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施工组织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个工程在招投标中提供技术标,实际上是企业在该项目实施前向建设方表明施工企业管理层和项目管理层参与该项目的活动,它应该体现企业的管理规律和企业利用制度来保证项目管理按规定程序运行。当然项目管理内容从编制项目管理规划大纲、编制投标书进行投标开始一直到工程竣工决算,进行经济分析了后做出项目管理总结作考核、奖惩依据,直到项目回访、保修为这一全过程,本文就招投标中如何在标书中体现项目管理这一程序,根据多年工作实践,结合新规范谈谈自己看法:目前施工企业在招投标中,往往以施工组织设计来代替项目管理规划,那么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必须而且应当满足项目管理规划要求。
一、编制依据招标文件及发包人对招标文件的解释。
企业管理层对招标文件分析研究结果。
工程现场情况。
发包人提供的信息和资料。
有关市场信息。
企业法人代表人的投标决策意见。
施工组织设计它显示投标人的技术和管理方案的可行性与先进性,以利于竞争取胜,因此要依靠企业管理层的智慧和经验,取得充分依据,发挥综合优势。
二、编制内容项目概况工程概况应说明工程特点;建设地点及环境特征;施工条件;项目管理特点及总体要求。
施工部署施工部署应标明项目的质量、进度、安全目标;拟投入的最高人数和平均人数;分包计划,劳动力使用计划,材料供应计划,机械设备供应计划;施工程序;项目管理总体安排等。
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应包括施工流向和施工顺序;施工阶段划分;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选择;安全施工设计;环境保护内容及方法。
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进度计划应包括施工总进度计划和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可采用网络图表示。
资源需求计划资源需求由劳动力需求;主要材料和周转材料需求;机械设备需求;预制品订贷需求;大型工具、器具需求等计划,可采用图表表示。
施工准备工作计划施工准备工作计划包括施工准备工作组织及时间安排;技术准备及编制质量计划;施工现场准备计划;作业队伍和管理准备计划;物资准备计划;资金准备计划等可采用图表表示。
施工平面图施工平面图包括施工平面图说明、施工平面图、施工平面图管理规划。
施工技术组织措施计划施工技术组织措施计划应有针对性和重点,主要内容有进度目标、质量目标、安全目标、季节施工、环境保护、文明施工等技术措施。
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风险通过调查、分析、论证、预测其发生概率、后果很可能使项目产生损失的未来不确定项目风险管理包括风险因素和素识别一览表、风险可能出现的概率及损失估计、风险管理是重点、风险防范对策、风险管理责任。
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信息收集、整理、处理、储存、传递与应用等,对于信息管理也包含与项目经理相适应的信息流通体系,信息中心的建立规划,项目管理软件的选择与使用规划,信息管理实施规划等。
三、关于项目质量控制原则
1)项目质量控制应遵循GB/T19000族标准(2000版)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实施。
2)质量管理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工作方法。
3)应满足施工技术标准和建设单位要求。
4)质量控制应包人、材料、机械、方法、环境。
5)质量控制必须实行样板制。
施工过程均应按要求三检制(自检、互检和交接检)。对隐蔽工程、指定部件和分项工程未经检验或已经检验但定为不合格,严禁转入下道工序。
6)应建立项目质量责任制和考评办法。
7)检验批、分项工程一定要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和认可。
8)承包人对发包人、分包人对承包人负责,承包人对分包人工程还应负连带责任,分包人应接受承包人质量管理。
质量控制程序编制质量计划——实施计划(施工准备阶段、过程控制阶段、竣工验收阶段)。
质量计划项目质量计划是指项目应达到质量标准和如何达到这些标准的工作计划与安排,其基本原则之一是:施工质量是通过质量计划的实施所开展的质量保障活动达到的,而不是通过事后的质量检查得到的。质量管理从项目质量计划安排开始的,是通过对项目质量计划的实现的。
1)质量计划编制内容有:
(1)编制依据;
(2)项目概况;
(3)质量目标;
(4)组织机械;
(5)质量控制和管理组织协调系统的描述;
(6)必要的质量控制手段,施工过程,服务,检测和试验程序等;
