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妆品化学论文

化妆品化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妆品化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妆品化学论文

化妆品化学论文范文第1篇

来自国家质检总局的信息,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近期多次从来自日本的进口化妆品中查出禁用成分,质检总局要求各地检验检疫机构加强对来自日本进口化妆品的检验检疫工作。

来自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消息显示,近日,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从来自日本宝洁株式会社蜜丝佛陀公司制造的SK-Ⅱ品牌系列化妆品中检出禁用物质铬和钕。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对一批SK-II重点净白素肌粉饼进行检验后发现,其钕成分含量高达4.5 mg/kg。此外,SK-II清透防晒乳液、SK-II多元修护精华霜、SK-II护肤洁面油、SK-II护肤精华露、SK-II重点净白肌粉底液OB-2、SK-II护肤面膜、SK-II重点净白素肌粉底液OD-3、SK-II润采活肤粉凝霜OB-2系列进口产品中均被检出禁用物质铬,其含量为0.77 mg/kg至2.0 mg/kg。

9月21日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SK-II的12种产品在沪分别验出铬、钕,其中3种产品在国家质检总局此前公布的名单之外,包括SK-II护肤洁面霜、SK-II活肤抗皱修护膜、SK-II重点净白精华液。

之后,倩碧、兰蔻、迪奥、雅诗兰黛四大知名品牌化妆品六种粉饼含有的铬、钕等违禁物质被香港标准及鉴定中心查出。

9月22日SK-II宣布,决定暂停其在中国的产品销售,并暂时停止SK-II专柜的运作。

按照我国《化妆品卫生标准》(GB7916)的有关规定,化妆品中不能含有铬、钕等禁用物质。据介绍,铬为皮肤变态反应原,可引起过敏性皮炎或湿疹,病程长,久而不愈。钕对眼睛和粘膜有很强的刺激性,对皮肤有中度刺激性,吸入还可导致肺栓塞和肝损害。我国和欧盟等有关国家的相关规定中均把这两种元素列为化妆品禁用物质。

国家质检总局已就此事致函日本政府主管部门及驻华使馆,要求日方有关部门加强对输华化妆品的管理,保证输华化妆品符合中国国家标准的要求。同时,国家质检总局还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检验检疫机构加强对来自日本进口化妆品检验检疫工作,确保进口化妆品安全。

国家质检总局表彰2006年中国名牌产品生产企业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6年9月4日国质检质〔2006〕389号文件。文件说,根据《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的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权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在91类产品中开展了2006年中国名牌产品的评价工作。经企业自愿申请,专业委员会严格评价,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确认了532家企业生产的556个产品为2006年中国名牌产品。并对获得2006年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532家企业通报表彰。

在2006年中国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名单中,涉及日化企业的有:上海华银日用品有限公司、天津郁美净集团有限公司、资生堂丽源化妆品有限公司、江苏隆力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丝宝股份有限公司。

购机零首付,南明助你赢

――香港南明美容集团广州专场主题会

[本刊讯]2006年9月26日,香港南明美容集团在广州中国大酒店召开了专场新闻会,国内外的众多专业买家以及海峡两岸主流媒体应邀参加了会。

会上,南明美容集团联合两大世界级的美容仪器巨头――意大利著名医疗及美容仪器制造商及上市集团SHARP & BOTANIC,以及来自韩国的著名美容仪器厂商DAEYANG MEDICAL集团,斥资打造的 “双零增机”月供计划,受到与会嘉宾的极大关注。

“双零”即指购机零首付、月供零利息。美容机构只需交纳10%的仪器保修押金即可开始为期六个月的分期付款购机,在付款期满后保修押金将全款退还,还将额外获得为期一年的免费保养服务。此项业务的推出无疑将会为中小型美容机构提供极大的扶持。

众所周知,进口高科技美容仪器无论在科技的先进性以及产品的安全及功效方面,均明显优于国内的同类品牌及OEM产品。因为世界级的仪器制造商,一般都拥有自己成熟独立的研发机构,原厂产品均是经过多年巨资研发的最新成果。随着国内美容行业的不断发展,进口高科技美容仪器已经成为提升美容机构档次、稳定及发展客源的增值利器。但同时也正因为原厂高科技美容仪器多来自最新的研发成果,因此需要较高的科技研发成本,在上市初期,虽然具有优秀的性价比,但仪器的绝对价格往往高于国内技术相对滞后的OEM产品。使一些需要且渴望拥有进口美容仪器却经济实力不足的中小型美容机构只能望机兴叹。

南明此举旨在创造同等的竞争平台,令广大中小型美容机构不必再因资金实力徘徊在进口美容仪器的门外,成功的突破投资瓶颈,迅速便捷的拥有进口的高端美容仪器及专业的顾问服务,并享有所采购仪器的最终产权。

双零增机月供计划首次推出的五部仪器均是经过市场实践、享有极佳口碑、安全、稳定的高科技美容仪器。包括Slim light6.9深层光能雕塑再生仪、Light Peel 940光钻美白嫩肤仪、THERMA-G PLUS RF热能射频仪、五行能量消脂舱 ELS18和Breast Fit System美胸魔师。

中国香化协会对染发剂安全性问题的说明

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对某些媒体、网站“含对-苯二胺的染发剂能致人死亡”的消息进行了查证:消息中所宣称信息来源――WHO(世界卫生组织)没有过类似信息,大量试验数据证明对-苯二胺按目前使用浓度用作染发剂成分是安全的。目前对-苯二胺仍是用于永久性染发剂中效果很好的成分。

根据美国CIR(化妆品成分评审指导委员会)对于对-苯二胺用于永久性染发剂的评价是:动物试验数据支持对-苯二胺无致畸性和致癌性的结论。流行病学数据也证实含有对-苯二胺的染发剂无致癌性。欧盟SCCP(欧盟独立科学委员会)的结论是,根据对致癌性的研究,没有证据表明对-苯二胺具有致癌性。IARC(国际癌症研究所)所做的结论也表明没有证据可以认为对-苯二胺具有致癌性。根据大量数据分析,包括对过去40年间11个国家做的79项研究的严格审查,均没有发现在染发产品和任何类型的癌症(包括白血病)的发病风险增加之间有任何关联。

