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空巢老人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传统家庭模式一般至少包括夫妻和子女两代人,并普遍存在三世同堂的现象。随着社会和时代变迁,传统的家庭结构和规模都发生了变化。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简单化和家庭模式多样化,成为中国现代家庭的主要特征。而这些结构性变化的结果就是空巢家庭和老龄鳏寡孤独家庭增加。2000年中国的家庭规模为3.44人,比1990年减少了0.52人,比1982年减少了0.97人。到2004年,中国农村平均每户家庭人口数仅为4.08人,城市平均每户家庭人口数仅为2.98 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显示,现在平均每个家庭人口为3.1人。以两代户组成的家庭已成为中国家庭户的主体。随着青年人口流动的增多,城市空巢家庭大量涌现,在城市,大概有 20%以上老年人生活在空巢家庭中。这不仅使得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也给本就不充足的社会福利供给带来了沉重的压力,目前中国老年人福利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现有的老年人福利事业主要由政府承担,存在资金不足、机构数量少、服务水平低的问题。随着时展,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和精神需求都在增加。传统意义的养老,只是为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现在的老年人,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后,还有参与社会、娱乐文化、社区活动、医疗保健等需求。无论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实现老有所养出发,还是从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出发,都迫切需要拓宽老年人社会福利项目和内容,加快构建积极的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是我国社会福利改革的重要问题。
二、空巢老年人社会福利需求实证分析
本调研报告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空巢老年人的福利需求进行了调查。调查涉及的类别主要是:家庭人员基本情况、家庭收支状况、社会福利需求情况、社会福利享受情况。其中社会福利需求包括养老需求、健康需求、休闲需求、情感需求等。本次问卷调查的地点为呼和浩特市金桥开发区某小区、包头市青山区某小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某小区。这三个小区居民家庭处于中等收入水平,老年人的年龄段为60――75岁。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86份,其中有效问卷79份。
(一)调查中,空巢老年人分为有子女老年人和无子女老年人两种。其中,有子女而处于独居状态的老年人独居的原因主要是子女无力或无时间照顾、不想麻烦子女、不愿或暂时无需与子女同住,所占比例分别为18.2%、18.2%、63.6%。家庭人口为两人、一人所占比例分别为83%、17%。
(二)调查中,空巢老年人家庭收入在3001元以上的家庭占75%,家庭收入在2001元――3000元之间的家庭占16.7%,家庭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8.3%。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为退休金、养老金、打工收入,均没有子女提供的赡养费。家庭支出在2001元以上的家庭占41.7%,家庭支出在1501元――2000元之间的家庭占33.3%,家庭支出在1500元以下的占25%。家庭支出中支出额较高的几项分别为食品支出、医疗支出、交通支出。
(三)问及未来的养老计划时,72.7%的老年人选择与子女共同居住的居家养老方式,18.2% 的老年人选择社会机构养老,9.1%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方式仍是老年人最期望的养老方式。选择社会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主要是出于“ 不想麻烦子女”、“可以与更多人交往、交流的”这两项原因。被调查对象认为居家养老存在的困难主要是缺乏便捷、价廉的养老生活服务、医疗服务以及找不到称心的家政服务员或保姆。
(四)调查中,对自我身体状况评价为不好的老年人所占比例为16.7%,自我评价为一般的老年人所占比例为33.3%,自我评价为好的老年人所占比例为33.3%,自我评价为很好的老年人所占比例为16.7%。能够享受公费医疗(包括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合作医疗保险)的老年人所占比例为83.3%,自费医疗的老年人所占比例为16.7%。调查涉及的老年人均是每年体检一次。就医频率较高的的医疗机构分别为市级医院、社区门诊。老年人认为最需要政府或社会提供老年人医疗保健中心、 应急支援等服务,67. 83%的老年人希望政府建立老年人医疗保健中心、42. 03% 的老年人需要应急支援服务、33. 31%的老年人需要家务助理服务
(五)调查问卷显示,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主要是晨练、看电视、打麻将等。活动场所单一,主要是社区小广场等。居住社区内没有老年活动中心或其他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机构、场所。
(六)调查问卷显示,老年人平时接触的对象主要为子女、亲属等,社区内邻居交往较少。老年人与其他人员联系的方式主要是电话联系,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是电视、报纸。
(七)本问卷中列举了部分现有老年人社会福利项目,如住房福利补贴、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文体娱乐活动或设施、在公共场所享有优先服务或绿色通道、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享有优惠补贴等,请被访老年人勾选其已享受到的项目。被访老年人表示社区内有为老年人提供的简单健身器材,没有老年人活动中心,没有安排过以老年人为主的文体活动;在公共场所没有优先享受过服务,但是在一些旅游景点等,享受过票价优惠等;平时乘坐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公交车,可以享受到老年人优惠;对可享受的老年人福利项目不知道或不清楚。
(八)本问卷的最后一项为老年人生活中最希望解决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希望解决健康医疗问题的比重最高,占59. 69%,其次是生活照料问题,占24. 82%,住房问题占21. 86%、文化娱乐活动占 14. 89%。可见,老年人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是健康医疗和生活照料问题。
三、以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的空巢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发展建议
