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引言
近年?恚?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对体育专业也逐渐地重视起来,招生数量与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与择业的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需要掌握体育专业的就业现状,把社会需求与学生的就业问题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依据,建立起全新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双向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符合新世纪需求的体育新型人才,是各大高校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质量越来越高,给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方面带来压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培养目标是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正确定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满足高校的自身发展要求。高校在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确保学生毕业之后可以胜任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等工作,并且可以从事体育科学研究、体育工作管理以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的目标要确立在社会需求之上,与时俱进。但是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培养目标单一,使得学生毕业后就业面变窄,社会适应能力不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必须转变原有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体育专业原有的单一培养目标,建立起为全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体育教育以及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的培养目标。体育专业学生不但要掌握体育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而且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以及一门外语,全面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高校人才培养现状
1.封闭式教学。体育专业是具有社会参与度高、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模式。当前许多高等院校的体育专业仍然是关起门来办学,不与外界充分交流,不能够及时了解社会体育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从而导致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后知识与能力结构方面不能适应社会体育行业的发展需求,很难融入到工作中去,对自身的工作岗位感到陌生。封闭式教学对学生的视野开阔造成很大的影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挥及创造性发展。
2.师资力量不足。大部分高校体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多数是由体育方面有某项专场的教师来担任,一名教师教授多门专业课,对体育的内涵不能够真正了解,教师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匆匆上岗,对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缺乏了解,虽然懂得理论基础知识,但实践经验缺乏。而高校也很少组织教师进行校外实践活动,导致教师只能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大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课堂质量。所以,高校体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直接制约着高素质体育人才的培养。
3.体育训练设施不够完善。由于大部分高校教育经费不足的原因,导致体育训练设施的构建不够完善。实践证明,体育实施与体育场馆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训练的兴致,由于各大高校的招生计划在不断扩大,所以体育场馆紧缺已经是高校面临的严峻问题,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的体育设施项目单一,结构也不够合理,不能够给学生的体育训练提供服务,所建设的体育设施基本是围绕田径、体操、球类、游泳、武术等竞技体育运动形式,而对于民族、民间特色、传统的体育项目以及供人们健身、休闲、娱乐的场所严重缺乏,不能满足构建大课程结构设置的需求,也不能够满足日益开放的、社会化的高等学校体育领域整体的需求。
4.学生自身素质不高。由于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量不断扩大,所以各大高校实施扩招政策,在招生过程中不能够严格把关,导致体育专业学生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统一的教学进程导致学生不同的接受水平,一部分基础差的同学无法跟上教程的步伐,差距会越来越大,导致学生对体育慢慢地失去兴趣。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体育生源的质量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学生文化素质与体育技能的整体偏低现象,对体育专业的人才选拔极为不利,给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方面也加大了难度,导致了高校培养的体育人才能够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越来越少。
三、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的教学计划,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确定时间教学环节,下面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提几条合理性建议:
1.加强职业培训。职业培训是高校专业教育教学的延伸,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基础,学生仅仅拥有基础文化知识很难在社会立足,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毕业生要具备服务社会的能力,所以加强职业培训已经是高校教育体育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高校在体育教学方面要制定相应的职业制度,积极与体育方面企业相联合,正确地引导学生参加体育专业培训和获取从业资格证书,为学生就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通过了解社会的需求,加强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充分掌握职业技能。
2.完善课程设置。高校在体育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要改变原有的单一设置,需要开设必修课与选修课,公共课和专业必修课比较多,而实践性课程比较少,导致学生缺少实际动手能力,缺乏创新意识,只掌握体育基础知识,自主能力比较弱,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比较差,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学生的知识视野不够开阔,灵活性较差。在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中,学生很难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对体育知识的学习也只是应付考试,只注重眼前,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下降,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经济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传统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多元化的培养,不能够使体育专业全面发展。高校要根据当前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改革体育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不断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高校要采用专兼职结合的建设办法进行教学,高校的体育教师要具备高标准的综合素质,目前许多高校的体育专业教师的培养意识和知识结构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教??的职业技能不够高,不了解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知识层面存在局限性,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受到一定阻碍。高校若想培育高素质的体育专业人才,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体育教师培养经费,鼓励教师参加教师职业培训,强化自身综合素质,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学术研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真正了解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有目标地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进行培养。引进高水平的教师和教练,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教师在实践中也要不断完善自我,了解社会发展情况,及时地更改教学内容,鼓励学会努力学习,构建高校课堂,从自我出发,了解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状态,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进行培养。
