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广播电视工程

广播电视工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广播电视工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广播电视工程

广播电视工程范文第1篇

广播电视技术的完善不仅仅是需要做好编辑方面的工作,对于后期的电视直播技术的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广播电视行业涉及到诸多环节,重要的步骤较多(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涉及到的部门较多,因此各部门之间必须相互协调配合。广播电视的播出是最直观的展示画面,因此要想保证节目的质量就必须把所涉及到的步骤一一做好。广播电视内容能否给予观众呈现出内容优秀、画面质量高的电视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培养。广播电视的覆盖形式采用的是点对面,一旦播放出去后根本就是无法进行收回的,对于整个社会引起较大的关注力度,所以安全播出的意义重大。所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管是内伤上出现了问题,亦或是形式上出现了问题,那么都将会引起停播、错播或者漏播,必将引起严重后果。要想做到万无一失,往往是不那么容易,先进的技术设备为一系列的客观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但是主观因素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的提升以及管理维护需要专业人员具有良好、过硬的心理素质。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如果人员的心态浮躁,心理素质脆弱,那么对于广播电视行业来说绝对是极为不利的因素。在实际的工作中,各种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要想得到有效的保证首先广播电视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如果工作人员不具备加强的心理素质能力,呢么就无法胜任在岗的工作内容。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相关从业人员,在其上岗之前必须实施系统的业务培训,经过较长时间的实习后参加考核,只有通过相关的考核之后才能进入相应的岗位工作。在工作中必须强调心理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加强相关方面的锻炼。其次,广播电视的播出涉及到诸多方面的技术,因此势必要做好所涉及到的电视播出的技术的培训工作,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与保障必将为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提供保障。所以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播出技术实施系统化的培训,确保相关人员达到技术指标之后方可上岗工作,在工作中依旧可能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之后也应该定期展开业务技术培训,保证其业务素质的不断提升。再次、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中应该培养工作人员的安全播出意识。广播电视行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贯的基本准则就是安全播出,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其进行指导。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须定期开展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播出意识的培养以保证节目播出的安全性,确保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并在工作中不断地落实,尽职尽责,为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作出应有的努力。

2后期维护与管理

广播电视工程的带头人是国家,再结合个省市地区的实际情况安排部署的一项工程。中央主管部门同相应的省直属管理单位签署责任书,以这样的方式层层往下落实该工作。但是这项工程在具体落实的时候存在着诸多问题,最为常见的包括行业垄断问题、社会参与意识、工程管办一体化,导致工程运维部门有责无钱,有职无权等突出的矛盾问题出现。因此,应该充分意识到设备维护管理的重要性。针对以上所出现的问题,基于保证广播电视正常运行的考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首先,强化监督管理,责任落实到人。负责设备维护管理的责任人员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并树立职业道德责任意识,设备维护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性的系统化工程。这些从业人员必须对其展开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专业技术、相关的业务培训,并实施业务考核机制,并将考核成绩同工资收入相挂钩,保证其能够全身心的工作。对于维护管理人员的配置标准,按照平均每一千个用户安排5-10名管理维护工作人员,充分调动起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其专业优势。他们在空余的时间可以参加一些基层培训班,接触一些基层的技术知识,例如家电维修知识和简单常见有线电视基本维护知识,以家电维修促进有线电视的维修,加大推广的力度,争取做到每个村落都配置有相应的运营维修人员,避免一些小问题的出现导致往返路费的消耗,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其次,完善的维护管理体系的构建。将维护管理体系直接纳入到广播电视管理当中,要求基层的专业技术人员尽职尽责,对设备实施定期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最常见的工作包括对避雷基地工作的检查,对工作电压的检查,确保这些广播电视设备能够进行正常高效的运行,同时增加基层工作的补助。所以,设备的维护管理必须做到预防为主,及时解决小问题,对于所出现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应该及时向上级汇报,确保“村村通”工程维护管理制度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有效的保证设备安全高效的投入使用,定时维护管理,并做好详细的维护工作记录。再次、服务人员要树立自身的服务意识。广播电视工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曲折、复杂的系统化工程,但是这项工程的并不是以营利为首要目的,其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建设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因此此项工程流畅安全的循环运行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服务机制的构建。不管是高层管理人员还是基层专业技术服务人员,都应想人们之所想,急人们之所急,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牢牢树立自身的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社会、为人们服务。