(7)确定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及作业的指导书;
(8)与施工阶段相适应的检验、试验、测量、验证的要求;
(9)更改和完善质量计划的程序。
2)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1)根据招投标文件和施工图纸,编制有效文件一览表;
(2)应进行图纸自审、会审、并形成文件;
(3)材料采购应进行选择和评价;
(4)应对全体人员进行质量知识培训;
3)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1)应按分项、检验批在施工前进行书面技术交底;
(2)工程变更一定要有联系单并经确认;
(3)工程测量应符合中前编制控制方案、测量点在妥善保护;
(4)材料采购一定要在合格名录中,进场必须验证,并经监理确认;
(5)材料搬运、储存应符合规定,并建立规范;
(6)现场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设备应进行标识;
(7)机械设备应按计划调配,并满足施工需求,对操作人员应进行资格确认,持证上岗;
(8)计量器具应符合有关规定要求;
(9)工序控制:
a)人员持证上岗;
b)按操作规程(企标)、作业指导书和技术交底文件进行施工;
c)工序检验、试验应符合规范要求,对不符合应进行及时处理;
d)管理人员应作好施工工序记录。
(10)特殊过程、指定控制点应按预先编制作业指导书实施。
(11)对成品、半成品应采取有效措施给予保护。
(12)对发生质量事故必须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处置。
4)竣工验收阶段质量控制
(1)施工单位必须在自检合格基础上才能交付进行竣工验收;
(2)竣工验收必须符合法定程序;
(3)竣工验收时查出质量缺陷应按不合格控制程序处置;
(4)相关人员应在验收文件签字;
(5)应按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要求撤离现场。
5)质量持续改进
(1)应对项目进行评价,识别质量持续改进区域,确定改进目标,选定解决办法;
(2)对验证中发现不合格产品和过程,应按规定进行鉴别、标识、记录、评价、隔离和处置;
(3)对不合格品返修后应重新进行验证。
1.1具有较高的含水量
一般的软土往往会包含30%-70%的含水量,换言之,软土层是流动于水体上的,所以,如果施工组织的现场存在较多的路面淤泥,就会导致施工组织机械无处放置,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施工组织。
1.2渗水能力不强
因为软弱地基本身具有较高的含水量,所以对于外部的水分吸收相当少,会导致下渗的水速度逐渐变慢直至停止。施工组织时,软土的凝固速度也需要较久的时间,并且土中的某些有机质会造成通水管堵塞,如果不采取排水措施,水流就会汇聚到一千,时间一久,水会流至土中深处,进一步加大软土面积。
1.3具有较强的压缩性
在施工组织软弱地基前,常会借助压力排除土中的水分,这时因为软土具有高含水量,在压力的作用下,就极容易挤出水分,这时就会导致土层下陷,甚至某些地区出现较多的漏洞,一旦发现这种情况时,可以采取使用别的土来对下陷及漏洞部分进行填充的方法。
1.4具有较低的抗剪强度
在快剪时,软土的粘聚力大约为10kPa左右,由于软土的抗剪能力会跟排水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有效增强软土的抗剪强度,必须对排水管道进行特殊处理,将排水管道中的杂质进行大清理,保证排水的流畅。再者,抗剪强度还会跟软土地深直接相关,深度越大,抗剪强度越强,它们之间的关系大致是:软弱地基每加深1m,抗剪强度会加多1———2kPa。所以,如果在此类地基上面修建公路桥梁工程,往往会出现地基的沉陷和失稳等众多问题,严重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和试验功能。
2软弱地基的危害
2.1施工组织时不够安全
因为人们无法预见软弱地基的实际情况,要是施工组织时并没有高度重视软弱地基的性质,就极有可能会导致施工组织存在安全隐患。在对路基进行施工组织时,常会发生各类问题,施工组织人员进行地质勘测时,要是没有控制好勘测结果,导致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误差,可能就漏掉一些本该进行处理的软土,最终使得工程施工组织无法顺利开展。在进行施工组织时,若是加固不够或者没有进行软土的加固,或者填筑没有分层进行,结果就极有可能会导致路堤失稳。
2.2施工组织后会造成路面侵蚀,发生沉降,甚至导致路面硬化
公路桥梁工程一般的施工组织材料为混泥土物质,这类的材料对于雨水的抗侵蚀性较强,容易发生路面侵蚀问题,最终影响材料的紧密度。在降雨量较多的月份,易导致大面积的路面破损,甚至使得路面结构出现松散与材料的脱落,长期下去就会影响整体安全。因为路桥软土层受到长时间的地下水冲刷,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大大降低了软弱地基的强度;或者因为施工组织不当,导致施工组织质量下降。导致公路在施工组织的过程中出现路面沉降,最终威胁到使用寿命与行车安全。
