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政府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政府采购的内涵及其效益
(一)政府采购的涵义和特点
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或为公众提供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程序,对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购买,是一种包括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等内容的公共采购管理制度。政府采购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特性:
1、与一般采购活动相比,政府采购最根本特点在于其特殊的采购主体。政府采购的采购主体是政府,由此决定了政府采购必然要体现政府偏好,实现政府职能,并与其它政府政策相互配合。这是政府采购发挥宏观经济职能的基础与前提。
2、与一般政府活动相比,政府采购中的政府,是作为市场交易中的买方。因此,政府采购必须遵循一般市场交易规则,强调公平、公开、有效竞争。政府采购既可以通过所购商品劳务来满足政府日常运行需要,也可以借助政府采购形式来支持一定产业、技术或项目的发展。市场交易的方式为政府采购发挥宏观经济职能提供了灵活、高效手段。
3、与一般财政支出相比,政府采购仅限于购买性支出,而不包括转移支付。政府采购中有一套规范性、程序化的法律制度、规则,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政府采购发挥宏观经济职能。
上述政府采购特殊性质,既为它发挥宏观经济职能提供了条件,同时也设置了不少制约因素,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具体分析,以便扬长避短,正确利用政府采购中的宏观经济职能。
(二)政府采购应当发挥的效益
政府采购制度作为我国财政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从理论以及制度实行的目标来讲,它应当发挥的效益表现在三个方面:微观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1、微观经济效益。一方面,政府集中统一的规模采购可以产生规模效益,降低采购成本,节约财政资金。由于大批量集中采购吸引厂商直接参与投标,减少了商品的流通环节,从而获取批零差价优惠和售后服务上的优惠。据统计,政府采购中的批零差价优惠能节约资金10%左右。由于大量的货物、工程实行政府采购,部门、单位可以减少采购岗位,从而减少部门、单位相应人员的费用支出,实现人、财、物与存量调整节约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政府采购的对象大多是国有资产,通过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相结合,把需要采购的资产和资产的详细信息存储在资产管理的信息库中,可以有效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管理。完善的政府采购不仅包括公共物品的采购,而且包括公共物品的存量调整,将办公用房、办公设备、办公用品等公共物品在政府部门间进行余量调剂或资源共享,可以带来财政资金的节约。实践表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和政府采购行为的逐步规范化,将逐步促进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改进采购商品和工程的质量。另一方面,规范的政府采购要求充分竞争,有利于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机制,提高微观经济的运行效率。府的市场行为必将影响整个市场的运行,公开平等的竞争使所有市场主体面临同样的竞争环境,规范的政府采购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竞争性原则,通过公开招标采购,极大的带动了供应商的热情,维护了供应商的利益,在供应商之间展开公平的竞争,有利于激励企业摆脱过去的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促使企业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遵循效率原则,实现市场的高效,带动整个市场经济的繁荣。
2、宏观经济效益。首先,发挥财政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调控作用,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政府采购是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对社会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均有重要的影响,通过调整政府采购总量可以调整社会总需求,进而实现全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政府采购通过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的吞吐、对国家鼓励发展产业的商品的大规模采购,采购的数量、品种、频率和结构,影响到财政效益及相关方面的调整。可以有效调控物价、贯彻执行国家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对产业的发展环境和存在状况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采购制度能够通过一定的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熨平经济波动,调控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第二,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可以提高企业素质,保护民族工业,支持国有经济发展。国家为扶持民族产业的发展,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购买本国产品,可以有效地保护国内最具竞争和发展潜力的民族工业,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另外,以公开招标方式来确定供应商,引入了竞争机制,对国有企业和民族经济也会形成一定的压力,使企业认识到要赢得政府采购市场,必须依靠企业的实力和信誉,促使其面向市场,不断改进技术和加强管理,进行战略改进和优化结构,从整体上提高国有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世界各国之所以把《政府采购协议》放在诸多框架协议之外,就是因为政府采购支持民族产业的巨大作用。第三,政府采购提高了相关部门的理财水平,有助于集约理财观念的形成。作为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促进了预算编制与执行、资金拨付、国库集中支付等相关制度的改革,使财政监督由单纯的资金领域延伸到实物领域,健全了财政职能,提高了政府的理财层次和水平。
3、社会效益。一是无可比拟的政治效益。政府采购制度是提高政府采购活动透明度和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其核心是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方式进行交易,使政府采购置身于财政、审计、供应商和社会公众的全方位监督之下,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运作,有效地规范和约束政府的购买行为,最大限度的消除“暗箱操作”和“黑幕交易”存在的条件,积极地从源头上节制政府采购活动中腐败滋生的条件,以维护政府信誉和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二是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的生态环境不断趋于恶化,情况不容乐观。推行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采购是增强环保意识,执行环保措施的重要手段。通过政府统一采购符合环保和生态发展要求的产品,为政府引导企业生态环境投资起到政策导向作用,例如,在采购的统一安排中,向生产有利于环保的新产品和运用有利于环保的新工艺厂商倾斜,有效发挥政府采购的生态效益。三是通过政府采购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就业。政府采购在公开招标的过程中,对参与采购竞争的企业采取一定程度的政策倾向,鼓励向包括残疾人企业,妇女企业以及少数民族企业在内的特殊企业购买产品,同时通过对企业员工就业情况的审查,对企业在提供就业方面提出一定要求,尤其是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可以通过扩大采购规模来刺激投资,增加就业。
二、我国政府采购的现状
(一)我国政府采购改革取得的显著成就
自从实行集中财政采购制度以后,从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现象的产生,也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采购的规范化管理使得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预算数据得到有效地控制。政府采购金额从商品单价开始便有了较强的规范化控制,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也有了很大的加强。对支出的源头控制客观上减少了资金的周转、挤占、滥用等现象的出现。尤其是公开招标的采购方式使得采购的商品和劳务的透明性和公开性都较高,政府既得到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和劳务又可以从根本上减少节约财政资金。
