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糖尿病诊断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惠州市中大惠亚医院,广东惠州 516081
[摘要]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不同的诊断标准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制定的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新标准前后,临床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及母儿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 采用新标准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17.44%)较旧标准发病率(6.81%)明显升高。但妊娠期糖尿病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机率、初次剖宫产率、巨大儿/大于胎龄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新标准组均低于原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新标准虽致发病率大幅升高,但通过孕期积极的规范化干预,明显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更有利于改善妊娠结局。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母儿结局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c)-0100-02
[作者简介] 刘婕(1973.7-),女,湖南邵阳人,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妊娠期糖尿病方面研究,邮箱:liujie-73@hotmail.com。
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糖尿病合并妊娠及妊娠期糖尿病二种情况,其中80%以上为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常见并发症,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内外学者对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意见存在分歧。随着国外多中心大样本关于高血糖与妊娠不良结局关系研究(HAPO)结果出台,修订了糖尿病合并妊娠及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且这一标准迅速在学术界达成共识[1-2]。该研究就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新标准前后其患病率,母儿近期妊娠结局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1日—12月31日及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正规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初产妇,分别为94例和280例。2009年孕妇年龄平均(30.7±3.7)岁,2011年孕妇年龄平均(31.1±3.4)岁。
1.2 方法
将2009年按原标准诊断[3]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分为a组,2011年按新标准诊断[4]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分为b组,两组患者孕期均规范化予以糖尿病宣教、医学营养治疗、适当运动、必要时予胰岛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并发妊娠高血压疾病、剖宫产率、巨大儿/大于胎龄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情况的差异。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
2009年共分娩1512例,诊断妊娠期糖尿病103例,其中初产妇94例,a组发病率为6.81%。2011年共分娩1 732例,诊断妊娠期糖尿病302例,其中初产妇280例,b组发病率为17.44%。二者间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母儿妊娠结局
a组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1例,剖宫产35例,巨大儿/大于胎龄儿21例,新生儿低血糖3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2例。b组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6例,剖宫产64例,巨大儿/大于胎龄儿24例,新生儿低血糖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3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该研究提示采用新标准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大幅升高至17.44%,此与近年来生活方式改善,育龄妇女中肥胖和2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加,以及2011年ADA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新标准血糖切点下降,新标准中仅需1项值异常而非二项就可明确诊断妊娠期糖尿病有关。众所周知,孕期严重的血糖升高可导致流产、胎儿畸形、胎死宫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危及母儿生命。然即使是轻度的血糖异常,通过孕期血糖的管理,该研究证实也可明显降低母亲胎儿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如剖宫产、巨大儿/大于胎龄儿、新生儿低血糖等风险。此与HAPO研究结果一致,且大多数并发症无风险阈值[5]。
目前提出的健康与疾病胎儿起源学说,认为成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发生的影响因素作用始于孕前配子的生长发育环境(配子质量取决于其祖父母的营养健康状态),孕期(胚胎,胎儿的生长发育受到母体的多方面影响)和生后2年内的快速生长阶段(营养供给和生长环境因素产生的作用),且可持续至成年[6]。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其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呈“U”形关系。胎儿暴露于高血糖,营养供给过剩,脂肪组织堆积均增加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目前我国孕期营养缺乏明显减少,但营养过剩对胎儿乃至成年健康的影响值得重视。
鉴于妊娠期糖尿病日趋增加的发病率及对母儿健康的严重危害,一方面应加强对育龄及孕产妇宣教,使其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更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重视孕期营养管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与规范化的诊治,从而改善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1[J].Diabetes Care,2011,34 (1):13-60.
[2] 杨慧霞. 推进循证依据在妊娠期糖尿病诊治实践中的应用[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193-195.
[3] 乐杰. 妇产科学[M].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0-154.
[4] Metzger BE, Gabbe SG, Persson B, et al.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recommendations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hyperglyeemia in pregnancy[J].Diabetes Care , 2010, 33:676-682.
[5] The HAPO study cooperative research group, Hyperglycemia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J].N Engl J Med, 2008,358:1991-2002.