4.训练场馆的修建。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重视起来,体育场馆的修建有利于学生进行竞技体育训练,体育设施的完善可以促进学生体育训练的积极性,熟练地掌握体育竞技技能,把所学知识充分与体育训练结合起来。高校要科学地设计体育场馆,使体育场馆达到有特色、多功能,符合体育规律,实现以人为本,提升场馆的管理工作,使场馆的使用可以有序地进行,为学生的日常体育训练提供良好的环境。
5.面向社会开放式办学。社会对体育专业的人才的需求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高等院校在体育人才培养上要真正符合社会的需求,所以开放式办学已经是必经之路,把市场需求作为向导,鼓励学生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从思想、技能方面全面提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明确学习目标。高校可以把社会社会上资深专家引进到校园中,为学生们进行课程讲座和科研性探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术交流中,以多样化的形式对学生分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把校外的有利资源合理运用,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只有开放式办学,才能够与外界联合起来,充分发挥出高校培养人才的作用。
关键词:培养方案;分级分类;因材施教;实验班
作者简介:孙会琴(1973-),女,河北保定人,河北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石秀杰(1972-),女,河北唐山人,河北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编号:10301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40-02
创新人才培养是采取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旨在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这是一项涉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综合改革计划。[1]近两年各高校纷纷推出实验班,目标直指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改革培养模式。清华大学今年新增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实验班,目标是培养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拔尖人才。实验班的培养办法将会不同于传统医学教育,海外交流将是其重要特色。中国人民大学新增了“工商管理—法学双学位实验班”和“工商管理全英文教学实验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有三个实验班面向北京考生录取,分别是高等工程学院、中法工程师实验班以及华罗庚班。此外,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和首都体育学院等高校也都推出了各自的实验班。
河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河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大学,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一贯宗旨。实验班人才培养是我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对优秀学生实施分级分类培养和创新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我校于2009年开始试行在电气信息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自动化两个本科一批招生专业实行实验班培养制度,通过配置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构建丰富的学习环境、革新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表现优秀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
一、实验班培养目标
在强调“以人为本”和实施个性化教育的今天,因材施教更是成为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中重要而必不可少的教学原则之一。[2]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加强基本理论教育,培养一批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锐意创新、善于协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创造型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同时,积极进行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了分级分类人才培养模式,为全校本科教育改革起到了推动和示范作用。
结合学校的教学特色与优势,突出教学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办学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实验班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研究型、工程技术型和创业型专业人才。研究型人才——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雄厚、具备一定科研能力,旨在继续深造的学生;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基础扎实、思路开阔、实践能力强、善于合作的工程技术骨干;创业型人才——培养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能把握机会勇于创业的学生。
二、实验班培养方案
针对实验班的培养目标,同时保障实验班教学和管理的完整性,从2009级实验班开始实施独立的培养方案。
1.明确指导思想
培养方案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统筹培养全过程,整体优化培养方案,兼顾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实施专业教育的同时贯彻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培养方案着眼于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科研训练相结合;淡化专业,按学科大类制订培养方案;注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3]研究型学生应加强科学素养,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工程技术型学生应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零对接;创业型学生应加强独创性思维及各类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2.构建课程体系
学校通过组织学习讨论,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修订完善了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由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模块、集中实践教育模块四个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成及学分分配如表1所示。
课程体系中德育系列、外语系列、身心素质系列和计算机基础系列保持学分学时数不变,保障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适当增加自然科学基础系列、学科基础系列、专业基础系列学时数,以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和实验学时;适当减少了通识素质教育系列和课外实践教育模块所占的学分比例。
3.修订教学大纲
由于实验班学生基础好,学习积极性高,求知欲望强,因此重新制订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是切实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如在英语教学中,学生要在一年级完成大学英语的基本教学任务,并在一年级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在二年级教学中,应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提高大学英语六级和考研成绩。“普通物理学”教学中,在不增加学时的情况下,有重点地加强电磁学内容的讲授。“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电力电子技术”和“电机学”在增加学时的基础上增加授课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以满足学生考研的需要。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做到因材施教,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4.改革教学内容