3软弱地基施工组织技术分析
上述软弱地基的特性和施工组织的不当等因素,会严重影响到公路桥梁工程的本来功能,必须进行适当的处理,才能有效提高公路桥梁工程的使用寿命和安全。
3.1表层处理方法
这种方法一般被用在地基表面相当软弱的情况下。主要是借助排水、敷设与材料增添等办法来提升地表的强度,避免地基局部出现剪切变形的情况,确保施工组织机械能正常运作;还可确保填土荷载在地基上均匀分布。
(1)表层排水法:对于那些土质不错但是因为含水量太多而变成软弱地基的情况,填土前应该对地表面进行开挖沟槽,排除地表水,减少地基表层土的含水量,以确保施工组织机械能顺利通行。为了将开挖出的沟槽运用在盲沟的施工组织中,应当回填一些透水性好的砂砾碎石。
(2)砂垫层法:这种方法常用于软土层不太厚,排水性能好,砂砾资源充足,工程工期不紧张的情况中。一般当砂垫层厚12—24cm时,应当结合提升排水面理论,利用软弱地基在构造物荷载下能有效加速排水固结凝结的作用,来强化软土层的强度,实现稳定要求。在选择砂砾垫层施工组织材料时,应当控制好洁净中、粗砂,确保5%以下的含泥量,还应注意选择那些粒径在5cm之内的天然级配砂砾。为了确保显著的排水效果,应当在施工组织时做好洒水压实工作,施工组织前要检查好砂砾表层,表层湿润时则可采取施工组织处理。
(3)敷垫材料法:对于地基土层不均匀,可能发生局部不均匀沉降和侧向变位,可利用所敷垫材料的抗剪和拉抗力来增强施工组织机械的通行能力。均匀地支承填土荷载、减少地基局部沉降和侧向变位,提高了地基的支承能力。
(4)添加剂法:当表层为粘性土时,在其内渗入添加剂,以改善地基的压缩性能和强度特性,确保施工组织机械的正常行驶,也提高了固结的效果。工程上常用生石灰、水泥及熟石灰作为添加材料。石灰类添加材料通过现场拌和或厂拌,能产生团粒效果,降低土壤含水量,被固结的土也会发生化学性固结,确保土体的稳定。
3.2粉喷桩加固法
粉喷桩主要适合用在深层地基加固中。这是以水泥、石灰等材料作为固化剂的主剂,用搅拌机械将软土和固化剂强制搅拌,通过固化剂与软土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将软土硬结成强度较高的优质地基。这种方法就是使用粉体状固化剂来搅拌处理软基,常用在淤泥及粉土等粘性土的加固中。
3.3水泥搅拌桩法
此法以石灰、水泥等材料为固化剂,通过深层搅拌机械的作用,将软土与粉体或浆液桩的固化剂在地基深处进行强制搅拌,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形成强度高、稳定性好的复合地基。水泥搅拌桩法常用于对粉土、松散砂土等地基的加固,其优点表现在施工组织过程中对路堤的干扰较小,非常适合扩建工程施工组织。在施工组织之前,首先要保证场地平整,如果有低洼下陷的区域要用粘土填平,同时需要清除场地内的一切杂物,如砂垫层和生活垃圾等。
3.4竖向排水同结法
将垂直的排水柱设置在粘性土地基中,缩短了排水距离,促进了地基排水固结,增加了抗剪强度。垂直排水柱所用的材料分为砂井和纸板排水两种。根据砂井的施工组织方法不同砂井排水法可分为水射式、螺旋钻式、打入式、振动式及袋装式等。此法很少单独使用,多与加载法或缓速填土法并用,对层厚大,均质的粘土地质最为有效;对泥炭质地基效果稍差。
4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尤其是核心知识的员工日益成为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最早提出知识型员工(或称知识工作者,KnowledgeWorker)这个概念,他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即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一种思维活动。知识型员工之所以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是因为他们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是企业价值增长的源泉。这些人才拥有知识资本,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因而具有较强的流动意愿。如何留住并加强知识型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减少因流动带来的巨额损失,已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试图从组织认同这一新的视角来对此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并尝试予以回答。
一、知识型员工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
