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海明威;《老人与海》;自然

海明威是美国文学中硬汉派的作家,在阅读中我们发现,他尽管是要写人与困难的斗争,但是似乎,这个环境并不是那么的恶劣,这些和很多中国的作家有了不同,全文几乎没有发现环境恶劣的句子,能够看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宁静和诗意,可以看以下几例:

“通常一闻到陆地上刮来的风,他就醒来,穿上衣裳去叫醒那孩子。然而今夜陆地上刮来的风的气息来得很早,他在梦中知道时间尚早,就继续把梦做下去,看见群岛的白色顶峰从海面上升起,随后梦见了加那利群岛的各个港湾和锚泊地。” [1]

“偶尔有条船上有人在说话。但是除了桨声外,大多数船只都寂静无声。它们一出港口就分散开来,每一条驶向指望能找到鱼的那片海面。老人知道自己要驶向远方,所以把陆地的气息抛在后方,划进清晨的海洋的清新气息中。他划过海里的某一片水域,看见果囊马尾藻闪出的磷光,渔夫们管这片水域叫‘大井’。” [2]

“陆地上空的云块这时象山岗般耸立着,海岸只剩下一长条绿色的线,背后是些灰青色的小山。海水此刻呈深蓝色,深得简直发紫了。他仔细俯视着海水,只见深蓝色的水中穿梭地闪出点点红色的浮游生物,阳光这时在水中变幻出奇异的光彩。” [3]

海明威的海上描写就像是一副宁静的笔墨画一样,这里有着绿色的海岸线、群岛的白色顶峰、马尾藻的磷光、深蓝色的海水,一切都是充满着诗意和安详,很难让我们联想到那些凶残的鲨鱼,联想到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海洋对于海明威来说是一个诗性的原乡所在,是一个梦想的天堂,陆地在本质上没有这种功能和属性。诗意的获得主要原因就是海明威小说的那种对风景描写的渴求,他的很多小说都是立足于大海的真实图景,他的小说中往往会有大段大段的描写景物,并经过内心的提炼,再加上海明威那种独特的感受和静穆的感觉,让他的小说散发着别样的美感。同时非常注意笔法,运用意象和色彩的时候并不是简单的进行叠加,而是靠艺术手法来加以美化,加以提炼修剪,使之生意盎然。在使用颜色和意象的时候更注意搭配的比例,注意选择合适的表现角度,注意涂抹的量的大小。在取景的时候注意近景和远景相互结合,注意动静有序,和谐诞生生机。

海明威的小说创作中有着一种非常明确地意念指向,那就是主张一种略带不可征服的进取审美风格。在他的风景描写中也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海明威的景物并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崇高的,而是气质上的感性的淡雅之美,这也是海明威独特的个人气质所决定的,海明威有一种征服之后的松弛感渗入其中,而是靠一种温暖包裹着的,痛苦总是和幸福交织在一起,惊涛骇浪和平静如水二者相互依存才形成了这个美丽的世界,让我们领会到生命的可贵,才能强化大家对美的认知。正如有的研究者说的那样:“老人把大海、群星、风、鱼当作自己的朋友。他爱大海,把大海当作一位女性,在内心深处也一直把马林鱼、鲨鱼、海豚放在自己同等的地位和同样的处境里。文中反复写了马林鱼的力与美、它的高贵仪态,老人把它当作自己的新兄弟,甚至想到自己不配吃它,虽然还是下定决心把它弄死,但又为它的失败而感到伤心。” [4]

这种与海洋为伴的描写,似乎不同于中国传统中的描写,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总是有一种二元对立的思想,自然作为客体出现在了作为主体的中国人面前,几千年来中国的劳动者总是需要面对着强大而厚重的土地,土地是生育一切的东西,然而却又是不可征服的,主客对立使中国人总是把人和自然截然分离。自然成为人类生存的一个重压,几千年来黄土地上的苦难太多了,小农经济无法应对强大的自然,只能顺应自然,自然就像神一样的存在着的。自然一旦过分的侵蚀就会激起人们强烈的求生意志,表现为对自然决绝的反抗。巨大的生活阴霾和严峻的客观形势形成了一个包围网,压的人们透不过气来。

而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透漏出来的自然观则是相对要复杂的多。一方面海明威和中国的作家一样对于自然充满着一种挑战的力量,有一种征服自然的冲动,体现一种人类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古希腊思想中,认为人是最优先的存在物,例如亚里士多德给万物规定等级关系,人是世界金字塔的顶端的,其他物种都是作为人们的美味,为人们提供食物以及各类器具而存在。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科学中心主义的盛行,在一次次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让人们体会到了胜利的快乐,自然科学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使人类对于自身的行为充满了信心。