修订的实验班培养方案对课程的设置、课程前后衔接、各学期课程学时分配进行了统筹考虑,并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以努力做到鼓励考研、强化实践、分类培养。如“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是电气信息类学科的基础课程。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要提高实践技能水平。可利用“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并调试,强化其实践能力。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班学生在第6、第7学期增加了“电机控制综合实践”实践型课程,[4]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目的,讲授如何开题、设计、撰写科研论文等理论知识,以小组(3~4人)为单位聘请科研能力强、有科研课题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科研作品,如制作实物或,从而增强其专业实践能力。
根据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指导思想以及学生考研和就业的不同要求进行分类培养,对实验班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不再分专业方向,以满足专业方向教学的需要;将理论知识较少、以应用为主的课程设置为基础选修模块,鼓励学生自学为主;制定了考研选修模块和实践选修模块,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选修课程。
充分利用个性化教育环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个性化教育环节集中安排在第7学期,共计6周时间,要求学生修满4学分。内容包括工程训练强化、科技创新训练、创业教育指导等不同教学环节,由学生根据个人发展并结合创业、就业目标自主选择参加。个性化教育环节针对研究型学生开设了“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原理”等考研指导课程;工程技术型学生在教师指导科研课题的基础上,利用电气控制与PLC平台或单片机开发平台熟练掌握工程设计开发技能;创业型学生在具有工程实践和设计开发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公司产品的设计开发和销售过程中,开阔了视野,从而为创业打下了基础。
三、结论
目前学校开设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自动化两个实验班均属于电气信息类,可按照学科大类实施培养方案,将专业相关、相近课程统一,重新制订教学大纲,聘用优秀教师进行集中教学。通过对实验班培养方案的修订,统一了指导思想,明确了培养目标,在合理的管理机制下,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在第二学期末均已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在2011年9月进行的全国电子大赛中,学生积极参与,通过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提高了设计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光礼.把握契机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
2011,(1):28-30.
[2]彭丽华.浅谈因材施教原则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197.
关键词:物联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067-02
一、研究背景
物联网通过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能实现人、设备与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新一次浪潮,在未来将被广泛地应用于物流、交通、电网、环境监测以及军事等领域,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1,2]。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2013年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2015年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都要求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化革命中的优势。
2011年,南京市重点打造一谷两园,高标准建设中国软件名城,向世界软件名城迈进。金陵科技学院积极落实南京科技九条,配合政府努力向南京软件科技大学迈进。金陵科技学院目前信息技术学院以良好的办学条件及优良的教学质量赢得南京地区的赞赏,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在物联网产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密切结合物联网技术特点和南京经济发展战略,整合校内外的优质资源,从物联网人才需求角度出发,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推进教学改革,探讨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物联网专业正式进入金陵科技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中,足以说明地方对物联网经济的重视和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迫切性。市属高校的办学力量相对薄弱,学科设置还不够完善,这对于综合性极强的物联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金陵科技学院物联网专业目前尚无本科毕业生,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实验室、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尚处于前期建设阶段。因此,金陵科技学院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势在必行,必须结合交叉学科特点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构建。
二、地方物联网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2012年,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在南京成立,总部设在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科技园。中心下设智慧农业、智慧交通物流、智慧节能环保、智慧矿山、智慧医药护理、智慧家居安防等六个分中心,包括物联网共性技术、应用标准、信息安全等三个支撑平台。该中心的建立,加速了南京地区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据教育部信息中心相关数据显示,目前物联网产业人才需求不仅缺口大,其专业人才在各个行业上分布不均衡。
南京软件谷下一步将大力发展下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下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园、互联网产业园、移动互联网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信息安全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努力建成中国第一软件产业基地,建成名副其实的中国软件名城,逐步打造成世界软件名城。
面对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物联网产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对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金陵科技学院在人才培养上,要重视对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和分析,积极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学院多年办学经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掌握物联网领域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突出的实践应用能力,能进行物联网设计、开发、管理与应用服务工作、成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
三、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联网是近年兴起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跨越多个一级学科,具有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等鲜明的特点[3]。金陵科技学院物联网专业旨在培养了解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熟练掌握物联网基本理论、系统设计与集成、软硬件设计与开发,具有良好的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基本理论,具有工程基础厚、自主学习能力强、创新性突出的高级工程人才。
(一)依托学科优势,明确专业方向
物联网系统技术内容复杂、形式多样,根据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的原则,可将物联网系统划分为四个逻辑层:①感知识别层,即以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二维码等智能终端设备为主,实现物的识别;②网络构建层,即通过互联网、无线广域网、无线局域网等,实现数据的传输;③管理服务层,即通过高性能计算和大数据存储技术,实现数据的高效管理和处理;④技术应用层,即利用现有的智能终端设备实现各种应用。由于每个层次内容都比较丰富,知识面范围覆盖广,让学生在本科阶段深入学习所有内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是在让学生全面了解物联网专业所涉及的技术、标准、应用、安全与商业模式等整体知识体系,同时选择一个专业方向来深入展开学习与实践。根据上述分析结论,可以从四个专业方向上来对物联网专业进行划分。
