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研修观课报告

高中语文研修观课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研修观课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研修观课报告

高中语文研修观课报告范文第1篇

感谢各位同事支持我、帮助我,各级领导扶助我、指导我,让我继续在教研管理工作的岗位上摸爬滚打,给了我锤炼、提升自己的舞台;也庆幸我自己有着教书育人的不倦的激情、有着持续读书学习的不竭的动力。

本人奉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业准则,严于律己,光明磊落,温良恭谨,与人为善。以校为家,恪尽职守,勇挑重担,超工作量满负荷运行,常常为工作而废寝忘食。热爱学生,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原则,不仅在课堂上坚持德育渗透,而且注重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全面关心学生,在学生评教中深受学生的敬重与欢迎,年终被评为“师德优秀个人”、“先进工作者”。

信守“以学习者身份从业,以思想者姿态施教”的工作准则,在勤于学习、耕读不辍的过程中苦练内功,在教学上不断超越自我。订阅专业杂志5种,全年购买业务书籍40余册,潜心研读;精心选购优秀的高三语文教辅资料15种,兼收并蓄,取精用宏。被评为浏阳市“百名读书积极分子”。正是在这样的读书背景下,本人立足于践行课程改革新理念、追踪把握高考改革的新动向,在教学设计上博观约取,追求“用教参而不囿于教参”的个性化处理,总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前提下精心选材备课,形成了“纵横拓展,浅入深出,知能并重,激思启智”的语文课堂教学特色,所教语文课深受学生喜爱,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有可见、可感的良好发展,教学效果好。积极投身教研教改,多次面向校内外同行上教研公开课和示范课,所授公开课得到醴陵二中、浏阳一中等同仁的好评。被市教育督导室、市教科所选调,陪同教研员赴六中、一中等校参与高三教学调研并评课,并在全市高三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对公开课作点评。

立足“大语文大阅读”教学观,创造性开发语文校本教材。团结并指导本校5位青年语文骨干教师,主编并正式印刷出版了语文校本课程《悦读怡情拓智(第二册)》。该书针对农村高中学生的学业基础、情感特质和文化底蕴,精心选文,由我确定全书的编排体例、章节设置、篇目选定,五位老师分别承担某些章节的导读设计和具体篇目的赏读分析,历经一年半的反复删改、修订,终于在xxxx年底完成了这本涵盖了十个专题章节、选文超过150篇、内容总计28万余字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编写。该书在青年同学中大受欢迎,并得到县、市语文届知名同行、特级教师、专家的一致好评。

荣任“核按钮”和“热点重点难点”两种知名教辅品牌的语文编审,参与编写两本高三语文复习用书《高考语文核按钮·xxxx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用书·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论文《在课程资源自主开发过程中践行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获长沙市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优秀论文一等奖。课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获长沙市it节课件专项评比二等奖。

11月,被推选赴清华大学参加“长沙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首期培训,获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结业证书。12月,“长沙市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清华班”的优秀代表,被推举在“昆明市—长沙市教育交流合作研讨会”上,在雅礼中学主会场多功能厅,面向两市教育届领导、专家及骨干教师,上展示课《汪曾祺小说〈侯银匠〉文本细读》,教改理念鲜明,个性特色突出,得到好评。而本人也在同伴互助中开始了教学的整合反思,从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用语的锤炼、课堂局部精彩向整体厚重提升几大方面寻求新的自我突破。本人被长沙教育学院评为“长沙市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优秀学员”。

在搞好自身教学的同时,积极承担青年教师培养任务,对张晓玲、周辉等青年教师的教学经常给予评点,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为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两位分别已担任备课组长、教研员,并有多项论文在省市县各级发表或获奖)。

担任学校教研处主任,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全力推进“科研兴校”。工作认真、务实,讲求科学,积极创新,负责了常规教研工作、课题研究、师训工作、电教管理、校本课程管理等各项工作。实现了教学、管理工作双丰收。一年来,本人累计听课77节,在听评课过程中加强教研督导,与授课教师一起真诚探讨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受到老师们的欢迎。在教研管理思路上,由“统”到“分”,由“管”到“导”,注重粗线条地布置全校各学科组的教研工作,分工明确,突破方向的指点到位,有利于各学科特色的自由释放。地理教研组被评为长沙市先进教研组。老师们你追我赶的教研氛围更深厚了,论文正式发表和参编正式出版物的教师达52人次。

课题研究方面,本人现担任《高中语文、化学学科信息化资源库建设与应用》、《中学卫星远程教学双向互动交流研究》、《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小学教师良好气质修养研究》三项“十一·五”省级课题的课题组长。各课题有序开展,进行了阶段性督查,相关论文成果不断提交。本人所撰课题中期报告《〈中学卫星远程教育教学双向互动交流的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报告》获省级“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学卫星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总课题组论文评优一等奖。

