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统筹管理论文

统筹管理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统筹管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统筹管理论文

统筹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1.1创新油田生产指挥统筹精细化管理网络。打破传统的上传下达指挥方式,通过构建无线通讯指挥与协调、生产信息收集与统计、特种设备调派与使用的三种统筹网络,将管理对象精细到每个点,将生产指挥协调到每条线,将系统运作统筹到每个面,对油田生产点位实行了统筹精细化指挥与控制。

1.2创新油田生产指挥统筹精细化管理方法。转变间接的油田生产指挥形式,创新井站平衡运行与预防的统筹管理方法、生产信息收集与分析的统筹落实方法和特种设备使用与管理的统筹调派方法,实现了油田生产指挥过程统筹、井站生产系统协调精细、安全生产防控工作巨细。

1.3创新油田生产指挥统筹精细化管理制度。通过修订油田生产指挥岗位规范、管理考核制度,制定特种设备调派管理考核办法,消除岗位职责内容笼统、指挥机制简单等问题,对油田实行生产指挥统筹精细管理,运行具有精细管理特点的新机制,确保井站系统持续高效平稳运行。

2油田生产指挥统筹精细化管理的做法

2.1构建油田生产指挥新网络,对油田生产点位实行统筹精细化控制。构建无线通讯指挥与协调的统筹管理网络。依靠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对生产进行无线指挥与管理,构建并运行了采油队井站生产现场直接指挥的统筹管理网络、站库注输系统生产现场协调指挥的统筹管理网络、生产保障系统施工现场监管指挥的统筹管理网络。

2.2构建生产信息收集与统计的统筹管理网络。作为采油的生产指挥中心(调度室),要科学、快捷、有效指挥井站日常生产,必须时刻掌握油田生产动态信息,对生产变化情况作出分析与判断、调查与落实。构建采油系统生产运行信息收集与统计的统筹管理网络、注输系统信息收集与统计的统筹管理网络、变电系统线路检修信息收集与统计的统筹管理网络和流程,坚持每天定时收集转油站、联合站、注水站、污水站的生产运行数据,对产量、压力、水量等生产参数波动较大问题,在做出系统生产分析判断之后,发出定项调查、定位落实指令,尤其是非常时期,油田生产信息收集与统计的统筹管理网络充分发挥了重要作用。

2.3构建特种设备调派与使用的统筹管理网络。特种车辆是油田生产故障快速抢修的必要设备,是有效提升故障抢修工作效率的主要设施。制定实施采油队劳动组织优化管理方案,面对采油队实行专业化管理后维修班工作加重的实际,构建由特种设备调派与使用的统筹管理网络,提高特车利用率,极力为采油队生产抢修提供抢修设备,有效降低了采油队井站故障处理的工作强度。

2.4创新井站平衡运行与预防的统筹管理方法。在油田生产指挥中,统筹精细化管理是以保证完成既定的原油生产目标,平衡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在油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下,生产指挥系统需要发挥关键作用。指挥中心(调度室)人员不仅负责指挥协调油田生产,还要每天开展生产动态分析,根据事前生产运行数据分析,确定指挥工作重点,作出统筹落实对策;根据事后生产运行数据分析,寻找井站运行规律,检验生产指挥效果。

