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1

目的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预防、控制、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和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

3

法律依据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3.2《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

3.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3.4《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3.5《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

3.6《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

3013-2008)

4

职责

4.1安全科是职业健康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宣传贯彻国家相关法规,制定职业卫生制度,组织识别有毒作业场所,检查职业卫生管理情况,组织职业卫生作业场所监测,建立职业卫生健康档案。

4.2财务科负责职业健康体检、职业危害作业场所检测、职业健康防护用品及设施以及其他防治费用的落实。

5

术语

5.1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5.2工作场所(workplace):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全部地点。

5.3职业病危害: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5.4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它职业有害因素。

5.4.1化学性因素:生产过程中产生,并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化学物质,或较长时间悬浮在生产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如:甲醛、氰化物,滑石尘、电焊烟尘。

5.4.2物理性因素:高温,低温(冷库作业),噪声,振动,电离辐射(X射线),非电离辐射(电焊、氩弧焊时产生的紫外线)。

5.4.3生物性因素:指细菌、寄生虫或病毒所引起的与职业有关的某些疾病。如畜产品加工工人的职业性炭疽,森林工作者的职业性森林脑炎等。

5.4.4其他有害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环境污染因素等。

6

控制程序

6.1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

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分为十类:粉尘类、放射性物质类、化学物质类、物质因素类、生物因素类、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病的危害因素、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其他职业其他职业危害因素等。

安全科按上述十类危害因素组织对作业场所中所有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识别,确定职业危害因素。

6.2职业危害的防护

6.2.1新、改、扩项目职业卫生管理必须执行“三同时”原则。

6.2.2

在进行新、改、扩建项目时,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从业人员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逐步代替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对采用的技术、工艺、材料应当熟知其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并告知从业人员,不得隐瞒。

6.2.3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应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职业卫生验收手续。

6.2.4安全科负责确定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点,组织监督公司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分级管理。

6.2.5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包括:现有装置、生产设施更新、改造、检修的检测;事故的检测;新建、改建、扩建及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等建设项目竣工前后验收的监测等。

6.2.6厂区设置公告栏,公布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等。

6.2.7产生职业危害的岗位或设备装置应设置职业危害告知牌和警示标识,提高员工职业健康安全意识。

6.3职业危害作业人员的管理

6.3.1公司和从业人员签定劳动合同时应当告知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等。

6.3.2对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人员,须组织其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从业人员。

6.3.3定期组织有毒有害作业场所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建立职业健康档案。

6.3.4对疑似职业病病人应当及时安排其进行诊断,并暂时调离原工作岗位。

6.4作业场所管理

6.3.1加强对工艺设备的管理,对易产生泄漏的设备、管线、阀门等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杜绝或减少跑、冒、滴、漏。

6.3.2在生产活动中,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或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和材料。

6.3.3生产岗位职工从事有毒有害作业时,必须按规定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严禁使用不明性能的物料、试剂和仪器设备,严禁用有毒有害溶剂洗手和冲洗作业场所。

6.3.4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劳动防护用品,由使用单位按要求定期检查和校验,并有记录,保证设施随时处于正常状态。

6.3.5定期组织、联系有资质的监测单位的对职业危害作业场所进行监测,并存入职业卫生档案。

6.3.6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如实地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职业危害项目申报。

7

相关文件/记录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一、从业人员应保持良好个人卫生,操作时应穿戴清洁的工作服、工作帽,头发不得外露,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佩带饰物。专间操作人员还应戴口罩。每名从业人员至少配备2套工作服。

二、从业人员操作前手部应洗净,操作时应保持清洁。接触直接入口食品时,手部还应进行消毒。

三、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操作人员在有下列情形时应洗手:1、处理食物前;2、上厕所后;3、处理生食物后;4、处理弄污的设备或饮食用具后;5、咳嗽、打喷嚏或擤鼻子后;6、处理动物或废物后;7、触摸耳朵、鼻子、头发、口腔或身体其他部位后;8、从事任何可能会污染双手的活动(如处理货项、执行清洁任务)后。

