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引导文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由图导入
拼音教材配有多幅插图。教字母的图,大部分是直接表音或表形的,这些插图趣味性较浓,又是多为儿童熟知的事物,易说易记,从旧知或经验的迁移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如教学i、j、X等音素时,先出示衣服、鸡、西瓜等彩图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即出示相对应的拼音进行教学。这样,学生自然地被带入新的学习氛围中,又使插图的表音或表形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2.故事导入
故事这一文学形式生动有趣,对低年级儿童具有特别的吸引力。教学拼音前,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读或编说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故事,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如教学“f”这一声母前,教师先讲《西游记》中关于如来佛的一段有趣的故事,正当学生兴味盎然时,教师板书“f”,告诉学生,像如来这样受人膜拜的就叫“佛”,带读“fff”,再联系课本插图f的音、形。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致勃勃,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了新的学习任务。
3.儿歌(或谜语)导入
儿歌或谜语,内容简单,有的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饶有兴味,为低龄儿童喜闻乐见。因此,以儿歌或谜语导入新课也不失为一种有趣而生动的好方法。如教学g之前,教师朗诵儿歌“小哥哥,爱白鸽,喂完鸽,唱支歌,哥和鸽,笑呵呵!”教师问:这里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什么音节?从而引出声母g。由此,教师将学生引入了学习情境。
4.演示法导入
这种方法以演示实验、操作玩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了解演示现象产生原因的强烈愿望,从而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教学声母q之前,让每位学生准备好玩具——一个圆气球和一根木棒。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玩玩具:左手拿气球,右手拿木棒,将气球放在木棒顶端左边。然后告诉学生:你们每人手上都拿着一个q。而教学P前,要求每人准备一张薄纸,放在靠近口的正前方,先双唇闭合,把气憋住,再突然放开,向外送气,送气过程由轻转短,气流较强。这时,纸会被气流推出,让学生反复做这个试验,学生觉得很有趣,此时告诉学生这就是声母“P”的发音过程。这样的小实验引起的有趣现象,立即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这种演示导入的过程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使学生牢牢记住与此相关的知识。
5.绘画导入
儿童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抽象的说教性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绘画语言,把绘画引入拼音教学之中,可以促使学生动脑动手,自动参与学习过程,如教ü之前,引导学生:谁会画一条活则乱跳的鱼?学生画出(),这条鱼今天遇到了件高兴的事,它的嘴里会吐出什么?(泡泡),要求学生在鱼嘴上画出一个小泡泡,由于它太高兴了,跳得很高,所以尾巴上也溅起了小水花,请学生在尾巴上添上一个水泡,画成()。这条小鱼真可爱。于是教师板书ü,师生共同进入新的教学活动中。这样,以绘画形式导入新课,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6.游戏表演法导入
从本质上来讲思维导引教学法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这也是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学规定的重要内容。思维导引法强调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使用自己所具备的的旧知识获取新知识,学生自己去认识新的知识和掌握新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具备一定的预见性,要居高临下地设计思维引导活动。例如,教材中的阅读理解、字句修辞、立意谋篇、章法结构以及欣赏评价等,教师要设计思维引导问题,帮助学生主动去读、去思考、去听、去写,必要时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点拨。这种教学课堂注重构建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并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构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和平台。
二、思维引导教学法的实践探讨
(一)语文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引导性的问题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带动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而且所设计的问题要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提高能力并培养健康的人格情感,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愚公移山》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设计一些具有引导性的问题:①愚公处于何种目的要将山移走?在移山的过程中愚公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最后愚公是否完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在心中建立文章的整体结构框架。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之上要继续提出与内容进一步的问题“在后人的严重,多数人认为愚公此举实为愚笨,大山挡住了自家的出路完全可以采取绕山而行的方式,或者搬家,自己挖山受苦还要让子孙后代一起受苦,对于这种观点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是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用现代人的思想对愚公移山的事情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是积极向上的一面也可以是完全否定的一面,只要学生可以自圆其说即可。针对此问题有的学生会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在现在不可取,破坏生态平衡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影响到了其子孙后代的正常生活,当然也会有学生看到愚公积极向上的一面,如愚公移山的精神对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抛开他这种做法的合理性不谈,单单就愚公这种执着、无畏、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等等。这种引导性问题的提出加上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课文中包含的知识和精神与现代人的生活结合起来思考,提高可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语文知识学以致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借助联想,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逆向思维、辐射思维以及否定思维。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内心的灵感和创新,并且借助联想的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性思维,对提高学生今后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教师在讲述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时,虽然是描写落花时节,但是实则是借用李龟年不幸的遭遇暗指自己晚年的悲惨,针对同样的题材同样惆怅的情怀,杜甫却用不同的方式和语言将其描述出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让人产生怜惜和共鸣,教师可以问:“在座的各位同学还可以找到几个与之相似的诗吗?”