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八年级地理教学总结

八年级地理教学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八年级地理教学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八年级地理教学总结

八年级地理教学总结范文第1篇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大部分在初一没有学好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我们的学生在初一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初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难度较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地震”,火山,神州五号成功返回,台风事件等,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图片,标本,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地形剖面图、锋面雨的形成等。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大气污染,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如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小论文,野外考察,调查报告等。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不足之处

(1)过程与方法的结合有待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角色的分工应细化,特别是组内的弱者应真正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学生。

八年级地理教学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新课程;八年级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及其综合素质的发展。随着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在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认识到,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就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共同创新,切实促使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多维度、多元化、高效度创新。

1 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理念

1.1 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而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实现从关注“我们怎么教”,到关注“学生怎么学”的转变,杜绝“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强化与学生的情感共同、共同体验与共同分享,促使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健康发展。

1.2 交流促进成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为适应这一要求,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应强化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互动与交流分享彼此的心得、看法和体会,促使初中地理课堂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和谐的课堂交流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1.3 整合促进发展

地理是一门趣味性、启发性、创新性很强的科目,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材也逐渐变得更具开放性和启发性,这要求教师转变以往“教教材”的理念,转而采取“用教材教”的做法,从网络、书籍、报刊杂志中发掘教学资源,并创造性地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不再仅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基础知识,而是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发展。

2 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程序

八年级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应对课堂教学程序进行改革,构建更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程序。现结合八年级教学实践对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程序进行阐述:

2.1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引入

初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基于问题的课堂导入深受学生的欢迎,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着显著的效果。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的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第三节《民族》一课中,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你了解哪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等等,同学们积极思考和发言,对我国民族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实现了成功的课堂引入。

除了直接提问以外,教师还可运用情境教学法,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适当的教学资源巧妙设计教学情境,再由情境导出问题和导入课堂教学。例如,同样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其第二节《人口》教学中,教师可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些众多市民排队购物、上车、就医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进行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能够体现我国人口众多的场景,并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国目前有多少人口”、“生活中哪些场合常常出现人群拥挤的情况”、“我们接触到的哪些情境能够反映出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等等,同学们通过回想生活中的情境深切地体会到我国人口众多的事实,从而对关于我国人口的相关问题产生兴趣。

2.2 以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为主的课堂学习

以往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过分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在备课过程中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内容、每一个问题进行精心设计,甚至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如学生的质疑、争论等进行预设,导致教学过程中对课堂过分控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被完全调动起来。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教师应将课堂教学过程视为学生学习的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学习、如何获取和掌握知识。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自主探究能力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应将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作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一方面,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而由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掌握程度不同,对地理知识的获取、分析和探究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自主探究学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是具有着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的。为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同时为了向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教师应在备课过程中从网络、书籍、报刊杂志中广泛搜集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将其作为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搜集关于我国森林资源、水和水能资源、煤炭资源、石油资源等方面的新闻报道,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出来,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事实,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矛盾,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再由教师对其自主探究结果进行评价。

而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受知识面、思维深度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自主探究结果往往是片面的、不完善的,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思维量,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将自主探究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如上一个例子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再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最后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将小组成员的探索结果和学习心得进行简短的阐述。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倾听其他小组成员的观点而接触到了更多知识,课堂学习效率也得到显著提高。

2.3 多维度、多元化的评价与总结

学生将探讨出来的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了肯定,是对其今后学习的有效激励另一方面也使其将知识的结构予以合理的构建,将具体的知识整合到相应的知识体系中,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价值进行体验,并将学习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要实现有效的评价与总结,不但要对每堂课的教学与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更要分章节、分阶段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在激励学生不断学习、自主学习的同时,帮助学生理清理论知识框架,为其复习知识、预习新课和开展课外学习、自主探究活动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方法。

八年级地理课程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其内容均为中国地理,上册涉及疆域、人口、民族、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问题,下册涉及地理差异、省级区域、省内区域、跨省区域以及中国走向世界的发展前景与对策等相关问题,可见每册不同章节之间的知识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对此,教师应强化对阶段学习成果的归纳、总结和评价,例如,在学习完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后,教师可在课堂中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分布特点与我国地形与地势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一问题既考查到了学生对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察到了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规律的掌握情况,将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使其对第二章和第三章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教师可借此机会,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对同学们对这两章课程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和提升学习地理课程的自信心,评价环节应以肯定和鼓励为主,避免过分批评学生。