统筹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运营筹备人员特别是具备较丰富运营经验的技术人员身居一线,对于设备的运行情况,包括品牌的特性,设备的隐患,维修特点等都比较熟悉。建设部门往往是从设计、工期、价格、设备性能、项目管理等总体把控,对于设备运营后的表现并不如运营人员直观清楚,所以,运营人员能提前介入设备的招投标技术编写、设计图纸审核、合同谈判、设计联系、样机验收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尽早提供有用的建议,避免设计上的纰漏,避免设备功能缺陷,对于供应商、设计单位和建设部门都是有利的补充。笔者注意到,如果只有建设部门参与的设备制造,仅仅到“三权移交”时才正式交予运营部门参与往往会带来许多重大的整改,甚至出现由于土建和成本等原因不能整改的情况,这样付出的代价往往很大同时又带来运营隐患。例如,以屏蔽门为例,在设计联络阶段就提出在滑动门下端增加防护板防止乘客未上车而屏蔽门已关闭导致列车开启而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这样的建议也是需要在多年运营中总结才能得出的合理建议;又例如,由于屏蔽门的门体手动操作钥匙需要加长,避免钥匙过短站务人员(女生居多)无法开启门体的情况,这样一个小小建议就能避免一次列车的延误,避免乘客伤亡的隐患。运营人员有参与设备设计阶段和制造阶段的热情,建议作为轨道公司需要从政策上和组织上提供支持,并鼓励运营人员负责任地投入到其中,针对需求、设计理念、设计图纸提出中肯的建议并予以重视,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熟悉法规,灵活应用

我国轨道交通从无到有,再到快速发展大概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特别是随着最近10年来建设和运营的需要,参建单位和人员的增长,也积累了经验,从而形成了各种指导建设、指导运营的规范标准。这些规范和标准可以说是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经验总结,教训归纳,工作指南,但同时笔者也发现,在建设和运营期间对规范标准的重视不足,很多时候还是凭借经验指导工作。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依法治国”提上日程,轨道交通作为大型的民生工程,也走向了标准化、法治化,例如各种设计标准、验收标准、运营标准。这些标准也是规范建设单位各种行为,判断机电设备是否达标的重要准则,对于业主控制机电设备质量是非常有利的武器。所以,提前收集各种验收规范和标准,组织学习熟悉这些规范标准并用于运营筹备期的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监督中是非常有意义并能收到很好的成效。对于城市新建的第一条轨道交通线更是有特别意义,因为筹备建设第一条轨道线路,往往有经验的运营人员不是很多,校招毕业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可以借用的工作经验不多,这时候要发挥所有运营筹备人员的作用,除了以老带新,加强培训以外,组织学习各种验收规范标准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设备也有其对应的规范,例如对应电梯设备最权威的规范就是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和GB16899—2011《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安装安全规范》,同时,地铁设计规范等也收集了这2个规范中关于电梯的规范内容,我们要认识到其中的区别,例如自动扶梯,在轨道交通的应用中有更高的要求,除了满足设备的规范外,还需满足用于轨道交通这种人流量较大,对安全性能要求更高的重型交通扶梯要求。熟悉机电设备规范和标准,运营人员就掌握了监督机电设备质量的武器,也就有了底气,这样能更好地发挥年轻队伍地作用,同时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主人翁感,为以后设备维护打下良好的基础。

3人机结合,齐头并进

机电设备的管理离不开人,人员的管理好了才能为机电设备的管理提供基础。从本质上讲,机电设备的管理就是运营筹备人员的管理。运营筹备期的队伍一般是比较年轻的,有运营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应专业只有一个或者两个,特别是对于新线建设,这样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个问题,由于机电设备的复杂性,很多没有运营筹备经验的年轻员工不敢管,或者想管好但力不从心。作为管理者,要正面这个问题,并可利用机电设备安装期间,以老带新的形式,以专业为团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利用安装进展较早的车站开展专业培训,让新员工认识了解设备,善于发现质量问题,逐渐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再逐渐应用到其他车站中去,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也可以让他们深入工地现场,参与安装过程从而得到较快的成长。作为管理者,切不可操之过急,同时也不能不顾及设备规律提出过多过重的任务,最好是能按照专业进行跟进和开展培训。因为机电设备设计的专业太多,风水电全覆盖,要精通所有专业是不太现实的,效果也不好,故集中兵力钻研其所分配对口专业,齐头并进,适当兼顾相近专业效果较好。

