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植物栽培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践性;研究性;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32-02

园艺植物栽培学属园艺专业主干课程群,其涵盖的主要课程包括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木本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等,讲授包括蔬菜、果树、苗木花卉等不同园艺植物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种苗培育和栽培技术,是园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学习,着力培养园艺专业学生植物形态特征识别、田间整理操作、播种及种苗培育、植株调整和整形修剪、肥水调控、病虫害防治等综合生产管理的能力与素质,结合各种教学实践、专题调研、基地参观实习、校外专家进课堂、毕业论文等不同环节的训练与实践,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了实践性环节的训练,采用多种形式推进研究性教学,激发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显著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研究生报考录取、公务员考试录取等反映学生创业、就业竞争力等指标上得到明显提升,彰显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课程建设历史回顾

园艺植物栽培学的前身主要是蔬菜栽培学、果树栽培学和花卉栽培学。1982年,我校率先在全国将果树专业和蔬菜专业及观赏园艺合并成立园艺专业,由此开始了园艺专业相关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实践。园艺植物栽培学作物园艺专业的主干课程群,自然成为改革与实践的先导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按照园艺植物的基本特征特性归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探索创新研究性教学体系、不断加大开放开门办学力度、强调面向园艺产业实际需求,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006年开始在课程群内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鼓励以不同方式改变传统上灌输填鸭式的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校外导师创业导师进入课堂、调研汇报、实践实训、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与考核,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与学的互动明显增强,学生对园艺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具有更多的一手资料,课堂教学效果现状提升,2010年,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被遴选为扬州大学精品建设课程。

二、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承担本课程的校内教学团队由5位教授、3位副教授和2名讲师共10人组成,5位教授年龄分布为40岁到56岁,3位副教授的年龄分布为30岁到51岁,在10人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为8人,由此不难看出,这是一支结构、年龄、学历学位结构十分合理的教学团队,其中1人获评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1人获得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校外教学团队由11位高级农艺师和12位农艺师及其他技术人员组成,他们中超过50%的人员具有较好的农学背景,在园艺产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具有清晰的认识,每年均结合课程需要邀请2~3位专家进入课堂进行拓展性教学及非教学大纲以内的知识,通过这些行业主管部门或产业一线的专家介绍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前景,产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创业经验等,激发了学习热情。

三、教材建设

十年来,在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探索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努力推进教材建设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主编教学参考书1部,副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5部。

四、教学方法改革

1.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施了“园艺专业技能证书”制度,它是一种对园艺专业主要实践环节操作技能的综合评价。这有利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积极性,也保证了指导教师制订实践教学内容的规范性。授予《园艺专业技能证书》的条件包括:(1)通过指定先修课程如《木本园艺植物栽培学》、《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2)生产实习成绩达到及格以上;(3)通过《园艺专业技能证书》考核。考核项目选择采用1+1形式,即整形修剪必考,在植物芽接和植物枝接中任选一项参加考核。参加植物芽接或枝接考核的同学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20株苗以上的嫁接;以此计算成活率;参加整形修剪考核的同学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一株成年果树的整形修剪任务;每个单项考核的完成时间不超过120分钟,每延迟10分钟,扣1分;单项50分,两项计100分,60分及格。