学生积极思考和联想,并回答杜甫在《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愁字,却表达了感伤时局、悲恨离别的情怀。通过在课堂上开展这样简单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联想和发散思维,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企业文化。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强调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是中职办学的重要特色。但当前,相当大比例的中职毕业生在工作初期不能立即适应岗位,并由此产生了很多苦恼与困惑;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也认为应届毕业生难以很快融入企业,更愿意招聘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人才。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中职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陌生与不认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期在校园文化熏陶中长大的中职学生,对于企业文化产生陌生感也就成为了一种客观现象。因此,对于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如何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与熟悉程度,缩短毕业生适应岗位的时间,是需要重视的问题。而在专业教学中加强企业文化的渗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首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但据调查,中职在校生普遍认为,他们了解企业的主要途径是书刊、网络和打工等。这说明当前的教学工作并没有为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学校有职业道德课、就业指导等各种教育环节,但是若离开企业生产实际来讲企业文化,未免会显得空洞。而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并自觉培养起敬业精神、质量意识、团队意识等适应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
其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理解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之间的重要关系。在过去的专业教学中,我们在强调设备更新、技术进步对于生产的重要意义时,却往往忽略了文化的因素。由于文化和经济发展是相连的,一方面的变化反过来就会影响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学生很难理解各工序之间有效配合与衔接,以及工作责任心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而若在教学中将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有利于中职毕业生更有效地发挥专业技能。
再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还将激发起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学生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专业技术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理解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内在动机。
二、在中职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的可行性。
中职教育办学特色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性,一是应用性,二是开放性。这两个特性都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中职办学的应用性强调专业教学与生产实际的密切联系,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实训环节占全部学时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模拟工作实践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实训设施建设则尽可能接近实际工作环境,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因此,中职的专业教学必须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才有利于企业文化在其中的渗透。
开放性是中职办学的另一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并聘请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等职业学校还可以通过“学、产、研”结合,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体验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实际上,企业的雕塑、标语、光荣榜都是企业文化的缩影。企业员工忙碌而不知疲倦的身影也是爱岗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企业兼职教师的言传身教则使学生对企业文化有更深切的体验。这样的实训环节,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让学生沉浸在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其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三、企业文化在中职学校专业教学中渗透的几个重要方面。
由于各类学校的校园文化特点及专业特色不尽相同,中职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确定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的具体方案和措施。根据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存在的普遍性差异,中等职业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
1、重构教学人际关系,培养沟通协作能力。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任何一个比较大的任务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多学科的专门人才积极参与配合。因此,现代企业文化特别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重视员工的沟通协作能力。
但对于学校而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的成为一种个体行为,而忽视了沟通与协作。一个在课堂中从不发言、从不与同学交流的学生,不一定考不出好的成绩,但我们却无法想像他将来会成为一名好的员工。由于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课堂上,因此,重新构建教学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创设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交流与协作的平台,是培养学生沟通与协作能力的重要手段。现代企业有不少鼓励员工提出大胆创意的活动,如“头脑风暴”、“金点子”活动等。在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同样需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如采用小组会议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研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发起者、组织者,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单独的个体学习转变为集体研讨,课堂的人际关系得以重构,学生的表现欲望获得满足,沟通协作能力得以提高,并使学生养成“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只惟实”的良好学风,而这种风气也正是现代企业文化所推崇的。在学生实训的组织中,也应当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协作的机会,如将学生分为若干工作小组,数名学生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小组之间开展竞赛,鼓励他们密切配合,力争取得最好成绩。在这一教学情境中,同学关系暂时转变为同事关系,有助于其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
