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活处处是课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早晨我发现,自己的果汁不断往外溢。哦?!我记得我倒果汁时还留了一厘米杯口,跟班没有倒满……
为什么呢?爸妈又不在家,我不能问他们,只有自己去查了,去树上差?不可能,哪本书记载了什么我都不知道,何况查呢?!
于是我索性上百度查资料。查到了,我终于查到了!原来是这样——
早晨,由于阳光射进来,使杯里的果汁的温度不断升高,产生气泡,并使果汁不断往外溢。就是果汁体积膨胀,等杯里的温度温度慢慢降下来时,体积就会复原。这叫做“热胀冷缩”原理。
一、教学内窖、教学过程力求生活化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豆蔻年华,爱动是学生的天性,若能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由学生身边的事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切度与感召力。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大大丰富数学课堂,把学生引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引向开放情境中的探索,引向从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启发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进行轴对称图形的设计,让学生观察从自身到周围的环境中寻找对称的实际事物,如镜子中我们看到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对合在一起;有的学生由此想到了民间的剪纸:先将纸对折,在折痕的一边剪下一幅图案打开即得一个轴对称图形――大红的双“”;还有同学想到将一张纸对折,用圆规当作针,在纸上戳出一个漂亮的图案,然后将纸打开得到的也是―个轴对称图形……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体现和用处。
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融入生活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课堂中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有体验的、听说过的、新鲜的、有趣的事例特别感兴趣。如果选取其中与数学课程相关的生活事例作为教学情景,必然会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收集并引入相关的生活情景,激活了数学课堂,顺利带人新的教学内容,有效地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例如:我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采用了这样一个引入的方式:展示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Flas。并启发提问:如果把太阳看作圆,海平面看作直线,这里一共出现了几种位置关系呢?很快地,议论声由小变大:“应该有两种吧。一种是在海平面下,一种是在海平面上!”小张用疑惑不定的口吻小声说着;小周补充道:“不对!还有跳出海平面一瞬间那一种”;小李小心翼翼地说:“太阳在海平面下能算吗”;小马反问道:“这不是跟太阳在海平面上一样的吗”……同学们的情绪会很容易被调动起来了,这时我乘机点出学习的主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探讨问题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个个沉浸在探求知识的兴趣之中,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发掘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例如:我在“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教学时,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诸如“汽车与牌号”“人与身份证”“国家与国旗”等,其中有一位学生列举了“人与姓名”的例子,经过学生的一番讨论、探究,他们发现“人与姓名”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为同名同姓的人很多。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再如我在平面密铺(镶嵌)的教学中,当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个多边形的内角的和为360~时。-就能够拼成-+平面图形,如果用x个正三角形、y个正六边形进行平面密铺,可得60°x×+120°×y=360°,化简得x+2y=6,因为x、y都是正整数,所以只有当x=2,y=2或x=4,y=1时,上式才成立,即2个正三角形和2个正六边形或4个正三角形和1个正六边形可以拼成一个无缝隙、不重叠的平面图形,如图:
教学时我使用Flas展现密铺的过程,给学生以直观感受,深刻理解密铺的含义,也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四、数学知识应用生活化
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尽量编―些实际应用的题目,特别是可根据学生现有的数学解题能力适当地抽选或改编一些近几年来各省市的中考题中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前让学生解释一下: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前请学生说明:为什么学校的移动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让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小孩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节约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五、教学课堂教学空间生活化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的教学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空间中学习和探究,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初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如“根据解直角三角形知识测量旗杆高度”等就可以在室外进行教学,我在教学时就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室外上课,学生的听课效率显著。我指导在学生的室外数学学习活动中要以伙伴式的欣赏眼光认可学生的探究成果。通过倡导学生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自我动手能力,使室外课在数学教学中内强学习效果,外塑自身素质,促进成绩与兴趣的双向发展。多彩的室外活动课既充实了学生的数学书本知识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主人翁责任感。
关键词: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275-02
前言:
初中学生处在十三四岁的年龄阶段,根据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课堂上他们不喜欢枯燥的说教,喜欢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人或事;生物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初中生物课堂呼唤生活化教学,在课堂中让生活做“小老师”。
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就是在课堂中,教师通过挖掘教材的生活资源,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创设符合教学目标的现实生活情境去启发、引导学生,将学生从日常生活世界带入生物学科学世界,然后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
一、生活实例导入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课程导入会像磁铁一样吸住学生,使之产生兴趣,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
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很多生活例子都包含着丰富的生物知识,运用这样的生活实例导入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时,可以运用这样的生活实例导入:
1.北欧人的鼻子和我们的鼻子形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患重感冒时,往往用嘴呼吸,早上醒来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
3.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
