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教育学论文

教师教育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教育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教育学论文

教师教育学论文范文第1篇

根据新时期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明确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及其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确立相应的实验教学课程和训练内容,从而加强教师通识素养、生物专业素养和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等技能培训。具体思路和方案是:

1.1注重教学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明确师范生培养目标,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追踪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加强本课程群的教材和实验室建设;不断探索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师范生职业技能实训模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2构建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体系针对教师教育技能的具体要求和内容,构建师范生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训教学体系,将课程体系调整为学科专业基础课和教师教育课程两大方面。

1.2.1调整学科专业基础课,完善师范生专业知识体系学科专业基础课是师范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所涉及课程科目围绕中学生物所涉及到的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态学等课程以及高中生物学必修模块强调的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环境和稳态等内容开设,根据中学生物课程的知识重点和比例,设置专业课程结构,使师范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便能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1.2.2设立教师教育课程,加强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教师教育课设立公共教师教育课群和生物学科教师技能课群,前者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班级管理学、汉语口语、教师礼仪学、学科教学论、微格教学及教学技能训练、三笔字等常规课程,加强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如微格教学训练、教师口语训练和说课训练、三笔字训练、教学设计训练;同时设立生物学科教师技能课群,中学生物学实验设计与探究、生物学经典事件解析、中学生物学教学案例分析、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等课程,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生物知识素养。

1.3注重学生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技能训练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软件制作、网络课程创建、教学动画创作和DV创作等实验。让学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1.4加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实践建立贯穿大学四年的循序渐进的系统性教育技能培训体系,根据本科生四年的学习进程分别安排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服务、教育实习等教育实践环节,强化师范技能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师范性素养。

1.4.1延展教育实践时间,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一至三年级增加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服务,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到中小学教育中去,进行教学观摩,加强听课训练和教学技能的训练;熟悉教育环境,观察教师学生的活动;充当课堂教师的助手,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辅导个别学生或学生小组,批改学生作业;同时,要求学生实践期间对中学的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撰写出教学研究论文,相互交流[7]。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师范生充分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提前进入教师角色。

1.4.2加强教育实习活动,全面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大学四年学习到的教育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让师范生尽早了解当今社会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具体要求和内容,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师范生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综合运用所学的能力。

1.5延展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由于课时等各类因素的限制,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过程中存在着学生课堂讲授学时少、技能训练时间少的状况。因此要按照“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原则,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训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实验和训练环节。组织指导师范生进行各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比赛,定期开展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推荐师范生参加更高一级的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各种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大赛活动等也是有效的实践环节。积极组织和支持学生课余开展各项技能培训及比赛活动,比如“教学技能”、“说课”、“模拟上课”、“三笔一话”、“书法”、“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大赛,同时“班级网页设计”、“教师形象”、“朗诵”、“演讲”、“辩论赛”等一系列的大学生校园活动比赛也是很好的培训方式。这些培训与比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1.6教学案例资源建设规范,建立网络资源库“教学案例资源”是指中小学教学案例、微格技能实训等案例的资源包。资源包应包括教学单元内容及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单元的课件及学生作品等、教学单元的视频录像、教学反思(实训总结)与专家点评等四个部分。特别是名师授课的课堂案例,定时组织学生进行观摩。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资源”的学习,了解各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

1.7在中学建立长期的教育实践基地,带动师生服务基础教育

1.7.1注重高校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对接加强与实习中学的合作研究,注重教学与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对接,组织师生走向基础教育一线,通过听课、实习见习指导、开设讲座、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等各项活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早日进入教师角色,明白教师的责任,还可以了解现代中学生的特点,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有助于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同时,邀请中学优秀一线教师来学校作报告传授教学技能,以及在实际教学中遇到困难和突发事件时的解决方法,并亲自指导学生的教学,提高教学技能。

1.7.2与实践基地建立互惠关系积极为实践教学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指导,提供师资培训、仪器设备的使用及图书的借阅等服务和帮助。向实践基地师生免费开放生物标本馆,对基地教师进行生物新课程及实验培训,共同承担实践教学与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并共享研究成果等。经常派学生到基地帮助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课外辅导、义教、指导中学生开展生物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性学习等。