4建立机制,责任分明

成本、质量和进度从来就是工程建设管理的3驾马车,机电设备管理从严格意义上细分也是对这3部分进行管理,使之达到均衡并满足各自目标。从运营的角度,可以说质量是最为看重的部分,因为没有质量,意味着以后运营的不安全因素增加,从而带来运营压力和管理成本的增加,影响服务质量。但是,不可避免地对质量的追求会对进度和成本都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部门所追求的目标有所侧重是正常的,例如,设备部对机电设备的设计、制造、到货、安装方面总体把控更为看重,总工室对安装进度可能更为敏感,财务和企业管理部门对成本可能更为重视,所以,如无统一而有效的机制互相制约、互相监督则可能导致效率低下。从机电设备的运营筹备期出发,建立统一有效的指挥系统以及信息沟通机制,高屋建瓴地建立有效的质量反馈和解决机制笔者认为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这种机制越早建立越好,同时建议验收小组也需明确运营人员的参与,这样才能对机电设备质量的监控达成有效的效果。如果边缘化运营人员的参与,从而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于轨道交通这种影响长久的大型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是不可接受的,也会影响专家验收的通过。但往往筹备期,运营单位属于从属地位,还处于工程配合阶段,故如不建立有利于质量反馈的解决机制,单靠运营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不够的。如果建立这种机制,可以由公司领导班子组织建立验收小组或者验收委员会,包括由运营人员参与编写各种工程配合章程,例如工程问题分类导则等。

5认清规律,总结特点

机电设备在安装阶段也有其固有的规律,例如开始阶段,由土建单位完成土建方面的工作后才交予机电设备安装单位接管,在安装阶段,开始就是各种风管、水管、线槽的安装,随后是各种机电设备进场,这时候就会产生很多交叉安装的工作,随后是单体调试、综合联调和设备验收阶段,最终是运营试运行和试运营阶段。机电设备的管理宜早不宜迟,各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安装重点,所以要善于利用,总结这些安装特点。例如在土建交接初期,就要认真检查各种预埋件是否满足要求,例如风机的安装预埋件,电梯和扶梯的预埋件是否满足受力要求,再譬如屏蔽门的预埋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安装前都必须在轨顶和地面预留安装预埋件并且需要满足等电位的要求;例如到了风管、水管、线槽安装阶段则需注意风管的支撑架是否满足要求,风管穿墙部分是否有防火泥封堵,综合监控的设备房是否装防静电地板等;到了设备安装阶段,则需做好各种防水防尘要求,例如屏蔽门和扶梯等是否有防尘措施、防水防溅措施,各种阀体是否预留足够的维修空间,例如防烟防火阀、各种蝶阀和感烟感温探头等,如不认真监控,很容易留有维修死角,为以后的维护带来不可逆的影响;同时,这个阶段也要注意设计是否满足要求,设备功能是否满足使用,要切实做好查线核图,例如TVF风机低速运转是否带有正反转功能,这些较为被人忽略的功能一旦全线完成再要整改是非常耗费人力财力物力的;到了单机调试和综合联调阶段则是机电设备安装的功能性测试的最要阶段,也是质量和安装的最终检验阶段,必须安排大量的人力参与调试其中并跟进各种整改,争取问题发现的最后机会,一旦错过这个阶段就难以充分利用供应商和安装施工单位的力量进行整改了。每个设备的不同安装阶段都有其固有的特点,必须认真总结,把握规律,抓住重点,加以引导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6结语

统筹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难题,发展方式

一、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内涵

培育壮大城市增长极,对于区域经济的振兴,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佩鲁(1955)从技术创新与示范效应、资本的集中和输出及聚集经济三个方面分析了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因此,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在此基础上,布代维尔(1955,1972)又从两个方面丰富了增长极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产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并尤其强调推动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因此,他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他认为,经济空间是经济变量在地理空间之中或之上的运用,增长极在拥有推进型产业的复合体——城镇中出现。主张通过“最有效地规划配置增长极并通过其推进工业的机制”,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此外项目管理论文,缪尔达尔(G.Myrdal)、赫尔希曼(A.0.Hirschman)等经济学家对增长极理论都进行了不断的补充与完善。在繁荣区域发展理论的同时,也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然而,随着国际发展格局的演变,现有的相关理论在适应当前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形势,并对之提供相关的指导与借鉴等方面,出现了欠缺。基于此背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提出创新性概念: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论文格式模板。