一般来说,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中占到企业总人数的20%~30%,他们集中了企业80%~90%的技术和管理,创造了企业80%以上的财富和利润,是企业的灵魂和骨干。由于自身价值的不可替代性,知识型员工拥有不同于普通员工的心理特征及行为模式,要吸引、留住知识型员工,加强其对组织忠诚度就必须充分了解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及行为模式。
1.价值优越感。知识型员工的价值来源于其区别于其他员工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具有不可复制、难以模仿性,并能为企业带来超额价值。这种独特的能力使知识型员工与普通员工在社会地位、组织地位、个人价值、个人回报上区别开来,并增加了其社会敏感性,比普通员工更希望受到尊重、更注意维护其尊严。
2.更高的心理预期。相对于普通员工,知识型员工清楚地认识到自我贡献对企业经营生产的重要性,从而期望更高的回报。心理期望的核心内容是企业与知识型员工之间的关系,涉及到知识型员工在决策中的参与机会,参与程度和决策的贡献大小以及个人物质回报,直接影响到知识型员工的组织认同,领导认同以及自我实现等诸多高级需求上。
3.较高的专业忠诚度但较低的企业忠诚度。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就业渠道的拓宽,使得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逐渐转移到对自己专业的忠诚。对他们来说,企业只是发挥其专业优势的平台,他们更关心的是个人在专业领域取得的进步以及个人的价值回报。
二、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动因与组织认同
1.运用莫布雷模型对知识型员工忠诚动因的分析。莫布雷(Mobley)集中分析了工作满意度影响员工主动离职的中介过程。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从反面来分析影响知识型员工忠诚度的动因。此模型的一个基本理论假设是,员工工作满意度是通过其他中介环节而不是本身直接影响员工离职的。具体地说,莫布雷认为工作不满意感将导致员工:
(1)考虑离职;
(2)评估离职的期望效用和成本;
(3)产生寻找其他工作的意图;
(4)实际寻找其他工作;
(5)评估被识别的其他工作的可接受性;
(6)比较新找到工作和现有工作;
(7)离职意图和最终的离职。此模型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以一种可以检验的方式详细描述了工作不满意和员工离职间的心理过程。
根据此模型,工作满意度对企业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它可以很好的解释我国中小企业中人员稳定性较差的原因。在我国企业中,民营企业和中小集体企业仍居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这些企业往往带有比较明显的家族企业性质,使其“家族外”员工与领导之间存在隔阂,其员工缺乏足够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工作很不满意,再加上这些企业与员工之间又缺乏严格的聘用协议,劳资双方关系较为松散,解聘或离职都比较随意。这些因素就导致了企业人员稳定性比较差,忠诚度比较低。
2.组织认同与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关系。
(1)组织认同阐述。组织认同涉及到组织内外,尤其是与组织的存在和发展相联系的各层次、各方面主体的问题。本研究把员工的组织认同定义为企业组织成员在心理与行为诸方面与其所加入的组织具有一致性,他们对组织既有理性的契约感和责任感,也有情感的归属感和依赖感,觉得自己在企业组织中有主人翁的感觉和认识并在组织中会有相应的行为表现的一种状态。
(2)组织认同对企业组织具有较明显的功能作用。许多研究证明,个体对组织的认同感越强,越有可能持有组织的观点和采取对组织有利的行为。组织认同可能通过与组织个体的认同感过程影响成员行为。首先,认同感导致在组织成员中凸显出“去个性信任”。这是由于经过认同感过程,个体可能沉浸于先前与他人互动所形成的独立信任行为之中。其次,组织认同感加强个体对组织的承诺。因为成员的认同感越高,所感知到的个人成功和组织成功之间的联系越紧。最后,组织认同影响个体在组织中的意义形成和意义传递。通过支持个体的信念和价值,认同感激发倾向于感知到的组织认同的意义形成,定义必须被注意和解释为可能与组织的地位和绩效有关的东西。
三、形成以组织认同为基础的员工忠诚的思路与对策