综上所述,中国香化协会认为对-苯二胺用于染发剂是安全的,不具致癌性,但可能引起过敏。

对-苯二胺是一种致敏剂,某些人在正确的使用条件下也可能会引起过敏。对那些不会产生过敏的人来说,专家组的结论是:对-苯二胺按目前使用浓度用作染发剂成分是安全的。但要提醒的是必须按照使用说明使用含有对-苯二胺的染发剂,而且不能用于染眉毛和眼睫毛。

《中外化妆品法规对比研究与市场问题》的专家剖析媒体会

卫生部近期开展针对化妆品质量的专项整治工作,面对化妆品行业中相继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其中暴露出的我国化妆品行业中的诸多问题,中华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业商会副会长、中国美容美发化妆品咨询网(省略)总编辑、生物医学美容专家杨志刚教授于2006年9月19日下午召开关于《中外化妆品法规对比研究与市场问题》的专家剖析媒体会。 目前,在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中国化妆品行业的发展进入了瓶颈阶段,从生产角度讲,两大状况凸现:一是本土品牌化妆品纷纷被外资品牌“招安”;二是美容院使用的国内化妆品品牌繁多而质量堪忧,美白产品“汞超标”事件,宣称“祛痘、除螨”等功效的化妆品夸大其辞现象频频出现,使得消费者对国产化妆品的投诉逐年增多。这些问题的出现虽然是在少数生产企业中发生的,但都对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国内很多优秀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并不顺畅,资本积累不足,研发力量不足,管理经验匮乏都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全社会的配合。本次专家剖析媒体会的举行,一方面,使大众媒体和专业媒体更加清晰地了解了国内外化妆品行业的政策法规;另一方面,媒体能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外化妆品市场的发展现状,这样的交流平台无疑会有助于大众媒体和专业媒体更好地宣传化妆品行业。

第九届全国日用化工学术研讨会将在京举行

北京日用化学工业学(协)会定于2006年 10 月 25 日至26日在北京市崇文城建开发公司六层礼堂举办“第九届全国日用化工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到了国内外日化行业知名专家、教授、学者撰写论文并发表精彩演讲。参加会议人员来自全国日化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近300人。会议将成立论文评审小组,对评选出的优秀论文给予奖励,并向北京市科协推荐。会议将聘请国家、北京市技术监督部门的领导介绍政策法规的最新信息;邀请北京市有关部门领导到会并讲话。

研讨内容:国际化妆品和个人护理品市场分析、国内2005年化妆品回顾及2006年的展望;有关化妆品政策、法规的最新信息;国内外日化新技术及其发展前景;天然植物萃取物、生化添加剂及各种活性成分在日化产品中的应用及进展;新型美白剂及有关乳液配方设计;防腐剂应用的最新进展;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保护型装置的研制与开发等。

会议收费标准:参加会议人员每人收费200元,包括两顿午餐(自助餐)和一本论文集。需要住宿者可在回执上注明,可帮助安排(费用需自理)。会议地址:北京市崇文门外东打磨厂街3号北京市崇文城建开发公司六层礼堂(崇文门菜市场西侧)。报到时间:外省市10月24日下午2时至5时,北京市10月25日上午8时,开会时间:2006年10月25日上午9时。详情请咨询北京日化学会。

联系电话:67113081 13521723038 传 真:67173252

化妆品化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壳聚糖;表面活性剂;研究及发展

壳聚糖是一种阳离子型聚电解质天然多糖,壳聚糖表面活性剂无毒、无公害,易于降解,不污染环境,同时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壳聚糖主要存在于甲壳素中。而甲壳素广泛存在于虾、蟹和昆虫的外壳中。壳聚糖又称壳多糖、可溶性甲壳质,是甲壳素脱去乙酰基的产物。

1、壳聚糖的表面活性

虽然壳聚糖自身没有很大的疏水基团,但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氨基质子化程度降低,从而壳聚糖分子链就表现出了疏水性。可通过酰化、羟基化、氰化、醚化、烷基化、酯化、酰亚胺化、成盐、螯合、水解、卤化、接枝与交联等反应,可制备壳聚糖类衍生物[1、2]。隋卫平等[3]将壳聚糖进行亲水和疏水改性,合成了(2-羟基-3丁氧基)-丙基羟丙基壳聚糖。结果表明,壳聚糖本身没有活性,但疏水改性后有具有明显的表面活性。

2、壳聚糖类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壳聚糖的研究与开发已经涉及到很多领域壳。壳聚糖分子中存在羟基和氨基,可以通过对羟基和氨基进行化学改性,从而来改善其溶解性能[4]。范金石[5]通过壳聚糖降解水溶性――壳低聚糖为原料,分别与烷基缩水甘油醚、脂肪酰氯和环氧丙基长链烷基二甲基氯化铵反应得到了三个不同系列的新型壳低聚糖衍生物,而且涵盖了所有的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三类,再对合成的低聚糖表面活性剂的溶解性、表面活性、乳化性能、起泡性能、增溶性能等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深刻的研究。

3、壳聚糖类表面活性剂的发展趋势

壳聚糖类表面活性剂属于糖类表面活性剂,表现出良好的表面活性。该类表面活性剂无毒,无公害,有良好的pH稳定性能、抗氧化性能,因此可完全其应用于化妆品配方和食品中。用于发用制品能保持头发的光泽、柔软、易梳理和抗静电;用于化妆品中,能使皮肤具有良好的调理性能;因此可将其用于保湿润肤液、香波、浴乳、洗面奶等洗涤化妆品中。此外壳聚糖表面活性剂是纯天然的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乳化性、吸湿保湿性、增溶性、抗菌性等性质,可以在洗涤、医药、食品、化妆品、纺织印染、石油、环保等多种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1)在食品上的研究进展