1.8注重高校教师自身的师范性影响从更加广义的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而言,不能将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局限于几门课程上,每一位高校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一种最真实的“示范”。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学科教法教师、专业课教师等各个课程教师的教育态度、教学能力、教学风格、知识面与基本功等教师职业技能无疑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甚至这种影响更深刻,产生的积极效应和潜移默化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1.9积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有丰富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多渠道培训,使其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熟悉中学生物教材,了解课程标准,掌握课程改革的趋势。注重青年教师培养,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适时吸纳青年教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学术水平高的人才,建立合理的教学梯队结构,确保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青年教师培养,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其讲授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评议、指导、鉴定。通过教学团队内的传、帮、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

1.10加强教研室教学研究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室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组织教研室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以期探索课堂教学最优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日常注重教法、学法的教科研学习,把搜集来的先进教改信息反馈给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使每位教师都能遵照学院的教学实施计划,增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1.11建立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成立生物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团队,从知识与从教技能等方面考核和评价学生的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多方面、多角度探讨和建立学生学习成绩的综合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全面提升生物学科师范教育质量

教师教育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语文参与式教学 涵义 特点 实施原则 优点

一、语文参与式教学的涵义

语文参与式教学,从词组的构成和表面意思来看,中心落在“参与”上。“参与”决不是一般的“在场”,也不是被动的“参加”,而是一种由“计划”到“讨论”再到“处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身心的投入。强调的是行为上的投入,其中也包含意识上的加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否积极参与,主动投入到教学过程中,直接关系教学的成败得失。

语文参与式教学的涵义是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充分并有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资源,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参与的乐趣,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发现成功的途径。

二、语文参与式教学的特点

(一)参与性

语文参与式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参与性。这种参与包括老师和学生的参与。首先,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不再是传统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在参与式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老师要以一个参与者的姿态去面对学生,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

其次,在参与式教学中,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富有创造性地参与其中去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这种参与是一种全身心的参与,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三个方面。

(二)合作性

参与式教学倡导的是分组活动的形式,这种形式为师生、生生之间提供了更多合作的机会,智慧经验在合作中得以共享。在这种合作的氛围中,为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提供了最大的机会。同时学生之间也形成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情境性

参与式教学都是在一定情境中展开的,这里的情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围绕一定的内容设计和展开的情境,例如作文教学中的现场观察。另一方面是和谐的教学交往关系,例如鼓励、点拨性的语言,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亲其师,信其道”。这种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造性

与传统的教学活动相比,参与式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传统的教学总是教师提出一个结论,学生无条件地接受并证明这个结论,这样虽有助于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但会使学生失去创造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例如,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去参与其中,体验参与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实际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开放性

封闭式的语文教育,教师始终把“讲清”课本和表达要领看成是“神圣”的职责,学生始终把全盘接受看作自己的最高境界。这种固步自封的教育理念,严重地限制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实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是无限生动和各具情趣的,因此,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式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接触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

会使学生产生不拘一格的奇思妙想,这对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都是极为重要的。

三、语文参与式教学的实施原则

(一)参与与合作的原则

语文参与式教学中所提出的参与包括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在应试教育的课堂机制中,教师往往缺乏全员意识,偏爱尖子生的情感倾向比较严重。新课程的理念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控制上扩大参与对象,达到全员参与的要求。这里所说的全员参与是指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上文已经提及这里的参与分为三个层次,行为、认知、情感的参与,因此,这里的全面参与是指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仅是行为上的参与,更要做到认知、情感全面的投入,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由始至终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应当深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实现全程参与。回答教师提问,被指名朗读,是学生在传统课堂上渴望参与的环节。虽然这种参与都是必要的,但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很难说是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全程参与。在参与式课堂上学生可以参与设计板书、作业、训练,可以上讲台分角色表演课文,呈现生动的全程参与局面,给语文课堂带来勃勃生气。有效参与是指在教学形式与内容有效整合的基础上达到教学效果、效率、效益的统一。

这里所说的合作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和有限的学生进行对话和眼神交流。参与式教学所提倡的合作原则,使教师在对话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下关注到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二)平等对待与因材施教的原则

