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牛郎织女的诗

关于牛郎织女的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牛郎织女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牛郎织女的诗范文第1篇

《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曹植《洛神赋》:“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李善注引曹植《九咏》注:“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东汉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脍炙人口:“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人从织女的角度写相思的苦衷,情味深长,把牛郎织女的故事描绘得更加人间化。

南北朝梁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这样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因此,人们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农历七月初七之夜,称为“七夕”。古往今来,人们爱在这晚仰望天空,观其相会,并津津有味地谈论这个美好的爱情故事。

天上当然没有牛郎、织女,它们只是两颗恒星。至于天河,也不过是无数恒星发出的一片芒芒白光而已。唐代诗人杜甫在诗中提出疑问:“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诗人的怀疑是对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不过是一个神话。但人们却喜欢这个神话传说,因为它表达了劳动人民热爱生活、渴望团圆、向往未来的美好之情。

历代歌咏七夕的诗很多,每每写的是天上的牛郎织女,寄托的却是人间的悲欢离合之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夕》诗云:“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弦月笼烟,长空澹澹,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亘古以来,年年如此,而多少欢情离恨,都会集在这一夜之中啊。

唐朝诗人杜牧《秋夕》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夜已深了,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可以说,宫女的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那种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见于言外。

唐朝诗人李商隐的《马嵬》中有这样一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前句指的就是当时御林军进行兵谏,请求唐玄宗诛杀杨国忠、赐死杨贵妃。而后句指玄宗与杨贵妃回想起当初七夕佳节在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真是令人可悯而又可笑。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在七月初七的夜晚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说到乞巧,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秋日田园杂兴》却别具一格:“朱门乞巧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富贵人家乞巧之声欢腾,农户人家入夜却是静悄悄的。他们本来就有耕田、织布的本领,何需再向天上的牛郎织女乞巧呢!这首新奇的小诗,热情地赞扬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宋代诗人杨朴的《七夕》也饶有趣味:“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诗句以埋怨织女的口气说,年年向你乞巧,你都把巧给予人间,难道你不知道人间的奸巧虚伪已经多得很吗?

关于牛郎织女的诗范文第2篇

活动正是由王睿主持的,看得出他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将整个活动分成了几个板块进行。

先是张晗沁介绍了“七夕”的风俗。她说,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农历七月初七就成了一个美丽的节日——七夕节。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所以也叫“乞巧节”、“女儿节”。据说,这天晚上在瓜果架下还能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呢!张晗沁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就有人补充了——据说,七夕这天不大能看到喜鹊,因为它们都去搭鹊桥了;现在很多地方还能看到“鹊桥”这个词,我们苏州就有一条路叫“乌鹊桥路”;还有一个词牌名叫“鹊桥仙”呢,秦观就写过一首《鹊桥仙》。

接着,大家又把话题集中到与“七夕”相关的诗词上来了。彭佳欣说道:“我们背的古诗《秋夕》里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在她的带领下,大家不由得跟着背诵起来。刘畅显然是有备而来,用幻灯呈现出刘禹锡的《浪淘沙》、秦观的《鹊桥仙》、《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他不但给大家讲了诗的意思,还带着大家读读背背。在他的带领下,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了。

快结束时,大家一定让我也说说。我想起了另一个版本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便说:“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还有一个说法。据说,织女原来住在天河的东边,是天帝的女儿。她年年都很辛苦地在织布机上织布,却没有空闲打扮自己。天帝可怜她独自生活,就准许她嫁给了天河西边的牵牛郎,织女出嫁后却荒废了纺织的工作。天帝非常生气,责令她回到天河东边,只许他们一年相会一次。”面对这样一个版本的故事,孩子们显然一时不能接受,他们更认同的是“王母作恶”的版本。我就问:“你们更喜欢哪个版本?”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书上的版本。”“是呀!这个版本更符合老百姓们勤劳善良、向往自由的追求,所以它也流传最广。那么,哪个是真的呢?”“都不是真的!”六年级的孩子非常清楚神话故事虚构的本质。“都不是真的,就像《开天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一样。这些传说都是我们的祖先在解释天地起源,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时美妙的想象。”