2、改变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培养工作主动意识。
目前,中职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基本上是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下,以一种按部就班的方式进行。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有利于学校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与学校这种模式不同的是,企业通常只会给员工一个岗位,并提出工作的目标要求,至于通过何种方式去达到这一目标,则不会作具体的安排。这也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差异之一。因此,不少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感到无所适从;而企业却经常反映学生的工作主动性不够,“总是在等待领导安排任务”。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在中职的专业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和自主决策的机会。我们可以根据实训的具体情况,在学生初步掌握实训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只提出工作目标以及安全要求,而完成任务的具体过程与方式交给学生自行安排,从而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消除依赖性。一些专业课程的作业也应尽可能设计为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市场调研、情报检索、调查分析等多种方法,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寻找答案。
3、消除“60分万岁”思想,培养“零缺陷”意识。
1.这就需要教师做好以下的工作方案,保证引导式教学方案的优化。
比如,教师要进行预习提纲的编印及其复习,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学。通过对良好预习作业的布置,能够为学生的上课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奠定其良好的学习基础,也有利于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整体来说,政治教材依旧是比较抽象的,相对于文艺作品,其没有那样的生动形象性。要想学生真正的读懂教材,就需要教师给予认真的引导,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好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2.为了保证高中生的政治素质的提升,教师需要做好提纲的编纂工作。
需要注意知识结构的强化,从而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进行整体学习观念的树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进行重难点内容的标出,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避免出现预习过程中的无重点情况,需要学生养成有重点学习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进行预习习题的良好安排,要尽可能地保证预习习题的启发性、趣味性及其现实性。比如在关于商品概念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布置以下的命题:下列哪些鱼缸是商品。可以给出家用观赏的鱼缸,大型商用的鱼缸,待售的鱼缸,私用的鱼缸等选项。
3.依据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作业都是书上的,学生只需要从书本找到概念就能完成任务。这种方法比较流于表面,容易导致预习结果的粗糙化,从而降低学生的预习兴趣。我们要分析的是新型的预习习题方式,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习题,新习题的布置讲究的是目标性,其特点一般是启发性、兴趣性、实用性及其现实性,特别是趣味性的营造,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思考,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思考,进行良好思考习惯的养成,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问题的发现及其做好思索。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生遇到了预习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会认真的听课,从而解决问题。
二、讲解过程中引导体系的优化
1.在高中政治教学环节中,进行讲解内容的生动化也是必要的,这和趣味性政治习题的布置是相同的意思。
我们的政治教材大多是进行政治概念及其抽象内容的包含,针对这些内容,学生可能很难进行理解。为了更好地进行政治教学,除了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及其逻辑性的控制,也要保证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典型生动事例的采用,比如寓言、小笑话、成语、小游戏等,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让抽象概念更加简单化,通俗易懂化,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理性概念的深入了解,这样就能保证政治课程的多样化。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比如,进行哲学的联系普遍性讲解,教师可以以身边的东西为例子进行小游戏般的教学讲解,比如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为进行联系普遍性的讲解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让学生觉察到身边的游戏都涵盖着深奥的哲学道理,在学习中娱乐,在娱乐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调动其学习兴趣,更好地进行其心理特点的符合,保证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
2.在复习题目的设置过程中,需要注意设置的技巧性。
技巧性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理论及其实际的联系,可以优化复习题目的设置方式,保证复习习题的技巧性,保证学生政治素质的提升,比如在进行一些政治法律知识的讲解时,可以拿出一个模拟的实际案例,比如身边的人正在损坏你的自行车,你需要怎么办。这种类型的题目更好的保证学生的交流协调能力,也一定程度避免了学生的心理隐患,让学生能够应用法律知识来处理身边的事情,从而更好的保护自己,保证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又如,在进行商品基本属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商品价值及其使用价值的作业,可以以打击商品伪劣为例子:我国为什么要进行伪劣产品的打击,从而进行学生商品价值及其使用价值的关系考察,并且提升其知识应用能力。
三、结语
正确理解引导教学法的真正理念。所谓引导探究教学法,是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的具体化,其内涵 是“变教为引,变学为思,以引达思,促进发展”。最终的结论是主导作用的本质是转化,主体作用的本质是发展,以和谐的教学职能,保证教学价值实现。引导教学法的基本内容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思为主攻。这四点的核心是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精心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应明确:备课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当然,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备课中占主导地位。