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友会工作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互联网+校友资源一体化
一、校友资源研究目标及应用价值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新常态下的校友资源共享平台开发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在校友资源下开发的各种软件相对还很少,且功能相对单一,没有使资源实现一体化。很多高校毕业生即是“校友”,既是学校的教育成果,又是学校未来发展的财富。哈佛大学每年的运营预算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校友基金(校友基金达330亿美元)。国内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还处在起步阶段,校友资源的重要性还未被学校领导、教师重视。校友资源这一具有巨大潜力的宝藏将是未来高校发展的主要支持力量,对于转型中的高校更是如此。在目前高校管理体制下,应该建立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开发校友资源的工作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
二、校友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挖掘现有校友资源存在一定的阻碍,开展这项工作需要克服一些问题
很多高校校龄不长使得这项资源本身存在不完善性,这些数字对于接下来的运行发出来巨大的挑战。国内多数高校校友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和浅层次状态,也没有国内大学的借鉴,这对开展工作形成了一定困难。反观国外,一些著名高校例如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因为它们办学时间久,可利用的资源十分充分,校友关系网也十分健全,每年都有大量的“新鲜血液”注入,如此循环年复一年,校友资源得到了充分发挥。如何最大化转换国内高校校友资源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
很多高校对校友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解和认知不够深入,学校领导对此不太重视,若要计划转化学校自己的校友资源,在起步阶段,必须考虑项目开展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工作之初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搭建一个完善的校友转化系统。目前学校存在校友会,但是只是存在与民间,是一种私下交流会,缺乏规范。校友在学校地位不佳,平台不完善,尚无健全机构,人员随意流动,浪费了大量有效资源。机构责、权、利规制不够明确,校友捐赠管理不够规范,校、院与校友的交流合作缺少统一协调,校院及教师间对校友资源相对保密,校友总会与分会之间常态联络协调机制欠缺,校内外互动难以得到有效实现。
(三)毕业校友利益与学校利益比例极度不平衡
目前国内高校校友工作部门运作出发点是为了利用校友资源,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服务。但是,工作运行模式与机制考虑学校利益较多,而考虑校友利益较少,服务学校为首,服务校友、服务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辅,功利主义思想造成服务对象错位,这就造成了校友人心的流失,只看重眼前短期利益忽略长期发展。另外一个偏差的思想则是重点培养杰出校友,而对于那些普通校友提供的服务少之又少,校友活动中对杰出校友和普通校友的区别对待往往会挫伤后者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对母校的感情,从而弱化了普通的群众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开发APP的技术目前还不成熟,将APP推广到校友中使用也有一定的困难。
三、校友资源转化工作具体实施方案
(一)确保校友资源转化理念的普及,增强在校生的母校归属感
要善待每一位在校学生,才能赢得明天的校友。每一位新生入学都应该有一个专属的校友专属号,在学校的所有一切都使用它,且无论何时都有效。比如:可以做好“校友林”规划,这是培养在校学生和广大校友“热爱母校”意识,关心母校,牵挂母校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其次,可以让优秀校友参与学生活动,请他们作报告、开讲座,宣传校友事迹,激励在校同学,培养在校学生关心母校、热爱母校的校友意识。有校友会牵头联系优秀校友。最后,设立校友理念选修课,邀请一些优秀校友回校以不同方式讲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师大已经把优秀校友回校讲座作为一门开设课程,并且占2个学分,值得借鉴。
(二)落实校友关系维持措施,强化校友情感纽带
规范校返校联谊活动。确定每年校庆周中的一天为校友返校日,欢迎已毕业逢五年、十年、二十、三十等等年份校友回到母校共同参加校友返校日活动。每年由校友总会统一策划部署,拿出具体实施方案报学校审批后开始实施。可以开展“寻访优秀校友足迹”采访活动。成果可以为访谈记录、调查报告、DV短片等形式为“展览项目”作材料支撑。建议对校徽、校名等学校形象标志进行商标注册。学校的形象标志是一项巨大的无形资产,如何加以利用和开发,是广泛联络校友和社会各界友人一种有效的手段。建议由校友会牵头,招标委托大型工艺设计制作单位设计制作各类学校纪念品,由校友会在校内开设“纪念品专卖店”,收入所得支持校友总会开展工作。
(三)构建校友关系互动平台,提高信息融合时效性
校友会要初步建立和完善“校友信息库”“优秀校友信息库”两个重要信息库,为学校领导和校友活动提供可靠的校友信息服务。加大对校友会网站的宣传力度,开辟“班级社区”“校友论坛”“校友专访”等便于校友交流的栏目,逐步吸引更多的校友参与到网上交流平台,把校友网站真正办成“校友家园”。从而获取更大更多的校友信息。积极搭建校友网站,通过邮件等形式发放,反馈信息,来进一步获取和充实校友信息库,聚集更多的校友真实信息。参考文献:
[1]谢晓青.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运用研究[J].高教探索,2010,03.