(一)空巢老年人的福利需求中,生活照料和健康医疗的需求较为迫切,政府应重点提供相关项目的资金扶持和政策的扶持。根据调研结果显示,便捷、价廉的养老生活与医疗服务是空巢老年人的主要困难和需求。在坚持政府主导责任的前提下,提供服务方式上,将社会福利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提供环节由政府转向非政府,支持民办公助,简化民办福利机构的申请、审批手续,并提供水费减免的政策优惠。
(二)空巢老年人多是低龄老年人、较健康老年人。我国低龄老年人、健康老年人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75%,他们多数可以生活自理,有固定的住房、收入、积蓄等,因此对这部分老年人,必须依托社区和养老机构提供必要的养老支持和补充。社区养老这一新型模式以其地缘优势和价格优势,已逐渐被老年人们接受,未来将成为重要的养老方式。老年人社会福利的提供一定程度上就是要实现社会化供给,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建立社区照顾体系,把社区建设成为老年人享受社会福利的快捷渠道。社区照顾的最大优势为让老年人尽量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政府、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一系列支援,如家务助理服务、老年人日间护理中心、社康护理服务。
(三) 空巢老年人现有能获得到的生活照料服务主要是一些家政服务、老年饭桌等,老年人们对服务的满意度较低。生活照料服务的项目有待拓宽,服务的质量有待规范。目前家政市场的服务员素质偏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服务机构应该加强这类人员的培训,普及简单的医疗救护、老年人饮食和老年心理等知识,从而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另外,家居维修服务是一项新的老年人生活需求。这类服务的突出特点是提供家庭设施简单装修,安装方便老年人的生活设施,例如扶手、防滑措施、自助设施、门铃等。
(四)调研结果显示,空巢老年人的健康医疗服务的需求较高,且对现有服务的满意度较低应从居家护理、定期健康检查、医疗救护知识普及三方面入手普及。应在社区开设老年人医疗知识咨询和培训站,提供疾病防治和咨询服务。由于身体进入老年期,易患各种疾病,加上有些疾病体征和症状不明显,定期检查,掌握详细的临床资料及时观察对比,能够有效防止或控制疾病,而且 “以防为主”更能够提高医疗资源的有效率。
日本社会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政府对策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理论基础探析
社会性别视角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参与
中国老龄用品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基于区域差异的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制定研究
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综述
发挥老年群体潜在价值助力实现中国梦
养老机构老年人伤害预防处理机制研究
养老地产发展模式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基于人口老龄化的中国农村养老资源供给评价
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养老资源探析
构建长期照护体系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
老年期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的构建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
多元化养老格局下的互助养老
农村空巢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实证研究
老年教育的现状与发展需求调研报告
论老年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以吉林省为例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
国际社会应对老龄化的经验和启示
基于风险视角的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浅析当前我国老年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
居住安排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
重庆地区失能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调查
中国老龄服务业发展的问题和走向
无锡养老服务业改革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生命政治视角下我国社区型养老模式再思考
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构建分析
养老机构服务纠纷的主要特点及其应对
信息科技介入我国老年人生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老年人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及性态度调查
需求评估: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
江苏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老年人健康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
日本、韩国长期护理教育培训体系比较及思考
志愿活动参与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人消费类型分析——二、三线城市个案研究
居家老年人“以房养老”意愿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背景、创新与前景
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城市社区老年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农村传统大家庭中老人核心凝聚力问题的个案研究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状、原因及地区差异研究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战略选择
山东省城市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敬老文化的发展困境及其纾解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
火红的七月,激昂的青春,在XX年的暑期即将到来的时刻,数学学院里一群怀揣着青想的大学生,开始了本次“三下乡”的活动之旅。它是这个夏天最让我怀念的时光,它给了我一个像梦一样的夏天。我非常庆幸自己加入了这个团队,很有幸认识了团队的其他39位成员,与大家共度这流金般的日子。“三下乡”是我的人生课堂中重要的一课,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三下乡”活动在我大学生涯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绚丽而精彩!
