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域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伊犁;地域;美术;美术新课程;开发
一、完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开发地域美术资源
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统一要求,新疆成为全国第三批参加高中课程改革的省份,在2008年9月正式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主要按照课程标准中的5个系列9个模块在全疆范围内实施。伊犁位于新疆的西部,就目前而言,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不如内地城市,加之人才的匮乏,导致这里的美术教学相对落后,还处于缓慢提升的阶段,而地域资源在课程中的开发对于当地美术教师来说难度较大。对现有课程标准的理论指导而言,灵活的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增强美术教学与地域资源结合,现阶段难的是需要找到适合学校自身的特点编写合适校本,并能适应学生们的需要。充分开发地域美术资源,并且将其运用于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落实美术新课程标准,对解决当下美术教育的特殊问题,有着极为迫切的需求。伊犁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历史文化底蕴得天独厚。伊犁地区出土的大量工艺美术作品让世界人民惊叹,石人、彩陶、金属器皿、织物等数量多种类丰富。还有精细的民族手工艺,毡子、地毯、木雕工艺、铁艺、刺绣、花贴、都市等。美术事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比如沙粒画、羊绒画等。这些个丰富的美术资源足以构成一套系统的美术教材,运用在伊犁地区的美术课堂上。
二、地域美术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现状
伊犁的地域美术资源有如一个“矿”,但是目前这些资源在教学中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导致很多学生在上完高中三年之后,对家乡的很多美术文化、历史和现状一无所知,比如新疆出土的青铜器,出土的红宝石金面具等。哈萨克族的刺绣、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等民间工艺也很少有人知晓,大量优秀的民族建筑文化,民居特色被排挤到了城市的边缘,这些珍贵的文化逐渐遗漏。血淋漓的经验告诉我们,需要在高中就给学生埋下整理、传承的种子,弘扬对地区资源的保护和传承。目前伊犁地区的中学美术教学都是按照国家统一课本开设课程,对于抵御资源的教学研究几乎为零,也有一些学校做了一定的尝试,但是较为分散、不成体系。目前正对这一问题,在美术课程逐渐得到重视的今天,课程改革中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专业课程与美术教学研究。开发具有地域资源的基础美术教育鉴定较为突出,高中美术教师应该选取具有开发意义的,利于增强美术课程的,较为贴近实际生活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的,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热情的方面加以研究。面对种类繁多的美术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谨慎考虑,由于美术发展的特殊性,在美术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门类中,选取有利于课堂的点来进行实施。考虑到高中美术课程的实际情况,对每个课时的内容含量和深度都要安排适当,在教学中选取合适高中知识水品的作品和可以理解的专业术语,并且必须做到图文并茂,作品图片清晰正确,以提高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并且设置发散思维的“思考题”或“独特视角解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自我拓展和衍生。再者说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固定的教材是不能够满足所有学生发展要求的,在面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和不同美术门类时都需要填充和完善教材,并且需要使用课件来展示大量的资料。让课堂成为一个视觉化的,强化视觉感受,通过课堂的“艺术考察与实践”与“课外寻找”题目培养学生在课外了解文化研究学习艺术的能力。
三、美术新课程中加强多种艺术形式的开发
学生可以通过简单撰写考察报告,教师给予相关的阅读书目和查阅的资料,以方便学生通过手机资料,完成考察。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在考察报告中所体现的知识点以及人们对艺术的理解,需要老师在后续讲课中解答疑难问题。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效果会与以前不大一样,以新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直观的参考背景,学生的审美兴趣也可以在教学时查缺补漏。目前学生在美术课上的热情并不高,对于书本上的美术作品欣赏一直较为反感,这一点在伊犁地域的某些学生上尤为明显。在实施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学生对于具有地域特征的美术作品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和积极的上课态度使得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并且以贴近生活的作品让学生们主动参与作品的分析和评论。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新疆的历史和文化的认识模糊,通过在课堂上等于地域美术资源的讲解,让少数民族的学生了解新疆的历史和文化具有更强的知道作用,通过美术课程更加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和文化,充分实现美术的德育功能。