当前形势下,就产业的发展方向而言,世界各国在不同程度遭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走向经济复兴的选择和重点。对我国而言,在综合考虑当前世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以及我国当前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更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实现区域协调共进、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则是依托新兴战略性产业,培育壮大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

作为本课题提出的创新性概念,“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增长极,它主要指:城市发展的源动力来自于关键核心技术,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实现产学研的结合,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的结合,并且能够有效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能够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城镇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型城市、城市群或城市带。它以经济实力雄厚、产业聚集水平高、城市之间的协作度强、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实力强、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与社会和谐共进等为基本特征;它着眼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瞩目于城市内生增长潜力的培育。它是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的载体、是利用外资的平台、是对外贸易的窗口、是加大经济技术合作的桥头堡。因此,通过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以此来成为撬动区域经济崛起的支点,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社会和谐度的提高,具有战略意义。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在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其培育与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难题,对这些难题的认识深度和解决程度在很大意义上决定着这一事项的进程。因此,深入探讨这些难题,就具有了尤为突出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培育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需要破解的难题

1,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城市增长极项目管理论文,准确把握其内涵,摆脱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是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前提

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城市增长极,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核心在于创新的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很多城市的高速增长是通过对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的过度使用与高消耗、对土地和水等稀缺资源的大量占用与开发、对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高排放来实现的。粗放式的发展道路已经给城市的后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例如,造成了严重的产业结构失衡。从2003年以来,针对部分产业的过快扩张,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的盲目发展,国务院相关部委进行了严厉的调控。事实上,相关产业的结构失衡与城市的粗放发展直接相关。房地产业的过快发展,在拉动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既导致了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也直接导致了由于大量的耕地被占用而使得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损害。再如,城市的粗放式发展还导致了投资与消费的严重失衡。投资的快速增长与消费,尤其是国内消费的持续低迷形成鲜明对比,既造成了产能的非理性扩展,也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化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此外,粗放式的城市发展,还导致了城乡差距的日益扩大,以及社会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总之,日益严峻的环境代价、高度失衡的城市发展速度与能源消耗比率、资源的过度开采与利用、土地的大量被占用……无不彰显着粗放式城市发展模式给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日益凸显的弊端。

与此相对应,培育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则是通过充分利用城市现有和潜在的优势,以产学研的结合、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的结合,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发展模式集约化的演进路径中,推动资本与产业的融合、产业与创新的融合、创新与发展的融合,进而实现城市发展由要素驱动向资本驱动、创新驱动的升级。

第二,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关键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都把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重要的战略投资,把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新兴战略性产业,作为各区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选择,已经逐步被纳入各地的发展战略规划之中。事实上,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举措,而且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项目管理论文,实现科学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其将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鉴于此,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亟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契机,充分发挥其所特有的:长期稳定并广阔的市场前景;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良好的经济技术与社会效益;产业关联度高,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产业链条长;以及能有效兼顾一、二、三产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诸多特点,推动传统的高投入、高排放、高耗能和高污染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向集约式、低碳型、高附加值和高效率型产业发展模式转换,实现统筹规划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提高发展效率和创新能力,培育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在全球新一轮的利益分配格局和国际分工中提升区域的主导权与话语权论文格式模板。

第三,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重点在于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的协调共进。无论是佩鲁,还是布代维尔,亦或其他的经济学者,在增长极相关理论中,都瞩目于主导产业的发展,强调产业的关联效应,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事业、公共事业,给予的关注度较少。当前我国的区域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于经济的增长,对于社会事业、环保事业等公共事业则重视不足,从而导致我国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尴尬局面。社会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正在日益显现,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符。