2、我国政府采购的规模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数据显示我国政府采购规模在1998年仅为31亿元,而11年来,政府采购规模年均增长幅度达到了15百分点以上,由此可见,政府采购的资金规模还是有较高的增长幅度的。
3、政府采购的商品结构和劳务结构逐渐得到合理化发展。有数据显示,政府采购工程类、货物类规模占总的采购规模均得到了比较大的提高,而且一直以来居于购买货物的首位,根据国际上别的国家政府采购的比例数据,我们发现我国的政府采购正在和这些国家慢慢地靠近。
总之,政府采购制度的实行为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从源头上控制政府腐败的发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政府采购作用发挥的不足之处
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受传统政府支出行为的影响,使得政府采购的实际效益与理论效益还有很大差距。
1、政府采购范围狭窄,规模不足。政府采购总额占GDP的的比例极小,采购的品种也主要限于货物类,工程类和服务类采购比重很低。参与采购的单位不到应实行政府采购单位总数的一半,政府采购的优势还没有被全面认识和充分发挥。
2、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滞后,计划不到位。由于各地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尚未作为一项单独的内容纳入财政支出预算范畴,公共支出项目还未细化到政府集中采购目录,采购工作难以从全局上把握和预见全年政府采购计划,造成部门预算中政府采购预算概念模糊,预见性差,采购机构重复工作量巨大,规模效应减弱,成本增加。
3、政府采购缺乏监督体系,监管不到位。明确的监督主体、监督客体、监督措施及其制约机制在政府采购制度实施的初期,不少地方将政府采购的管理机构和操作机构职责全部放在采购中心,财政部门参与了政府采购的商业性决策和具体的事务性操作。这种管理部门越位与缺位并存的现状使得监管无力,管理与操作职能分离的原则流于形式。
4、采购人员的素质不够高,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速度。政府采购不同于一般的采购业务,它涉及到经济、贸易、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要求管理、执行和评标人员不仅要熟悉财政业务,还应掌握招投标、合同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目前我国政府采购工作人员大都来源于原来的财政部门,离专业要求仍有较大差距。随着我国政府采购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政府采购需要一支庞大的专业知识过硬的队伍,人才的缺乏将会制约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三、提升政府采购效益的对策
(一)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根据国际惯例,政府采购金额一般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占财政支出的30%左右。而目前中国政府采购金额较小,同发达国家相比,占GDP的比例还很小。所以应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机构的管理和操作能力,不断增加集中采购的比重。
1、利用政府采购调节总需求。在总需求不足时,加大政府采购;在总需求过大时,减少政府采购,以此实现政府的反周期调节政策。虽然利用政府采购调节总需求,只能是政府采购次要的,派生的职能,并且只能配合其它需求管理政策使用,但政府采购对极少数重要商品的需求调节仍是有效的,如对重要原材料和粮食等少数商品就可利用政府采购来平抑市场,保证供给。
2、利用政府采购保护民族产业。许多国家通过立法,强制要求政府采购购买本国产品以实现保护民族产业目标。保护民族产业方面,政府采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用该充分利用。应尽量利用好发展中国家权利,在谈判中争取有利条件,在市场开放时间、开放产品品种,开放的资金门槛等问题上争取有利条件,延长保护期,扩大保护范围。
3、利用政府采购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对政府采购所需购买的产品品种、质量进行选择,引导产业发展方向。但限于政府采购本身规模与职能,政府采购对产业结构的引导,应该将重点放在“市场失效”领域内,其典型就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二)加强规范运作管理,提高政府采购工作水平
1、科学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强化预算约束。通过政府采购预算,事先预知全年采购规模,拟定采购计划,提前了解市场行情,捕捉采购信息,并按采购计划组织实施,克服目前实际运作中忙于零星采购或无计划采购的弊端。将政府采购的计划编制同国有资产管理结合起来,严格按规定对采购计划进行细化。在编制采购计划时,认真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以防止发生重复购买,重复建设等浪费资金的情况。
2、科学设置政府采购机构,建立一支合格的政府采购队伍。政府采购活动是集政治性、经济性、社会性、法律性于一身的商务活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是采购活动的载体和主体,直接决定着政府采购的效益,同时,其运行经费又属政府采购固定成本。因此,政府采购机构设置和人员队伍建设,对政府采购成本效益比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政府采购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务能力,还要有很高的职业道德。为此,首先要引进专业人才。在立足内部选拔一些能力强的人员充实政府采购队伍的基础上,从外部引入人才,包括应届高校优秀毕业生,使得政府采购队伍发展壮大。其次要逐步建立政府采购执业资格制度。最后还要加强政府采购队伍的日常培训工作。
3、建设监督机制,加强采购监督管理。建立政府采购的监督法规体系,按照《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监督检查工作,建立重点采购环节的日常监督制度。要严格对政府采购机构的监管,加强对政府采购机构的监督考核,从工作业绩、制度建设、人员素质等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方面进行量化评价。要强化职能监督、重视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内外结合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切实发挥有效监督的作用。以保证在采购程序中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有相应的监督措施来保证其客观公正性。
我市医保改革成效表明:实行积极的医疗保障政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有着重大意义;政府职能的发挥对医保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医保改革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下一步,政府的职能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
一、积极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让城市全体居民都能享受到改革成果
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对于促进企业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推进,我国经济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出现了覆盖人群过窄,城镇从业人员不能完全参保,城镇居民享受不到医保的问题,医疗保险的公平性就全社会而言未能充分发挥,不仅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不利于医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推动实现医疗保险覆盖全体城镇居民,人人享受医疗保障的目标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是制定系统设计、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战略步骤,第一步要实现城镇所有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的全覆盖。这一步*市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像烟厂、移动通讯公司、下花园煤矿等多个大型企业还没有参保,个别困难企业因无力缴费也没有参保,不少在医保改革启动前破产、改制企业的退休人员仍不能参保,宣钢的封闭运行问题尚没有解决等问题,都阻碍着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应统筹协调、认真研究,加快解决步伐。第二步是实现城镇非就业人员的全覆盖,要逐步将职工家属、子女以及驻张高校学生等人群分阶段纳入医保统筹,让城镇居民都能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在保障政策上要依据不同人群、不同职业和不同年龄制定不同的但又能相互衔接转化的筹资办法和保障办法。推动医疗保险全覆盖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应从战略角度高度重视这一工作。