3 总结:综上所述,要做好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工作,就要结合教学实际对采取多维度的教学创新模式,不但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程序,更要积极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闫长存.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2,2(11):81-82

[2] 吴国林.提高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效益的实践与思考[J].文理导航.2012(34):95

[3] 张品清.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1):83

[4] 李雪荣.强化教学设计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下旬).2013(1):81-82

八年级地理教学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现状;策略;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责任感;先学后教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中学里,特别是像我们这些贫困山村的学校,严重缺乏教具及其他相关的辅助教学设备的地理课,要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局限,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呢?随着近几年中考政策的改变,地理经历了非中考科目――中考科目――非中考科目――中考科目的艰辛历程。

农村中学地理课地位的低下,又直接影响到乡村居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这与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宗旨相差甚远。即使有的升入高中,也明显暴露出对地理知识的贫乏,甚至连地理基本常识都不会,导致初高中知识不能很好地衔接,高中教师在教学时还要花时间、精力去帮助补习初中的一些知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增加了报告中学习的难度,也使部分学生对地理“望而却步”。

这样的问题亟待解决,笔者就此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正确的对待地理学科

地理,是一门科学性地理学科,所学知识是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知识,不是“副科”。教师的思想要转变,并且通过地理教学过程改变学生对地理的看法。我认为:学科知识的传授重在于教师,要想改变现状,必须有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地理教师队伍,地理的教学才会有所保证,学生才有机会成为地理学习的主体。

首先是教师配置,能确保地理教学的正常开展,不少的乡村学校根本没有专门教地理的教师,平时不开课,只有中考前的最后一学期才上课。八年级、九年级的期末考试,试卷发下去之后,教师就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学生直接抄在试卷上,分数是直接写在试卷上的。分数只是应付检查,但这种行为让学生形成了地理不用学的假象,一直会影响到高中学习地理的态度。

此外,地理教师要增强责任心。现在许多乡镇一级的地理教师非常不稳定,每个学期都可能发生变动,常常是一些不能胜任某些科目时临时负责地理教学;还有的一些教师的工作量不够,增加几节地理课凑数;有的是没有地理专业教师,临时抓一些“老弱病残”的教师,给予适当的照顾。每到学年结束,教师对下学期教什么,心中没底,在假期不能做一些准备,开学仓促上马。因此,教师也就不可能把精力放在地理教学上,不愿意下功夫,有的乡镇学校虽固定几个教师上课,但由于教师没有学过地理专业,地理教学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因此,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科学性错误及不规范的语言,就不足为怪了。

教师的业务素质在教学工作中会得到不断的提高,同时还需要及时进行教研活动,教师之间的讨论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多角度理解知识,从简单的切口入手,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究地理原理。每周定时开展备课组活动和教研活动,充分发挥科研活动传、帮、带的作用,教师相互学习。地理教师的进步,源于教师的责任心。在地理教师缺乏的乡镇中学需要这样的地理教师,不计较所谓的学科地位,热爱地理教学,以自己的热诚带动学生,感染学生。这样,地理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才会逐渐提高。

二、先学后教:寻找生活中的地理,将地理融入生活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带着学习的心态,利用所学透彻地理解本课时的知识点,再尝试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理解,讲解的时候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授业,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接受。

地理的综合性学科特性,让不少教师摸不着头脑,大部分初登地理教师讲台的同仁们,认为地理就是一门文科性学科。上课的时候拿着厚厚讲稿上课,非常辛苦的写板书,写了一板又一板,并让学生抄写下来背,学生认真背下来之后,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一学期下来,对地理的学习还是不得要领,逐渐萌生了厌烦情绪。

我凭自己的教学得失来看,地理的教学要与生活相融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如:七年级上学期的经纬网知识,这是让众多教师头痛,也是让学生对地理产生恐惧心理的知识。讲解这些知识的季节刚好是秋季,到处都是橘子。笔者将橘子带进课堂,首先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利用橘瓣形象的讲解经线,并在完整的橘皮画上纬线,经纬线的特点就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还可以重现生活场景,讲解地理原理。如:骑自行车上坡时,同学们会怎样?走“S”形!等高线地形图中公路选线的原理即基于此。