1.1壳聚糖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由于壳聚糖本身无毒无害的优利特点,使壳聚糖可以作为食品添加的首选材料。在牛奶中加入适量的壳聚糖可以促性肠道杆菌的发育,从而间接促进乳糖酶的生长,因此更好的被人体吸收;此外食品中加入壳聚糖还可以畅通排毒效果[6]。

1.2壳聚糖在肉制品保鲜上的应用。在研究壳聚糖对肉类保鲜的研究时,最终发现一定质量分数范围和不同浓度的壳聚糖都有效对猪肉进行保鲜,最后达到肉类保鲜的效果[7、8]。

2)在生物工程方面的研究进展

Liu[9]等利用壳聚糖修饰电极测定神经传递素代谢物3,4一羟基苯乙酸,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响应时间快,灵敏度高。Nishimura等研究对甲壳素衍生物的研究发现该衍生物可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同时还发现壳聚糖硫酸酯还具有具有抗凝活性[10]。

3)在纺织工业的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抗菌织物认识的提高,抗菌织物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壳聚糖具有生物降解性和生物兼容性,是非溶出型抗菌剂。因此在纺织工业发展前景很大。壳聚糖可作为织物的整理剂、上浆剂、印染助剂等使用,具有柔软性、耐燃、防静电、防霉等特点[11]。

4)在工业上的研究进展

由于我国具有丰富的甲壳素资源,有巨大的甲壳素、因此壳聚糖产品越来越受关注。而在有机硅中掺杂这壳聚糖的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好的催化性能。由于此种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低,乳化作用大,润湿性好,增溶性能好,而且起到很好的起泡、稳泡和抑泡作用,现在已广泛于纺织、化妆品、涂料、农业化学品、医药、机械加工等行业。

5)在农业方面的研究进展

壳聚糖溶液可以减轻消除玉米的黑穗病,蒋挺大等[12]证实了:利用壳聚糖较强的抗菌能力,可将壳聚糖与蛋白混合来作为土壤的改良剂,这种改良剂易于可降解,可作为优质的肥料使用。有机硅壳聚糖表面活性剂对于农药技术带来根本性变革。此类表面活性剂可促进农药制剂附着、润湿、铺展及渗透能力,对农作物有关键作用。由于此类表面活性剂易于降解,因此减少农药的残余量,节省水源[13、14]。

4、市场前景及发展前途

壳聚糖作为一种无毒无害,易降解的纯天然生物有机资源。受到世界诸多国家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例如:在日本,壳聚糖类食品作为唯一一种功能型保健食品;而欧洲及美国的营养学界则把壳聚糖称作六大要素(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和壳聚糖)之一,并且大量研制以壳聚糖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现以投放到市场中。

而我国拥有丰富甲壳素资源,发展壳聚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经年来,随着各国对壳聚糖的认识不断提高。研究不断深化,壳聚糖已应用于许多领域中,其中化妆品、食品工业等行业对壳聚糖的需求日益加快;壳聚糖在医药、化工、造纸、农业、环保、轻纺等领域中正在得到广泛的应用。

小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表面活性剂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而表面活性剂的种类也日益变得越来越多。表面活性剂的改性也成为所有研究人员研究方向。而壳聚糖表面活性剂是新型的,绿色的表面活性剂。具有性能优良、易生物降解、高效、安全等特点。

参考文献

[1]徐君义.21世纪是甲壳素世纪吗?[A].中国甲壳资源研究开发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7.11-13.

[2]夏文水,陈洁.甲壳素和壳聚糖的化学改性及其应用[J].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1994,13(2):162-164.

[3]隋卫平,杨秀利,杨倩.应用化学,2002,19(9):890―893.

[4]马宁,汪琴,孙胜玲等.甲壳素和壳聚糖化学改性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4,16(4)・643---653.

[5]范金石.甲壳低聚糖类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青岛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6]林伟忠.甲壳素/壳聚糖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1996,(12):11-15.

[7]赵希荣,夏文水.壳聚糖的抗菌防腐活性及其在食品保藏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2):157―160.

[8]段静芸,徐幸莲,周光宏.壳聚糖在冷却鲜猪肉保鲜中的应用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1,22(9):26―28.

[9]ihua Liu ,Itaru Honm a ,H aoshen Zhou.A m perometric biosensor

based on tytesinase ―conjugated polysaechride hybrid film :Selective

determination of nanomol~neurotransm it ters me tabolite of 3,4 一 di―hydro xyphenyl acetic acid (DOPAC ) in biological fluid [J].Biosen―sors and B ioelectronics,2005,21(5) :809―816 .

[10]Muzzarerelli RAA.Chitin and its derivatives newt reads of applied research [J].Carbohydrate Polymers.1983,3:53-57.

[11]钱国强,周菊岩,马建标等.壳聚糖微球固定化L-天门冬酰胺酶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6,17(7):1147.

[12]蒋挺大.甲壳素[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化妆品化学论文范文第3篇

国内外多家行业技术组织、高校为其保留席位,这些职位提供方有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国际化妆品化学家学会联合会、日本化妆品技术者会、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江南大学。从1994年进入500强企业美国宝洁公司开始,一直从事发用品的研究与开发,历时14年之久,研究方向有头发定型产品技术与配方、配套香波及护发素技术、全球护发产品技术和全球香波技术等。现任宝洁公司全球美发护发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

部分:

T. Kodaira, J. Z. Yang, and H. Aida, "Solvent Effect on the Radical Copolymerization of N-Methyl and N,N-Dimethylacrylamides and N-Methylmethacrylamide with Methyl Methacrylate", Polym. J., 20, 1021 (1988).

T. Otsu and J. Z. Ya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N-Substituted Citraconimides as Polymerizable 1,1,2-Trisubstituted Ethylenes", Polym. Bull., 24, 475 (1990).