而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它既着眼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着眼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既着眼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也着眼于对资源的保护和环境承载力的提升;既着眼于城市实力的提高,也着眼于城乡之间统筹力的提升;既着眼于区域物质文明的建设,也着眼于精神文明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总之,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是一个融合了城市竞争力、产业支撑力、城乡统筹力、环境承载力、文化软实力等多元因素的有机体系。因此,通过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一方面,可以有效加快城市周边的中小城镇、县域经济以及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增强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与带动力,扩大城市发展的外溢效应,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项目管理论文,还可以推进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网络体系的建设,加快形成和谐、平等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同时,还有利于开发、弘扬当地的文化资源,通过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彰显地域民俗风情,突出城市发展的个性化与特色化,增强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力;此外,也有利于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完善生态涵养,保障生态安全,通过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达到对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治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社会发展系统与经济运行系统,三大体系的良性循环,进而增强城市发展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力。

2,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兼具新型性、战略性与增长性等多元化特点,在动态中把握均衡,是实现城市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新型性,主要体现在:其区别于过去一般意义上的粗放型城市增长极。它强调科学技术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力,瞩目于社会事业的协调共进,通过创新的发展与产业的升级演进,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使城市发展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的若干新型城市、城市群或城市带。

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战略性,主要体现在: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无论是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还是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领域,都是对过去长期沿袭的发展路径的重大变革。这一变革的长期性、历史性与艰巨性决定了其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作为城市发展的方向,其所有具有的战略意义与时代价值则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要将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战略任务加以统筹规划,既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也不可半途而废。

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增长性,则主要体现在: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依然是城市的发展与增长。而城市的发展与增长则主要体现在:经济的发展度、对外的开放度、人民生活的满意度、社会的和谐度、发展路径的可持续度等诸多领域。因此,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离不开城市的发展,并且与城市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密切相关。

总之,兼具新型性、战略性与增长性三者于一体的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有利于提升产业的竞争力、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力项目管理论文,增强区域发展的生命力,对于加快建设发达城市、生态城市、和谐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3,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改革当前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体制,实现考核标准的动态化、科学化,是实现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公共选择学派将政府看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地方政府作为整个政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有其自身利益,包括地方公共利益、地方政府内部的部门利益和地方政府官员的个人利益等。

而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在一定的发展历史阶段,受财政预算、产业成长历程、治理成本等因素约束,财政收入、税收等凸显地方政府政绩的一些指标还会出现增长放缓甚至停滞。而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在一定辖区的者,二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使得地方政府官员既面临政绩考核压力又面临一定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利益的代表者和具有自身独立利益的主体者,还面临着同层级的地方政府之间激烈的竞争博弈关系。积累足够政治资本的愿望,竞争的压力、政治晋升的动力以及实现增长的执行力,这些都强化了任期有限的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实现辖区发展的各种政策与行为的期限性、时效性和功利性。而这些政策和行为与培育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政策和行为并非总是呈一致性,甚至在一定的情况下,还会呈现相逆性,从而不利于城市战略性增长极的培育与可持续发展。例如:培育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需要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与研发进程,推动城市发展向创新驱动型、科技驱动型转变。而这是件耗时、耗财、耗力、风险大、见效慢的长期工程论文格式模板。一届政府任期最多只有五年,地方政府官员作为“理性人”,不会去从事“自己耕耘,他人收获”的行为。这是直接导致目前我国诸多城市创新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再如,培育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就需要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培育一批具有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资源消耗等特征的主导产业。这种情形下,一方面,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见效缓慢;另一方面,需要对现有产业发展格局进行有进有退、有保有控的调整。在“退与控”的过程中就会有财政的损失、就业的下降。在“指标决定政绩”、“提拔干部看数字”的习惯思维影响下,地方政府缺乏主动“退”、甘心“控”的积极性,也缺乏积极“进”、尽心“保”的主动性。因此,在过多突出城市经济运行的规模,而忽略城市运行的内涵与质量的地方政府政绩评估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带来的弊端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构建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区域发展评价指标系统,迫在眉睫。