一节活动课很快结束了,而关于“牛郎织女”的话题却还在孩子们间讨论着。我也久久放不下一些思考。

在语文教学上,我们一直提倡不要囿于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无意间,我正是通过《牛郎织女》一课,为孩子们推开了一扇走进民族传统文化的门。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而精彩,不可能穷尽于教材的有限篇幅。以课文为基点,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拓展活动,在中高年级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围绕“牛郎织女”这一话题,孩子们分工合作,收集资料,介绍讲解,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在这次交流中,他们的见闻感受大大超出了课文提供的信息,在更广阔的时空里,对“牛郎织女”这一民族传统文化有了相对全面、深刻的了解。

在万圣节、圣诞节风行的今天,也许我们在无意中冷落了“牛郎织女”“后羿嫦娥”,忽视了梁祝化蝶的凄美、屈原投江的悲凉。时常在传统文化中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孩子们的“根”才能在这块土地上扎得更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正应该帮助孩子们把“根”,扎得深些,再深些吗?

关于牛郎织女的诗范文第3篇

师:同学们学过唐代诗人杜牧的《七夕》吗?能背吗?

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师:面对美丽的星空,怎能不让我们浮想联翩呢?90年前,年轻的诗人郭沫若面对美丽的星空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天上的街市》。谁来介绍一下作者。

生:(读注释1)

师:下面由我带领大家一起神游“天上的街市”(范读),请大家思考:

1. 在天上的街市,你看到了什么?

2. 你认为天上的街市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在文中找一个词语概括一下。

生:我看到了街市、陈列的物品和牛郎织女。可以用“美丽”来概括。

师:天上的街市美在哪里呢?让我们再读课文。

生:点着无数的街灯。

有世上没有的珍奇。

师:这是写的景,还有呢?

生: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

师: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代替相会吗?

生:闲游。

师:用你们自己的话描绘一下他们在街市闲游的场景。

生:他们边走边聊关于月亮的对子。

他们在跳舞。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甜蜜。

师:在传统神话中,牛郎织女是怎样的?

生:牛郎织女被分开了,一年只能相会一次。

师:在诗人的笔下,牛郎织女是怎样生活的?齐读3-4节。

生:骑着牛儿来往,在天街闲游,提着灯笼在走。

师:为什么诗人笔下的牛郎织女和传统故事里的牛郎织女不一样呢?

生:郭沫若向往自由的生活。

师:读诗不忘读背景。我们一起来找一下写作背景吧。

生:1921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五四退潮,诗人对现实不满,向往自由幸福。

师:由此可见,诗人在诗中带着怎样的感情?

生:向往、渴望。

师: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吧。

诗人满怀激情地创造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在诗人看来,这个世界能实现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能、定能。

师:一起读,读出信心。

师:哪位同学有办法让老师也去看一下美丽的街市呢?

生:请老师闭上眼睛,在我的朗读中想象美丽的街市吧。

师:好,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想象美丽的街市。

诗人是怎么想象出来的呢?齐读第一节。

生:由地上的街灯到天上的星星,由星星到街灯,再由街灯到街市。

师:这种手法叫联想。街市上的物品,还有牛郎织女是作者创造的,这种手法叫想象。

诗人艾青说过:“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抢答:

蜜蜂在花丛中穿梭。

生:像小精灵在飞舞。

像骑着摩托车在奔跑。

师:还很现代化呢!

美的语言需要我们去积累,下面我们比一比谁先把这首诗背熟。

(音乐响起)

感情是诗歌的灵魂,让我们跟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好吗?

(下课)

【点评】

浅文要深教

――简评《天上的街市》教学

我们教师在平时处理教材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两类文章。一类是文章篇幅较长,文字晦涩或寓意深刻、修辞华丽,如《故乡》《海燕》《雪》《孟子二章》等。这类文章看起来内容丰富,知识点众多,无疑都是些难文,但它们并不难教。因为这样的课文处处可讲处处能讲,老师有话可说,学生也有东西可学。还有一类文章倒是文字浅显、故事简单、感情直接,这样的文章宛如白开水一般,淡而无味,学生一读就懂,老师反而感到棘手了。因为学生的人生经历和生活阅历的欠缺,要让他们品味出“平淡中的不平淡”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余映潮老师在《阅读教学五十讲》一书中,介绍了一种教学方法――“浅文趣教”。他说:“浅文趣教是一种教材处理的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设计。我们不可忽视语文教材中的那些浅显的文章,将它们集合起来看,那是一个带有明显文体特征的‘群体’。研究这些文章的教学,无疑地,既会有文体教学研究方面的突破,又会使我们的教学技巧与教学艺术得到升华。”我认为,对于《天上的街市》这样的文章,要做到“浅文深教”。