3结论

广播电视工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工程 接地技术 电视通信

[中图分类号]TU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098-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广播电视通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广播电视通信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要保证广播电视通信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需要运用接地技术。接地技术是广播电视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是为了提高广播电视工程的抗电磁干扰和抗雷击能力而运用的技术。这一技术的运用对于广播电视通信的稳定性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广播电视接地技术概述

广播电视工程中的接地技术,是广播电视工程多种技术中的一种,但是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接地技术在接地保护方面,能够降低电流强度,使其符合人体接触的安全范围。地面本来就是一个大的电流导体,如果电流不经过处理直接传到地表,将会对地面的行人及施工人员等造成极大的危害。而接地技术的运用,能够通过接地电阻降低电流强度,使其在到达地面后强度大大减小,并且将多余的电流传入地下,从而减少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可能性。其次,在抗电磁干扰、增加广播电视通信稳定性方面,接地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地抵抗外界电磁对通信的干扰,使广播电视通信更为稳定,画面音质更为清晰。最后,接地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还有着防雷的作用。一般的建筑工程都会安装避雷针,而在广播电视工程中,接地技术在防雷方面的作用与避雷针基本相同,都是为了减轻雷电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建筑过高,容易遭受雷击,而接地技术便是为了防雷,尽可能降低雷击对电视工程通信设备及建筑本身的破坏。接地技术在这三方面的作用,其实归根结底,主要都是为了防止雷电对广播电视通信的影响,比如雷电可能产生极大的电流,雷击可能会对通信设备造成破坏,雷电天气会产生电磁,对通信产生电磁干扰,从而破坏广播电视通信的稳定性。而接地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运用,便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二、广播电视工程中的接地技术应用

接地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已经比较广泛。在应用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其中的几个要点:其一,电气设备的绝缘保护。在接地技术的运用中,电气设备是接地技术中的一个重要设备,它影响着电流的传输,因此,电气设备必须要有绝缘保护。所有广播电视工程中的电气设备,在外层都需要有绝缘体,这样才能够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并使其能够正常运行。当然,也可能遇到因绝缘体遭到破坏而导致电气设备漏电等情况的发生,此时便需要采用双重保护,即除了在电气设备表层进行绝缘保护外,还要通过接地技术进行接地保护或者接零保护,这两种保护方式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运用。其二,防雷接地。接地技术在防雷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利用避雷针,将雷击产生的电流通过接地技术导入地下,进而减轻雷击对广播电视工程及地表设备的影响。其三,防电磁干扰。广播电视工程中最基本的要求便是保证广播电视通信的稳定性,它要求我们必须降低外界电磁对广播电视通信的干扰,此时就需要用到屏蔽接地技术。这种技术要么是完全隔断电气设备与外界的接触,要么是降低外界电磁对设备的干扰度,进而实现防止或降低电磁干扰的目的,最终达到提高广播电视通信的稳定性的目标。

除此之外,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接地技术应用中,要注意接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如在机房接地中,机房接地需要做到数字设备接地,在通信中将数据信息、电子磁场等相互转化,在此种情况下,要设置半环型或并行地线,并尽可能选用小的电阻。在接地技术的应用中,要保证接地设备与信号的连接次序,避免因人为连接错误影响广播电视设备的正常运转;同时,要保证接地设备中电源线的连接,保证每一处的电源线都能够正常使用,电源线要在做好绝缘保护的同时,保证每一条电源线都能够真实接地;还要尽可能使用质量较好的电源线,尤其是地下管线,更应当保证质量及绝缘性能,以消除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三、结束语

总之,接地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已经得到普及,它的应用对保证广播电视工程的安全性,保证广播电视通信的稳定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在接地保护、抗电磁感干扰、抗雷击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在目前的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我们实践经验的积累,这一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必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广播电视工程的安全性将会得到更为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蒋晓娟.浅谈广播电视工程接地技术及其应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4(11).

