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课外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58-01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形势,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其宗旨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新形势下,如何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迫在眉睫。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和话语方式,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课外阅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探索。

一 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结果

1.在空闲的时间里,你喜欢阅读书籍吗?

A.非常喜欢(0) B.喜欢(80%)

C.不太喜欢(15%) D.完全不喜欢(5%)

2.你通常什么时候阅读?

A.课余时间(56%) B.双休日(20%)

C.上课时间(4%) D.其他时间(20%)

3.你最喜欢哪类书籍?

A.人文社科(27%) B.专业相关(13%)

C.娱乐休闲(37%) D.其他书籍(23%)

4.下列作家中,你比较欣赏哪些?

A.郭敬明、韩寒(56%) B.易中天、于丹(4%)

C.鲁迅、老舍(23%) D.托尔斯泰、泰戈尔(2%)

E.其他(15%)

5.在信息时代,你喜欢采取哪种途径阅读?

A.书本(40%) B.手机(40%)

C.网上(20%) D.其他(0)

6.作为一名学生,你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A.顺利通过考试(6%) B.增长见识(78%)

C.打发时间(16%) D.其他(0)

从参与调查的100个学生数据样本中,可以看到他们阅读书籍的种类宽泛、阅读渠道多样、对阅读的渴求度比较高,思想政治老师如能利用好这些资源,必将事半功倍。

二 课外阅读与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研究

1.结合社团活动,占领学生课余时间的主阵地

频繁的社团生活占用大学生很多课余时间,如果能与学生社团联合,组织一些读书方面的活动,对大学生的阅读生活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如在我院护理系开展读书征文活动,推荐的书是《因为痛,所以青春》和《护士日记》;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开展《苦难辉煌》读书报告会活动。把学生课余时间延伸为第二课堂,进行岗位引领、走近时代的教育。

2.充分发挥学院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和开放功能

与图书馆合作,基于学院馆藏,教师有针对性地推荐书目,增加图书馆开放时间,摆放热门书目,布置书评墙及读后感留言微信平台,使学生从书籍中汲取营养,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克服读书的功利性。社会对在校高职生的要求不仅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人,更需要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综合能力的人,要使大学生阅读的范围更广,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开列的书单里既有先贤的哲学类型书目,还有《传》、《人性的弱点》等其他类型的书目。

3.完善考核制度,阅读成为成绩综合评定的指标之一

把学生写读后感、小组制作课件交流读后感、优秀作品制作成展板等方式都纳入考核评定,使学生有充分的动力和时间去阅读更好的书籍,不只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有针对性、有思想性地去读书。

4.结合授课专题分学期开展读书月活动

结合大学生实际,开展“大学生活新手上路”“信仰的力量”“我爱我的祖国”“追寻职业道德榜样”“我的青春我做主”五个专题的读书月活动,贯穿整个高职学习生活,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理想、有道德、有观点,不断发展进步的合格职业人才。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内容 实施途径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存在一些误区,比如重视智育而轻视了德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采取的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吸收的方法。学生一般都不愿意写读后感之类的文字,教师在把作业布置给学生后,学生的自尊心或者爱心有没有得到锻炼和提升,教师一般不予关注。学生处于敬畏教师的心理,会在课文或者通过其它的途径进行摘抄,甚至有的学生直接复制,但是最后教师采取的都是默认的方式。因此,语文教学对学生内在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有所忽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教学内容

1.人文主义教育。少年儿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小学语文教材充满了想象与理想色彩编制而成的童话故事,应该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由想象,通过想象、模仿去慢慢感受和理解新的事物,理解和认识身边的事物。

2.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国家大计,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可以从课堂上、书本里或者生活中感悟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在讲解《王小二》一文时,文章中塑造了王小二这个人物机智、勇敢的一面,更加具有说服力,要让学生从中理解小学生也可以为国家做贡献。可给学生播放申办奥运会的场景,让学生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国家的强大以及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作为语文德育的核心,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这种道德教育观渗透到学生思想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比如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时,让学生自己总结读后感,教师再进行补充,培养学生主动去感悟和理解思想道德,培养学生先人后己、遵纪守法和学会感恩等良好的道德行为。

4.理想情操教育。理想情操是人生发展的动力。小学生思维正好处于活跃的时期,对成人的世界会充满很多好奇,教师在语文德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

