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主体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16-01
一、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修订版小语“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爱因斯坦却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当我们走进现实的语文课堂,仍发现学生还在回答着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习题。为此,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针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研究构想
1.实验目标。在充分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性和积极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2.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构想和制定。“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环节包括“新知导学—自读质疑—细读研讨—展示回顾—练习运用—开拓延伸”六个步骤。
三、研究实施
(一)按“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实施教学
1.新知导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延伸作准备。
2.自读质疑。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提出质疑。这就提出了学生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裕的预习时间,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优等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差生提供达标的辅助台阶。
3.细读研讨。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明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因此自学能力也会有差异。通过组织讨论,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启发、思维互补,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体味学习的乐趣。有的学生在讨论中还能与其他同学进行争论。
4.展示回顾。包括自我展示以及学生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展示并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这也是学生总结提高的过程。例如,在学完《学弈》这一课后,我要求学生写出本节课的收获,好多同学都能联系实际,谈到课文的主题: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5.练习运用。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
6.开拓延伸。有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来自课外。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
1.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自读提示和表达指导,选择或增加有关的字、词、句以及看图、观察、朗读、说话、表演等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以及背诵、复述、深入理解、读写结合、质疑问难、小组讨论、有序表达等项目;高年级则着力于较复杂的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把握结构,领悟中心,体会情感,认识事物,质疑争辩,美读鉴赏等教学操作内容。
2.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
3.特殊类型的课文,可以进行较大的改动或调整,甚至打破三个阶段的布局。例如《丑公主》这篇课文属于话剧,在教学时运用分角色朗读与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再好不过了。
四、研究结论
1.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人际关系。教师应主动改变角色意识,把与学生的“你我”关系置换成“我们”,其次,改变教学形式,教师由“主角”转为“配角”。
2.注意挖掘学生的自主能力。“课堂主体教学”模式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自发性学习过渡。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教学研究
一、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是人文和基础的综合学科。语文学科修订版“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在实际语文教学课堂中,学生对于老师提问的问题,没有积极回答的主动性。对于课堂习题、课堂问题,以及练习的内容都不是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脱离学生内心真实感受,使原本应该充满趣味的课堂变动乏味无趣。因此,针对传统教学中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弊端应该给予摒弃。改变以往教学模式,用创新的思维教学,教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发展是重中之重,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关于研究模式的构想
1.实验的目标
小学语文的主体为小学学生,小学学生大多还不能独立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需要在老师的启发下师生共同努力完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民主教学,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尽力解决问题,掌握学习知识,使其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2.笔者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前预习――导入新课――预习检查――学生交流――教师点评――完成新课。
三、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1.课前预习。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养成提前预习新课的好习惯,乐于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提前将不理解的词、句标出,以便在新课讲解的时候更能深入理解!
2.讲解新课。教师在新课讲解的过程应注重多样化,引入典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人入胜,让学生能快速接受新课内容。
3.预习检查。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将学生预习的情况加以了解,了解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学生识字的效果。
4.学生交流。学生可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学习,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之间多沟通,多交流。
5.教师点评。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后,作为教师应加以指导,在交流过程中,补长取短,教师加以点播,引导。
6.完成新课。教师对新课内容加以整理,总体讲述,并对学生进行提问,归纳总结,完成讲解!
四、“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
课堂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情况下使用相宜的模式,因各个学生的认知或其他因素的不同,我们要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基本策略,开展更为灵活多彩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语文基本的规律下,设计基本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授课情境遇到问题时调节变通的方法。
1.基本模式里各个年级的教学操作及方式可以随着学生年纪的不同而逐步增加或递减学生自己学习时对疑问的表达等问题。教师可以在教低年级学生时适当增加字符提示与表达指导,选择增加相关的教学操作内容;而中年级的学生应侧重于选择增加较为复杂的如背诵、复述等项目;高年级的学生就该着力于更加复杂的结构段与篇,以及对语句字词的领悟及体会等内容。
2.基本模式里各个教学目的的教学操作及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文章内容等进行调节变通。例如:要想体会文章内的情感思想,就要增加对语句内涵的了解及对文章的朗读欣赏等;若是想提高对文章的认识,就需要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加以理解以及对文章主题集中心的把握等;而如果是想侧重文章结构及联系,就要增加对段落篇幅等层次的关系。
五、研究结论
1.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而师生关系处理的好坏则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时刻以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主动进行角色改变,注意交流中的用词,要说“我们”而不是“你我”。另外,教学形式的转变,教师应尝试担任配角,学生担任主角的教学形式。
2.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以人为本”是现代教学中的基本原则和最终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他们的主导位置,允许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创造性的全面发展。“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注重学生自我意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潜能的发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学生学习独立性和自发性的目标。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是学习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努力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提出在学习中不懂的问题,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中积极思考,调整认知能力,通过读书与学习,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讨论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答疑解惑的目的。
1、“探究——主体参与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基于这种观点,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获取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荷兰著名数学家费赖登塔尔也认为: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因而学校的教学必须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进行再创造的方法。“探究——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就是解决这一课题的有益尝试。
2、“探究——主体参与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意义。
开展探究式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高度抽象的形式化的特点需要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更需要学生的主体参与,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识。因此,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己去“发现”重要的数学事实和结果,如公式、法则、定理等。由此可见,“探究——主体参与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很积极的意义。
3、“探究——主体参与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与策略。
“探究——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材料,主动地探究发现,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导、学、探、议、练”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结构不失为好的尝试。
“导”——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景。
