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抗浮设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内部绩效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及“标准工作当量”的提出
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内部,如何衡量不同岗位人员因工作量组合不同所致差异的绩效问题,已成为现代管理者的关注重点。例如,2名全科医师1月份均提供1500人次的服务,全科医生A提供了1300人次的诊疗服务、200人次高血压病人的随访;全科医生B提供了200人次的诊疗、600人次的规划内疫苗预防接种、600人次的儿童保健体检、100人次的生产访视。这2名医生谁的绩效更高,以及如何评价,这需要采用一种“统一的工作量衡量标准”进行转换,并直观地衡量不同岗位、不同中心之间的服务量。为此,本研究在完成社区公共卫生项目的运行成本研究后,对社区公共卫生项目、社区基本医疗和管理共84个工作量进行了成本测算研究,并建立了以“标准工作当量”为参照单位,把84种工作量转换成以统一的工作量衡量单位进行内部绩效管理。
2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内部绩效管理的建立
2.1岗位的设置及岗位人数的计算
2.1.1全科医学服务理念与岗位设置的关系真正意义
上的全科医师是“以家庭为单位,面向个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提供健康管理”为医学服务理念的,即:从服务项目来看,全科医师对于固定或已建立服务关系的居民不但要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同时还要提供预防保健等健康管理服务、专科疾病的转诊负责等工作项目,是一种“综合(多项目)、连续的管理”服务(一个人从胎儿期到老年),而不是既往那种“一个医生只提供一个项目”的“专科化服务模式”。因此,可以采用两种模式设置岗位:①如果基于“综合、连续”的服务理念,在岗位设置上,可以采用“服务流程”为主来设置岗位,如前台服务、全科服务门诊、护理及辅助部分。②如果采用“专科化服务”,则在“全科服务门诊”中,就应该按专科系列分出全科医疗门诊、预防接种门诊、儿童保健门诊、妇女保健门诊等多专科服务项目来设置岗位。
2.2.2岗位人数的计算
①岗位人数=岗位负荷量÷每位工作人员每年所能完成的工作负荷量。其中“岗位负荷量”为“该岗位预计年总服务人次”。对于疾病诊疗,需要考虑“两周发病率”、居民就医习惯、政策引导、社区医疗资源等因素;而对于公共卫生项目而言,需要考虑社区人口结构特点、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公共卫生目标(特别是公共卫生的强制性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计算。②每工作人员每年所能完成的工作负荷量=1名岗位人员1年中的工作时间÷单人次服务时间。按照目前相关劳动要求及实际情况,1名工作人员1年平均上班时间为226.41d(除法定节假日、法定休息日后的工作时间),即1181.26h、108675.45min(每天法定上班7h)。以“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项目”的流程岗位为例,得出运行成本结果显示,每提供1次“社区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不含门诊治疗部分)”的单位时间为20.05min,即1名全科医生1年能提供8314人次的服务,同时还需要考虑全科医师参加工作会议、培训、学术活动的时间,根据相关强制性培训要求,以及实际工作情况,这部分任务占用了全科医师18.65%的比例,即在工作日内,只有81.35%的时间用于提供服务,即:每名全科医生1年能提供7170人次的服务(见表1)。因此根据此数据,结合居民的“社区常见病多发病两周发病率”以及“就医习惯流向”,就可计算出岗位人数。见表2。③全科医疗门诊医生配备数=服务人口×社区常见病两周发病率×26.07×每次患病平均就诊次数×居民到社区的就医习惯流向比例÷7170。④公共卫生岗位人数=为达到公共卫生设定目标所需要的服务量÷11620.25。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是与人群结构、社区人群健康水平、所需要达到的目标相关,往往是强制性要求(如妇幼保健的覆盖率、预防接种完成率、慢性病管理率等),这些往往与人群结构及健康水平有关。
3岗位人员工作目标的设置与计算
岗位人员的工作目标设置必须以医疗安全和符合医疗服务规范为前提,以完成社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任务、促进工作人员提高效率、鼓励多劳多得、建立公平绩效管理机制为目标。
3.1工作目标的设置