5.行为规范教育。小学生正处于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思想比较单纯,充满着幻想,知道上进和敢于为自己的理想去拼搏。但同时令人担心的是少年儿童缺乏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受到身边各种思想和氛围的影响。因此,要教育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学会讲诚信和讲道德;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探索和质疑的态度,独立自主,爱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劳动意识,教导孩子正确地认识电视与网络。家长往往担心孩子上网会学到很多坏的东西,所以不让看电视、不让上网。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现在是一个网络的信息时代,人人都离不开网络,通过上网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事情,可以与别人实现更近的交流。家长可以控制孩子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或者由家长陪着学生一起看等等。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实施途径

1.把握好语文教育的自身规律和特点,按照语文教育的规律将德育渗透其中。语文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视文本,因此,在认识文本的过程中,可以渗透德育的内涵。比如在学习陆游的《示儿》一文时:“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去感受诗人那种渴望家园统一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学生往往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了这种爱国之情。

2.设计一个正确良好的语文教育考核机制。语文考核机制不仅仅是针对学生,也应该针对教师。只有在一个合格的考核机制下,才能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教学机制。在语文教学考核中应该十分重视德育的考核。比如在学生的年终成绩考核中,考试成绩和平时的德育成绩按照比例进行打分;教师的年终考核也应该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

3.注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德育是在一个与人沟通的过程中慢慢培养的,单纯的一个人的德育是毫无意义的。教学实际上是两部分的结合,教与学,缺一不可。

4.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往往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教师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就会给学生带去错误的信息,对学生的德育发展产生消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起带头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要先做好,就好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少年儿童应该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

三、总结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渗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学校还是国家都应该注重德育的发展,为未来培养一批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曹昌花 让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16,(5),56-58。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英语教学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193-02

一、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给越来越多的高考考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结合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实际,大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以专科为起点,为很多高考失利的考生点亮了希望之灯,而这种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又给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提供了出国继续深造的平台。不容忽视的是,中外合作办学校中的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大部分学生属于来自城市的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普遍较好,自小便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娇气、依赖性强、盲目追求自认为“时髦”的事物等,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是将学生送出国门,接受国外原汁原味的专业课教育。因此,在有限的专科教育期间,大多数合作院校不开展思想政治课教育,而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英语和专业课的学习和提高上。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人们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尤其是中外合作办学的90后学生,由于缺乏中西方文化道德对比的指导,部分学生想当然地将西方文化中“自由”“个人主义”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简单化或者绝对化。鉴于以上现状,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英语教学活动中,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帮助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型人才。

二、英语教学和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英语教师,应时刻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同时也是实施道德教育的一方圣土。如何将英语教学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呢?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需要坚持“三原则”:适度原则、引导原则和结合实际原则。

(一)适度原则

英语课堂的主要任务是讲授英语语言知识和西方文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讲解课文的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作为英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和时事,适度对学生渗透道德教育,而不能简单地将英语课堂变成纯粹的德育课堂。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将道德教育有机地渗入到英语课堂中。切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二)引导原则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大多思想活跃,个性张扬,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模式。作为新时期的年轻一代,对父母、教师、学校不再是盲目地崇拜和遵从。因此,英语教师在导入道德教育时,要注意适当引导,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让他们在无意之中逐渐接受和认同。而不能将某些道德标准强压给学生,那样只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三)结合实际原则

无论是英语教学还是道德教育,只有和实际相结合,才能凸显其价值。和90后的年轻人谈“三纲”“五常”只能加深师生之间的分歧和代沟,脱离实际的道德教育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英语教师应避免谈论过于高调而又空泛的道德标准,而要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某些生活实际,和学生共同探讨道德问题。

三、在英语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一)在课堂中渗透道德教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名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因此,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除了教材内容的讲解,还要触类旁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例如,在分析小说The Great Gatsby(《伟大的盖茨比》)时,给学生布置作业进行讨论,并指导学生针对某些知识点扩展开来。如:什么是“美国梦”?“爵士时代”指的是哪个时期?它们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和标志?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盖茨比关于财富、地位和爱情的梦想以及这些梦想的最终破灭,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通过以上这些问题,英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如何正确对待财富、地位和爱情,培养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联系到当前年轻人中流行的“拜金主义”,帮助学生净化心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二)通过补充资料渗透道德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大多要参加雅思或其他英语等级考试,因此对英语的要求较高。英语教师要补充很多课外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综合水平和能力。在处理课外补充资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撰写读后感或者观后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笔者发现在此过程中,可以有效渗透道德教育。例如,很多学生都看过好莱坞经典大片《泰坦尼克号》,在观看过程中,很多人被主人公尼克和露丝的凄美爱情感动得泪流满面。但由于东西方基础文化环境不同,在爱情和婚姻观上,中西方存在一定的差异。婚姻在中国人眼里是人生头等大事,是非常严肃的道德问题。两人一旦结合就不会轻易改变,白头偕老、从一而终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喜新厌旧或者第三者插足都不会被社会轻易接受。而西方文化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每个人都有权选择和自己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如果发现现有婚姻是个错误,双方有权再做选择,强行维持一个没有爱情的婚姻是极其残忍的事情。就像影片中的女主人公露丝撇开自己的未婚夫而大胆追求自己一见钟情的尼克,可能在部分东方人看来这是要受到谴责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走出国门、接受西方教育之后,将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婚姻和爱情。