参与式教学中所说的平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平等。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师生地位的平等使学生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形成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公平的条件下享受受教育的权利。

在平等对待学生的基础上,教师也应该注意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得到充分、自由、完全的发展。

(三)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新的教育理念要求重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这就要求在参与式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在其中起到一个引导、协调的主导作用。同时,在这样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与体验,师生之间情感的碰撞能使学生产生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学生的某些启发,也使自己的教学技能得以迅速提升。在这种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这是一种良好的教学交往关系。

(四)知识性与情境性相结合的原则

传播知识、发展智力、健全人格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因此,知识性是一切教学活动首先要满足的条件。没有知识含量的教学是教育在形式上的架空。

情境性是语文参与式教学的特点之一。任何形式的教学都是在一定情境中展开的,通过创设情境展示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而这种根据学生原有的能力水平、专业知识、生活环境所创设的情境,能够最大限度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且这种融入一定情境之中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教学。

四、语文参与式教学的优点

首先,参与式教学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够锻炼学生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以参与者的姿态面对学生,这样也削弱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样自由的环境中思考,学生产生了许多新观点、新想法,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后,参与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有了一定的选择权和自,学生选择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实施参与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参与式教学中,教师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更是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做适当的引导,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参与式教学中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使人人参与,使每个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以提高。

(三)虽然参与式教学是一种适合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但教学中也不能滥用,并且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有选择性、针对性,并且一堂课中使用的形式不宜过多。

(四)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必须具有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创造性、参与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使学生在活动结束后有所收获,在理论知识上有所提升,这一点也是教学活动区别于游戏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宏.语文参与式教学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牛亚东.语文参与式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林存华,孙菊萍.论参与教学制度的成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9).

教师教育学论文范文第3篇

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教学管理人员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遵守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等的全面管理。教学管理一般划分为计划管理、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质量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等,其任务包括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明确教学工作目标,保证学校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运转;建立和健全学校教学管理系统,明确职责范围,发挥管理机构及人员的作用;加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管理;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学工作改革;深入教学第一线,加强检查指导,及时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务行政管理工作。关于学科德育的界定不少,尚未形成全国统一性的概念。如:闽江学院林彤老师提出的:学科德育是指通过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思政治品德等教育,学生通过接受教育使特定的素质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活动;嘉庆学院郭维平教授提出学科德育主要是指学校设置专门学科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作者比较偏向于钟国良老师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中发表《试论学科德育的基本内容与功能》一文中关于学科德育概念的界定:“学科德育”是指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将各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各种手段、方法,逐渐自然地渗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即实现学科德育的过程中。教学管理与学科德育两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高校是社会主义的大学,最终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虽然学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涉及的领域也不同,但是归根到底的培养目标都是一样。学校的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教育以德育为先。教学管理的作用就是确保学校教学的正常运行,确保“德才兼备”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管理高效有序地开展,将进一步促进各学科的发展,为学科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而且教学管理与学科德育在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这将更有利两者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学科德育教育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对所有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教学管理起综合指引作用。由此可知,教学管理是实现学科德育的重要环节和途径。

二、存在问题

(一)对学科德育认识不足

1.教学管理队伍对学科德育认识不足。

教学管理队伍包括: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教务处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院(系、部)分管教学工作的院长(主任)、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管理队伍担负着学科建设日常工作的各项开展,对在学科中开展德育工作有着天然的优势并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期以来对学科德育认识不足,认为在学科中开展德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而且由于学生就业压力所带来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思想,致使教学管理队伍的人员只关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忽略学科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计划制定、优秀教师评比、教学成果奖评比等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涉及学科德育的内容很少,学科德育被弱化和边缘化。

2.教师对学科德育认识不足。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但是很大一部分教师还是认为在学科中开展德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承担的工作。虽有一部分教师知道要开展“育人”工作,但是由于自身意识和水平不高,对在学科中如何开展德育工作认识有限,也无法在教材中挖掘出德育内容,致使广大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技能传授上,使学科德育工作“被”忽略。