按“基本管理目标”、“工作数量目标”、“工作质量目标”、“科研带教工作目标”等4大类进行设置。3.1.1一般基本管理目标的设置即遵从法律及相关规范、医德医风、考勤、机构整体管理目标的分担,往往采用“一票否决”和“分级设定”(如违反1次、2次、3次等)按等级设置,也往往采用“每月考核”和“年度综合”考核目标的达标情况。3.1.2工作数量目标的设定与计算由于“工作数量目标”与“工作质量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存在矛盾,即当工作数量超过一定额度后,工作质量就会随着工作数量的上升而下降,就会导致医疗安全问题的发生概率上升和服务质量下降,因此,在工作数量的设定上,必须要有科学的依据。公式为:1名医生的年度工作数量目标(平均)=该岗位的年度目标÷从事该岗位项目的医生数。3.1.3“封顶线”与“基本线”的设定工作数量目标采用“标准工作当量”为单位,当“1名医生的年度工作数量目标(平均)”>13944个标准工作当量时,说明人员的配备设置不足,需要增加人员,否则将出现服务质量下降;反之,当“1名医生的年度工作数量目标”<9296个标准工作当量时,说明人员配备过剩,效率下降。因此,我们以“13944个标准工作当量”作为“封顶线”,超过此线部分按此额计算绩效(即超出部分不再奖励);以“9296个标准工作当量”作为“岗位最低业务要求量”(即“基本线”),实际业务量低于此线的则按“实际完成比例”发放基本工资,而绩效工资则是参照“基本线”与“封顶线”之间部分进行计算,同时根据工作质量等级计算“有效服务量”,以此作为绩效工资的参照,具体计算公式及方法见本文第4部分。3.1.4年目标与每月目标的设定由于机构内部的绩效考核往往是“以月为单位”和“年终综合”的方式,1年的工作数量目标需要在每月中进行分摊,而医疗卫生服务受人文习俗、季节性影响较明显(如春节、季节转换等),所以在设置“年度总目标”后,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目标进行分摊,我们根据近3年来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服务量在每月的变化情况,制定了“每月分摊目标额度表”。见表3。另外,由于需要考虑职称及岗位特点,对不同职称人员给予一定的目标调整。
3.2工作质量目标的设定
每月的“工作质量目标”与年度的质量目标一致,或为了保证工作目标的完成,往往把总体目标略为调高(1%~5%之间)。
3.3科研带教工作的目标设置
科研带教目标根据实际需要以及职称要求进行设置,往往把这部分目标设为“附加奖励项目”或者独立的考核项目,但列入常规目标有利于强化科研和教学任务的工作。
4岗位的绩效考核
4.1采用“标准工作当量”设置目标工作及目标等级
包括基本工作量目标线、奖励目标线、限制线。①基本工作量目标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必须完成的工作目标,数量指标一般按:11620标准工作当量×岗位调控系数,当月目标=年目标×当月分摊比例(见表3);②奖励目标线是指在完成基本目标后,提倡多劳多得和主动奉献,一般奖励目标线设置在:11621~13944个标准工作当量之间(即基本目标值的1.0以上、1.2以下);③限制线是指为了避免工作人员为了单方面追求效率和数量,或为了达到单方面经济利益而出现的以牺牲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或因过度追求利益而牺牲个人休息时间,而导致服务质量下降的情况,一般限制线设置在13944个标准工作当量,超过此线者,不作奖励并以13944个标准当量计算,同时设置“加重处罚条件”,如:因片面追求效率而出现医疗差错或责任事故的,高于同条件下的正常处罚额度。
4.2根据情况设置“管理调控系数”
对于存在操作难度大,或比较薄弱,或本年度需要强化的项目,可以在“标准工作当量”计算的基本上,乘以“管理调控系数”(>1.0),如在夏天进行“产后访视”,原来为2.7183个“标准工作当量”,为了平衡此项工作,可以通过“管理调控系数”设置到2.0,即:调整后,每人次产后访视为5.4366个“标准工作当量”。同理,对于需要弱化的项目,可以设以<1.0的系数进行调控。
4.3设置绩效分配标准
根据项目成本、补助经费的分配以及绩效工资分配额度,设置合理的绩效分配标准。每个“标准工作当量”值=项目经费÷项目工作目标数量×可分配系数。可分配系数一般保留10%~15%的比例作为管理或机动分配预留,即在0.85~0.90之间,或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这部分预留,一是可以作为法定休假人员休假期间的平均奖励,二是可作为年终奖励。
4.4进行每个岗位的绩效评价
4.4.1数量绩效把每个岗位的现有工作量按“标准工作当量”进行转换,可以直观进行对比。4.4.2质量评价在项目的评价指标上设“重点指标”、“一票否决指标”、“等级评价指标”,对于指标的评价分别以“优秀”、“优良”、“达标”、“基本达标”、“不达标”(同时对于不达标者分ABCDE5级)、“一票否决”共10个级别并设置具体的等级评估细则,分别设以不同的质量系数:优秀1.2、优良1.1、达标1.0、基本达标0.8、不达标A级0.7、不达标B级0.6、不达标C级0.5、不达标D级0.4、不达标E级0.1~0.3、一票否决0。4.4.3综合绩效评价①已经达到基本工作量目标者:工作数量(标准当量数)×工作项目质量评价系数(0~1.2);②未到基本工作量目标:工作数量(标准当量数)×工作完成度×工作项目质量评价系数(0~1.2);③法定休假期间,根据每月的预留额度给予绩效工资,一般给予平均值。4.5一人多岗位的绩效管理对于一人兼职多个岗位,多数是采用“调整总体目标”或“岗位补助”的办法,例如“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采用不同岗位设置不同目标,并分别给予相应的基本工资,若能够完成所兼任的多个岗位的目标,那么基本工资采用叠加,绩效工资与其他岗位一样则采用工作量计算,如医学部部长(纯管理岗位)2.5万元/月、全科医师(纯技术服务岗位)3.8万元/月,若一名全科医师既能够完成纯管理岗位的目标,又能完成全科医师的目标,则其基本工资是6.3万元/月。5人员绩效与绩效待遇计算人员绩效待遇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计算:“基本线”、“激励线”和“封顶线”,其作用见图1。