J. Z. Yang and T. Otsu, "Radical Copolymerization of Dibutyl Citrconate and Mesaconate with Vinyl Acetate", Makromol. Chem., Rapid Commun., 11, 549 (1990).

J. Z. Yang and T. Otsu, "Radical Polymerization Behavior of Itaconic Anhydride", Chem. Express, 5, 805 (1990).

T. Otsu, M. Okuo, H. Watanabe, and J. Z. Ya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Dialkyl Itaconic Derivatives",Chem. Express, 5, 953 (1990).

T. Otsu, H. Watanabe, J. Z. Yang, and M. Yoshioka, "Synthesis of Polymers from Itaconic Acid Derivatives", Chemistry (日语), 45, 282 (1990).

J. Z. Yang and T. Otsu, "Radical High Polymerization of b-Monoalkyl Itaconate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esulting Polymers", Polym. Bull., 25, 145 (1991).

J. Z. Yang and T. Otsu, "Study on Radical Polymerization Reactivity of ?-Alkyl-?-methyl Itaconates", Makromol. Chem., Rapid Commun., 12, 205 (1991).

T. Otsu and J. Z. Ya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Itaconic Anhydride and Reactions of the Resulting Polymers", Polym. Int., 25, 245 (1991).

J. Z. Yang and T. Otsu, "Alternating Copolymers from the Radical Copolymerization of Citraconic Derivatives with Isobutyl Vinyl Ether", Polym. Int., 26, 63 (1991).

J. Z. Yang and T. Otsu, "Reactivity of Citraconic Anhydride, N-Alkylcitraconimides, Dialkyl Citraconates, and Dialkyl Mesaconates in Radical Copolymerization with Vinyl Acetat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esulting Copolymers", Eur. Polym. J., 27, 1081 (1991).

J. Z. Yang and T. Otsu, "Terpolymerization Behavior of Citraconic Anhydride, Styrene, and Isobutyl vinyl Ether", Polym. Bull., 26, 509 (1991).

T. Otsu and J. Z. Yang, "Synthesis of Alternating Copolymers from N-Alkylcitraconimides and a-Methyl Styrene", Polym. Commun., 33, 528 (1991).

J. Z. Yang and T. Otsu, "Radical Copolymerization of Citraconic and Mesaconic Acids with Styrene", Chem. Express, 6, 41 (1991)

J. Z. Yang and T. Otsu, "Radical Polymerization Behavior of Itaconic Acid in Dioxane and Ethanol", Chem. Express, 6, 49 (1991).

J. Z. Yang and T. Otsu, "Radical Copolymerization of Citraconic Anhydride with Styrene and Terpolymerization of Citraconic Anhydride, Maleic Anhydride with Styrene", Macromolecules, 25, 102 (1992).

T. Otsu and J. Z. Yang, "High-Molecular-Weight Alternating Copolymers from Thermal Copolymerizations of N-Alkylcitraconimides with Styrene", J. Macromol. Sci. Pure Appl. Chem., A29, 207 (1992).

T. Otsu, H. Watanabe, J. Z. Yang, M. Yoshioka, and A. Matsumoto,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mers from Itaconic Acid Derivatives", Makromol. Chem., Macromol. Symp., 63, 87 (1992).

J. Z. Yang and R. M. Ottenbrite, "Polycondensation of b-Benzyl-L-Aspartate Utilizing Diphenyl Phosphoryl Azide as Condensing Agent", Polym. Preprints, 33 (1), 1115 (1992).

J. Z. Yang, M. Wang, and R. M. Ottenbrite, "Synthesis of Copoly(amino acids) as Potential Biomaterials by Diphenyl Phosphoryl Azide", J. Bioact. Compat. Polym., 8, 69 (1993).

J. Z. Yang, M. Wang, and R. M. Ottenbrite, "A study of The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of Poly(amino acids) Synthesized by Diphenyl Phosphoryl Azide", J. Macromol. Sci., Pure Appl. Chem., A30, 503 (1993).

J. Z. Yang, M. Wang, R. M. Ottenbrite, and I. I. Negulescu, "Synthesis of Copoly (amino acids) through Direct Polycondensation", Polym. Preprints, 34 (1), 536 (1993).

J. Z. Yang, M. Wang, and R. M. Ottenbrite, "A study of Polymerization of Amino acids by Diphenyl Phosphoryl Azide: Dependence of The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on Synthesis Conditions", Polym. Preprints, 34 (1), 538 (1993).

J. Z. Yang, M. Wang, L. Fambri, and R. M. Ottenbrite, "Convenient Synthesis of Natural Amino Acid - Containing Nylons", Polym. Preprints, 34 (2), 420 (1993).

J. Z. Yang, "Book Review: Modern Methods of Polymer Characterization", J. Bioact. Compat. Polym., 8, 83 (1993).

Y.-S. Lee, J. Z. Yang, T. Sisson, D. Frankel, D. F. O'Brien, J. Gleeson, and S. M. Cruner, "Polymerization of Nonlamellar Phospholipid Assemblies", Polym. Preprints, 35 (1), 456 (1994).

Y.-S. Lee, J. Z. Yang, T. Sisson, D. Frankel, J. Gleeson, E. Aksay, S. L. Keller, and S. M. Cruner, D. F. O'Brien,"Polymerization of Nonlamellar Lipid Assemblies", J. Am. Chem. Soc., 117, 5573 (1995).

Y. Sei, J. Z.Yang, X. Luo, T. Kato, “Dermatology Practice 5 - Skin Care Practice, Chapter 6: Dandruff and Seborrheic Dermatitis (日语)”, Bunkodo, Tokyo, 1999.

杨建中,“头发的损伤与护发”, 中国化妆品(行业版),102, 62 (2002).

35. 陆坚,杨建中,“海飞丝去屑润发精华露――启动巨大的护发品市场”,中国化妆品(行业版),118, 72 (2002).

杜荣昌,王侠生,朱敏,章强强,罗东辉,杨建中,“头皮屑的发生及去头屑香波的应用”,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18(3),245,2002.