“学”——就是指学生“自学教材”。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按教材或教师提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的学法指导自学教材。
“探”——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活动。“探”的主要内容有三项:一是学生在自学完教材后自己做练习,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索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规律探究、方法探究、条件与结论探究、方案探究等活动;二是学生进行自该教师探索和自该教师纠正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三是要求学生能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或有创新思维的问题供全班同学讨论。
“议”——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议”的本质是生生之间的探究、是师生之间的探究。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互相议论,引导学生同伴互助。教师只在关键处给予客观地评价或补充更正。
“练”——指“当堂训练”,要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让学生当堂独立完成作业,让其通过自该教师训练形成能力,这样,课堂教学的过程就真正变成了学生自该教师学习、自主探索和自该教师实践的过程。很好的渗透“导、学、探、议、练”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来观察分析身边世界的能力。
4、“探究——主体参与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一、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及分析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束缚,长期以来,学生被当作教育的客体加以塑造而不是当成社会的主体来培养,强调学生对家长和老师机械式地服从和顺应,忽视了作为主体自身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而培养出来的人也就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和拼搏精神,缺乏主体意识。体现在英语教学中则是一种以知识为主体的教学。这是一种大量体现技能训练的过程,往往容易出现填鸭式、输入式、鹦鹉学舌式和死记硬背的现象。它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在课堂上学生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的主体。这是当前英语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上述的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它们的本质特点在于:教学双方的关系不是建立在人格平等、自然和谐的基础上,而是缺乏连接心灵的情感纽带,造成了人性的扭曲和人伦的异化。从现象上看,也许课堂上的气氛是平静的,而实际上师生的心理距离和心理对峙足以随时撕破这种表面的平静。即使教学能够在“高压”下安然维持下去,但它对教学造成的损失已无可挽回。学生主动进取、自觉追求的激情减弱了,带有个性特点的志向和兴趣冷却了,应该受到鼓舞的自主意识被消极、冷漠、少有乐趣的被动学习所取代。久之,作为能动主体的人格力量也削弱了,一切只是围绕教师这个中心旋转。
二、实施主体性英语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主体性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说:“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属性”。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很多专家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来概括主体性。自主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能动性侧重于主体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参与;创造性是人的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的集中反映,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现代社会的开放、发展要求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使其具有主体性是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们面对的初中生是处于生长发展过程中的儿童,他们的主体意识、主动作用于客体的能力都相对于成人较弱,应该说是一个发展中的主体,待进一步开发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是需要培养、提高和引导的,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因此我们把启动人最本质的属性——主体性,作为我们落实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着力点,通过英语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很有必要。
三、主体性英语课堂教学的创设
1. 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构建自我表现机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简单的认知体,要把他们看成是有完整生命的人。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就要求教师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教师要克服以前的陈旧的思想观念,真正做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而英语是学生认识、学习及掌握的对象,是客体。学生是积极的创造性语言的使用者。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并非一切任务都结束,而只是做了第一步,接下来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为表达意义服务,做到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结合。只有在这种服务和结合的过程中,才能使learning (学)和doing(做)互相促进和融合,才能使更多学生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步学会做一个积极的创造性语言的使用者。
2. 精心设计主体活动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通过活动表现的。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活动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是通过学生参与的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组织活动要了解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主体情况指学生的认知水平、英语基础;客体情况指英语特征、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环境指英语输入和输出的外部条件。精心设计主体活动就是要根据阶段性教学要求,把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情况联系起来,并寻找出三者间相互作用的最佳联结点,使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并在参与中得到听、说、读、写方面的有效训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模式
一、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当我们走进现实的语文课堂,仍发现学生还在回答着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习题。这些问题、练习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使极具人文价值,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为此,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教学中忽视乃至压抑人的个性发展这个弊端提出,并力图改变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局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研究构想
(一)实验目标
在充分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性和积极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教学民主,引导学生的合作意识,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构想
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环节可包括“乐学新知―自读质疑―细读研讨―自我回顾―练习运用―开拓延伸”六个步骤,教学程序可用下图式表示:。
三、研究实施
(一)按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实施教学
1、乐学新知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
2、自读质疑 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教师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的同时,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好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差生提供达标的辅助台阶。
3、细读研讨 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并主动积累语言。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往往在自我表现中得以增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全班,也可以是小组或同桌;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老师的设问,也可以是学生的质疑。教师应重视“集体开窍反应”,注意指导学生的思路和表达方法,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听取别人发言的联系,以读为本,精讲善问,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意启发和激励,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读促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自我回顾 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包括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
5、练习运用 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进行重点项目的基本功训练和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
6、开拓延伸 有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来自课外。可见,课外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
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对不同的学生和教材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应是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模式。为此我们依据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设计了基本模式,并提出适应具体课授课情境的调节变通方法。
1、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自读提示和表达指导,选择或增加有关的字、词、句以及看图、观察、朗读、说话、表演等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以及背诵、复述、深入理解、读写结合、质疑问难、小组讨论、有序表达等项目;高年级则着力于较复杂的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把握结构,领悟中心,体会情感,认识事物,质疑争辩,美读鉴赏等教学操作内容。
2、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
3、特殊类型的课文,可以进行较大的改动或调整,甚至打破三个阶段的布局。
四、研究结论
1、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人际关系。师生交流的规格水平是影响学生主体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主动改变角色意识,把与学生的“你我”关系置换成了“我们”。其次,改变教学形式,教师由“独唱”转为“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