四、非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操作人员,在有下列情形时应洗手:1、开始工作前;2、上厕所后;3、处理弄污的设备或饮食用具后;4、咳嗽、打喷嚏或擤鼻子后;5、处理动物或废物后;6、从事任何(其他)可能会污染双手的活动后。

五、专间操作人员进入专间时应再次更换专间内专用工作衣帽并佩戴口罩,操作前双手严格进行清洗消毒,操作中应适时地消毒双手。不得穿戴专间工作衣帽从事与专间内操作无关的工作。

六、工作服应定期更换,保持清洁。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从业人员的工作服应每天更换。

个人衣物及私人物品不得带入食品处理区。

七、不得在食品处理区内吸烟、饮食或从事其它可能污染食品的行为。

八、进入食品处理区的非加工操作人员,应符合现场操作人员卫生要求。

九、所有从业人员上班时间必须统一着单位配发的工作服。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工作服式样。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职业价值观 探析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254-01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形势也在不断的变化中,因此,只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适应了社会形势的改变,才能使大学生顺利实现择业就业,进而巩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最终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能否适应社会形势的改变,同时也影响到我国实现人才竞争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意义。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们他有普通大学生所共有的特性,还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本文将仔细分析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行为,阐述独立学院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的途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其它学科理论的融合,增强思想政汉教育理论对当代社会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指导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 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实行扩招政策,一系列的经济制度的变革加上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深刻变革,使正处在青年时期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就业观念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全国大学生思想价值观有较为显著变化。本文以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我校学生进行广泛调查分析,并对他们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正确认识自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积极地适应社会,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而找到人生坐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该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大学生价值观的深入分析与研究,步骤如下。

1 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理解;

通过最近几年的一些研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材料可以总结出,他们抱着极高的职业热情迎接未来,他们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职业不仅是个人的需求更是社会的需要,是展现个人自身和社会价值的重要平台,同时能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统一。但是,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主观因素又要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价值判断。大学生在择业时除了注重自我价值实现也关注经济利益,他们在择业时的标准更加理性和务实。当代价值观念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使大学生职业评价方面也出现一些矛盾。当下国家大力鼓励自主创业,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女,他们怕吃苦想稳定使得他们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不是很多。但随着经济大环境以及投资环境良好等形式的影响大学生自助创业必将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发展的新形势。可是毕竟从小的生活环境以及家庭对大学生的呵护致使他们在社会责任感方面有所偏颇,缺乏良好的职业素质只会偏重于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

2 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和材料分析;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新生事物,不同的特点和性质使我们很容易把他与公立学校区别开来,这样也致使独立学院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环境、差异的学习任务、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等,受以上多种因素影响,独立学院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其独特性。兴趣、爱好是大学生们选择职业的基础,未来的发展空间是他们选择职业的重要条件,缺乏足够的择业经验、缺少充分知识储备,以及不能清楚的认识自我,往往会使的大学生们在选择职业时力不从心。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大学生没有掌握得当的方法,这也会是导致独立学院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进行错误的判断,这也使得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们由过去的理想主义变为如今的现实主义。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现如今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们高收入是他们选择职业的首要必备考虑条件。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过去的大学生们希望得到有较高社会地位和较好职业声望的工作,现如今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那种传统的职业价值观正逐步向经济实用型转变,把对前途和成材的长远期盼转化为对工资收入、住房、发展机会等具体条件的要求。在选择工作就业时,他们大学生就更功利化更实用化,他们就会只看中职业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职业的理想价值;在就业的选择上则把择业范围定在都市或大机关、大单位;在职业的取向上,不仅要选城市、选职业、选单位,而且要讲条件、讲福利、讲待遇。

3 根椐调查材料分析,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指导。

当今社会生活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形态,简单的象牙塔式的学习生活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的大学生们了。他们冲破了学校的束缚,积极参与到学校外的各项活动中,这使他们认识到了真正的社会生活,丰富了阅历,丰富了的知识。然而,社会不仅是多元化的更是复杂化的,社会正能量带给他们营养,社会负面因素也是他们受到冲击,进而带给他们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此,作为老师的我们该怎样引导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让学生学会准确的观察问题、正确的分析问题和无误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找到个人同集体、社会的契合点,这是新形势下提出的严峻课题。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和背景普遍较好,个体差异大,“问题学生”也逐渐增多。

