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出师表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

街灯

}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

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

①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静夜》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课文

①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②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业

①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②想像练习。

出师表教案范文第2篇

在复习初中语文第四册《出师表》这一课时,我这样要求学生:“同学们,这篇课文由我们同学带领大家来学习,老师也当一回你们的学生,怎么样?”当时,同学们一片欢呼,兴奋不已。随即,我又让学生推举了两名主持人,几分钟后,语文能力强的王凤娜和赵子鹏被推选出来了。趁热打铁,我马上布置了具体任务:自己先认真复习这一课。利用你所能找到的资料,把你认为的重点内容整理出来。同学之间可以交流合作,也可以找老师帮忙。

接下来我给学生留了一节课的时间,看着他们交流、讨论,帮他们解答疑难。同学们非常积极,热情很高,一本正经地写起了自己的教案。一节课过去了,大多数同学已经把课文的重点找出来了。课后,我又给他们留了一天的时间认真准备,把教案写好。

在这一天的准备时间里,两位主持人又根据学生的性别、成绩、技能等把学生平均分成十二个小组,每组都规定了组长、记录员、检察员、报告人等,进行分工合作。他们划分的小组以及组内人员的分工完全符合每位同学的语文学习能力,我惊异于他们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了解是如此的清楚,暗暗责备自己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第二天上课时,我走进教室,同学们紧盯着我,既激动又兴奋。我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兴奋,笑着说:“欢迎我们的两位老师为我们上课!”在同学们的掌声中,王凤娜和赵子鹏大大方方地走上讲台,来了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王凤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赵子鹏)“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几个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让人们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王凤娜)“这节课让我们复习一下这篇表中杰作,再次感受一下诸葛亮作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是怎样穿越一千七百年的时空而得到永恒的。”(赵子鹏)他们两人天衣无缝的配合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我坐在座位上兴奋不已地盯着他们,这种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的导入方式,怎么就如此流利地从他们口中表达出来呢?

接下来,王凤娜提问了文学常识、重点字词句,赵子鹏提问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写作重点,每个问题由原先划定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回答,每组中的记录员、检查员都忙得不亦乐乎。大约25分钟,文章的重点内容复习完了。

剩下20分钟,他们会安排什么呢?要是不知所措地站在讲台上那会多么尴尬啊。正在我担心的时候,王凤娜和赵子鹏又从课文中提出的三条建议引申到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谈论三条建议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借鉴意义,又由此表流传千古谈到写文章要感情真挚,以情感人,其他同学还评价了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这种思想到底可不可取,有的同学还联系《三国演义》谈到了诸葛亮智慧的一面……

出师表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多媒体的运用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模式,为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架设了一座平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开拓学生视野、加大教学容量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形象地展示时代背景,引起阅读共鸣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内容包罗万象,写作技法各具特色,要想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必须弄清每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及写作背景。如果能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当时的时代背景重现出来,定能调动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共鸣,达到认知和情感上的高度统一。在教授《出师表》一文时,先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刘备死后,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国力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与吴国修好,又平定南蛮,稳定了后方;然后趁曹丕身死、司马懿被贬的机会,企图复兴汉室的电视视频,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蜀汉北伐的有利形式,同时让学生感受诸葛亮忠于刘备父子的赤胆忠心。再展示“三顾茅庐”的情景视频,感受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刘备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之后通过范读录音让学生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挚感情。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兴趣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初中生,初中的学生,抽象思维已有很大的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作支持。只要我们在导入新课、课堂讲授等教学环节上,设计一些形象的,更易于学生理解的图片或动画,播放一段适合教学需要的录音或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就一定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不妨先制作成这样一个动画:一个头戴皇冠的皇帝,他着身体,摆着一副骄傲的神气在举行游行大典。他的身后是手中托着空气的内臣和一群大臣,两旁街道上,窗户上都是围观的老百姓。蓦地,响起一个小孩子天真的声音――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呀!屏幕上显示:为什么会这样呢?请阅读《皇帝的新装》。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许会大增,整个课堂氛围可能生动起来。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在现代文的教学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理解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这正是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关,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一文时,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理解含义深刻的一些句子。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课件把教学中的重点语句,如:“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等等,一一表列出来,逐一解决,则能更好的实现学生在重点难点上的突破。