杨建中,“浅谈染发对头发的影响以及染后护理”,中国化妆品(行业版),128, 70 (2003).

杨建中,“高分子与头发化妆品”, 中国化妆品(行业版),138, 60 (2003).

J.Z.Yang, “Aesthetic Dermatology: IV. Shampoo and Conditioner (日语)” , Nanzando, Tokyo, 331-335 (2005).

C.LaTorre, B.Bhushan, J.Z.Yang, P.M.Torgerson, “Nanotribological Effects of Silicone Type and Deposition Level and Surfactant Type on Human Hair us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J. Cosmet. Sci., 57, 37 (2006).

1. 头发损伤的模型

在当今的日常生活中,能够引起头发损伤的因素比比皆是。因而,通过使用优质的护发产品来修复受损伤的头发是广大消费者的共同愿望。然而,怎样才能设计出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护发素技术呢?本文作者根据在宝洁全球护发研发中心的多年实际工作经验,举例论述护发素技术设计中的一些基本思路和手段。希望能对同行业的技术人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首先,作为技术设计的出发点,深刻理解头发受损前后其结构及性能上的变化十分重要。事实上,头发受损前后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与造成头发损伤的原因及损伤的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众所周知,造成头发损伤的主要原因有烫发、染发等引起的化学损伤,梳理等引发的物理损伤,由于热吹风或电烫时温度过高而引起的热损伤,以及日光损伤及气候老化等。理论上讲,物理损伤主要影响头发的表面性能,而化学损伤则波及表面及内部结构。然而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多种因素同时起作用。因此,针对不同原因造成的头发损伤,分别建立受损后结构及性能变化的模型极为重要。

以由漂白或染发引起的化学损伤为例。染发剂和漂发剂是透过毛小皮,进入毛皮质中而发挥作用的。其中永久性染发是通过将氧化染料渗透到头发内部,并在氧化剂的作用下发生氧化聚合,生成高分子色素而染色。而脱色也是通过将漂白剂与头发中的黑色素发生氧化反应而完成的。这些化学反应都不可避免地会改变毛发的表面及内部结构。而毛小皮会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毛小皮最外层的疏水性保护膜――脂肪酸层(F-layer)将首先被分解而脱离,使得头发表面变得比较亲水且带更多的负电荷。图1中的原子力电镜图显示,在高相对湿度的环境下,受损伤的头发表面附着着一层湿气。这就证明了受损后的头发更加亲水。进一步的损伤会使毛小皮上出现许多微小的空洞,最终毛小皮变得粗糙并容易出现剥蚀。同时,化学处理还不可避免地会改变头发内部的结构,如引起头发中蛋白质流失、结晶度下降等。

上述因损伤而引起的结构及性能的变化会严重影响头发的美观,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烦恼,甚至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受过损伤的头发摸上去感觉“没有光泽” 、“粗糙” 、“缺乏弹性” 、“不易梳理”、“易断发”等等。这些都是上述物理化学性质变化的表观现象(图3)。实际上,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受损伤的头发有含水量降低,拉伸强度下降,弹性及韧性下降,颜色和光泽损失,表面纹理变得粗糙等物理性能的变化。干燥、缺乏水分又会进一步促使头发的剥蚀,形成恶性循环。而头发受损后光泽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发表面变得粗糙,对光的反射效率降低所造成的。因此,为消费者提供能够有效地恢复头发性能的护发产品是十分重要的。

2. 头发修复技术的设计概念

如前节所述,头发受损后会出现许多与以前不同的表观变化。而在设计修复技术时,我们应该抓住其本质的物理性能变化,如疏水性变化及表面光滑度变化等。针对这些变化而选择相应的技术,并通过大量的实验筛选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里用两个最广为人知的护发成分作为例子来论述怎样进行最佳设计。

既然恢复头发的疏水性和平滑性是修复损伤头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使用含有丰富的疏水性基团的成分应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因受损后的头发带有更多的负电荷,选用带正电的阳离子化合物与其相结合则显得更有意义(图4)。由此可以想象,长碳链(碳十六以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将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季铵盐等)能够与头发表皮的阴离子相互吸引,有效地吸附在头发上,从而给头发重新覆上一层疏水保护膜。它同时也起着层的作用,使头发变得光滑、柔软。

众所周知,另一类常用的护发成分是硅酮类(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醇、氨基硅酮等)。这里主要是利用了硅酮类的高疏水性及低表面张力的特点。由于具有极低的表面张力(16-20mN/m),硅酮可以均匀在头发表面展开而形成薄膜。从而使头发表面变得平整光滑、富有光泽。同时也可一定程度防止头发中水分的挥发。从图5的原子力显微镜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硅酮膜的平滑效果。

除了上述两类广为人知的护发成分外,还有很多可供选择的原料,这里不一一赘述。但既然护发剂的选择很多,为什么有些产品对头发的修复效果却并不理想呢?可见选择最佳的护发成分的组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3. 头发修复技术的优化方法

这里还是以以上述两种常见的护发成分为例进行说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及硅酮的种类繁多,选择起来并不容易。选择的关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 首先要根据对象消费者群的发质,设定头发修复程度的技术指标。显然对于要求高的消费者如达不到其要求、或反之给要求较低的人以过高的护发效果,都难以使其满足。

2) 在选择原料时,要根据其实际功能做到分工清晰,各有所用。最好能够通过单一变数的实验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寻求原料之间的互补性及协同作用。