这样的生活实例学生很感兴趣,好奇心驱使他们积极思考,调动其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二、巧用生活化语言,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会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中,如何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呢?巧用生活化的语言,能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中产生快乐的火花,体会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植株的生长”时,可以引用“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有水无肥一半收,有肥无水看着丢”,来说明水和矿质元素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巧用这样的俗语,课堂就会增加几分诙谐,会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学生学习也倍感轻松。当然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谚语、俗语、成语都蕴含生物学知识,例如:“大树底下好乘凉”、“是药三分毒”、“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蜻蜓点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针见血”、“望梅止渴”、“谈梅止渴”、“要想水果长得好,还得昆虫花中跑”、“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等等,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内容时都可穿去,都有利于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三、源自生活的教学素材,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
在教学中,如果采用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可以使教材的知识通俗化、生动化,增加课堂活力,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
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生活”中“细胞控制物质进出”时,可以利用地瓜和地瓜干这样常见生活素材。当我们吃地瓜和地瓜干都有甜味,为什么?原来地瓜晒成地瓜干时,只有水分子通过细胞膜散失到空气去了,而细胞中的糖类物质并未通过细胞膜到细胞外,所以地瓜干也具有甜味,由此学生就容易接受了“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又如:在学习“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中“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时,可以利用水果长时间放置会发霉、腐烂这样生活中常见的素材。水果发霉、腐烂原因是什么?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什么物质?细菌和真菌在这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根据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不难得出:水果发霉、腐烂是霉菌的生长和繁殖;有机物被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细菌和真菌起分解作用。通过这些源自生活的教学素材让学生觉得生物就在身边,同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生物的快乐,并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接受了新知识。
四、课堂学生活动生活化,引发主动探究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当将学生活动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用智慧选取和利用日常生活资源,设计出贴近生活的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鸟”时,鸟适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本节重点,课堂中可以设计这样学生活动:纸和纸飞机哪个飞得更高更远?通过折纸飞机比赛,什么样的纸飞机飞得高远?让比赛胜利者讲述他纸飞机特点:
1.纸材厚薄适中;
2.纸张大小适宜;
3.飞机翅膀与机身比例适当;
4.机头尖。
最后教师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高远,必须解决纸飞机重力、空气阻力、动力三个力,而“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呢?
这样的活动设计很快引起学生共鸣,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讨论、主动探究,共同归纳得出鸟适合飞行的主要结构特点。
五、创设生活化实验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陶行知老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生物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学生探究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在原实验基础上加以改进或延伸,尽可能地在实验中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学习“消化和吸收”时,课本中有个探究实验“尝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如何激发学习主动性?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中午在家吃饭时细细咀嚼,或在课堂上带几个馒头让学生细细咀嚼,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大米饭或馒头的味道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样变化。学生感觉到味道变甜了,为什么会变甜?这样大大激发学习主动性,他们动手探究的欲望陡增。又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可以引入“热锅上蚂蚁”,引发学生思考;或在实验前让学生观察高温下鼠妇抱头鼠窜,低温时抱成一团的景象,这些温度对动物生活的影响,引发学生对本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思考,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验机会,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在课堂教学中举一些实际生活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学生会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并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知识得到巩固。例如:在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时,可以设置下列生活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1.预防剩饭、剩菜变馊的办法有哪些?
2.夏天如何预防衣物等发霉?
剩饭、剩菜变馊是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衣物发霉是霉菌大量生长和繁殖,两者离不开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而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需要一定的条件:水、适宜的温度等。所以预防剩饭、剩菜变馊:可以高温加热杀菌;放入冰箱低温保存等。
预防衣物发霉:可以把衣服洗干净去除霉菌;放在干燥、凉爽、通风的地方减少水分等。这些生活中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本节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这种通过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七、课后作业生活化,让生物融入生活
课后作业的布置应注重实效性,在作业内容上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作业问题的解决来掌握一些基本的生物应用问题,切身体验生物是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使生物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
例如:学习“人体的呼吸”时,我设计了这样几道练习:
1.家中储存水果为什么要放入冰箱?