2.专业主干课程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性教学是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是一种鼓励、引导、支持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活动,它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塑造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学生按照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完成听课和考试。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向学生灌输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学生没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欲望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实践动手能力没有根本提高,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关系不甚明了,对为什么要学以及知识的实用性及前景缺乏足够的认识。毕业生在从事相关实际工作时不能快速进入角色,面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提出有针对性和合理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从2006年开始对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群)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改革与探索,着力改革现有课程教学体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更紧密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已经完成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课程包括《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木本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等。以《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改革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三个方面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考核形式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教学内容由基础知识、拓展性教学(又分为专题讲座和专题学习与讨论)、自学、实践实训和其他环节五个部分组成;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改革后的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除了原有的基础知识部分,增设了拓展性教学、自学、实践实训等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教与学融为一体;传统的考核方法是一卷定终身,而研究性教学的考核是按照理论考试50%,实践汇报20%,平时成绩20%,自主学习(开卷考核)10%的比例来最终进行成绩评定,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评定学生成绩采取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通过理论考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汇报则是检验学生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自主学习可以督促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知识点,而平时成绩则是主要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讲解以及问题辩论的情况。这种多侧面的成绩评定,不仅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促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学生讲解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对学生成绩的考核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除考查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优化的方面有:实践性环节尚需进一步加强;面向生产一线的考查和实习需要更为丰富的设计和思考;将部分课堂教学直接进入基地,结合田间园艺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现场教学和互动;将更多相关产业领域的专家、企业家甚至农民聘请作为专题讲课的老师,建立校外专题教师专家库。

五、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园艺植物栽培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主干课程(群),理论知识如何得到巩固、学以致用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与实训,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求知欲望。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不懈狠抓实践实训基地与条件建设,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实践性需求。在校内我们建设有包括环境控制温室和不同结构形式的薄膜大棚、苗圃及花房等设施在内的设施园艺基地近20亩,可以满足学生从播种育苗到定植、植株管理与调控、病虫害识别与防治、采收等不同环节的实习实践;结合学科特色与优势建有江苏省级水生蔬菜种质基因库,银杏、芍药和梨种质资源圃,让学生充分了解园艺学科的学科优势,吸引一部分优秀的同学通过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毕业论文和考研参与相关老师的科研项目。针对园艺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需求,我们积极与园艺产业相关企业和高水平基地合作建立产学研综合基地与研究生工作站,学生每年有大量的时间与机会进入基地或工作站进行参观、调研、实习和实训。

六、课程建设展望

园艺植物栽培学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在教学团队、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革、条件建设等方面具有了较好的积累和基础,为园艺专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园艺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技术、人才需求,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需要对几方面进行改革与建设。进一步加强校内外产学研基地及研究生工作站的内涵建设,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更优质的条件支持;加强实验室开放,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实施,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进入实验室;进一步加强课程的网络化建设,尽早面向社会进行远程网络教学;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及时总结教学教研的成果,编写教材或教学参考用书。

参考文献:

[1]张维德.高等农业教育实践性教学国内外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0,(6):29-31.

[2]胡虹文.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J].信阳农专学报,1998,8(1):40-43.

[3]周桂生,林岩,陆建飞.作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探析[J].科教导刊,2011,7:132-133.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和参考麦可思调查数据,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园林技术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2008年起对环资学院08级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改革。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环境、行为和人的主体因素三要素如果完美的结合,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可以圆满完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循环。[2-6]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参考麦可思调查数据,和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环资学院提出了园林技术专业“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1+1”三个“1”分别是代表三个学年,该模式以能力为本位,其主要内涵如下:

第一学年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的方法能力。第一、二两个学期,工作日的每天上午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素养、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下午和周六周日的部分时间,到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进行必要的生产劳动实践,参加企业培训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等实践活动。通过一年的学习和专业实践,一是使学生初步接触专业,初步了解岗位职责,并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准备。

第二学年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的专业能力。第三、四两个学期,学生进行职业基础课程、职业课程和职业必备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学年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社会能力。第五、六两个学期,学生到企业参加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在一年的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实习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实习企业的工作人员一起对学生的某些岗位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扎实掌握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地基础。学生综合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要素的整合状态。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本专业活动所需具备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方法能力是指从事本专业活动所需具备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本专业活动所需具备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要注重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以积极态度对待人生。[7]