高中语文研修观课报告范文第2篇

王老师清瘦儒雅、温逊睿智、文质彬彬――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不苟言笑,很严肃,很少讲题外话,上课往往是“那我们就开始吧”,下课的时候则是“今天就到这里吧,接下来,我想听听你们怎么看”。但这冷静理性的风格挡不住学生们对他的喜欢与热爱,左一句“咱老师”右一声“老师”,连个“王”字都不加。(硕士生们不解为何只称王老师为“老师”,其他的一概是张老师、谢老师、蔡老师。我拿中学生只称自己班主任为“老师”,其他一概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物理老师的现象来解释:因为认同、因为亲近)实际上,不苟言笑的他,也有迷人的微笑,在听老师上课、做报告时,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老师的嘴角轻溢的友善笑意。加上老师激动时舞动着的那修长宽大的双手,自有王氏的风格与魅力。

于我而言,必须说说以下几件事:

上海师大对任何访学形式的人都不安排住宿。我几番寻找,要么租价太贵,要么离学校太远,为无处寄身而忧心忡忡……我在给老师的E-mail中顺带一句提了自己的苦恼。没有想到事务繁忙的老师竟记挂着,早在我去沪之前就让他的博士生帮我在博士楼里找到一个床位。让我感动得无言可表。师姐对我说,别看老师看似很“冷峻”,几乎不提生活琐事,但老师待人特别好。

另一件事情,我在华师大旁听“国培计划”初中语文研修培训讲座时,老师因为有事要赶回上海师大,让我去华师大财会处报销。由于各种原因一拖再拖,至一周以后才排上号去报销,没有想到一沓的发票竟大都不符合财会处报销要求,而第二天这个项目的报销就要截止了。我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甚至想着上网发个贴要些同学的发票……老师只喃喃“事还没有做,怎么先拿钱呢?……”“老师,你打电话给项目负责人,我们迟点报销。”“肯定没用,这是学校的报销制度。真没有办法,那就算了。”天,算了!怎么可以算了!这可是一两万的金额呀……

一位硕士生告诉我说,这话儿轮王老师说很正常,因为他从来都把钱看得很淡,从不计较。是呀,老师承办“语文课程内容建设与课堂教学有效性――按国家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本》试教交流会”竟然不收任何的会务费。我估计了一下,餐费、教材费等合计每位与会的教师要100多元呢。会前我讶异,几次小声地说“让与会专家不收会务费倒还说得过去,各学校代表应该交点会务费”,老师断然否定。这年头,承办会议自己还赔钱的,唯有王老师了!

在我眼里,王老师换几趟地铁、乘出租一个多小时车前去虹口区、浦东区基地学校,不辞劳顿,跟中学教师共同备课,或者观课评课都是无关钱财的,超越功利的。每每在主题教研活动结束时,都会听到王老师满足地长叹“今天还是有意义的,至少对老师有点触动”“他们好歹有些想法了”……按说,名满天下的他大可不必在汽车尾气中如此辛苦辗转,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使命感、价值感使王老师义无返顾,哪怕仅是改变一两个教师的想法、推进一堂课的教学。与张口语文教师不行、闭口中学语文误人子弟的专家不同,他常说“中学教师从来都是想干好工作的”“中学教师是有一定语言学、现代文论等学科教学知识的”“中学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一定是我们在某些方面的研究没有到位”,他的专业自觉使他更多地把责任揽在自己所代表的角色上。老师总习惯性地摘下眼镜揉揉双眼,然后长叹一声,那叹声里的忧思重重、身心俱疲啊,真让我心疼又心酸。他全身心地投入做最实在的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田野式”的研究,以推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就是他的学术热情、研究意识、教学理想和身体力行的精神。

这让我想起旁听一博导给博士们上第一课的教诲,“要静下心来看书,必须在三年里把博士论出来才能拿到博士文凭”,话语自然在理。可是,同样的是说要做博士论文,王老师对博士说“你要搞清楚下面中学到底在做什么,作为一个研究者,就是要通过自己的理论研究指出正确方向,让他们少走弯路”。对比之中,治学境界之高下,不言自明。

王老师为学认真、拼命,为了写作峰会上一个讲座,他常备课两天;为了录制PCK课程录像,他竟彻夜不眠,早上7点躺下,7点10分起床赶至录音室;哪怕是仅有十来个人的交流会,他都要凌晨四点起床做PPT……发愤忘食,勤学废寝,所以他有个“坏习惯”:喝浓茶、猛抽烟。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等著作让我想起颜渊对孔子学说的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有时甚至是老师漫不经心的一言半语,于我都是醍醐灌顶、妙不可言。混沌如我就像一片荒草齐生的田地,随王老师的学术研究、言语点拨,除去杂草,播下种子。比喻可能不够恰当,但是他高瞻远瞩、准确敏锐的学术理性深深地震撼了我,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能够如此亲近老师,我何其幸也!