二、积极推动三项制度改革同步推进,为医保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虽然在功能和目的上与医疗体制改革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有很大不同,在三者之间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医保改革的实践主体是医院和药店,医保改革只能影响医院药店的管理却不能左右医疗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方向。目前由于后两项制度改革滞后使医保基金的流失和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医保基金自求平衡的能力越来越低,参保人员对医保改革不满情绪也越来越大。
随着医保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越发深切感到,要想按照原来目标继续推进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必须加快其他两项制度的改革步伐,把“身陷泥潭”的医保改革解救出来,真正减轻它的改革成本。为减轻自身负担,医保改革当前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大力发展社区医院,尽可能把社区卫生院纳入医保范围。这样既可以方便群众看病,还可以降低医保支出。二是探索实施大型医用材料限价、单病种费用控制、总费用控制等结算办法,加强对医院的量化考核,逐步建立费用分担和风险共担机制,树立定点医院的社会责任。去年我市医保基金亏损1000多万元,我们在积极调整政策的同时,加大了协议管理力度,把以上考核指标列入协议,不仅实现了扭亏为盈,而且遏制住了不断膨胀的医疗服务行为,使基金支出进一步合理。三是探索实施市内转诊转院办法,逐步实现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的治疗模式。目前我市还缺乏相应的规定和办法,患者迷信大医院、轻视社区医院的观点没有扭转过来,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医院间的无序竞争,应及早注重解决这一问题。
三、进一步明确政府责任,加大对医保改革的投入力度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改革涉及面广,而且异常艰巨和复杂,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单靠一个部门是难以解决的,政府各职能部门应积极协调,统筹解决。当前医保改革所面临的的突出问题除覆盖面窄,三项制度改革不同步外,主要是对医保改革投入严重不足。我们建议:
一是应尽快落实国务院1998年规定的参保人员的医疗待遇。首先是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制度在我市还没有完全实施,造成自医保改革以来国家公务员的医疗待遇较原公费医疗时期有所降低,公务员对医保改革很有意见;其次是个别困难企业职工的参保问题由于缺乏补助渠道和补助办法一直不能解决,不少职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时有发生;第三是医改以前破产、改制企业退休人员的参保问题也因缺乏补偿机制不能解决,这部分人员都处在高发病时期,不仅给家庭造成了巨大负担,也使他们对社会的公平性产生了怀疑。
二是应明确对医保改革成本的兜底责任。医保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已开展了十几年,目前仍未纳入“确保”范围,政策仍处在探索阶段。一方面国家在大力推动医保改革,另一方面政府财政又难以承诺承担可能出现的亏损成本。从当前医保覆盖窄和社会共济性不足,“三改”不同步,改革成本高以及医保政策本身的问题分析,医保基金潜在的亏损可能是长期存在的,靠劳动医保经办部门一家解决力所不及,造成企业缴费负担和参保人员医疗费负担过重,企业和参保人员也难以承受。我省其他城市多为政府财政兜底,随着我市财力的增加,建议市财政逐步加大对医保改革在资金上的支持力度。
一、政府会计改革及其发展趋势和特点
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的需要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在有关国际组织的积极推动下,政府会计改革不同程度上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日益成为国际上公共财政管理的热点问题。
(一)关于政府会计的内涵
政府会计是国际上通行的称谓。所谓政府会计,是指反映、核算和监督政府单位及其构成实体(以下统称为政府单位)在使用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过程中财务收支活动的会计管理体系。政府会计是把所有政府单位及政府构成实体作为一个履行受托责任(受纳税人委托)整体,即财务报告主体来看待,可以全面、系统地反映其预算执行情况、资金运用活动、财务管理业绩,是政府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的信息基础。
政府会计内容包括三部分:概括起来可称为“一项制度,两个体系”即: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政府会计制度体系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政府会计有三个特征:一是政府单位执行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这就是说,无论是政府的行政部门、非行政部门或是其构成实体等,执行的准则和制度是统一的,不是分类的(比如,我国预算会计就是分类的,包括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基本建设会计等)。另外,所有政府单位使用的政府性资金和管理的政府性资产,所有的政府活动形成的财政资源和财政责任,都要纳入政府会计的核算和管理。二是实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全面、系统地反映财政预算执行和政府单位的财务活动及财务状况,综合披露政府及政府单位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真实信息。三是提供科学有效的政府会计信息。政府会计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政府资产负债状况、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及政府的种类经济活动状况,这些科学有效的信息有利于立法机关对政府的监督,有利于强化政府的会计责任,有利于政府自身的科学民主决策,有利于推进宏观经济管理。
爱尔兰、西班牙的政府会计管理情况,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上述特点。这两个国家均制定了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政府的收支活动以及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爱尔兰财政部代表政府《年度财政决算报告》,政府单位则《年度财务报告》。西班牙政府综合性的《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另外,国际上率先进行政府会计改革并取得成效的有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的政府会计改革及其基本内容也体现了上述政府会计的特征。
(二)关于政府会计改革的发展趋势及目标取向
政府会计改革,起因于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成为国际上改进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增加财政透明度,提高财政信息质量的推动力量。
---政府会计改革的国际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开始,特别是90年代以来,政府会计改革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改革的动因主要为以下几点:一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国际间投资活动日益活跃,促进了政府会计服务的国际化演变。二是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与政治民主的深入发展,立法机构、社会团体、普通民众以及政府机构自身都对政府会计提出了新要求。比如,爱尔兰政府会计基础为收付实现制,但近年又在政府会计规定蓝皮书中明确指出,随着政府部门责任的扩大,现有会计体系已不足以满足公共财政管理的需要,不能及时提供相关财务会计信息