什么是“浅文深教”呢?我们所说的“浅文”,一是篇幅较短、文字浅显,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认知经验去阅读,没有文字、语句上的障碍;二是主题思想单一,作者的思想情感容易把握。“浅文”之所以能被选入教材当中,其中定有其精妙之处,教师上课若不予以合理而深入的挖掘,学生未必能体会到。所以说“浅文深教”即从阅读教材本身挖掘文章蕴涵的丰富内容、思想感情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思索,培养学生透过文字捕捉更多信息的能力,让他们读出生活,读出社会,也读出自我。

如何做到“浅文深教”呢?

其一,要知人论世。知人论世不是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而是要引导学生“将心悟心”,用一句时尚的话就是“穿越时空的隧道,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李镇西说过:“我不追求我讲了多少,而追求我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钻研课文,进而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所谓‘把自己的心摆进去’,或者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然后,各自谈自己从课文中的所悟所得,分享各自的收获。不要老想着把自己对课文的‘深刻领悟’‘精彩分析’‘独到见解’灌输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哪怕学生只领悟出了五分,也比老师灌输给他的强。”张磊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就有这样的做法:

师:在诗人的笔下,牛郎织女是怎样生活的?齐读3-4节。

生:骑着牛儿来往,在天街闲游,提着灯笼在走。

师:为什么诗人笔下的牛郎织女和传统故事里的牛郎织女不一样呢?

生:郭沫若向往自由的生活。

师:读诗不忘读背景。我们一起来找一下写作背景吧。

生:1921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五四”退潮,诗人对现实不满,向往自由幸福。

师:由此可见,诗人在诗中带着怎样的感情?

生:向往、渴望。

其二,要美文美读。叶圣陶先生也一向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读。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深处相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充分地吟咏诗歌,是走进文本、鉴赏诗歌的必要前提。吟咏越自由,感受越真切;品味越充分,则体验越深刻。因此读是诗歌教学的关键。它作为诗歌教学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应该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始终。不足之处是:如果老师也加入到朗诵的环节,与学生一起吟咏诗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第一重魅力。

第三,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指体裁。诗歌有几个特点:

1.语言凝练。浙师大的王尚文教授说:“学语文关键是品味,语言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诗歌语言不同于日常口语,也不同于普通的散文化的语言。诗的语言精练、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因一词一字而精神尽传。可以在“一词”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就能获得独有的感悟。上课时,可以试着让学生从词语、修辞、内容、情感、标点、表现手法等角度,用换一换、改一改、比一比等方法品味体会诗文。让学生在诗歌中的某一句或某几句话中把握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反复体会,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品析诗歌语言对于入景、入情地感知诗歌非常重要。其实,默读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我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这些词语都不是孤立的,请你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感受作者的情绪。接下来我们就给诗歌中的语言把把脉。

2.形象生动。要分析意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作家要表现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在诗中往往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这些具体事物也就是意象。抓住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如果没有对中国“五四”过后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的了解,没有对郭沫若当时极大的愤怒、苦闷与感伤的了解,学生就很可能只读到诗中表层的美丽,而很难从诗中解读出他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品读全诗,读出意象的魅力,加深对诗文的理解,自然能引出作者所寄寓在诗歌字里行间的诗情。通过《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的结局和本诗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对比,设置矛盾冲突,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激起思维的火花,明白作者这样改写的原因,从而自然地带出了本诗的主题,使学习难点轻松解决。那么面对神秘的夜空作者看到了什么?描绘出了什么?

明确:(1) 作者看到了街灯、明星、缥缈的街市、珍奇的物品、浅浅的天河、闲游的牛郎织女;(2) 描绘出了天上牛郎织女的生活。

语文教学的“深”,还应指在看似浅显处挖掘出深意。

如:课文中出现的4处“定然”与“定能” 都表示肯定的语气,所描绘的事物明明都是出自想象的,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这表现了诗人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也同样受到鼓舞和感染。

加达默尔说:“阅读是一项无终极的活动。文本意义绝非一次性解读能够完成的,它在动态的发现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意义。”张磊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有这样一处细节:

师:天上的街市美在哪里呢?让我们再读课文。

生:点着无数的街灯。

世上没有的珍奇。

师:这是写的景,还有呢?