(三)利用“第二课堂”渗透道德教育

大学生“第二课堂”丰富多彩,尤其在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更是引入了很多新颖的元素,比如英语角、大学生暑期国外夏令营、英语话剧表演、演讲比赛、背诵大赛、外籍教师系列讲座等,这些活动都可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帮助他们学习成人、成才、成功的基本素质,使他们学会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明德尚美、遵纪守法的人,会学习、会做人做事、会合作、会生存和发展的人,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人。

四、结语

蒙牛总裁牛根生曾有经典名言:“小胜凭智,大胜靠德”,“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可见优秀的道德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多么重要。在中外合作办学的院校中,英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精湛的英语技能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在学生走出国门接受继续教育的时候,能够展现出优良的道德品质,能够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蔡克.继承传统道德文化,推进大学生道德建设[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2).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第4篇

听。即听话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话能力以及一些相关的知识,而听话能力的强弱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以及中学毕业后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听的教学,教师可以多方面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听懂,并能听之辨音,听之解意,能区分相同的语言组合所代表不同的含义,掌握意义上的区别,对重音的停顿、语调语气所表达的含义的辨别和理解,锻炼学生对反语弦外之言、言外之意的理解能力。

说。即说话能力的教学。主要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方式很多,如教师选准话题去引导学生旋转话题,进行说的练习,使学生达到判断必须迅速,教师可以锻炼学生的组合能力,使学生迅速地把材料组合在一起。另外,口语表达能力是锻炼学生“说”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老师可以培养学生课下多朗读课文,课上让学生复述,口头回答问题,多组织一些演讲比赛,针对一个题开“辩论会”进行“口头作文”比赛等。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读。即是阅读教学,是使学生从阅读中吸收知识、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还可以开发智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阅读技巧的运用能力,教师可以从多方面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总之,指导学生采用不同方式进行阅读,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读前教师先做指导,按不同的要求去进行,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写。即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的写作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个难题。教师应锻炼学生写文章,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去写,让学生多观察笔记,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积累词汇,写读后感、读书笔记等。教师在指导学生写的时候,一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以使学生形成综合的表达能力。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生 语文教学 品德修养 提升策略

高职生是青少年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群体不同于其他大学生的方面在于考试成绩普遍不理想,文化底子较差,生源也比较复杂。和所有青少年一样,他们也面临道德缺失的问题。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民族复兴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青少年时期又是每个人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可以说塑造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就是塑造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品质。

大学语文课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关于修身养性、立志成才等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其丰富性是其他学科无法超越的。课程内容是经过精心编选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有很多表现民族、阶级、群体、个人的高尚美德情操的作品。文学作品所表现的这些美好品质,是借助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塑造来传达的。学生最终接受作品需要经过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知、理解文学形象,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用心引领,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体验中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影响,进而内化为自己灵魂的一部分。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地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呢?

一.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欣赏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材的选文,或抒发某种情感,或阐明某个道理,或给人以教育启迪,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理解文章的思想主题,让学生置身文中,这样才能使其接受文章中传达出的关于品德与修养的内容。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这样才能达到在语文教学中水融地渗透品德教育,而不至于牵强、生硬。

教师可以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或者创设情景,来拨动学生的心弦,渗透品德教育。在课堂上,教师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可以用语言评价教材中人物的人格特点,赞美其中的优秀品格,批判其中人格的卑劣成分。也可以表述自己的人格取向,展示自己的人格力量。更可以点评学生的人格塑造过程中的得失,在领略教材的优美语言、感受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接受美好品质的熏染,摒除人格的弱点,为自己道德品格的形成提供营养。这是学生接受品格教育的最广泛的语文活动。例如在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倩何人、唤取红襟翠袖,揾英雄泪”一句,紧扣“倩”、“唤取”、“揾”这几个动词,让学生领会作者渴望报国、壮志难酬、岁月蹉跎、功业无成的悲愤心情,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的拳拳爱国之心。再例如学习《我与地坛》,“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由这句话,尤其是“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句,引导学生体察、感受关于母爱的深沉与博大,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学生颇为动容,内心受到震动。平日关于母爱的种种赞美,不再是一句空话。

