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能力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尤其是信息技术走入课堂教学之后,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和重视。因此,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意义

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信息技术使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转变成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原来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知识建构者,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

2.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更全面,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强,形成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3.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等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乐趣,丰富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1.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师要能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或者工具,无论图像、声音还是视频都有着直观的、形象的启迪思维的作用,是起着简单的文字和简笔画所达不到的效果。因此,作为课堂设计者的教师,要能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才能把信息技术成功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构建出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要能熟练地掌握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师在设计一节课程之前,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然后才能围绕这些问题,指导学生去查找和搜集信息,再把搜集到的信息整理加工成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内容。但是,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参与和指导学生,要真正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启迪作用,而不是花拳绣腿的观赏性。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多学科、全方位的融合,它将运用于所有的学科教学中

信息技术是综合技术,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也必将对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产生相应的影响。往往我们只重视在语文、数学、理化等主要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而忽视了在科学、艺术、音乐、美术课等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而恰恰就是这些“小”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所有的学科教学都将融入信息技术课之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力培养

前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运用当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本人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探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 21世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换句话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① 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② 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③ 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④ 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⑤ 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⑥ 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眼,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二、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3. 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5. 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尤其互联网)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Learn about IT)。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

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课程整合理念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Learn from IT)。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

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整个教学的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Learn with IT)。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一般的研究型课程的程序如下图。

四、三种整合模式的区别和实践

三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模式的课程设计,都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甚至,有时候,三种模式可以利用同一个任务进行驱动,使我们从表象上不能马上就区分出它属于哪一类课程。但是,由于三种模式的课程定位不同,导致相应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学生所需的必备技能等都不一样。

> 下面,我们就以“羊城八景”(要求学生用Word或PowerPoint完成作品)作为相同的整合任务,举例说明三种模式的区别。

模式 课程定位 教学目标 学生必备技能 课前准备 评价重点

模式一 信息技术课程 1.从互联网下载资料。

2.引用网页上的图片、文字资料。

3.信息加工、整理的能力。 1.基本写作技能。

2.从网络上查找资料的能力。

3.PowerPoint或Word的使用。 教师提供有关搜索引擎的网站。 作品内容与学习目标相吻合,布局设计精美,有自己的风格。

模式二 语文(作文课) 1.懂得围绕要表达的意思选材、剪裁。

2.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安排材料。

3.根据所选材料组织成文,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连贯。 1.会浏览网页。

2.Word的使用。

3.会清楚通顺、流畅地表达内容。 教师提供“羊城八景”网页。 1.文章的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2.观察仔细,思路开阔,内容具体。

3.组织材料地能力。

模式三 研究型课程 1.在任务引导下,利用各种资源(包括网络),收集相关资料。

2.信息分类整理、加工处理。

3.以一位广州导游的角色介绍广州八景和畅游八景路线图

4.体会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会,加强环境保护,热爱广州 1.利用互联网查找并下载有关的图表和文字资料。

2.信息分类整理的基本方法。

3.基本的写作技能。

4.PowerPoint或Word的使用。 1.教师只起组织、指导的作用,一般不为学生准备材料。

2.除了任务布置和最后的交流评价,整个研究过程在课内外进行。 1.课题研究计划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2.每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协作意识。

3.作品是否切合主题,内容的丰富性、合理性、创新性。

教学概述:

学生从网络上(或实地调查)搜集有关广州八景的资料,或者有关“广州八景的景观,历史,人文,交通”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分析,并从各自的角度理解广州,再用Word或PowerPoint以作文、幻灯片的形式完成作业,最后大家相互研究讨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如果模式一(信息技术课程)中选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为任务,则与模式二的教学过程非常相似。它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两种模式教学目标和必备知识的相对应,以及评价的侧重点不同。在模式一中,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目标(未知),写作技能作为必备技能(已知),相应的评价重点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而模式二中,写作技能作为主要训练项目,而信息技术的使用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必备技能,评价重点也转到习作要求上。而模式三中,侧重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能力的培养。对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需要的学科知识,一般要求是必备技能(已知),或者能够自学的知识。