四、思考地域资源美术资源在课程中的开发
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设置的美术鉴赏、绘画、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等内容系列。修完得到相应学分,在高中阶段我建议学校给予美术课程充足的课时量,按照课程的安排,把教材中的单元统一整体灌入鉴赏。把地域资源模块放在学习中,突出地方文化资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解决美术课堂的特殊性问题。新疆目前的很多获奖油画、国画作品、以及设计作品内容可以放在绘画欣赏系列中学习,少数名族工艺、纹样和建筑等放在工艺美术系列中学习,与美术教材认识体系接轨。
五、结语
开发地域资源美术,并且推广到教学实践中。伊犁地区的自愈资源丰富,有如诗如画的风景,多民族的传统工艺和丰富的出土文物等,目前需要对当地的美术资源进行筛选,更具本地实际情况做出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知识难度的把握,以适应当代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审美水平,做出多样性,富有弹性的地方教材,因材施教改善教学效果。使地域美术资源在新课改中实现可研发性和持续性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资源优势 区位优势 动漫文化培育机制 区域特色 发展规划 集聚效应
一、河北省动漫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1.河北省动漫产业的发展概况
河北省动漫产业起步晚,但是发展很快。2007、2008年石家庄和保定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后,动漫产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蓬勃势头。动漫产业年产值、年制作能力、从业人数、动漫企业数量及规模等均有明显提高。据统计,2009年,全省动漫企业218家,动漫制作技术和水平已经达到了国内一流,并接近世界水平;全省设置动漫及其相关专业的大中专院校51所,为本省及杭州、上海等地培养出一大批动漫人才。目前,河北省的动漫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省委、省政府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动漫产业的机遇,积极扶持动漫产业。在2011年出台的《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把动漫游戏业列入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此外,业界和学界与港、澳、台、日、韩等地多次展开研讨和交流,为河北省的动漫企业走出国门创造了条件。通过政策扶持、园区孵化、项目带动、展会交流、品牌创新等有效举措,河北省的动漫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建设之路。
2.河北省动漫产业的发展优势
河北省位于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区,尽管动漫产业发展水平与京、津存在不小差距,但区位优势和成本优势显著。首先,河北省可以依托京、津的人才、技术、资金等市场要素,发展动漫产业。其次,其相对低廉的经营成本、可以吸引动漫企业进驻,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
河北省是一个文化大省,文化资源丰富。无论历史悠久的燕赵文化还是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经过策划和创意,完全可以活化为文化资本。《赵云和咔哒盒子》《赵州桥》等几部产生了一定影响的动画片,就是取材于本土传统文化;以动漫作品演绎的西柏坡精神,在彰显地方特色外,对于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可谓一石三鸟。
河北省的动漫消费人群数量可观。截至2010年,河北省常住人口约为7千万人,其中0~14岁儿童1千多万,15-64岁人口约为5千万人。此外,河北省动漫院校在校生1,6000人左右、加上分散于其它院校的动漫爱好者,河北省动漫产业潜在的消费人群应该不低于4千万人。其中,儿童、青少年和70、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属于核心人群,其他为延伸人群。
总之,河北省必须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明确思路,科学谋划,走差异化的特色发展之路,做大做强动漫产业,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化。
二、河北省动漫产业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作为动慢产业的后起之秀,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融资困难、高端复合型人才稀缺、营销策划乏力、产业链不健全等普遍性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分析制约因素时,关键要从本省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路径着眼,寻绎期间出现的弊病。
1.动漫文化培育机制不健全