2“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分三个主要部分,一是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二是职业技术课程标准,三是实践教学、课外活动安排及要求。[8-10]课程设置方案分基础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实践训练模块四部分。基础模块又分二个子模块,一是文化基础子模块含两课、体育、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语文、环境资源概论课程,368学时;二是专业基础子模块含绘画基础、园林植物栽培基础、园林规划设计基础、园林设计初步课程,304学时。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又分三个子模块,一是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子模块含园林树木、花卉栽培、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种苗生产技术课程,272学时;二是园林规划设计子模块含园林建筑、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256学时;三是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子模块含园林工程、叠石造山工程、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施工管理、园林工程监理课程,208学时。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160学时,每个学生根据到企业实习岗位可选择相应的5门选修课程,在第三学年由教师分组安排上课。实践训练模块含园林植物栽培实训、园林规划设计实训、园林工程施工实训300学时,由教师进行分组实训指导,并进行技能考核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一是建立起一套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职高专园林技术专业“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建立起与该模式配套的考试考核机制和运行管理的体制机制;三是进行相应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四是探索与该模式配套的教学方法。环资学院以能力为本位,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对园林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以及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的改革探索,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

3“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实施的成效

项目实施了五年,环资学院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3.1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晰

践行“自强不息、明德树人”的校训,培养职业素质好,敬业精神强,掌握较强的专业理论基础,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技能,身心健康,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发展潜质的,掌握园林绿地测绘与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及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具备从事园林技术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环资学院将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总结为五个“一”:一是“一颗心”,即具有较好的生理、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队精神;二是”一张图”,即具有进行一定规模的园林绿化工程规划设计,并具备制图的能力;三是“一支笔”,即具有进行项目规划设计说明书及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相关文字材料的书写、编辑的能力;四是“一双手”,即具有把规划设计方案化为现实———园林苗木生产、管理以及园林工程施工的能力;五是“一张嘴”,即具有将所学的基本理论用于设计、施工、生产、管理过程之中,并依据基本理论将设计方案与用户进行沟通的能力。

3.2实践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环资学院增加了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间的比例,使实践教学占总教学的时数大于50%,第一、二两个学期,工作日的下午以及休息日的部分时间,到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进行必要的生产劳动实践,参加企业培训和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或等实践活动。按照“产学研结合”思想安排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一定结合园林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每学期安排二到三周的教学实训周,直接进行园林行业技能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技能,培养劳动观念,培养全面素质,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专业教学通过采用课堂教学、实践、实习、专业技能训练、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等环节完成。毕业实习的安排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结合就业,结合专业,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用人单位实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考察并进行双向选择,为毕业后择业作好准备。积极探索与能力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尽可能把课堂安排在生产第一线,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结合园林工程的施工活动的季节性,把学生安排到实际岗位中,同时,部分课程的教学活动要求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增加现场教学的内容和场地,提高学生的应职岗位能力。

3.3课程教学形式更加灵活

课程是指学校为一定教育目标而选择和组织的全部教育内容及进程。园林技术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执行是人才培养水平质量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形式上突出适用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课程设置及内容上,突出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培养上,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凡是企业中用到的技能操作内容,都会在教学中有所安排。课程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包括现场情景教学、多媒体课件、讲授、讲解、讨论、实操、演示、模拟角色、课程设计等。课堂教学实行讲练结合,对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实行实例教学和案例教学。如《园林植物栽培》课程这门课,在教学中主要安排学生到院苗圃地参加园林植物的培育工作,把课堂讲授的内容重点安排在生产第一线。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形式上有技能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案例分析,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设置了技能考核标准和方法。在具体专业能力培养上,实践内容以结合生产实际、完成一定生产任务为主,以仿真现场教学为辅。如园林植物栽培课程教学就是以负责校园内部分绿地养护为主,包括防寒、修剪等,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积极主动地结合现场实际,鼓励学生自主找生产单位,既锻炼了学生技术能力,又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基础。在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上,以讲座、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有关技术证书的考核和考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假期到社会打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动手能力。

3.4实践教学环境更加优化

近年来,学院投入600多万元建设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校内实验、实训基地面积100多亩,有中空玻璃温室、连栋大棚、单体大棚、组培室,园林园林机具实验室等,建立了盆景制作实训室和叠石造山实训室,建有园林树木标本园、花卉标本园、苗圃等,基地建设突出了示范性、先进性并与科研、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目前,校内的实训基地除满足本专业实验、实习、实训需要外,还承担了多项省农业、省林业科研项目以及市科技局课题的研究任务。学院积极进行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扬州科农园林花卉有限公司、扬州瘦西湖公园、扬州何园、扬州金利达市政工程公司、扬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等1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由学院和企业双方组成实践教学基地领导小组,负责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制定和落实学生实训教学计划。教师带学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参与生产实践。