五、结束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程 信息技术 整合 反思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的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世界经济的竞争最终必将体现在对知识和人才的竞争上。信息技术对人类学习方式的变革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思想政治教学中信息技术是既包括传统的教育媒体如课本、图书馆、各种书面材料,也包括现代教育媒体如电脑、校园网、Inter-net、教育教学用多媒体资源等。[1]当前我国不少中学的信息技术设备已经有较大改善,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是否真正整合了呢?在走访试验学校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众多对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解及操作存在误区,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实施偏离正确的方向,对此需要冷静的反思,以期思想政治课程与信息技术实现真正的整合。

1.墨守成规,无视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运用非常普遍的今天,许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已经较完善,但仍有不少学校死守着陈旧的观念,不愿意运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手段,变革教育教学方法,建构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进行形式多样化的教学。“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成为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既定教学模式。有的教师表现出两面性,在每逢评估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检查教学时,故作熟练地摆弄信息技术,而平时上课则很少运用信息技术,一味进行的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式教学,不顾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些良好的信息技术设备成为学校的摆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的教师放着先进的教学技术不用,抱残守缺,使得信息技术设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无形磨损,真是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与基础课程改革大趋势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目标是极不相符的。

2.运用信息技术时,不善于创设良好的思想政治教学情景

对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很多人自然会想到运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件或多媒体素材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式表面上具备可视、有声、生动的教学效果,但如果没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获得的只是教师展示的最终结论,其过程和方法涉及很少,甚至没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十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认为认知活动具有情境关联性:特定的“情境”或“场合”不仅能够决定我们对事件意义的理解,还能决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同时,还影响人们的知觉内容以及学习方式,并且对记忆产生深远的影响。[2]所以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特点,辅之于教师有渲染力的语言或生活中的实例,创设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具有“疑、难、趣”等特征的发现问题学习情境;创设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解决问题途径的探究情境;创设能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初步应用,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文环境。

3.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运用不能恰到好处

①过分注重课件的形式,忽视课件的内涵。

一些课件开发者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却不知他的课件辅助教学“辅”在何处。[3]一些课件所用色彩比较亮丽、鲜艳,这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多媒体课件开发不仅是艺术,更重要的是科学,这是每一个课件开发者都需要注意的。我们提倡课件应该有友好的界面,操作简单、方便,应该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放在第一位,追求软件的内在作用,而不是外在的所谓“美”。

②把课件与板书对立起来。

课件是先进的教学手段,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比如课件中包含了声、影、图、文等大量的信息资源,以新颖的形式、动感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突破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是非常有利的。然而板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教学任务一个传统且有效的手段,同样不可忽视。板书作为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它能从侧面反映出教师的知识归纳水平和驾驭教材的综合能力。板书有辅助教学、强化知识点等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把板书与课件对立起来,教学中应当结合板书与课件的优势,使它们相协调、相配合,形成相得益彰的互补效果。

③课件的制作简单粗糙。

课件能增加课堂容量,但这种增加应该是适当和适量的。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喜欢把课本整段整段的话和课本的插图、课本的引用的生活现象等弄到课件上,一节课下来所演示的内容都是课本的原文,学生看课本和看课件没有任何的区别,原本丰富多彩的课件却变成了课本内容的复制品。这虽然能够增强演示效果,节省教师的体力,但这完全是在滥用信息技术,和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这种片面追求多媒体的效果实际上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4.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怎样实施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大课题,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可能照搬其他的模式来进行整合。因此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中也必须遵循自己的基本原则,否则将会事倍功半、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我们认为,在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进行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学科整合必须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这样才能使整合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也才能使教学有效果,实现教学的目的。这些理论包括教学设计理论、以人为本的学习理论、探究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4]有了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必须有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没有先进教育理论作指导,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因此,在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整合实验中必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作指导,做到理论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②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课程整合的原则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教学设计两大类。[5]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因此,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在课程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③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学习的中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面对新课程理念,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要有正确的认识,既不能忽略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也不能成为唯技术主义者,而应该使信息技术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创设教学环境的工具,准确定位,恰到好处地融入思想政治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真正有机整合,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6]体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价值,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涛.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整合的几点认识[DB/OL].http://省略/News_View.asp?NewsID=201,2007-9-11.

[2]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刘风琴.我对多媒体体教学的几点认识[DB/OL].http://省略/jszy/user/lfq/Article_View.asp?id=721,2006-4-12.

