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学核心论文

法学核心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学核心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法学核心论文

法学核心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广西文学;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文学生态

[作者简介]刘思佳,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讲师,博士,北京100024;王绍辉,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I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8-0198-05

当今之世,“竞争”、“创新”,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强音,也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关键词。广西是欠发达地区,在经济转烈时期,要赶超先进,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文化艺术”在内的文化软实力的推动。

在中央“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各省区的“文化强省”(强区、强市)战略也纷纷出台,“区域文化竞争力”被提上全国各省市区的议事日程。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等等。文化竞争力有时可以简称“文化力”,也是文化软实力的一种表现。“文学”是文化的一个主体部分和高级形态,文学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构成一定区域文化的标志性力量。比如,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标志性品牌,表明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综合实力具有了“世界性意义”,也表明中国文学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文学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文学的综合实力是指文学的整体实力,一般包括一定地域一定时期内文学整体中传世精品的多少。文学作品的知名度及传播影响力,多少知名作家获得国家级声誉,是否获得国家级文学奖或者诺贝尔文学奖等等。“文学的核心竞争力”是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文学综合实力的核心部分,是决定综合实力方向和强弱的核心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决定了综合实力的大小,犹如火车发动机决定了火车的方向和载重量一样。由于文学核心竞争力如此重要,本文就着重分析核心竞争力,而捎带提及了文学的综合实力。

广西文学在全国的异军突起,特别是其与当代影视的密切联合,加强和深化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丰富并拓展了广西文化的软实力。但毋庸讳言,当前广西文学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都不容乐观,除了东西鬼子两人获鲁迅文学奖。广西的中短篇小说整体实力还不够强,而且更缺乏高质量的长篇小说,总之,广西文学还缺乏一种核心竞争力以带动综合实力的壮大。因此,本文认为发展广西文学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大体有三:首先要坚守“为人民立言”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是着力打造文学精品;最后还需要政府扶持、媒体传播、理论推力等外部因素构成的良好生态。

一、坚守“为人民立言”的使命

古代的仁人志士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精神。其中“立言”是我国传统知识分子实现理想抱负的一个重要途径。先哲张载有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其“为生民立命”翻译成现代汉语,就近似于“为人民立言”。的确,当代作家更应该树立“为生民立命”的思想,这与当代中国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发展方针是一脉相承的。

欲求文学的繁荣兴旺与可持续发展,作家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因为观念决定行动。俄国文豪高尔基曾说“文学是人学”,那么,作家“为人民立言”的使命感表现在创作上,主要是“人性化”的美学显现。“人性化”的创作观念,就是开掘作为“人学”的文学世界里那芸芸众生的复杂的人性,就是作家自己寓思想情感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形象塑造之中,从而实现德国美学家康德所说的“无目的的目的性”,即发挥文学潜移默化的审美导向作用。自觉坚持这个人性化的审美理念,是实现中国文学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一环。如广西作家东西就有着坚定的“开掘人性”的文学信念和因此而起的写作冲动。他说:“悲痛,是我的文学导师……我不喜欢那种一味煽情的作品……我喜欢那种欲说不能欲哭无泪的悲……乡村是我写作的背景。父母亲和线条分明的农人是我实现想法的符号。”因此,东西的《没有语言的生活》这部中篇小说,不在于描述“三农问题”的物质的困顿,而在于揭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精神困惑:残疾人王家宽一家人“没有语言的生活”,不是自己的生理缺陷造成的,而是偏僻的山村里那种以强欺弱的“集体无意识”造成的。这艺术化的深刻洞见,让这篇小说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坚守人性化美学原则而成功的作家。其他省区也很多。如山东作家张炜也曾有同感:“对人性的顽强追问,对人道力量的恪守和坚持,在我的作品中都不会改变。张炜就怀着执着甚至有些倔强的“追问人性”的文学信念。连续花去20多年时间写出长达10卷、共约400万字的巨著《你在高原》。因为以人性化的巨大的艺术力量征服了读者和专家,它以最高票数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已故著名作家沈从文说过:我只造希腊小庙,这座庙供奉的是“人性”。从古今中外的作家名言可见,作为“怡情”、“化人”的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否充分揭示“人性”的奥秘,发掘和展示复杂而幽深的心灵世界。正如《人民文学》编辑对鬼子小说的评说:“关注人的灵魂,关注人的精神状况,让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逻辑经受一次检验、一次冲击,这也许是《瓦城上空的麦田》的立意所在。也许我们都很忙,忙得忘了父亲的生日,忙得顾不上看看自己的内心和自己的生活,但是,停一停吧,哪怕短暂的、哪怕偶尔一次。”因为,只有如此“为人民立言”、且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作品才产生文化的魅力,才有可持续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一个地区的文学是由若干作家组成的团队创作出来的,所以,作家的使命感,除了最重要的“人性化”的美学信念,还应包括领军作家的榜样力量与献身精神、作家团队的协作进取意识以及独立的思想与沉潜的意志等等。限于篇幅,此不展开了。