,不能更好地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不能在使用资源时更好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根据爱尔兰财政部、总审计长组成的联合工作小组的建议,已对现有政府会计体系做出必要的改变。又比如,西班牙在20世纪70-80年代因政治革命的发生和政治民主的发展,随着《总预算法案》的实施,政府会计进行了一个比较剧烈的变革过程,形成了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制度。三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为了控制因应对经济危机而出现的高额财政赤字和公债规模,为了提高政府资产负债的透明度、避免出现重大的财政风险而对政府会计提出改革的要求。比如,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新西兰政府经历持续的扩张性财政政策造成巨额财政赤字后(1998年底,新西兰政府净负债占gdp比重达50%),通过财政法案,改革政府会计,放弃收付实现制,采用权责发生制。随后,又分别通过政府财务报告法案、财政责任法案,实行了全面的政府会计改革。四是有关国际组织的积极倡议和大力推动,特别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及其公共准则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积极倡导。---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取向。从总体上来讲,国际上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取向是建立以不同程度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以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政府财务报告为主要内容,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活动和资产负债信息的现代政府会计体系。需要说明的是,目标取向基本相同,但各国政府采取的改革方式、内容、程度以及改革的步骤各不相同。因为各国情况不同,有的采用比较剧烈的方式,有的采用温和的方式,有的则只是对原来的模式进行改进。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政府会计改革目的非常清楚,就是能够全面或者是比较全面地反映政府财务会计信息,增加财政透明度,明确政府责任。比如,爱尔兰虽然没有改变收付现实制会计基础,但其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及有关会计报表增加了权责制信息,同时致力于建设现代化的政府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全方位地管理政府会计信息、资源信息以及政府业绩信息。另外,爱尔兰地方政府及中央对地方专项拨款则以权责制作为会计基础,该国政府环境与地方部为此了地方政府会计准则等相关管理制度。而西班牙则采取了比较彻底的方式,1994年政府会计科目表后,1995年1月1日开始采用权责发生制,其《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就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的。
---政府会计改革的共同特点。各国政府会计改革不尽相同,但也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采取适宜本国国情的改革方式。虽然目标取向相同,但不同的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形,采取了不同的改革方式。比如,在会计基础方面,有的仍然没有改变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有的则放弃了收付实现制,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在引入权责发生制方面,各国也不尽相同,有的实行全面的权责发生制,有的则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有的中央政府没有实行而地方政府实行权责发生制,等等。原因就是各国政府依据本国的国情而改革。爱尔兰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就是很好的例证。爱尔兰中央政府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会计报表则增加相关权责制信息,地方政府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西班牙则改革了收付实现制,实行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比较全面地引入了权责发生制。二是各国高度重视政府会计改革。爱尔兰的《财政与审计法案》、西班牙的《总预算法案》等法律,对政府会计的职能、作用及采用的会计记账基础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为推行政府会计改革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同时,适应公共管理需要而对政府会计不断改进完善。另外,以新西兰、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率先进行政府会计改革的国家,也都是通过一定的立法形式,保障改革的推进。三是建立现代政府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设先进的政府会计信息系统,既是政府会计改革的技术支撑,又是提供科学有效信息的平台。大多进行政府会计改革的国家都建设这样的系统。比如,爱尔兰财政部建成了“管理信息网络系统”,用于加强政府会计信息管理,并在《公共服务管理法》中对系统建设做出明确规定。四是政府会计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为:(1)强化了财政风险的控制和政府责任。比如加拿大,经过十多年改革,联邦财政摆脱了长期收不抵支的财政困境,1997-1988财政年度,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并出现结余,结束了连续20多年财政赤字的历史。新西兰经过改革,实行了新的政府会计制度,政府财务收支活动透明化、信息公开化,控制了财政赤字,成效明显。(2)提高了政府机构管理效率。(3)统一了政府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全面反映了政府债权债务状况。
二、政府会计改革的难点及原因分析
虽然政府会计改革国际化趋势日益发展,但进度并不平衡,改革比较彻底的仅为部分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原因主要是政府会计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利益关系,政策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推进改革又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应当对这项改革的难度保持清醒的认识。
(一)关于对改革的思想认识问题
政府会计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各方对此认识难以相同。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有的认为不应对原有制度做出修修补补,要进行根本性改革,从而一步到位,比如,从收付实现制直接过渡到权责发生制。有的认为,应当保持政府会计的稳定性,能不调整就不作调整,即便调整,最好对原有制度做些微调,以免可能会出现不可预见的风险,对社会造成冲击。大多数人则认为,适应管理需要,改革是必要的,但要结合国情,循序渐进,分步骤、分阶段进行。爱尔兰政府对这项改革的态度很能说明问题。考察中该国中央政府官员反映,他们先要做的是“试一试(政府会计改革)水的深浅”,看一看到底怎么样。爱尔兰政府的这种想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是制约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关于改革的政治决策问题
政治决策是政府会计改革最为重大的问题。政府会计本身属于财政业务范畴,但政府会计改革却涉及立法、行政、非政府实体以及公众等诸多对象,同时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处理不慎,不仅改革夭折,而且触发其他严重问题。比如,采用不同的会计记账基础,政府财务报告反映出不同的信息,有关重要信息如政府隐性债务、养老金计提等问题比较敏感,直接涉及立法与行政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政府与工会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另外,改革方案的设计是否科学,推行改革的相关措施是否到位,改革的具体操作是否顺利等等,类似这样的问题处理不好,可能会导致政府账务处理的混乱。这些风险和问题,将对政治决策产生重大影响,这也是各国政府对政府会计改革持慎重态度的主要原因。西班牙政府会计改革经历的三个阶段,与该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不同时期密切相关。
(三)关于用款部门的阻力问题
政府会计改革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用款部门的阻力。主要原因:一是改革可能触及用款部门的既得利益,比如政府会计财务报告全面披露用款部门的债权债务关系,用款部门便不能隐藏其不当利益。二是改革初期可能使用款部门不适应。用款部门长期习惯了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一旦加以改变,需要重新培训、学习和一个时期的适应。
(四)关于引入权责发生制问题
