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意识形态主要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国传媒 意识形态特征 探究
前言:
传媒对于现在发展的中国社会来讲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传媒的发展潜移默化影响着公共意识形态的发展,如今各种新型传媒工具的诞生更加促进了当代传媒的发展。中国传媒的发展促进着大众文化的传播,大众文化的发展同时又作用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当代中国传媒意识形态特征的发展从传播学到传播研究的学科拓展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相关理论概述
1.大众传媒的概念
大众传媒是指专业的媒介组织,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在国家的公共管理下,对受众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传递活动。大众传媒是现今的一种重要的传播形式,通过对人们进行知识、文化、等方面的传播进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影响着人们对传统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大众传媒在传播的内容上具有相对的公开性,所谓的大众传媒就是要针对广大人民群众制定的文化传播形式,所有的内容都是公开进行传播的,不具有保密的性质。大众传媒还具有相关的易逝性,例如大众传媒中的新闻,新闻具有及时性,人们通常关注及时的新闻内容,很少将新闻的内容进行储存这就是大众传媒易逝性的体现。大众传媒还具有任意选择性,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爱好自由选择相关的传媒内容不受任何相关的约束[1]。
2.大众传媒相关功能
大众传媒具有向大众传播相关的信息、图片、视频、文字等社会功能。大众传媒通过这些社会功能赋予人物和事件以及相关活动某种社会地位,大众传媒是一种公共信息传播的载体,大众传媒在传播的过程中,对公众的思想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人文价值观等进行传播。大众传媒的发展,依附着中国市场经济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息息相关,在中国贫困地区大众传媒的发展也往往处于低级的水平,而生产力发达的地区大众传媒的发展也就越好。由于大众传媒承载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数据,所以大众文化的发展难于与意识形态相互脱离。大众传媒单单从传播手段上来讲是不具有相关的意思形态意义的,但是大众传媒在传播过程中对相关事件的看法,对各种传播内容的评价,使得从大众传媒在产生之时就已经蕴含着价值观、看法这样的意识形态[2]。
二、中国传媒意识形态探析
1.传媒的意识形态的构建
意识形态与中国当代传媒的问题,无疑是大众文化发展方向的研究。传媒是一种反应客观事实的活动,传媒就是对现在社会中所发生的事件赋予相关意义,或是具有讽刺意义或是具有相关的赞扬意义。客观事实是传媒在传播过程中的依据,通过不断的筛选进行评价最后组建一种意识形态化的过程。传媒并不是绝对性的对事实进行报道,而是人们对社会生活或社会事实的一种认证,这就是传媒在构建意思形态的过程,这样的构建是存在于传媒的形式之中的,确定的来说就是一中“无意识”的形式构建,就例如人自身存在于社会之中本来就具有社会意识一样。人的意识就是社会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如今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构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力量,如今的意识形态不会拘泥于单纯的“好”和“坏”这两个方面,当代社会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一个言论自由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有利于当代传媒的意识形态的构建[3]。
2.传媒的意思形态化的反思
当今社会任何意识形态都是在社会中所产生的,新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形式的意识形态的构建都不能够脱离自身的生活范围,如果人们长期的把传媒作为现在信息的一种传播手段来看,并对实际传播的社会价值观、文化的相关意义视而不见,这样将阻碍中国当代传媒的意识形态的建立。
中国当代传媒的意识形态都是源于人的意识形态所构成的。而人意识形态的构建全都是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观念都是针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都是用批判的思想对资产阶级进行评价,这样的思想具有片面化,单纯的强调理论知识,这样的理论严重的影响到现在人们的意识形态的产生,同时阻碍着当代传媒的意识形态的全面发展。目前当代传媒意识形态的产生都是受这样的思想的影响,以便于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传媒的意识形态的形成应该全方位的对社会事实向报道,并且以不断的传播正能量为主要内容。
中国当代传媒的意识形态,还是单纯的受的影响,未能与时俱进,与西方文化的相结合。这样就使得中国当代的传媒意识形态的发展较片面,我国传媒的意识形态应该不断地发展,应该不断使适应党政的发展要求,还应该对市场经济起到推重作用,带着批判的思想促进中国当代传媒意识形态的发展。
结论:
中国传媒的意思形态的构建对我国的大众传媒影响深远,如今的传媒的意识形态多种多样,人们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主观的判断,在此期间之内,就是意识形态在构建的过程。总之中国传媒的发展应该与意识形态相结合,剖析现实生活与中国传媒意识形态建立的关系,并且将中国传媒的意识形态对当今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才能不断的推进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更好的为大众服务。
参考文献:
[1]杨钰. 当代中国传媒意识形态特征探析[D].内蒙古大学,2014.