二、着力打造精品力作

“诺奖”得主莫言说过:“我一向认为。好的作家要有独创性,好的小说当然也要有独创性”。目前,学界公认的“文艺”精品的标准是“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我们认为“文学”的精品性,主要体现在思想的深刻、主题的新颖、艺术的创新、语言的可读性等方面。具体而言,要发展文学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文学创作应该主要做到三点,一要有原创性与个性化,二要有现实关怀,三要体现民族化地域化风格。

(一)原创性与个性化表达

文学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文学经典往往是个性化的创作,文学精品就产生在原创中。“原创”意味着“原初创作”,就是拒绝复制与雷同,就是一种既不照搬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创造,因此原创有时也叫“独创”,是作家别出心裁的独立创作。新时期的广西作家在原创性方面曾做出了艰苦的努力,比如,受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的影响,广西的小说风格也异彩纷呈,如沈东子的“心理分析”小说和意识流小说、东西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李冯的“戏仿历史小说”、鬼子的“叙事革命”、海力洪的“象征主义”、凡一平的“语言实验”、林白的“女性心理”小说等等。广西作家从1990年代开始,有意识地突破了传统小说完整的故事性、叙述的有序性等模式,创造了新颖、深刻而又具有可读性的作品,因此得到读者喜爱。因为他们的创作坚持了原创、独创,他们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与生存探索这三个层次上的推进,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和影响之大,不应低估。

必须指出,“文学原创性”的关键,看似纯粹的技术问题,其实与前文的“作家的使命感”相关联。就当下中国文学而论,就相当缺乏像莫言、张炜那样具有巨大的人格力量和精神超越性的作家。不少作家比较缺乏中国传统文化中堪值称道的那种“兼济天下”抑或“独善其身”的人文精神,比较缺乏那种具有大悲闵、大忧患,大使命感的、具有殉道者般的信仰与信念。这也可能是文学兴衰的关键。

与文学的“独创性”相关联的是作家的“个性化”表达。前者是指作品的客观品质,后者是指作家主观的艺术才情。个性化创作既包括题材的选取,更包括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等因素,以此体现出作家与众不同的风格。作家的个性化,可能促成艺术形象的个性化或者“典型性”,如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已经成为作家追求原创性与个性化的艺术经典。

虽然以东西、鬼子为代表作品的广西文学在“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广西文学整体的、综合的创新实力还不够,更何况文学的创新是无止境的,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事实上,与文学实力较强的邻省“文学湘军”、“文学粤军”相比,从知名作家数量、精品佳作数量以及影响力等方面,广西文学还有相当差距;尤其在长篇小说方面,广西至今无人登顶茅盾文学奖。因此,广西文学创新、打造精品之路任重而道远。

(二)贴近现实的人文关怀

打造文学精品,既要有艺术的独创,也要有思想导向上的“现实关怀”。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就是说,人们的文化活动总是着眼于“现实视野”这个立场的,同理,一切文学应该是有“当代意识”的文学。因为文学作品多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文学创作作为“第二自然”,当然来源于现实土壤这“第一自然”,优秀作品也还来自作家对现实感悟的独特表达。其实,“贴近现实”的作品也多是广西当代文学的主流,如诗人韦其麟的散文诗《依然梦在人间》,小说家东西的《我们的父亲》、鬼子的《被雨淋湿的河》,凡一平的《跪下》,映川的《不能掉头》等小说作品,就是现实感、时代感很强的作品,都是在文坛上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优秀作品。