权责发生制是政府会计改革的一项制度安排。引入权责发生制,是政府会计改革面对的一个既不能回避,又不能越过的难题。问题不在于是否引入权责发生制,而在于多大程度上引入,如何稳妥地处理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或者如何处理好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有机结合。虽然国际会计师联合会部门公共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积极倡导引入权责发生制,但是全面引进或是局部引进,许多国家对此相当慎重。考察中,爱尔兰
政府对此问题明显存有疑虑,认为引入权责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问题,所以先要“试试水的深浅”。有的国家在引入权责制方面取得了成效,但也带来了问题。比较典型的是澳大利亚,该国不但在政府会计改革中,而且在预算编制上全面地引进了权责发生制,结果出现的问题是:忽视了现金交易信息在政府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影响了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信息需求。后来,澳大利亚又对此进行重新调整。(五)关于重大会计事项处理问题
政府会计改革将实行新的会计政策,会对有关重大会计事项做出规定,这种重大事项的规定或处理会产生重大影响。比如,对于政府隐性债务、养老金,如果采用权责发生制,则在会计当期予以反映,会计报告会显示政府债务和养老金数量增加,可能会使政府财政赤字明显加大,从而可能会引发相当的争议。对重大会计事项如何设计,不单是政府会计改革的一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
(六)关于改革的策略问题
政府会计改革变革了原有的会计体制和会计制度,这是一项新的制度安排。这项新的制度安排,既涉及到政治问题,又涉及到专业及技术问题;既是政府机构的改革,又涉及到立法机构、社会团体和一般民众。在科学设计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必须高度重视研究好改革的策略问题,研究如何正确处理借鉴国际经验与尊重本国国情的关系、正确处理目标模式与分阶段实施的关系。
(七)关于政府会计人才素质问题
政府会计改革的制度安排和实务操作需要一支与之相匹配的会计人才队伍。人才队伍建设是政府会计改革的关键,也是改革的难点。考察中,爱尔兰、西班牙政府明确提出这一点。西班牙政府官员认为,推行政府会计改革必须培养相应的人才,要组织培训好相关人员,要使具体的操作人员熟悉并会运用新的会计制度。
(八)关于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问题
信息系统是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环节。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需要信息系统作为技术支撑。
尽管存在上述难点,西班牙等20多个国家仍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政府会计改革,而大多数国家高度关注这些动向,虽然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只是对原有会计体系的改进调整,没有作根本的变革。不少国家对引入权责发生制持观望态度,主要是担心可能产生不可预知的后果。
三、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有关建议
根据对爱尔兰、西班牙政府会计管理与改革的情况的考察和目前国际上这方面的发展动态及趋势,针对我国政府会计管理与改革的状况,我们有以下启示和建议:
(一)切实加强和完善我国政府会计管理
我国的政府会计以预算会计制度体系的形式存在,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以及参与预算执行的国库会计和收入征解会计等。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于1998年实施了较大改革,为搞好财政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还不能很好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财政管理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缺乏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制度体系。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的各部分之间相互交叉、冲突,不仅不能将所有的政府单位作为一个整体管理,而且不能完整、准确、及时地核算反映政府性资金和资源的运行状况。二是缺乏较高层次的法律依据,与财政预算管理应当具备的法律地位和法律约束力要求不相适应。三是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会计信息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政府财政能力和财政责任,不利于有效披露和防范财政风险、实施高效的财政管理。四是缺乏统一完备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没有完整反映政府财政财务状况的财务报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虽有财务决算,但由于缺乏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和制度体系,因此难以形成系统、完整的财务信息。
因此,无论是从目前的财政管理要求,还是从财政管理的改革与发展要求看,都应当切实加强和完善我国政府会计的管理。
(二)加快研究我国政府会计改革
政府会计改革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许多国家的改革已取得了成功。美国等国家按照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编制政府年度综合财务报告已进行了8年,并在不断深化和完善。因此,加快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研究,是推进我国财政管理步入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方面。根据这次考察了解的情况和所掌握的国际上这方面的经验,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应当着重研究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1.关于政府会计改革的原则。政府会计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内容,目的是更好地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功能、责任和资源。但同时,进行这项改革又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必须积极慎重。因此,我们考虑应当坚持以下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是坚持先进性。以我国实际情况为基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致力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的政府会计体系。二是坚持实用性,为财政服务,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管理功能的需要。三是坚持继承与创新原则。对现行制度中合理、适用的内容应当保留、调整,注重历史,对整个政府会计体系作根本性改革,强调创新和提高。四是坚持渐进性原则。政府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采取由简到繁,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政府会计制度体系。
2.关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基本框架。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基本框架确定为: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建立规范、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根据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确定的原则,建立政府会计制度体系;以政府会计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为基础,建立政府综合年度财务报告制度,编制政府综合年度财务报告,即“两个体系、一项制度”。重点应当研究好以下内容:一是科学界定我国政府单位的范围,研究对具有政府功能的单位实行统一规范化的准则管理。二是在科学规范和界定政府单位范围的基础上,设计由政府单位执行的、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三是在建立政府会计准则的同时,建立政府会计制度体系,设计适应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政府会计科目表。四是按照上述两项制度的要求,研究设计我国政府综合年度财务报告制度。五是研究提出改革的配套措施,包括建立政府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政府会计人才的培训、与其他财政重大改革的衔接。为此,应当抓紧研究制定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实施方案,将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总体框架、改革内容、配套措施、实施步骤等形成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协调地推进这项系统工程。