我们的支教之旅支教,它带给我们无数珍贵的情谊,带给我们的喜悦与忧愁,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美好回忆……今天的支教生活使我们明白到,什么是无私的奉献,什么是艰苦的喜悦,每次支教回来,那些“小老师”都非常疲惫,但是他们并没有抱怨,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得到的比付出的更多,而且更加有意义。支教的经历在他们心里是一道不可磨灭的风景线。
我们的调研风景
在本次“三下乡”中,作为调研组的一员,调研是我的主要工作。
这次“三下乡”的调研活动中,令我最难忘的是深入农村农户,与农民亲切近距离交谈,并且深入调查当地居民对“建团90周年”的认识,对“民生”的看法,以及进一步了解“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
虽然我和当地的居民在语言上不是很通,但是,从与他们的交谈中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当地人们的热情好客,当地人民的淳朴民风。我们调研组的同学都说,他们并不是为了回答问题而回答问题。我觉得他们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和他们聊天真的很轻松,而且从他们口中我也了解到了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感觉收获很多。我认为那种感觉只能意会而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在调研交流中,我学会了怎样与他人更好地沟通。尤其是当面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的时候。通过短短的调研,我们发现当地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家访和调查,我们收集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研究各个课题以及撰写调研报告提供了可靠的原材料,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当我们采访一些家长,问他们是否希望他们的孩子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时,家长们都纷纷表示:“希望孩子能够好好学习,多学点知识,像你们一样,考上大学。”
微微的夕阳下埋着闪烁的金子,而闪烁的光芒背后,是村民充满希望的眼神。
我们的生活
都说“三下乡”的生活条件非常地艰苦,但这样看来,我们算非常幸运的了。因为我们“三下乡”去的是雨湖区护潭乡红星村。在红星村,这里的居民都对我们非常热情。红星村居委会的书记还十分尽力地在为我们改善条件,让我们感动不已。还把我们安排在了居委会的会议室。我们午休的时候更是在小会议室吹着空调。
我们的收获
虽然我们的行程才刚开始,但是,这段日子将会成为我心底最美好的回忆,这次活动将为我的人生增添辉煌的色彩,给我的人生写下重要的一笔!这是一次难忘的旅程,这是一份让我终身受用的经历,我将把它刻在记忆里终身收藏,虽然我们大家相处的时间才只有2天,但是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段时间里相识的每个人,不会忘记这段时间里遇到的每一件事和做过的每一件事。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世的一次擦肩而过,不知道前世我们回眸了多少次,才换来今生的同舟共济!