①某人员的年待遇=∑(每月待遇)+年终奖励;②某人员每月待遇=岗位月基本工资+月绩效工资+W(W为其他法定待遇的固定项目);③某人员的年终奖励=(绩效工资预留余额+拨款奖励额+其他奖励项)÷机构人数×该人员全年完成目标等级系数。图1“基本线”、“激励线”和“封顶线”与人员绩效待遇的关系6讨论本文中所采用的“标准工作当量”是以“1人次的规划内疫苗预防接种”为参照计算单位,在实际运用中,也可以采用以“社区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作为1个标准当量,并根据表1的转换比进行转换。采用“标准工作当量”为参照,可以直观地进行工作效率的分析,特别是在社区健康服务有2大类、16个工作项目、84个不同的工作量来讲,同时以此为统一的工作量计算,进行绩效管理,可以达到“采用简单的量化指标”代替复杂的项目计算。更重要的是,对于不同构成比的医护人员,在进行绩效工资分配时,更加简化和具可比性。采用“标准工作当量”不但可以进行机构内部的绩效管理,还可以进行机构之间的直观量化比较。当然,采用标准工作当量进行机构内部的绩效管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每个工作人员需要分别统计工作量、每个项目的工作质量并进行计算,这部分工作如果采用纯手工操作费时费力,在实际运作中,可以采用优化业务系统或者采用EXCEL工具进行改进和提高效率。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矛盾状态”,即当服务数量超过一定额度时,服务质量就会相应下降,这种状况也就是现阶段大型综合医院所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很多复杂结构、高层结构都带有地下室,加之地下超市和地下停车场的应用也是越来越
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越来越明显,特别有地下室的上浮是其中非常常见但又非常难解决的问题。鉴于
地下室上浮问题所带来的损失之大,寻找导致地下室上浮问题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加固措施都是亟需解决
的。本文主要内容就是在笔者搜集大量的论文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各种导致地下室上浮问题的原因和
防止与补救措施。通过对比比较,提出了可行并且高效的防治补救方法。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
地下室上浮;问题原因;预防措施;补救方法
中图分类号:R824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的发展城市用地紧张,特别是城市中心,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日益增
多,基础埋深逐渐加大,正是为了有效利用地下基础空间、地下空间就有了地下室;现社会
停车难问题日益成为突出矛盾,因而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作为地下停车设施已成为一种趋势;
同时地下商场等地下商业建筑也越来越广泛,地下室抗浮稳定性和浮力对底板产生的弯矩和
剪力等问题对结构安全产生的影响日益显著。随之带来的安全问题和经济损失等问题也愈发
明显。
2地下室上浮概述
正常基础与地基之间是压力,当地下水汇聚到基坑中,使得基坑内有水此时就会存在浮
力(F=γhA)问题,当上部荷载P<F(浮力)时就会发生地下室上浮现象。在使用或者施
工过程期间,如果地下水汇聚到基坑中,使得基坑内有水,此时就存在浮力问题。
2.1地下室上浮的形式
1、局部抗浮失效:结构每个单元的重力都大于水浮力,多发生在地下室底板承载力不
足处。质量分布均匀,层高较高,层数较多板较薄配筋较少。
2、局部整体抗浮失效:结构部分区域重力大于水浮力,部分区域小于水浮力,部分区
域发生的上浮现象。
3、整体抗浮失效:结构任意单元的重力都小于水浮力,地下室水浮力使结构整体向上
位移的现象。
2.2地下室上浮的危害
1、使用问题:柱子的倾斜过大、板起拱过大;裂缝产生严重漏水影响使用;隔墙等构
筑物被挤裂挤碎等。
2、结构问题:梁柱等主要受力构件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使其承载力降低;顶板有时候
也会因为变形过大而出现结构性的裂缝等。
3、耐久性问题:裂缝导致混凝土碳化加快;钢筋的锈蚀也加快;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地
下室的适用寿命。
4、经济问题“只要出现了地下室上浮问题就需要补救。此时,鉴定加固的费用、延后
投入使用或影响使用所带来的损失等就随之而来。
2.3地下室上浮分析
导致地下室出现上浮问题的原因是非常多的,在阅读的大量文献后本人进行了总结,目
的是找出其中比较重要的和比较常见的原因供设计、施工、组织、监理等技术人员参考。
1、基础的持力层的复杂性。地上建筑部分的刚度与地基承载力相互影响问题,这种影
响目前还没有完整的较为科学准确的理论及经验方法,这种上部结构对下部的影响还在进一
步探索中。
2、锚杆、锚桩加固规范不统一等问题。就目前我所掌握的锚杆防抗浮设计中,是有三
个规范要求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程》、《岩石锚杆(索)
技术规程》。而其无论是理论或者经验的计算公式都不统一,有时需要利用几种方法分别
计算来选取符合所有技术规程要求的设计。
3、环境等外在条件不可预见性。如,在地下室四周已经回填完毕,恰逢大雨来临,此