3.关于如何引入权责发生制的问题。这是政府会计改革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为了建立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政府会计制度体系和实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结合国际上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总体上应当考虑实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具体做法是结合我国财政管理的政策取向和具体情况,积极稳妥地改革政府会计的核算基础,与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展步伐相适应,分部分、分步骤地实行权责发生制。
(三)加快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人才培养
推行政府会计改革,需要相应的人才,这一点对于我国来说尤为迫切,因为预算会计的管理现状决定了我国政府会计人才的短缺。未雨绸缪,适应改革要求,应当高度重视我国政府会计人才的培养。政府会计改革方面的人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制定政策制度的人员,主要在财政部门;第二层次是推行政策制度的人员,主要在政府主管部门;第三层次是具体操作的人员,主要在预算单位。三个层次中,第一层次最为重要,因为它既是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关键,又是培训第二、三层次的基础力量。可以考虑从现在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政府会计人才的培养。
(四)建立我国政府会计信息管理系统
根据《××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任务分解的通知》要求,局党组高度重视,结合部门职能职责,认真总结梳理,狠抓分解任务落实。现将上半年有关贯彻落实情况报告于下:
一、加强部门协作,狠抓收入征管
今年以来,财政部门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县十四届二次会议精神,从组织收入、严控支出、深化改革三个方面入手,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1—5月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4856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6.12%,占年度预算的40.94%。其中:上划中央“两税”完成167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74%,上划中央、省级两个所得税完成58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99%,县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90万元下降28.89%,完成年度预算的42.54%,基本实现任务和时间同步。在全县工业经济增速减缓,煤炭、电石、建材等销量减少和价格下降,但上划中央“两税”保持增长态势,较去年同期增长27.27%。一方面,为鼓励煤炭生产企业扩大生产产量,增大销售,县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从5月通过返还价格调节基金,帮助扶持煤炭生产企业。另一方面,县政府通过帮助红原电石厂融资500万元用于25万吨电石生产技术改造项目投入。
二、加强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结构
今年以来,全县继续坚持“量入为出,尽力而为,集中财力办大事”和“有保有压有促有控”的原则,在保障人员经费和机构正常运转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关注热点,解决难点,有效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1-5月,全县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534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支2169万元,增长16.46%,完成年度预算的30.77%。其中安排基本公共管理与服务238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58%;公共安全支出完成90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1.08%;农林水事务支出完成1086,较上年同期增长49.1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完成362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64%。一是坚持“保工资、保运转和保重点支出”的原则,打足工资和机构正常运转支出。在县直部门和单位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按时足额统发工资,并严格以人大批复的部门预算按时间进度拨付公用经费,有力维护全县稳定。二是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项目。通过积极协调部门向上争、向内挤、向外筹等多种办法,加大对农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交通、重点项目等资金投入。其中投入教育“两免一补”1302万元,老城改造80万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511万元,农村低保905万元,新农合2202万元等。重点保障了全县民生支出项目,有力维护社会稳定。
三、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监督
今年上半年,财政部门继续按照构建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的总体思路,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进一步规范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投资评审、非税收入、乡财县管等财政改革的基础上,有序开展会计集中核算改革,为构建精细化财政又上新台阶。
一是继续加强部门预算管理改革。2009年财政部门对全县49个行政事业一级会计核算部门136个单位全部实行部门预算。通过“二上二下”,进一步细化编制程序和数据审核,加强了软件和信息管理。目前,财政部门已按照有关报批程序全部将预算指标下达各单位。部门预算更加透明、公平、客观、科学和规范。
二是继续加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通过努力的探索和试点,今年上半年,全县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单位由去年的5家扩大到25家,全县县直单位人员工资、机车保险等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1—5月,全县实现直接支付7292万元(其中车辆保险52万元、家电下乡4万元),授权支付13万元。
三是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化。全县继续加大对执收执罚单位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土地、行政事业收费、政府性基金等收入的管理,努力挖掘非税收入增收潜力。1—5月,县本级征缴罚设收入、行政性收入、煤炭规费、预算外资金、政府性基金等较上年增长13.3%。与此同时,财政部门严格按照“以票管收、票款同行”的原则,切实加强票据管理,严把“年检审核、验旧领新、专人专管、计划控制、监督检查”五个关口,确保非税收入及时入库。
四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今年以来,按照省、市的安排部署,全县继续查缺补漏、规范完善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县乡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为重点的主体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配套改革。今年上半年,全县重点是加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建设,完善相关手续,迎接省、市审核。通过省财政厅委托的中介机构的审核,全县2008年审批的88个项目全部审核通过。目前,已做好申报2009年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准备工作。