在新课程教学中还需融入我们身边的地理――乡土地理,这在中考范围中也有体现,可以带一些当地的植被、土壤到教室,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记忆中找到本土的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相结合。

三、利用学习地理的基本工具――地图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运用地图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因此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课本中的地图。地图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地理地图、示意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地图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利用好地图,对学生理解、记忆课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利用好地图尤为重要。关键是把握图中信息。如东南亚景观图,我们应该能找出当地典型的植被,当地的建筑风格,或是农产品,课本的图片都是彩图,视觉效果非常好。

八年级地理教学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土文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渗透

铜梁区荣获“2014中国最具文化魅力城区”称号。铜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除了最具代表的龙文化,铜梁还有安居古城文化、龙灯文化、木匾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等。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可有助于学生传承文化、科学认识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将“铜梁龙文化”融入“居民与聚落”教学

“居民与聚落”教学中,可插入对铜梁龙的介绍:铜梁龙始于隋唐,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代,发展经过了稻草龙、火龙、正龙、肉龙几个阶段,铜梁龙舞系流传于重庆市铜梁区境内的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集民间舞蹈、音乐、美术、手工艺品为一体的舞蹈艺术形式,铜梁龙文化遗产主要传承方式是铜梁龙舞和铜梁龙灯舞,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火龙(如图1)与火密不可分,它是龙与火的舞蹈。然后展现一幅幅铜梁龙的精美图片,播放铜梁龙灯舞和铜梁火龙视频。奉献给学生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立体画面,给他们以强烈的感观刺激和心灵震撼。

“居民与聚落”中讲到了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的知识。课本展现的是意大利威尼斯城、云南的丽江古城等世界文化遗产。这些都是物质文化遗产,课本中提及较多,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学中容易忽略。这是把铜梁龙文化融入到教学的绝佳时机。这样,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

二、将“安居古城文化”融入“北京”教学

笔者在教学“北京”时可讲到她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文化。之后,把安居古城(如图2)文化融入到教学中。第一步,把学生分成三组;第二步,每组分配不同任务;第三步,进行任务展示。

其中,第一组学生用地图展示安居镇的地理位置:与铜梁县城的位置关系;交通位置关系,包括公路和水运。第二组学生收集有关安居古镇的文字资料,是一座古老的小镇,有1500年的历史。安居镇自古便有“安居依山为城,负龙门,控铁马,仰接遂普,俯瞰巴渝,涪江历千里而入境。”的说法。安居古镇背依俊秀的山脉,北临平静而悠远的涪江、琼江,乌木溪穿镇而过,使古镇位于山与水构成的整体环境中。2008年12月,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三组学生展示古镇图片或视频。包括古镇鸟瞰图、城墙、街道、宫庙、民居、宗祠,以民风、民俗为特色,以龙舟、龙灯、木雕、石刻、竹器编制为代表的社会风情等图片。或者播放安居古城的宣传片。这样,可将安居古城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融入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的地理教学中。

三、将传统民居“穿斗房”融入“黄土高原”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教学“黄土高原”时,可把学生分成“一小组两大组”。“ 一小组”的组员由班级中摄影兴趣小组同学组成,负责对街道旧式建筑进行摄影(镇上的旧式建筑几乎都是明清时代保留下来的穿斗房);其余同学分成两大组负责收集铜梁气候特征、穿斗房这一传统民居分布的区域、构筑特点等资料。

教师教学“黄土高原”时提到“窑洞”之后,由“一小组”的同学展示摄影作品,并简单介绍构筑类型及特点。另两大组的同学呈现收集的资料。

资料一:铜梁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降雨较多,年降水900~1200毫米左右。

将黄土高原上的传统民居窑洞过渡到“穿斗房”(如图3)。可采用图表对比两种住宅构筑类型。最后教师总结: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建筑多为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这种建筑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将身边的地理资源融入到地理教学中。