[2]魏德功.高校校友会的职能与校友资源有效开发的研究[N].广西大学学报,2008,02.
[3]宋娟,孟立军.网络对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2,04.
[4]雷旭东.让校友资源成为促进大学建设发展的重要源泉[N].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逯高清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了加快科技发展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近期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指明了方向。中国科技的发展目前正经历着一次重要的转折,即将进入一个以人才为本,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创新的重要发展新阶段。
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层次国际型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资源投入和知识积累。企业创新文化的建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参与。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或以不同形式为国贡献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中国目前的世界级领军人才还远远不够。国家应站在文化和人才的角度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
用国际化标准规范创新科研“生态环境”
一是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审批和评价如“863”,“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应尽可能地国际化。邀请国际有关专家学者,尤其是华人华侨中的杰出专家.以顾问或评审专家的身份参与,学习欧美发达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和评估体系中的先进经验。
二是在一些国际前沿的基础学科和国家急需的核心技术领域,可以考虑组织以中国科学家为领导的国际攻关团队,邀请国际上一流的科学家(包括华人科学家)参加。以国家重点支持为导向和引擎.组织有实力的国内企业大力投入.以科研合同的形式,用法律保障中方知识产权的主导地位。如能实现,此举必将更有效地利用国际人才资源和科研基础设施,对加速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有益贡献,同时也为中国科学在这些领域走向世界领导地位奠定基础。
三是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加快“985”高校的建设.为自主创新培养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建议国家有关部委联合研究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高级人才培养计划。比如在现有的长江学者和博士后体系基础上,设立高级研究员基金计划.基金获得者任期至少5年,工资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可定位于“985”高校教授平均工资和长江学者工资之间)。接收单位应配套较高数额的科研经费。这样一个基金将会吸引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尤其是博士后人员留在国内工作,为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宽松自由,压力较小的科研环境,为争创国际一流大学和原创性科技创新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保障。
四是继续加大力度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和以各种形式为国服务。为海外华人回国工作创造有吸引力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高效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如子女上学,医疗保险,退休金,科研经费申请和报奖等方面不能享受国民待遇的实际困难。政府应参与投资和协调,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设立留学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基金,这将对同时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有应用价值的知识产权大有益处。
教育是构建创新氛围的起点
杨克俭说,我们国家目前的教育制度是以英才教育为主导。主要体现在,对于拔尖的学生给予大力关注和培养,让他们迅速成为高尖端人才。虽然,国家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也得益于此,但是这样的教育理念显得有些偏颇。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靠的决不只是处于最尖端的少数高科技人才,而是更大层面的人才,只有民众的素质普遍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成功。这不是通过英才教育,而是需要通过平等教育才能实现的。
所以,在重视英才教育的同时,建立以平等教育为基本理念的教育方针将会使我们永远受益。我国应该借鉴平等教育政策的合理内核,结合目前的英才教育政策,制定科教发展战略,改变目前领先的高科技与低素质的原始耕作并存的、畸形的、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状态,改变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发展状态,为国家下一步经济腾飞打好人才基础。
摆正实际应用与理论研究的关系