患者在早晨行空腹抽血后喝葡萄糖水,并在随后的30分钟、1小时、2小时分别取静脉血一次,再留取尿液做尿糖定性试验……这让很多不符合空腹采血要求以及不愿意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糖尿病患者望而却步。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不受检测时间、进餐时间以及短期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又能有效评价糖尿病控制水平呢?其实,这个方法一直存在,只是在2010年才被列为糖尿病诊断及筛查的标准之一。这就是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该方法的优势在于方便、易行、不受进餐时间以及短期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变异性小,反映出的血糖情况相对稳定。
近年来,已有学者建议将糖化血红蛋白这个评价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的监测指标引入到糖尿病诊断领域。2009年6月,美国糖尿病学会、国际糖尿病联盟和欧洲糖尿病学会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建议将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指南已将糖化血红蛋白≥6.5%列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将糖化血红蛋白≥6.0%作为糖尿病的筛查标准之一。
然而,应用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切点存在种族差异。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带领的团队,在上海市社区人群中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对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诊断糖尿病时的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社区普通人群中糖化血红蛋白≥6.3%的诊断效率等同于空腹血糖≥7.0 毫摩尔/升;而在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年龄≥45岁、体重指数≥24千克/米2)中糖化血红蛋白≥6.3%的诊断效率明显优于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也优于用糖化血红蛋白≥6.5%诊断糖尿病的效率。
【关键词】 早期糖尿病肾病 加味参芪地黄汤 中西医结合疗法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及早治疗十分重要。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肾病28例,疗效较好,并与单用西医常规治疗28例进行对照,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肾脏损害共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46~70岁,平均(57.8±8.3)岁,糖尿病病程3.1~14年。对照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48~68岁,平均(58.7±7.9)岁,糖尿病病程3.5~14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Mogensen分期标准,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20~200μg/min,即糖尿病肾病Ⅲ期,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的肾脏损害,无严重心、肝功能不良及严重高血压者。中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辨证诊断标准[1],明确中医证候分型为气阴两虚兼血瘀证者。
2治疗方法
两组均在糖尿病、低钠、低蛋白饮食(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及《糖尿病性肾病》[3]制定。①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尿微量白蛋白恢复正常或较前下降50%以上;②有效:临床症状改善,尿微量白蛋白较前下降30%~50%;③无效:临床症状、尿微量白蛋白未达到有效标准。
3.2结果
治疗组28例中显效13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7%;对照组28例中显效7例,有效1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4.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3.3不良反应临床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有不良反应和过敏现象发生。
4讨论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糖尿病肾病发病之初,病在肝肾,多表现为气阴两虚、络脉瘀结[4],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是其主要治则。笔者以《沈氏尊生书》之参芪地黄汤化裁组成中药复方。方中三阴并补,以收补肾治本之功,配之三泻以泻肾降浊利水,合黄芪、党参益气利水消肿,加丹参、川芎活血祛瘀。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益肾化瘀降浊之效。实验证明,加味参芪地黄汤[5]既能扩张肾血管,改善肾微循环,修复微血管损伤,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肾小球通透性,从而有效地防止和减少白蛋白尿,逆转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本组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使早期微量白蛋白尿得以逆转,且临床观察基本无毒副作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5-16.
\[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
\[3\]李保春.糖尿病性肾病\[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58.