动漫文化是动漫产业发展的基础。动漫文化可以培养动漫消费意识和消费人群,有了消费需求才能推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另外,浓厚的动漫文化氛围,可以孕育出大批的爱好者、激发灵感和创意,创作出优秀的动漫作品和设计。总之,没有动漫文化的源头活水,动漫产业发展的长河势必枯竭。究其实质,动慢不仅是一项产业,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因为长期以重工业为支柱产业,河北省文化产业基础薄弱。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群众文化活动方式单一、参与度有限;70、80后追逐时尚文化的欲望不够强烈,文化消费水平低靡。本已缺失动漫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在动漫产业移植本土且有初步发展后,却不见有建立动漫文化培育机制的动作。
2.发展规划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产业发展规划是基于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析和科学论证,制定出的关于产业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发展措施的纲领性文件。拟定产业发展规划既要具备全局视野,又要关注微小细节。只有把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才能实事求是,便于操作。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在发展动漫产业时急功近利、盲目跟风,跳过摸底排查中的大量功课,在缺少关键指标、数据的情况下草率从事,致使发展规划不但流于形式,而且遗害无穷。河北省就多多少少地存在这种情况。
河北省动漫产业现在基本上是重复发达省份前几年的做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导致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和自相残杀。所以,发展动漫产业一定要明确思路,以竞争优势,创产业特色。
3.动漫产业园区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借鉴国外和省外发展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和园区的经验,河北省把动漫产业园区看作培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发了:亚洲影像IT文化观光都市、保定动漫产业园(新一代动漫产业园)、河北出版集团文化创意园区、石家庄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园区、石家庄动漫产业园(东方美院园区)、唐山国际动漫谷、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影视动漫等七大项目。这些项目投资规模巨大,少则10多亿元,多则几十亿。对于这些能否成功运作,来自于河北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考察报告已经表示了“担忧和疑虑”。从这些项目的创意策划上看,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首先,园区产业布局偏重战略规划,关注地区发展条件不足。政府以过度规划的方式调控文化经济活动及其空间布局,忽视市场环境、企业、地区经济条件等因素,园区即使有战略定位也难以促成集群形成。其次,园区内产业结构松散,未能充分发挥集聚的经济效应。综观园区的产业规划,不少园区提出引进相关企业,企图打造多层次的产业链,但园区内不少企业事实上都是各自为政,并不构成绵密的关联贸易。所以,集聚效应不明显。再次,园区向地产项目倾斜,支持产业整体发展的措施却嫌不足。
三、河北省动漫产业的发展对策
1.建构培育动漫文化的长效机制,拉动社会动漫欣赏和消费需求
建构培育动漫文化的长效机制已经成为省内业界、学界有识之士的共识。但是,培育动漫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需要专门的组织和机构运作,需要建立制度性、持续性和有效性的体制。现在,河北省基本上具备了这些条件。首先,全省动漫文化管理、教育、传播机构齐全,它们以不同的渠道和形式传播动漫知识,对受众实施教育。其次,河北省2006年成立了石家庄动漫协会,新近又组建了文广新局。我们可以考虑由其中一家单位牵头,协调和筹划上述管理、教育、传播部门的活动,形成联动机制,普及推广动漫文化,培育市场环境,增强动漫产业的发展后劲。
2.明确定位,形成区域特色
政府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政策法规制定、重大战略规划这些关乎宏观调控的问题,必须依靠政府组织多方力量共同解决。省委、省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和研究机构要善于把握时机,通过科学、严密地论证确立动漫产业发展思路,克服当前的盲目倾向。首先,政府应对本省动漫产业的发展予以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其次,还要制定出详细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严格执行和落实。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企业竞争优势分为两个层次:低层次是“低成本竞争优势”;高层次是“产品差异性竞争优势”。经过4、5年的探索,到2011年,河北省动漫产业的整体布局基本形成,区域优势和竞争优势渐露端倪,动慢教育和培训、衍生产品交易和渠道经营平台、动慢会展等从动漫产业的链条上脱颖而出。所以,牢牢抓住竞争优势,做大做强动慢教育和培训、衍生产品交易和渠道经营平台、动慢会展项目,打造河北省动漫产业的品牌,才能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3.围绕集聚效应,建设和经营管理动漫产业园区