2.小丽卧室内放了许多盆花,好吗?
3.为什么要定期给花盆的土壤松土?
4.小王暑期到去旅游,为什么一进入青藏高原就感到头晕、心跳加快等高原反应?
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但不一定会用生物原理解释,通过作业为桥梁,让学生去思考、分析,使学生知道原来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可以用生物来解释,从而让生物融入生活。
八、总结
总之,生物与人们现实中的生产、实践、生活活动有着紧密而广泛的联系,教师应采集生活中每一个教学素材,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有效加入一些生活知识,让生活走进课堂,也让课堂走进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学、乐思,积极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地理知识;生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233-01
一、地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可以粗略分为两个较小的领域:人文地理学及自然地理学。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要与自然环境打交道,人类要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自然环境反过来又要对人类的生活带来各方面的影响。人类社会中的人口、文化、经济、人类的交往都离不开地理知识。所以生活中时时有地理,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
二、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在教学引入中的运用
地理课堂导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显得非常关键。好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习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为新课教学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过程顺利开展,为提高教学质量上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地理有关的实物导入新课的学习,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运用,这里举几个例子:
(1)从“谈天气”导入天气的教学。通过与同学们谈论“今天的天气”,引导同学们畅所欲言,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活跃了气氛,调动了课堂积极性,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类似的还有“气温”“降水”的学习。
(2)用实物引入课堂教学。比如“地球仪”“地图”这些章节的学习,都可以利用展示这些生活中的物品从而引入课堂教学,讲“等高线”时通过等高线模型引入课堂教学等都是较好的方法。
(3)通过新闻、实事等视频或报纸(最好是视频)引入新课。比如在学习“中东地区”时,通过电视或者网络点播关于中东地区的热点新闻,引导学生思考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使学生对这一地区产生积极了解的欲望。类似的例子还比如从希腊债务危机引入欧元区再引入欧盟的学习等等。
2、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在新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具体的地理知识,也可以把它和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更能理解知识点。这种运用在教材里也重点进行了体现,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补充。常见的也举几个例子:
(1)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材中在讲到亚洲的自然环境时,通过插图介绍了东南亚民居、南亚孟加拉民居、北亚民居、西亚民居等等。在中国地理中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代表性的民居,碉房、蒙古包、窑洞、高脚屋等,无一不反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这时候可以让学生根据当地传统民居特点,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也是乡土地理教育教学的一个内容。
(2)自然灾害。当今世界,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各类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几乎每天都有报道。在学习到相关地理知识时,结合新闻报道,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危机意识都是很有好处的。比如“东方之星”沉船事件这一热点事件中涉及到的自然灾害如暴雨、龙卷风。又比如汶川大地震、三峡水库库区的滑坡等。这样的例子只需要教师多关心新闻和时事,就不难发现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事例。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影响本地的主要自然灾害,以及在灾害来临时应该采取哪些必要的避灾措施等等,做到学以致用。在学习中,不排除个别学生深入研究了解的可能,为培养优秀学生播下火种。
(3)日常生活与地理。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的关系密切,除去民居前面已经说过以外,服饰的传统布料(丝绸、棉布、皮)、款式(如藏袍),主食的构成,交通工具的选择等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出门在外,气象知识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4)以加深对其他学科的理解。比如:诗词中的地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生物中的地理-----物种的分布,音乐中的地理----长江之歌歌词,体育中的地理----NBA球队名称缘由,经济中的地理------人民币图案,军事中的地理-----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其他不胜枚举。
3、在课后巩固反思中的运用
在学生的课后巩固中,可以利用地理知识,设计一些情境分析,把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假设选择野外宿营地,应该如何选择,要考虑哪些地理上的影响因素?设计一次旅游过程,包括旅游路线的选择,随身物品的携带(比如到青藏高原需要准备防晒霜、墨镜、急救药品等等),并考虑旅途注意事项等。并思考这样选择的原因。
三、学好地理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地理知识能够解答我们生活中的很多自然现象,因此,学好地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以使人类更好地生活。学好地理,了解地理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规划生活,甚至在灾难来临时临危不乱,可以更从容地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学好地理是为为了生活,为了更好地生活。
(上接第232页)方法的参透。
总之,小学数学复习课要真正上好、上出实效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实际中摸索,根据本班实际,因材施教,灵活选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复习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既发展智力,又提高能力,使复习课真正提高教学效率,获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窦春梅.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基本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6)