(二)评价标准缺少德育因素

教学管理部门每学期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但评价的指标大多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听课情况、是否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指标为主,与德育相关的指标一般是与教师的道德行为有关,明确将学科德育作为评价标准的少之又少。由于评价标准中缺少学科德育的指标,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忽略掉这方面的内容。教学管理部门每年都会组织评选学校的优秀教师或者是教学名师。评选的指标多以教师完成的课时量和教师承担的科研工作量为主。甚至很多学校都是“唯科研论”。承担课题多、多、课题所获资金多的教师在评选中占的优势非常大,也让别人看起来“有面子”。由于评选条件中缺少学科德育指标,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很少关注学科德育。

(三)缺少学科德育沟通平台

由于对学科德育的认识不足,虽然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天职,但是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缺少搭建各学科之间德育沟通的平台,单纯地认为只要是与德育相关的工作都应是学工部门完成。因此,学科内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教师很少针对学科德育的内容进行研讨。交流的缺少导致在教师教学意识中学科德育意识的弱化,久而久之在教师的教学体系中学科德育的内容将“缺失”。

三、对策研究

(一)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学科德育意识

有什么样的意识决定有什么样的行为。要广大教师自觉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科德育,必须先提高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制度形式规定每学期教师必须接受相应学时的在岗培训以此提高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接受培训的学时可作为职称晋升、年度考核中的继续教育学时,以此提高广大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培训可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学习结束要求教师递交学习心得或学习论文。通过培训和学习论文的思考,目的是让广大教师时刻清楚且意识到各学科和每门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每一位学科的教师有肩负育人的职责。通过培训可使广大教师以更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真正做到把德育教育融入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通过培训可使教师有意识地挖掘学科中的德育教育资源,传授学业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德育修养。

(二)构建学科德育平台

学科德育的发展较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除了队伍人员意识淡薄之外,缺少各类学科德育发展的平台也成为影响学科德育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就学科德育的发展构建各类发展平台,以此促进学科德育的进一步发展。

1.构建各学科教师沟通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教育属于显性教育,其他学科的德育知识不可能生搬硬套到该门课程中,需要教师挖掘学科课程中蕴含的德育知识才能呈现,属于隐性教育。由于教师自身水平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每一教师都能很好地从学科中完全挖掘出德育知识。此时需要学科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沟通,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沟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德育知识方面的敏感性相对一般教师要高。两个学科的教师沟通有助于专业学科教师从专业知识点中挖掘出德育知识。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为各学科教师构建多种沟通平台。如:建立学科德育发展论坛,让广大教师就学科德育的发展在论坛中讨论,也可以就某一方面的学科德育知识进行探讨;或者建立学科德育之家,给各学科教师提供一定的场地和设施,让各学科教师有机会面对面交流探讨学科德育问题。国内知名的大学都建立教师发展中心,虽然教师发展中心涵盖的内容很多,覆盖面比较广,但很多教师发展中心都有教学咨询服务职能,由学科专业专家组成的团队为学科教师解答问题。一旦教师有了学科德育意识,针对这方面的咨询必定会增加,建立教师发展中的模式对学科德育的发展很有帮助,值得推广。

2.构建学科德育教学平台。

上好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德育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教育效果更有效。教学管理部门可建立学科德育教学网站,网站可由文件精神、学科教师教案、教师上课视频、学科德育教学讨论区等模块组成。教学管理部门组织专家组对有代表性的学科和教案进行网上点评,重点突出学科德育方面的特色和不足。教学管理部门还可安排专家随堂听课,安排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人员现场录制学科教师上课情况,然后由专家组进行点评,并将点评意见上传到网站上。专家组的点评除专业点评外,应针对学科德育方面进行重点点评。通过构建网站沟通平台,使广大学科教师吸收专家的点评意见,学习如何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内容,从而提高学科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3.构建学科德育科研平台。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辅助,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必须辅以科研工作,没有深入的学科研究是不可能上好学科课程或提高学科课程的“层次”。教学管理部门应鼓励广大教师申报以学科德育为课题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特别是专业学科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共同申报的项目。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严格考核,督促教师实实在在地研究学科德育,对学科德育项目的优秀成果予以广泛宣传,让广大教师学习借鉴,并对优秀成果大力奖励,激励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学管理部门还应与科研部门沟通,在科研课题申报指南中有意识地指导非思政科教师申报学科德育课题,对于学科德育课题未结题的项目允许教师再以主持人的身份主持其他课题的科研项目。在学校中形成教师积极申报学科德育课题项目的氛围,以此达到科研成果反哺教育教学的目的。