举世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也将“介入现实”列为评奖标准之一。如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的颁奖词说:“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诺奖在这里强调“历史与当代社会”的现实对接,这也与我们提出的“三贴近”(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原则有共同之处。莫言自己也说过:“社会生活、政治问题,始终是有责任感的作家不可不关注的重大的问题”。莫言的《蛙》就是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与尊重“生命”规则的尖锐的现实矛盾,它就不仅获得中国的茅盾文学奖,而且还获得了世界诺贝尔文学奖。这说明。有竞争力的优秀文学作品必须有“问题意识”和人文关怀,不能躲在象牙塔里或“桃花源”中不食人间烟火。

“贴近现实”事关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问题,是文学精品评价标准“思想性”与“艺术性”两个要求之一。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将“现实内容”归属思想导向方面,将“原创性”、“个性化”视为艺术创新方面,其实,思想性与艺术性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水融的整体,然后整体呈现出一种审美风格,它们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是很难彼此分开的。

(三)地域化、民族化风格

中国文学史上有所谓“京派”、“海派”之分,北国有“金戈铁马”的壮丽诗篇,江南有“小桥流水”的浅斟低唱,南国壮乡有蜚声中外的“刘三姐”,这都是文学地域性的具体表现。

广西文学呈现给读者的首先是“甲天下”的卡斯特风景。以及山歌互答的民族风情。广西文学画廊中可能最有影响力的是作为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综合出现的“刘三姐”,从口头文学一书面文学一舞台艺术一电影银幕一电视荧屏一实景演出,“刘三姐”几乎包揽了文学、戏曲、影视等所有艺术形式,并且,每一种形式都获得了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广泛影响。“刘三姐”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作为最具广西特色的文化符号,实实在在来自广西红水河流域的艺术创造。

当然,对作品的地域性不能做狭隘的理解,正如东西说:“任何一项事业,特别是以心灵为对象的事业,都不仅仅以某个地域作为服务对象,广西作家的作品也不仅仅写给广西人来阅读。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走得更远,如何让更多的人来阅读自己的作品,这是我现在和将来都将面对的课题”。的确,地域性与世界性是一致的,正如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的哲学道理一样。

与地域性密切相关的是民族性,我国就有56个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上。中国的二胡乐曲能够吸引美国青年,同样,广西壮族的“山歌”、京族的独弦琴乐曲、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及文学桂军,也吸引着五湖四海的同胞,还正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比如上世纪50年代,在新生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韦其麟的《百鸟衣》等少数民族诗歌就唱出了响彻当时中国文坛的时代强音。到开始改革开放的1980年代,受民族自治政策影响以及民族自豪感的激发,广西作家的创作在一段时期继续体现了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的特点,自觉打造文艺精品来推动民族文化建设。譬如梅帅元的小说《红水河》、黄佩华的小说《涉过红水》《生生长流》等,从题材到主题,从文本到艺术,从立意到风格,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民族性”主题的作品可以说俯拾即是。

对地域性与民族性,不能做狭隘的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广西作家的写作,思想与艺术更应该与时俱进。不应该局限于对某个地域或以某个民族身份的生活经验作简单的复述和书写,而转向对普世价值的探寻,可能是作家们越来越明确的创作追求。如仫佬族作家鬼子就不太注重自己的民族身份,他拥有“超民族”的广阔视野,这是他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心里基础与审美视野。正因为鬼子等作家有如此高远的志向,才可能促使广西文学创作迈向更高的境界。再如莫言虽然多写他家乡高密东北乡的生活,但都是对人性的探究或是对社会问题的追问(如《蛙》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与尊重生命权的思考),是一种普世价值的关怀,是从“故乡”出发而超越故土的人性关怀。

总之,贴近现实、锐意创新,力求创作出时代特色与壮乡风貌相结合的文学精品,这样的文学精品才有可能成为文学经典。才可能形成文学的核心竞争力。

三、培育良好的文化生态

文学的发展,既需要作家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外部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在目前体制下的中国,尤其需要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前文中,无论“为民立言”还是“精品打造”,其实都是作家行为,都与作家的主体性相关,因而都是关于“文学竞争力”的“内因”的探讨。在《矛盾论》中,有句名言,其大意是说,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广西文学要保持和发展当前的竞争力,首先是强化“内因”,但也需要“外因”支持。本文认为,从体制机制创新到人才和文化氛围的建设,广西相关部门至少应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创设环境:尊重、鼓励和服务文艺创作。广西领导是相当重视文化,尊重作家、扶持作家的,近20年来广西的文艺环境是优良的。这是广西文学发展竞争力的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这经验值得发扬光大。