广播电视工程范文第3篇

1949年建国至今,我门国家的广播电视事业60多年来,从最初期的艰辛坎坷,不断的改革创新,艰苦奋斗。到现在的初具规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在发展的道路中始终坚持中国特色道路,广播从最初的中短调幅广播,发展到调频广播、数字广播和现在的网络广播。而电视这个广播电视的体系,也从最初的黑白电视,发展到彩色电视,又从彩色电视发展到了数字电视、高清电视、网络电视等,发展的门类齐全,规模宏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底,全国拥有广播电视制作机构2000余家,开办3985套开路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其中,2675套广播,1310套电视)并且还推出了178套付费的广播电视节目(其中,138套付费电视,39套付费广播)。14000集电视剧年产量,动画片产量超过了170000分钟,30000余座发射台和转播台,30余座卫星上行站,400多万千米的有线电视网络,拥有了大约4亿的电视用户(其中,1.74亿有线电视用户),占全球33%。电视和广播的人口覆盖率为96.31%和97.23%,并且电视机,收音机的数量平均超过了5亿余台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也是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壮大,2009年,全国从业广播电视人员总数是67.1698万人(其中,男性职员43.3562万人,女性职员23.8136万人)其中包含管理人员10.2693万人,专业技术人员32.7261万人,高级职员2.89万人,中级职员9.3885万人,初级职员20.4476万人,其他职员24.1744万人,工程技术人员12.4218万人。由此可见通过以上的数据表明了电视人才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学历方面的构成上,研究生人员1.197万人(约等于占1.79%)。本科以及大专人员42.1797万人(约等于占63%)。高中学历人员23.7931万人(约等于占35.4%)

(二)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研究生以及高学历的人员占据比例很小,而高中学历(包含高中以下)人员所占比例偏大,在这个知识,智力还有技术密集的广播电视系统中,这种人才学历构成的比例与广播电视系统对人才的需求极不对称。

(三)在岗位和职称构成方面,管理人员10.2693万人(约等于占15.3%),专业技术人才32.7261万人(约等于占48.7%)其余人员24.1744万人(约等于占36%)工程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职员8173人(约等于占2.5%),中级职称人员3.2495万人(约等于占9.9%),初级职称职员8.355万人(约等于占25.53%)而分别占总从业人数的1.22%,4.9%,12.4%。由此可见,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的广播电视的技术人才所占的比例偏低,满足不了未来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要求。

二、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

《广播影视“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明确的指出,到2015年广播影视系统人才的总数量达到100万人,(其中,科技技术人才要占人才总资源的40%)广播电视正在向着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的方向迈进,其中要坚持五个方面的转变:(1)传统技术人才想现代科技技术人才转变。(2)想要拥有创新型人才,必须要从以往的应用型人才中转变。(3)专业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4)培养本行业人才去向跨行业人才转变。(5)积极从本土型人才培养成国际型人才转变。而目前广播电视行业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1)不仅要有正确的判断,灵活解决实际性问题的多面手,还要具备良好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2)不仅要懂得创新开发新技术,新项目,还要具备一定的商业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3)不仅要了解项目工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要能跨行业跨科学的研究合作。(4)想要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开发,要有终生学习能力的习惯,这样才能在这个多变,多行业的职业领域如鱼得水。不仅是我国对广播电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很重视,国外的发达国家同样对广播电视技术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和严格要求。在美国的ABET(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就制定了11条关于评估高技术人才的准则:(1)要有应用数学及科学工程知识的能力。(2)对实验数据,要有设计、分析和处理的能力。(3)要有独立的设计能力,根据所需要的去设计某个部件或某个系统。(4)要具备经过多种训练培养出来的综合能力。(5)有验证及指导解决项目工程问题的能力。(6)要有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7)能够及时有效地对工程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表达和交流。(8)要懂得工程问题对全世界环境和社会的影响。(9)对于学习和创新,要定为自己终身的事业。(10)要具备有关于现今社会和国际潮流及时代问题的知识。(11)能够运用各项技术结合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性问题。这11条就是鉴定一位合格的现代工程师的标准。也是现代工程师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在这11条中,重点的强调了工程实践能力,职业操守及社会责任、表达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终生学习能力等这几个方面的要求。可以明显的看到这几个重点就是为了要加强未来广播电视行业的数学和科学基础。广播电视行业属于一个特殊的行业,它是一个基于知识和智力的密集型行业。对于人才需求方面:更需要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过硬的人才。对于技术需求方面:更需要强化文化创意、强化技术革新。

