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药用价值杜仲的干燥树皮入药是一种贵重药材。杜仲入药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00多年,《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杜仲的药性,温、辛、无毒,有强筋骨、补肝肾的功效。同时与其他药合用还有安胎作用,复方用杜仲可治疗各期高血压,效果良好。随着现代药理学对杜仲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其对免疫、内分泌、中枢神经、循环、泌尿等系统都有不同程度调节作用。杜仲胶又可作高级粘合剂,医药上作为补牙材料,对人齿无刺激。
1.2工业价值杜仲的叶、皮、果实均含有丰富的杜仲胶,杜仲胶目前可应用于生产三大用途的材料,一是热塑性材料,二是热弹性材料,三是橡胶弹性材料。杜仲胶新功能材料的开发还在进行,如将杜仲胶开发成用于骨科外固定或支撑的产品,杜仲胶高弹性材料用于轮胎的开发,制造海底电缆,以及各种耐酸、耐碱容器的里衬和输油胶管,同时也是用于航空工业及制作电工绝缘器材的极好材料。
1.3民用价值杜仲在民用方面也很广泛,首先杜仲木材材色洁白、坚硬、纹理细致匀称,无心材、边材之分,是用于家具、农具以及建筑材料制作的良好材料。此外,杜仲胶用于沥青改性剂可明显改善沥青的高、低温性能,解决了当前公路建设中亟需解决的开发低碳环保沥青改性剂的技术问题。杜仲还可开发成饲料添加剂,能够提高动物抗病能力,提高饲料转化率,改善肉质风味,是一种无毒、无公害的饲料添加剂。
2造林技术
2.1采种选择长势旺盛,树皮完整光滑,且无病害的20a生的壮年树采种。采种时选择果皮褐色有光泽,种粒饱满,白色胚乳成熟的优质种子留作育苗使用。采种时间多在霜降以后,农历10月份左右,此时树叶基本脱落,只需用竹竿敲击或摇动树枝即可。
2.2育苗
(1)种子处理。将采集好的种子于播种前45d左右(1月份)放于湿沙中。一般种子和湿沙的混合比例为1∶10,湿沙含水量以手握不流水为好,然后将混有种子的湿沙均匀的铺在阴凉通风的室内非水泥地面。厚度在(35±5)㎝,室温控制在5℃,每15d左右翻动1次以防种子霉变或失水。
(2)整地。选择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到中性土地作为育苗用地。在入冬前对育苗地深翻,过冬后,播种前再浅犁1次,同时配合深翻浅犁施入足量的基肥保证土壤肥力促进苗木萌发和生长。此外,为防止病虫害应在深翻浅犁时同期进行土壤消毒工作。
(3)播种。经过低温湿沙储藏的种子,一般30d左右,种子便会吸水膨胀,待观察到翅果顶端缺口有白尖出现时表明胚根开始伸长,此时即可开始播种。播种方法一般采用宽幅条播,播幅20㎝,播沟距20㎝,播种量在5~10kg/667m2,播种后覆盖1~2㎝细土。
(4)苗期管理。幼苗出土后为保证出圃率必须加强管理。一是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刚出土的幼苗嫩弱,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很低,因此应加强对病虫害的控制,尤其是立枯病和地下害虫。每7d定期喷波尔多液1次,虫害发生时用毒饵诱杀。二是要及时施肥增强土壤肥力。当幼苗出现2~4片真叶时即可第1次追肥,一般采用肥水喷洒的方法,具体为尿素1~1.5kg/667m2,兑水200kg/667m2,此后直到8月中旬,每月都要采用上述方法进行追肥,这是因为8月中旬后施肥可能使苗木徒长而遭受冻害。三是在苗木速生期加强中耕、除草和灌溉,注意在高温期避免松土以减少土壤中水分养分的蒸发。四是根据去弱留壮、去密留稀原则,开始间苗,使苗木间距保持在10㎝左右。出圃时,苗高80㎝、地径1㎝以上壮苗,产苗约2万株/667m2。
2.3造林
(1)造林地准备。杜仲造林地应选择在缓坡、山脚、山中下部以及山冲地带的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地区,要求土壤pH在5~7.5。阳光充足、土壤、水肥条件较好的“四旁”及田边地角也能满足杜仲的生长。对于荒山荒地造林,先要对造林地进行全面整地,清除原有植被并进行全垦,而后规划道路、防火带,再按株距定点挖穴。穴深30㎝、宽80㎝。同时要施肥,每穴施饼肥0.2㎏、火粪灰5㎏。
(2)造林注意事项。造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造林密度的确定,根据作业方式和立地条件的差异,株行距如下:乔林作业2m×2m或2m×3m;矮林作业1.5m×2m或2m×2m;头木林作业2m×3m或3m×4m。二是造林时间的确定。温暖地区冬春均可造林,寒冷地区宜在春季栽植。三是栽植深度要稍深于苗圃原土壤,切忌过深。栽植按“一提二踩三填土”方式进行,防止创伤苗根和苗颈影响苗木成活。
2.4作业方式杜仲树应用广泛,在造林营林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得经济效益,不同的经营目的作业方式也不尽相同。常用的作业方式有乔林、矮林、头木林三种。
(1)乔林作业。这种作业方式主要是利于树木主干的生长,其主要经营目的在于获得干皮和种子,用作中药或育苗。对造林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要求较高,一般在土壤肥沃、气候温暖的地区适合此种作业方式。要求造林密度较小,且要保证雌株占较大比例(85%左右),以便获得较多的种子。
(2)矮林作业。这种作业方式的目的在于获得较多的杜仲叶片,用于提取杜仲胶,利用杜仲萌芽力强的特性,人为地使其成灌木状。该方式对土壤气候条件要求较低适合大部分地区采用,适用于林地条件较差,气候寒冷地区。一般定植3a后在离地50㎝左右的位置冬季截干,截干后进行施肥、培土,间隔期2~3a,密度在330丛/667m2。
(3)头木林作业。这种作业方式是根据矮林作业原理,截干时保留2m高度,在截面附近选育5个力枝,待主干增粗12㎝左右,力枝基径5~6㎝时(一般要10a左右),每年采剥1个力枝,并随即选育1个替换力枝,5a1个轮剥期。经过3个轮剥期,林龄达到25a时,主干可以增粗25~30㎝,伐去主干剥皮药用,再从伐桩进行萌芽更新。
2.5抚育
