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核心论文

科技核心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核心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核心论文

科技核心论文范文第1篇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G410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T098 表面技术

E135 冰川冻土

N008 兵工学报

R730 兵工自动化

N085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G018 病毒学报

C060 波谱学杂志

V040 玻璃钢/复合材料

A808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05 材料保护

M103 材料导报

Y007 材料工程

M010 材料开发与应用

M008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M006 材料科学与工艺

N026 材料热处理学报

M009 材料研究学报

* M704 材料与冶金学报

K512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H009 蚕业科学

H525 草地学报

H234 草业科学

H527 草业学报

H538 草原与草坪

E543 测绘工程

E600 测绘科学

E615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E510 测绘通报

E152 测绘学报

E164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L017 测井技术

Y022 测控技术

R711 测试技术学报

H001 茶叶科学

G264 肠外与肠内营养

N024 车用发动机

E113 沉积学报

E547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E102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670 成都医学院学报

G019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V050 城市规划

V028 城市规划学刊

X043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X046 城市交通

H023 畜牧兽医学报

H218 畜牧与兽医

N060 传感技术学报

R532 传感器与微系统

G458 传染病信息

X010 船舶工程

X633 船舶力学

* X635 船海工程

G322 创伤外科杂志

* G552 磁共振成像

D013 催化学报

E144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E146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R051 大电机技术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H038 大豆科学

U512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X024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H005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X001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J024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G020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E109 大气科学

* E091 大气科学学报

L512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L004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S086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H040 淡水渔业

N004 弹道学报

T500 弹性体

T941 当代化工

Y503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 Y585 导航与控制

N019 低温工程

V020 低温建筑技术

C055 低温物理学报

E133 地层学杂志

E130 地理科学

E584 地理科学进展

E639 地理空间信息

E315 地理信息世界

E305 地理学报

E310 地理研究

E527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E024 地球化学

E142 地球科学

E115 地球科学进展

E004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E153 地球物理学报

E308 地球物理学进展

E656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E300 地球学报

E549 地球与环境

V031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E357 地学前缘

E306 地震

E150 地震地质

E118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E143 地震学报

E112 地震研究

E362 地质科技情报

E139 地质科学

E026 地质力学学报

E009 地质论评

E127 地质通报

E010 地质学报

E151 地质与勘探

E525 地质与资源

E132 地质找矿论丛

G005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G021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E301 第四纪研究

R007 电波科学学报

R673 电测与仪表

科技核心论文范文第2篇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G301 河北中医药学报

W012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67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U004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014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11 河南科学

K526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11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H356 河南农业科学

A058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684 河南中医

Q004 核动力工程

Q002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Q001 核技术

C092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Q009 核科学与工程

H042 核农学报

A084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K505 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

R535 红外技术

C035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R084 红外与激光工程

A039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203 湖北农业科学

G334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E111 湖泊科学

A028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K016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60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548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A055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G041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G336 护理管理杂志

G987 护理学报

G503 护理学杂志

G654 护理研究

G734 护士进修杂志

E141 华北地震科学

R046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H032 华北农学报

R752 华东电力

X003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T021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54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103 华南地震

G340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J004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13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A052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525 华南预防医学

A021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43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G044 华西药学杂志

G294 华西医学

G077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J033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03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A00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科技核心论文范文第3篇

1.1创新标准化工作体制和管理机制为适应企业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标准化工作纳入到科研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工作中,在企业集中设立标准化,统一管理企业的标准化工作。为充分发挥专家型人才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入手,组建企业标准化委员会,建立标准化委员会办公室统一指挥下的专兼职标准员,为标准化的持续发展和科技创新创造条件和提供保证。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建立标准,逐步建立形成了标准化制定、实施与监督体系。

1.2将企业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结合企业的科研生产,在高效毁伤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已有新突破,形成了企业核心技术[3]。有的弹药还不能装填高能量药剂,使我国现役弹药,特别是压制武器弹药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要求[4]。在研制大幅度提高弹药高效毁伤性能产品的同时,制定技术含量高的国家军用标准、兵器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1)结合某工程的引进研制,根据企业多年装药实践经验,制定了兵器行业标准《中大口径榴弹铸装药通用规范》。这是我国首次规定注装高能炸药的技术要求和合格判定标准。该规范的制定,使高过载中大口径榴弹的射击安全得到了有效控制,为弹药行业注装高能炸药提供了技术保障,具有一定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2)国家军用标准《金属药筒试验方法》首次全面、系统地统一了我国金属药筒在科研生产中检测和试验项目、程序和方法,使我国金属药筒试验技术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3)针对某大口径弹体毛坯新的成型工艺技术,兵器行业标准《大口径弹体毛坯旋压工艺规范》2012年已经获得科工局批准正式立项。该标准的制定,可使大口径弹体毛坯旋压的制造有一个统一的工艺方法,为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4)企业要有主导行业标准制定的意识,广泛推广和使用专利技术,从而占有市场。笔者制定了《某产品设计规范》草案,申请了行业标准立项。该项目旨在规范设计工作,给出了设计要求、设计方法,提供了成熟的经验数据和设计思路,完善弹药技术标准体系。