独立学院是教育大众化的必然产物,最近十年他经历了的飞速发展的阶段,他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争强优秀的生源,较高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是独立学院与其他学校竞争的重要基础。对于学生个人而言,大学四年的学习为的不只是一份可以谋生的工作,而是能够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职业或事业。因此,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才能使他们合理的规划四年的学习生活、憧憬美好的未来,才能使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就业竞争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当他们步入职场,可以使自如面对竞争,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最终迈入成功的大门。

独立学院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通过讲授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还要是学生们在不同阶段设立不同的奋斗目标;正确的认识自我,科学地合理的计划自己的大学生涯。总之,我们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还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构建完备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化、专家化、专门化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有效地对学生实施职业指导和生涯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利用学校各种资源,搭建有利于学生成才的各类平台,将个人、学校、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独特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林.基于企业需求的独立学院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体系研究[D].浙江杭州: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设置;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74-03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本文选择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专业的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填式调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课程设置的看法。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专业本科生一共4个年级,向在读本科生和已经毕业的两届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10份,回收率70%,回收有效问卷208份,有效回收率99%。调查对象中,男生58人,女生150人,分别占总数的27.88%和72.12%。2010级、2011级、2012级、2013级、2014级、2015级分别是16人、18人、59人、46人、44人、25人。

2.调查方法及内容。发放调查问卷,汇总调查信息。调查内容包含以下三部分:①调查对象对本科课程编排的整体评价。②学生对课程体系设置、结构顺序及教学内容安排的满意度。③对于课程具体内容的改进意见。

3.资料数据处理。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采集的调查数据以Excel建立数据库,再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4.问卷信度和效度。本次调查的信度Cronbach α=0.936,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一般量表的信度标准。

二、结果与分析

1.课程设置总体状况及存在的问题。①课程设置总体满意度。通过Likert 5级标度法,对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的效果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从综合得分情况来看,同学对于现行课程设置满意程度方面,得分为2.87±0.64分(x±Sx);在对课程安排顺序的合理性方面,得分为2.73±0.66分;对现行课程开设必要性的认知方面,得分为3.25±0.64分;感觉该专业开设的课程对就业的帮助程度方面得分为3.09±0.71。各项得分距离效果非常好的5分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这说明我校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本科课程仍需要进一步改进。虽然该专业课程设置满足学校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但调查结果表明,同学们认为专业课程结构体系设置和顺序安排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尚不能彻底满足广大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专业同学的实际需要与需求,课程设置的实用性、适用性和适应性有待改进。②影响课程设置总体满意度的诸多因素。使用spss做多元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显著性P=0.0000.4),分析年级、性别、课程对就业的帮助,对人才培养计划的了解,对课程开设必要性的认知,对课程安排顺序合理性的认同诸多因素在课程设置满意度上的影响,可以看出,性别(显著性P=0.026

2.课程编排顺序的调整。统计数据显示,多数同学认为大一和大二课程安排时间不紧凑,大三、大四专业课课时紧张,尤其大四学年为准备工作、实习、考研、公务员考试等会占据大部分个人时间和精力,影响专业课程学习,学习效果不佳,不利于专业培养,故希望将大部分专业课程提前至大一、大二和大三三个学年集中完成。大四只保留公文写作课程和实践与实习部分,这表明同学们希望在较低年级时就接触管理学原理类课程和核心课程。