(三)完善学科德育制度

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制定相关制度维护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教学管理制度对学校的教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性,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科德育的发展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1.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应体现学科德育要求。

专业培养方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着重要的指向作用,它让师生都清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在审核各学科专业培养方案时应有意识地对制定目标的学科教师给予学科德育方面的导向,以便于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学科德育内容。

2.各门课程教学大纲中应体现学科德育要求。

各门学科教育由具体的各门课程所构成,当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学科德育内容后,各门课程教学大纲中相应增加学科德育知识,这样才能更加细化该门学科的德育内容,更有利于提高学科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生可通过入学教育、班会等方式接受本学科德育教育,上《网络安全》课程时,教学大纲辅以网络诚信教育、网络“黑客”法制教育、网络侵权行为教育等,则更有利于提高该门学科的德育教育,也有利于对该门学科的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3.完善管理制度中的学科德育标准。

教学管理部门每年都会有一些常规的评比活动,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学期教学质量检查、教学成果奖评比、教学名师评比等活动。教学管理部门对这些活动进行评比时应该加重学科德育的标准,检查考核时多关注学科教学是否挖掘学科德育内容,教师上课是否有学科德育内容,教师学科道德行为是否符合规范,教师是否有科研成果道德行为失范问题,评选教学名师时更应以师德为首要评选条件。通过在管理制度中完善学科德育的标准,以此来鞭策教师不仅在课堂上传授学科德育,更应在行动上践行学科德育。

(四)通过竞赛践行学科德育

提高学科德育效果,“言传”非常重要,但“身教”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真实性”。促进学科学习,参与学科竞赛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在竞赛中可以通过教师的个人魅力影响、引导和教育学生。如: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大赛等。学生在参与学科竞赛过程中不仅会遇到知识性的问题,还会遇到很多其他困难,这对大学生在毅力、信念、诚信等方面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作为竞赛的指导教师所表现出的不怕困难、勇于进取、学术风气正派等行为深深地影响着参赛学生。广大学生纷纷以指导教师为榜样,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不断努力奋斗。

四、结语

教师教育学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已日趋稳定,人们对学校的教育方式也日趋关注。素质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提上教育模式改革的议程并加以实施。然而,事实证明,在各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教师以及家长都更加关注学生文化的素质教育,从而忽视了学生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据此分析了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方法。

一、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1、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强健其体制

体育活动的根本在于强健人的身体。中学生因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则更需要强健的身体与旺盛的精力来从事其学习活动。因此,在中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若能采取正当的教育方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免疫力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锻炼方法的掌握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顽强意志与团结精神的培养

实践证明,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学生不仅能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提高其身体素质,更对其顽强意志的培养、团结精神的加强起着莫大地推动作用。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与体育竞赛中认真学习与顽强拼搏,尽自身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有一个的生理或心理困难,完成一个有一个的目标,都对学生的精神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

3、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中学生而言,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住其得到更多的学习收获。科学证明,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大脑功能的强化、思维灵活的提高以及学习精力的补充都有着促进作用,这也是劳逸结合最典型的代表。

二、中学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活动的实施者更是体育活动的主导者。因此,当在中学体育教育中提出素质教育时体育教师首先应更新体育观念,升级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这些都要求了体育教师应具备崇高的事业心及责任感。同时,体育教师还应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出发,帮助学生从体育教学中实现其人生的全面发展。当然,体育教师要充分融会贯通体育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课堂应变能力,从各方面保证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2、加强对中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的教育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应做到以下三点:

其一,在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应严密地设计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听从指挥、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例如,体育教师在课前可以和学生约法三章,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让学生切实做到听令行事。

其二,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游戏活动,让学生养成团结互助、坚韧顽强的品质。由于国家对人口的控制,现在大部分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这就导致了他们自私自利的劣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设计一些团体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切实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顽强其毅力。