三、技术人才的培养

广播电视技术的创新领域不断活跃,使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更加一跃而起。给各级广电管理部门及相关的高等院校提出了要求。作为广播电视事业的管理者,要时刻重视广播电视的新技术在应用时所面临的实际性问题:各省(市)级的广播电视技术人员绝大部分没有经过正规大学培训,对广播电视技术的理论基础欠缺,只熟悉以往传统的模拟电视技术及设备,对于新技术及设备的操作和应用方面也是一知半解。但要做到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认知过程,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

(一)对在岗相关的技术人员实行分批、分期的培训进修,加快提高技术素质的提升,要:“请的进来”也要“送的出去”

(二)实行和制定激励政策,在岗技术人员要自觉参加自考、远程学习教育、函授及不同岗位不同形式的在岗学习,通过实行激励政策,不断的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整体学历层次。

(三)大胆的采用和建立新人用人机制,从机制上保证进来的人员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综合素质优秀,以确保人员进的来,就能留得住!同时也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到社会上或者各大院校中招聘适合各个岗位的技术人才。

四、高校是技术人才的摇篮

广播电视工程范文第4篇

网络技术是当今时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时代继续发展所依靠的必然基础,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趋势下,相应的建设体系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大量的网络、科技与信息技术得到了发展,因此在这一背景环境的推动下,网络技术得以充分地发展并且被广泛运用到相应的电子领域中,进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助力,广播电视与网络的技术的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广播电视的传播能力,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主要分析和研究了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以期为相关建设性体系的展开提供一定的理论性借鉴。

关键词:

网络技术;广播电视工程;应用;研究

广播电视这一体系是广大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因此其发展与进步都会对人们的新闻获取渠道的扩建起到一定的建设性意义,而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下,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正逐渐受到新型网络技术的冲击与限制,而这对于广播电视体系的发展来说是尤为不利的,因此相关部门就必须在保证迎合大众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广播电视工程与网络技术结合到一起,进而使网络技术的推进性作用能够被应用到广播电视的工程建设层面。进而推动当今的广播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两个领域都具备一定的了解。

1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应用网络技术的意义

1.1电视节目播出自动化。

在我国传统电视节目的安排中,普遍就是事先计划好每个节目的顺序,因为这样可以防止突发事件影响整个节目播出,但是这就导致了节目顺序的固定化与死板化,滞后于市场需求。引进网络技术之后,开发自动播放系统,可以节省人力物力,根据收视率灵活地调节节目顺序,可以根据节目类型,增加与观众的互动,增加趣味性,提高节目收视率。

1.2提升加强电视节目的时效性。

传统媒体大多因为技术的限制而只能录播,或者延播,这就削弱了节目的独家性。传统广播电视工程就是要观众准时准点守在电视机才能收看到节目,这无疑就导致一部分观众错过了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不利于收视率的提高。引用网络技术,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增强实效性,实现时间和现场的结合。记者在前线采集信息后,可以利用网络技术,直接快速地发送到后方,编辑人员对资源进行加工之后可以迅速播放。

2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

2.1提升节目的互动性。

网络技术的兴起对于建设性领域来说是一个福音,因为网络技术是一种较具开阔性的交互性技术,这一技术的凭借物体积很小,因此相应的网络技术体系较为灵活,并且各种网络社交平台的搭建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相应受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能够不受地域的限制,进而演变为一种交互性发展建设。而这一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交互类平台来实现,因此这一平台与广播电视工程的有机化结合能够使得广播电视平台也朝着即时交互性建设体系发展,而这一发展能够使得受众对广播电视的即时关注度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同时相应广播电视即时交互平台的建设也能够使受众重新获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一种主动化支配,虽然实际的支配权是掌握在广播电视工程的负责人手中,但是这一突破性的支配权的些许化转移就使得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期待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因此,电视节目往往会通过如微博之类的交互性平台来提升受众的参与度,进而使受众能够随时表达自身对电视节目的真实感受,以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整体存在感。