3.课时调整情况。①政治素养与公共基础课程。调查显示39.9%的同学认为公共基础和政治素养课时可适当减少,这主要是由于这类课程在大一、大二期间占用较多的正常日课时间,大家疲于应付,造成很多重头专业课为此延后或压缩课时,同学们因此对这类课程认可度较低。②医学类课程。各类型医学课程增减各不相同,42.31%的同学认为西医类医学专业课程需要减少,38.46%认为中医类医学专业课程时长不需要改变,73.56%认为公共卫生类医学专业课程需要适量增加。③管理类课程。数据表明,75%的同学认为管理类课程需要增加课时;不仅管理必修课课时需要增加,60.58%的同学希望增设管理类选修课程;40.8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需要增加医院行政和科研部门的见习、实践课程,这主要是由于学校安排的见习课程只涉及医学理论的学习和很少量课时的临床现场学习,没有行政管理的见习与实践。管理实践课时较少,导致管理学知识只有广度,缺乏深度,管理学基本原理、方法的掌握和管理思维的培养会受到相应限制。大部分同学认为实践教学课时安排占总课时30~35%合适。

4.男女同学课程需求情况不同。例如策划分析实践能力课程的需求,男女生的应答百分比分别为77.59%和59.33%,X2=6.08 P=0.014

5.考试形式的讨论。哪种考试方式能够真实检验并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这一问题,65.38%选择半开半闭,记忆性与知识应用性问题各占一部分;45.19%的人选择小组讨论、汇报作业形式;21.63%选择撰写论文方式。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而突击学习,为考而学,比较应付,课本知识学过便忘,知识掌握并不扎实。这从侧面反映出我们的考试模式僵化而缺乏灵活,需要变革创新。

三、讨论与建议

1.大一开设专业核心课程,重视专业宣传讲座,调整课程顺序。为了增强学生对该专业的深入理解与重视,激发其专业兴趣,引导其深入思考学科问题,进而改善教学效果,不能仅局限于学生入学前的专业宣传介绍,更应该注重在大一、大二期间组织经常性的专业讲座,而且建议在低年级就开展核心专业课程学习,让同学们真正了解专业的定位和特色,从内心接受并认可所学专业。同时建议学校参考此次调查数据信息及分析结果,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对课程的时间安排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将部分专业课程的安排提前。

2.实行政治素养和公共基础课程的“学分制”教学模式。虽然同学们希望减少政治素养和公共基础课程,但众所周知,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在素质的诸多方面,良好的政治素养无疑是最重要的。因此,应该借鉴综合类大学的成功经验,逐步推行政治素养和公共基础课程“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此种模式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学生通过教务网选课系统自行选择、安排每个学期需要学习的政治素养和公共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大多在晚上或者周末开设,不占用正常的日课时间,而且修满学分就可以结束此类必修课程的学习,没有年限的规定,自由度和灵活度较高,可以改变学年学分制既局限于年限,又局限于学分的特点。

3.增加医学课程种类与学时,整编医学课程教材,充分利用小学期。虽然调查显示同学们认为中医类医学课程不需改变课时,西医类医学课程需要缩减课时,但医学知识的掌握与公共卫生管理发展趋势并不相矛盾,了解掌握医疗过程的规律是展开有效管理的基础与前提。医学知识的积累对卫生管理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当根据卫管专业培养的需要适当增加医学课程门类及学时的设置比例,医学单科与概论课程相结合,并为满足同学们的需要增设医学实验课,以提高学生的医学知识储备。医学课程教材也有待进一步精编。医学学科覆盖面广,内容繁杂,系统性、连贯性强,无论是将诊断、内科、外科等学科整合为临床医学概论,还是将中基、中诊、中药、方剂等整合为中医学基础概论都是高度融合,都需要科学合理编排,而不是各学科章节的简单叠加。[1]教材应针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医学学习基础,深入浅出,易于接受,系统连贯。该专业的医学课程教学团队来自不同的教研室,授课缺乏协作,内容衔接性不高,效果不理想,故需要设置独立的医学概论教研室,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团队专门化。[2]公共卫生类课程的增加既能够为考取公共卫生医学研究生的同学提供知识准备,也满足了医疗管理的多元化视角要求,故公共卫生类医学课程可以在小学期、暑期课程中开设,或增设该类型课程的选修课。