[4]谭子刚.思想政治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第4篇

关键字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内涵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何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 博导)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 博导)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 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认为:课程整合是指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 技术使学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 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与综合信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技术整合于课程才是有效的 技术应该象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南国农(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学习,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识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 主要的教学媒体,或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黎加厚(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课程融合,以增强对某一学习内容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信息技术使得学生能够以过去无法实现的方式进行学习当学生能够选择信息技术工具来帮助他们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综合并熟练地表达信息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是有效的 信息技术能够成为课堂活动的整体组成部分,就像教室里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工具一样。

因此,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第一,应该在以网络和多媒体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第二,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第三,利用信息技术使学习者改变学习方式。

还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由3大环节构成:(1)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①通过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例如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供给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②充分利用全球性的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例如把数字化处理的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课程教学内容或学生学习创作的素材,整合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生的课程学习中。③充分利用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评议,分析,讨论。(2)在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教与学的活动要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等,“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作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数字化信息加工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另外,有学者认为,内涵还可以由以下方法实现:将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整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演示实验整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师生交流整合起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由3种变革体现:(1)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2)教师角色的变革;(3)学习评价方式的变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本质是一种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其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中,使三者完美结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生动,真正实现了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给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我们应该在充分理解这些价值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将信息技术真正融入到课程中去,实现整合的最高目标――改善学习。以及以下作用: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 目的;可以帮助教师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

所以,从以上观点可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日后的发展中会越来越受重视,也越来越发挥其不可抵挡的作用。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问题及对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前人做了一些总结:

(1)观念与机制的不适应。部分学校对课程整合的认识落后,缺乏信息化教育和课程整合的理念及方法指导,致使在课程整合过程中难以摆脱传统教学观念和思维的束缚 虽然在教学方式上有所改变,但并无实质性突破与革新 在机制上,缺乏全面推广应用的管理机制,缺少有效的课程整合指导和管理机制以及评价标准等,使课程整合难以全面推广普及。

(2)师生方面的弱势。教师方面,主要在于教师信息技术素质整体水平较低,不能完全适应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教师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能力培养,轻情感、价值观等信息素养的培养,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方面,主导弱化,主体绝对化的问题较严重,虽然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回归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将主体回归的课堂变为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

(3)网络环境的不健全。开展课程整合需要网络环境的支持和依托,没有网络或网络环境建设不健全等,都会影响课程整合的开展。

(4)教材与资源的匮乏。现行教材中学习知识总量过重,没有为学生留下充分发挥的余地;学科的内容结构不尽合理,学科知识的内容既难又深;学科教材内容条块分割严重,各学科内容缺乏联系,难以形成课程整合的知识布局同时,教学资源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课程整合的普及与推广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发展,信息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己迫在眉睫,很多学校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致使校园网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其认为基于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①更新观念,转变机制;②加强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潜能;③优化网络环境,合理选择教学平台;④革新教材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库。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产生这些问题,也不排除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一些误区,这些误区有:(1)观念上的误区,认为教学过程完全受信息技术的支配;(2)体制上的误区: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未能在软硬件上做到同样重视;第二,教育主管部门对整合的大力提倡有的过于表面,缺乏健全的体制保障;第三,夸大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作用,用是否使用了信息技术或多媒体手段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是否符合要求;(3)实际操作中的错误:①为技术而技术,忽视学科的特点;②过度关注课件,忽视教学过程;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缺乏正确的评价标准。

因此,彭振宇老师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第二,建立完善的保障体制,确学校对软、硬件要同样重视;第三,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实现教育方式的变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软件和硬件方便,为了避免无法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问题,各教育部门及学校应该加强整改意识和行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和解决问题,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意义及原则.电化教育研究 ,2004,5.

[2] 孔颖.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河南: 北京文学出版社社,2011.

[3] 刘昕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J].教育研究,2010.

[4] 张翠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我见[J].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2011.

[5] 刘昕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J].教育研究,2010.

[6] 王成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原则和方法.江西省:化工职业教育出版社,2005,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第5篇

1. 信息技术是不是辅助课程教学的演示工具?

2. 如何看待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3. 教师需不需要参与教育软件的制作?