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可以带来规模经济收益,可以对区域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重构价值。但是,正如波特所言:“国家环境形成的产业集群同时具有正反两面效果。应用得当,它会成为经济升级的动力,产业集群也会扩大和加深,应用不当的效果则刚好相反”。因此,政府应该确定动漫产业集聚的现实机会,发掘和凸显本省动漫产业的积聚和成长能力。
打破预设发展纲要的习惯做法,首先考察动漫产业园区的可发展条件,针对动漫产业的市场状况、市场结构和市场潜力,分析相关数据,制定产业和商业运营方案,采取谨慎态度审批设园的立项申请,使各种措施有利于评审公共资源的合理运用,减少错误配置投资的风险。
另外,园区应制定清晰的落户条件,并区分不同性质和状况的企业制定若干扶持政策。把优化产业结构和具辐射效能的核心企业,具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以及急需扶持的小企业和个体企业纳入园区。并根据它们不同发展阶段提供相应支持。定期就园区整体效益和企业效益进行评估,借此评估园区产业布局的实效。
总之,动漫文化产业园区应该是一种孵化器,在区内提供有利于开发创意、有利于创新的技术和商业环境。同时,落户园区的企业经过发展后能够产生辐射效益和溢出效益,对全省动漫产业起到显著的带动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在高等学校开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研究活动”资助课题成果。
参考文献:
[1]祁述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何坦野.解读杭州动漫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3]冯文、孙立军编.动画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4]谭玲、殷俊编著.动漫产业[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5][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
[6]单建勋.如何推进动漫产业:河北省的设想,ccm. /show_zt.php?aid=4613&tid=400
目前艺术学院倡导的学院派艺术在文化价值观念上是单一的、欧化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也是单一的。民间艺术学科在中央美院的大力支持下,发展很快。尤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把民间美术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文化体系及教学体系率先引入中央美院教学中。美术教育应该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接轨、与西方文化接轨、与民族民间艺术接轨。民间艺术学科在学院教育中的发展,涉及到艺术院校文化与艺术教育体系的扩展与整合。美术学院不仅要教西方的视觉价值体系,也要关注本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在大学艺术教育中的研究,实践、寻找一种符合这种艺术价值文化体系的教学方式。
我们想通过“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明确高校就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学习园地,以青年为主体的大学,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传承、创造、发展的主体。随着老一辈艺人无声的故去,许多民族民间艺术也随之悄悄的消失。活态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整个社会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缺乏抢救与保护资金,民族民间艺术原生态传承受现代社会冲击大。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因发展基础上的,其实也是要靠青年群体参与的。所以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审美教育引入高校是至关重要的。
一、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研究目标: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和最初形态,作为我国美术传统的主流,作为今天应该重点研究的,主要是指那些“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那些“自然形态”的东西,而不是经过专业工作者“取之”、“用之”后再创作的东西。作为大学教育——一个智能、知识、信息集合的现代基地,不了解本民族的现实、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存在,而只去学习西方文化,那么大学教育为社会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在能力实现上将受到怀疑。不是西方的月亮就比东方的月亮圆。文化既要多元化,更要本土化。只有保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精神上独立、成熟起来。
二、研究视角、途径
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具有持久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魅力,在时间、空间上的一种独一无二的存在,在复制品、批量产品泛滥的今天保持着神圣性、权威性、不可复制性,从而更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研究价值、收藏价值。民间工艺美术的作者(生产者),往往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条件,陶冶不同地域居住者的气质。地产的资源,提供了在那个地区产生特定作品的物质基础。各民族的风格习惯和文化传统,有着各自特殊的爱好方式和心理因素。