与此同时,海明威作品里还有着强烈的生态视点。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海明威总是能够从一个比较写实的角度对生态进行描写,同时人击败大马林鱼,大马林鱼被鲨鱼所吃也是符合生态内循环的,海明威的自然观也是建立在对生态系统的尊重之上的,强调自然的有序发展。而且海明威身上有着浓厚的基督教的倾向,他出生在基督教家庭,他的小镇上也是一个宗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地方,每天饭前必作祈祷,读圣经和唱赞美诗。外公霍尔的宗教精神也传递给了海明威,这点也对海明威产生了重要影响。海明威对自然进行征服时候也是怀有着一种虔诚之心,对万事万物背后总是相信一种基督教的神意,他的海洋世界拥有着神性一样的包裹,是一个略有美化的世界,尽管有着鲨鱼等各种困难,就像耶稣受难一样,主人公还是要扛起自己的责任,坚强的走下去。

【参考文献】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第2篇

所有看过《老人与海》这部作品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个老人,他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忍受了深重的痛苦,承受了世俗怀疑和鄙夷的目光,但他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他坚信,凭借自己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终会成功地钓上一条大鱼。虽然老人最后带回的只是空空的骨架,并且在世俗那短浅的眼光看来,也许老人是失败的,但他却是精神上的胜利者,即便是血肉之躯,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勇敢与坚韧的本质,因此他的形象也变得无比高大。

一、电影《老人与海》简介

由斯宾塞?屈塞扮演的桑迪亚哥,电影编剧是美国彼得?维尔德的美国版《老人与海》,是《老人与海》多次被拍摄成电影中最精彩的一部,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且电影一上映就获得了多个奥斯卡奖项。作品中讲述的是一个孤独与坚毅的老人,他常年居住在海边依靠打鱼为生,却连续84天一无所获,但残酷的现实并没有击退桑迪亚哥打鱼的决心,在第85天他将人烟稀少的墨西哥海湾作为这次捕鱼的地点。这一次终于让他捕获到了一条前所未见的大马林鱼,桑迪亚哥在降服大马林鱼过程中已被弄得精疲力竭,但在返航途中又遇到了一群鲨鱼攻击,而木棍和舵把是船上仅有的武器,就此展开了殊死搏斗,虽然老人最终安全返航,但他所捕获的大马林鱼也只剩下被啃后的一堆骨架。虽然老人最后还是没有收获,但他与鲨鱼搏斗过程中体现出了超常的毅力和勇气,他的胜利是在精神上。在电影作品中,体现了桑迪亚哥永不屈服的硬汉精神,也反映出了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看法。[1]在20世纪时期,《老人与海》这部作品被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称之为是那个时期最好的一部作品,并且这部作品在20世纪美国文学的发展中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认真观看和品味作品,我们很容易发现在电影作品中蕴涵的硬汉精神和英雄主义,这也正是作者海明威所要表达的初衷。

二、电影对于人的精神折射表现

《老人与海》这部电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屈不挠、勇敢坚毅的人物形象,连续84天一无所获依然没有消灭桑迪亚哥出海的决心,在与鲨鱼搏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他那令人惊叹的勇气,虽然最后只剩下一堆骨架,但他的那种勇敢坚毅的精神正是该作品流传至今的原因。老人虽然在前84天一无所获,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悲伤、失望的情绪,第85天时也没有因捕获到一条大马林鱼而欣喜若狂,在遇到鲨鱼攻击时他表现得无所畏惧,这种不喜不悲不惧的精神似乎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那份淡然相吻合。[2]

(一)不屈不挠

老人前84天都未捕到鱼,这对于一名熟练能干的渔夫来说很失败,但他并没表现出一丝悲伤,第85天出海时他依然悠闲地在海上欣赏着美丽的景色,飞鸟翱翔在天际,阳光撒落在海面上反射着五彩的光芒,树摇曳着身姿……而这美丽的景色与桑迪亚哥的现状很难联系在一起。老人面对着困境却依旧不屈不挠,这与中国传统的精神有相似之处,在《易经》中有记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所表达的是将君子比作天宇,即使颠沛流离,依旧不屈不挠、运行不息;君子的度量应该像大地一样,能够承载一切事物。而桑迪亚哥表现出来的这种不屈不挠精神正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相似之处。

