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销售分析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胃肠肿瘤患者97例,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适合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结果:97例胃肠肿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其中痊愈的有54例,所占比例为55.67%;死亡的胃肠肿瘤患者有6例,所占比例为6.19%;另外37例胃肠肿瘤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复发,再行手术治疗后痊愈,所占比例为38.14%。
结论:对于胃肠肿瘤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身体健康,临床效果较好,降低了胃肠肿瘤患者的死亡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胃肠肿瘤 外科 手术治疗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222-01
近年来,胃肠道肿瘤已经成为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胃肠道肿瘤疾病中,胃癌的发生率较高。目前,治疗胃肠肿瘤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实施外科手术,将发生病变的组织进行切除。本研究选择我院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胃肠肿瘤患者97例,对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3月-2012年3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97例胃肠肿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1例,占52.58%,女性患者46例,占47.42%;年龄最小的患者34岁,年龄最大患者有70岁,平均年龄为(49.48±10.59)岁;根据患者肿瘤的发生部位不同,97例患者有20例发生在十二指肠,占20.62%,有49例患者肿瘤发生在胃部,占50.52%,发生在小肠的肿瘤患者有15例,有7例患者肿瘤发生在结肠,还有6例患者的肿瘤发生在肠系膜。肿瘤的大小,直径在1.3-5.9cm之间。肿瘤多以实性扁圆形呈现,且多数有清晰可辨的界线。
1.2 方法。所有97例胃肠肿瘤患者均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相应的辅助检查,根据肿瘤的大小、形态特征,确定手术治疗方案。其中,实施胃远端大部分切除手术的胃肠肿瘤患者有22例,所占比例为22.68%;实施胃近端大部分切除手术的胃肠肿瘤患者有13例,所占比例为13.40%;实施肠段切除手术的胃肠肿瘤患者18例,所占比例为18.56%;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的胃肠肿瘤患者17例,所占比例为17.53%;实施肿块切除手术的患者有14例,所占比例为14.43%;实施胃楔形切除手术的胃肠肿瘤患者有13例,所占比例为13.40%。手术后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如有异样,及时给予处理。
1.3 统计学处理。SPSS18.0软件系统;X2检验;P
1.4 疗效标准。患者临床表现出的症状全部消失,各项体征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种情况属于痊愈;患者在实施手术过程中死亡,或者在手术之后死亡,属于死亡。
2 结果
手术后1-2年内对所有手术患者进行随访。其中,痊愈的有54例,所占比例为55.67%;死亡的胃肠肿瘤患者有6例,所占比例为6.19%;另外37例胃肠肿瘤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复发,再行手术治疗后痊愈,所占比例为38.14%。发生死亡的6例患者均为恶性肿瘤,其中死于肝转移的患者有2例,另外4例患者均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详见表1。
3 讨论
目前,胃肠肿瘤的发病在临床中表现出的症状各不相同,没有固定的症状,在临床较多见的多为腹胀、腹痛、腹部包块,以及出现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发病率较多的为中老年人群。消化道的任何位置都有可能出现胃肠肿瘤,比如胃部、小肠、结肠、十二指肠等部位。对于胃肠肿瘤的治疗方法,当前使用较为普遍的方法为外科手术。有研究指出,对于肿瘤没有发生转移的患者,根据临床肿瘤的大小、部位、性质、组织关系、年龄等资料,采取手术治疗方法进行肿瘤切除手术,切除的范围。对于胃间质瘤,肿瘤直径小于5厘米,且与胃贲门或幽门存在一定距离的患者,选择实施胃楔形切除,手术时要保证切缘与瘤体的距离在2厘米以上,手术过程中送冰冻病理切片检查,以保证切缘阴性;对于十二指肠间质瘤,由于该部位的解剖较为特殊,边缘与瘤体之间的距离在2厘米以上,此处则已经不能够完全适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施局部切除术;对于体积较大或进行侵袭性生长的肿瘤,选择实施胃大部切除或联合脏器切除,手术时切缘与瘤体之间距离要保持在5厘米以上;对于小肠间质瘤,手术时两端切缘与瘤体之间的距离要在10厘米以上;直肠间质瘤的手术方式只要完整切除肿瘤、切缘阴性就达到了手术目的。
本研究中,97例胃肠肿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其中一次手术痊愈与二次手术痊愈总占93.81%;死亡占6.19%。可见采取外科手术进行胃肠肿瘤的治疗,并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性质、及辅助检查、年龄等临床资料,来进行手术切除方式、切除范围的确定。通过手术治疗,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身体健康,临床效果较好,降低了胃肠肿瘤患者的死亡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金桃,夏辉,刘春红,等.33%硫酸镁湿热敷预防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J].当代医学,2012,18(21):1-2
[2] 汤月良.胃肠肿瘤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诊治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0(10):26-27
关键词:难治性;产后出血;止血手术;术中出血量
难治性产后出血指的是产妇在产后24h内或者产褥期出现严重出血症状。通常情况下,对其给予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临床中主要给予手术治疗[1]。如不能有效止血,将会给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为有效确定最佳手术治疗方式,笔者对我院收治的150例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给予不同止血手术进行治疗,对其止血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76例观察组和74例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年龄23~37岁,平均年龄(30.4±6.3)岁;孕周32~39w,平均孕周(36.5±3.2)w;对照组:年龄24~38岁,平均年龄(30.7±6.5)岁;孕周33~40w,平均孕周(36.7±3.5)w;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等资料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取盆腔血管结扎治疗,首先对产妇的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进行结扎,如出血速度无变慢、血流量未减少或者患者为前置胎盘,则对其双侧子宫动脉下行支进行快速结扎。观察组患者主要给予盆腔动脉栓塞治疗,主要运用Seldinger法对皮行双侧股动脉穿刺,在患者腹动脉根部分叉约3cm位置插入4~5F导管,将血管造影剂注入后,将盆腔血管显示出来,并确定出血部位和出血动脉,然后将导管插到子宫动脉中或者出血侧髂内动脉中,并在其中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如患者为胎盘植入,则可为其注入25~50mg的甲氨蝶吟,栓塞效果运用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术进行检查,运用同种方法对患者另一侧子宫动脉或者髂内动脉进行检查。
1.3观察指标 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止血成功率进行观察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总出血量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对比 观察组76例产妇中,成功止血76例,止血成功率达到100%;对照组74例产妇中,成功止血43例,止血成功率为58.1%;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研究数据表明,孕产妇死亡人群中,约有30%的孕产妇死亡主要由于产后出血导致[2]。对产妇发病情况进行分析后,导致产妇发生出血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受到子宫收缩乏力、胎盘、软产道裂伤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其中子宫收缩乏力因素又受到全身、产科、子宫以及药物等因素影响,胎盘因素主要受到胎盘滞留、胎盘部分残留以及胎盘植入或者粘连等因素影响。产道出血患者主要伴有阴道流血量多、休克等临床症状。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中对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主要运用介入治疗或者保守性止血手术治疗,其效果较明显,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可。其中,保守性外科手术方法主要包括盆腔血管结扎、子宫压迫缝合等。在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介入治疗在其中发挥一定优势,能够有效控制出血情况。对患者的出血原因进行分析后,对难治性出血患者采取介入手术治疗,整体止血效果较明显,且治疗范围较广。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采取盆腔动脉栓塞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能够取得较好的止血效果,并能够减少产妇的产后出血量,提高止血成功率,可在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林卫琼,李大严.五种止血手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效果比较及止血失败的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2014,09(03):385-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