4. 在信息技术课中,技术和信息谁更重要?希望本文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或启示。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教育软件。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当然,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地引发课程的变革,但是其却是课程改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能够在一些地区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一些小学老师还片面的理解如下系列貌似简单的问题:

问题一:信息技术是不是辅助课程教学的演示工具?

首先我只能回答,是的。但我必须很快解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绝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我们不能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然而一些老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很简单,就是用计算机作为知识的演示工具和教学的辅助工具来演示一些文稿、实验现象、动画等,是代替了投影、幻灯、录像等媒体的简单地应用与教学;还有一些老师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教,误认为应用越多越好,结果是学生课上大饱眼福,课下大脑空空。这样只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了活动效果,就曲解了“整合”的真正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善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它应该是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和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并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合、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变效应,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那么,运用了信息技术,就能促进教学吗?由此,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问题二:如何看待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的推进作用将是巨大的。利用网络的优势可以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网络还可以最快地传播教育的新理念,解读新教材,交流教育改革的新进展。不过我们要科学辩证地估计和评价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需要更多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信息技术出发去思考。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在于,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与保持,它所产生的人机、师生、生生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如教学“轴对称图形”:老师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花蝴蝶,这只蝴蝶刚一“飞”上屏幕,立刻就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一些平时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轴对称”,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始终兴趣盎然地在认真观察、主动思考。信息技术要能成功地运用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设身处地考虑该项技术的可操作性及实际效果。重要的问题在于教学过程不仅是提供刺激,而是组织起充实的教学活动,呈现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使用关键在“恰当”。一要看教学内容的特点,二要看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需求,三要看使用的时机与方式。 基础教育用教育的信息化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却有人夸大其作用,以为运用了信息技术,就能够促进教学,甚至对传统教学与老师的作用一概否定,从而演变成为体现教育的现代化而搞教育的信息化。小学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自制力有限,那么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调控能力跟不上,就可能导致学生“玩得离谱”而影响教学的实效。因此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完美的整合,必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必然要求教师课前更多的学习与准备,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一个人一旦过多的投入信息技术的学习或教学软件的制作,其有限的精力与时间就或多或少影响到教学任务和精神面貌。这样以来,我们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问题……

问题三:教师需不需要参与教育软件的制作?

我的观点是:可以,但不可作为强制性目标。当前,我国教育建设一般重硬件轻软件,硬件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软件建设却跟不上,使“软件匮乏”成为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的瓶颈。因为信息专业技术人员对不熟悉课程、缺少教学实践,而教师一般又难以具备专业人员开发、研制的技术和条件,很难独立开发出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和体现学科教学思想的教育软件的。合适的课件或工具平台缺乏,教育软件的教学实用性差,使“课程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就要教师自己开发软件,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最优效果,甚至耽误本身的教学任务,这是课堂教学与制作课件本末的倒置,所以我不提倡每个教师都必须会自己制作教育软件。

当然,教师没有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与教学的新观念,就不可能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不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手段技能,无法把这些媒体或技术很好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考虑到教师素质的不完善的同时,也注意到学生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传统的作为教学工具出现,而也应该作为学习者的学习工具和认知工具,这就涉及到学习者的信息素养的水平高低,其适应信息化的学习能力高低等。那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等水平,既立足于学习者原有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准上,也应该关注其信息技术技能提高。所以我们又得去思考……

问题四: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技术和信息谁更重要?

在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是教学活动而不是技术尝试,相对教学而言,不管是教师或学生方面,技术的作用在于“如虎添翼”。那么信息与技术两者谁更重要呢?戴尔计算机公司的董事长迈克尔·戴尔说:“其实PC和网络谁都不重要,重要的信息。PC和网络只是工具而已,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多、更及时的信息”。现在的计算机网络可以连接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我们拥有极大的共享资源。在这样的信息海洋里,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正确的搜寻和鉴别、创造性地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中,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某些软件的熟练工,让他们到社会上去谋生,而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在进行部分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会上网了,对网络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充分的浏览,但迷失在互联网这个信息的海洋中,“被信息的海洋淹死了”,而忘记了自己的学习目的。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因为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最多的仍然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对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少了些。我们的教学很容易纠缠与沉迷如何教好学生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