1.物联网信息感知方向。这个方向对应物联网技术架构中的感知识别层,掌握的知识范围包括:计算机技术、测量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微电子机械技术、视频识别技术和嵌入式系统技术。
2.物联网传输网络方向。这个方向对应物联网技术架构中的网络构建层,掌握的知识范围包括:网络管理、无线通信、无线网络标准、无线传感网、网络管理、多种网络通信技术等。
3.物联网信息处理方向。这个方向对应物联网技术架构中的管理服务层,掌握的知识范围包括:大规模异构数据处理、多源异构数据库设计、物联网网络监视、并行计算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以及数据挖掘技术等。
4.物联网技术应用方向。这个方向对应物联网技术架构中的技术应用层,掌握的知识范围包括: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关键、应用数据结构与数据流设计关键、应用系统设计关键技术以及新型服务模式等。
以上四个专业的建设上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其独立性体现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根据各自方向来确定,其联系性体现在共用同样的基础课程平台。
(二)构建专业课程
目前,国内高校物联网专业建设时间还比较短,专业建设具有探索性和不确定性,其技术与应用也在蓬勃发展。因此,一方面应该保障教学体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需要不断动态地更新,必须跟随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与时俱进。将专业课程分四大部分,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可设置为思想政治、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和通识教育方面的课程等。
2.学科基础课程可设置为微机原理、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和电工与电子学等。
3.专业基础课程可设置为物联网导论、与应用、物联网M2M开发技术、物联网控制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等。
4.专业方向课程根据上述四个专业方向来确定。信息感知方向专业课程可设置为:二维码、视频识别技术原理与技术、信息安全、无线定位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嵌入式系统等;传输网络方向专业课程可设置为:无线传感网络、卫星导航原理与应用、TCP/IP网络与协议、网络安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Zigbee技术与应用、网络协议分析等;信息处理方向专业课程可设置为:操作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导论、云计算与大数据、高级程序语言设计、软件工程等;技术应用方向专业课程可设置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终端开发技术与应用、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以及多媒体技术等。
上述课程的设置仅仅是目前的物联网专业课程构建的建议,其教学内容必须跟随物联网产业同步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体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开展教学实践环节
地方本科院校的物联网实验室建设不多,投入的资金不足,现代化水平较低,为此需加强物联网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一方面利用学校信息技术学院实验室资源,依托现有师资力量自主开发相关实验项目,投入专项资金提升实验室现代化水平,以增强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掌控力,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另一方面,积极建立同物联网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企业提供技术和设备等,负责教师相关课程培训和部分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实训,而学校提供场地,比如与新大陆、远望谷、中兴等签订合作议,促进双方之间人才、设备、资金、技术的资源共享,达到校企互利双赢的目的。
四、研究展望
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正式进入金陵科技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不但是国家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巨大体现,也是南京市政府的迫切需求,同时更是国家在人才培养策略上做出及时反映的重大举措。为培养适应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物联网信息感知、传输网络、信息处理以及技术应用四个方向上探讨了物联网人才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面的内容。通过金陵科技学院相关专业多年办学经验和良好的办学条件,探索人才培养策略,构建产学研协同教学环境,强化工程实践,突显自身的办学优势,推进高校物联网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为其他同类高校的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关键词:卓越计划;省属高校;环境工程;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63-02
“卓越计划”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简称,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作为日益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的环保产业,其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作为地方高校应以“卓越计划”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积极进行教学体系及方法的改革和实践,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环境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一、环境工程专业就业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
环境工程专业最早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主要由给水排水、化工、生物等专业派生出来,所以环境工程是一个涉及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涉及行业较广。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02—2006年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的一次分配签约率逐年下降,有些学校甚至低至50%,虽然调查同时显示考研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整体就业率的下滑趋势仍相当明显[1]。这主要是因为自1999年开始我国扩大了本科生招生规模,使环境专业毕业生人数激增;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进一步对毕业去向进行分析发现,除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外,大部分毕业生所从事行业与环境工程有较大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经初步调查统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环境工程专业虽然人才需求量比较大,但大部分工资待遇比较低,学生更倾向于找其他非专业对口的高薪工作;二是环境工程治理单位多位于城市的郊区或远郊区,地点偏远,学生更倾向于找上班地点位于市中心的工作;三是环境工程专业从业人员的工资与工作经验有直接的关联,而应届生缺乏工作经验,对用人单位缺少吸引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治理开始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国家增强了环保的执法力度,同时也加大了环保产业的投入,这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前景。政府环保部门、公司和企业以及正在迅速发展的环保产业都需要大量专业的环境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2]。这些就业单位对环境工程毕业生的知识面、专业应用能力及实践经验都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也使新时期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基于以上分析,环境工程专业虽然就业前景发展势头较好,但人才素质和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要以实际工程为依托,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对教学体系及方法进行改革,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环境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