其三,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也可通过举办各项竞赛活动来实现。众所周知,体育成绩的获得定然离不开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以及各种失败的打击。因此,当体育教师举办各项体育竞赛活动时,学生必然为了获得良好的竞赛成绩而努力锻炼。在学生每次的锻炼中学生必然要在失败中学会勇敢顽强的精神。 转贴于  最后,在加强对中学生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也应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做到以身作则的表率。

3、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中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

在中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应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俗语有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了,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获得体育的乐趣。若是一些中学生因为对某项体育项目缺乏兴趣,而体育教师又强制要求学生参与其中,最终只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更有甚者会导致中学生对所有体育活动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只有当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体育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或以活动形式或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教学的效果。例如,一些学生甚至是大部分学生对于长跑倍感惧怕,但长跑又切实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时体育教师可以在公园或是广场开展学生的长跑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环境减轻学生对于跑步的压力,最终让学生在快乐活动中转变对体育的态度。

4、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由于时展的需要,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蔓延至学校。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因为升学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调查显示,中学生因为升学压力轻生者也不在少数。因此,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已变得尤为重要。当然,这方面素质的培养可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现出来。例如,体育竞赛的组织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含义。

5、加强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的实施离不开课外活动的配合。课外活动的组织不仅可以巩固体育教学的效果,更能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为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考虑将体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登山运动,让学生在费力的登山过程中学会坚持与互帮互助。再者,体育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平时多参加球类活动或是鼓励学生每天坚持长跑,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育的魅力。

总而言之,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对教师而言是一项挑战但对学生的体育发展却是一项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郭科明;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之一——对高校运动训练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7期

教师教育学论文范文第5篇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具体到行为上即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勇敢坚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等品质的养成培养。

2.德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2.1德育是学校体育的基础,能指导学校体育的发展。

现阶段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已经成为事实。当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如家庭成员结构、社会环境、小学体育教学本身等。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养成教育——德育,此因素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小学生健康、学校体育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懒惰;自觉性低;纪律性差;组织性、集体性、体育意识薄弱都是造成小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

2.2学校体育渗透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实践场地。

小学体育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教学形式、内容与其它学科都有明显的区别。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要求学生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较强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它的某些项目能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这恰恰是小学德育教育在体育课中的具体反映。所以,从这一角度看,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中渗透着德育教育。

3.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德育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烙在学生的心里,给他们直接的视觉和思想冲击。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学习环境、优化课程进程、突发事件德育教育、课外活动安排、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等教师作用的体现都会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

3.1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发展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一种对学生情感、认知、个性、道德、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隐性课程,它包括物质化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精神环境。

3.1.1物质层面。教师应在学校已有体育物质环境基础上,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要求,精心优化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风雨操场等设施,包括田径场周围的标语、橱窗、绿化、体育专用宣传画廊等,充分发挥物质环境对学生思想发展的陶冶作用。

3.1.2精神层面。体育教师应发挥主体地位,起到表率作用,真诚地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进行模范评比,以及体育明星、冠军事迹讲座,等等,在学生心中树立偶像参照物,规范其品德行为。

3.2优化课程进程。

体育教学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有其适应学生学习的规律,体育教师应该找到其内在规律,制定科学的课程目标;挖掘和合理利用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合理的体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补充适宜的教材内容,扩展学生的思想境界。

3.3课外活动安排。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

3.3.1教师应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在校课外活动加以规划。一是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活动,规划好活动的内容、方式等;二是指导学生的自由活动和交往。学生在大型活动如运动会中会培养诸如团结、友爱、坚强等精神,而在自由活动中可以养成独立、自信等可贵的品质。

3.3.2教师应指导和优化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活动,提高课间十分钟对学生情绪调节、情感交往、审美等方面的教育功能,避免在课间找学生进行训诫性谈话,提倡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

3.4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教师是德育教学的主体,也是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德育效果的好坏。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对体育课认识更为全面,体育教师就应当从自身做起,让学生从内心佩服自己。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一名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过硬的学科技能外,还应该继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具有教化、劝善的功能,文化的熏陶可以加深人们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体育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学生面前才能有说服力;也只有这样,体育教师的内在气质才能在学生面前有所展示,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榜样。

4.结语

德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体现上述作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陈永洪.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读写与杂志,2007,(7).

[3]郭培杰.中学体育教改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