(1)幼林抚育。幼林时期的主要抚育措施是中耕除草。定植后的3~4a内,每年都要中耕除草2次。第1次中耕除草一般在4月上旬,第2次中耕除草应在5月末到6月上旬进行,这是由于杜仲高生长高峰期为4月,径生长高峰期在5~7月。结合中耕除草每年可追肥1次,一般施尿素15~25㎏/667m2。此外,在未郁闭的林分中,还可间种作物,以耕代抚,同时增加经济效益,间种作物以豆类、辣椒较适宜,避免间种高秆和藤蔓作物。
(2)成林抚育。此期抚育间伐为主。乔林作业在林龄10a时,进行第1次间伐,主要是伐掉生长发育不良的雄株,间伐强度以保证雌株比例85%为准。第2次间伐在林龄15~20a时进行,对象主要是雌株中结实稀少和干形发育不良的弯曲树木,以便主伐时获得质量优良的药用皮和木材。主伐时密度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控制在80~100株/667m2。头木林作业,一般只在8a左右进行1次间伐,目的是改善林木光照条件,以及除去过多的雄株,保持立木密度40~55株/667m2。间伐时间宜在春、夏季进行,以减少伐桩萌发新株。
1.理论教学改革内容
1.1传统制剂方法与现代制剂工艺的比较
中药制剂是我国的一门传统的中药制药技术,是中华民族用药经验和理论几千年的总结。由于中药的种类繁杂及历史条件的限制,全国各地制剂方法千差万别,因此中药制剂工艺难以适应现在GMP的生产及要求,研究中药制剂技术、改进制剂工艺是中药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基于这一原因,我们在中药制剂学授课内容上加强了传统制剂方法与现代中药制剂工艺对比教学研究,如牛黄解毒丸,传统的制作时间需5~7天,费时费工;现代制剂新工艺改为牛黄解毒片直接用粉末,压片,制成制剂,只需2—3天,大大节省了制剂时间,而改进后的制剂品各项指标基本与原工艺制剂品一致 [2]。为了鼓励中药专业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借鉴新的科技成果并应用于中药制剂学,我们自编了《中药制剂学实验教学教材》,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药制剂原理及现代中药制剂工艺研究的新成果及新进展,在阐明制剂原理的基础上,以中药制剂必然向制剂工艺的自动化、机械化等方向发展,使我国传统中药最大限度地利用药材而充分发挥药效及疗效。
1.2加强中药制剂原理的讲授
由于中药制剂学原理的研究是中药制剂学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如果中药制剂原理讲清楚,那么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因此,在中药制剂学的理论教学中,应重点讲授中药制剂的科学依据和各类药材之间的作用,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制剂过程中产生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及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通过这种原理的讲解,可引导学生结合中药分析及中药化学等相关知识,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
1.3重视与中药制剂学交叉学科的发展及应用
中药制剂学与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分析学、中药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与中药炮制也密切相关,如中药大黄的酒制,延胡索醋制,以及有毒药理如川乌的水解炮制方法,以上目的或改变药物的作用或减少药物的毒性。再如中药制剂分析课程的中药制剂标准制定可应用到中药制剂学课程的中药质量研究内容,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在以上方面的教学改革中,笔者充分利用本校在中药分析、中药化学等优势,结合现代研究的成果,将其应用到中药制剂教学及实验中,如采用增加各种辅料解决中药易霉变及中药各种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改变中药剂型增加中药生物利用度,等等。在课堂讲授中,不断汲取这些相关学科的精华,引入中药制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技术,深入研究中药制剂机理,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和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中药制剂学与中药专业多门课程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不但中药制剂课程与其他课程密切合作,而且笔者与相关专业实验人员也进行合作研究,为中药制剂剂理论及实验教学的改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中药制剂理论教学改革
1.2.1多媒体与教学录像相结合
在中药制剂教学手段上,通过制作能够客观反映中药制剂学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及教学录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在中药制剂学课程进行到“各论”部分时,应用中药传统制剂方法的教学录像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本门课题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对中药制剂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利于提高中药制剂各种剂型的基本操作技能各实验水平。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消除了课堂单调的讲授方式,显着提高了学生学习中药制剂专业课题的兴趣。
1.2.2中药制剂理论及实验教学课题教学方式
1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岗位群及其所需职业能力分析
