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实践活动总结

德育实践活动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实践活动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德育实践活动总结

德育实践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赖于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多尝试、多练习能使知识基础不断地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知识越多、越牢固,产生兴趣的可能性就越大,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深入,兴趣也就越来越浓。本学段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在“听、说、读、写”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课外活动。特将进行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活动。

如举行了“故事会”“演讲会”“朗诵会”“古诗背诵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课外读物的理解,培养学生流利讲普通话的能力。就形式来说,组织FLASH故事会,即边动画,边讲故事,把语言和具体形象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主要是以“环保”为话题);如开展“每日论坛”活动,让学生轮流上台演讲,内容不限,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当众表达的能力。

二、写作能力训练活动。

举行了“作文比赛”“课外读文”“剪报、辑报、办报”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还帮助学生巩固课内学习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如69班手抄报《语文小报》开辟字谜、文章病院、古诗欣赏、格言警句、优秀作文、读书方法等栏目。帮助学生丰富知识,提高分析、欣赏能力。

三、语文讲座活动。

用讲座的形式介绍一些有关的语文知识。举行了“语法讲座”、“标点趣话”、“阅读欣赏”、“怎样写话题作文”等活动。内容通俗、浅显,注意了趣味性,尽可能结合学生实际举例。

四、语文游艺活动。

举行了“成语接龙、给歇后语找尾巴、抓错别字俘虏”等活动。通过游艺活动为学生提供思维活动的材料,在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提供学生说话的机会,在有效的谈话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五、存在的问题:

德育实践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一)领导带头,以身作则是关键。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真学、真讲、真评、真改,广大党员跟着真学、真听、真懂;局党组成员及党支部委员带着党员学、讲给党员听、做给党员看,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党员的热情。局党组成员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带头参加各项活动,将自己置身于教育实践活动之中,时时处处发挥带头作用,做好示范引导,使广大党员群众深受教育和鼓舞,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和工作的主动性。

从目前来看,我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__党委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统筹推进的力度不够,对如何学习、实践、建制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得不深;二是对整改难度大、需要长时间解决的问题,可能会出现畏难情绪。虽然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结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局还将继续按照__党委要求,以继续强化整改和创新机制体制为重点,深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一)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张春贤书记再次强调,当前新疆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历史阶段,各族群众同“”的矛盾上升为突出问题,暴力恐怖活动成为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现实危害。我局党员干部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要牢固树立“维护稳定不分南北疆、不分重点非重点地区”、“没有与稳定无关的地区、无关的部门、无关的人”的思想,进一步严格落实,坚决查薄弱、堵漏洞、挖隐患、强管控,一环接着一环抓,一锤紧跟一锤敲,使各项维稳措施落地生根。加强“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加快援助项目建设,集中抓好扶贫帮困重点村的精准帮扶,把民生实事办实办好,做好维稳值班工作,不断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凝聚力。

(二)坚决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强调指出,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我们要把党建工作纳入整体工作通盘考虑,做到党建工作和住房和城乡建设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防止“一手抓、一手软”。建立党建工作问责机制,对思想不重视、工作不得力的该批评的要批评,该调整的要调整,对工作失职造成的严重后果的,要坚决追究责任。

(三)按照“四强”要求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张春贤书记反复强调,要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必须建设一支政治上强、能力上强、作风上强、心力上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可以说,“四强”要求为新疆新时期的干部画了一幅“标准像”。我局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四强”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刻以“四强”标准为镜子,看差距、找不足,严格要求自己,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把精力用在抓工作上。

德育实践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整合;应用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锻炼自主学习意识、积累数学知识活用经验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意识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或与其他同学们互相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和表现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的一种行为。这种学习方法建立在学生某种学习动机基础上,建立在学生把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的基础上,建立在学生具有意志坚强的信念的基础上。它是一个系统性的任务,需要每个学校的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去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规律,探寻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能够使广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意识,了解以及掌握学习的方法,并学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自主学习的表现

做好提前预习。自主学习的预习,是让学生独自获得基础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提前预习的提纲,例如,给学生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可以根据问题去探寻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在“学知识点是什么”以及“如何去学习”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提前预习时,让学生学会练成提纲,最后使得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学会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由此可见,课前预习对于自主学习是相当重要的。

二、自主学习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结合的表现

(一)教师要确定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每一节课,教师都要设定所要授予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程的授课时,要提前备好课,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分析制订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数学规律,形成一条自己的思路,让学生最终达成自己的理想目标。