四、将“铜梁乡村文化旅游”融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旅游业”教学

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要求学生掌握水乡的特色与旅游。本区有许多著名的旅游资源,如杭州西湖、苏州园林、古镇周庄等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之一。正是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课本上都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我们身边的文化特色旅游又如何?通过教师地图展示、学生资料展示、教师总结。学生对本土文化将有深层次认识。

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堂上展示铜梁旅游地图,同时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资料:经过近年来的实践,铜梁如今出现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一城三区五朵花。“一城”即安居古城;“三区”即小北海旅游度假区、巴岳山玄天湖度假区和新城核心区;“五朵花”即西部爱情庄园(玫瑰园)、爱莲湖湿地公园(荷花园)、金梅印象腊梅园、西部桂花博览园、天香牡丹园。教师总结:自然资源,铜梁缺少大山大水等资源禀赋,但文化才是旅游业的“根”与“魂”。铜梁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如今是一个文化引领旅游发展的新时代。现在的旅游消费主流客群已经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他们需要身临其境地体验不同区域文化差异带来的感受,特别是不同背景的文化给消费者带来深刻的旅游印象。为此,文化底蕴丰厚的旅游区往往容易受到游客的青睐。旅游想要发展,就需要紧跟消费者的脚步,融入文化元素,这也是一种大众消费需求。铜梁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如果将文化和旅游两者融合,便能产生“1+1>2”的效应。

参考文献:

[1] 杨劲椿.浅谈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课程教育研究》.2014(21):145-145.

[2] 高小康.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2009(1):2-8.

八年级地理教学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4

在国家教学大纲及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要求在初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各个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其具有资源共享和自主探索的优点,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通过该技术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学习兴趣的激发

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改变传统呆板枯燥的教学模式,将地理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传统的无声无味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如在关于八年级地理课程中有关《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这一节内容的准备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香港或者其它城市最繁华地段的交通作为切入点,将学生引入到该课堂的学习中去。这样的视频画面具有动听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很容易将学生的兴趣吸引过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集中于课堂的教学中。在该视频播放结束之后,教师就刚才的视频画面作为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该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如此繁华的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交通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有关该问题的回答中,学生自然的会想到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交通的重要性。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熟练的掌握知识。所以说,在现代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使用多媒体技术不断的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化难为简,强调重点

在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地理知识因其时空跨度较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理知识和规律掌握的难度,学生在单纯的文字介绍和描述中很难做到对地理知识和规律的掌握。所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简单的演示将地理知识结合进去,能够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地理知识及其概念。比如,在有关《我国四大地理区域》课程的准备过程中,教师将我国四个不同区域中的各个方面:气候状况、地理位置、矿产资源、经济水平、人口组成以及城市发展情况等一一介绍,从而使该内容的学习由难到易、化繁为简,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该节课内容学习的难点。在有关“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将它们依照不同作物的种植类型将其分为不同的图形,教师在内容的讲述中要逐一介绍,这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三、培养学生读图及判读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能力

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与地理读图能力的提高有着紧密联系,读图能力的培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能够培养学生通过图形进行地理知识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并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用图和制图技能。如在有关中东的介绍中,使用闪烁技术突出“五海三洲”,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地理教学过程中内容繁杂、不能突出重点的弊端,在石油分布的介绍过程中,同样可用闪烁突出不同重要石油分布地,如波斯湾、伊拉克等,这将会使学生很容易的掌握到地理时空的分布,提高其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现代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各项先进技术如动画模拟、音频等实现内容的转换,将传统的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成具有吸引力的动态内容,从而使学生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思维的不断发展。比如在关于八年级地理课本中《河流和湖泊》内容的讲述中,在涉及到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原因时,教师可以通过影片的播放来讲述黄河中水土流失的严重,从而使学生了解到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黄河要经过黄土高原,其土质较疏松并且在黄河上游有大量植被遭到人为的破坏,从而将黄河变成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在黄土高原的末端,黄河进入下游的地段,在该地段河道加宽,使得水中的泥沙沉积下来,从而导致“地上河”的形成。紧接着,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思考黄河下游为什么支流很少并且面积狭小的原因。通过直观读图法与视频教学法的结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语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的很多抽象的以及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进行转化,使这些知识在多媒体中通过图像和声音以及其它的技术展示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