西方国家公民教育政治功能借鉴长期以来,西方国家重视其公民教育,从西方国家公民教育的内容来看,其实质基本等同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西方国家公民教育中,所有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或者地区都着力加强其公民教育的政治功能,绝不存在所谓的“淡化政治”的做法。概况起来讲,西方国家的公民教育,其政治功能在于整合分歧、化解矛盾、服务发展、稳定社会、巩固政权。
一、西方国家公民教育政治功能的主要体现
1.通过公民教育大力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与灌输
西方国家拥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发达文化产业及传媒工具。它们通过公民教育等种种手段,使美其会的主流价值观渗透到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美国来讲,其利用公民教育在宣传期主流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利用宗教的影响力,虽然多数美国人对宗教教义并不是非常的了解,但是美国社会中世俗化了的宗教精神却深深的约束着美国人,美国公民教育往往结和世俗化的宗教宣讲,塑造美国公民的道德伦理意识。第二,在美国其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进行公民教育。在19世纪末,美国许多教育家逐步认识到当时对青少年政治教育的狭隘化倾向,此后,经过不断研究和完善,美国逐渐推行强化了美国学校的公民教育。其学校公民教育围绕着建立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宣扬美国主流价值观,培养青年对美国精神,美国理念的自觉接受和维护。第三,利用媒体传播将各种观念灌输到其公民的的脑子里,人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都是可控的,都是由控制新闻媒体的人能掌握的。当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在其任期届满的时候,邀请美国主要新闻媒体,向他们致谢道:“美国的价值观和利益在新闻、文化中体现,这是美国的意志和财富”。第四,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其公民意识形态及思想言行,美国宪法里有许多条款都涉及到此项内容。美国法律属普通法系,采用判例法的审批方,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出版作品中或者一些极端言论本身根据推测会产生暴力行为的倾向就可对其进行控诉,所以说,美国法律实际上对其公民的言论及意识形态价值观有着较为严格的制约。第五,美国社会有着强大的社会宣传机器,其主流价值观通过无处不在、形式多样的方式得以宣传。美国社会的各个政党、大中小学校、各类社团等形式各异的组织,宣传主流价值观的电影、电视剧等各种文化娱乐活动,通过网络报纸新闻传媒等多种媒介,广泛兴建各种历史纪念场馆等,其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得到极为深入的宣传、控制和引导。
2.通过公民教育加强公民的品德教育和权责教育,培养合格公民
西方国家传统的公民教育,主要内容是培养公民的品德意识。作为公民品德教育,其应有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公民的诚信、正直、自尊、友爱,等等。但是作为现代公民教育,更要培养公民的适应时展需求的良好品德,在注重其美好品德行为的同时,要强调公民的权责意识,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参与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有效的承担和使用自己应有政治权利,积极行使参政、议政的政治责任。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只有包含公民品德教育和公民权责教育两个方面的公民教育才是完整的公民教育。就美国公民教育中的权责教育来看,其所包涵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强调每个个体所应充分享有的权利。诸如个人生命的权利、自主自由行动权利、尊严的权利、安全的权利、机会均等的权利、公平正义的权利、个人隐私的权利和拥有私人财产的权利;第二,强调个人所应享有的自由。美国公民教育十分强调对个人各种自由权利保证,个人自由一般来说包括政治参与的自由、信仰宗教的自由、思想意识的自由、集会出版自由、咨询获得信息的自由及表达个人感情的自由。第三,强调个人所应承担的具体责任。美国公民教育对个人具体责任主要强调的内容有:尊重人的生命权、尊重他人所拥有的权利、自由、宽容、有同情心、自我控制、参与民主程序、尊重他人财产等。第四,政府及其职能。具体内容有,由人民来选举政府,政府必须要尊重和保护个人应有的权利和自由,政府的职责之一就是保护民权,政府存在的意义在于为大众谋求福祉。总之,美国广泛开展的公民权责教育,其最终落脚点在于培养美国“好公民”。
二、西方国家强调公民教育的政治功能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借鉴意义
1.着力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高驾驭意识形态的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成员利益分化加剧,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我们社会上出现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淡化的现象,社会成员对改革的要求和态度也有了很大的分歧。长期存在于我们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讲假话、大话、空话、套话等种种形式主义的做法,严重弱化了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在思想宣传和道德价值观教育方面,我们的宣传和教育工作,长期以来形成一种僵化的套路,理论逐渐狭隘化与实践逐步脱节。主流意识形态的缺位问题在今天非常尖锐的凸显出来。毫不夸张的说,意识形态关乎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关乎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从西方国家着力加强其公民教育,倡导其主流价值理念的公民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必须要加强我们国家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党的各级组织是意识形态教育的落实者,在具体工作中要拓宽理论的各种宣传渠道,加大对基层思想文化设施的投入,以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灌输。对电视、广播、报纸、网路等新闻传播媒介要加强管理,对一些危害社会主流价值的行为做法予以严厉打击,同时树立典型的正面形象,通过榜样来引导社会成员。
2.加强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公民责任意识宣传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对人民群众进行道德观、价值观和公民责任意识的宣传教育,是维持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方法。长久以来,我们在各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单向度的强调理想信念、宏伟目标等大道理的宣讲,造成思想政治工作逐渐的狭隘化,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宣讲逐渐麻木,甚至有抵触情绪。从西方国家公民教育的实施过程来看,注重对人的基础教育以及着力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是其取得公民教育成功的重要经验。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加强道德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注重公民责任意识的宣传教育,把对人民群众基本素质的提高放到重要位置,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标准来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淑英.西方国家公民教育政治功能分析及我国借鉴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4).