今天一整天下来,我个人有很大的收获,是一个内心深处的洗礼:尊重是赢得尊重的第一步:不管是面对领导、同事还是学生,想要获得尊重。首先得尊重他人;把握大局,注重细节:在做工作的时候,应该做到胆大心细。要认真的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发挥团队效应,共同进步:我们前去三下乡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性格。虽然我们的目的都是锻炼自我,服务学校,但在一些具体的工作方式方法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了避免争执于问题,我们经常在工作之余抽时间进行交流,互相学习,提出自己的不足。碰到什么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和商议,以期不断进步和不断完善。
2017医养结合调研报告一 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老龄人口总量急剧扩大,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目前医疗和养老服务相对独立的体系不能满足老年人需要,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加快医养结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加就业。201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医养结合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了解医养结合发展状况,今年6月,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在全省11个市对78家医养结合机构和入住老人进行访谈调查,了解当前浙江省医养结合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医养结合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口规模扩大。
1.老年人口快速增长,已接近老龄社会。老龄化是我国社会变化的重点特征之一,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老龄化速度远快于其他国家。按户籍人口统计,截至2017年末,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84万人,占总人口的20.2%。“十二五”期间,净增老年人口195万人,年均增长率4.6%。全省11个设区市中,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嘉兴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达24.3%,舟山市和湖州市的老年人口比重也达到了24.0%和23.2%,差不多四人中就有一位老人。浙江省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老年人口比例比全国的16.1%高4.1个百分点。到2017年末,浙江省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619.3万人,占总人口的11.2%,依据联合国标准,这一比例达到7% 即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超过14%成为老龄社会,我省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已接近老龄社会。
2.医疗护理需求大的高龄人口总量迅速增加。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健康状况逐渐衰退,生活自理能力减弱、疾病增多,对医疗、护理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75岁前属于年轻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健康需求侧重于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75岁以后,需要一定程度的护理,日常生活起居需要有人给予帮助;80岁以后,对医疗、康复、护理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生活起居需要专人照顾。当前,人口高龄化加速,“十二五”时期,全省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净增34.74万人,年均增长率5.19%,到2017年末达到155.83万人,人口高龄化明显快于老龄化速度。随着人口高龄化,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进一步增加。子女供养的传统养老模式淡化,空巢老年家庭比率保持高位,2017年末,全省纯老年家庭人口数为234.2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3.8%。
(二)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照顾一体化的需求增加。
1.老年人口收入水平提高,需要方便、优质、全面的医疗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保障条件持续改善。国家连续10年以接近10%的幅度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根据住户调查资料,2017年,浙江离退休人员的人均离退休金(养老金)达到40707元。全省还建立了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制度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2017年全省有136万老年人享受高龄补贴,对困难老年人的救助经费金额超15亿元。住户调查数据还显示,全省60岁及以上老人中,97.6%都参加了医疗保险。当老年人收入有了保障,医疗保障水平也不断提高,开始追求健康的高品质老年生活,医疗需求提升。据2017年浙江调查总队对723位65岁居家老人的医疗需求调查,有88.8%的老人要求定期体验,40.2%要求组织健康讲座,32.6%希望提供上门看病服务。老年人行动能力减弱,当生病时能得到便捷、快速、优质的医疗服务,是老年人的最大期盼。
2.家庭照护功能弱化,缺乏完善的护理条件。传统的三代同堂家庭结构逐渐瓦解,老俩口独自生活越来越普遍,空巢老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23.8%。对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也无精力、无时间承担起照顾多代多家老人的责任。老年病多发、易发和突发,患病老人的就医治疗、住院照顾子女难以承担,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生活护理,既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还要求有专业护理知识、完善的护理条件,靠家庭自身也无法解决。老龄化带来这些问题,已从家庭困难转化为社会性问题,需要通过社会化、专业化来解决。