(二)自立自信

电影《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虽然连续多日一无所获,这位老人在旁人眼中是孤独可怜的。在捕鱼途中因为有小男孩的陪伴,让桑迪亚哥更加坚定地踏上了捕鱼之旅,虽然老人在海上没有收获,但他对大海从来不会产生厌倦,他出海并不是只为了打鱼,他更多的时候只是为了和大海离得更近一些,他把蔚蓝的大海已经当成了依靠和爱好。桑迪亚哥有着征服大马林鱼的决心,尽管有一大群鲨鱼攻击他,他也没打算放弃大马林鱼,勇敢地与鲨鱼拼死搏斗,他的反击很具有战略性,在凶险时刻镇定自若地瞄准鲨鱼用渔叉对准要害部位用力一扎,鲨鱼受伤之后惶恐逃跑,老人所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勇敢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电影画面中,随着轻扬的音乐和美轮美奂的海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但这柔和的景色与桑迪亚哥硬汉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位孤独的老人经历了太多的艰辛与苦难,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勇敢坚毅地去闯,从不退缩。对老人而言,大海和鲨鱼就像命中无法预知的磨难,永远无法预知什么时候出现,对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在桑迪亚哥与鲨鱼搏斗过程中正体现出了他那坚韧的硬汉形象和那股自立自信的浩然正气,从而为观众展现了这种“压力下的风度”[3]。

(三)英雄主义

在电影人物中,英雄主义中心在于拥有能够打倒人的困难或者苦难。为了在电影中塑造桑迪亚哥的人类英雄形象,专门为其设计了巨大的苦难。海明威对于英雄主义的幻想是希望通过连续不断的努力而获得瞬间完美的结局。在电影中,英雄所面临的困难都是具有一定风度和尊严的,这是海明威自我控制的一种表现。电影中英雄主义下的成与败并不是像我们平常的内在高贵和举止一样,就像桑迪亚哥的台词说到:“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在电影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对海龟的描述,桑迪亚哥说到:“大部分人对于海龟都表现出冷酷的表情,是因为海龟在被杀死之后几小时内心脏还是跳动的,但是老人们在思考,如果我们也能够拥有像海龟一样的心脏,那我们的手、脚也会和它们一样那么灵活。”[4]之所以产生这些看法,主要是被电影中桑迪亚哥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染。海明威在电影中提出关于打不败的精神品质,即“即便是他的身体被毁灭,但是他的精神仍然会继续战斗,这也预示着在整部电影中桑迪亚哥将面临马林鱼的巨大任务,在电影中桑迪亚哥将通过吃海龟蛋来补充自己身体的能量,喝鲨鱼肝油来让自己保持健康,通过这种描述方式来进一步内化海的特质,并逐步将其转化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在电影中,桑迪亚哥与曼诺林之间的对话充分证明了在整部电影结束时桑迪亚哥仍然不会被打败并保持他原来的尊严。桑迪亚哥对那个男孩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它们打败我了,真正打败我了。”这里的它们就是指鲨鱼。但是剧情却很快转向了一些世俗的事情,例如:如何处理马林鱼的头呢?他们不在的时候曼诺林又能够捕到什么样的鱼呢?当桑迪亚哥因为运气不好而不和曼诺林一起捕鱼时,男孩告诉他说能够带来好运,很快桑迪亚哥便开始准备好一个新的矛,为下一次出海做好了准备。在电影的最后,有一句台词:“老人又梦到狮子了。”这显示出桑迪亚哥在出海前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青春与力量,这也源于海明威所遵从的英雄主义理念,桑迪亚哥在经历了很多的困难之后仍然保持着未成功、未被打败时的灵魂气概。

(四)成功

对于人物的成功的描述,海明威将其分为了两种不同的成功方式,即内部成功(精神方面的),外部成功(物质方面的)。[5]在电影角色的服饰及环境中都可以很明显感受到桑迪亚哥缺乏的是第二种成功,但是他拥有第一种成功,而这种成功将所缺失的成功进行了有效的弥补,当桑迪亚哥在一点点失去他千辛万苦所获得的极其宝贵的马林鱼之后,其能够保持着没有被打败的状态,直至整部电影结束,这样的构思彰显出内在的成功将高于外在的成功的基本原则。

在电影中,海明威说道:“除了他的眼睛,其他的都是旧的,它们与海的颜色是一样的,他们生活得非常愉快,是永远不会被打败的。”这又让人们回忆到前面所提及的两种不同的成功。我们分析这句台词时,可以将“一切”看成他比较贫困的生活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环境,而“他的眼睛”则可表示他拥有无限的精神胜利果实,即便是他缺少物质方面的成功,但是至少他拥有着不败的精神战绩,贫瘠的物质条件也是整部电影所表现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思想。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海明威 《老人与海》 生态批评 艺术形式 性别角色