当今的管理人员都已经认识到了员工忠诚度对企业的重要影响,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提高员工队伍的稳定性,以增进组织的效能,提高士气,并提高生产率,使企业更容易接近新的市场。为此,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组织认同整合模型,使企业能将员工的愿景与企业的经营理念结合起来,对增加员工的忠诚度,减少人员的流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1.整合员工个体组织行为,构建组织认同整合模型。在企业组织中,组织成员的个体组织行为,其实是他们在企业这一特定的组织结构中对企业组织资源、企业文化、角色关系与人际关系等的组织认同以及组织对之实施组织整合的结果。唯有对人们具有多样性与多层次性的组织认同加以整合,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在行为上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这种整合才最有持久性和有效性。
图1中偏差表示组织认同整合的程度,其值越小,则表明组织成员的个体行为越接近组织公民行为,也即组织认同整合越有效,反之亦然。在组织成员个体行为的认同整合中,组织的利益和个体的利益也必须要加以适宜的整合,但这种以组织资源对个体资源实施的整合必须与个体的利益相互契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组织认同才会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绩效的提高有最大限度的促进作用。这种以双赢作为出发点实现个体与组织关系的契合所形成的组织认同兼顾个体与组织的利益和目标,在真正促进组织和个体共同发展的同时激发起组织成员对组织的真正认同,这种认同才有可能既体现于心理倾向中,也体现在行为表现中。
2.构建融洽的心理契约,提高员工忠诚度。企业要想留住员工,让员工忘我的为组织努力工作,必须构建合理的心理契约,提高员工忠诚度。为此,可以采用远景激励法而进行。
远景激励法即要求高层管理者了解员工的不同工作愿景和方法,强调员工的个人发展,用成就和事业吸引和保留员工。这就需要组织参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与管理,把人才的职业发展纳入管理的范畴,与员工建立融洽的“心理契约”。这种心理契约就是“个人有所奉献与组织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针对个人期望而所提供的一种配合”。这样,员工的成功也是组织的成功,组织和员工之间就结成了战略伙伴式的双赢关系。
3.建立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体现员工的工作价值。薪酬不仅是引导人才流向的“助推器”,而且也已经成为衡量人才价值的“标尺”。为此企业要建立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使薪酬对外具有竞争力,对内具有公正性,对员工具有激励性,并充分保证分配的公平性。企业在吸引人才时首先要通过薪酬市场调查来了解市场薪酬水平及动态,尤其是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薪酬水平,同时通过企业员工薪酬满意度调查来确定员工的薪酬水平,以保证员工薪酬的内外部公平。除了保证内外部公平,企业还要注意内部分配公平,也即个人公平,使员工的薪酬与其个人、所在小组(或部门)的业绩相当。内部公平即员工的薪酬与其工作价值大体相当和个人公平是增强员工组织认同的基础。
4.建立一种使每个人都取得高标准绩效期望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是留住员工的重要手段。尽管不同的企业文化会具有各异的特色,但都要依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和适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员工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地把握,为自己能否融入组织与认同组织提供明确的判断条件。同时,这种文化要求不是那种对某种员工的期望低于对另一些员工的期望的文化,而是对所有的员工持同样高期望的文化。也就是说,企业必须相信其全体人员都能够而且也应当做出充分的贡献,让员工看到自己的价值,这样,员工会感到自己对组织有承诺,自己得到了组织的授权,因此他们就愿意主动运用自己的技能和经验,以新方式提高工作绩效,并愿意留下来。
参考文献:
1.Mowday,R.,Steers,R.,&Porter,L.TheMeasurementofOrganizationalCommitment.JournalofVocationalBehavior,1979,Vol.14.
2.Hogg,M.A.andAbrams,D.SocialIdentification:ASocialPsychologyofIntergroupRelationsandGroupProcesses.London:Routledge,1988.