为培养符合“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部分知名部属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比对,以借鉴其培养方案中有利的一面,并结合省属高校教学条件,制订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通过选取4所部属知名院校,对其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统计分析,将课程体系分别按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及专业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分类,按其占总学分(不含实践学分)的百分比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表明,在所选4所学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所占学分比例达35%~50%,这说明各校对专业教育重视度较高。同时,在所选4所学校的培养方案中,都将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必修学分,并且各门课程学分都在4.0以上,充分说明了各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在开设专业必修课程的过程中,各校往往提供多个选项,以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也可以更有侧重的进行学习。各校的公共基础课所占学分比例为33%~47%,充分说明了各校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基础教育是学习所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课外知识的基础。在选修课程中,专业选修课程多集中于应用性质的课程,体现了各校希望通过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学习范围,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公共选修课虽门类繁多,但主要集中于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现了各校对学生的全面培养。省属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定位于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环境工程人才。以湖北大学为例,在分析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并借鉴部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势的基础上,对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对现有培养方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本校的公共基础课所占比例为35%,与4所部属院校相当;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占38%,相较于4所部属院校较低;公共选修课占5%,低于所选4所部属院校的7%~10%;专业选修课占21%,高于4所部属院校的5%~10%。本校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重视公共基础课,为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提供了众多的专业选修课,为学生的后期就业深造提供了良好的专业知识。同时,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设置上需进行一定的调整,进一步强调专业基础的重要性,在公选课方面也应适当加大力度,以有利于学生社会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省属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践要求
作为省属高校,为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必须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培养,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改进和强化。 1.专业能力培养。作为工科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扩展知识和提高知识,这是专业人才就业、个人提高和发展的基础。学生必须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即通过所学专业知识可以解决实际工作中常见的一般性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堂理论学习的同时,多进行专业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专业实践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内的实验课程,还应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实现校企联合,为学生提供更好实践场所的同时,积极服务社会企业。
2.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素质就是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递、环境熏陶,在人的气质、人格层面上内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育大学生包括理想、情操、人格、文明在内的精神品质[3]。作为工科学生,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这一方面是个人思想方面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的要求。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既要通过公共课程的学习来增强,又要通过交流的方式来实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提供多种讲座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从而增进其学习的动力,增强其团队协作能力。
3.心理素质培养。心理素质是人在感知、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等诸种心理品质上的修养和能力,其内容主要包括新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稳定乐观的情绪、较高的创造性、积极进取的精神、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明确的自我意识、优良的智力心理素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等。工科学生由于专业性质的原因,通常缺乏感情释放的渠道,心理交流比较匮乏,进入社会后寻找工作的阻力以及各方面的压力,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成功步入社会,争取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要开设一定数量的心理课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并掌握积极应对的方法。在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供良好状态的同时,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4.个性特色培养。在原有的环境工程培养模式中,所修课程基本是固定的,学生没有选择性。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没有个人特色,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体系改革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多门课程选择,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主选择学习课程,既结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为学生以后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知识基础。
四、结语
高校人才培养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专业技能、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后期学习能力等,这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前进的过程。在环境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应以“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要求为导向,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与优化。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强化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等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同时注意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实践动手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环境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 输配电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电力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国家电网“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特高压电网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基础上,需加快“三华”特高压交流同步电网建设。因此,电力行业急需大量的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人才,特别是输配电线路运行、施工和带电作业等方向熟悉输配电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需求缺口仍然很大。输配电线路方面的人才极为紧缺,培养电网建设和运行维护人才成了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