2.2完善二维码的普及。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二维码也越来越普及,由于传统的网址太过冗长,人们用起来不够便捷,而二维码技术改良了这些缺点,只需要扫一扫就可以进入相关页面。现在很多电视台都在利用二维码技术来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在播放节目的时候,很多电视画面右下角往往会打出一个小小的二维码,有的在旁边还标出关注即送好礼的信息,来吸引受众关注,因为关注用户增多也就代表人们对电视的关注度的提高,对电视台的收益来说很明显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而且观众通过扫描它可以获得一定的资讯信息,更加地了解这个电视台的文化、定位等,这就加强了与观众的互动,让观众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创造者。

2.3推动电视节目体系的内部创新。

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体系太过单一,并且实际的播放渠道有限,因此难以满足受众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多样化、丰富化以及多时段播放的建设性要求。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一情况整体归结为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与受众的需求不搭,因此这对于广播电视节目来说就必须就已有现状进行革新,以满足受众的时代性需要,重新完善自身在新时代的发展性革新。而网络技术随着时代的变化已经变为成熟的技术体系,其广泛的即时交互特性能够带给广播电视节目以较为成熟化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广播电视节目可以在同一时刻传输多种多样的节目类型,以供受众选择,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大受众的接受面,进而为受众提供更多的节目选择,以迎合时代的潮流将电视节目以时代革新的思路而全方位延伸。这在整体上创新了电视产业的发展意识,利用与网络技术的结合,电视台对观众的品味和定位可以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同时针对观众而创新节目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2.4革新用户收视习惯。

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的结构呈现单一化的弱势,因此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就会使受众的收视习惯变得固定化。因此受众就不得不在某一时间段被强制播放在当时广播电视台强制播放的节目,因此受众的选择权就被间接影响,而这显然对受众群体来说是尤为不利的。因此用户需要就自身的收视习惯向相关部门提出一定的广播电视节目调整的实际要求。电视节目的二维码可以包含各种各样的信息,观众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获取电视节目的资讯或视频等信息,随时随地地观看,这就丰富了观众的收视形式,使得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不再受到时间的限制。另外,电视节目可以推出自己独家的视频应用,把本台的节目放到自己的视频应用中,观众通过这个视频应用可以看到这个电视台的所有节目。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下传统的广播电视工程的相关建设项目已经难以迎合受众的多样化需求,而在当今的时代影响下,结合受众的具体需求,需要通过兼具网络广泛性以及网络传播的普遍性的网络技术来全面广播电视工程的现代化建设,进而提升广播电视工程在当今的实际竞争力,而这有利于推动当今的网络技术的应用方向的多样化,有利于提升当今的广播电视技术的时代竞争力,同时还有利于推动我国的相关技术体系的革新与进步,进而全面促进我国的科技实力的整体提升。

作者:李继鹏 单位:哈尔滨元申广电网络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许国龙.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3.

[2]陈敏.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策略[J].新闻传播,2015

广播电视工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村村通” 现状 对策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自1998年实施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的人口综合覆盖率不断提高。通过广播电视,农民们学会了许多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了致富本领,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工程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节目覆盖面存在欠缺;传播内容不能满足农村受众需要,传播不平衡,城乡差别大;管理步伐跟不上工程进度,制度建设滞后等等。这些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受到了影响。

一、节目覆盖存在盲区,接收效果不理想

目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农村地区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但是从样本区域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覆盖“盲区”。就“4+2”和“8+4”这两个阶段来看,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4+2”标准基本达到,但是仍然存在不足

按照国家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相关要求,该工程传输的基本广播电视节目标准为“4+2”,即“CCTV―1、CCTV―7、CCTV―少儿和本省第一套电视节目,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和本省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电视节目”。①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6套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中的大部分已经在农村地区得到相对有效的覆盖。如样本区域的CCTV―1、CCTV―7分别有79.1%和56%的家庭能够接收到节目信号。但仍存在部分节目的盲区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电视节目收视效果不理想:在调查中,关于节目收视质量问题,“只有几个频道清楚”、“大多数频道都不清楚”、“不稳定,时好时坏”这三项加在一起的比例达到68.6%,可见仍然有大部分节目存在着收视质量问题。