面向中药制药技术行业,以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为龙头,带动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共享实训设备、师资和课程开发成果等教学资源,提高专业群的整体建设水平及辐射、带动作用。针对人才培养规格,开展社会调研,分析学生的就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资格,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通过对贵州省神奇制药、贵州百灵制药、贵州益佰制药、贵州德昌祥制药、铜仁地区药品检验所、铜仁市民生大药房、铜仁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药房、梵净山生态药业等大中型企事业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分析,确定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有:中药种植员、中药检验员、中药调剂员,中药提取员等,分析胜任这些岗位所具备的职业基本素质和岗位核心能力。
2人才培养总体思路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依据中药材种植、中药检验、中药制剂生产、中药调剂、中药供销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鱼“水中游”游技项目任务为导向优化和重构适应就业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课程体系,构建“校内实训基地(鱼塘)和校外实习基地(江河)”联合的校企合作机制,共同制订、实施满足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轮岗、顶岗实习的管理力度,搞好各教学环节的衔接与质量监控,建立教学质量校企评价机制,使所培养的人才能胜任中药材种植、中药检验、中药制剂生产、中药调剂、中药供销岗位群工作,实现与企业“零”对接。(1)依据中药材种植、中药检验、中药制剂生产、中药调剂、中药供销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校内,依托中药材GAP创业园、附属医院中药房、铜仁地区民族制药厂、铜仁-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铜仁市民生大药房等“校内鱼塘”对学生进行校内实训,校内实训基地教师根据不同工作岗位在校外联系对接“校外江河”企业———梵净山生态药业、铜仁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药房、贵州德昌祥制药、铜仁地区药品检验所、湖南怀仁药业,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建立“工学一体、校企结合”的“养鱼”人才培养模式。(2)学生是“鱼”,学校和行业企业是“水”,以“放鱼投饵”的教学理念大胆改革课程,构建突出胜任力、学习力、创新力的“鱼塘、溪流、江河”课程体系。(3)科学设计教学情境,推行学生“水中游”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革,由“抓鱼喂食”教学逐步转向“放鱼投饵”,再到“自己觅食”教学,教师自始至终是观鱼者,根据学生工作岗位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投饵”,直至学生自己“觅食”。(4)教师将“抓鱼”教学改为“放鱼”教学后,就会有更多精力与“校外江河”有效沟通合作,实现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就业有效衔接。(5)建立学校、企业和医院共同考核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过程考察与关键点考核相结合的课业形成性考核评价制度。
3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3.1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贵州中药制药行业发展需要,通过对铜仁梵净山生态药业(中药材种植基地)、铜仁地区药品检验所(中药检验科室)、铜仁民生大药房(中药销售区)、贵州德昌祥药业(中药制剂车间)、铜仁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药房调剂室)企事业现状及发展要求的调研,结合国内外职业标准,培养与就业岗位纵、横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高级中药制剂工、中药调剂工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能胜任中药种植、检验、制剂、调剂、供销工作。
3.2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有利于“校企医共养人才”的运行管理制度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教师联系和驻扎企业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问题,加强学生实训及顶岗实习指导,推进教学密切型、技术合作型校企医三方合作。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企业合作开发专业课程的系列课程建设制度和办法,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由企业医院技术骨干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策划和组织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2.1建设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