任何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任务,都是对其所反映和维护的经济、政治及社会制度提供信仰基础,而任何制度与秩序的确立和发展亦需要相应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支撑。当前我们正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应的,我们所需的意识形态应当由现代市场经济观念、人本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和社会主义文化等因素构成。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处于走向成人的公民阶段的过度期。其公民意识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我国今后的发展进程,亦对改善整个社会的法治氛围,贯彻法治理念至关重要。
一、何谓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近代的产物。其内涵极其广泛,涉及多个领域。关于公民意识的涵义和构成,国内学者著述颇多。如有学者认为:公民意识作为对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在本质上必须呈现为与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主体自由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并表现为合理性意识、合法性意识和积极守法精神三元构成。也有学者认为:公民意识从法律角度看包括国民意识、意识、爱国意识、稳定意识;平等意识、老百姓意识;敬人意识、尊老意识、爱幼意识;公平意识、公正意识、诚实意识;祥和意识、互助意识;法治意识依法意识等等。笔者以为,所谓公民意识,就是意识到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能积极争取和维护自己的权利,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
二、宪法意识构筑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
宪法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公民关于宪法的知识、观点、心理和思想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对于宪法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宪法功能的认识,对宪法实施的评价,对于基本权利保护和行使状况的感受等等。是人们对宪法精神与基本内容的理解、认同与情感。宪法意识使得每个社会成员都能明确认识自己在宪法上是一个自主公民,而不是谁的臣民;是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主体,而不是无足轻重的客体;是国家法治建设的直接实践者,而不是法治治理的对象,而只有这样的社会群体才能构成一个化的公民社会。正如约翰•罗尔斯在其《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一书中所说,“任何文明社会的成员都需要这样一种观念,这种观念能够使他们把自己理解成为具有某种政治地位的成员——在一个民主社会中,就是平等的公民身份的政治地位,以及了解这种政治地位如何影响他们与其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合格的现代公民应该是能够认识并意识到公民在宪法上的主体价值与尊严,既具有意义上的公民人格。
关键词:非正式制度;西部少数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识码:A
由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受到自然地理环境、资金、人才等因素的限制,同时,民族地区市场发育程度不高,相关制度欠完善,法制化进程缓慢等原因造成了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和相对滞后。但是,针对民族地区国际给予良好的政策和支持项目,和西部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以及独特的历史沿革和地域下形成的价值观,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都能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所以,我们要重视并且发挥这些因素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非正式制度研究简要评述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通过提出一系列的规则来界定人们选择的空间,约束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和交易费用,进而保护产权,增进生产性活动。
非正式制度又称“非正式约束”、“非制度化规则”、“社会潜网”等,是指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行为规范,它一般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非正式制度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首先明确提出来的。他认为,“制度是社会中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讲,是人为设计的影响人类互动的约束”。制度由正规规则、非正规规则和实施这些规则的机制所组成。非正式制度“来源于社会所流传下来的信息以及我们称之为文化的部分遗产”。非正式制度包括:“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案的、交易各方都愿意维持的演进的习俗;作为标准的行为规范”;“自我施加的行为准则,如诚实、忠诚等”。在诺斯的论述中,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世代相因、渐进演化的文化的一部分。诺思也强调非正式制度在降低交易成本和引导经济行为方面发挥着作用。
在国内较早研究非正式制度的应该是孔径源,结合诺思和布坎南的看法,他将非正式制度定义为:较之正式制度安排是人们有意识地创造的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非正式制度安排是人们在长期交往过程中无意识地形成的,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世代相因、渐进演化的文化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来研究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些研究探寻了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我国一些学者对非正式制度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而且也考察研究了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在改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非正式制度在“浙江模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了意识形态、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价值观等因素对经济的作用,认为非正式制度作为影响经济行为的一个变量,会对经济活动起到干预作用。因此,非正式制度与经济活动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两者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
在以上中外理论综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简单归结如下:第一,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识形态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中心作用;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节约时间,克服搭便车现象;而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都有独特的经济功能,并且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第二,传统文化是非正式制度的源泉,而非正式制度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着他们自身的非正式制度。第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非正式制度作为正式制度的有效补充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制度和经济绩效。