《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是海明威最为成功的作品,于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自诞生之日起,《老人与海》即成为国内外读者和评论界研究的焦点,反复阅读与阐释使得这部巨作散发出耀眼的魅力和光彩,可谓常读常新。在2000年以前的半个世纪里,读者和论者较多地关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硬汉形象、虚无思想、悲剧意识和冰山理论等,研究成果比较充分。进入新世纪以来,《老人与海》依然是外国文学研究园地的重镇。在2000—2009年这段时期里,“

三、创新:“性别身份”研究趋势

随着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理论的深入发展,父权制文化心理习性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是“性别身份”这一富有社会伦理学意味的概念逐渐逼近文学园地,成为作家和研究者乐意道之的理论凭借,不仅冲破了男权的樊篱,而且促使真正的女性身份浮出历史地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则十分突出地表征了这一社会历史现象。

首先,作家的恋女情结。石磊著文认为,《老人与海》中老人、巨鱼和海隐含的象征意义,就男女两性的立场切入,抽绎出三者所分别代表的心理与精神意蕴,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无中之有,卑中之傲”的理论框架,从而体现出西方思想传统中深层的女性崇拜情结。[11]还有论者认为,作者以《老人与海》为中心的作品构建了“女性缺席现象”,指出“硬汉子”形象是海明威创作的外化表象,而其冰山之下是以平常心来看待人生,即男女之爱固然重要的生命意义的实质。[12]很显然,这种潜在的“恋女情结”完全可以从海明威一生中的四次婚姻里找到解释的依据。

其次,作家的父权制文化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完全舍弃女性角色,淋漓尽致地描绘老人在孤独和困难的重压下那种凄凉而悲壮的悲剧式的美。事实上,这同时也表明海明威已无力再与使他一直感到不安和惧怕的女性继续抗争,他害怕承认女性力量的崛起,他害怕面对男性在竞争中可能暴露的被动、无能和软弱的一面,其实这对父权传统文化的肆意追捧只能是欲盖弥彰的做法。海明威式硬汉精神缺乏的正是当今时代呼吁的男女之间需要平等、对话与合作的精神,因此硬汉最终的结局只能是一无所获,无路可走。同时,读者将认识到女性只要觉醒,只要不甘于做父权文化的附庸就定能摒弃和反抗这一不公正的男性“利比多”的投射机制,认识女性的觉醒将会打破男性在这个世界上的霸主地位。[13]

综上所述,新世纪以来学界对《老人与海》的研究视野是十分开阔的,研究格局是比较健全的。然而不足之处依然存在,即把《老人与海》纳入文化分析范畴的研究仍显得欠缺,目前所能见到的研究成果,诸如东西方横向的文本比较、纵向的美国元文化透视以及原型分析等,仍然显得单薄和粗浅,这十分有待于广大学者继续努力和开掘,从而为这部巨著以及海明威研究界增添更加迷人的风采。

注释:

[1]朱蔓:《老人与海:生命活力与自然法则的对话》,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2]邰晓:《解读〈老人与海〉的生态思想》,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3]何云燕,石天飞:《〈老人与海〉的生态批评解读》,社科论坛,2008年,第6期。

[4]卢国荣:《〈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5]马云霞,郝佩宇:《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生态观的矛盾性》,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

[6]陈智淦,王育烽:《海明威的生态情结》,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

[7]张亚婷,陈进封:《论〈老人与海〉中叙述手法的陌生化运用》,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8]陈兴莉:《〈老人与海〉中的篇章语义粘连对比》,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9]张志峰:《〈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和语言特色》,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0]李国庆:《概念主位的经验内容与微型语域语篇体裁——从〈老人与海〉小说所想到的》,外语教学,2003年,第3期。

[11]石磊:《被占有的与被崇拜的——〈老人与海〉中的性别意义探究》,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6期。

[12]万小妹:《解读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女性缺席现象》,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第4篇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忧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作为初中生的我,对于他的一生,只能感慨!“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没错,这句话就是出自于海明威着作《老人与海》中的一句经典语句。

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几乎都是在写老人桑提亚哥出海钓那条大鱼的故事:好几天,老人与那条大鱼在海上,有风、有浪、有小鱼,没有淡水,没有食物,只有鱼。有点恐怖,有点枯燥。可它就是那么真实,那么让人难忘。是的,是这样叫人难忘,这就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魅力。也许,我就是被这画面给吸引住了。而且,小说里的那个老渔夫,海明威并未刻意用笔墨诉说他的善良,而老人从不经意中流露出来的话语反而更能让人看到他的灵魂深处。他心的善良如同重重掩在岁月幔帏后面明亮的灯光,偶尔透出一缕光线,让人猜想到是何种饱经沧桑的善良在后面闪亮。