签约机制:重点扶持精品力作。从效果来看,“作家签约制”是一个成功的创作制度。广西这些年的优秀作品几乎都有签约作家的贡献。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也大力创新文学发展机制,他们这种体现社会主义公平原则、又很活跃的、富于竞争性的文学激励机制,值得广西深入学习和借鉴。

媒体力量:要热心扶持让文学“走出去”。文化要“走出去”,文学应该先行。如果说跟沿海发达地区的文化相比,广西肯定有距离,那么,与西部的川、陕、渝、滇等省区的文化相比,广西也并不都占优势。总之,在热心扶持、让本土文化走出去方面,广西还做得不够,比如在卫视频道上还没有湖南那种“文学名家讲坛”栏目,也缺乏广东那种经常举办全国性文化活动的气魄,总之,对文学的实际重视与投入似乎还不够。这些兄弟省区扩大文学影响的诸多好的做法和措施,的确值得广西继续借鉴。

人才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可以说,文学的竞争力主要就是作家的竞争力,必须首先尊重和爱护文艺家的劳动。扶持和爱护文艺家不要强调客观困难,如果说广西暂时短缺的是经济实力,那么我们不应该缺失的是发展广西文化的真诚与爱心。

理论自觉:真诚砥砺的批评力量。对于理论的重要性,恩格斯早就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因此也可以说,文学创作要想攀上高峰,也离不开文艺理论的砥砺和推动。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广西批评家的个人,不要仅仅停留在对单篇作品的评头品足,说长道短,还需多多直面作者的整体不足,双向交流,以真知灼见的思想火花烛照对方。相互砥砺,以内行的眼光给作者指出“门道”与方向;还希望广西文论刊物多多总结广西本土创作的成败得失,借助全国的文学经验来推动广西本土文学的发展和文学竞争力的提升,而不只是众声喧哗、莫衷一是的“会议杂志”。

法学核心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作文教学;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044-0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展示个人魅力和引领个性发展的主渠道。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怎样使学生的作文具有创造性,实际性,这是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教给学生好的写作方法,对于克服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一、新课改下的小学作文教学的途径

1、明确写作体裁

小学作文从形式上可分为四大类型,即命题作文、看图作文、扩写与续写、应用文。从内容上分,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想象是四种常见的。作文的文体不同,写作方法也不一样。写人的文章要教给学生善于抓抓住人物外貌特征、采用多种对话形式、注意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2、明确写作步骤

一是丰富素材,勤于练笔。以课后作业、日记为主要载体,加大练笔次数,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写日记是最好的练笔方法。我们让孩子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将收益无穷。

二是大量阅读,积累词汇。阅读是作文的基础,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写是一对孪生姐妹,紧密相连。我们学校开展的大阅读实验课题,为学生的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们的经验更为丰富。在此就不多赘述。

三是激发兴趣,热爱写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是写作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写作需要情感做动力,所以我重点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让学生愿意写,热爱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采用多种形式,抓好火车头。

四是因势利导,抓好改评。一是自改。我认为自改作文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好方法。首先是训练学生打草稿,让学生先自己修改,改的时候要用嘴读,读到不顺的地方就修改。然后老师浏览学生草稿,提出面上的修改建议。二是小组改。使学生互帮互学发挥集体的智慧,他在读别人作文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他能给别人找到问题,也能约束自己,同组同学对他的评价有时比老师说的他更能接受。三是老师改。我认为老师改作文不能面面俱到,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抓住训练重点,训练到位。学生作文后,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

二、新课改下的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

1、注重生活的积累

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经常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同时,推荐优秀读物,选择其中精要、精彩部分,如哲理名言、刻画传神之处、妙语连珠的段落等等,剖析、咀嚼,让学生动心、动情,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兴趣。并且,在每天的语文课上拿出五分钟,让学生做演讲。这样就大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阅读量也增加了。生活实践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实际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