总之,通过语文学习活动,感受品鉴语言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语言不仅是传情达意的工具,更是人的存在方式,语言的丰富性显示人的思维的丰富性、精神世界的丰富性。积累语言就是积累思想和文化。通过不断地接触语言材料,领悟其内容、意义,最后内化为自己的心灵的一部分,形成文化积淀,并作用于品德养成。

二.在积累体验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品德修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文字本身的魅力和教师的激情,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让学生走进文本,来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受到感染,然后身体力行。教师在课堂上也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或褒或贬、或抑或扬,教师充满激情,就会振奋学生,让学生感悟更深,从而在情感上博得学生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还是《我与地坛》一课,在课堂上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了母爱的深沉博大,让学生课下结合自身体会写读后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在之后的反馈中,很多学生表示修正了对父母的态度。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感受能力主要是在阅读中提高,只有自己读进去,才会有切身的感受,有感受才会有感受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不带任何功利目的自由地读,尤其是经典,应让学生尽量免受定评的影响,也不要预设条条框框,先入为主地强加给学生某种暗示,影响学生的感知,失去对文本的自我理解。学生在阅读中关注情节和人物命运是很自然的,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捕捉并珍视阅读文本所获得的直觉感受。

其次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这和以往的教学教给学生方法,以使学生能有效省时地掌握真理性的认识(教师的、教参的)不同,是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授之以渔”。根据文本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生命体验。读书必须要眼到、口到、心到,在这个过程中,语言、词汇、语感有了,思维方式、心理模式也有了。阅读是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只有自己掌握了读书方法,阅读才能为人的塑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发挥作用。

在语文学习中,语言、思想、文化的积累都是内隐获得的,应排除急功近利的思想,只要投入,自然会有所获得。教师应重视帮助学生理解语义,让学生通过抽象语义提供的审美意象的有关信息,充分调动其联想和想象,去重构形象、画面,再造意境,把握文章的内在含义及其“风骨”、“寄托”。教师作为帮助者,应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文本深层世界的精神通道。

三.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融入品德修养观念,引导学生有所表达

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常会发生一些必然的联系,教师捕捉到链接点,就是渗透的最好时机。徐中玉版《大学语文》的编排体例,是以主题为分类单元,共分12个单元,有“以民为本”、“心怀天下”、“和而不同”、“品格修养”等,选文各有特色,整体上丰富多彩,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关于修身养性、品德培养等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非常适宜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既不是牵强附会,也不是随意地宣泄情感,更不是纯粹的说教。这种联系自身实际的比较分析解读,一方面深化了对原文思想和内容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学生的内在品格。

语文教学“育人”功能的实现与思品课有所不同,一定是在语文知识、能力、素养的教学培养过程中潜移默化实现的,是在有意无意之间的悄悄演变,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缓慢生长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可行的。

在教学中,基于文章内容,基于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应创设情境,营造一定的氛围,或分组讨论,或组织读书报告会,巧妙地提出一些问题,能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热情,点燃他们思想的火花,让他们畅所欲言。无论是复述、谈话、点评、仿写,还是读后感,都应鼓励。学生内心被触动之后,感到非说不可,不吐不快。在此基础上,抓住时机,让学生将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形成文字,互相交流。若有不同意见,可以充分地申述和展开,求大同存小异,在价值观层面上达成较好的一致。在课外则让学生自办墙报、手抄报、班级刊物,增加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并鼓励学生把目光投向校外的报刊杂志。学生在积极的活动中表达自己,展示自己,提升自己。在语文素养、能力提高的同时,培植健全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高职生的品德修养问题让人担忧时,让我们坚守语文这一阵地,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学生,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好底子。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铸就美好的心灵,养成高贵的人品。让我们将语文教学中的品德培养进行到底!

参考资料

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魏丽筠.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学术探索,2011.09.

3.王大磊.青少年阅读经典著作的现代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2009.06.

4.陈娴.漫谈30年高校教学改革下的徐中玉本《大学语文》教学[J].文教资料,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