一、非公经济组织参加失业保险的现状
到2006年9月末全省非公经济组织参加失业保险的人员仅为23.81万人,仅占非公经济组织职工人数的8.16%,其主要原因是:
(一)由于非公经济组织人员情况特殊,真实情况很难掌握。一是注册不够规范。有的一个企业注册多家;有的企业为开展对外贸易,虚拟扩大企业规模、资金、就业人数,以达到对外贸易的要求江商局统计的数字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在进行参保登记时,往往无据可查。二是县域非公企业在生产上不成规模、不成气候,生产季节性又很强;有的生存时间短,效益不好,说黄就黄。三是非公经济组织用工不规范,人员构成复杂,流动性较大。有些企业雇用退休人员、已参保的失业人员、外地人员、农民工等,所以大部分企业存在着只是给几个技术骨干或亲属参保,不能全员参保。有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少报瞒报现象。
(二)非公经济组织法人参保意识不强。客观上.由于经济发展慢,经济组织规模较小,效益较差,没有能力参保。主观上,民营企业法人认为参保缴费,使企业成本增加,利益驱动使民营企业法人及私营业户认识不到社会保险是利国利民的事。
(三)企业员工待遇较低,参保意识不强。有些民营企业的员工个人没有长远考虑,即使老板愿为员工参保,但有的员工考虑到要从有限的工资中扣除个人缴费,就拒不参保。特别是部分服务行业的员工工资水平很低,眼前的生存压力大也制约了企业和个人缴费的积极性。
(四)转制企业员工不能全员接续社会保险关系。在国企改革改制中,职工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后应办理个人续保手续,但目前有人只接续了养老保险关系却不接续失业保险关系。因为相当一部分员工在原企业工作时,缴纳失业保险费已经超过了10年时间,这些人认为,不用再接续失业保险关系了,若是失业了,也可领取最长期限的失业保险金。
(五)一些企业钻政策空子,为逃避缴纳失业保险费义务,有意与职工终止劳动合同,由原来的企业再重新回聘,不与职工签定劳动合同,降低企业应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比例,由职工个人到个体窗口缴费,致使失业保险参保人数流失。
(六)政策宣传还需加强,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对积极参保的民营企业进行宣传表扬,对不按规定参保缴费的进行曝光。
(七)协调工作不到位。非公经济组织参保、转制企业员工接续社会保险关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一些具体的问题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协作解决。
(八)政府倾向软环境建设,忽略非公企业参保。有的领导只看眼前利益要政绩,不是从长远建设和稳定大局着想,忽略了社保对其长远建设和社会稳定上所起的重大作用,甚至有时不惜牺牲社保利益。
二、非公经济组织参加失业保险的对策
当前,由于认识不足,非公从业人员的维权意识不强,因不参加失业保险而造成侵犯劳动者权益的问题还普遍存在,非公经济组织参加失业保险是当前失业保险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非公经济组织参加失业保险一方面要有政策措施作为依据,另一方面还要靠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还要有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和不畏艰险敢于坚持原则的决心与信心。
(一)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为开展工作提供充分法律依据。目前,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国家尚未有明确规定,因此必须尽快出台非公经济组织特别是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的相关政策。要认真贯彻落实《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省失业保险办法》和政府相关部门(12个单位》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抓好非公经济组织扩面参保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将失业保险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目标责任制度,依法推进非公经济组织参加失业保险工作。
(二)各相关部门努力协同,从源头入手,抓好非公经济组织参加失业保险工作。在国家或地方人大未出台强制性法律法规之前,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在作好劳动用工年审及工商年检、审计、新企业注册登记、纳税登记的同时.要求非公经济单位必须参加失业保险;二是各级社保应与劳动监察互通信息,对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而未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进行清理,督促这些单位参加失业保险;三是借助社会审计力,对非公经济单位的人数和缴费基数进行审计稽核,要求其按核定的人数和缴费基数参保缴费。四是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运用法律、行政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三)建议政府给予民企参保优惠政策,以此来吸引民企参保缴费。一是对参加失业保险的民企提高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二是对参加失业保险的民企在严格执行《土地法》有关规定,确保在足额收取土地统征费的基础上实行地价优惠。三是对参加失业保险的民企提高招收失业人员相关优惠政策,增强民企参保积极性。
论文关键词:风险投资公司组织模式激励与约束机制
一、世界范围内风险投资公司的组织模式及其激励与约束机制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风险投资的生存环境就有差异,因此各国的风险投资的组织模式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归纳世界各国风险投资的组织模式,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是以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公司为主体的美国模式,二是以大公司、大银行为主体的日本模式,三是以国家风险投资公司为主体的西欧模式。
在上述三种风险投资公司的组织模式中,各有其产生、发展的原因.从风险投资的内部架构上来说,不管它采取何种组织模式,都必须首先解决风险资金提供者与风险投资运作者(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产权委托一关系。在这种委托一关系中,应该解决好积极性(激励机制)、成本(约束机制)两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这种组织制度安排还应该保障运行费用较低,并且使者与被者双方在运行成本方面的信息尽量对称。
以下对这三种模式的特点及由此产生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进行简要分析:
(一)以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公司为主体的美国模式.