(二)在小W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小组讨论

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设计小组讨论的自主学习形式,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课堂上的交流环节,让学生在学习课堂上做自己的主人,使学生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思考自己的学习过程,同时对班级里的其他同学的学习思路进行分析。这种合作学习给予每个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找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也使他们更加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比如,以前的老师在评讲小学数学试卷的选择题时,都只是老师在课堂上详细地分析,不管学生懂还是不懂,都得努力地听,学生的表现都很被动,在课堂上很容易走神。教师每次评讲试卷都花费大把的时间,这让老师和学生都觉得有点烦躁,没有耐心。然而,若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老师可以先给学生答案,让学生自己进行正确答案的校对,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之间互相交换自己的意见。这样,大部分数学题目学生都可以自己解决,老师只需要解决学生不懂的题目就好了。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是当今必须提倡的教育模式,这样才能够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小组分组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让学生在学习课堂上担任小老师,做自己的主人

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担任自己的小老师,把一部分数学题目分给学生自行解决,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得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理解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做题思路,有些学生的表现非常好,不仅说出他们的学习目标,还谈论他们存在的困惑以及在学习中做错的原因,让其他学生受益匪浅,教师可以从学生口中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然后抓好重点,调整教学方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的主人。

总而言之,自主学习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是当今所提倡的教育模式。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又可以调节教学课堂上的氛围,所以老师要加以重视,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德育实践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践意义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中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小学至高中的必修课。作为课改标志性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设置至今已有十余年,虽然我们的专家团队坚持不懈的摸索和探究,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念体系,但在基础教育现行阶段,推进这门课程实质是举步维艰。现结合古今中外教育家思想行为、国内外课程改革理念、先行试点学校的成功经验等,再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实践意义,以期望给各位坚守该课程的信念。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反应世界基础教育改革方向的课程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课程教学理论家布卢姆(Bloom.J.)开展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研究,提出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构建起著名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并对世界各国教学质量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产生深远的影响;2009年11月英国的《麦肯锡报告》强调,基础教育改革要致力于创造最佳的学习、卓越的教学、最优的教师,以实现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切实致力于英国国民的领导力、信息能力、共同操作能力、自主改进学习的能力等六大核心能力的形成。在研究21世纪的教育目标,日本定位为培养宽广胸怀与丰富的创造性能力,培养自主、自律精神,培养在国际事务中能干的日本人;韩国突出强调了自由、自主、自律精神,提出了“全人观念”,其内涵是:健康的人、独立的人、创造的人、道德的人。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一是强调国际意识教育;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三是回归生活,联系社会,突出学生主体需要;四是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这一趋势下,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中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该课程旨在培养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21世纪学校培养“顶尖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应对世界教育改革挑战的重要举措。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导方针》提出“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其要点是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决定。关于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特别强调了“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在我国,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责无旁贷。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是帮助我国课程由单一化走向综合化的有效途径

课程是育人的图纸,实施什么样的课程就能培养出具有什么样素质的人。追求课程的综合化,加强课程与学生经验的联系,打破各门课程的分割,使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是新课程的基本点。新课程改革推进了课程的综合化,新高考政策的出台更进一步表明了综合素养的重要性。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试图打破各门课程的分割,把语文、数学等各个学科分支领域的知识综合起来,用以解决生活中的若干实践问题,进而把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到综合素养。

四、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措施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形式出现的国家并不多。我国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是一门新的课程形态,更是一种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普适价值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中被定位为标志性课程,是针对现行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出的。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有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查阅资料、合作交流、实验、设计、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这些方式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实开展这门课程能够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五、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之核心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着眼于提高学生对社会、对自我的品德认知和观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积极的价值观,改变生活的态度,为学生的社会化成长服务,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引导学生体验和运用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信息能力、社会生存、动手操作等实践能力等。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发展学生的实践智慧,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突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激发、引导和培育,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六、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是国内外教育名校的课程特色

德育实践活动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媒介;语文课程;教学策略

媒介素养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目的的教育。

它旨在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通过这种教育,公民能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监察和改善传媒,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人。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教育实践,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有着深远的影响。多数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母语课程整合,既推进了母语课程的改革,也实现了媒介素养教育本身的目标,收到了双赢的效果。但在国内,将语文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整合的做法还不多,语文教学中即使有媒介素养教育的因子,教学重心也主要落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参照西方国家及台湾地区的理论与实践,笔者首先对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进行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学阶段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语文课程发展的内在要求华东师范大学的郭元祥教授指出:新的课程观应该是生成的、整合的、实践的课程观。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各门学科已不再是完全给定的和制度化的,而是动态的和可再创造的;它也不是单一的、分化的内容体系,而是强调多学科的整合,强调跨文化的交流;它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活动体系,教学活动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包含: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等联系起来,和实际的社会联系起来,书本上的知识同实际生活中的感受紧密结合,由生活、社会到书本,再由书本到更加丰富的生活和社会。

事实上,如果要使学生具备在现实生活及将来生活工作中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就不能回避媒介素养教育。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的能力,这些正是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程如果故步自封,忽略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就不可能弥补传统语文教育在学生现实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的缺失。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整合能使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着力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彰显语文课程的实用性。