3.5教育教学改革更加深入

环资学院秉承“自强不息,明德树人”的校训精神和“绿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将“素质第一”作为绿色教育的依托。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为主线,始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近年来,连续邀请名师、专家、企业人员举办专题讲座,畅谈成功心得,感悟人生真谛,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成才意识。坚持教、学、做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组织进行园林设计及模型施工竞赛。2010、2011、2012年分别组织了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园林设计及模型施工”竞赛,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2010、2011、2012年分别组织举办学生08、09、10级园林班教学改革成果展,展览包括实习掠影、基础训练、个性展示、后期强化、生活掠影、园林规划、插花模型、工程模型等八个部分,展览充分展示反映了学生通过两年学习所取得的成果。

4学生及麦可思调查数据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的评价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1.1教学形式该课程以在教学实习基地的现场教学为主,一般先由任课教师在基地讲解与实训项目相关的基本知识、具体任务和要求。对于观察和识别性的内容(园艺植物的分类与识别、病虫害识别等),任课教师先对照作物讲解识别特征,然后学生分组观察记录;对于操作性的内容(如土壤耕作、嫁接、播种、施肥、整枝修剪等),则由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观察并记录技术要领,然后由学生动手操作。下课前进行总结,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向学生提问,或者对学生的操作现场进行评价和分析,最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外根据实训要求完成实训报告。对于一些持续周期长的项目,如主要秋冬蔬菜的育苗与栽培、主要春夏蔬菜的育苗与栽培等项目,则采用种实验田的教学形式。课表安排每周1次,将学生分成4~5组,每组5~6人,实行组长负责制,每组种植面积60~…70…m2;指导教师根据栽培季节指导各组选种不同代表作物,每组1个品种,学生制定生产计划与执行方案,任课教师审定;课堂讲授与课余学生自己管理相结合,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评比,总结经验教训;鼓励学生参与市场营销,加强学生管理,实行综合考评。

1.2教学效果20多年的教学效果证明,该课程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认识和掌握了园艺植物生产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与操作步骤,包括园艺植物的分类、植物学形态特征识别、园地规划、园地土壤耕作与管理、育苗、栽植、肥水管理、植株调整、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化学调控、食用菌栽培等基本内容,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对园艺植物和园艺生产认识不深的问题,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同时,学生在田间动手操作与实践,训练了学生综合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热爱专业的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2《园艺学实践》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园艺学实践》课程至今已经运行20多年,该课程已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帮助学生正确、全面和深入了解与掌握园艺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但我们也在课程的运行过程中发现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内容按单项技术安排,综合性不强在现有课程教学大纲设定的60个实训项目中,只有“主要秋冬蔬菜的育苗与栽培”、“主要春夏蔬菜的育苗与栽培”两个项目的教学形式采用种试验田的形式,综合了生产计划制定和蔬菜育苗、栽培的全程管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学生可以通过作物的生长、产品的收获甚至是销售来评价自己各项管理措施的效果。其他项目都是单项技能的训练,而且是集中在4个学时之内完成,因此,学生很难看到自己操作的实际效果,如嫁接后管理、嫁接成活率、定植、施肥、修剪等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等,不利于学生总结与提高,影响教学效果。

2.2教学内容的安排有重复或遗漏现象该课程教学的部分内容与栽培学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存在大量重复,如,“电热温床的铺设”也是《设施园艺》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食用菌母种的制作”、“食用菌原种与生产种的制作”也是《食用菌》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花卉种类的识别”、“盆栽花卉的管理”也是《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整形修剪”、“种类识别”也是生产实习中的内容。另外,由于《园艺学实践》课程的授课时间的安排具体到了哪几周的星期几的第几节课,而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又必需考虑到当时的季节、天气以及教学场地的影响,很难完全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实训项目逐个进行训练,内容的安排上随意性比较强,这必然导致有些项目被反复训练,与此同时,有些项目则被遗漏疏忽。