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更好地突破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配置时间,加大教学容量

出师表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课堂教学 趣味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三年前,当我投入到新课程教学中时,“一堂语文课怎样讲才有趣味?”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心际,成了我在语文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究的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课堂教学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高效催化剂。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考虑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便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首先,趣味的课堂应该从别致新颖的导入开始。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人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新课导入的方式很多,教师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我的新课导入方法有:故事导入、谈话导入、比喻导入、意境导入、引用导入、演示导入,等等。如上《浪之歌》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浪花拍打海岸的声音,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化自己为一朵浪花,唱出自己心中的歌。然后再学习纪伯伦的文章,就会化抽象为具体了。灵活巧妙地选择新课导入法,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

其次,趣味的课堂因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而异彩纷呈。寓语文课堂教学于乐,方法异常多,如启发想象、比较异同、分角色朗读表演,还可借助播放器、录像机、实物、挂图、PPT等多种媒体,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的刺激。如教学诗歌、精美散文时,我采用吟诵的手段,有时配上相应音乐,让琅琅书声代替老师无休止的讲解和大量的所谓的“知识点”练习。吟诵,不求声音宏大,但求读得清爽自然,不求普通话标准(标准当然好),但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该激昂处给它激昂,该委婉处给它委婉,该悲凉处给它悲哀,使文中之意皆出我之口,文中之情皆出于我之心。吟诵体会,不仅包括心灵的感受,还包括身体的感受。如吟诵杜甫的《望岳》“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读者会真切地感受到诗人面对自然景象受到强烈震撼而产生的一种强力度的外向冲动的躯体反应,同时产生如同作者一样的外向冲动,从而体会诗人壮阔的胸襟和豪放的气魄。让学生小组合作吟诵诗词散文,兴趣盎然,热情投入,品尝到合作的喜悦。如教学小品文《苏州园村》时,事先考虑到去过苏州看过园林的学生不多,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先从实地拍回录像,又上网查阅资料,按课文思路认真做好整洁美观的PPT。课堂教学中,利用PPT辅助教学,非常直观生动,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了课文知识,语文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如《陈涉世家》、《出师表》等文言文教学,学生学得乏味,针对这点,我在教学内容上稍加改变,如与历史典故学习相结合,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立即得到提高,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课堂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观理解,从而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例如教学《蚊子和狮子》、《皇帝的新装》、《变色龙》、《威尼斯商人》时,让学生编演课本剧,表演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给师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还有语文课中许多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片段,也可以让学生积极表演,激发兴趣。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朗读时的动作、神情、语调,《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等片段,都可以让学生仔细揣摩、表演,加深体会。开展辩论、知识竞赛,能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如教学《杨修之死》时,让学生就“曹操该不该杀杨修”这一论题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分析与把握曹操与杨修的性格特征。

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不妨将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我经常有意注错音、写错字等,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批改,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每学期我都要开放两篇课文,请学生为全班同学上课。学生积极承担教学任务,组成智囊团集体备课,备课前还做问卷调查;写出详细教案,制成精美的PPT;课堂教学有板有眼,导入、转接、总结、作业都齐备,还有小组讨论等,课堂气氛活跃。“小老师”的课堂教学虽然稚嫩,有漏洞,但学生的学习热情绝对是高涨的,因为讲台上下已形成了一个互动互助的“海洋”。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满趣味性的课堂,无疑是帮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法宝。让多媒体助语文教师更好、更出色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出师表教案范文第5篇

一.教学理念新路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权威的代言者,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师转,围绕着教材和教案转。这种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大大阻碍了文言文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教学思想模式,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注重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文言文发展的规律,使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开拓性结合起来,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使学习者成为他所获得的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文言文教学必须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学习境界,必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营造自由、和谐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一是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由教育的操纵者转变为指导者。二是实现思想的民主,摒弃教师的语言霸权,鼓励学生向书本权威、教师权威质疑,允许创新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新视角:注重文化积淀,弘扬传统文化