五是规范完善政府采购工作。继续坚持采管分离,严格采购关口。今年1-5月,全县完成集中采购333.9万元,实现节约采购资金11.5万元,节约率达3.3%。严格执行四项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采购操作规程和监督措施,加强对政府采购机构、采购人、供应商三方的监管。切实加强采购资金的核实支付管理,把好政府采购的资金监督关。
六是扎实推进投资评审工作。1—5月,全县完成评审项目3个,送审988.86万元,审定901.38万元,审减87.48万元,审减率8.85%。财政投资评审逐步延伸到部门预算编制、财政资金拨付、政府工程采购招标和竣工决算环节。
七是有序推进会计集中核算改革。为进一步加强会计核算管理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通过借鉴外地先进管理经验和县政府同意,全县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改革。目前,我局正抓紧筹备,预计下半年将全面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将进一步加强治理商业贿赂工作。
八是进一步查缺补漏,加强乡镇财务管理的检查和督促,规范完善“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目前,乡镇财务管理已全部按照“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原则,实行统一请拨经费,各项业务操作流程基本到位,资金监管进一步加强。
四、落实惠民政策,认真兑现各项补贴
今年上半年,全县继续抓好涉农惠民政策的落实,进一步规范完善相关基础数据,严格程序和资金管理,采取措施,认真兑现各项补贴。一是农业综合直补1895.91万元通过“一折通”进行发放、对种粮农民补贴413.95万元、全县73093户农户受益。二是通过专户发放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450元。正在实施的石油价格补贴51.46万元。三是通过专户发放1—2月农村低保258万元,全县8201户、25800人受益;发放1—5月城镇低保325万元,4486人受益。兑现农村五保供养政策,按照新的供养标准发放农村五保资金172万元,切实保障农村五保受益户的生、养、死、葬。
五、正视存在问题,落实好全年任务
今年上半年,财政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基本实现收入与时间同步,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减收增支政策的影响,全县财税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下半年实施教师绩效工资、事业人员津补贴、提高差旅费等刚性支出的增加,资金缺口大,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县经济中心工作,继续深入贯彻好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和部署,认真履行好职责,克难攻坚,扎实抓好财政各项工作,按时保质完成今年财税收支目标和各项改革任务。
一是强化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目标实现。在后几个月,将进一步加强煤炭、水电、土地资源税费管理,切实加强“增消”两税、营业税、所得税征收工作,做到应收尽收。同时,坚持“收缴分离”、“罚缴分离”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方式,狠抓非税收入的征缴和管理。
二是优化支出,确保社会稳定和事业发展。始终坚持“一保吃饭、二抓建设”和“吃饭与建设”相结合、“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调度,合理安排各项支出预算,保证人员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机构正常运转以及重点项目的支出,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我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而可持续地推进我镇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要在正确判断当前发展所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坚持典型引路,注重以项目为抓手,整合资源,以点带面,重点突破,采取科学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确保城市支持农村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一、老鹰山镇城市支持农村工作的现状
(一)经济概况和基础设施
我镇地处工矿区,境内有水城钢铁(集团)金河公司、观音山矿业分公司、观音山水泥公司、白云石矿、六盘水市鑫源公司、六盘水市佳联铅锌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小河水泥厂、滥坝油库等十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旗盛、昌兴、大器、泰隆等招商引资大型企业落户辖区。,全镇财税总收入完成10308.4万元,为年任务9376万元的109.94%,同比增长38.49%。成为全区第一家财政总收入突破亿元的乡镇。
境内有贵昆铁路、株六复线横贯东西,水纳公路、贵烟公路交叉穿越境内,村村公路相通。天然林植被保护完好,有天然林退耕林6.0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4%。全镇95%以上组通路,70%以上组通自来水,电、电话、广播电视实现组组通。现我镇已纳入六盘水市第三轮城市规划修编,六盘水市工业园区、煤化工基地建设规划,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二)干部人才的管理和引进
近年来我镇在各项工作中不断将民主的理念融入了执政理念,探索多种选任方式,营造广纳群贤的用人氛围。采取群众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推选“村官”,把选择权交给群众,真正选出有一定能力和技术,组织满意,群众放心的人任村干部。现今,走群众路线、遇事与群众商量已成为基本的工作方法。同时越来越多的群众,也把民主的理念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积极监督领导干部工作,用民主的方法解决矛盾问题已成为主流。
为使各项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开展,我镇积极采用招考、调任、聘用等方法不断吸纳各种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人才到各镇直部门和村、居委任职工作或进行专业技术指导。现今已拥有硕士生3名,本科毕业生19名,大专毕业生56名,各种专业技术人员41名,同时已有9名大学生在村挂职,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奠定人才基础。
(三)各种政策措施的实施和推进
借助国家
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镇政府管理手段的局限性
现今我区财政实行的是“乡财县管”的政策,镇一级的财政收入无法进行自行分配,同时辖区内的很多部门都属于上级直管。这就使镇政府在应对很多实际问题的时候,缺乏有效管理手段和经济调节手段。在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是以获取最高利润为终极目标,而政府规划是以科学可持续发展为行政指南,同时群众利益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国策。这就使各种大型项目在我镇建设投产之后,往往会无可避免与政府的总体规划以及一些民众的个人利益产生冲突。而在这当中,我们镇政府是首当其冲站在解决各种矛盾纠纷的第一线,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没有足够管理运作的权限,很难对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产生实质的影响。
(二)民众思想观念的制约性
我镇村民因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制约,求稳怕乱、小富即安、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缺乏经济发展必需的积极理念和人文精神。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原来已经改善了很多,但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却依然如旧。存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也具有很强大的反作用力。随着物质环境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会逐渐发生一些转变,但是由于思想观念具有很强的顽固性和传承性,这个转变的过程会很漫长,往往会由于思想观念落后于社会现实而阻碍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三)基础设施不足
虽然我镇涉农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在路网质量以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上与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如我镇通往外界的水纳公路路面段坑洼众多,致使车辆难以通行;陆家坝村公路洗煤淤泥堆积,无法满足大型车辆的通行;仁活洞村的三岔地组尚未通自来水,而近期水井多已