但学生在备课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课前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并进行联想和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为课堂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师生互相协商制定教学活动的组织原则,活动方式方法,评价机制等,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和谐的制度基础;同时通过备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尽管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材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教材的系统性、典型性、普及性,是其他资料所不可比拟的。其次,教材是联系教师、学生、生活的桥梁,是学习的引入、扩大、深化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全面正确深刻地把握好教材。创造性,为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备学生:学生是藏语文学习班的主人,只有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吃透学生:学生的认知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总是用自己已有的想法、认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去接受教学中的新知识,理解教师的诱导。因此,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弄清该结构对学生理解新知识会造成什么样的障碍与影响,对有的放矢的安排教学活动极为重要。 备学生,既要长期对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更要结合具体的课堂进行分析和预测。
1、学生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是学生积累、感悟、运用的基本的材料,也是激起学生创新灵感的起点。另外,我们也要高度重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运用的能动作用。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课堂的顺利进行。
首先要考虑的是教材的内容,学生是否熟悉,在学生的阅读经历和生活经历中是否曾经遇到过,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考虑的是教材的写作手法,谋篇布局等特点学生是否已掌握或熟悉。
最后考虑的是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掌握程度。参照教师对教材把握的三个层次,学生对教材的掌握也有三个层次:优秀学生可能达到创新层次,而后进生可能只达到基础层次,甚至有些学生基础层次都达不到,只理解个别的片断.当然这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优秀生可能对某些基础知识不理解,有些后进生在某些方面也有创新思维,但不管哪个层次我们都必须分析其达到这个层次的原因和发展的可能性以及解决的方法途径。
备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方法:藏语文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既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理解、运用,语文素养的培养,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可分为长期教学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长期教学目标是通过一节节的短期教学目标实现的,而短期教学目标必须体现长期教学目标。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的根据应该是长期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坚持四个“统一”:社会发展与学生发展相统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相统一。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由教师和学生协商确定,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应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促进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善用引导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
“浅入深出”,恰当设计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 我们经常用到一个成语――深入浅出,它指的是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词却浅显易懂。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的立意,这是表达上的成功。而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提倡“浅入深出”,它遵循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孔子的“温故而知新”,从已知导入未知,就是“浅入深出”。从浅显而逐渐深奥,需要一个启发的过程。启发的关键就在于“浅入深出”地、恰当地设计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
搞好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引导学生的内在动力。中学阅读教学就要注意从最新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情激情,沟通情感,即运用课文中的感情因素,如情境、情趣、情态等作诱发物激起学生的情思,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或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去自觉主动地探求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互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现实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的接受了父母或亲人的爱,虽然学生家庭有贫富差别,家庭亲人给予爱的方式各有不同:或是贵重的服饰珍贵的书具,或是粗淡的饭食简陋的衣物,甚至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都体现着亲人的爱,只是学生没有感受到或者感受不深刻,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阅读课文,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藏语版“背影”所体现的父爱。父亲在家境窘迫、四处奔波的情况下执意要送儿子上学还不辞劳苦地为儿子买橘子。事实上,很多课文都可以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主动探求。
巧用多媒体 启发想象力: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电教手段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走进多彩的想象世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利用投影观察图画,激发想象情绪然后通过投影,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画面,看看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想想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想象的翅膀一下子就展开了。――利用录音进行示范朗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得到延伸常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听厌了教师范读这种方式,学生在听的时候,注意力普遍不集中。一换用录音范读,伴随着著名播音员的高水平朗读,学生边听边看课文,注意力高度集中,想象力得到延伸。他们兴趣高涨,积极思考,争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利用录像分析问题,使学生在想象中回味,加深理解――音乐与教学并行,创造轻松环境,想象自由驰骋我在播放录像之余,用录音播放着优美的轻音乐,穿插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全身放松,不易疲劳,给课堂注入一份活力。但要注意音量的控制要适当,不能过大,影响教师讲话和学生回答,要使整堂课听起来象一首配乐诗朗诵。它可以直接把学生领入广褒的想象世界,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