(2)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成为“盲区”:样本区域内,央视少儿频道的接收率仅为7.4%,而且可以接收到这一节目的家庭基本都是安装了卫星接收器,如果除去这一部分家庭,那么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一家可以通过无线覆盖的方式接收到该套电视节目。

2、“8+4”标准开始起步,但是差距较大

按照计划,到2010年底,通过工程建设要使“盲区”的农民能够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本省和本市4套以上的广播节目和8套以上的电视节目(简称8+4)。

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单就电视而言,农民群众家里收看到的电视节目的套数远低于这个标准,“8+4”标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部分频道能够收到,但是信号差:如在样本区域内,安徽公共频道就是“8+4”标准中的一个频道。在三河镇,包括安装卫星接收器在内的家庭,这一频道的收视率也仅为43.6%,而在可以接收到这套节目的家庭里,有不少家庭的收视效果不甚理想,如出现麻点、抖动、模糊等情况。

(2)市县级公共频道信号弱:按照“8+4”标准的要求,市县级的公共频道也应该属于接收范围,如在样本区域内,合肥新闻频道(即合肥市的公共频道)应当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接收。但是,在样本区域内,合肥新闻频道的可收视率只有41.6%(包括安装卫星接收器在内的家庭)。

(3)央视频道处于无信号状态:这是目前“8+4”标准中信号覆盖最差的一级电视信号。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农村地区全部无法使用无线方式进行接收。

二、节目内容不能满足农民需要,涉农节目比例小

目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所进行的网络建设虽然取得了成绩,但是其传递的节目内容仍然存在不足。

1、节目内容符合农民兴趣,但是与农民需求相脱离

有关调查显示,在农村地区,收视位于前两位的分别是新闻类和服务类节目,分别达到33.8%和31.2%;其次便是知识类(17.8%)和娱乐类节目(17.2%)。②

虽然这四类节目所占比例较大,但是并不能说农民的需求就是这些。因为在调查中,当被问及“这些节目对你们有没有作用”时,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没有多大作用。更多的人认为这些节目能够让他们在一天的劳作之余获得一定的放松,从中获取娱乐是收看这几类电视节目最重要的原因。

2、各类涉农节目出现,但是问题不少

目前电视和广播都有了一定数量的涉农节目,但是,这些节目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目前的涉农节目只是媒体所有节目中份量较少的一类。另一方面,在节目的内容、播出时间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节目内容生涩难懂,不易于文化程度不是太高的农民群众理解,一些节目的内容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不能满足“具有地域性和农时生产季节性的农村生产活动”③,因而无法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此外,这些节目的播出时间短,大部分节目不到一个小时,甚至少于半个小时。

三、工程管理缺乏专业人才,制度建设滞后

管理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全国各地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农村广播电视网的建设是三分建七分管,工程的后期管理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变成有效通、长期通的保证。目前,“村村通”工程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人才不足

在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管理维护大都不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对“村村通”工程技术的了解。不仅如此,与庞大的工程覆盖面相比,维护人员的数量太少。

面对这种问题,有些地区的村村通“反盲”现象逐渐显现。在调查中,三河镇建设村小学的王校长介绍,自2008年11月份村广播室建成以来,村子周围的大喇叭从来就没有响起过,据建设村村委会门卫张老汉介绍,那是因为村广播室的接收机安装没多久,出现问题,致使村广播室至今仍然闲置着。技术人员短缺带来的抢修和维护不及时,严重影响了“村村通”建设成果的巩固,很有可能带来建设好的地区出现“反盲”现象。

2、管理制度缺失

全国各地村村通工程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工程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全国的村村通建设管理工作呼吁垂直管理体制,也就是建立省市级广播电视管理部门所属的县、乡(镇)、村三级机构。但是就目前情况看来,这种垂直管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各级广播电视部门之间工程系统建设还没有自成体系。在三级机构中,基层广播电视站内部缺乏制度规范。

四、城乡之间传播不平衡,农村内部媒介接触分化

中国社会是一个“二元社会”,这“二元”一个是城市,一个是农村。在这种社会现实的影响下,媒介传播也出现了相应的分层,有学者认为城市和乡村已经构成了“中国电视传播的二元结构”。④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目前仍然没有解决这种传播上的不平衡,在某种程度上还引起了农村内部媒介接触的分化。