鉴于此,就需要改革当前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过程中对地方年度国内增加值和增长幅度、财政收入和增长幅度、吸引内外资额和增长幅度、外贸出口完成额和增长幅度等一系列刚性指标的过度重视项目管理论文,建立并完善科学、客观、合理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例如,考核地方政府官员,既要看GDP和增速等经济指标,也要看城镇失业率、人均收入水平、产业附加值、投入产出回报率、资源利用效率、科技创新成果、品牌数量、集群效益、市场秩序、环境保护力度、企业污染度、社会保障事业的支出等反映国计民生、社会进步、生态建设的指标。并且还要“善于用全面、历史、客观的眼光评价政府的工作成果。不仅要肯定政府的“显绩”,也要考察政府的“潜绩”。评估政府工作得失,不仅要观察当前的效益,也要分析长远的影响……淡化预期性指标,强化约束性指标,为地方政府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树立正确航标。”[2]从而为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营造宽松、宽容、宽广的发展环境。

三、结语

总之,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新型性”、“战略性”和“增长性”,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充分重视并发挥其所具有的发展模式的新型性、发展期限的战略性以及发展目标的增长性,以战略眼光,进行战略思维,作出战略规划,实施战略举措,创新工作模式,借助强势城市(城市群、城市带)的出现、优势区域的形成,多措并举的推动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以此来实现区域资源的共享、城市之间优势的互补,进而实现区域互惠双赢、协同发展的目标,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培植内生驱动力。

参考文献

[1]赵健仲,震古,改进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访全国政协委员欧成中,中国经济时报[N],2010,03,05

统筹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一、良性医院财务管理在医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财务管理无论是在企业单位中还是在事业单位中,都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它对于推动企事业单位个体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良性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医院可以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甚至可以说,良性的财务管理工作是推动整个医院全面发展的中坚力量。下面我们将对良性医院财务管理在医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展开详细的论述。

(一)良性的医院财务管理有利于促进医院资金的合理利用

在我国的多数医院中,最初都带有公立的性质,他们往往都会享有国家带给他们的补助,不注重盈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节约成本、获得利润也已经成为医院的重要发展目标。但是还有许多的医院并没有完全扭转观念,他们依旧认为医院属于“公家”的,即使亏损了也无所谓,所以在对资金的运用方面不去认真的统筹和规划,例如,在向商家购买药材时,并没有合理的去规划哪些药材需要多买而哪些需要尽量少购置,而是采用所有药材都大批量订购的方式。这样以来,许多很少有需求的药材就会浪费掉,这就造成了医院资金的浪费。良性的财务管理就是对资金的运用进行规划、控制、调节等,从而保证资金能够正常、合理的运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良性的财务管理会严格控制资金的流动,根据财经法规以及医院的规章制度还有实际情况来合理的安排资金的去向,降低医疗成本,获得更高的收益,从而使医院的资金能够正常的运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良性的医院财务管理有利于促进医院资金的合理利用,提高医院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以及医院整体的管理水平

在上述中我们也提到了,现如今许多医院在经济体制改革背景的推动下,也开始慢慢注重自身的发展了。因此,转变观念、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医院的发展目标。如果没有良性的财务管理工作做支撑,那么便不会有合理的收支调节与规划,在医院的资金方面没有一个整体的统筹和使用准则。而这样就会非常容易造成资金的浪费,在无形中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开支,增加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造成了医院整体收益的减少。医院要想获利就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减少成本,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这样才能保证医院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良性的财务管理工作。良性的财务管理工作会对资金的使用以及去向进行统筹、规划、分配,保证资金的良性运转以及合理利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良性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医院的整体经济效益。