[2] 鲍华锋.多媒体教学下的数学复习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4)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思品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43-02
生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包括学生身边的生活和学生身边以外的生活。我们从生活中精选其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有深刻内涵和教育意义的素材,经过教师的重新整理、提炼和编写,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引发问题的材料。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有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生活,思考问题,在过程中感悟知识,在分析中提升能力,在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由此,我在多年的思品课教学生涯中,有这样一些认识和经历,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1.导入生活化、有新意
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上,我或用一首歌、一个小品、一个故事,又或是一个问题、一则新闻、一个游戏,来导入新课,通过这个素材引出主题,这样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我在讲《丰富多样的情绪》一课时,我问学生,你们喜欢思品课吗?学生齐声回答:"喜欢",我说:"这是我今年听到的最好的声音,今天,我们先做个游戏,我举左手,同学们就欢呼,我举右手,同学们就鼓掌,同学们,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突然,我同时举起了双手,接着,掌声、欢呼声响成了一片"。这样,同学们在高涨的情绪中愉快的进入了本课的学习。
2.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生活化情境
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而不虚化,所以我在日常教学情境的创设上下了较大的功夫,选取教学资源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精心围绕教学主题,结合具有系列性、发展性、典型性的学生生活问题情境进行设计,在精心的预设中成就课堂的精彩。
如我在讲《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一课时,针对学生生活实际,精心建构了情感体验性课堂,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拍了执教班级学生身边的爸爸、妈妈、教师、清洁工、食堂师傅、门卫师傅、爱心公益人士无怨无悔承担责任的形象和画面,触动了学生内心最软的部分,给其以心灵的震撼。这些被学生平时忽略的"镜头"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中被定格,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达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认同,其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得以升华,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3.经历实际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自然和社会
我们要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如果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直接参与,直接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就能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丰富的直接认识,对政治生活产生极大的兴趣。所以,我们要把更好的获得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尝试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消极的地位,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个具有独立精神、敢于发表自己意见和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思品学科应该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沿阵地,它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我在讲《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没有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在让学生搞好预习和准备的情况下,我带学生走出了教室,走进了生活,走进了大自然的怀抱。我们一路向西,走上了北关的大堤,步过木桥,到了森林公园,感受空气的清新,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在享受生活的过程中,去寻找世界中生命的精彩, 寻找我们课堂中问题的答案。游历结束后,我让学生回答这样一些问题:1.你看到了哪些生命?2.生命之间应该如何相处?3.经过这次游历,你有何感受?学生A回答:我看到了空中飞翔的小鸟儿、地上高大的杨树、美丽的鲜花和翠绿的小草、草丛中嬉戏玩耍的小猫儿和小狗儿、小河中游动的鱼儿。学生B回答:世界中的生命还有很多种,如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狮子、老虎、大象、犀牛、河马、鳄鱼、豹子、狼、大熊猫、狐狸,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植物等,我认为人类应与自然界中的生命和谐相处,要爱护它们,如在公园里不要随意踩踏草坪,爱护花木;对动物也要加以保护,特别是一些珍稀物种,这些精彩的生命构成了这个美丽的世界,否则,没有它们,世界是一片荒芜,人类也就不存在了,人类和它们共生共存,息息相关。学生C回答:经过这次游历,感到自然界的生命之美,同时感觉到没有任何学习压力,身心非常放松,开阔了视野,锻炼了思维和想象能力,陶冶了情趣,在玩乐的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的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4.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升华情感与道德水准
我在讲《我知我家》这节课时,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用画笔画出自己心中"家"的模样,并且说出"家"给你带来的切身感受?这个问题通过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回忆,感受家庭的温馨,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呵护,感受与父母亲密无间的亲情;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看父母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如何关爱我们的,由此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奉献。继续提出问题:(1)父母对你在家的表现满意吗?(2)同学如何评价你对父母的态度?如果不行,你如何改正?(3)你为父母做过什么?(4)你今后想为父母做些什么?通过这些尊亲孝亲的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使其从思想上去爱家、爱父母,并且落实到孝亲的实际行动中,从而使我们的优秀传统美德得以薪火相传!
5.作业生活化,学生通过做生活化的作业,让他们的感触会更深,理解的会更加明白透彻,学生问题的解决会毫不费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