有限合伙制是风险资本市场的重大技术创新,尤其在激励一与约束机制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具体表现在:第一,从激励机制看:有限合伙制由普通合伙人(generalpartnership)和有限合伙人(limitedpartnership)组成,一般来说,有限合伙人主要包括养老基金、大公司和富有的个人、捐赠基金、投资银行、银行持股公司以及其他非金融公司,他们的投资占总投资的99%但只提供资金,不参与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普通合伙人为风险投资家,他们只提供极少量的资金份额,约1%,但负责资本的经营。风险投资的成败取决于普通合伙人,他们大多是大公司的资深管理人员,有些是技术方面的专家,有些还创办过风险企业.他们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和企业一道成长。风险投资家给企业带来比其投资的货币价值大得多的价值,也就是所谓的增值投资(valueaddedinvestment.风险投资家为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专业的特长和管理经验由于普通合伙人在风险企业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责任,在利益分配上并没有按照入股比例来分成,而是采取了向其倾斜的方式,每年不仅可获得相当于基金总额2-3%的管理费,还可参与投资收益分配,普通合伙人可取得超过其投资比例的收益(一般可达20%以上):而有限合伙人一般取得风险投资基金收益的80%。这种制度安排的作用在于,比较充分地考虑了对风险投资家的利益激励,获利的大小完全依救于资本的收益水平,这就使他们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精心管理好资金。
第二,从约束机制看:在有限合伙中,有限合伙人对普通合伙人的约束是多方面的.一是风险投资家作为普通合伙人出资1%,但对债务负有无限连带责任;二是在有限合伙制中,可以对有限合伙人的违约作出许多规定.比如,一个风险投资持续年限通常不超过10年,到期即告解散,使得管理者不能永久控制基金,到期必须交回控制权;三是有限合伙制实行报告制度,即管理人须定期向有限合伙人报告基金运作情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风险投资家起到控制作用;四是有限合伙制能有效地约束风险投资家,降低其损害投资者利益的风险。
第三,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企业不作为纳税主体,有限合伙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由各个合伙人分别缴纳,使投资者避免了因为通过中介管理投资而产生的重复征税的问题.这种体制对投资人也是一种比较好的保护和激励。
在美国,国会和劳工部在法律上确认了有限合伙制企业的合法性,并于1976年修订了《有限合伙法》,1994年修订了《统一合伙法》,使得合伙制组织在法律设计上更为周密、精细和协调,更能恰当地平衡各方的收益与风险、权利与责任。I61正是由于有限合伙制在激励与约束方面所独有的特点以及其所具有的法律上的保障,因而美国有限合伙制投资基金参与风险投资总额在1980年达到42.50l0,到1995年达到81.5%,显而易见,有限合伙制构成了美国风险投资的最主要组织形式,是人才资本与货币资本的有机统一体,反映了美国的风险投资业日趋组织化、机构化和专业化,也是美国风险投资业高度发达的标志。
(二)以大公司、大银行为主体的日本模式
在日本,风险资本投资人有52%是各类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有25%是证券公司,即风险资本投资人为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的风险投资公司占整个行业的77%.金融机构附属风险投资公司是日本风险投资的主要组织形式.这是日本人的投融资习惯和政府的政策导向的必然结果。日本的投资行为过于求稳,冒险精神和合作意识不强,使得有限合作制和私人投资方式在日本缺乏生存环境,加之政府的扶持政策主要是在贷款贴息与担保上,这是形成日本以金融机构附属风险投资公司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根本原因。为这一模式直接服务的是日本的准政府风险投资公司,如政府通过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商工会中央公库等专门为中小风险投资企业提供优惠贷款,通产省下设的风险投资公司,为风险企业向银行贷款担保,科技厅下设的新技术开发事业集团,对高新技术项目提供5年期无息贷款.由于日本风险投资组织模式主要是金融机构附属公司和准政府投资公司结合模式,因此其从业人员中,具有科技背景和产业背景的很少,不利于科技项目创业早期的识别与开发,这也是日本风险资本集中于企业后期投资的原因之一。181正因为如此,在日本的风险投资公司中,风险资本管理人不能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家,风险资本投资人(主要是金融机构)与风险资本管理人之间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三)以国家风险投资公司为主体的西欧模式
国家风险投资公司为政府开办,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投放风险基金,一是贷款担保,二是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三是直接向风险企业提供补助金。国家风险投资公司一般不以盈利为目的。例如,英国的“技术集团”、法国的“技术创新投资公司”,都属于国有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风险投资公司。
