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象的耳朵教案

大象的耳朵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象的耳朵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象的耳朵教案

大象的耳朵教案范文第1篇

一、尴尬的“情境”

前不久,一位教师执教《泊船瓜洲》这首诗。为了让孩子们感受王安石的思乡之情,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同学们,诗人泊船瓜洲,远望自己的家乡钟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我们一起想象一下:此时此刻,诗人可爱的孩子在家中做些什么?诗人那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又在做些什么?

(深情的音乐声中,学生各抒己见。)

生1:春天的景色真美呀!可是诗人那可爱的孩子却无心欣赏美景。他站在家门口,望着父亲远行的方向,眼巴巴地盼着父亲快快回家。

生2:诗人那可怜的孩子正在家里,哭着问妈妈:“妈妈,我想爸爸,爸爸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呀?”

生3:诗人那满头银发的老母亲正站在院子里,眼望那一轮月亮,说道:“月亮呀,我的孩子已好久没有回家了,也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

生4:我觉得年迈的老母亲虽然对儿子牵肠挂肚,但却什么也不会说,只是在心中默默祝福:“孩子,在外面要注意身体,娘很好,不要牵挂。”

……

孩子们淋漓尽致的表达会让人啧啧称赞,但细细思之,却会发现这其实是课堂上的“穿帮”现象。查阅资料,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作于宋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的母亲死于嘉佑八年(1063年)。写这首诗时,诗人的母亲已去世十多年。梁启超所著《王荆公》第十九章《荆公之家庭》中说道:“荆公子,曰雱。雱为荆公次子,长子早夭,荆公并无他子。”王雱生于1044年,卒于1076年。写这首诗时,王雱已然三十多岁,又怎么会在家哭泣思父?

如同基因的错误和突变会推动物种进化一样,与胶片伴随始终的“穿帮”现象促进了电影艺术的发展。如果能够积极反思和总结课堂上的“穿帮”,就可以避免今后类似现象的发生,促进我们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要时刻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和处理方法,有所悟,有所醒,避免因工作中的失误而给学生的成长造成“误导”,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二、糟糕的“生成”

教学《九寨沟》这篇课文,学到“九寨沟的珍稀动物”这段时,竟有意外的收获。

生:老师,我发现书上的标点用错了!九寨沟那么多珍稀动物,书上只写了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和小熊猫这四种动物,我觉得应该用省略号,可是书上却用了句号。

师:同学们,大家想想:在九寨沟还会有哪些动物呢?

(学生纷纷发言。)

生1:或许我们还会看到体态笨重的大象。它在森林里悠然自得地散步,还不时地拍打着蒲扇似的大耳朵,真可爱。

生2:也许,我们运气好会看到一只神气的大犀牛。你看它在树林里耀武扬威地闯来闯去,眼睛斜视着,一点也不把其他动物放在眼里。

……

只要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就会发现课堂又出现了“穿帮”:学生让大象、犀牛强行在九寨沟安了家,教师却没能及时指出。学生的回答不是“意外的精彩”,而是糟糕的“生成”。

面对这样的“穿帮”,如果采用“回避”“转移”的方法,就会使本应精彩的课堂变得黯淡无光。因此,教师要学会“转身”,学会“抛球”,把球传给学生。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是需要用智慧求解的方程式,是教师必须用心诠释的必答题。面对学生在课堂上呈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警惕教学过程中虚假或错误的信息。盲目遵从或不置可否,暴露了为师者的底气不足,学生将获得不可靠的知识,形成错误的概念。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只有不断充电,才能做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唯其如此,才能让教育无悔,让精彩继续。

三、虚假的“自由”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小稻秧脱险记》这篇课文介绍了杂草对小稻秧生长的危害,喷洒除草剂对小稻秧的保护作用。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分角色读课文。

(小稻秧、喷雾器大夫等角色都被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选去了,偏偏杂草的角色没人愿意认领。)

师: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来读一读?

(仍没人响应,还有几个男生脸上露出不屑的神色。)

师:(指名语文课代表)杂草虽然是个反面角色,但也需要有人来读呀,就你做杂草吧!

学生一片哄笑,语文课代表无可奈何地充当了杂草这一角色。

课堂中,真实的声音才是最美的声音,平等的对话才是最好的对话。以上案例中,教师表面上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给予其选择的机会,但实际上教师给予学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课堂上之所以造成这种“穿帮”现象,是因为,教师没有做到“目中有人”,而是在生搬硬套执行自己预设的教案

面对“穿帮”,教师要及时补救,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换个角度想一想,就可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减少因“穿帮”而造成的损失。反思这个教学片段,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不仅要促进学习、学会倾听,还要参与学习。如果学生不想读,教师完全可以以身作则,自己做一回“杂草”。

课堂上的对话应该充满真诚,充满生命的活力,而不是一种声音的“独白”,更不是全班学生的“众口一词”;应是由不同思想和观点碰撞的“交响”,这样的对话才会唱响学生发展的“同一首歌”。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经常会使出浑身解数,利用新招新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可是我们却常常发现很多教师错误地把一些“谎言”也看作是“巧妙”的教学设计,导致课堂出现了令人尴尬的“穿帮”现象。

静思默想,在“谎言”揭穿后,我们在学生心中又播种下什么?你留给学生的又将是什么?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善意”的情境设计。问题就出在这“设计”上,没有把课堂当做真正的生活去看待。从本质上讲,这是因为“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真实存在。因此,我们在追求激情引趣的同时,所采用的方法一定要准确、恰当,否则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

相关期刊更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数字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海燕出版社有限公司;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

快乐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