时往往会发生排水不及时的情况,地下水在地下室底板下形成一片,由于水的地下室底板的
托浮力的突然增大导致地下室上浮。
4、地勘报告的误导。土壤性质不正确,水径流路认识不足,最重要的地下水位选取不
当。抗浮设计了解不足,最高抗浮水位取值不正确,较安全的安全水位抗浮系数。
5、设计上的问题。抗浮水位的选取要求设计人员严格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的要求来选取,有些缺乏经验的设计人员凭感觉、或者不考虑地下水的影响,最终导致问题
的发生。
综上所述,虽然导致地下室上浮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是设计上要充分
考虑到地下水浮力的影响;而比较常见的是因停止排水过早或者突然的降雨导致的基坑地下
水增多而引起的。
2.4防治措施
防止产生地下室水浮力的措施可从大的方向概括为两大类:一种为抗力平衡方法;一种
为浮力消除方法。基于这两大类方法,通过比较给出以下几类方法。
1、抗浮锚杆方法。抗浮锚杆在地下室底板受到严重破坏时,此时的地板已经无法与锚
杆进行最有效的连接,抗浮锚杆的作用不能得到完全发挥,此时不宜使用此法。其过程为,
定位成孔、高压洗孔、下锁、锚杆注浆、张拉锁定、锚杆检测。
2、抗拔桩下拉法设计。抗浮桩尽量嵌入坚硬而埋藏较浅的岩石中,由于施工限制抗拔
桩一般入岩不深,要进行桩底端处理,不能入岩的只能依靠摩阻力抗拔,此时需要增加桩的
长度。
3、延伸基板法。延伸基板法是将地下室结构的基板向外延伸而形成翼板,由翼板承托
覆土以抵抗上浮力。这种方法是相当有可以增大上部结构负重,但为了要延伸基板而形成翼
板,开挖范围将因而加宽,土方和使用面积也会相应的加大,所以一般只适用于场地不受限
制的规模较小的结构的抗浮,否则是不宜采用的。
4、排水处理。当地下室发生上浮问题后一般都要及时的进行临时处理。在地下室底板
上钻孔使水流出以减小水压力;在地下室四周开挖若干集水井,持续降水。这种排水处理方
法是典型的浮力消除法,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减小其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其抽水费
用不高,且是最治本的方法。
当在选择治理加固措施时,要综合考虑施工工艺,技术特点,适用范围和造价成本因地
制宜的选择加固措施。
3存在的问题及前瞻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外建筑地基基础规范对地下室抗浮设计也还只在概念层次
上做了规定,还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和计算方法。例如规范中虽然都是些强制性条文,但要
求还是不明确、不严格,主要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1)对于单体建筑设计人员可以直接地判断是否存在上浮问题,但当地下室由几栋建
筑连城片区时,如果设计人员还是简单的根据上部建筑的荷载是否大于地下水浮力来判断地
下室是否存在上浮问题,就很有可能出现工程事故。因为此时可能会出现局部抗力不一定能
满足要求的情况,必须认真验算。
(2)地下室设计时候并不像地上结构设计那么成熟和统一。特别是现在高效而比较准
确的电算在地上结构部分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了,然而电算在地下室设计方面还存在着许多
需要解决的问题。
(3)地下室的抗浮施工要求不够严格,并且对于处在腐蚀介质中的桩基,应控制不出
现裂缝;对于桩基处于含有酸、氯等介质的环境中时候,则其防护要求还应该根据介质腐蚀
性的强弱复合有关规范的规定采取专门的防护措施保证桩基的耐久性。
参考文献:
[1]曾国机王贤能胡岱文,抗浮技术措施应用现状分析,地下空间,2004,1(24)105~109
[2]卓振涛,广西水利电业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530001
[3]林强黄清和包燕燕,某大型地下室上浮处理,探矿工业,2003(增),59~61
[4]中画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5》,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现浇混凝土无梁空心楼(屋)盖;GZ高分子合金组合芯模;施工技术措施;空心管抗浮及水平位移控制;施工便道;钢筋支凳。
1.前言
本文所述的现浇混凝土空心无梁楼(屋)盖结构,采用GZ高分子合金组合芯模直接埋置于现浇混凝土板中,形成非抽芯式的现浇混凝土空心板。实现在较大跨度现浇楼(屋)盖板结构上下表面无突起明梁,从而既能提高建筑物的净空高度、降低建筑物的层高和总高度,又能使室内空间开阔美观,减少装饰费用、便于灵活分隔;且在兼顾现浇混凝土结构整体性、抗震性好的同时,还能改善楼(屋)盖板的隔音、保温等性能。
2.工程应用实例
政协联谊大厦工程位于深圳市福田区车公庙,建筑面积121318m2,地下室四层,裙房三层,主楼41层,采用框架―筒体结构,标准层层高3.6米,主体结构施工至15层时,应甲方层高不变、增大净空的愿望及要求,梁板经设计方修改为现浇混凝土空心无梁楼盖结构,埋置空心管采用GZ高分子合金组合芯模,楼板厚度350mm,空心管直径200mm、250mm,长度1米。施工部位位于主楼16层梁板至40层梁板,剪力墙柱基本没有变化,施工时按照一层为一个流水段进行施工,墙、柱、梁板一次浇筑成型。
3.施工工艺及主要施工技术措施
3.1施工工序流程