2.3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适应园艺生产的发展近10年来,我国以蔬菜、水果和花卉为主的园艺产业正在发生跨越式的变化,迅速向集约化、商品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园艺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应用型专业,其实践教学内容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耕作种植,不能与现代园艺生产的形势相适应,《园艺学实践》课程现有的教学内容对一些在园艺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新技术,如喷、滴管的铺设、园艺机械的使用、园艺产品的商品化处理、园艺产品的贮藏、保鲜、加工等以及现在园艺产业的形势与发展趋势等没有涉及或者涉及不多,不利于学生全面树立对专业的认知和专业热情。

2.4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外迁,原有教学的安排和教学方式的实施存在困难由于学校建设用地的需要,校园内的果树教学实习基地已经迁至30…km外的长安教学实习基地,蔬菜教学实习基地也即将搬迁,这就不能再按原有的固定每周4个学时进行教学,同时,基地外迁后,学生也无法在课外进行连续管理,原来种实验田的教学方式实行起来就存在很大的困难。

3《园艺学实践》课程改革的思路

3.1遵循教学规律,进一步明确课程定位《园艺学实践》课程实践训练项目多,教学时间长,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值得思考的是,《园艺学实践》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园艺生产的一般知识与基本原理,使学生形成对园艺生产和园艺产业较强的感性认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好的基础。这里“初步了解”、“一般知识与基本原理”、“感性认识”等决定了该课程的定位应该是一门认知课程,并不等同于整个园艺专业的实践教学。同时,该课程也是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之前开设的,从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而言,也应该将该课程的定位与专业理论课教学中的课程实验以及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而开展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区分开来。因此,应该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深度、难度以及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使之与课程的定位相适应。

3.2统筹兼顾、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将《园艺学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与整个园艺专业的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验、实践教学内容统筹考虑,根据课程的定位,确定哪些内容应该安排在《园艺学实践》课程中完成,哪些内容应该在其他实践教学环节中完成。园艺作物种类繁多,实践技能训练如果以作物种类为单元,很难面面俱到,所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还包括实训项目要以基本技能为模块,而不是以作物种类(如蔬菜、果树、花卉,或者果树中的葡萄、柑橘、桃等)为模块。如,进行了果树嫁接技术的训练就不一定需要再进行蔬菜嫁接技术或者花卉嫁接技术的训练,进行了柑橘或者葡萄修剪技术的训练就不一定需要再训练桃和梨的修剪技术,重点是教会学生掌握嫁接或修剪技术后,要能触类旁通,而不是简单地在不同作物种类上重复训练。…此外,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还应该包括教学内容的更新,如园艺新技术、园艺产业形势与趋势、园艺产品的营销等,使教学内容与生产与产业的发展相适应。

3.3加强基地建设,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按照修订后的教学内容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设施设备条件,购置小型农机,建设温室大棚,安装喷滴灌设施,改善学生食宿条件,为包括《园艺学实践》课程在内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顺利实施提供条件保障。同时,在教学实践基地迁出校园后,仍然应该结合校园的园林美化,在校园内建设小面积的果园、菜园和花园,用于园艺作物种类识别、物候期观察等内容的教学。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设施园艺栽培课程 项目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Facility 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Course Based on Project Teaching

LV Leyan[1], LONG Wei[2]

([1]Zhejiang Tongji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311231;

[2]Research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Forestry,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Fuyang, Zhejiang 31140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necessity to utilize the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in Facility 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course and then discussed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urse, including project design,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nd project evaluation results. Hope to hav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to similar course which based on project teaching.