3.医疗和养老机构自成系统,不能有效满足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生育率自然下降的情况下产生的,伴随老龄化产生的问题有一个逐渐适应和解决的过程。而我国老龄化发展迅速,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管理和应对机制不健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机构、设施缺乏。多年来,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的需要,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养老机构迅速增加,多元化、多层次的机构养老体系基本建立,较好满足了老年人生活照顾护理的需要,但针对老年医疗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相互独立,养老院不提供全面医疗服务,而医院只负责疾病治疗,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往返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医疗和养老的分离,也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打破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间的分隔,围绕老人对养老、医疗、护理、康复需求出发,通过医养结合,建立医养一体化的机构,为老人提供全面综合性一体化服务,成为老人们和子女们的期盼。
4.医养结合发展方式的提出。医养结合是针对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而目前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又相对独立这一客观现实问题而提出的,通过提供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特别是对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以医养结合机构为依托,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服务。不仅提供生活、心理及文化方面的服务,还增加医疗保健康复服务,配备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提供医疗诊治、护理保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项目,消除了患病老人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使得患病老人在养老机构也能得到及时治疗。实现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养老与医疗相结合。对居家养老为主的老人,通过医养结合,提供健康医疗服务。
二、政府推动下医养结合得到较快发展
201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首个专门针对医养结合发展出台的政策文件,医养结合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加以推进。浙江省医养结合发展比较早, 20XX年省民政厅等五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支持医养融合发展。2017年省民政厅开展医养结合示范点建设,确定26家养老机构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点,各市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开办医养结合机构,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医养结合得到快速发展。
(一)医养结合的主要模式。
针对老人医养服务需求,各地积极探索养老、医疗、生活照料服务结合的有效途径,据今年6月对全省85家医养结构机构的调查,浙江医养结合发展主要有四种类型:
1.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内老人集中、年龄较大、疾病多发易发,医疗服务需求很强。在医养融合发展的政策鼓励下,养老机构通过自办或与专业医院合作成立医疗机构,为入住老人同时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54家属于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形式,占69.2%。内设医疗机构形式有多种,以诊所、卫生所和医务室为主,共有25家,占46.3%;有15家养老机构设立了医疗科室完整、设备齐全的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或老年病医院,占27.8%;有10家设立了康复和护理医院;设立卫生院或门诊部的有4家。
2.提供医疗和养护一体的医疗机构。养老最大困难是老弱失能和疾病照料护理,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同时提供医疗与护理服务,针对不同医护需求,形成各具特色、服务于特定群体老人的医养结合机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医养融合。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属于这种模式的有13家,占16.7%,其中以康复医院为多,有9家,护理医院有4家。如果包括养老机构内设立的康复护理机构,共有23家,占全部医养结合机构的29.5%,这类医养融合机构能更好地满足需要特别治疗和护理的老人,医养结合更为紧密。
3.医疗机构内设老年养护机构。一些综合性医院和专业医院,为了满足既需要长期治疗、又不能长期住院的老年人需求,成立专门的保健护理部、康复中心,以医疗服务为主、兼顾生活护理,也有一些民营医院,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设养老床位或设立养护部,提供养护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11家是由医疗机构设立的,占14.1%,有6家设立以康复为主的医养结合机构的;有3家设立老年病区;有2 家同时具有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多种功能。医疗机构发挥老年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护理的优势,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供养老服务,成为医院拓宽服务领域的新路径。
4. 医疗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支持。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通过全科医生与社区居家老人签约的形式,提供家庭病床、初诊、转诊、举办健康讲座等多种医疗服务,在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和起付额度上给予优惠。杭州市大力推动社区全科医生与居民医疗服务签约,2017年至,已有1100多名全科医生与71万居民签约。
(二)医养结合基本满足入住老人的医疗需求。
由于医疗资源相对紧张,医养结合的难点在提供医疗服务,通过医养结合,提供医疗服务,实现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在医养结合机构中,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医疗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53家设立了内科,有49家设有中医科,设全科的有39家。平均每家医养结合机构有医生33人,多数医养结合机构配置了心电图、B超、X光机等医学影像仪器设备,部分医院还配备了CT机、磁共振等大型医学检查设备。
2017医养结合调研报告二 为积极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老龄人口健康服务能力,满足“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基本需求,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探索医养结合体系建设,推动资源优势互补。