1.3标准的制定与型号研制同步进行在型号产品研制过程中充分发挥标准化作用,将标准制定与型号研制同步进行,进行标准化预先研究,以支持型号研制。通过制定标准,推动产品的研制速度,提升研制水平,缩短研制周期,保障研制工作顺利进行。目前,产品的全寿命周期越来越短,要求标准化工作在研制的方案阶段,标准化工作就应介入,同步开展标准的预先研究,及时收集国内外先进标准,分析标准化需求。产品标准作为技术标准的核心,体现了产品质量,是技术标准的核心,决定了产品在用户中的形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例如,在某产品研制过程中,同步制定了国家军用标准《预制破片弹通用规范》和《舰岸炮半穿甲弹通用规范》。随微弧氧化技术在某产品上应用,同步制定了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标准《微弧氧化膜层通用规范》。标准的制定过程是结合相应产品的科研、生产而开展的,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为今后类似产品科研、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引导新技术的应用。

1.4开展三大规范的编制工作企业开展三大规范的编制工作,为型号研制积累丰富的经验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有效地指导了产品科研开发及制造,在保证产品质量,缩短研制周期,降低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有效地促进了企业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设计、试验和工艺经验是企业的财富,通过编制三大规范,科技人员将多年摸索出来的设计经验与相关技术规范相结合,把个人经验变成企业财富并详细保留下来,既提升产品设计水平,又为年轻技术人员在科研生产中能够尽快发挥作用,少走弯路铺平了道路。

1.5加强标准体系策划根据企业体系策划与顶层设计战略规划,为推进产品开发,促进技术进步,笔者结合智能化和高效毁伤弹药的研制技术,建立智能化和高效毁伤弹药标准体系,构建标准体系框图,制定标准体系表,为企业在“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的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构建一个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

2结束语

科技核心论文范文第4篇

第一,调整科技创新战略的指导思想,更加强调原始性创新,力争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跨越。当代国际科技和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产业竞争加速由生产阶段前移到探究开发阶段。原始性创新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不仅能够带来技术的重大突破,而且能够带来新兴产业的崛起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带来无限发展和超越的机会,因而成为决定当代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基础条件。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实现从以跟踪模拟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深刻转变,这是我国新世纪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科学家进行自由探索,并在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紧密结合的基础探究领域积极开展创新性探究,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做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要在高技术探究发展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更多地把握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逐步摆脱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中对外技术依靠的被动局面。在制定和政策方面,我们将建立起和原始性创新相应的评价制度,形成符合科学和技术不同发展规律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我国科学家参和国际学术交流和探究合作。我们始终认为,在科技发展上,中国不但要发挥制度的优势,更要树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紧紧把握新科技革命的大好机遇,在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平安和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重点领域寻求原始性创新,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调整科技创新的理念和管理体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价值观。应当说,人才非凡是尖子人才是创新的先决条件。面对当今日趋激烈的国际性人才争夺战,政府的主要功能就是构建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服务和营造创新文化。我们必须改变“重物轻人”的观念,把“以人为本”体现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去。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导更多的科技人员进入市场创新创业,促进科研机构形成开放、流动、竞争的局面,以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努力营造有利于科学家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包括通过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数据共享等多种方式,为各类人才非凡是那些“小人物”的创新活动给予公平的对待。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推进管理机制改革,引导科技人员关注探究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强调技术创新成果不要仅仅停留在论文、报告的形式上,而是尽可能地物化成为可操作的技术、可交换的产品,把知识变成专利、标准,并最终在市

第三,调整科技创新的工作方针,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科技领域居于领先地位。非凡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论是基础探究还是战略高技术探究,抓什么、不抓什么,先抓什么、后抓什么,这是战略决策的首要新问题。早在1990年,总书记就明确提出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但是,由于熟悉不到位,在机制上也缺乏有效的约束,这一方针贯彻力度仍显不足。当前,我们在科学技术发展当中确实存在着急于求成的倾向,总想为国家多做一些事情,这种愿望毫无疑问是好的,但是轻易导致力量的分散,形成“撒芝麻盐”式的项目管理,结果是“半亩树苗一桶水”,哪棵树苗都救不活,难以集中精力和财力办大事。另外,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科技资源本来就是稀缺,更应当克服探究工作的分散现象,把有限的资源用好。因此,我们要以产品、新产业为中心,把国家、地方、企业各方面的力量集成起来,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办成几件大事。同时,我们也要处理好集中和分散的关系。非凡是在创新的起步阶段,针对不同的创新思路和技术路线,调动各方面创新的积极性,用相对集中的资金来发现和凝练重大科技新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国家支持的重点。