日前,国际上把糖尿病可分为4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最高,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
误区十一:儿童糖尿病都是1型糖尿病
过去,儿童糖尿病类型多为患1型。但近年患2型糖尿病的儿童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儿童患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遗传、肥胖、常进食高热量、高脂肪的快餐食品和大量含糖饮料及活动少而喜欢长时间静坐看电视、玩游戏等因素有关。其实,2型糖尿病已成美国儿童的一利流行病,在过去10年中儿童2型糖尿病发病率上升了33%。我国儿童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也在显著升高。
误区十二:儿童糖尿病表现与成人一致
>50%的成人糖尿病患者都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在偶然检查血糖时才发现糖尿病的存在,而儿童患者并非如此。儿童1型糖尿病往往具有典型的“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症状。儿童2型糖尿病症状可能不够典型,但与成人相比还是较为明显。有些患儿首先以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或者昏迷就诊。一旦小儿出现明显的消瘦、口渴,或者出现急性胃肠道反应,则需要怀疑糖尿病的可能。
误区十三:成人只患2型糖尿病
成人糖尿病大多数是2型,但有一种介于1型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糖尿病。也就是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英文简称为LADA。此病本质上属于1型糖尿病,但它起病具有隐匿、迟发的特点,发病初期口服降糖药治疗有效,无需使用胰岛素,这点符合2型糖尿病的特点,非常容易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目前估计,LADA约占糖尿病人群的10%~15%。其诊断标准为:①>30岁起病;②至少1种胰岛自身抗体阳性;③诊断糖尿病后至少6个月不需胰岛素治疗。该型糖尿病必须早期确诊治疗,避免发生一系列并发症。
误区十四:妊娠糖尿病和糖尿病合并妊娠是一回事
妊娠期的糖尿病孕妇分为两种:一种是糖尿病合并妊娠,指妇女怀孕以前已患糖尿病;另一种是妊娠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首次发现和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因此,GDM包括孕前没有被诊断的1或2型糖尿病。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糖尿病,其病理过程均会对母婴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误区十五:没有糖尿病高危因素,妊娠时不需筛查糖尿病
妊娠中晚期,孕妇体内抗胰岛索样物质增加,如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酮、皮质醇和胎盘胰岛素酶等使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随孕周增加而下降,为维持正常糖代谢水平,胰岛素需求量必须相应增加。对于胰岛素分泌受限的孕妇,妊娠期不能正常代偿这一生理变化而使血糖升高,使原有糖尿病加重或出现妊娠糖尿病。
因此,无糖尿病史的所有妊娠妇女均应存孕24~28周行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糖尿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在清晨进行,至少空腹8小时以上。下列3条中任何一点异常即可诊断妊娠糖尿病:①空腹血糖≥5.1 mmol/L;②1小时血糖≥10.0 mmol/L;③2小时血糖≥8.5 mmol/L。所有妊娠糖尿病的产妇应在产后6~12周复查血糖,至少每3年复查1次。
对于极高危的女性,在怀孕前或怀孕一开始就需要筛查糖尿病。此时的诊断标准同一般人群,即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或服用75克葡萄糖2小时血糖≥11.1 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
误区十六:肝性糖尿病与普通糖尿病是一回事
因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而引起糖代谢紊乱,加上环境因素、病毒、化学毒物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异常,最终导致胰岛B细胞功能失调,临床上出现血糖、尿糖增高,这种继发于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称为肝源性糖尿病或肝性糖尿病。对有慢性肝病、肝硬化同时伴有血糖升高的患者,应注意鉴别它们是肝源性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肝源性糖尿病属于继发性糖尿病,其与2型糖尿病的不同主要在于:在治疗上降糖药物的应用并不是最主要的,而对肝病的控制和肝功能的改善才是最为关键的。随着肝病病情的好转及趋于稳定,血糖可随之降低或恢复正常,糖尿病病情趋于逆转。
误区十七:尿中有酮体一定是糖尿病酮症
当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中断或剂量不足,2型糖尿病患者遭受各种应激时,糖尿病代谢紊乱加重,脂肪分解加快,酮体生成增多超过利用而积聚时,血中酮体堆积,称为酮血症,临床上称为糖尿病酮症。当酮体积聚而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时称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此时除血糖增高、尿酮体强阳性外,血pH值下降,血二氧化碳结合力
【关键词】2型糖尿病;并发症;高血压;冠心病
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约为4%左右,大约平均约35人中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为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二个国家之一,其中90%以上是属于2型[1]。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致残率、病死率和对健康总体危害程度在慢性疾病中居第二位。我国因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将使国民生产总值损失5580亿美元[2]。因此,本文通过分析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为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07年8月~2009年8月入院2型糖尿病患者400例。入选者符合who(1999)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诊断标准包括高血压和冠心病诊断标准,高血压诊断标准符合《200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3]。冠心病诊断标准:①无症状冠心病患者;②心绞痛诊断;③心肌梗死;④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⑤碎死型冠心病。
1.2研究方法:一般项目:年龄、性别、病程、教育程度、吸烟、bmi。并发症:主要针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选择高血压、冠心病作为观察项目。血糖指标:采用hba1c作为血糖控制的监测指标。生化指标:血肌酐(cr)、尿酸(u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尿白蛋白排泄率。hba1c采用比色法测定,tc、tg、hdl-c、ldl-c、cr、ua采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