4.全方位提供管理学课程的比重与地位,重视实践。管理学课程是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管理知识在该专业的知识结构中举足轻重,应当增大管理课程的比重,并充分体现“医学背景基础上的管理人才”的专业特点与优势。[3]另外,我院设置的实践课时在25%左右,但在美国,卫生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占到专业教育的一半以上时间。实践观摩见习教学能够让学生体会和认识公共卫生管理的专业特点与社会实际,提高管理理论的掌握度,故应适当增加公共卫生管理实践教学时间。实习方面,中医类院校对于该专业的重视程度也不如中医、中药等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希望学校要加强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学校与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社保机构、商业保险公司等加强合作关系,开展专门针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进行的实习前培训,制定灵活、有针对性的实习方案,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见习与临床医学专业的见习真正区分开来,培养在实习中处理问题、沟通社交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人才培养上提出更明确要求,共同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4]

5.增设工具类课程。调查、统计分析与文献检索的相关课程是该专业学生胜任卫生领域相关工作的必备技能,当前医疗卫生管理相关工作的工作性质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检索、资料分析、组织调查、写作研究的能力,我校开展的工具性课程相对较少。工具性学科应适量多开设一些工具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培养好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6.增设就业需求课程、多元考核。男女同学课程需求情况不同,所以课程的制定应根据同学们的具体需求,兼顾全局。可以通过开设更多种类的利于就业与职场的选修课,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人生职场就业计划,选择对自己就业意向有利的课,相应地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学习和教学成果,加强对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真正理解式学习,要采取多元化方式综合考量模式对选修与必修课进行考察,以杜绝目前以应试型为主,不利于综合素养发展的考核。

最后,学校应该及时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课程学习状况及课程安排满意度进行调查,了解同学们的真实想法,做好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紧密接轨,考虑以市场为导向来设置课程,不断研究社会、企业及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要求的动态变化,改善提高教学质量。[5]

参考文献:

[1]冯珊珊,王碧华,周梅.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9):101-103.

[2]陈沛军,李娟,林春莹,李雪果,庞震苗.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学课程学习现况调查[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4):33-34.

[3]于红典,何军,王凤鸣,李晓庆,吴少平,夏保京.川渝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析及建议[J].重庆医学,2014,43(4):508-512.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一、抓好企业调查摸底和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

1、抓好企业调查摸底工作。全面摸清我县企业数量,行业分布、接触危害人数等底数,建立企业职业病危害情况数据库。

2、加强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管理工作。加强职业卫生基础管理工作建设,规范安全监管部门和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管理台账,全年建立职业卫生基础建设管理台账的企业至少达3家。

二、落实企业职业卫生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全面开展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1、企业要设置专门的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落实人员,完善内部培训,监测、体检、建设项目“三同时”评价等管理制度,落实职业卫生管理责任。

2、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安监总局47号令《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要求,加强职业危害现场管理。重点内容一是要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安全健康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应急救援措施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并在易产生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设置警示标识和说明。二是要建立危险行业职业危害日常监测制度,及时发现并掌握职业危害动态,应急处置各类职业危害事件。三是要建立企业职业危害监督管理制度,有效督促劳动防护用品正确佩戴和使用,确保工程防护设施正常维护和运行。

3、企业要加强企业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工作。一是要建立企业职业卫生档案,做到一企一档;二是要建立企业员工个人监护健康监护档案,做到一人一档。职业卫生档案分为两种形式,即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

4、要全面落实《企业职业卫生监督检查表》制度。要严格按照检查表的内容和要求,定期和不定期开展企业职业卫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遇有重大职业卫生隐患应按规定上报当地安监部门。

三、加强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工作

在前期职业病危害摸底调查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领域)和企业,开展职业卫生监督执法检查,督促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总局《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规范》和《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公告六条规定》要求,在工作场所规范设置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职业病危害警示告知制度;落实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在存在粉尘、毒物重点工序、岗位设置集中或局部抽风除尘(排毒)设施,并保证设施正常运转;为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从业人员配备符合要求的口罩、耳塞、防护服、手套以及防毒面具等防护用品,并督促其正确佩戴使用。严厉打击职业卫生违法行为,严肃查处职业病危害事故,督促、指导用人单位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采取工程技术、个体防护、综合治理等措施,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

四、加强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