工序流程:施工准备测量放线支模按芯模安放位置,底板钢筋及管线预埋位置划线定位梁钢筋、板底钢筋、肋间钢筋绑扎、设置钢筋保护层垫块安装芯模支凳预埋水电等管线底层钢筋验收芯模安装及抗浮铁丝绑扎板面层钢筋安装和洞口预留预埋搭设施工架空便道、安装混凝土输送管隐蔽工程验收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拆模。
3.2主要施工方法
3.2.1施工准备:按设计图纸明确芯模的型号及各项技术参数,下单订购。
3.2.2测量放线:将轴线位置和标高从设定的控制点引测到施工层;
3.2.3模板支撑系统:根据无梁楼盖的设计厚度,肋间宽度与平面布置作恒载取值,进行竖向和侧向稳定性计算,设计模板与支撑;
(1)该工程无梁楼盖采用的是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支撑系统,钢管采用的是Φ48钢管,壁厚不小于3.5mm;
(2)脚手架搭设前必须验证持力层楼面强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本层的脚手架立杆支撑与下层立杆支撑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3)现浇结构中梁、板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如设计无要求,模板按要求双向或单向起拱2‰-3‰。
(4)完成以上架体搭设后,还必须按照规范设置剪刀撑。
3.2.4模板安装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对暗梁、芯模、预埋管、孔等做放线定位,核对无误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施工。
3.2.5钢筋的制作及安装:
(1)钢筋的绑扎顺序:
A.摆放沿空心管方向(南北向)的板底主受力筋;
B.绑扎垂直于空心管方向(东西向)的板底次受力钢筋,垫好保护层垫块;
C.绑扎垂直于空心管方向间的肋的钢筋、箍筋,使摆放空心管位置成为一个坑槽形;
(2)绑扎板面钢筋、肋片钢筋,拉筋等;
(3)无梁楼板底层钢筋及芯模间肋内钢筋安装完毕,必须进行初检,并确定板底钢筋垫块完整可靠后,方可进行铺设芯模施工。
3.2.6空心管抗浮及水平位移控制的设置:
(1)当底板钢筋绑扎完后,根据空心管摆放位置,在空心管两端L/5左右处各设置支座一个,并安装空心管。详图见图一所示;
(2)空心管抗浮安装措施。详图见图一所示;
(3)芯模安装施工从两端梁开始摆放,安装过程中严禁直接踩踏芯模;
(4)调整对线,保证芯模之间及管与暗梁、墙柱之间的间距符合设计要求,并且在安装过程中保证肋梁位置在同一直线上;
(5)芯模下的预留水电线管盒应接线预埋,为减少其对楼盖断面的削弱,管线盒宜尽可能布置在管间肋位置。竖向穿管宜先预埋套管;
(6)芯模安装完成后须进行检查验收,对施工中破坏的芯模进行修补、调整、合格后方可转序施工,及时如实地做好隐蔽记录。
3.2.7混凝土工程:
(1)施工便道:混凝土在楼面的输送搭设专门的架空150mm的施工便道,混凝土泵送管不得直接放在钢筋和空心管上;施工人员不得直接踩踏板筋或管。浇筑混凝土时,要求有木工和钢筋工跟随,及时修复芯模与钢筋,防止偏位、破损。
(2)混凝土浇筑不宜沿垂直芯模管纵轴做多点围合式浇筑。且布料与振捣应同步进行,混凝土布料时应在空心管的两侧均匀下料,相对振捣,以保证空心管底被充填饱满,无积存气囊、气泡;施工时宜采用直径30mm的振动棒;
(3)混凝土的养护及拆模:
A.混凝土养护采用人工自然养护法。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12h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麻袋并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
B.侧模在混凝土强度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害后方可拆除;楼盖混凝土强度达到100%时再拆除梁板底模板;
3.3主要施工技术措施
3.3.1成品保护措施:
(1)空心管如在安装现场损坏,采取如下临时应急补救方式:
A.如小面积破损用湿水泥袋粘贴其上;
B.如破损面积较大则先用湿麻袋填充,再用编织袋包裹好;
C.如管端锯断或损坏用编织袋包裹好,用16#铁线绑扎牢固。
(2)空心管在装卸、搬运、叠堆时应小心轻放,严禁抛掷。吊运安装时,用专用吊篮吊运,禁止用缆绳直接绑扎空心管进行吊运。吊至安装楼层后应及时排放,不宜再叠层堆放。
3.3.2空心管抗浮措施
(1)在浇筑混凝土前必须采取防止单个内模上浮、楼板底模局部上浮和钢筋移位的有效措施。施工中采用抗浮措施如下:
A.直接用16#铁线对单个内模进行捆绑,捆绑点在距空心管端L/5位置,铁线两端垂直捆绑固定在板底筋纵横向节点上;
B.楼盖板纵横向底筋绑扎采用梅花状绑扎,在板底模上1m2范围内均匀钻取6个铁丝穿过孔,用14#铁丝绑扎底板钢筋纵横向节点,并双肢穿过底模钻孔绑扎固定于下部的支模钢管架上,确保固定可靠、稳定;抗浮固定措施节点详图见图二所示。
(2)通过验算确定抗浮措施中铁丝的直径、数量和位置。验算时浮力取混凝土的容重与内模体积的乘积,并应考虑振捣冲击等因素。
混凝土容重γ=2.4KN/m3
圆芯模截面积a1=0.0468m2
芯模计算长度L=1m,直径250mm,圆形截面,混凝土振捣施工荷载q1=2KN/m2,14#铁丝截面积3.243mm2,16#铁丝截面积2.076mm2,计算如下:
浮力F1=混凝土容重 ×芯模体积=γ•a1•L=24×0.0468×1=1.1232KN
混凝土施工产生的振动力Q1=1.4×振捣施工荷载q1×芯模底面积s1
=1.4•q1•s1=1.4×2.5×3.142×0.125×1
=1.375KN
抗浮力N=(F1+Q1)/2=(1.1232+1.375)/2=1.25KN