2、注重学生良好作文兴趣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启发和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使他们更自觉的、积极的接受写作训练,主动的去提高写作水平。在激发写作兴趣方面,我首先注重了中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特点,针对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我就指导学生写一些哲理性或科学性强的作文,于是友情、机遇、挫折、自信、科学研究这样的话题在他们的笔下闪现了与众不同的色彩,打造了全新的亮点。其次,激发写作的兴趣还要尽量实现写作空间的开放。

3、注重渗透式训练

以课文为范文,作文渗透在教学中。在讲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加以模仿训练,非常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勤于练笔,培养写作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处处留心,挖掘阅读教学中的作文训练点,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

4、注重方法的指导

法学核心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 心理健康教育; 意义; 渗透; 家校联合;

近些年来, 由于4+2+1家庭生活模式引发幼儿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仅就幼儿园对有心理问题的幼儿进行教育的意义进行简单阐述, 并结合案例与大家共同探究幼儿园在日常的保育和教学活动中及家校联合下如何对有心理问题的幼儿进行渗透式的健康教育。

一、幼儿园对有心理问题的幼儿进行健康教育的意义

通过调查发现, 幼儿园的孩子大多为3~6岁的儿童, 该年龄段为儿童的品格形成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低年龄的儿童来说正确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影响。而作为4+2+1模式下的幼儿, 由于父母忙于工作, 部分幼儿很多时候都与祖辈们共同游戏和玩耍, 由于祖辈的溺爱使他们形成了任性、自私、脆弱等心理问题, 这些幼儿不容易交到朋友,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能力, 也极易遭到同年龄幼儿的侮辱和歧视, 致使他们产生消极和自卑心理、缺乏热情和安全感, 容易形成偏执性格, 严重影响他们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幼儿园在一日保教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现实当中那些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幼儿的父母或祖辈往往缺乏相应的幼儿教育新理念, 或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他们, 导致他们心理出现了问题。由于幼儿严重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 那么教育他们的重担在很大程度上落在了幼儿园和幼儿教师身上。

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普遍比较敏感, 因此当他们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时, 如果幼师用宣“灌”式、注入式的教育方式, 往往适得其反, 引起他们的反感, 使他们产生抵触心理, 使幼儿园对他们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

在生活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如曾有一名幼儿在教师锻炼其独立吃饭的能力的过程中暴露了他任性的问题。如果教师对他的任性行为无节制的宽容和娇纵, 一定会使他任性的心理问题变得更加难以解决。由于幼儿易冲动、思维带有片面性与刻板性, 如果教师采用简单、直接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题, 那么很可能使这名幼儿产生逆反心理, 从而更加助长了他的任性行为。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对这名幼儿进行心理辅导。一方面可以利用“亲其师, 信其道”的“自己人”效应, 从建立亲密的师幼关系入手, 使其产生主动约束自己任性行为的思想, 最终使其在客观上消除任性行为。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 对于这名幼儿在独立吃饭能力培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任性行为, 教师可以暂不予理睬, 当他感到自己的任性行为很无趣时便会做出相应的让步。以上所阐述的对幼儿的心理进行辅导的方法与宣“灌”式的辅导方式相比, 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 从而更能达到较好的心理。

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 幼儿应该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 学会分享和交往。当有些年龄偏大一点的幼儿还表现得比较自私, 阻碍了他的社会交往时, 幼儿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为他们搭建分享的平台, 帮助他们冲破自我为中心的束缚。如大班有一名幼儿在一次建构游戏活动中表现得非常自私, 由于他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建构材料, 还导致他失去了一份友谊。对此, 我并没有视而不见, 为了帮助教育他, 在分享活动中, 我引导他把自己的绘本借给小伙伴看一会儿, 然后体会一下自己分享时的心情。通过这次分享的体验, 这名幼儿感受到了分享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私的心理, 从而培养了他的分享意识, 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了实处。

三、通过家校联合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家校配合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我发现家校合作中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一方面是家校两方面在观念上不一致, 另一方面在组织层面也存在很多阻碍。如我们认为只有家校共同努力才能使幼儿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而部分幼儿的家长认为, 教育孩子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幼儿园的责任。对于这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幼儿园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与幼儿的家长进行沟通, 首先从观念上与他们达成一致, 使他们在最大程度上担负起教育和关爱幼儿的责任, 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各种家校联合制度和组织, 以完善沟通渠道, 为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保证。

总之, 现代家庭生活模式下, 部分幼儿存在心理问题, 因此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另外由于他们中有一部分比较敏感脆弱, 因此教师宜采用渗透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希望本文所阐述的观点对教育同仁有所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王丽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 2012.