2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思路
所谓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等,实现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方案是以教学计划为载体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的总体设计,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学校适应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输配电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掌握输配电线路施工、测量、设计、运行、安装、检修、维护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能适应电力相关行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对本专业近几年的社会需求及学生的就业岗位进行调研,可以得出高职输配电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其特殊性。首先,本专业的就业行业比较具有针对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各种实习实训掌握线路施工过程中的工程操作;其次,输配电线路工程都是比较庞大的工程,这就要求本专业的学生需具备团队协作的意识和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实践锻炼以及比较好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再次,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及检修的工作环境一般都在野外,而且工作很艰苦,同时对体力的要求很高,从而要求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能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具备强健的体魄、意志力和勇气等。所以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应该融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一体,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
输配电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有很多,例如送电线路工、高压线路架设工、带电作业检修工、工程测量工、电力电缆工、电气测试员等,这些相应的职业技能标准应该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参考。换句话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以本专业的企业岗位需求为基础。而对于企业岗位需求最熟悉的莫过于电力企业的技术骨干,所以在制定输配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我校输配电专业有相应的楚天技能名师)、校企合作单位的一线工程人员、培训技师等共同参与。站在专业学生的角度,我们还要考虑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必须考虑的因素。
3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策略
3.1 整合教学资源,构建课程体系 ①课程的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计划,而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其是否科学、合理对大学能否高质量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现代高职教育应拒绝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拒绝重必修课程而忽视选修课程的合理比例分配。针对输配电专业,尤其应注意课程内容的先进性、时效性,要紧跟电力企业的发展,不能局限于课本陈旧的内容。同时课程的设置应遵循前后衔接,由易到难的规律,尤其要注意始终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优化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学生毕业后进入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以就业指导课程为例,现如今,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都放第4学期,即实习前的一个学期,认为可以在学生找工作或实习前给学生一点应聘技巧上的点拨,帮助学生提高应聘的成功率,但这种就业教育对于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促进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设想,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开设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课程,使学生从大学生活的起步阶段就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职业规划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把外在的压力化为自身的学习激情,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学会认识自己,认识职业,从源头上帮助学生找准目标,这样效果应该会事半功倍。②职业资格与专业课程体系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确定本专业学生应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确立不同资格证书鉴定与培训的时间,专业课程的设置除应遵循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还应具有针对性,将输配电专业通用的岗位职业技能证书融入到课程体系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科学安排实训教学项目,使学生在完成基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完成职业培训的目标。③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我校高压输配电专业于2012年底获中央财政支持进行为期两年的专业建设,目前已经建成集线路综合实训,电气测试、带电作业仿真等于一体的国家级输配电线路实训基地,有着功能强大的校内外实训条件,利用好这一基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同时本专业有两门专业核心课程成功获批校级精品课程,拥有各自的精品课程网站,可供学生自主进行网络学习与测试。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合理运用这些教学资源能大大提高对人才的培养效果。
3.2 构建实践教学环节体系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①保证实训课的教学质量。为了巩固理论课程的知识教学效果,实训课程的开设时间应与理论讲授保持同步,实训内容设置应该包括验证性、设计性、创新性逐层过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在相关专业课程开设实训教学,让学生充分利用一门或多门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完成综合实训的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能力。例如:学生在第3学期学习《输电线路施工》理论课程的同时,需安排学生进入输配电线路施工设备及金具实训室完成小的课程设计,并于第4学期安排输电线路综合实训。学生在第3学期学习《输电线路测量》理论课程的同时,应当在该学期末安排为期两周的线路测量实训,以巩固理论所学,这也为安排在第4学期的“工程测量工”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取证做知识技能铺垫。②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好企业实训场所及楚天技能名师的作用。我校输配电专业拥有来自企业的楚天技能名师定期来校对专业学生进行课程及实训的教学指导。同时我校依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和本地区的多家电力企业如葛洲坝电力公司、湖北超高压公司宜昌分公司、宜昌供电公司培训中心等有合作交流。本专业还有得天独厚的校外大型500kv线路实训基地,这些都为培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能够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4 结束语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是一项长期工作,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企业对人才需求要求的变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也应有相应的改变。笔者根据三峡电力职业学院高压输配电专业的实际情况,借鉴同类院校的经验,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进行浅析,以期与同行交流。
参考文献:
[1]陶阳.高职输配电线路专业人才培养方法探索[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2]武子文.赵素娜.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价值工程,2012(12).
[3]董勇.独立学院专业培养方案研究――以电气信息类专业为例[D].浙江大学,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