按照国务院及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的指示精神,区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方案(试行)》,待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按照方案,大力推进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一是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区、老年护理床位;二是推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举办医养结合联合体;三是鼓励辖区内部分医院转型为养老护理院;四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五是支持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设立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能力。
截至目前,区民政部门管理养老机构11个,设养老床位1186张(其中批准新民医院开设老年护理床位300张)。区卫生部门核批了乐年长者之家等3家社区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区民政部门牵头组织我区6家养老机构与市一院建立了医养结合联合体,初步实现养老机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筑居家养老服务基础。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优势,建立以家庭医生为主的“点对点”健康服务体系。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主动深入社区和家庭,通过实施“积分制”、“健康储蓄银行”、“粉丝签约”和老年人健康俱乐部等形式,对社区老年人实施分级分类健康管理。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组建57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3.8万余户7.8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4.3万余人。
建立以“医联体”为专业技术支撑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体系。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市一院、省针灸医院建立“医联体”,把综合医疗专家和中医康复专家纳入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个性化”签约服务。今年4月,双岗中心创新组建 “2+2”家庭医生专业服务团队,成立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卒中康复4个专业服务小组,已与56位居家老人签订了有偿签约服务包,以满足多元服务需求。
(三)丰富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建立机构养老服务机制。
为强化养老机构中集居老人的健康保障,从今年6月起,区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养老机构建立固定服务关系:一是每季度主动上门对养老机构开展1次健康教育讲座,对老年人进行常规健康体检,并指导康复治疗。二是与养老机构建立24小时服务热线,对常见病、多发病随时进行上门诊疗。三是接收老人住院治疗和康复,根据康复情况及时转回养老机构。四是老人享受慢病选择性药物免费治疗等卫生惠民政策。2012年以来,我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免费发药人次分别达8.9万人次、4.3万人次,免费金额达310余万元,其中老年人发药比例占98%以上。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是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而解决健康和养老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医养结合。从全国范围看,医养结合是一个新兴课题,都处于积极探索中。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承载力不对称。据统计,2017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6.1%,而且每年处于上升趋势;预计2024年超过20%,2041年超过30%,并于2050年达到近34%的水平。我区2017年60岁以上老年人8.4万人,达到全区户籍人口的17%,老龄化趋势与全国同步。而我区在养老机构养老的不足800人,基本上是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等需要长期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的老年人,绝大多数老人包括“失独”、“独残”等计生特殊群体选择居家养老。庞大的养老和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给现行养老和健康体系带来严重挑战,已成为全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医养结合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设置审批和管理,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由街居负责,医疗服务由卫计部门主管,医保支付政策由人社部门制定。由于制度、行政职能和资金分割等因素,各相关部门在实施医养结合时存在行业壁垒、职责交叉、业务交织等情况,其分而治之的格局势必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阻隔,难以做到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协调统一和横向整合,老人的医养统一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医养结合机构定性定位不明确。从实际服务看,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既不能完全替代养老机构,也不能替代医疗机构,应该有其鲜明的特点和需求群体,在设置审批上也必须进一步明确标准体系和审批部门。按现行政策,完整的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权归属不明确,即使同一投资主体在设置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时分别由卫生和民政部门审批,运行机制相对独立,没有解决医养结合到底姓“医”还是姓“养”的问题。
(四)医养结合医保支付政策仍然保守。以疾病医疗为中心的现行医保支付政策,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早期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房等医疗健康服务项目均未出台相关支付标准。即便是最新出台的医养结合病床医保支付办法,对老年人的患病病种有明确规定,且病种数较少。可以说,当前医保支付政策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医养结合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放开。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人口发展现状、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发展医养结合将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当前,在积极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建立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法规体系,多元化、多途径形成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生命过程中各个时期所需的可负担的公共服务。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医养结合顶层设计。