3) 积极应用各类理论模型来指导原料的筛选工作。这样做可以提高筛选的效率。

4) 根据功能上的要求,选择适当的物理性能参数作为筛选过程中的指标。

下面就举几个例子来具体地说明一下。首先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设计为例。在选择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时,除安全性及成本之外,还应考虑以下两个关键因素。第一是它在头发上的附着效率。再者就是对头发疏水性及光滑度的改善效果。一般可以通过测试经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处理后的头发表面能以及摩擦力来筛选。而另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使用计算机做分子模拟来预测其性能。这里首先需要的是建立一个合理的头发外表皮的分子模型。然后通过能量最小化的模拟,推算出不同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头发间的结合能以及结合以后的表面能(图6)。由此预测哪一类的阳离子化合物最为理想。经验表明,模拟值与实验数据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图7所示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头发表面能的降低作用的实验结果,就是在分子模拟的指导下获得的。其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1号及2号的实验结果与模拟值大致相同。对于硅酮等护发成分也可使用同样手段指导筛选,但相对来说模拟高分子时的难度要大得多。

Molecular Simulation of Cationic Surfactant Adsorption on Hair Surface

Hair epicuticle surface

(Energy optimized for 18MEA)

Cationic surfactant on hair surface

(Before energy optimization)

Cationic surfactant-hair complex

(Energy optimized)

下面再以硅酮为例论述如何利用原料的物理性能参数作为参数进行筛选。我们知道,未经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是非常疏水的。头发原本也是疏水的,但经过损伤的头发变得相对亲水,其亲水程度根据受损程度不同而变化。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如果仅使用聚二甲基硅氧烷,它虽然会有效地附着在未受损的头发上,但对于严重受损的头发则不很有效。好在现在经过改性(或功能化)的硅酮的种类也很多,关键是使用什么指标去筛选。既然使硅酮与头发的疏水性相符是问题的关键,利用硅酮与水之间的界面张力作为主要物理性能参数,就可以有效地筛选出最佳的适用范围(图8)。在此范围内的改性硅酮能够有效地附着在有着不同损伤程度的头发上,从而起到良好的修复作用。

4. 优质护发素的修复效果

通过上述各种科学手段进行最优化筛选后产生的技术,使用在护发素产品中后具有理想的头发修复效果。其中包括恢复头发的易梳理性、顺滑性、柔软性、光泽度、强韧度,以及防止毛燥及头发脱色的效果等。这些技术在宝洁公司全球护发产品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举两个例子说明优质护发素的修复效果。

图9是头发表面Z-电位的结果比较。不难看出,未经护理的头发表面均带有负电荷,而头发受损伤后所带负电荷增多。相反,即使是受过损伤的头发,经护发素护理后的其表面几乎不再带负电荷。这说明护理后的头发表面相对疏水,附有一层保护膜。从图9的实验还可以发现,经过优质护发素处理过的头发表面接近电中性。这一特性使头发更能保持优美的发型,免受由于静电所造成的对头发造型的影响(从而达到防止毛燥的效果)。

图10通过比较头发拉伸强度,说明优质的护发素可以使受损的头发恢复到原来的强度。经过优质护发素处理的头发表面,改性硅酮类活性成分往往会形成一层极薄的膜,大大降低了头发表面的摩擦系数,从而使头发变得极易梳理,降低了由梳理而带来的损伤。

由于头发本身不是一个活性组织,头发中的营养成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失,并且得不到补充(尤其是发梢)。优质护发素的另一个功能是给受损的头发内部结构提供蛋白质和氨基酸等活性成分,从而使头发恢复原有的物理性能。图11中的电镜图像就显示优质的护发素对受损的头发内部结构也有明显的修复效果。

化妆品化学论文范文第4篇

“第五次国际传统医学美容大会”于2010年3月21~26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会议由马亚西亚万仪驻颜美容学院承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和《中华中医药杂志》社将组织中医美容行业的专家参加会议。现将征文内容通知如下:

1.征文范围:①中药化妆品、中药美容产品、养颜药膳、外用中药的临床应用研究及实验研究;②中药在药浴、外敷、香薰、灌肠、内服排毒中的应用研究;③中医各种诊疗方法在美容、保健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④中医美容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⑤中国民族医药及世界其他民族传统医学在美容领域的应用研究;⑥中医美容人员资格教育、培训制度研究及课程设计;⑦中医美容行业标准化方案研究;⑧美容院中医服务项目范围研究与限定;⑨中药化妆品、中医美容仪器、中医美容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研究。

2.征文及参会要求:①未正式公开发表过的论文;②稿件篇幅在3000字以内,关键词3~8个,附400~600字中英日文摘要,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详细通讯地址、邮编、电话、手机、电子信箱等;③论文请发送电子版,邮件以“作者姓名+马来西亚会议”命名。收到必复,若无,请与我部联系,请自留底稿,恕不退稿;④报名截止日期:2010年1月18日,请自血因私护照并填写出国人员情况表;⑤费用:论文翻译费300元,报名费每人500元,因故不能成行者报名费不退。

3.省略

第五次国际传统医学美容学术大会筹委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

股骨头坏死修复与重建国际研讨会暨辉瑞骨科镇痛高峰论坛

第二轮通知

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和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主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承办的“股骨头坏死修复与重建国际研讨会暨辉瑞骨科镇痛高峰论坛”将于2010 年4月8日~10日在上海市光大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会议邀请知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举行《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第5 届“三优”评选的颁奖仪式。参加本次研讨会可获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Ⅰ类学分10 分。会议将邀请美国杜克大学Virginia Flowers Baker 骨科主任、骨与关节外科杂志(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JBJS)董事长James Randolph Urbaniak 教授、Current Opinion in Orthopaedics 杂志主编Vincent D. Pellegrini 教授和总医院骨科王岩教授、中日友好医院骨科李子荣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骨外科王坤正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王义生教授等多位知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1.会议内容:①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②股骨头坏死研究新进展;③表面置换与保留股骨颈的人工关节置换。

2.省略,联系人:张老师,电话:028-85422431;截稿日期为2010 年3 月15 日。优秀稿件将优先在《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正式发表。欢迎广大骨科临床、教学、科研人员及在读研究生踊跃投稿及参会