铁丝受拉力n=抗浮力N / 2=1.25 / 2=0.625KN
铁丝拉应力=铁丝受拉力n / 铁丝截面积
4.结语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控制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城市设施建设还是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用的商品混凝土也越来越多,尤其是的,但施工中的混凝土温度裂缝问题日显突出,并成为具有相当普遍性的问题,给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对混凝土裂缝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在材料、施工等方面提出了相对应的裂缝控制方法有很重大的实际工程意义。
1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
1.1混凝土本身的影响
主要是水泥水化热过高,混凝土在浇筑振捣以后,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热量,水化热聚在结构内部不易散失,引起急剧升温,在建筑工程中一般为20—30℃甚至更高。由于结构物在一个自然散热条件中,实际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多数发生在混凝土浇筑的最初3d—5d。随着混凝土龄期的增长,弹性模量的增高,对混凝土内部降温收缩的约束也就愈来愈大,以致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当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不足以抵抗这种应力时,开始出现温度裂缝。
1.2混凝土的收缩变形
混凝土的收缩,也是产生裂缝的重要原因。实际所需拌合水比水泥水化所需的水要多得多。拌合水中只有约20%的水是水泥水化所必须的,其余的都要被蒸发掉。水分蒸发之后,引起混凝土收缩,当收缩受到约束时,则产生收缩应力,当收缩应力大于当时混凝上的抗拉应力时,则裂缝随之产生。
1.3地基和老混凝土与约束
当混凝土浇筑在比较坚硬的基岩或老混凝土上时,混凝土浇注初期的水化热升温,产生膨胀,受到岩石或老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较小的压应力。而当混凝土温度继续下降时,由于基岩或老混凝土对温降引起的收缩变形约束的结果,混凝土块内将出现较大的拉应力,裂缝随之产生。
1.4施工方面的因素
违章施工、不当施工造成混凝土裂缝,夏季施工时由于运输车交通不畅耽搁时间,在泵车出料时混凝上的经时坍损较大,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流动性较差,现场工人人为加水,造成混凝土强度的降低,加水部分的混凝土水灰比和强度与原配合比的混凝土不同造成不同配比混凝土的凝缩裂缝和干缩裂缝。另外,振捣方式不当引起裂缝不正确的振捣方式会造成混凝土分层离析、表面浮浆而使混凝土面层开裂,或造成混凝土砂浆大量向低处流淌致使混凝土产生不均匀沉降收缩而在结构厚薄交界处出现裂缝。另外,现场养护不当是造成混凝土收缩开裂最主要的原因。免费论文参考网。目前,许多施工现场在浇筑混凝土时都不能做到及时覆盖保温养护,一般总要等到最后一遍抹光结束后才覆盖,还有很多工地根本就不予覆盖,结果混凝上表面开裂。
1.5环境气候的因素
混凝土结构施工期间,外界气温的变化情况对防止混凝土开裂有重大影响。外界气温越高,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也越高。免费论文参考网。如果外界温度下降,会增加混凝土的降温幅度,特别是在外界温度骤降时,会增加外层混凝土与内部混凝土的温差,这时对混凝土抗裂极为不利。免费论文参考网。
2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要点
2.1重视材料的选用
使用低热水泥如矿渣水泥和大坝水泥等,能明显降低混凝土的绝热温升,降低混凝土的最高温度。伴随减小混凝土内表温差,起到减小温度应力的作用。从而减少产生裂缝的充分条件。水泥水化热测定按现行国家标准《水泥水化热实验方法(直接法)》测定,要求配制混凝土所用水泥7d的水化热不大于25KJ/kg。为降低水化绝热温升、减小体积变形,混凝土一般不宜使用水化热高水泥,应使用水化热较低的中热硅酸盐水泥和低热矿渣水泥:更不宜使用早强型水泥。因此,在满足混凝土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低水化热水泥。其次是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以便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及流动度条件下,尽量节省水泥、降低混凝土绝热温升。按照基于绝热温升控制的绿色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四功能准则对配合比进行优化。最后,掺用混合材料以减少用水量、节约水泥,降低混凝土的绝热温升,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2.2施工阶段的裂缝控制措施