Key words facility 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course; project teaching; reform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我国的设施农业发展极为迅速,已成为我国农业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涵盖了建筑、材料、机械自动化控制、种质、栽培管理等多个方面。设施农业的发展程度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设施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我院于2006年对设施农业人才需求市场进行了大量翔实的调查研究,并申报教育部批准开办了设施农业技术专业。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结合我院水利行业优势及我省气候特点、农业产业结构,经过几年的建设,我院的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于2011年11月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水利示范专业”。设施园艺栽培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该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笔者从该课程的特点出发,结合项目教学方法,对项目教学法在设施园艺栽培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实践探索。

1 项目教学法在设施园艺栽培课程中的引入

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当今教育界十分流行,是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与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总结,完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是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项目教学法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方案,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如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

设施园艺栽培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非常适合项目教学法。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设施园艺栽培课程改革就是教师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项目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准备、项目实施;学生进行项目总结;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项目评价。借助于项目教学,可以使设施园艺栽培课程教学内容简单明了,知识的内涵与外延都得到有效拓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2 项目教学法在设施园艺栽培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过程

2.1 课程培养目标

根据浙江省及南方地区设施农业发展需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改革,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业专家共同建设,致力于培养满足设施农业建设与生产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2 教学项目设置

项目教学所涉及的内容,通常来自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或需要解决的某项任务。在设施园艺栽培课程教学中,先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在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需求和生产实际来设计项目。按照园艺作物的种类和栽培过程分解成具体的三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都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将项目分成若干个工作任务,先分别进行实施,在熟悉各个项目的基础上再进行综合性实训,完成产品生产任务。教学项目设置及主要实践环节安排见表1。

2.3 组织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就是对所选取的教学项目进行实际操作。这一过程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践行,自主操作,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工作的艰难与乐趣,培养包括关键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结合“蝴蝶兰设施栽培技术”这一工作任务的实施,具体体现在:(1)课前准备。一方面是教师的准备。针对项目教学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搜集蝴蝶兰相关资料和学生基本信息,将学生每4~5人分成一个小组,对如何组织教学进行设计。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准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信息查询和实践调查。利用学过的知识,借助于网络、图书馆、资料室以及花卉栽培户等多条途径,查阅资料和搜集信息,了解蝴蝶兰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设施栽培技术要领、应用领域及市场发展前景,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对策,同时完成调查分析报告,PPT汇报材料等,为课堂小组讨论做好准备。(2)课堂实施。在课堂时间每组学生派代表上台讲解,全班进行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并进行总结,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自己掌控,教师只从中引导。这种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勇气,增强了学生的口才以及团队合作能力。(3)课后实践。根据掌握的蝴蝶兰栽培的知识,在实训基地安排蝴蝶兰盆栽基质的配置,蝴蝶兰组织培养,蝴蝶兰组培苗的炼苗、蝴蝶兰的上盆等实训,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表1 设施园艺栽培课程教学项目设置及主要实践环节

3 项目教学法的评价方式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是学生积极参与和动手实践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各种职业能力,因此项目教学的评价注重的不仅仅是最终的结果,还有完成项目的过程,设施园艺栽培课程研究的对象是有生命的鲜活园艺作物,想要获得优质、高产、稳产的园艺产品,评价要贯穿整个栽培过程,同时项目教学实施完毕也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因此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师生分阶段共同评价项目完成情况,最后再评价项目完成成果。

教学的评价方式采用综合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除了进行必要的理论考试外,以技能考核为主,技能考核分多次进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每个学生在完成各个工作任务时的具体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各小组成员根据各组员对本小组贡献的情况进行互评;学生本人也进行自评,最后综合理论考试、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等几项成绩给学生一个综合的评价。

4 基于项目教学的设施园艺栽培课程的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通过项目教学法在设施园艺栽培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更使他们懂得如何灵活应用这些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很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通过项目教学改革,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推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表现出更大的参与热情和更强的学习主动性,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特别是在基础技能、团队协作、资料收集、人际交往、项目规划等方面具备较强的能力,在就业等方面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基金来源: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院级研究项目,TRC1305

参考文献

[1] 郭益红.高职院校作物栽培课程理实一体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35-36.