3.报到时间:2010 年4月8日(8:00-20:00);报到地点:上海市光大国际会展中心(上海市徐汇区漕宝路66号B座)。

4.会议时间:2010 年4月9日~10日;会议地点:上海市光大国际会展中心(上海市徐汇区漕宝路66号B座);会务费:800 元。

5.省略;燕晓宇 13671725441,E-mail:。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2010年《中国美容医学》征订启事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和国内外多家大型数据库和检索机构收录期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整形美容、皮肤美容、颌面美容、齿科美容、眼耳鼻美容、中医药美容、护理美学、综述、讲座、国外美容最新动态、国内最新书讯会讯等,并将继续增设美容医学焦点研究专栏。本刊为全彩铜版印刷,图文并茂、内容涵盖面宽、信息量大、理例兼容、实用性强,是从事美容医学及相关专业医务人员的必备读物。

2010年征订工作现已开始,定价15元,全年180元(含邮费),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52-27,编辑部亦可直接订阅和投稿,地址:西安市188号信箱 《中国美容医学》编辑部收,邮编:710043。咨询电话:029-82218513,82251091-8833,网址:省略,E-mail:zgmryx@163.省略。投稿时请寄稿件审理费30元,并在稿件后附第一作者详细联系方式(包括详细通讯地址和手机号码)。

2010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年会

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20周年庆典

暨第三届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论坛

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20周年庆典暨第三届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论坛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亚韩国际医学美容医院承办,总医院、湖南省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协办,会议定于2010年6月3-6日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大会期间还将举行第三届“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论坛”和第二届“医学美学艺术展”,颁发第四届“学科贡献奖”。举办本分会各学组的继续教育学习班、手术演示等活动。本次大会是中华医学会全国Ⅰ类学术会议,也是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参会者可获得国家级Ⅰ类学分。欢迎广大专家学者踊跃投稿,征文内容如下。

1.征文内容:学科建设:①美容医学整体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经验、前景;②美容医学学科发展的国际化方向等; 美容外科学: ①美容外科程序标准化探讨;②面部年轻化、面部轮廓美容;③吸脂、美容;④常见美容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防治等; 美容皮肤科学: ①非手术面部年轻化技术疗效评价;②损容性面部皮肤损害及修复;③化妆品与皮肤美容科学等; 美容牙科学: ①牙齿正畸与面部轮廓美容;②牙齿修复美学;③种植牙美学;④牙齿色彩学;⑤牙周美容等; 美容中医科学: ①中国针灸与中胚层疗法的关系探讨;②黄褐斑中医药治疗进展;③中医抗衰老;④中医减肥等;美容医疗技术: ①色素沉着性皮损的光学治疗回顾与展望;②血管性皮肤病激光治疗进展;③无创嫩肤除皱技术的评价;④局部注射美容技术;⑤文刺与祛文刺技术的安全性;⑥美容术后护理效果的评价等;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人文科学: ①中国人的美容心理评估;②美容心理,美容医学心理学;③中国人面部轮廓特征的美学探讨;④各类艺术形式学;⑤医学审美教育;⑥美容医学伦理等;⑦美容医疗中的医患关系及相关法律问题;⑧美容医疗纠纷及事故的定性与处理等。

2.征文要求:①文体形式不限,论著、综述、评述、个案等均可;②来稿请寄500字以内的摘要1份;③投稿方式,一律采用网上投稿,网址:省略.省略;④投稿截止日期:2010年4月30日(录用与否恕不退稿)。

・消息・

《中国美容医学》被以下检索系统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知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国内外读者可以在:省略、 省略、 zgmryxzz.省略等网上查阅、下载《中国美容医学》全文。其中中国知网和万方数字化期刊群同时收录中外各类医学期刊近百种,可查阅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医院管理等医学论文资料。欢迎登陆查阅《中国美容医学》,并欢迎国内外作者读者积极投稿!

联系地址:西安市新科路1号东兴科技大厦12层《中国美容医学》编辑部,邮编:710043,联系电话:029-82218513,82251091-8833;网址:省略,投稿E-mail: 。

・告作者读者・

投稿数字写作须知

根据《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本刊采用三位分节法(即从小数点算起,向左向右每三位分一节,节间留出一定空隙),不用千分撇分节法(如3,216改为3 216)。但年份、页数、仪表型号、标准号不用三位分节法。中文出现的数字,凡属计数数值,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关于中英文摘要书写格式的要求

本刊中的论著文稿正文前应附300字以内的中英文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并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得使用“作者”、“我们”等主语。关键词3-8个,撰写应正确选用中国医科院情报所出版《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MeSHAAL)内所列的词语,必要时可采用自由词语,每个词组(汇)间用逗号(,)隔开。英文摘要要与中文摘要基本对应,略有扩展以便对外交流。英文摘要格式要求:文题首字母为大写,作者需要全部列出,姓名及省、市名用汉语拼音,姓氏每个字母均大写,名字首字母大写。文题及单位用英文书写英文关键词均小写,不能使用缩写词,应与中文关键词序一致。

希望作者读者在投稿或(和)修改稿件时,按上述要求认真补充完整,并注意规范使用医学专业词汇。

版权转让声明

凡向本刊所投稿件,全体作者需在收到编辑部发出的稿件回执时签署《论文投送介绍信》,将该论文的复制权、发行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被《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凡被本刊录用的稿件将同时通过因特网进行网络出版或提供信息服务,稿件一经刊用,将一次性支付作者著作权使用报酬(包括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各种使用方式的报酬),并赠送当期杂志两册。

常用参考文献书写格式要求

参考文献,请选您亲自阅读过的最近5年以内发表的文献(经典文献除外),序号请按正文中引用先后排序,并与原文仔细核对、在原文以相同序号标注。文献书写格式如下:

1.如果参阅的是期刊其书写格式为(除了虚线部分其他包括标点符号都按以下格式书写,不能缺少):

[序号]作者名(三位以内者全部列出,超过三位作者的只列前三位,中文后加“等”,英文加“et al”;尤其英文文献要求名在前,姓在后,如“Morris PJ,BradleyJA”等). 文题[J]. 刊名(外文缩写按Index Medicos格式),年份,卷(期):起页-止页.