生: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

师: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代替相会吗?

生:闲游。

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辨一下“闲游”和“相会”的不同,学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了。

“深”与“浅”本是一对矛盾,但在语文教学中是可以统一的。语文教学的“深”,当指教师指导的深入透彻,学生思维的深刻全面,决不是简单地将知识深化,那种深不在点子上。语文教学要正确理解并处理好深与浅的关系,挖掘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深意,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于牛郎织女的诗范文第4篇

上林苑本是秦朝旧苑,建于秦惠文王,至汉初荒废。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加以扩建,并沿用了上林之名。《羽猎赋》云:“东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滨渭而东。周袤数百里”,[1](193)是京畿地区最大禁苑。历经昭、宣二帝之后,到元帝、成帝时缩小规模,将部分所占田地发还给平民,西汉末年毁于战火中。《西都赋》云:“徒观迹于旧墟,闻之乎故老”。[1](359)上林苑诸多宫苑池沼存留时间最长的是昆明池。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唐文宗太和九年多次修浚,自宋以后湮为民田。汉上林苑作为中华文化的记忆,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1.上林苑的物质文化遗产 

上林苑所遗留下的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昆明池遗址、太液池遗址、石鱼、牛郎、织女石雕等不可移动文物和重要实物。 

昆明池遗址:2005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城工作队对昆明池遗址进行了考古钻探和测量,其“遗址大体位于斗门镇、石匣口村、万村和南丰村之间,范围东西约4.25,南北约5.69公里,周长约17.6公里,面积约16.6平方公里”。[2] 昆明池沿岸还发现3处建筑遗址,其中一号、二号建筑遗址出土主要有筒瓦、板瓦、瓦当等,具有西汉早期到中期偏早的特征,与昆明池修建于武帝时期的文献记载一致。三号建筑遗址是一处连岸、三面环水的台榭类建筑。其现存夯土台基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夯土厚约1.5米,内含西汉板瓦及筒瓦残片。下层夯土在现地面以上,厚约1米,夯土中夹杂少量夹砂陶片,其中有周代的残鬲足。结合文献中关于修筑昆明池时破坏了周代镐京遗址的记载,推测下层夯土可能是汉代昆明池东岸建筑的基址。[2] 

太液池石鱼:建章宫北有太液池,其遗迹尚大致可寻。1973年在池址的北侧发现了一件巨型的鱼形石雕,长近5公尺,《三辅故事》载:“池北岸有石鱼,长二丈,广五尺,西岸有龟二枚,各长六尺。” [3] 证实了各种文献关于太液池北岸当时置有石鱼的记载,石鱼现存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前。 

牛郎、织女石像:汉武帝穿凿昆明池时,采取了法天思想,按天上银河两边左牵牛、右织女的布局,在昆明池东西两岸设置了牵牛和织女像。《两都赋》载:“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崖。” [1](359) 《西京赋》云:“昆明灵沼,黑水玄阯。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 [1](479) 元代《类编长安志》载:“汉昆明池,在长安县(今西安市)西南三十里,丰邑乡,鹳鹊庄。昆明池今为陆地,有织女石,身长丈余,土埋至膝,竖发,戟手怒目,土人屋而祭之,号为石婆神庙。” [4] 这些历史文献都明确指出在昆明池畔左右两侧分别塑有牵牛、织女像,象征着天河两边的牛郎和织女星。 

牛郎、织女二石像现在保存在昆明池遗址内。一个石像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常家庄石婆庙内,一个石像位于斗门石爷庙内,相距两公里。织女庙,又名“织女寺”,门内立石碑一块,上书:陕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牛郎织女石刻,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1956年8月6日立。其碑阴刻有: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为训练水师,在长安斗门镇一带,开凿了昆明池,池中刻置石鲸,两岸刻置牛郎、织女,以象征天河。两千多年的变迁,昆明池早已变为良田,但屹立在斗门镇街东的牛郎和镇东六里常家庄村北的织女石刻,却准确地标明了昆明池东西两岸。织女石像高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贴腹,作跽坐状;牵牛石像高228厘米,作笼袖姿态。这组石刻均用花岗岩雕成,形体高大,是中国早期园林装饰雕塑的代表。 

2.上林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林苑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七夕民俗和歌咏上林苑、昆明池诗赋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相承的文化形式。 

关于牛郎织女的诗范文第5篇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