良性的财务管理工作除了可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外,还有利于提高医院整体的管理水平。医院的财务管理是对整个医院的资金使用进行管理与统筹的,医院整体的资金支出与收入都会经财务部门进行统筹管理。因此,当财务部门对医院整体的资金进行合理规划的情况下,就会实现医院整体资金的合理运转,保障医院各部门的高效运行,实现有效的管理。保证医院各部门发展的更加有秩序、更加井井有条。因此,良性的医院财务管理可以推动医院各部门的正常运行,提高医院整体的管理水平。

二、改进现阶段医院财务管理所面临的问题的相应对策

现如今,虽然说医院的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正在不断的进行改进与完善,但是这其中还是有一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以下两个:一,没有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二,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有待提高。下面我们将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工作要想做好,就必须有规章制度的约束。只有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使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的必要性。首先可以由医院的领导层以及管理人员对规章制度进行制定以及完善,然后进行试行,在试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对规章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然后正式、全面的实行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化、保证公司财务的正常运行。

(二)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与素质直接决定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因此,提高财务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及素质势在必行。首先,可以为他们报相关的培训班,让他们定期的去参加学习。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多学习一些实操技能,从而保证可以更加顺利的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其次,可以邀请相关的专家定期到医院内部开展讲座,使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去学习。最后,还可以让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定期到比较成熟的大型企业中去观摩学习,学型企业中完善的财务管理工作流程。培养人才,是完善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邓寿高.浅谈财务管理在医院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经济市场,2015.

统筹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库 汛限水位 优化

汛限水位是为预防可能出现的洪水、确保大坝及下游安全、水库在汛期允许兴利蓄水的上限水位。我国传统的汛限水位是以概率和统计学为基础,采用不考虑预报信息的情况下设定的。调整汛限水位作为实现洪水资源化的重要手段,与水库防洪风险紧密相连,将对经济、政治、社会、环境产生利害双重性的影响。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影响汛限水位调整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在水资源规划方面兼顾当前和长远利益,使有限的水资源更好地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人类水资源开发共经历了传统水利、工程水利和资源水利三个阶段。我国自建国后进入进入工程水利阶段以来采用外延性扩建水利工程的方式增加供水,尽管经济得到发展,却遇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水资源条件难堪重负的问题。以现行用水方式推算,我国到2030年用水最高峰期将达8,800亿立方米,将超过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极限。强化节水措施、推进资源水利发展在我国势在必行。

我国正处在加速实现现代化的特殊时期,快速的经济发展不仅给资源水利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在2030年完成工业化之前,年需水总量还将逐年递增;另一方面,节水技术的推广是以资金和技术为支撑的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在经济、技术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式的推行节水,将增加发展成本、动摇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

通过适当的工程、非工程措施,挖掘现有水库的蓄洪潜力体现了资源水利的特点,有利于经济、快捷地缓解当前水资源紧缺状况,有利于为节水技术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经济支持。

2 、汛限水位挖掘的潜力点

2.1防洪标准

水库防洪标准是通过设计洪水数值的大小体现的。我国目前采用的是以高纬度国家苏联为代表的万年一遇洪水和与中低纬度国家美国为代表的可能最大洪水(PMF)两种标准中的最大者,实际上以苏联标准为主,山区和平原大型水库分别采用万年一遇洪水、两千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苏联是高纬度国家,年最大洪水多以融雪为主形成,变差系数Cv较小,万年洪水仅为多年平均值的2~5倍。中国纬度较苏联的偏低,暴雨是形成洪水的主因,变差系数Cv较大,万年洪水为多年平均值的6~10倍,北方则高达14~30倍。对中国河流近600年来历次洪水的考证也证实,其中最大值接近于PMF,而PMF一般比万年洪水小10%~30%。一些学者已经对我国在缺水的情况下仍套用苏联经验提出了质疑。