二、西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非正式制度的促进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包括、内蒙、广西、宁夏和新疆5个民族自治区,另有30个自治州、126个自治县,还有一些民族乡。其中的5个自治区,26个自治州,2/3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西部或与西部密切的中部地区,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5%左右。西部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在边疆、山区、牧区以及高寒地区,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社会等的诸多原因使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且有很多困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是,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使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和政策保障,所以在这样良好的正式制度的有效作用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须重视非正式制度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协调好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非正式制度具有独特的功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风俗习惯等,而且这些因素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会影响和规范人的行为选择,降低或节约交易成本,继而会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我们要有意识、有效地发挥非正式制度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意识形态节约信息费用,减少执行和实施其他制度安排的费用。意识形态是人们对社会、对他所接触的整个世界的看法和观念;意识形态是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新制度经济学家则更具体地分析了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在他们看来,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而且意识形态是能产生极大外部效果的人力资本。林毅夫指出:“意识形态可以定义为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它们倾向于从道德上判定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现行制度结构”;诺斯概括了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1)它是个人与其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它以世界观的形式出现,从而简化决策过程。换言之,“好”的意识形态能降低社会运行的费用;(2)是与公平、公正相关的道德和伦理评价标准,明显地有助于缩减人们在相互对立的理性中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时所耗费的时间和成本;(3)当人们的经验与其思想不一致时,他们会改变其意识观点,他们会试图发展一套更“适合”于其经验的合理解释,即新的意识形态来节约认识世界和处理相互关系的费用。因而,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约信息费用的工具,能减少执行和实施其他制度的费用,这也是意识形态最突出的经济功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国家意识形态作用下的区域。由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整合性和强制性,客观上会对少数民族的和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和制约,所以要不断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好的和正确的意识形态的构建,使得与国家意识形态相匹配,并且发挥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从而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的进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二)伦理道德规范人们行为,有效节约正式制度运行成本。伦理道德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应当自觉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信念,它包括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张维迎(2001)认为,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最重要的是信誉或信任。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伦理道德起着规范社群行为、节约治理成本和信息费用的作用。西部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所以形成了独特的浓厚的伦理道德,比如藏族的生态伦理观、伊斯兰教的商业道德等等,这些都有效地制约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选择,节约治理成本;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伦理道德对人的行为的规范指导,对交易违约风险的有效制约以及节约正式制度的运行成本,有效在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良好信用道德基础,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笔者在对撒拉族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撒拉族融资以亲缘关系为主,而且由于宗教伦理约束和伊斯兰教义规定,相互借贷都不会索要利息,一般以口头协定为主,这样有效节约了融资成本,降低了交易成本,有利于资本的有效流动和提高资本利用率,促进撒拉族经济的发展。可见,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务必要发挥好伦理道德的作用,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
(三)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能够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促进经济发展。风俗习惯是可以被理解为由文化过程和个人在某时刻以前积累的经验所决定的标准行为;是非正式制度的又一主要内容,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市场行为者的动机,进而作用于经济增长。习惯的主要功能是节省人们的决策成本。熊・彼特认为,若没有习惯的帮助,没有人能应付得了每日必须干的工作,无人能生存,哪怕是一天。哈耶克认为,习俗是在文化演进的过程中形成,它们的基础是人类的经验。当人们长期按某种习俗行事,他们就会惯性地或无意识地认为应该保持着这种现象型行为的一致性。这样,一种习俗也就会逐渐地或潜移默化地向人们的心理层面推进,从而转化为一种社会规范和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时代特征、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在新制度学派经济学家那里,文化被看作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利益集团共享的公共物品或人力资源,它的功能在于降低交易费用,而且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本身也是一种资源。