(1)控制浇灌温度。要降低混凝土的最高温度和温差,比较直接的措施是降低浇筑温度,但其实施必须拥有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在特大型工程中可能才用得到。为了降低混凝土从搅拌机出料到卸料,泵送和浇灌振捣后的温度,减少结构的内外温差,一般按季节采取措施,如夏季施工时,则应以减少冷量损失、着手在整个长度的水平输送管道上覆盖草包并经常喷洒冷水、在浇灌混凝土时,采用一个坡度、薄层浇灌、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等措施来缩小混凝土暴露面积以及加快浇灌速度,缩短浇灌时间。在冬季施工时,对结构厚度在1.0m以上的混凝土可继续施工,但应保证保温浇灌、保温养护,一般可利用混凝土本身散发的水化热养护自己,并要求在混凝土没有达到允许临界强度以前防止冻害。根据试验资料证明,混凝土的早期强度达到临界强度后,在零下温度作用下不会遭到冻害,小于该“临界”强度时则会遭到冻害。
(2)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对混凝土浇筑,应遵循“同时浇捣,分层堆累,一次到顶,循序渐进”的成熟工艺。在每次浇筑中,又分几层,其层间的间隔时间应尽量缩短,必须在上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开始浇筑下层混凝土。层间最长的时间间隔不大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当层间间隔时间超过混凝上的初凝时间。层面应按施工缝处理:①消除浇筑表面的浮浆、软弱混凝上层及松动的石子,并均匀露出粗骨料;②在上层混凝土浇筑前,应用压力水冲洗混凝土表面的污物,充分湿润,但不得有水;③对非泵送及低流动度混凝土,在浇筑上层混凝土时,应采取接浆措施。
(3)改进搅拌工艺和振捣工艺。在搅拌的混凝土时,改变以往的投料程序,采取先把水、水泥和砂拌和后,再投放石子进行搅拌的新方法。这种搅拌工艺被为“裹砂法”,也可称为二次投料法。这种搅拌工艺的主要优点是无泌水现象,混凝土上下层强度差减少,可有效地防止水分向石子与水泥砂浆面的集中,从而使硬化后的界面过渡层的结构致密、粘结加强。
2.3混凝土的养护
为了保证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混凝土终凝后,筏板边缘、剪力墙中间等不易被塑料薄膜完全覆盖部位,可采用浇水保湿。混凝土升温阶段如果因表面未能完全覆盖而出现局部干燥时,可浇热水(40—50℃)湿润表面,防止出现干燥裂缝。降温阶段可浇自来水养护,保温保湿养护时间为14天。施工前还应再准备好一层养护用塑料薄膜和一层再生棉毡,以便根据环境气温变化情况对保温保湿质量作以调整。如果养护阶段混凝土表面温度过低,导致温差过大,可在混凝土表面采取加热措施,如碘钨灯照射。浇筑后的一段时间内对混凝土内部及表面温度进行跟踪监测,并根据温度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适当的保温、保湿养护措施。
3结语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程规模的扩大,施工中混凝土出现逐步增多的趋势。混凝土刚度较大,但由于它往往属于地下隐蔽工程,裂缝的存在将严重影响其正常使用,本文对混凝土裂缝的控制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现场施工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尽量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出现,以保证混凝土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锚杆静压桩 树根桩 缘起 施工工艺
1、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建设用地受到越来越大的制约。在软弱地基上修建建筑物或对原有建筑物进行加高、加固都需要对地基进行处理。锚杆静压桩技术是一种加固地基的新技术,自80年代在我国首次应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改进。1984年,周志道结合安徽芜湖少年宫事故工程提出锚杆静压桩法,标志此项技术的产生。[1]锚杆静压桩法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土。
树根桩是一种用压浆方法成桩的微型桩,起源于50年代的意大利,通常被应用于基础的托换和加固,桩径一般在Φ100―300mm之间。[2]通常采用抗浮的方式有配重混凝土、土层锚杆、灌注桩和树根桩等。其中配重混凝土体积大、面积大,如果施工和养护不当会造成开裂现象;土层锚杆容易造成由于锚杆钢筋偏斜而发生漏筋或砂浆保护层不够现象;灌注桩施工周期长、桩径和桩间距过大而且造价较高。
2、锚杆静压桩
锚杆静压桩是后装种植锚杆和静力压桩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施工方法,即先在建筑物基础开凿或预留压桩孔和锚杆孔,用粘接剂(一般为硫磺胶泥)锚固种植锚杆,然后安装压桩架,利用建筑物自重作反力,用千斤顶将预制桩逐段压入土中。当压桩力或压入深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将桩与基础连接在一起。锚杆静压桩作为一种沉桩方法,是利用原基础底板或桩基承台及上部结构传递来的重量作为压桩反力,通过预埋的锚杆、反力架、千斤顶等压桩设备,将桩段从压桩孔处压入地基土中,然后将桩与基础底板或桩基承台连接形成整体,使新桩基与原建筑物基础共同承担荷载,提高加桩区域的承载力,达到阻止或减少沉降的目的。[2]