1)“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保护与调研”——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象一个大海,每个人来到乡间田野,都会发现许多令人激动的民族民间艺术。随着老一辈艺人无声的故去,许多民间艺术也随之悄然消失。活态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然而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现状并不乐观,整个社会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缺乏抢救与保护资金,民族民间艺术原生态传承受现代社会冲击大。随着乌江流域民族原生态民俗旅游市场对民族民间艺术遗产无止境、廉价的滥开发,由于对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价值认知肤浅,缺乏文化规划,对原生态文化艺术造成文化误导和原生态破坏。近期形式有所改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科院也在积极准备民族民间艺术方面的普查抢救工作。我们希望通过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传统特色的村庄和民间工艺、民间艺人进行有计划的考察和采访,文字记录、拍摄照片、录音采访、收集实物资料等同步进行,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考察调研、采风的基础上,分门别类的加以整理、研究,进行个案分析,并写出考察报告。民间工艺文化生态保护的具体内容和措施:举办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民艺藏品展,目的也是在唤起年轻一代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认识和兴趣。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意识到民艺在民众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借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项工作中,表明传统文化的生态建设是需要全社会的重视才能完成的,如同自然生态保护一样,它是全社会的义务。如果能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唤起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重视。应该说比仅仅完成一项科研课题更有意义。
2)“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引入高校审美教育——在国家大范围推行基础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院有幸承担了“重庆市中学美术骨干教师市级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实施以及在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的应用与实践进行了探索,根据重庆市大农村的现状,在“新课标”的精神下,结合地域特色,开发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资源,建设特色教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中央美术学院在国内高校率先将民族民间艺术正式、系统引入高等教育。标志着建国以来,真正开始了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把本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预示着更多与文化遗产相关新学科的延伸。目前中国民间美术史上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几乎是片空白,地方志上有零星记载。随着电脑广泛应用,许多画家用电脑喷绘取代画笔,我们的学生一上装饰图案、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课程,只会想到用电脑做。提到外出写生只想到广西、陕西、云南丽江,而不想到乌江流域最具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龚滩、龙潭等地。说明我们以往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宣传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教育,本文想通过“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如苗族服饰审美功能研究、乌江流域传统建筑审美意识、乌江流域民俗文物审美情趣、乌江流域民族服饰文化符号与文化内涵、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色彩的“情感”特征、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色彩的现代特征、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蜡染艺术装饰图案美学特征等应用性研究,将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引入高等教育,非美术专业学生可以选修,美术专业学生必修课。