如何认识实际应用与理论研究的关系是创新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杨克俭认为,在这方面,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对科学研究的理念影响至深。我国对科研论文质量的评价过于片面强调理论水平,以至于工科论文竟然变得越来越难读懂了,好像是在比赛谁的脑子好.今天你发明个公式,明天他发明个方法,用来参加学术交流会倒是互相启发思路,但却难以见到其科研论文的最终价值。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对科研成果评价的传统意识。评定研究质量的标准过于偏重理论水平是这种科研成果畸形发展的症结所在。在论文评价标准上,发表了论文就算万事大吉,至于自己的理论或算法被不被人用就没人管了。
但是,在日本,工科研究水平的最大标准是实用。无论你的论文有理论水平也好,无理论水平也罢,实用最重要。比如,你发明的东西或发表的理论,第一是要有再现性,每一个工程师拿了你的研究理论就能用,这很重要。另外,他们并不讲究理论非常完备,而是重视实用,推向市场。“我曾在日本做过关于楼房减震的研究,发明了一些公式做一些理论的推导,然后和实际结合起来。这样研究做出来之后不是为了,而是直接用于解决相关问题。”
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最需要的是出产品。摘下多少世界理论研究桂冠固然重要,但创造过硬的有形产品更重要。所以中国的科研成果评价理念需要更新与完善。在工科等应用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方面,要在培养出一个理论家的同时,培养出一百个或更多的能够发明简便实用方法的工程师才行,而不应该培养出来的工科学生不是理论家就是技术员。这个目标只有在更新了对工科领域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的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纠正了目前科研成果评价的意识偏差后,才能够实现。
成立科技协商会议至关重要
吴冠青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要靠人才,而如何落实选拔和使用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海外人才是引进人才工作的重要环节。这一工作的开展既要让国内的人才得意,又要让国外回来的人才满意。他建议成立一个类似于的科学协商会议.来系统地组织海外人才,促进国内外科学界协作。在建立和健全这一科学协商机制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国内各大学的作用,我们目前大部分的人才都是从国内务大学培养出来的,所以每一所大学,哪怕是规模很小的大学,对他们培养出来的海外骄子及其成功的程度都十分了解。因此,可以通过各大学校友会和教育部门这个渠道,无论是重点的还是非重点的,省属的还是地区的,让他们推荐自己的学校有哪些成功的学子。进而通过大学教育部门与大学的校友会举荐其海外人才,然后把举荐的人才名单列出来,根据其专业以及在学术界的地位,有哪些学术成就,统一报送给教育部。教育部就可以根据这个名单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归出学术界别。该数据库一旦建成,既可以作为考核各大学教育发展的参考数据,又可以用于筛选各学术界别的代表人物或学术带头人。国家相关科
技部门可利用这一人才数据库来挑选各学术领域里的代表性人物,并邀请他们定期参与国内科技会议,交流学术成果,评审科技项目,商讨我国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议每五年开一次有各种学术界别的科技协商大会。最好是每个五年计划的前一年开一次会,就和政协会议一样,实际上就是与国内的科技界就国家的长远规划跟国外的科学工作者协商,制定出比较合理的发展规划。这是一种长久、稳定的国外学者对国内自主创新做贡献的机制。
目前国家已经提出了科技发展的战略纲要,制定了一些具体的落实措施,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包括我们这些海外学人在内的广大科技人员共同努力。现在的海外华人科学家实力越来越强,国外几乎每个领域都有杰出的华人代表,科技协商大会可以为他们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提供一个服务平台,以有效的方式在制定国家科技方针、政策的时候参与进来,围绕一些重大的选题、选项组织起来,为国家献计献策。
创新环境拒绝“近亲繁殖”
吴冠青认为,为了建设和谐的创新环境,还需处理好留学回国人员与国内科技工作者和老海归与新海归之间的关系。他说,要处理好这种关系,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大量引进高水平人才,不能提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也不能“近亲繁殖”。比如美国,像耶鲁、哈佛等一些顶尖大学基本上都采取引进外来人才的基本方针,并以优厚的条件吸引外来人才,对自己培养的教授除非特别优秀不会考虑提拔。另一个就是待遇问题。尽管国内与国外的工资有差别,但是回国人员的实际困难,国家也应尽量给予解决。毕竟,海外学子大多都怀有报国之心,为了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每一个海外学子都希望用自己在外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为国家多做贡献。
自主创新讲求多元化、多层次
谈到自主创新的方式,徐德清说,从某种角度来讲,创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技术驱动,一种是市场驱动。我们以前都是强调技术驱动,以科研人员为主,产生的成果往往是叫好不叫座,单项来说技术是不错的,但是不能批量生产。不能批量生产就不能形成生产力.那就只能是摆在实验室的东西,所以现在改变为第一是企业创新,第二是市场驱动。这个方向是很正确的。
另外,讲创新还要分阶段,分层次。比如说,原始创新也就只有中国基础大学和科研院所能够做,它的主要目的是跟踪国际上的最新技术,大的突破是很困难的。我们现在应该更多的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比如在一个系统当中,哪怕是一个配件,一个非常不重要的部分,是由我们完全自主生产的,这就是我们特有的东西。总之,创新一定不要追求高大全,而是要有所侧重。
创新文化的根基是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