学习文言文主要是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先创造的精美的文化、精湛的哲理和博大的人文思想。因此,文言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让学生接受古代作品思想的熏陶,提高其人文内涵,进而发扬创造出与时俱进的新的思想、文化,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思想基础。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悠然洒脱;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劝谏和激励;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超然物外的旷达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诸葛亮《出师表》中对先帝的知恩图报、对蜀汉的鞠躬尽瘁。所有这些人类最崇高的思想品质无不彰显着古人对人生、事业执着追求的人格魅力,都是我们的学生应该学习并内化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把引导学生体会学习古人的思想、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来对待。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抛开教材教参的束缚,广泛搜集材料,更深层次地去挖掘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从而完成教学过程中学生与作者之间的一段交流的心灵历程。正是因为对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有力拓展,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全力思考,倾心感受,领会并理解文本之外的深义,枯燥的文言文课文才会变得生动有趣。

三.教学过程新模式:弘扬学生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创新性学习

文言文教学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多角度观察,提出质疑。学生学习文言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大意是能弄明白的。实在弄不清楚的,可先在小组内同学讨论完成,很难的提出来由班上其他同学和老师共同解决。

学生也有权选择文言文课文学习顺序,由学生决定先学习哪篇课文。比如沪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集中两篇文言文《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可以让学生交流谈论,自主决定先学习哪篇课文,尊重他们的选择,会调动他们的兴趣。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问题的出现反映着学生在自主学习并思考探究着。教师要允许学生对文言文课文进一步探究,对课文质疑。例如有同学提出《口技》不要文章的第一段是否更好,那样会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同学讨论得出结论:《口技》的确可以删除第一段,这样更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无不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

四.教学手段新主流:强化信息技术意识,有效利用网络教学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不断地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已经被众多教育工作者接受并得到逐步应用,在文言文教学中引进网络必将成为教学手段的新主流,也为文言文创新教学提供广阔的空间。

运用多媒体技术时,教师要注重品读想象,适时播放形象画面。叶圣陶主张:潜心体会,静思凝想,构筑文学意境,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趣和人文精神。文言文教学可以在充分品读想象的基础上,播放相关的声音图像,以补充、修正、完善、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小石潭记》一课时,在初步感受文章的基础上,可以适时地把一个介绍小石潭的flas放给同学欣赏,优美生动的画面、幽静忧郁的音乐、声情并茂的朗诵,一下子就能把学生带进了柳宗元所描绘的凄凉幽深的世界,这种感官的刺激,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这篇课文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景。

当然,教师要恰当运用多媒体资源,牢记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目的,那就是营造一种氛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因此,背景画面和音乐必须与课文内容情调相协调,节奏要一致:内容是欢喜的,可选节奏欢快的音乐、明朗的色彩作背景;内容是悲苦的,则选节奏缓慢的音乐、暗淡的色彩作背景。背景音乐不能满堂放,只能适时地加以点染,并且音量要适宜,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影响教师朗读分析的传情达意,学生品读理解的入情入理。

五.教学评估新机制:建构创新教学评估体系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做出激励性评价。文言文教学必须改革应试导向的评估方法,建构创新评估体系。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观。文言文教学的评价应改变“教师霸权”、“试卷霸权”的评价方式,让学生采用“自我参照”的标准评价自己,衡量自己的文言文水平进步与否;或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文言知识、文言情感。通过自评和互评发挥学生的文言潜能,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文言文的教学的评价要改变“一刀切”的做法,注重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反对用繁琐机械的题目去考学生,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文言表达的能力。

教师的评价标准要多元化、动态化。文言文教学的评价标准应变单一化、静态化为多元化、动态化,重视过程,重视积累,从多个角度、多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评价。将学生的平时表现、阅读、习作及测验等各种考查相结合,将客观与主观、定量与定性、笔试与口试、书面成绩与平时考查相结合,同时注重过程的评价,最好能对学生的文言文发展水平形成动态的曲线。

相关期刊更多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