法学核心论文范文第4篇

 

一、法学硕士培养目标的重点

 

(一)明确学术研究的价值

 

研究应该是一系列的活动:研究者设计全面的策略来挑选可能供解答问题的资料。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研究者的任务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去找到相关的资料。只不过同律师或者其他实务工作部门的人相比,学术研究者需要主动去寻找需要研究的问题,而实务中很多问题无论如何必须解决。学术型的研究与其他工作者如律师商人之间的报告本质生只有程度的区别,其实只有侧重点不同。这个程度的区别就在于问题的提出的环节,实务中的问题不找自来,而学术研究需要寻找现实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法律问题。而这也正体现了学术研究的价值,因为学术研究需要立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将其转化为法律问题,这属于识别问题转化问题的过程,然后再尝试搜集资料探讨从不同的路径解决这个问题。即使对于律师来说,高端的律师业务所面临的实务前沿问题也是可以转化为学术研究问题的。①

 

(二)重视法律思维方式的形成

 

知识体系的构建已经是如今法学院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法律思维方法的培养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具体来说,法律人的思维方式蕴含着十分复杂的概念体系,价值体系,逻辑推理方式,也蕴涵了一系列涉及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分配体系。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是体现法律人专业素养的核心竞争力。实务工作中,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专业人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会产生摩擦碰撞。思维方式犹如“道”,掌握了“道”的层面,在面对错杂复综的问题时就会站在更高的层面理解。王泽鉴老师提出,学习法律的最佳方式是,先读一本简明的教科书,期能通盘初步了解该法律的体系结构及基本概念,然后再以实例作为出发点,研读各家教科书,专题研究,论文及判例评释等,作成解体报告。实例研习的目的在于培养思考方法,去面对处理“未曾遇见”的法律问题。②法律思维方式可以在实例研习过程中形成,下文详述。

 

二、对学术型法学硕士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改革的建议

 

(一)应结合具体课程加入法学方法论教学内容

 

方法论类课程在研究生阶段没有受到普遍重视。本科阶段法学方法论类的课程属于选修课,研究生阶段在公共课程中设置了法理学课程,而且是在研究生一年级开设。(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经济法硕士研究生为例)。而对于学生学术研究能力非常重要的课程大多被设置为选修课程。研究生阶段方法论课程不宜单独开设。最好在学生构建了相应的法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在进阶课程如研究生的专业课程中引入方法论的课程,与课程论文相辅。因为课程论文的写作往往是由学生感兴趣的法律问题出发,为解决相应法律问题同学自然会运用相应的法律方法,即使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运用了某一类法律方法。这时有经验的老师对不同同学的法律方法的运用加以评价,并配合相应的专著,效果会比单独开设法学方法论的课程要好。因为这样结合某一部门法的方法论辅导,可以在同学深入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加入方法论的学习,印象深刻。

 

(二)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毋庸赘述,学生已然厌倦了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及教师对学生表现的反馈应该在研究生阶段得到重视。讲师提供了对原材料不同的评价的知识,或者是示范了批判的技能,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本人的批判性技能并没有得到提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1.苏格拉底式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更需要老师的引导。这种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背景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法律规则,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对一个感兴趣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头脑风暴中解放思想,一切围绕解决问题这个中心。问题设计的原则:(1)问题必须能够引出计划学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问题应该尽量开放并且真实有争论价值(3)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探索(4)问题的选择要考虑到教学的具体目标以及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要想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③这个过程可能会占用教师大量时间,远比按照教科书的体系传授知识要耗费精力。在科研任务的压力下很多教师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2.倡导案例学习模式

 

台湾学者王泽鉴认为:实例研习考察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实例多偏重特殊或个别问题,为避免知识体系不健全,实例研习应该与传统法学教育方法密切配合。就现代法学教育而言,实例研习与课堂讲义及研讨会应该鼎足而立,不宜偏颇。④这是大陆法系法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霍姆斯法官说:“一般的命题不能处理具体的案件。“大量判例和事实图案的印记可以改善水平思考(lateral thinking),水平思考是指解决问题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从固定的一个方面思考。”⑤