[2] 牛贞福,国淑梅,王鹏等.基于项目教学的食用菌栽培课程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4220-4221.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本文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省省级示范专业———园林工程技术为例进行研究。

1.1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2008年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及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学院省级示范性高职专业(2011年立项)建设的要求,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备从事园林工程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植物生产经营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

1.2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2002年,在全省率先依托园林技术、园艺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立了园林工程技术高职专业,在四川省建设厅岗位培训中心及四川省风景园林协会的指导下,实施“双证”式教学。目前,有专任教师23名,兼职教师29名,校内实训基地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31个。

1.2.1校企全程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项目驱动,四段育人”,其中“项目驱动”指对接并归纳整合七个职业岗位(四个主岗位,三个拓展岗位)能力,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对接生产过程,以工程项目为载体,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开发课程体系;对接真实工作任务和国家职业标准,遵循认知规律,开发课程;对接工作过程,创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接企业用人标准,企业文化,建构专业和课程的评价体系。“四段育人”是根据学生认知及职业素养形成规律,在设计与实施中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4学期):学生在校内和师徒工作室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学习,搭建专业基础平台,培养学生岗位认知、基本专业素养及单一问题的解决能力;第二阶段(第4学期暑期岗位见习):在合作企业和师徒工作室结合生产项目进行定岗实践,让学生对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流程、质量标准有进一步认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第三阶段(5学期):根据定岗实践中对各岗位工作的体验与认识,结合学生个性特点,以企业提供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在学校或合作企业进行综合能力模块和拓展能力模块课程学习,提升专业岗位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综合问题的解决能力;第四阶段(6学期):到园林企事业单位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结合工程项目进行综合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过渡。

1.2.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施方案(1)抓阵地,建协会,强师资,设基地,举行技能大赛、多种方式凸现素质教育为中心。按照“抓住一个阵地、建立三个协会、培养一只队伍、建设一个基地、举行技能大赛等多种活动”的工作思路,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政企行校”四方联动,提供项目支撑,立体推进。与成都市温江区花卉园林管理局,温江区劳动就业局等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合作,政府出台政策,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提供保障;与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四川省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成都华西生态集团等31家省内外企业合作,确立了设计员、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四个主要就业岗位,监理员、招投标员、苗圃管理员三个拓展岗位,确立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四川省风景园林协会、成都市风景园林学会、成都市园林绿化协会、温江区花卉园林协会的指导下,与合作企业一道,根据生产过程,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制定了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完成了工学结合的23门项目化、情境化课程建设工作;对接工作过程,实现校内仿真实训、校外定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相融合,教室教学、实训区教学和工地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在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指导下,与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和企业文化,完成了专业教学标准和集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为一体的课程评价体系。(3)三方互动,理实一体,深度合作,拓宽人才培养平台。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依托名企(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等)、师徒工作室(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与专业建设共同分析岗位群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共同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及学生岗位见习(定岗)、顶岗实习指导工作等;使深度合作企业增加到31家,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的比例达到100%。(4)“四段育人”分段推进,工学交替,四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四段育人”,充分体现了工学交替,分段推进的培养模式。在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四个融合,即学生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相融合,校内仿真实训、校外定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相融合,教室教学、实训区教学和工地教学相融合,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相融合,从而极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2校企合作的模式及组织形式

2.1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合作模式在温江区花卉园林局指导下,将区园林绿化协会、成都欣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引入学院,共同组建项目管理工作室。学院提供场地,协会和企业提供设备、项目、技术支撑,学院师生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建团队,完成南部县行政中心附属工程车道及人行道绿化工程、温江区涌泉花和道路行道树栽植工程、创维成都物流园二、三期园林绿化工程等10个项目、面积438000m2、合同额为4800余万元项目的施工投标、工程施工及现场管理等方面工作

2.2企业+学校合作模式学院与省内外31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业合作关系,建立了稳定的学生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