我们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让学生了解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辉煌的历史,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今后他们走到哪里,就可以将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带到哪里。唤起更多的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关注。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35-011.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2.把握课程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农村图书匮乏的情况下,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倡学生读中要疑。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以对共性的看法或结合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3.社会生活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语文课程资源
我们的教育对象归根结底要走向社会,要让他们关心社会的进步,参与社会的发展。所以有必要把我们的学生引入社会这个大课堂去掌握生存、发展的本领。
举例1根据我们赤峰地区的方言特点,比较其和普通话的差别,进行调查统计和比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平时观察和积累做出比较、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学术研究的热情,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最后以小论文的形式总结他们自己的收获。
举例2:收集、积累外界信息的活动。坚持看电视或报纸的新闻内容,每天把重要的或感人的新闻进行记录并积累,时间长了,养成关心国家和国际大事的习惯。教师定期组织进行评比和鼓励。
举例3:开展家务劳动学习竞赛。作为地方劳动课程的补充课程,结合地方实际培养当代"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学习中逐渐受到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的教育,如鼓励学生经常参加洗衣服、整理房间、做饭菜等家务劳动。
举例4:了解自己的周围生活环境。可以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采访工厂、矿山、农村、医院等单位,实际了解一些生产、资源、技术等情况,或者调查当地农业资源、种植结构、农作物产量等情况,让学生对社会的生产生活多一些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主动认识和了解,这种方法胜于教师平时呆板的说教。
4.挖掘、整理地域文化方面的课程资源
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人存在,就有文化的发展。作为文化人,就应该研究文化,特别是本地区的乡土文化更值得去研究,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去研究和发现,养成对事物主动探究的习惯。
举例1:地方风俗文化调查研究。组织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记录、调查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民间习俗,通过观察了解本地区民间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风俗习惯、挖掘整理民间故事等等,使学生对自己生长的家乡多一分了解、增一些热爱。
举例2:对当地文物古迹的调查研究。我们敖汉旗虽然地处塞外,但文化历史悠久。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各种文化遗迹遍布全境。我曾经带领学生对城子山遗址进行了考察,搜集相关资料,收集有关文物,然后组织学生写"考察报告",许多学生确实写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他们引经据典,各抒己见。活动点燃了他们的探究未知事物的火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5.开发农村语文课程资源的一些建议
神木:西巡谒拜的纪念
从兰州出发,我们朝白银、靖远方向行进。在冬季的寒风里,路旁褐色的山脊诉说着北方土地的骄傲与荣光。靖远,有其名始于1730年,为清雍正皇帝所赐。但直到今天,仍有一些人称靖远为古会州,而这大概就要追溯到唐代了。《资治通鉴・梁纪》中说:“唐分平凉之会宁镇置会州,又置乌兰县属也。”其时会州地界大约包括今靖远、景泰、会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今宁夏中卫的一些地方。
唐朝女皇武则天对靖远这个地方重视非常,她曾诏命陇右诸军大使娄师德在这里屯军垦田,开发建设这一丝路重镇。但在中原王朝的历史上,最早把目光投向这里的却是西汉武帝。史书上说,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汉武帝西巡并设祖厉县,这祖厉县就是今会宁县的最早建治了。
在甘肃平川地区有大小神木山,在这一带民间,流传着一个与武帝有关的传说:公元前114年,汉武帝西巡到会宁(祖厉)时,听说村子南边的山里长出了两个“神木”,酷似人形,一大一小,便前来谒拜神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武帝谒拜神木,便在长出神木的山崖下修了一座叫神木宫的庙。直至解放前这庙还在,但后来被拆毁了,神木也不翼而飞。“神木让陕西神木县的人拿去了!”当地人的理论根据是在秦始皇之时,平川一带属北地郡,常有“犯过错误的人流放于此”。而陕西神木县的人“拿走”平川神木也就合乎情理了起来。传说,当然无从考证,但他们却固执地认为,自己所说的这一切是真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帝王在百姓心中的份量。