 

笔者在听过台湾学者王泽鉴的讲座后曾组织过小范围的案例研习活动。但是因为没有教师指引,目标不明确,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所以非常期待老师能够引入案例教学,这种案例教学不是指由老师来分析案例展示给同学们,而是指老师布置作业让同学组成小组讨论而由教师引导。何美欢老师结合法学教育的特点将教育心理学范畴的布卢姆分类学⑥与判例法体系的特征相协调,可以认定判例阅读所需要的特定技能。⑦教师可以参考以上分类层次设计案例研习课程并对学生的案例研习加以评价。如果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引下掌握阅读判决书的技巧并通过阅读判决积累一定的社会常识,再去组织案例研习小组讨论就会事半功倍。但是事实上很多老师似乎并没有这个引导学生阅读判决书的意识,他们的理念还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而我认为老师的作用更应该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引导他们,可以给学生反馈意见使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师重视对作业的设置-教师加强对作业的设计

 

设计作业的方案:为好奇心创造基础

 

(1)重视过程大于重视结果

 

首先教师要做的不是将教师认为重要的问题交给学生去研究。这样就错过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重要的能力。好的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提出他们自己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难题,注意这里作者用的是“或”,并将“问题”与“难题”并列,这都是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出发的。

 

(2)设计相应的情境-设定有兴趣的读者

 

具有效果的作业会要求学生将私人利益转化为公共利益。我的理解是,这种设计作业的思路也要求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注意到读者的感受,在写作伊始就明确自己的文章的潜在的读者群。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帮助读者明确他们的读者群,激励他们想象特定的读者群。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把班上的同学变成自己的读者群,但是这种做法的前提是学生能够界定出他们感兴趣的难题。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可以方便和班上的同学进行交流。⑧

 

(3)作业设计与学生成绩考核关联

 

研究生阶段老师大多是通过学生提交的论文考核学生的研究能力,但是这和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有些脱节。笔者很不赞同一次考核定成绩的做法。笔者认为应该通过课程进行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多次考核来确定最终的成绩才比较公平。考核的目的不仅仅是评判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其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教师可以通过考核反馈了解到学生是否掌握到其希望学生学习的技能。但是这样假设是建立在任课教师对学生能够达到何种水平有所期待的前提下。如果老师上课没有目标,没有计划,只顾着把课上完,那么在学生没有选课自主权的情况下学生们只能通过用脚投票的方法决定是否上课,抑或采取消极对抗的态度上课。

 

(4)作业设计与课程大纲的提前公开

 

研究生是没有指定教材的,有的课会由几名老师共同任教,这样子同学们对每个老师要讲的内容及课程安排在课前并不清楚。建议每门课在第一节课就由一个老师负责将课程设置大纲及课程考核标准公布,并给同学提出对课程安排疑问的机会。这种做法在网易公开课中美国大学的公开课中很常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一门课的重视。如果学生发现老师对课程安排都不明确,就很容易逃课。所以教师对课程的精力投入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的态度。

 

5.小组分工与课堂展示

 

笔者修习过的法律英语(下)课堂采用小组工作的形式,老师在开学就明确告知大家每次课都会提前发给大家一单元的英文课文资料,并会在下一次课由指定的小组负责用展示PPT的方法帮助大家理解英文课文。课堂展示的情况是,虽然分了小组,但是课下大家并没有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课堂上也是每位小组成员单独展示,因为老师的评分标准是每个人的个人表现。

 

这种方法需要教师的引导,因为设置的问题非常重要。问题教学模式的一般过程包括1.组织小组2.教师课前布置问题3.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4. 老师货学生回答问题5.学生讨论和争论问题6.老师归纳和总结问题7.老师提出扩展性或前瞻性问题 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日后的工作中非常重要。其特点是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老师传授的外在的知识体系如果不能转化并融入学生内在的知识系统,就不会发挥任何作用。笔者非常赞同这种教学方法,因为回顾以往的法学课堂的上课经历。韩龙老师任教的国际经济法课堂就会在每节课将下节课要讲授的内容提纲发给大家,这样子非常方便大家为预习课程做好准备。

 

三、学生自我努力的方向

 

(一)通过讲座获取学术动态

 