如果你看了关于海明威这个成功人士事迹,或许,你也会质疑,究竟是什么会令他有这么伟大的成就?其实年少的我也不知道,但我觉得大概是一种精神,一种硬汉的精神吧,也有可能是别的。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海明威,《老人与海》,艺术成就

《老人与海》出版50多年了,但仍历久不衰,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读者,包括中国在内。它用十几种语言译出,成为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的艺术成就:

1.简约的风格

海明威有一句名言:“冰山在海上移动是很庄严、很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论。海明威反对传统史诗式的小说,也从不写恢宏的长篇巨著,他的小说往往只载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一个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故事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则当做“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海面之下,但他又要让读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老人与海》就是这样,情节非常简单,除为开头与结尾简单写老人亚提亚哥与孩子曼诺林的交往,中间篇幅全是老人在海上所见所闻、所想、所为,特别是老人与大马林鱼对峙搏斗的艰难经历,这就是故事的全部情节。这样,使人们读起这篇小说,似清澈流畅、朴实无华的散文,简洁含蓄。

2.精湛的叙事艺术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是这样评价海明威的:“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这突出表现在他的近作《老人与海》中。”在这部短短5万多字的中篇小说中,海明威把其精湛的叙事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冷静的纯客观的叙述。小说开头和结尾部分主要通过老人桑提亚哥和孩子曼诺林的对话来交代老人的生活背景,以及这一老一少之间真挚的友谊。对话采用的都是直接引语,没有转述,没有叙述中介,它使读者与文本中的人物零距离接触,直接地感受到人物的情绪。小说主体部分,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独白,小说仍大多采用自由直接引语,将老人内心的感受直接袒露在读者面前,由于没有叙述语境的压力,能自由表现人物话语的内涵、风格和语言。

2.2 频繁转换叙事情境。小说开头部分“准备出海”采用的是作者叙事情景,采用第三人称“他”“老人”的口吻描述老人的相貌、阅历、居住环境、生活状况,把故事的主人公展现给读者。小说主体部分——老人与大马林鱼搏斗,采用两种叙事情境,一是作者叙事情节,二是人物叙事情境。写老人每一个捕鱼动作时采用作者叙事情境,叙述者仍以第三人称的眼光来观察。对于老人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作者则采用人物叙事情境,用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让老人自我倾诉,叙述者还经常潜入到人的潜意识中,通过内心独白,揭示出老人的内心世界。

3.以写实达到象征寓意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遇难,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托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途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一副骨架。这件事给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决策觉察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并与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开始创作《老人与海》,并与1951年2月23日完成初稿。小说发表后,许多人感到这篇小说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但海明威却对此予以否定,他说:“没有什么象征主义。海就是海,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不好也不坏。人家说的象征主义全是胡扯。”不过他也曾经说过:“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够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可能代表许多其他事物。”的确,尽管海明威的写作动机并非象征,但由于他为小说虚构了一个虚的背景,它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这就使得故事近似寓言,作品本身所散发出的浓郁的象征意味却是人们普遍能感受到的:马林鱼可以象征人生的理想,鲨鱼可以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大海可以象征变幻无常的人类社会,而狮子则可代表勇武健壮、仇视邪恶、能创造奇迹的勇气和力量,桑提亚哥可以是人类中勇于与强大势力搏斗的“硬汉子”的代名词,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可以蕴含着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而孩子准备与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学会老人的一切本领,则可以象征着人类这种打不败精神将代代相传。为什么作家明明在写实实在在的人物、景物和事物,然而却达到如此引人深思哲理的效果?读读海明威的生平介绍,是他一生勤奋写作所致,是其丰富的生活经历加上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思考所致,更是海明威艺术造诣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所致。正如一个优秀的诗人在他努力再现原汁原味生活得诗作中不经意地援用了典故一般,并未刻意追求,只是底蕴深厚使然。

总之,《老人与海》的篇幅是简短的,然而,在这短短的文字当中,却渗透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体现着作家精湛的艺术功力,因而,这部作品才被世界广大读者长久地喜爱着。

参考文献

[1] 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6.

[2] 孙海芳.《外国文学史简明教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

相关期刊更多

上海塑料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造纸化学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杭州市工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红水河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广西电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