示例:[1]杨 瑛,顾伟英,杨彩霞,等.凡能斯提尔美容切口在妇产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3,12(5):509-510.

2.若参阅图书:

[序号]作者(主编姓名). 书名[M]. 版次. 出版地: 出版者, 年份: 起页-止页.

示例: [2]王 炜.整形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73-474.

3.若为析出文献:

[序号]章节作者. 章节文题. 见: 作者(主编姓名). 书名[M]. 版次. 出版地: 出版者, 年份:起页-止页.

示例:[3]刘德伍,吕润华.抗瘢痕增生药物研究进展.见:蔡景龙.现代瘢痕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42-444.

4.若为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化妆品化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植物化学;化学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95-02

植物化学是应用现代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植物中的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植物成分(主要是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理化性质以及主要结构类型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和生物转化等。植物化学是植物学与有机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天然有机化学或天然产物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分子水平上揭示植物奥秘的学科,也是植物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植物成分不仅是天然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现新药或药物活性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而且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日用化工、食品、染料和化妆品等行业。我国对植物资源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许多会从事与植物成分有关的深造学习、技术、管理和服务工作。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进行植物化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对将来的深入学习和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这种情况,结合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地域特点,为了让学生尽早了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更好地融入社会,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我们于1996年开始为化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植物化学”课。现根据十多年来的教学工作,谈谈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培养造就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多样化人才成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植物化学课程以“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由于我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云南,结合云南的资源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课程定位于培养的学生具有宽广的化学基础知识,不仅可以胜任传统的中学化学教学,而且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与植物成分相关的研究工作和产品开发,或者为进一步的深造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植物化学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植物化学的应用领域,了解植物化学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的程序及纯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方法;了解各类重要植物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及应用;掌握植物化学成分常用的提取、分离方法,理解提取分离的原理;掌握各类重要植物化学成分如:糖、苷、萜、甾体、生物碱、芳香族化合物(香豆素、木脂素、黄酮)等的化学结构特征、性质和提取分离的方法。为继续学习以及毕业后从事与植物成分相关的工作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植物化学实验,锻炼学生在植物化学领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加强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要求通过植物化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感觉学到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通过开放实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设计等,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合作学习,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团结互助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知识体系发展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设置

与其他化学专业课相比,植物化学课在化学专业中开设较少,无专门的教材。国外有的院校为学生开设“天然产物化学”,课时不多,无专门的教材;国内药学专业、中药专业等有“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化学”等教材。植物化学只有农林院校主编的两本教材,侧重于农林专业。为了编写适合化学专业使用的植物化学教材,我们于1998年编撰印刷“植物化学”讲义,在教学中使用。2004年,我们组织云南高校植物化学研究领域的科技人员,又是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一起编写了《植物化学成分》一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既包括了植物化学成分的基本知识,又兼顾学科最新进展。尤其具有中国(包括云南)天然产物的特色,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紧密,便于学生把握植物化学的研究趋势和发展脉搏。《植物化学》课程由四大知识模块构成。第一部分,植物化学概论。包括植物化学的研究内容、意义、目的、研究程序、研究形势和发展趋势;植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的方法。第二部分,各类常见植物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纯化精制以及结构鉴定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自主学习。每名同学就自己家乡特色的药用植物1~2种,对其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及在医药、保健品、染料、色素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通过查资料后,写成小论文进行讨论。第四部分,植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植物化学领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加强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通过进一步的开放实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设计等,锻炼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理论课授课共54学时,植物化学实验共36学时。

三、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课外互动及学生课外查阅资料、阅读、归纳总结、报告、课外科技活动等方法进行教学。

1.课堂讲授。课堂讲授中注重经典内容和学科发展的有机结合;注重热点植物化学成分和云南特色药用植物的有机结合。采用多媒体授课,既有效地利用了课时,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较大的知识量,又能将植物图片、复杂的植物成分结构等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地表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将植物化学课件上网或打印出来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课前预习,课堂上能够跟得上教师的思路。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系统地获得了各类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主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生物活性等知识。

2.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对植物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归纳总结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启发学生从应用的角度综合地去掌握植物化学知识。如生物碱的提取,根据所学生物碱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让学生归纳其提取分离有哪些方法等。学生发言踊跃,对各种不同的提取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质疑。

3.课外互动。课程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就自己熟悉的药用植物1~2种,自己出题,在课外进行资料查阅、归纳总结、小论文写作和幻灯片制作。这个过程,增加了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弥补了植物化学内容多、课时少、辅导答疑时间有限的缺陷,也有利于学生释放自我,激发潜能,培养综合能力。学生将自己的课后阅读资料做成PPT进行汇报,一方面引导学生“走出书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其查阅文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其专业交流的水平。

4.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中,紧密结合云南特色药用植物成分或课程组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案例探讨,让学生觉得所学知识联系实际,有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结构鉴定、黄酮、二苯乙烯、环烯醚萜、二萜、三萜等内容的教学中,结合课程组教师的工作进行讲解,深受同学欢迎。既让学生对自己老师的工作有所了解,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了6~10个植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对常见植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鉴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课程组教师科研课题较多、科研能力较强、科研方向与云南省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特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或在教师的实验室进行毕业论文实验,或自主申请省、校课外科技活动资助进行探索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每年均有二十多名同学参与植物化学课程组老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外科技活动。

四、教学效果

植物化学课程由于贴近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深受学生喜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资料查阅、综合分析、实验操作、论文或报告写作、科学思维等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自主申请学校的大学生课外科研基金,或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的热情高涨。相当一部分学生考取植物化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作为人生的进一步追求。一些同学通过自主学习或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发表了学术论文,一些同学的课外科技作品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等奖励。

参考文献:

[1]徐任生.天然产物化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

[2]Baker DD,Chu M,Oza U et al.Nat. Prod. Rep.2007,24,1225–1244.

[3]Filho RB.Quim.[J].Nova,2010,33(1):229-239.

[4]陈业高.植物化学成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