1、城市中心化与农村边缘化

城市始终是广播电视媒体关注的重点,广播电视媒体“在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呈现出鲜明的城市化倾向”,⑤媒体资源重点向城市倾斜,使城市处于媒介的“中心化”状态。而与此相对,农村却被“边缘化”,⑥在一定程度上,农民还属于弱势群体,缺乏发出自己声音的话语权。

2、农村内部媒介接触的三级分化

虽然和城市相比,农村已然处于传播的“边缘化”状态,然而由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农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也造成农村受众在电视媒介接触上的分化和差异。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级:

(1)以乡镇街道为代表的第一级:乡镇街道是目前大部分地区有线电视的光缆覆盖的最后一级地域,这就给位于乡镇街道的家庭接通有线电视提供了方便,而基层农村却无法接入有线电视。

(2)以安装了卫星接收器(俗称“大锅”)的家庭为代表的第二级:目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允许在信号较弱的地区的家庭安装卫星接收器。这样他们比通过无线接收的方式收看电视节目的家庭接收到更多的电视节目,但是接收的仅仅是卫星台,因此与乡镇街道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以通过无线覆盖方式接收电视节目的家庭为代表的第三级:这是目前范围最广,人数最多的一级,他们既没有接入有线电视,也没有安装卫星接收器,只能通过无线信号覆盖的方式接收基本的电视节目,收看到的节目数量远远少于前两级。

五、提升“村村通”工程的对策

(一)对政府部门来说: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组织专业维护队伍

政府需要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资,一方面要注意配套器材的建设,如提高发射机的发射功率,特别是信号覆盖范围小的电视广播频道尤其需要提高其发射设备的功率,进一步扩大其覆盖面,让信号能够清楚地接收。另一方面,需要注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均衡问题,努力缩小城乡传播的不平衡,更要在农村内部合理分配资源,解决农村内部媒介接触的分化问题。相关部门要培养懂设备使用和维修的技术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得以妥善维护,保证畅通。

2、加大支持媒体力度,扶持涉农节目发展

政府应当鼓励媒体走出城市到农村去,鼓励媒体多了解农村的需要,找到媒体和农村的共同利益点;其次,在媒体转变观念的过程中,对于发展起来的涉农节目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尤其是在媒介的农村拓展方面,如果政府能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倾斜,使这些媒体能保证不亏损,顺利度过拓展农村市场的初期阶段,对突破媒介农村传播的‘瓶颈’而言是一条可行之路。”⑦

(二)对媒体来说:

1、更新观念,提高涉农节目质量

长期以来,媒体认为,农村地区没有固定的收视习惯,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相对城市的落后,无法给广告商带来广告效益,因而很多节目内容的制作是投“城市人”所好。但是,从收视习惯来看,农民观众也有自己的观看兴趣。前文说到农村观众对电视剧、新闻报道、电影和综艺娱乐类节目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尤其是电视剧,有调查显示,农村地区的观众对电视剧的喜爱程度高于城市和县城。从消费水平来看,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民的消费水平也大大提高,很多家庭都有添置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的欲望。

由此可见,媒体要转变观念,多将视角投向农村地区,对一些涉农节目,在增加数量的基础上还要改进质量,制作一些贴近“三农”的节目,不仅有利于农村的发展,对于媒体自身而言,农村地区无疑也可以成为其新的广告市场。

2、转变人才结构,扩大涉农报道

为赢得农村市场,突破对农传播中的“瓶颈”,媒体需要改变自身的人才结构,将一些跑农村“口子”的记者和编辑派到农村,深入了解农村的现状,农民的需求。这样既有利于增强媒体对农村的认识,也有利于培养媒体对农村的感情。■

【本文为安徽大学第一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资助课题成果】

参考文献

①③彭、张水湘,《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4月

②④崔燕振、陈洲,《城市与农村:中国电视传播的二元结构》[J].《市场观察・广告主》,2007年8月

⑤胡黎虹,《电视与农村发展问题探讨》[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3月

⑥王硕,《农村传播的边缘化现状与对策》[J].《传媒观察》,2007年7月

⑦戴文红,《论新农村媒介传播“瓶颈”的突破》.《新闻界》,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