一是出台意见,分类明确定位。各级政府要从上而下出台实施意见,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和牵头单位,形成工作合力。要根据不同类型,分类明确医养结合机构姓“医”或姓“养”的问题。凡是养老机构开设医疗诊室由民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以医疗、护理、康复为主的护理院(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增设养老床位,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以上三种形式医养结合机构,同级民政、卫生行政部门要相互备案,并针对老年人群“医”或“养”的不同需求,做好入院引导和合理分流。
二是配套政策,建立运行机制。卫生行政、民政、人社等多部门尽快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审批准入、行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规划、房产部门要出台相关规定,在新建的一定规模的社区中同步规划建设医疗、养老配套用房。要积极改革医保政策,将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将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居家养老诊疗费用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消除行业障碍和“瓶颈”。
(二)坚持多元资本发展,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发展医养结合的扶植政策,引入专业医养结合品牌企业入驻。规划、土地、财税等部门为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规划布局、土地使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有步骤、有规划地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加快医疗养老机构转型升级。鼓励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增设医养结合病床或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提高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护理科室覆盖率;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的有机融合,开展签约服务;鼓励综合性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医联体”,实行对口支援、双向转诊、医护培训等。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为计生“失独”、“独残”家庭及农村“五保”户提供基本医疗和养老服务保障。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强化医养结合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评聘和使用机制。民政、人社和卫生等部门应加大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加强对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和护理员的培训;鼓励专业院校毕业生到医养结合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并给予相应的特殊岗位补贴;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是建立人员岗位配套政策。对政府主导的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合理增加护工型人员岗位,保障基本服务需求;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合理增加医护人员岗位,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医养结合机构,根据投资规模合理核定医疗技术岗位、护工岗位和一般服务性岗位,并根据多部门考核情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基本保障。
1、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我们的明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蕴含着需要我们传承的“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个人都有“垂垂老去”的那一天,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我们自己的明天和未来。
2、为老龄化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让“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新风尚成为上海发展的闪亮名片是对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精神考量,是对上海市民的精神考量。重阳节的教育价值应该体现在让我们的学生在“孝行”中悟“孝道”、尽“孝心”、履“孝责”,尊重老者、敬畏生命、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积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重阳节的活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要凸显“祝福老人长寿,祝愿生活美好”的教育主题,要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孝亲敬老”中“感谢在言,感动在心,感激在情,感恩在行”的正能量。
二、 课程内容
(一) 了解“重阳节”的节日由来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据考证,古代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又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且秋季是一年中喜获丰收的黄金季节,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因此重阳佳节由此得名,寓意深远。
重阳节有“赏菊、登高、佩茱萸・簪、放纸鹞、吃重阳糕、饮菊酒”的习俗,老百姓把“求长寿、除凶秽、招吉祥”作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又叫“敬老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就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纪念日子。