无独有偶,在神木头村附近,我们还听到了有关霍去病和苏武的传说:在离神木头村不远的公路旁,有一座被削去了顶的山包,当地人说那是霍去病当年西征时用过的“点将台”。而在距山包附近一道山梁中间,有一座被拆毁了的庙,当地村民称其为“苏武庙”,并说是霍去病西征时为苏武修的。在那里,我们看到了遍地青砖碎瓦,以及两块倒下的庞大石碑,只是石碑上的字迹已模糊难辨了。在石碑的附近还有两棵已经死去的小碗口般粗细的柏树。村民们说,这柏树已有千年了,现在每逢年节还有人到这里来用刀劈块柏木,拿到家里避邪。我们在柏树的躯干上也看到了刀劈过的痕迹。
这些不过传说而已,但一路追寻,听闻着这些正史之外的“民间故事”,我们忽然想起了这样一首歌:“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一串串鲜活的姓名……”其实,在刀光远去,鲜活的何止姓名?
固原:造就唐诗高度
辞别平川区过海原至固原,我们已深入宁夏地界。固原地处西安、兰州与银川的三角地带中心,系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延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这首诗中所说的萧关指的正是固原这个地方。
汉武帝在位时,匈奴骚扰边疆,作为关中四塞之一的萧关在军事防御中极为重要。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析置安定郡,郡治高平(固原),这是固原历史上第一个郡级政权建制,其后,他曾6次来这里巡视。
史料记载:元鼎五年,汉武帝“始巡郡国”,北出萧关,猎于新秦中(包括今内蒙古河套以南、宁夏清水河流域、甘肃环县、陕西吴旗县一带),随从“数万骑”。从中,人们不难看出帝王出巡的浩大阵势。而这个被太皇太后封闭了六年之久的皇帝,正如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说的那样,是狩猎中悟得了军事之道。
天马徕兮从西极,
经万里兮归有德。
承灵威兮障外国,
涉流沙兮四夷服。
透过汉武帝的这首诗,人们不难看出他狩猎的“醉翁之意”。
回望萧关,我们甚至看到后来唐朝边塞诗的一个高度,其实这一高度正是军事的高度,从武帝析设安定郡起,它就开始一点点拔高。岑参说:“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杜甫说:“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谁能否认,这唐诗中的固原萧关,在汉代就送走了武帝、霍去病和张骞的身影。事实上,唐诗之所以在后来能达到一个后世无法企及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军事,而汉武帝早就在它迈上这个高度之前,为它铺就了一个台阶。
平凉:回中道上的铙歌
从固原,我们绕道直奔平凉。这一路,我们走的大约就是史书中所说的回中道。《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这里所说的鸡头山指的正是崆峒山中的一座名峰,汉武帝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下令修通回中道。
专家认为,“回中”的称谓与秦长城的蜿蜓包罗有关。秦得义渠诸戎之地后,为防御匈奴,巩固边疆,便在北境线上筑起了一条长城,连接三郡。于长城自西向东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秦长城西自陇西、临洮而北再折向东逶迤而行,其走向曲折迂回。回中之“回”就取其曲折蜿蜓之意。所以从广义上讲,长城以内的这些地方都可以泛称回中了。从狭义上说,在没有设置安定郡之前,回中介于陇西、北地之间,呈南北走向。汉武帝析置安定郡后,回中地域基本上在安定郡境内。
史书记载说,元封四年10月,汉武帝下令修通回中道后,朝庭中有位叫贾山的官员曾写过一封信给他:“秦为弛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恐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弛道之丽至于此。”由此不难想像秦弛道当年的模样,其道路的宽阔度和“树以青松”、“厚筑其外”已具今日封闭式高速公路的雏形。
“上之回所中,益夏将至。行将北,以承甘泉宫。寒暑德。游石关,望诸国。月支臣,匈奴服。令从百官疾驱驰,千秋万岁乐无极。”这首汉代铙歌《上之回》唱的是当年修通回中道的盛况。
回中道虽赶不上秦直道,但当初毕竟与军事有关,更何况汉武帝以后数次巡视安定、回中皆走此道,想必与秦直道相比也差不到哪里去。极为重要的是这条道路的开通,为后来开通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是一条通往河西、西域的交通干道。即便是在今天,人们依然看到其当初开通这条道的重要意义。
回首再望,汉王朝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年之遥了,而汉武帝一生的功绩似乎还在眼前。
河西:“农民军团”的文化担当
我们从兰州出发,一路向西,车行不足4小时,武威这座历史名城便出现在了眼前。面对今天武威城中扑面而来的现代商业气息,我们已经很难想像出它于汉唐之时甚至更早一些时候的“模样”了。但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仿佛渐渐能抓住武威这座城市从远古走来之时,飘动在轻风中的一角衣袖,于是我们听到它两千年前的心跳。
河西归西汉管辖之后,汉武帝于公元前121年设置了武威郡和酒泉郡。公元前111年,又分出上面两个郡的部分土地,设置了张掖郡和敦煌郡。武威郡治在现在的民勤县东北,酒泉郡治在现在的酒泉市,张掖郡治在今张掖市西北,敦煌郡治在今敦煌县西,河西四郡共辖35个县。这之后,汉朝便开始移民河西。这些移民实际上都是被武装起来的农民军团,从现在掌握的资料看来,这个“农民军团”有10万人之众。
那些被武装起来的农民在浑然不知中承担起了改造自身和接纳外来文化的使命。我们可以想像这样的一幅场景:一个锄地的农民却又时时惦记着带在腰间的刀,或者插于地硬之上的矛。这就是典型的一手拿枪(武器)一手握锄了,可谓一心两用,在今人看来或多或少有些可笑。但正是这样一个“农民军团”,却牢牢巩固了汉代的边疆,并为当时远在长安的皇帝省下了一笔数目不小的“军费开支”。