2.3师徒工作室模式在企业、学校成立师徒工作室,实施拜师制式的实习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积极为学生选派具有极佳社会声誉的专业人士为导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建设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热爱专业、学习专业的热情。

2.4组织形式行业协会、企业、学院、专业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团队,负责校企指导与评价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包括拟定校企合作项目、项目实施流程、各环节管理办法及质量评价体系),并定期研讨总结。

3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施成效

通过近三年的建设实践,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取得了以下可喜成绩:2013年毕业生“双证书”取证率达100%、就业率在达到98%,专业对口率为91%,本专业学生半年就业起薪为2836元;毕业生爱岗敬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3.1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3.1.1校内实训室、场建设紧紧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分院采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方式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分院新建园林工程材料展中心、园林工程景观设计工作室等17个学习训练区,其中与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园林工程施工实训中心、与四川远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共建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室、园林工程设计及项目管理实训中心,与成都惠美花境园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建园林植物栽培与管理实训场;与温江区园林绿化协会合作,将成都欣绿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引入学校,学校提供场,企业提供设备及相应工程项目,共建景观设计工作室。企业按照实际工作流程,提供项目操作规程、管理制度、指导教师、实训项目,使各实训项目在真实工作场景下完成;满足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满足园林类职业技能的鉴定与培训需要。

3.1.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选择四川远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成都华西生态集团、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有代表性、基础条件较好的园林设计、工程施工、花卉苗木生产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成了31个校外实习基地。各基地已接纳顶岗实习学生共计300余名,从而有效地利用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各种资源,为学生岗位见习(定岗实习)、顶岗实习、专业课程教学、学生就业等方面提供了充分保障,确保了学生在校期间半年顶岗实习比例达100%。

3.1.3师徒工作室建设充分利用温江区是全国西部最大的花卉苗木生产地及川派盆景的发源地,知名园林花卉苗木生产企业、园林工程设计兼施工企业多,知名行业专家和技术专家云集的优势,在成都市风景园林协会、成都市风景园林学会、温江区花卉园林协会、温江区园林绿化协会、温江区花卉园林协会等行业协会及温江区花卉园林局、温江区就业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指导下,与温江区20余家企业达成协议,在企业成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师徒工作室。

3.2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及实施

与合作企业合作,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下,按照实际工作流程,设计并完成了主要专业课程实训项目、专业综合实训项目、专业认知项目、岗位见习项目、顶岗实习实践教学项目的建设,在项目实施中,实行企业人员与校内教师双指导。

3.3课程建设

与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四川省远景建筑园林设计研究院、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成都惠美花境园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聘请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指导,按工作过程和“五个对接”改革教学内容,完成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导论》等23门课程标准;完成了《园林植物景观营造与维护》等8门课程资源库建设,完成了17门校本教材编写,并陆续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制定了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编制了“拜师制”实训、暑期岗位见习、顶岗实习指导书,初步建成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共享型课程资源库和开放式网络学习平台。

3.4师资队伍建设

3.4.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近三年,选派4名老师到合作企业全职锻炼;选派12名老师带着课程建设任务,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合作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安排12名老师参与了成都农林科学院承担的学院彭州葛仙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项目论证;四川省远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学院大门及景观项目设计等生产性项目。目前,20名教师分别取得了全国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全国注册一级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景观设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

3.4.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含学会)、企业合作,有针对地在“政、企、行”中选聘兼职教师,现已建立了29人的专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参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审定等工作。

3.5技术服务

近三年来,积极开展对合作企业园林植物生产与养护、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先后参与完成了四川雅安芦山县第三小学园林绿化工程、成都市新都区柏茗现代科技农业园、成都市温江区永生镇石河鱼永生大路、成都市温江区涌泉花和道路行道树栽植工程、成都市创维成都物流园二、三期园林绿化工程等26个项目的设计、施工任务;承担成都市温江区、郫县花卉苗木生产企业在栽培养护管理方面的技术咨询100余次,解决生产技术问题20余项。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挽回了损失,受到企业好评。

4校企合作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