有的国家除设立国有资本的风险投资公司外,还设立另一种鼓励银行给风险企业贷款而由政府以某种形式担保的“担保公司”或“担保基金”。例如,法国的“风险投资担保公司”,由政府提供10亿法郎的保险基金。
最后,简单地介绍一下台湾的风险投资公司,台湾推动创业投资业己有16年,其中历经1988"1989年过度的创业投资热及1990"1991年市场萧条期,自1993年起,创业投资业又再度活跃,许多创业投资公司所扶植的公司的股票纷纷上市。台湾风险投资公司采用的组织模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创业投资主体基本上属于私营性质,政府为了刺激创业投资的发展,于1994年起允许保险公司、民间银行参与创业投资。创业投资初期,政府规定创业基金必须投资于国内的高科技领域;在创业投资经过一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之后,政府于1993年将投资领域放宽,允许将实收资本的30%投入于一般制造业。这一方面支持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创司有了一定的投资自由度。
上述无论是以大公司、大银行为主体的日本模式、以国家风险投资公司为主休的西欧模式,还是台湾的股份有限公司模式,他们都是以公司制形态来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在组织模式及内部架构上不同于美国的有限合伙制形态,表现在激励与约束机制方面:在公司制中,在信息不对称也难以完全对称的情况下,公司股东是无法有效地控制人的道德风险的。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办法只能是加大股东对风险投资家的权力约束,股东亲自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但这又会产生抑制风险投资家积极性的负面作用,同时还会因决策程序复杂而难以满足风险投资活动的效率要求;同时,在公司制中,对投资人是按出资比例分红,没有对具有表决权的可转换优先股、管理股等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公司中常用的对风险投资家倾斜的激励机制;在公司制中,即使可以通过利润分成来激励风险投资家努力工作,但这种分成很难达到20%的比例。并且,公司制运行成本高,不能降低税赋,这对资本投资人缺乏一定的激励作用。
二、适合我国国情的风脸投资公司组织模式及其激励和约束机制
我国在投资者结构上,应逐步由政府主导向“民营官助”为主的模式转变。要大力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及高科技企业参与风险投资,放宽对保险基金、信托投资机构、养老基金、捐赠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介入风险资本运营的限制,多方面动员民间闲置资金,在扩大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的同时,促进风险投资机构出资者结构的多元化.在此基础上,逐步将原有的政府主导型风险投资机构为主的模式向“民营官助”风险投资机构为主的模式转变.所谓“民营官助”,指的是民间经济主体负责风险投资机构的经营管理,而政府主要通过参与出资、参与发起设立、提供政策优惠等方式对风险投资机构予以支持。这将有助于确立我国风险投资运作的市场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行政干预和“软预算约束”问题。
在风险资本组织形式上,目前应以公司制风险投资机构为主,逐步引入有限合伙制基金形式,在风险投资机构内部,注重设计有效的法人治理机构.从美国风险投资运作的经验可知,有限合伙制基金是风险投资机构中将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组织形式.但目前,由于有限合伙制得不到我国法律的承认和保护,1997年实施的《合伙企业法》也仅限于普通合伙企业,116咽而尚难成为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主导形式,而应以公司制风险投资机构为主,在今后,随着相关法律条件的具备,可逐步发展有限合伙制基金形式.但在公司制风险投资机构中,也需构造出资人对于风险资本运作者的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这体现在:
(1)出资人除派员参加风险投资机构的董事会、监事会外,作为风险资本运作责任人的高层经理人员,均采用专家聘任制,将资本运作权交给风险投资专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治理结构.
(2)在风险投资机构高层经理人员的报酬体系中,包括按投资额提取一定比例管理费所转化的工资,投资净收入的比例提成及被投资企业中的股份期权等部分。
(3)将高层经理人员的自身利益与基金投资控制权的运用挂钩,为此规定:高层经理人员的收入必须向监管机构如实申报,并将其中的一定比例以股权资本方式投入被投资企业,且这些资本的退出有期限限制.
(4)风险投资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不得从事任何与本行业竞争性或有关联交易嫌疑的活动,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