(二)确立课程的分层目标
总目标:
重阳节教育活动,应突出重阳节“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主题,了解“孝”文化的民族内涵,继承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和培养学生在“孝行”中悟“孝道”、尽“孝心”、履“孝责”。
1、 预备年级
重点了解重阳节是中国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之一,也叫“敬老节”。通过生动直观地感受了解重阳节有“赏菊、登高、佩茱萸・簪、放纸鹞、吃重阳糕、饮菊酒”等习俗,体会重阳节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懂得要体现在行动之中。
2、 初一年级
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通过“知行合一”的各项活动,引导学生有积极向善的“孝行孝道”,并在践行中不断体现其“精神品质、美德风范、价值导向”的正能量。
3、 初二、初三年级
重点引导学生认识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能够为积极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做出努力,发掘重阳节的社会意义和中国元素,从关心老人的物质生活提升到给予老人“精神关怀、心灵慰藉、情感支持”,培养学生基于社会责任感的人文情怀,让“生命关怀”的理念充盈学生的心灵。
(二) 确立课程的主要内容
围绕三个层面
1、 学校层面――主题宣讲
(1)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经典故事点读宣讲 (已制作光盘);
(2) 历届感动中国“孝心英雄”事迹宣讲(已制作光盘);
(3) 学校历届“孝亲敬老之星”事迹宣讲(已制作光盘);
(4) 评选以及表彰当届“孝亲敬老之星”;
2、 班级层面――主题班会
依据校本“四航”课程的相关内容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提供和积累优秀教案。
“四航”校本德育课程的具体内容:
以“小故事,大智慧”样式编写的“四航”校本德育课程,综合考虑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内心需求、接受程度”等相关要素,期间的每个篇章均以“案例分享,故事链接,锦囊妙计,智慧点金,行动感召”等来呈现,启发同学们在寓教于乐、深入浅出中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展望自己的“美好未来”,在“爱国家、爱社会、爱集体、爱他人、爱自己、爱生活”的道德情感的激发中生动绽放“真、善、美”的人文之花。
(3)学生层面――主题实践
结合“一班一居委”开展敬老实践活动(提供和积累优秀教案)
提供参考:
(1) “夕阳关怀忘年交”温情对话: (2)“举手之劳表孝心”动情时刻;
(3) “事事礼让老人先”传美倡议; (4)“别样亲情敬老心”助困行动;
三、课程实施
(一)时间安排
每年10月份开展“我的孝,你的笑――重阳敬老月”系列活动
1、 结合“一班一品”的建设开展“重阳敬老活动”(校内)
2、 结合“一班一居委”共建开展“重阳敬老活动”(校外)
(二)分层实施
1、 预备年级
建议:从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汲取精华,懂得“百善孝为先”。让学生在“孝亲敬老”方面“心有楷模,学有模范,行有榜样”。读一本敬老的书、学一位敬老明星、讲一个敬老故事、画一幅敬老的画、唱一首敬老的歌、做一件敬老的事。充分体现“生动性、形象性”。
2、 初一年级
建议:让学生在“孝亲敬老”中,立足身边小事,学会“爱的奉献”,通过“生日贺会”的温馨欢聚、“老少结对”的牵手互助、“雪中送炭”的热心解难、“举手之劳”的忘年交情等夕阳关怀形式,把“尊老、爱老、敬老、助老”落到实处。充分体现“体验性、实践性”。
3、 初二、初三年级
建议: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重在体现学生“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精神品质、美德风范、价值导向”等,通过“我的孝,你的笑”系列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课题探究、调研考察、辩论宣讲”等方式,主动思考“老龄化社会”与城市文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国式敬老”的利弊与改善等。充分体现“主体性、思辨性”。
(三)确立原则
1、整合性原则――资源巧整合;2、体验性原则――用心去感悟
3、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本;4、过程性原则――参与很重要
5、实践性原则――知行要统一;6、有效性原则――启发有收获
7、继承性原则――美德需发扬;8、坚持性原则――可持续发展
(四)拓宽途径
总要求:
在整体推进重阳节活动的过程中,以有效生动的教育载体,让学生了解重阳节,并在具体的情境和文化环境中完成自我建构,内化认同重阳节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并逐步作用于自己的行为。
1、资源整合
重阳节活动丰富多彩,取决于“时间上、空间上、内容上”活动资源的巧妙整合:
(1) 向革命老人表达敬意
拜访“老战士、老革命、老英雄、老模范”等;
(2) 向困难老人表达爱意
走访敬老院、看望空巢老人、慰问病重老人等;
(3) 向工作老人表达谢意
感谢依旧坚守工作岗位、发挥余热的老人家们;
(4) 向家里老人表达诚意
为父母、长辈送上温暖、送上真诚,亲情无价;
(5) 向陌生老人表达笑意
把微笑和温馨送给陌生老人,举手之劳最快乐。
2、多元展示
通过丰富多彩的展示聚焦和达成预期目标,生动地呈现活动过程。
(1) 宣传展示
通过“黑板报、专栏、电子小报、摄影”等形式进行展示;
(2) 才艺展示
通过“小品、歌舞、演讲、故事、说唱”等形式进行展示;
(3) 探究展示
通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课题研究”等形式进行展示;
(4) 会议展示
通过“报告会、亲子家长会、主题班队会”等形式进行展示。
3、校外延伸
活动的“外显”固然重要,因为形式为内容服务;但更重要的是学生主观意识和行为上的“内化”,能自觉践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活动本身的终极目标。
(1) 走进社区践行――依托“一班一居委”,关爱社区老人;
(2) 走向社会践行――积极“争当志愿者”,关注社会老人;
(3) 回归家庭践行――体会“亲亲父母心”,关心身边老人。
(五)评价反馈
总目标: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评价和反馈,使学生成为评价和反馈的主体,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程度、价值判断、态度方法”等把握,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及时调整和完善活动设计方案。
1、 预备年级
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家长参评”等进行评价与反馈。
(六)实施说明
1、立足长效
(1)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变“消极”为“积极”――提高参与活动的自觉性;
(3)变“单日”为“常态”――提高参与活动的坚持性;
“爱你365天”――重阳节的“孝行”应扎扎实实地体现在每一天,成为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活动中,要多关注可持续发展,避免“突击”和“一次性”。
2、 把握策略
(1) 整理好、运用好活动过程中的相关性资料;
(2) 计划好、安排好活动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