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学职称论文

建筑学职称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学职称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学职称论文

建筑学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案例应用于建筑电气技术课程的教学,有助于教师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突破课堂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课堂教学具有实践性和探索性,通过对现场工程施工的实际比较,提高中职学生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认知。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案例,详细讲解该案例涉及的知识点,构建理论知识体系,利用多媒体教学仪器引入工程图片或现场录像,加以说明。与此同时,组织学生针对案例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讨论建筑电气工程各个系统的设计组成、施工方法。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争论的关键,及时予以引导,步步深化。最为关键的是教师对案例课堂教学的概括总结,因为只有经过教师的进一步点评、总结和深化,学生的认知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将这些平常分散学习的东西综合起来。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准备较为充足的教学素材,选择合适的真实案例,并且要有针对性、时效性、系统性,不仅能揭示学生的已学知识,而且能引入新知识,切实提升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使学生能够尽早地接触实际工程应用,当他们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时,不会再感到无力。

二、一体化教学法

一体化教学法就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这种方法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为一体,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教学环节相对集中,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采用一体化教学法,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而且锻炼了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模拟某一建筑,设定任务,引导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自主设计其中各个电气系统,分析其工作原理。然后,请学生分小组在实训设备上,将设计好的线路安装、调试完毕,相互竞争地完成任务。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亲力亲为地探索,边学习知识,边实践操作,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具真实性、趣味性和生动性。教师在学生训练之前,指出注意事项,提出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避免操作障碍。学生做完实验后,教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拓宽学生知识面。一体化教学法中,教师不是主导者,而是一位引导者,提出相关的知识内容后,学生便自主地探索各个电气系统的原理,边学边做,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分小组的学习与竞争,丰富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使中职毕业生走上社会后迅速适应社会的竞争。

三、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是指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组织学生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场所开展教学活动,讲授理论知识,使抽象理论直观化。现场教学法可以使教学丰富多彩,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房屋建筑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现代的建筑或多或少都有电气系统的身影存在,这给建筑电气技术课程中实施现场教学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中职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内部或者学校周边的建筑,带领学生仔细学习照明电路、监控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防雷接地、供配电系统等相关内容。采用现场教学法,让学生接触实际的现场,对电气工程的电气设备、线路、材料的构造原理、施工过程和安装形式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有条件的话,教师甚至可以带领学生亲自到施工现场观看,使学生得到亲自动手的机会。现场教学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场操作人员的示范动作,认真听取讲解,了解步骤、要求、注意事项等,做好笔记,对这些过程进行拍照、录像。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一个图文并茂的课堂总结。使用现场教学法,教师要提前考虑现场教学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同时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充分感知、记录,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醒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注意安全。最后在必要和适当的时候及时进行总结,并有针对性地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深化学生的理性认识。

建筑学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园林;不足;建议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论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

1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2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

世俗。

2.3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3.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事实上,有许多城市正是运用了宏微结合的辨证方法而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合肥市就是一个较突出的例子。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方针是以面为主,医学论文点线面结合。宏观上以居民区、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面上的绿化为基础,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利用护城河建成城市公园,形成了环绕旧城区的绿色“围墙”,改善了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微观上打破块状公园的概念,将城市综合公园解体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生活空间中,提高了基础绿化的艺术性;对组成环城公园的“包河⋯银河⋯稻香”等景区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使之四季有花四时有景,各具特色各领,充分体现了传统造园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成为真正的园林艺术而不只是简单的绿化造林。同时重点搞好城市的血脉——道路广场的园林绿化,建成若干条有静有景、优美舒适且富有安全感的园林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多种功能,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合肥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兼顾绿色环境质和量的风景园林才是现代城市园林发震的主流。

3.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3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3.4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3.5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6地方特色原则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4结语

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基础是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知识。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兵.宏观化与微观化—转型期中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理念[J].城乡建设,2004(8).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