西部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形成的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民族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具有极大的价值和经济潜能,可以带动西部民族地区的蓬勃发展。民族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如果能充分挖掘并推向市场,必然会带来民族文化产业以及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推动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从而吸引大量资金,缓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不足,吸引人才,提升城市竞争力,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民族文化又是文化产业的源泉,西部少数民族文化是丰富且独一无二的经济发展“软资源”,可多次重复开发利用,不断转换为现实生产力和产品。因此,一方面少数民族习俗与文化传统可以节约信息成本、规范行为;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是一种经济发展资源,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作为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非正式制度,其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同时,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共生互动效应,它们有互渗性和互制性,是一种互动与耦合的关系。
由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制度不完善、法制化进程缓慢等原因,都会导致正式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对经济的作用不能完全发挥出来或者由于路径依赖而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此外,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也非常大,而非正式制度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非正式制度在西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填补了正式制度的缺失。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的非正式制度也会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就要很好地发挥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和西部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都是非正式制度生存的土壤,尤其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中,非正式制度更是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对正式制度做到了很好的补充。由此可见,包括意识形态、伦理道德、、民族文化等的非正式制度都有独特的经济功能。所以,我们必须重视非正式制度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功能,而少数民族发展的实际也证实了非正式制度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我们更应该重视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功能,从而寻找一条适合于西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三联书店,1994.
党的十报告中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并将其提升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并强调了在当下思想多元的环境下,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也一再指出要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但是,一直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思想意识形态,在传播方式上主要依靠传统的纸媒、电视和广播进行传播,并未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这一强大的舆论宣传阵地。反观当前高校大学生,已经高度依赖网络媒体,几乎完全摒弃了传统媒体。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网络媒体必然成为最佳选择方式。只有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功能,才能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近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更是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为深入研究网络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和对策,重庆邮电大学郑洁教授等人所著的《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一书,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之一,重点研究了网络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面的相关问题,致力于探索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如何依靠网络媒体的优势,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者在构建全书的写作思路时,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分析了网络媒体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同时立足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和特点,剖析了网络媒体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现状,提出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且结合时代需求,对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具体方式、有效机制和网络媒体构建的途径,进行了探析和研究。从全书主要内容、行文思路及整体结构来看,该书主要有以下三点特征:
第一,逻辑严谨,分析有理有据。该书体现了非常强的问题意识,指出了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对网络媒体及社会价值观的解读,对文章所涉及到的“网络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基本概念进行了层层剖析,并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阐释了互联网技术的演变过程,论述和归纳了网络媒体的具体含义、基本类型和发展优势,并着重分析了网络传播的特征和功能。
第二,角度新颖,行文思路清晰。“网络媒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个概念本身属于不同的范畴,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作为抽象概念的意识形态,也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作者认识到网络媒体的发展前景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网络成为传播信息的新型载体,在不久必将成为舆论宣传的主流阵地。因此,他在写作时将两者完美融合,厘清了两者的概念,梳理它们的成长过程,试图寻找发展规律。并根据大量的调研数据,对两者发展的现状进行理性分析,对网络媒体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充分论述,指出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清晰的行文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