(二)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语文素养内涵的应有之义语文课程中的媒介素养概念,可看作是媒介素养这个总体概念在语文课程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当代西方语文课程中的“读写能力”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会读文识字、口头交流,语文课程中的“文本”也已超越了书面语言范畴,如何解读视像符号,分析、评判媒介文本,如何针对特定受众、通过媒介文本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意图,这也成为语文课程组成部分。

媒介素养表现在语文课程中,是指以积极、批判、创造性的态度进行识读(具体表现为获取、分析以及评价印刷或电子媒体)和交流(具体表现为制作并印刷或电子媒体)的能力。

从课程标准看,目前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已经倾向于从如下6个维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言表达形式语文基本能力、口头语言、聆听能力、说话能力、书面语言、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视像语言、媒介识读能力、媒介制作能力、换而言之,一个具有现代语文素养的人,不仅要会听、会说、会读、会写,还要会看,会制作。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策略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的主阵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

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设计、选择课题、自行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虽在学科框架内开展,但它常常超越书本知识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引出问题并生发开去,让学生从知识世界(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进而在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之间自由徜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探究、表达”为单位组织课程编制模式,媒体素养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某些理念、教学方法不谋而合。媒体素养教育以媒体议题为切入点,教师培养学生对媒体的敏感度,并融入教学的思考策略,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主动的省思和认知,尊重学生的个别经验与阐释,在平等的论证过程中,澄清价值。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学科关联的角度设计媒介议题,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开展多个专题的媒介素养教育。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与教学方法国外几十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运用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同时为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1.基本理念:质疑与批判。媒介素养教育强调,要在媒介社会中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能够区分各种形式的媒介,并了解如何对其进行最基本的询问。随着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同时向公众报道国际事件的趋势日盛,人们需要知道如何查证信息,如何核实信息来源,并比较和对照同一信息的不同版本,从中发现偏见或政治控制的痕迹。对任何媒介信息我们都可以询问以下五个基本问题:

(1)谁制造了这个信息?为什么要制造这个信息?

(2)它用了什么技术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3)它代表了什么生活方式、价值和观点?

(4)别人与我对于这条信息的理解会有多大的不同?

(5)什么样的信息被剔除了?

如果将这一理念置于语文课程中,我们将会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内容。比如新闻体裁作品的教学,我们将不再停留在“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等知识的灌输上,而是要让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质疑这“构建的真实”。学生用新闻强调“用事实说话”,是否就意味着它是纯客观的?新闻中,事实与作者的观点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不同主题类别的新闻,是否对应着一些特别的“读法”?同一事实,往往有不同的报道,它们之间的差异何在,原因何在?新闻的价值和舆论导向体现在哪些方面,又通过哪些策略实现呢?此外,如何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报刊中快速、准确地提取与处理有用的信息?如果让学生自己来一则新闻,其目标受众是哪类人,又将提取哪些事实,运用何种结构形态,表达什么观点,达到什么目的?

2.教学方法(1)近距离分析。所谓近距离分析就是组织学生在反复多次阅读一个媒介文本(印刷或视听)的过程中,围绕一个特定主题,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深入剖析一种特定类型的媒介文本,师生共享“阅读”过程的公开化。近距离分析能让我们在转瞬即逝的媒介体验面前停下来,看清媒介信息是怎样被建构的。任何媒介信息都可以用来近距离分析,但商业信息如新闻报道、广告、照片、电影镜头等是比较好的选择,因为它们简短,有强有力的语言和图片、音乐和声音进行了合适包装。

比如围绕“广告的意义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研究主题,我们可以从“视角”切入,让学生近距离地分析文本。首先在播放这则电视广告,让学生意识到广告图像是通过镜头设置的一个特定的视角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在通过“镜头”观看。然后再将画面逐一分割,重新观看这个影像叙事,以试着了解意义是如何形成的。在画面的逐一解构中,让学生明白:在一个图像(或影像)的再现过程中,包括了:角色观看,中介者(摄影机)观看,观众观看。观众的观看是透过中介者进行的。中介者提供观众观看的视点(距离,角度)。视点决定了观看者的权力,欲望,认同。视点影响了我们对意义的想象和建构。

(2)媒介制作。媒介制作是指运用电影、电视、网络等信息技术和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编写报纸杂志、制作影片、电视节目或网页、多媒体课件、录制广播等来叙述、表达、沟通信息、思想和观点。比如让学生尝试影评创作并发送至个人博客;让学生根据时报上的新闻题材创作政治漫画;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受众类型创作广告词。也可以鼓励学生对现有的媒介产品修改、调换或加上讽刺和批判的解说词。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黄伟.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与教学设计[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