根据专业工作岗位群要求聘请铜仁梵净山生态药业(中药材种植基地)、铜仁地区药品检验所(中药检验科室)、贵州德昌祥药业(中药制剂车间)、铜仁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药房调剂室)等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技术骨干等充实到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例会制度和专业调研制度,召开每年两次以上的专业建设例会和一次以上的专业调研工作,加强专业建设和发展,实现人才的校企共养、过程共管、资源共享。
3.2.2开设学生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创业就业能力
学生进校第一学期就参加“中草药采集识别应用”兴趣小组,使其对中药原植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第二学期学生参加中药材GAP科技开发兴趣小组,了解中药材种植技术,激发他们种药致富的创业热情;第三学期学生参加中药材加工销售兴趣小组,积累中药材加工销售经验,激发他们中药材收购销售创收的热情;第四学期至第六学期,学生进入学院中药材GAP创业园,对种植技术简单的中药材进行规模化种植,实现增收创业就业。学院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为中药材种植创业就业的学生提供技术支撑和创业资金支持。
3.2.3修订和完善专业教学管理制度
依据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长成才规律,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学院《铜仁职院教学督导委员会工作条例》《铜仁职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及《铜仁职院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制度基础上,建立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管理办法和专业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实现专业教学质量管理的经常化、规范化,推进校企共育人才有序进行。
3.2.4规范校企合作管理
组建校企对接的专业实训项目部,全面负责校内外实训项目、时间、地点的安排和运行管理、质量监控及成绩评价等工作,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3.2.5规范顶岗实习管理
依据《铜仁职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专业顶岗实习校企共管制度,规范“一人一岗、定期寻访、以师带徒、出师定薪”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做到顶岗实习计划、指导教师、实习企业、实习岗位、实习待遇、实习考核和实习教学标准“七落实”;抓好顶岗实习的前期准备、初期安排、中期检查、后期总结“四环节”;同时成立以专业主任为组长、企业参与的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和督察,做好顶岗实习工作总结和经验交流。企业选派工作一线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学校选派专任教师通过带教实习、指导学生论文写作、解答学生生活、心理等有关问题,配合企业做好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和质量。
4结语
凌耀生是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人,是我国知名药理学家、主任药师。年轻时代毕业于南京药学院(今为中国药科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云南省丽江地区从事专业工作,包括医药教育、医院药房制剂以及中草药新药的研发等。他当过药理教师、教研组组长和学校基础部负责人,曾编著或参编《药理学》、《丽江中草药》、《云南省农村中草药制剂规范》等书。鉴于凌耀生在药理学的贡献,他还被选为丽江地区卫生技术系列首届评委。
他在丽江地区工作多年后,业已取得一定的成就,1976年5月至1977年10月,曾回南京药学院从事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研究,并参与抗老慢支、抗肿瘤等多项相关课题,从而为日后的业务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故土难离,凌耀生思乡情结常在梦中萦绕。1981年,他离开了工作十多年的丽江,调回家乡广东,任职于广东省计划生育研究所。在广东工作,他除了药房工作外,主要负责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方面的中草药新药的筛选与制剂研发,承担了国家部委和省的多项重点课题,并担任组长。先后在国家核心期刊等刊物上发表了科研论文20篇,其中有《中药复方透皮制剂萎必灵软膏的研制》等。他在发表的20篇科研论文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中药透皮研究方面的系列论文,自从发表后,一直受到社会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数十次获奖,如“国际医药学特殊成就奖”等等。
随着凌耀生在国内外药理学界所产生的良好的影响,他的事迹及其传略先后被收录在《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世界名人录》、《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堂皇的典籍中。荣誉纷至沓来,仅仅举2例:
【关键词】中药产业 国际化 技术创新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医学面临一系列难题,导致了现代医学模式由单纯的“治疗”模式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同时,由于从化学合成物中筛选新药的周期长、成本高、成功率低,新药研发难度增加,尤其在经受多次药害之后,人们加深了对化学合成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范围内“回归自然”潮流的兴起,人们开始把防病治病和健康需求的目光转向天然药物,更瞄准了具有悠久临床应用历史的中草药。中草药在国外的称法不一,可以将其翻译为天然药物、植物制药、汉方等名称。目前世界植物制品销售额近300亿美元,其中天然药物销售额已达160亿美元,并以年10%的速度递增。近年来植物原料成为世界原料药市场新宠,全球中草药的研发、生产及产业化已成为热点。医药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药产业作为医药产业的一个部分,应该抓住当前全球医药产业越来越重视植物药的契机,充分利用我国在中药产业中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优势,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1.发达国家中药产业技术创新现状
1.1欧洲天然药物产业创新
欧共体的天然植物药发展速度已超过化学药品,具备较完整的销售渠道。1999年欧洲天然草药补品的市场规模已达70亿美元左右。制药工业先进的意大利,以天然植物药为原料的药物制剂品种达200余种,每年消耗的植物药占药品总额的23%。法国、德国、瑞士的植物药比例占到24%和38%。德国最先研制出标准化的银杏制剂,德国从中国进口银杏叶,用现代化工业技术进行提取,将提取物制成治疗心血管药物,销售额达到3亿美元;同时,德国对金丝桃素的开发研制也领先一步,市场销售位居前列。
1.2日本中药产业创新
汉方制剂是日本较为古老的传统工业,1976年汉方制剂被政府纳入医疗保险后,日本掀起了研究生产汉方制剂的。日本目前拥有60多家汉方制剂生产企业,药局制剂210种,列入《药价基准》的品种有631种,年生产总值己超过1000亿日元,在国际市场的覆盖率达 80%。日本在中药“六神丸”基础上开发的“救心丸”年销售额达上亿美元。长期以来,日本汉方药材大约有85%依赖进口(主要来源于中国),近年来,日本为进行汉方药的研究,已建成约3万平方米的汉方药材科学专业种植园,移植、培育的品种达500多个,某些品种己有新的突破。
日本是除我国以外研究应用中药历史最久、范围最广、水平较高、从业人数最多的国家。日本一些医药大学和汉方药企业建立汉方研究机构,有3万多名研究人员专门从事汉方药物研究。1988年日本科学技术厅开展了“关于科学阐明东洋医学的调查”规划,逐步加大了对中药研究的投入力度,使得中药研究逐步转向有组织、有计划的政府行为,实现官学研一体的中药研发战略。
1.3韩国中药产业发展
韩国自70年代就建立了自己的中成药工业,中成药进口少,出口量却很大,主要以传统的牛黄清心丸、高丽参制剂为主。韩国将部分中药制剂作为药品进入健康保险,刺激了韩国中药制药业的发展,如在我国中药产品的基础上开发的“牛黄清心丸”,1989年单品种年产值达7000万美,占韩国中成药制剂总产值的14.6%,创汇额远远超过我国同仁堂的传统牛黄清心丸。1985-1989年间,韩国对我国的80余个经、古方和现代方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方剂的传统功效、揭示药效的作用机制、研究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1994年下半年又成立了官方的韩医药专门研究机构,仅科研经费每年就有400万美元。
1.4美国天然药物产业的发展概况
天然药物目前在美国仍未取得合法药品地位,但美国也放宽了中草药的进口。美国国会1997年通过了《植物药在美批准法》,开始允许传统植物药中的天然复方混合制剂作为药物进入美国市场,并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
美国的研究机构、医疗机构、大学、企业和民间组织近几年加快了对中草药的研究步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设立的替代医学研究办公室,对包括中药在内的传统药物进行评估,在上世纪90年代其研究经费就已经达到560万美元。斯坦福大学设立了“美国中药科学研究中心”,集中人才从事研究开发。一些制药公司也向我国购买药材和提取物的粗制剂,进行分离、提纯、有效成分的结构测定和药理作用筛选。美国对中药的研究主要着重在对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发现,其焦点是放在发现新西药上,而不是对中草药本身以及对中药处方进行研究。
总体上看,以上国家近几年投入到天然药物(中药)产业研发方面的经费均高于我国,给我国的中药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2.国内中药产业技术创新现状
1996年,由国家科技部率先开展“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选择“中药科技产业”作为中药现代化发展切入点。2002年11月,由科技部等8个部委等共同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纲要》是我国第一部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构筑国家中药创新体系,通过创新和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逐步实现中药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表现了我国对中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视程度。
