩大班集体建设的影响。

由此,完善的评选和奖励机制对于加快班集体建设的步伐,促进班集体建设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2.5 环境要素

环境作为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其重要性不容忽视。环境与组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良好的环境能够促进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相反的,不良的环境会导致组织运作出现问题。因此,高校班集体建设要十分重视环境因素的作用。班集体的环境要素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中,内部环境主要是指班集体内部的氛围、学风、班级特色文化;外部环境包括整个高校的校风、学风,甚至是整个社会大环境。

2.5.1 明确班集体建设重点,加强学风建设

只有明确班集体建设的重点,才能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班集体的各项发展。在班集体建设中,应将学风建设作为班集体建设的重点,鼓励班集体以学风建设为主题召开班会、座谈会、研讨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活动过程中学生工作部门的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可参与其中,听取学生对学风建设的建议和意见,并与学生深度沟通,加强交流与指导。而且,也要积极引导班级学生党员与学生干部从整体上把握班级学风建设的方向,建立健全班级学风建设管理体制,形成班委会、团支部通力合作的学风建设工作组,积极开展学习动员会、总结交流会、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全面做好班级学风建设,提高班级成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通过班集体的学风建设,推动优良班风的形成和班集体各项工作的开展。

2.5.2 发掘班集体的特色文化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组织区别于其他班级组织所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特质,是一个班级的根基,对于班集体的凝聚、约束与鼓舞具有隐形的驱动力。班集体的特色文化既需要内力,培育养成,也需要外力上,助推发掘。在内力养成上,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吸引学生自主参与到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在活动中增强班集体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建设班级特色文化。在外力助推上,学校可以通过以评促建,组织先进班集体、优秀团支部以及最佳团队的达标评优活动,通过评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大力开展班级特色文化活动。此外,学校还应当为班集体提供机会与空间,比如在每年寒、暑假,可以鼓励组织各班级和学生成立实践团队,使班级成员在志愿服务中收获与成长,既可以促进人才培养,也能够对班级的团队建设和特色文化的形成提供支持。

2.5.3 弘扬典型事迹,为班级建设树立风向标

充分运用网络、平面媒体、讲座等宣传形式,展示优秀班集体的典型事迹,发挥榜样作用。通过优秀班级影响和带动其他班级,引导他们向优秀班级学习科学的建设经验,相互交流,共同进步,达到班级自我学习、自我建设的目的。

3 结语

高校要重视班集体建设,在班集体建设中注重发动各方力量,把学风建设作为重点,以学风促班风,做好班级思想和组织建设,挖掘班级特色文化,以评促建,推动班集体建设的健康发展。

而高校班集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特殊地位,班集体开始成为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着力点,是校风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④。高校班集体建设就是要求教育者通过各种手段将班级建设成班集体,从而实现学校育人目标,促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⑤。

加强班集体建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于强化班集体的功能,形成团结进步、文明向上、包容创新、学风良好的班集体也具有积极作用。同时,班集体作为大学校园最基础的自然组合与支撑,良好的班集体建设对于优良校风的维系、校园文化的培育、和谐校园的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只有在发动各方力量的基础上,才能推动班级建设的健康发展,它需要科学规范的方法保障高校班集体建设的持续性与传承性。总的来讲,高校班集体建设是培育未来人才、促进高校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只有结合时代特色,把握时代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发扬创新精神,才能不断挖掘高校班集体建设的新思路,积极探索新经验。

参考文献

[1] W・理查德・斯格特,著.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M].黄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肖冬梅,肖万飞.对新时期高校班集体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7):91-92.

[3] 吴衍涛,李广松,宋伟,等.高校学生班级建设问题实证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5-97.

[4] 叶玉平.高校班集体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14):254,256.

[5] 钱程.高校班集体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06(3):99-102.

注释

① W・理查德・斯格特,著.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M].黄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

② W・理查德・斯格特,著.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M].黄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6.

③ W・理查德・斯格特,著.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M].黄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