高中语文研修观课报告范文第3篇

其实,新课标新教材的编排已经在触动教师的读书神经。教材增加了选修本,以高中语文为例,《外国小说欣赏》中的许多篇目,对于我这个教书多年的语文教师来讲都是初次相见,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沙之书》,就挑战了语文教师对小说这种熟知的表达方式的认识极限,光凭简单的教参显然难以应对选修了这门课的学生,而要开设选修课,中学老师首先面临的就是阅读原著,扩展对教材相关背景的了解和认识。不读书就无法上好课,这就逼迫教师不得不读书,不得不更新知识,这就是最实际的促进。现在教师接受的主要是专业教育,而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个人。”关注教师的阅读,就是要提倡一种读书风气,围绕教师素质的提高,开拓一个相对广阔的读书视野和精神天地。在这个意义上,关注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提升教师的阅读水准,倡导师生共读,开拓精神视野,有着既实际又深远的意义。

明晓意义相对容易,但怎样行之有效地促进读书这件有意义的事,恐怕更难。

不久前我参加了“河北省语文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学习。临行前,我既兴奋惶恐,又不敢抱多大期待,心想那些大学教授怎么可能给我们这些中学教师“上课”,走走过场也就很不错啦。但是,当听了大学教授声情并茂、活泼有趣的课后,我们这些并不年轻的教师的心,就如春潮般涌动起久违的原始生命朝气,我们跟教授一起思考那看似简单却从未问过“为什么”的问题:人是什么?从何处来?父母究竟给了什么?为什么出生之时就与人不同?如何看待我们与孩子们的不期而遇……

这次短期学习对我触动很大,回校后,我为学校老师作了讲座。我不过是把我在大学里看到的教师风貌和他们传授的新理念转达给大家。北大教授曹文轩有感于中国高级知识分子集中在宝塔顶端,有感于中学只在培养知识维度,而忽略审美教育的维度,他说:“只有知识维度的结果就是学校成了技校,不是培养人才而是培养技师。”他疾呼,除了知识和思想还有美和情调这些更高贵的东西!他将阅读提高到生态的高度:读书是一种人生方式和生活方式,读书是一种仪式,读书是一门宗教。他恳切地拜托我们这些中学老师送给中学生几句话:“财富不在远方,财富在我们脚下”,“没有经过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创造的自由是无边无际的”,“人不仅需要第一世界,还需要第二世界,而且人会创造‘造物主’创造之外的第二世界”……

这样的见解无异于天籁之音,美妙得让人眩晕,切实得可以实践,诚恳得让人感动。老师们借助于我的二次传播居然那样聚精会神,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学教师对读书的渴望,对自身处境的无奈。老师们希望学校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报告会,来拓展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内心的热情,促生读书的“冲动”。我知道,很多学校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交流,更多的是“专业得分技巧”的交流。这样的所谓“教研”活动,怎么可能让人感受到读书的益处?怎么可能激活教师和学生读书的“原始需要”?

我们都知道,读书需要时间,更需要心境。那种“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的读书享受,慌忙之中是无法体会的。权且不谈这种“奢侈”的读书,仅就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言,就至关重要。《中国青年报》曾对中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调查显示,有近60%的学生把“喜欢学识渊博的教师”排在了第一位,这种结果应引起我们每位教师的注意和反思。北京特级教师石鑫曾说过:“渊博是老师让学生肃然起敬的良方,平等是老师让学生思维活跃的前提。”教师的基本职责虽是“传道、授业、解惑”,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变革和学生的需求,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提高个人文化素养,提升个人学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广大学生和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在今天,教师过去一时一地的学习已不可能成为终生享用的财富。网络时代,学生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的渠道要宽广得多,教师与学生不只是“一碗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学生更需要的是“一潭鲜活的有质量的水”。因此,教师只有读书看报、上网学习,才能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才能改变信息匮乏、知识陈旧、心灵苍白、缺乏个性的状态。教师只有不断读书,才能在课堂上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促动学生深度思考,给学生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才能成为真正让学生敬重的良师益友。

而大多中学教师每天早上7点到校,一直到下午6点,备课、上课、阅卷、参加会议,晚上还要辅导,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看“闲书”。尽管从理论上、主观愿望上都希望能多一点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但现实竟是“一个老师的更大意义在于如何教出高分的学生”。如果学校评价教师优劣的标准不变,提倡读书恐怕就成为“谈起来意义重大,做起来无足轻重”的“面子工程”。在中学里,相对读书较多的还是语文教师,但语文教学的地位并不高,原因是在分数面前语文学科处于不利地位,读书多少与分数高低似乎很难直接挂钩,也就难以与“题海畅游”的其他学科媲美,成为“补丁”也就在所难免。急功近利的教师必然教出急功近利的学生,而谁在逼迫老师如此“功利”,如此“目光短浅”?当然是整个功利性评价造成的。要改变这种现状,最实际的就是首先在学校营造读书的氛围。保证每周给教师和学生有半天静下心来读“闲书”的时间,这一点听起来似乎是切实可行的,问题是有多少中学能够真正保障读书时间不被挤占,并能持之以恒呢?

面对现实,教师到底该怎样将教书和读书有机结合起来?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就很经典。可惜的是不少年轻教师并不在意这些,只会在网上下载相关资料应付检查,网络阅读也只限于新闻消息,系统阅读、高品位阅读、深层阅读明显不足。

三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