锚杆静压桩与其它基础加固或托换技术相比又具有施工时无振动、无噪音、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移动灵活、施工所需空间小的特点。我们利用锚杆静压桩新技术特殊工艺,充分利用其特点,改进桩型、桩材、压桩设备,将其应用到高层建筑中桩基加固和托换中,取得了成功。[3]为高层建筑病害工程桩加固提出一种更方便、更合理、更有效、更经济的加固方法。
3、锚杆静压桩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某工程位于武汉香港路边,框剪结构,地下一层,地上23层,是一智能性高档写字楼。本工程原采用大型钻孔灌注桩,由于在基坑开挖中受到周边边坡失稳的影响造成了部分桩存在偏位的情况,根据规范要求,必须对该工程病害工程桩进行加固补强方可使用。 由于本工程原钻孔灌注桩截面大,长度长,承载力高,持力层埋置深,在采用锚杆静压桩进行补强时要求桩也应具有较高的承载力。故本工程采用Φ377×9的钢管桩进行加固。 该补桩桩位在底板施工前均已确定方案,在施工时锚杆和桩位均先预先留置。由于该桩承载力高,所需反力较大,对此我们对反力架和锚杆均加强了,千斤顶也采用大吨位千斤顶,压桩完毕后钢管内应填充C35微膨胀混凝土,加固完成后,经检测达到设计标准,效果良好。
4、树根桩
树根桩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适用于既有建筑物的修复和加层、古建筑的整修、地下铁道穿越、桥梁工程等各类地基的处理与基础加固,以及增强土坡或岩坡的稳定性等工程。[4]因而树根桩的问世,使托换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树根桩是采用钻机在地基中成孔,放入钢筋或钢筋笼,采用压力通过注浆管向孔中注入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形成小直径的钻孔灌注桩。由于采用小型钻机施工,可在土中以不同的倾斜角度成孔,从而形成竖直的和倾斜的桩,用于加层改造工程的地基加固、在既有建筑物下施工地下隧道时对既有建筑物基础的托换,或用于作为边坡上建筑物以及码头下提高地基承载力和边坡稳定性。树根桩的直径宜为150、300mm,桩长不宜超过30m。桩的布置可采用直桩型或网状结构斜桩型。[5]
5、树根桩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5.1珠海市政管理处拱北污水处理厂初沉池地基基础加固工程
该沉淀池于1985年进行沉管灌注桩(Φ480)桩基施工,单桩承载力45T,验桩4条,其中一条不合格,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根据场地地质情况,结合施工现场情况,经验证采用树根桩技术进行基础加固。根据设计院提供加固荷载,每个桩基础增加承载力1/4,树根桩承载力按摩擦桩来考虑。通过计算,在原基础上补加140条树根桩,单桩承载力12T,桩径Φ150,桩身砼标号C23级,主筋选用4Φ12,箍筋为Φ6@250,桩身入残积土1.5米,桩长平均13米. 该工程于1992年7月至9月上旬进行施工。施工完成后,由中国建研院珠海科研设计部进行单桩垂直静荷载试验,检测结果,极限承载力均大于240KN,容许承载力取为120KN,安全系数大于另回弹系数为50%左右,表明桩身质量较好。工程竣工后,获得了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的好评。
5.2广州一六层框架结构宿舍楼树根桩基础托换工程 该宿舍楼原设计为五层框架结构,基础采用打桩及独立柱基础。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加层,结果发现建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降,沉降量达十几厘米。根据此情况,采用树根桩进行基础托换,每个桩基设四条树根桩,桩径Φ150,桩长8米。该工程于1992年11~12月施工,施工后,建筑物沉降稳定。
6、结论
锚杆静压桩加固地基技术是我国在土木工程领域自主研究开发成功的新技术,现在已成为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新型加固方法。锚杆静压桩技术也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还有很多新技术要去创新,例如研制新的压桩设备,运用单板机对压桩力、桩长等参数实时显示,配置自控电脑,进行智能化施工。
树根桩适用于古建筑托换加固、建筑物增层、稳定岩石和土质边坡、厂房基础和设备基础加荷、危房加固、地下铁道穿越和深基坑开挖对既有建筑物的保护等托换工程。
相比之下,树根桩具有工期较短、造价低廉的特点。我国上海首先将树根桩技术扩大应用到污水处理厂工程的池体抗浮领域,天津市纪庄子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随即也采用了树根桩进行池体抗浮,取得了较好的技术和经济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志道. 锚杆静压桩法[J]. 工业建筑, 1984, (1).
[2]刘毓氚, 陈福全. 锚杆静压桩在危险建筑物加固中的应用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2, 21(1):130-132. DOI:10.3321/j.issn:1000-6915.2002.01.027.
[3]张友权.金伟江. 锚杆静压桩挤土效应的计算[J]-西部探矿工程2007,19(2)
[4]叶书麟, 杨伟方, 周申一,等. 树根桩探索试验[J]. 建筑结构, 198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