有关学术动态的信息大多可以到法学院网站上看到相关讲座通知。如果是自己感兴趣的讲座听讲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笔记尝试总结归纳讲座所传递出的学术动态。一般来说法学院的讲座都会围绕热点话题或者某位学者的专长来展开。去听学术讲座应该事先做好预习,否则动辄两三个小时的讲座时间往往会打水漂,那些抱着一睹名师风采的心态去听讲座的同学大可不必浪费宝贵的自习时间。

 

(二)通过法学核心期刊获取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也可以通过法学核心期刊的目录来获取。尤其推荐的是人大复印资料,其门类覆盖了全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能够代表学科研究前沿状况,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很多老师都推荐同学多阅读复印资料的内容。

 

(三)通过年会主题获取学术动态,消除对年会的误解

 

同时研究生也可以多关注年会信息,年会的主题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学术动态。因为年会都是分不同的部门法依托相应的法学会来举办,所以年会更加适合研究生撰写论文后参会学习,参加年会可以帮助同学们从年会的论文集中发现同龄人所关注的焦点。年会也会吸引一些社会实务人事参加,也会有报告人,认真听他们在年会上的发言也可以挖掘到相应的学术研究点。同时为了年会撰写的学术论文往往会为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加强与实务部门的沟通-从了解商业思维对法律学习帮助的角度出发

 

从学习商法的角度出发,多接触实务可以增进对商业交易流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把商业交易框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这就是法律风险所在,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企业法务及公司法律顾问来说都很重要。

 

实习是接触法律事务的好方法。实习也可以帮助增强法学基本功。笔者在广州实习时发现律师事务所非常重视北大法宝等数据库的使用,法律检索技能在实习期间大大提高。实务中常用的工具有“无讼案例检索”、北大法宝等,随着互联网发展微信上也涌现出很多有实务价值的文章供大家学习,比如“高杉 legal”等,都是良好的学习资源。

 

5.正确认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学生往往更侧重阅读而忽略写作。但是研究生阶段的阅读更应该倾向于一种主题阅读。写作活动本身与“构建”法律活动密切相关,构建法律是指描述并归纳适用法律适用法律规则,进行类推区分事实展开法律论证。法律写作是法律推理及分析的培训的中心部分。学术论文有专题研究论文,综述,评论研究简报及学术动态等不同的题材。任何学习过程都是由简单到困难的。遵循这个原理,初学者可以在学习和研究之初先写一些学术动态,研究简报和综述,在此基础上,就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问题。肖老师介绍的这种方法循序渐进,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写专题论文不失一种好的建议。⑨结合本人的学习经历,在论文写作及法学方法论在我校研究生课堂中缺位的现象,学术型硕士应该加强自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多动笔写作,然后主动邀请老师修改。

法学核心论文范文第5篇

现在我们学校的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主要体现在:

1、严格确定一个指导教师所能够指导的毕业生的数量,是1比20,也就是说一个老师最多只能够指导20各学生的毕业论文。

2、加强了在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评阅、答辩以及成绩评定等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具体来说,法学本科论文写作的程序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指导教师。选择指导教师和选择题目一样重要,有时仅仅从名气和一些外在的东西作为选择的标准不见得是明智之举,应当以是否严格作为标准,因为这样的教授,因为他们更有效率,而且更看重你的研究。

(2)确定题目,进行开题。主要的内容就是要向指导教师或者开题委员会报告你选择的题目的意义以及研究现状,你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你做了哪些准备,比如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文章,搜集到的文献资料,以及你对自己论文写作的总体安排和进度。指导教师或者开题委员会回你就所拟写的题目提出各种意见,支持的意见,反对的意见,改进的意见等等。

按照现在不少老师的要求,在正式写作之前,是先要搜集资料和撰写提纲的,因为对于指导老师来说,判定一个学生的论文到底能够写道什么水平,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看你搜集到了什么样的文献资料,没有好的米是一定做不出味道好的米饭的,另一个就是要看你的论文的提纲如何安排布局,这个论文提纲包含了你的论文的结构和主题,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你的写作思路,所以至关重要。

(3)初稿写作阶段。在完成了以上准备工作之后就可以进入初稿写作阶段了;在初稿写作之中,可以就遇到的问题同指导教师交换意见,也可以向同学或者其他的先进们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