在武威这个地方让人清晰可见的除了这“农民军团”之外,让人联想得更多的是秦时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汉文帝时,匈奴赶走了生活在这一带的月氏,空前强大了起来,占据了武威和整个河西走廊。从此,便有了汉朝为“和亲”而西行远嫁的女人。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这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就再也不愿将国家的和平“寄托在女人的胸脯上”了,于是战争开始了。
史料记载,仅在河西地区,汉武帝向匈奴发动的战争就有十余次之多。其中最著名的一战是霍去病于公元前121年指挥的“河西战役”,这一战给了匈奴以沉重打击,并使汉朝收复了河西。
当年的“河西战役”使匈奴离开了河西走廊,但一个游牧民族离开了一个地方,并不等于后来到这个地方的农耕民族就不知道在这里放牧是怎么回事。《汉书・地理志》中说:“地广民稀,水草宜牧,以故凉州之下畜为天下饶。”这就是说汉朝的10万移民并没有在武威这个地方完全种地,否则就不会有“凉州之下畜为天下饶”的记载了。直至今天,我们依然在武威的一些山区看到一些人过着半稼半牧的生活――那10万“农民军团”不但学会了放牧,还将中原的耕种文明带到了河西。他们既是这片土地的开拓者、经营者,又是这片土地上的管理者。他们的存在巩固了西汉王朝对河西的政治管理,也促进了河西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创造了方便条件。
丝路:通往西域的神奇
弯弯月出挂城头,
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
胡人半解弹琵琶。
今天,当人们面对唐代诗人岑参这首诗,依然能想像出唐代凉州的繁华,而早在唐代之前,汉王朝就为其造就了这“七里十万家”繁华盛况。
汉唐两朝所以能够建立起发达的封建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怀偏见地吸收了多个民族的先进文化。而丝绸之路在当时则是一条传播先进文化最重要的途径。古代希腊、罗马人把中国称为“赛里斯国”(serice),把中国人称为赛斯人(seres),赛里斯就是丝的意思。直到今天,中外学者仍不约而同地将这条古道称为经济之路、文化之路,甚至中国崛起之路。
汉武帝建元元年,朝廷从投降的匈奴人那里得知,匈奴打败了胝,胝人四处逃去,对匈奴人仇恨满怀,只是没有人帮助它们攻击匈奴。于是便有了张骞出使西域乃至后来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
今天,当我们翻开张骞在西域停留了十多年后归来写给汉武帝的一份类似“调查报告”的参奏,仍然不难看出当时的汉朝官员、包括汉武帝对西域知之甚少,甚至浑然不知。这就像清朝宰相刘墉曾经认为西洋人的膝盖骨发育不健全,禁烟英雄林则徐曾认为西洋人如果没有中国的茶叶就会因排泄不畅而死去一样。通过张骞的“考察报告”,人们不难看出当时汉廷众多官员对西域的很多新鲜事“闻所未闻”。据说,张骞在朝上奏他的“考察报告”,听得汉武帝和满朝官员入了迷。
如果说,汉武帝当时派张骞出使西域仅仅是为了“断匈奴右臂”的话,那么丝绸之路开通后所发挥的经济与文化的效益是他始料不及的。这条路使中原的丝绸和精美的手工艺品,以及铁器、掘井灌溉等技术传入了西域甚至国外。也使西域的葡萄、石榴、西瓜、核桃、大蒜、黄瓜、胡萝卜、蚕豆、胡麻,还有骆驼、驴等牲畜传入了中原。这条路使中国扬名世界,也使世界了解了中国。而当初被“移”往河西的10万“农民兵团”在此时已变成了这传承的“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正是这条路,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经济上的空前繁荣,而且使汉族迅速崛起,以致后来在我国的多民族文化中一直占领主导地位。
西王母赠桃:英雄美女的历史神话
汉族这一称谓始于汉初,而汉武帝时期则是汉族真正兴起的时期,汉族兴起也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见证。
瑶池阿母绮窗开,
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
穆王何事不重来?
今天,当人们面对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这首诗时,恐怕一下子就会想像出周穆王八骏飞奔的情形。但是诗中讲述的却是一个有些凄伤的有关周穆王(穆天子)与西王母(民间所说的王母娘娘)的爱情故事。其时西王母是一个人而非一个神,是我国周代一个叫犬戎的民族部落首领,一个美貌而多情的女人。
西王母没等到穆天子驾乘八骏归来,后来竟演变成了一位美貌出众的女神,并与汉武帝传出了一段爱情佳话。《汉武帝故事》中描述西王母“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一天驾五色斑龙,由五十天仙陪同来到武帝王宫,她将三千年才结一次的仙桃赠与汉武帝,天亮时依依不舍地离开汉宫。故事表现了她的真情与痴心,充满中国传统爱情的深沉和美好。
我国境内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族名,56个民族又有一个共同的族名,即中华民族。从古至今,这56个民族在中国大地上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共同进步,一道创立了中华民族的数千年灿烂文化和文明成就。这正如著名学者所说:“在中国这样长的历史里,民族变化多端,你变成了我,我变成了你,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且有些合而未化,还保留了许多原来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这一名称在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的《史记》中出现也绝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