干涸,再加上地处偏僻的山间,村名往往要花费数个小时的时间用塑料壶靠人工背水以供家用,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各种基础设施的不足,致使村民与外界沟通不畅,政府所掌握的信息难以得到及时准确的更新以及各种政策措施在实际工作落实中消耗大量的社会成本。近年来,党委政府虽然已经在各种政策的扶持下对基础设施有了大力的投入和完善,但仍然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要求,也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障碍。
(四)贫富差异悬殊导致各种矛盾和隐患
我镇原本是由传统的粗放型种植业为主导的典型农业经营方式,但近年来经济总量保持了全区第一的业绩,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近些年来煤炭工业发展以及各大型项目的落户。高速的经济发展为我镇带来各种效益和优势的同时,巨大的贫富差异也无可避免的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了诸多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一些人因贫富差距引发心理不平衡,再加上自身条件的局限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往往会采取违法犯罪手段来获取不义之财,或对政府的各种福利措施以及征地赔偿等工作采取无赖的方式来获取更多利益,迫使我镇的治安维稳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
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相当一部分企业随着技术水平的改进和资本密集程度的提高,吸纳劳动力数量减少,而农村劳动力由于自身素质、劳动技能、就业观念等因素的限制,特别是我镇农村劳动力还对工资要求较高,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广大涉农地区还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吸收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上明显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
(六)涉农社区居民持续增收困难
在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转为城市建设用地,涉农地区居民失去了土地收入,加上我镇拆违力度的不断加大,短期内部分涉农地区居民的实际收入可能会部分降低,而涉农地区居民的非农化就业又十分困难,加之生产方式相对粗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镇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之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信息化网络尚未形成,商品信息流通不畅,农技专业人员少,整体素质不高,科技设施和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产、供、销链条不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尚不健全,一体化社会服务还不完善,因此不能完全适应日新月异的农业生产变革,。致使部分涉农地区居民的收入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但增收困难,而且可能下降。
三、对策建议
(一)推进城乡经济利益一体化
在各种项目建设投产过程中,征地的赔款难以达到群众的预期目标而产生的各种事件,是我们基层政府所面临最频繁、最严重的矛盾纠纷。建议借鉴广东、重庆等省市已经试验成功的投资方出资,农民以土地入股分红的经济运营模式,从制度层面上缓解建设发展先期投资资金不足的问题,并将农村集体土地升值后的利益保留在农村。实现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捆绑,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这才将从根本上消弭征地拆迁等大型项目中难以调和的深层次矛盾。
(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借助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的契机,增强城镇承载和辐射能力,加速实现农村与城市对接。整合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完成客运站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通过公路等级化改造和各村路面硬化,在有条件的地方开通农村公交车,实现城乡公共交通快速、便捷。积极支持铁路沾六复线建设,配合做好绕城环线、毕水兴高速公路过境路段等项目建设,努力形成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
借助煤化工基地等大型项目的建设投资,挣取尽量多的资金,加快各村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市场物流、金融商贸、信息中介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消防、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发挥聚集和辐射效应,促进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小城镇和中心村转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城乡之间流动与共享。以农村远程教育为平台,整合远程教育、党务信息、政务信息、劳动保障信息、医疗服务信息等资讯,实现城乡信息互动、共享,加快推进城乡信息一体化。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发展农村电信,抓好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建设。
(三)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着眼于促进城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集中精力抓招商引资,推进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全面优化城乡产业发展布局。全力支持煤化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在用水用电用地、项目贷款贴息方面给予优惠便利,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做大做强观音山养鸡及石板河养猪产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以金融、信息、房地产开发、餐饮娱乐等现代物流业为支撑,推进第三产业提档升级,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要按照“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城乡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强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步让农民能够享受城镇社保,探索建立可退可转机制,吸引大批农民创业、就业;实行个人出资,政府补贴,引入商业保险,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整合退耕还林补助和地质灾害搬迁、困难建房补助等资金,加大对不适宜居住地农户的异地搬迁和住房困难农户的建房补助力度,使城乡居民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助、居有定所。
(五)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
以企业学校移交地方为契机,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学校教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整合人事、劳动、农技、职教等教育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和拟外出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从土地以外获取收入的能力,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享受能力。抓好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促进各种社会公益设施向农村开放,满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要。加强农村卫生院建设,实现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构筑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城乡居民共同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提高全体城乡居民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