我国自1999年科技部批准四川建设首个国家中药科技产业基地,到现在全国已经建立了17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另有5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也正在建设中,各基地省参与中药现代化建设工作的地市州县已达200多个,初步形成了各基地省、市、县上下联动的中药现代化组织领导和工作体系。近年来,除了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的投入外,各基地省普遍加大了科技资金的投入,围绕中药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整合资源,累计投入科技经费约25亿元,重点支持了1300多个中药产品的开发研究等创新工作。部分省市提出将现代中药产业作为地方支柱产业或新兴、特色产业加以发展。
但是衡量一个国家中药制药业实力的不是原料药,而是中成药,我国之所以不是中药强国,就是因为中成药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太低。在中成药160亿美元的国际市场份额中,日本占80%,韩国占10%,中国不到5%。而国外企业所用中药原材料八成来自中国。生产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不足成为制约我国中药国际化发展的重大障碍。当前我国中药产业技术创新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研发经费的来源渠道单一、分配类型与结构不合理、经费分配的执行及使用效果不尽理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
(2)技术创新产出效率较低,且成果流失严重。我国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与国外差距较大,新产品数量、质量及产值率等,与国内其它高技术产业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在有限的技术创新成果中,由于专利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大量科技成果以学术论文、会议论文或成果鉴定的形式而流失。
(3)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健全。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系统一般由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以及科技中介机构等科技行为主体共同组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行为主体之间受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使,通过明确各自的责、权、利而保障科技创新互动得以顺利实现。而我国科技创新互动主体之间则存在着责任不清、权利不明和利益分配不均等现象,致使其相互之间的合作往往出于政治或市场宣传目的,缺乏实质内容。
(4)科技创新系统缺乏整体互动效应,科技创新的系统资源无法有效整合。我国现行科技体制使得科技创新系统的行为主体条块分割,这些行为主体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其运行机制也不相同,系统资源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很难形成合力,降低了个系统的运行效率。由此导致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信息获取和技术吸收能力较差等,最终导致科技创新系统缺乏整体互动效应,科技创的系统资源无法有效整合。
(5)技术创新人才资源不足,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较为缺乏。人是技术创新的载体,能够成功实施技术创新的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在中药产业界十分缺乏。对中药疗效极其熟悉的专家集中于医疗机构或中医诊所,他们缺乏现代化的科技创新理念及管理经验;中药制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懂市场、懂技术,可以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获得技术、产品信息,但又难以获取重要的中医秘方。制药行业本身对专业技术的要求较高,单一型、科研型人才较多,能市场结合的人才较少,现有人才在创新知识的学习、运用以及创新意识和作为方面,都与其它高新术产业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要打入国际市场,同时守住国内这个目前最大的中药产品市场,就必须大力进行技术创新,通过技术进步,着手于产品的深加工,改变传统剂型,进行中药产品的精提取,大力提高我国中药产品的质量与稳定性,适合顾客的需求,扩大中药产品的国际市场。
注:本文系汉中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汉中现代中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路径与相关机制研究”和陕西理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编号:SLGKY10-3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丽华、杨志勋.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3(2)
[2]许学先、陈静.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企业研究. 2010(12)
[3]王芳、陶钧、杨明、周翔、万娜.我国中药产业升级及产品创新的探讨[J].中国药业.2008(20)
[4]张伟、胡金波、曹军伟.中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06(0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