2.2流域下垫面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流域的下垫面较以前发生了很大改变。

1)直接影响

建国初期所建的大型水库是在全流域范围根据气候和特定的下垫面条件完成水文演算的。此后几十年,水库上游相继建起的一系列蓄水建筑物使流域下垫面条件发生了改变,汇流成洪条件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在上游工程防洪标准高于下游水库防洪标准的情况下,洪峰及时段洪量减少,峰现时间延后,水库的防洪风险相应降低。

2)间接影响

人类的生产活动也间接对径流产生影响。一方面,农作物增加了水分蒸腾,降低产流能力;另一方面,人们开采地下水和矿藏为接纳降水腾空了地下库容。山西一些地区由于采煤,地面河流已经连年干涸。海河中西部平原近年该区发生量级200mm的暴雨未发生大的涝灾,而相同量级降雨在20世纪60~70年代将造成相当严重的灾情出现。目前国内有关地下水库的研究较少。

2.3分期汛限水位控制

水库汛限水位的确定与P频率设计洪水及最大出库流量有关。在最大出库流量不变的情况下,在年际尺度上,根据P频率设计洪水可确定出一个固定汛限水位值;在年内尺度上,由于设计洪水只发生于汛期,可认为汛前P频率设计洪水发生率为1,汛末为0,其间逐渐递减,相应的汛限水位可形成由低到高的曲线而水文风险不变。汛限水位动态调控方法不但增加了水库的兴利库容,在汛前将库水位用至汛限水位以下的情况下,还可减小汛期的防汛风险。此外,国家在水库加固中重视扩大泄流能力也是汛限水位调整的有利因素。

2.4天气预报

水文专家庞炳东指出,汛限水位是水库迎接设计洪水,而设计洪水并非每年都出现。过去由于天气预报技术落后,无法对下一步可能发生的洪水进行相对准确的预估,水库运行控制时较为保守,往往为等待设计洪水,失去了蓄水机会。随着天气预报精度的提高,人们可以从物理成因角度去探求洪水成因,而不必把注意力偏重于以概率和统计学为基础的小概率事件上。

3、汛限水位优化的限制因素

对失事水库的调查数据表明,漫坝多发生于没经严格水文规划的小型水库,大型水库发生率极小,渗流、管涌和地震毁坝是造成我国大型水库失事的主因。

我国的水库大多建于20世纪50~70年代,由于施工质量差,工程隐患多,多年来蓄水不足。后来国家对一些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但工情变得更为复杂,工程能否应对汛限水位优化后造成的水位超常规运行还存在不确定因素。汛限水位优化后的主要风险将在于工程隐患及工程管理方面。

4、结论

我国大型水库在汛限水位优化方面存在蓄洪潜力挖掘空间,对汛限水位进行优化能增加洪水利用率、缓解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水资源紧张状况,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与节水技术的全面推广争取时间。

水库在创造效益的同时也兼具风险性,在洪水资源化方面的任何努力都必须在保证工程足够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在没经安全论证的情况下,现行水库运行模式不能抛弃。

鉴于影响汛限水位优化的因素复杂,建议从多方面开展工作:

(1)科学规划。根据对水文、水资源供需情况的重新调查,特别是根据工程的安全状况的评估进行统筹规划,利用水文遥测系统、天气预报系统和现有成熟水位优化理论,制定出兼顾工程安全和地区用水需求的理论汛限优化水位。

(2)主动管理。除了要对工程安全进行常规监测外,还要在非汛期尝试逐步抬高运行水位,以发现并消除隐患,进一步从物理角度对工程蓄水潜力进行摸底;对水库工程进行抗震模拟实验;建立涵盖降水、需水、工程安全等因子的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防止出现人为决策失误。

(3)展开工作。联合国土部门利用国家推进城市化的政策构建蓄滞洪区并以此形成土地储备银行。

参考文献:

[1] 叶秉如,水利计算及水资源规划[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2]张秀玲,文明宣.我国水库失事的统计分析及安全对策探讨.水利管理论文集,水利部水管司,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