第四,调整科技创新的模式,从注重单项创新转变到更加强调各种技术的集成,强调在集成基础上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长期以来,我们科技计划比较注重发展单项技术,这是技术开发初级阶段的必然过程。但从科技和经济结合的内在要求来看,单项技术的探究开发,由于缺乏和其它相关技术的衔接,很难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产业。事实上,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仅是一个创新过程,更是一个组织和集成的过程。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为核心,使各种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到集成,其创新性以及由此确立企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的突破。为此,我们将通过强化国家战略部署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打破传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各种条条框框,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重组和合理配置。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都将明确强调学科间融合和部门间协作的必要性,强调从以发展单项技术为主转向发展单项技术和多项技术的集成创新,注重以产品和产业为中心实现各种技术集成。

第五,调整科技创新的政策对象,从注重科研院所转为调动和组织全社会科技力量。随着科教兴国战略逐渐深入人心,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科技的程度也不断增强。今天的科技工作,早已不只是科学家们深居斗室的冥思苦索,而是成为众多社会群体自觉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地方科技工作在国家科技工作体系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科技的需求十分迫切,并且和经济的结合比较紧密,地方政府对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也更加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宏观上加强对地方科技工作的指导,促进地方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高等院校是公共科学知识生产的主体之一。由于高校具有能激发创新思维的独特人文环境,大跨度的学科间交叉、渗透以及数量巨大的创新人才,使其在原始性创新方面往往具有独特的优势。实现科技和教育的紧密结合,对于我国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近年来,一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迅速崛起,使我国科技事业的总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确立企业在探究开发和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我们将努力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工作格局,努力形成部门、地方、高校和企业互融互动的新型科技管理体系。场上取得收益。

科技核心论文范文第5篇

沈阳市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沈阳在科技与文化融合方面,培育了影视传媒、创意设计、广告会展、数字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开展了全国性的“动漫展览”“动漫论坛”“动漫产品交易会”和“卡通形象品牌授权洽谈会”,宣传推介了沈阳动漫产业基地的动画产品;举办了原创作品竞赛等活动,营造了沈阳的文化氛围。2010年以来,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实现增加值73.84亿元;以网络、休闲娱乐和其他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服务为主的层,实现增加值61.2亿元;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主的相关层,实现增加值97.88亿元。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文化、科技相互融合发展、具有辉煌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在第三届东北文博会上,动漫产业成为代表沈阳文化产业勃兴的新亮点,引起国内外业界的广泛关注。沈阳市浑南新区被授予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和国家动画产业基地,通过技术、环境和融资平台的协同构建,使动漫企业实现了起点较高、快步发展的局面。浑南新区投资4千万元建设了国内领先、亚洲瞩目的动漫公共技术平台,投资9亿元建成国内堪称典范的动漫企业用房,市、区两级政府共同投入数千万元设立动漫产业发展基金,均为浑南动漫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非凡动画公司动画片年产量就达7000多分钟,占全国总量的二十分之一,企业从批量产出中找到了衍生品的盈利模式,延伸了动漫产业链。2012年,沈阳市被批准为国家科技和文化融合示范基地。沈阳四维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文化艺术科技创新基地,同时,被教育部认定为立体动画&多媒体研发与生产基地,研制出了世界首款4D立体真媒体电脑影机,并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立体教学片库。和平区作为科技和文化融合示范基地所在区,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和科技相融合,大力培育和发展数字出版、4D立体影像、舞台演艺、广播媒体等科技文化融合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数字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鼓励新兴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相融合。

沈阳市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主要问题

1.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平台建设不够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服务机构数量还不够多;公共技术服务、投融资交易、知识产权、品牌培育、人才培训等科技文化融合服务机构不够健全;搭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积极性不够高,没有为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和产权交易提供便捷、高效的渠道;投融资体系不健全,沈阳文化产业投资仍然主要来源于政府,国有资本独大,利用外资和社会资本的比重则相对较小,民营资本又受到各种限制,严重影响了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2.文化科技创新成果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沈阳文化科技产品从量上和质上都没有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科技创新成果的水平提升空间还很大。如沈阳文化科技创新发展较慢,在全国文化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作品和活动还较少,文化科技产品的市场转化率不高,并缺乏适当的市场机制发展文化科技产业,导致文化产品缺乏竞争力,文化品牌难以形成。传统的科研管理体制也导致科研活动与现实需求脱节,不利于成果转化机制的形成,集高文化内容与高科技载体于一身的优质文化科技产品较少,有魅力、广传播、可持续的文化科技项目则更少。3.文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不足沈阳文化科技创新人才相对不足。2010年末,沈阳共有从事文化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5000多个,从业人员8万多人,而上海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62.33万人,天津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13.18万人。从以上数据来看,沈阳文化产业人才的总量和我国其他大城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文化科技创新人才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更为缺乏。文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不足,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劣势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瓶颈。由于在缺乏竞争机制的情况下,难以培养与集聚高素质的文化科技产业的各类人才,最终也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