1.3数据处理: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 10. 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临床资料: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病例400例,年龄在35~75岁之间,平均61.5±11.1岁,病程1~30年,平均6.0士6.4年,其中男性215例,女性185例,平均住院天数15.59±7.93天。患者收缩压(136.8±20.1)mmhg,糖基化血红蛋白(8.6±2.1),总胆固醇(5.0±13)mmol/l,低密度脂蛋白偏高,4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330例伴有血管并发症,其中以高血压最多,共219例,患病率54.6%。统计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的数目。400例15型糖尿病患者中,未合并上述并发症的,70例(17.5%),合并以上2种以上并发症的患者246例,占总例数的64.2%。表1、4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影响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分析:选择年龄、性别、病程、教育程度(分初中以下,245例;高中以上,155例)、吸烟(79例)、视网膜病变存在与否、bmi、sbp、dbp、cr、ua、tc、 ldl-c、hdl-c、脂蛋白a、脂蛋白b, hba1c、尿白蛋白排泄率(简称排泄率)18个变量,首先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选择p<0.05,或p值在0.05左右的变量进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记录相关变量进行分析。
2.2.1高血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15个研究因素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关系,得出7个有意义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病程、吸烟、bm工、cr、ua、尿白蛋白排泄率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呈正相关,然后引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or=1.054,p=0.003)、病程(or=1.084,p=0.026)、ua(or=1.004, p=0.009)、bmi(or=1140,p=0.021)、cr (or=1.027,p=0.007)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呈明显相关性。
2.2.2冠心病: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18个研究因素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关系,得出5个有意义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与冠心病呈负相关,吸烟、dbp、cr、ua与冠心病呈正相关,然后引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与糖尿病合并关冠心病呈负相关(or=2673,p=0.043),女性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发病率较男性低,吸烟(or=1.054,p=0.017)、血压增高(dbp,or=1.040,p=0.015)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呈正相关,ua(or=1.004,p=0.018)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呈显著性相关关系。
3讨论
3.1糖尿病患者死因分析:本研究400例糖尿病患者,5例死亡,3例死亡患者均存在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最终导致呼吸功能的衰竭。5例患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机体代谢紊乱,抵抗力下降,容易合并感染。糖尿病患者并发肺炎的死亡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倍。肺部感染的原因:①糖基化血红蛋白增高失调,氧离曲线左移,氧释放减少;②肺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③免疫功能在高血糖的情况下,吞噬细胞活性减低,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受损。
3.2代谢紊乱:代谢紊乱是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生的基础。ua与高血压(or=1.004,p=0.009),冠心病收(or=1.004,p=0.018)呈正相关,ua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目前尚存在争议,其机制可能在于促进了氧化应激,导致了血管的炎症。代谢的失调所组成的代谢综合症对于糖尿病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不管是大血管病变与微血管病变。本次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症增加冠心病的患病率。我们通过回归分析,hba1c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经多项研究,证实hba1c的升高,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增加。本次研究中,400例入院2型糖尿病患者糖基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总体水平并未达到理想的治疗目标,代谢的紊乱的存在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原因。
3.3影响因素:冠心病和高血压都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独立的危险因素,hba1c≥8.0%,并sbp≥150mmhg的患者比hba1c<6.0%, sbp<130mmhg的患者,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4倍,出现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增加18倍,叠加的作用大于单一的作用,p=0.024。
3.4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共同的发病机制,遗传因素,氧化应激途径等不仅作用于大血管病变,同时也作用于微血管病变。血压的升高,动脉粥样硬化,微循环的改变。血脂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单次血脂测定造成偏移有关。本研究显示,血压升高是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p=0.015。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之间相互影响,本次研究还显示,糖尿病大血管与微血管并发症,与病程均呈正相关,并发血管并发症的数目将增多。本此研究400例患者,超过60%以上的患者伴有上述二种并发症。
总之,代谢的紊乱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基础,达到理想的糖尿病控制目标是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关键,不同的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之间相互影响,导致病情的恶化,代谢综合症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同样是危险性因素,危险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促进了疾病的进展,系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姜文娟.糖尿病的诊断与药物治疗[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6,158: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