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班教师论文

小班教师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班教师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班教师论文

小班教师论文范文第1篇

当今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少,沟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迫于升学的压力,教师更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对学生生活的情况、心理的变化不闻不问;第二,时代在不停变化,但一些班主任的思维却停滞不前,因而无法理解现在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因此当学生做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时,他们不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只是一味指责;第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严重的偏心心理,就算交流,他们也只是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交流,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很少会有交流。这些都将直接影响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班主任要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首先,教师要关心热爱学生,建立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机制,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够时刻保持一种舒畅的心情;其次,教师要注重在生活中对学生的观察,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好家访工作,借此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并从家长那儿对学生做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从而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症下药地对其进行管理;再次,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观察了解每位学生,教师既可以通过别的学生的评价来了解,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来了解,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兴趣爱好,从而更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来建立一个先进的班集体,最后教师要达到一种一站到讲台上往下一看就知道哪个学生心里有事的状态,并且一旦发现学生有不好的状况时,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防止事态严重化。

二、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

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班主任要利用小学生表现欲强的心理,在班级管理中创造条件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借此来加强班级的管理。例如在开学初就提出班干部会在一个月后通过学生选举的形式产生,这样就促进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按时值日、不迟到早退、好好学习、与学生友好相处;如果每个学生都这样做,那么就极其有利于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另外,教师要在赞扬中促进学生的学习,每个孩子都有虚荣心,因此,当学生在某个方面取得一点成就时教师就要积极进行表扬,通过正强化作用促进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以加强班级的管理。例如对于一个月中每天都不迟到的学生给予小红花的奖励,一年下来以后看谁得到的小红花最多,借此激励作用来使学生不迟到。

三、小结

小班教师论文范文第2篇

社会的舆论导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的生活趋势。因此,社会往往容易对人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小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多,又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在这一阶段接受的社会信息会对他们以后的心理状态造成很大的影响。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与社会契合起来,很容易使小学生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侵蚀,造成小学生的扭曲心理,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伤害。

二、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改良课堂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小学班主任把大部分的教学重点都放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面,并没有认真思考采用何种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的教师在学生犯错后多采用说服式的教育方法,告诉学生错在哪里,要怎么做,或者把班级中表现好的学生作为榜样,告诉犯错误的学生要向他们学习等等。这种事后教育的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小学生树立是非观,但是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来讲是远远不足的。因此,小学班主任开展渗透式心理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在心理上认可并接受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在以后的工作中积极体现基础性的渗透原则。在课堂教学时,小学班主任要把自己的教学技能与心理学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老师对自己心理品质的教育。

(二)营造民主平等,师生和谐相处的班级氛围

在班集体中,教师往往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少数表现优异的学生身上,大多数学生也因此遭到了班主任的忽视,然而这种做法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每个学生的心里都十分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与爱护。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要站在每一位学生的角度上想问题,尽量给予每一个学生关心与爱护,使学生体会到师生关系的和谐与生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体会到和谐的班级氛围。其次,班主任也要及时给予学生赞扬,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也会带给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教师要积极通过这种方法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愉快学习,感悟生活,热爱生活,使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地心理环境,从而健康成长。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

小班教师论文范文第3篇

总体说来,民办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具有良好的素质特征:思维发展快,思想敏锐,不保守,精力旺盛,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有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展,青年教师的自我意识、独立性、自尊心、事业心、责任感、社会归宿感等也都得到了发展和增强。他们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基本定型,但仍然有很强的可塑性。由于年轻,具有活力,知识新颖,所以容易与学生交流思想,深受学生的欢迎,在教学中易于取得成果。从社会背景来看,青年教师多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社会大背景分析,他们在个人经历上不曾遇到过大风大浪,面临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国内商品经济大潮不断高涨,物资丰富的社会环境,导致青年教师身上表现出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相互交织的现象。比如,他们办事效率高,专业技能强,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些青年教师自信心强,集体荣誉感强,但缺乏服从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而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教育的发展靠的就是苦干与协作);有个别教师甚至形成“金钱万能”的错误认识。一次,在心理学沙龙中,笔者认识了一位外语教师,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在介绍自己的履历时,她说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外企做翻译,因为和同事处不好关系,一气之下辞职;第二份工作在一所培训机构任教,因为和学生家长吵架,被辞退;目前在合肥一所有名的民办院校任职,8月中旬才进的学校,很多人羡慕她这份工作,她说正在考虑辞职,为何?“新生开学报到那天,老师们忙到晚上7点才下班,却没有加班费,太抠!”从她的谈吐看出她是一个很有才情的女教师,但是思想激进,缺乏服务意识,担心吃亏。这种现象在很多青年教师身上都有所体现,对此,学校应加以重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完成自己的专业发展。

二、民办职业学校青年教师的心理类型及其表现

在民办职业学校的教师成分中,青年教师占大多数,因各自的教育背景、择业观念、就业期望等不同,他们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也各不相同。

1.观望型。此类青年教师既有个人追求,又能做好本职工作。例如,有些教师在执教的同时刻苦攻读,考研、考博、考编,他们好学上进又能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认真工作,尽职尽责,但一旦能继续深造或考编成功,他们就会离开民办学校,这部分员工占10%左右。在民办学校任职,是他们磨练自己,提升业务能力的良好机会,但是他们的付出与钻研成果积累了民办学校的校园文化。

2.敬业型。此类青年教师能把本职工作放在首位,他们对学生有耐心,也有爱心,对学校的政策大力支持,同时又积极进取,不断给自身“充电”,以新的知识为工作补充能量,以“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来要求自己,尊重自己。随着政府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市场经济政策的合理化,全国多所民办学校的发展态势良好,加上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部分教师的比例逐年提高,通过对合肥5所不同层次民办学校的不记名问卷调查,发现70%以上的年轻教师愿意坚守民办学校的执教岗位。他们是民办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言行理念以及教学成果将会形成一个学校良好的隐形课堂,是一个学校人文环境的坚实基础,对学生和学校发展都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动摇型。此类青年教师受近几年来全国范围内的普高热和高职大幅扩招影响,有的青年教师对职业教育或民办教育能否持续发展失去了信心。他们基本上能够完成工作任务,但是不关心学校的发展,教书是暂时的职业,为了“混口饭吃”,对学生的热情不够,对工作持敷衍态度,这类教师占10%左右。4.跳板型。此类青年教师思想活跃,但纪律松弛,没有把民办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而是把民办学校当作进入社会的一块跳板,在工作中我行我素,不服从管理,稍有不如意,便立即辞职,这部分教师占10%的比例。由于第一种和第四种青年教师的存在,导致民办学校教职工流动性较大,也给学生心理留下不少阴影,严重时甚至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学校失去信任。马斯洛把人的社会心理需要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价值实现需要。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了,才会产生高层次需要。根据对青年教师心理特征以及现实表现的分析,我们必须认识到青年教师的心理需要。民办学校的人力资源部不能仅仅盯着年轻人的业绩,还应把对青年教师的心理管理当作民办学校一项十分重要的管理工作来对待,以便更好地发挥当代青年教师在民办教育事业中的“领头羊”作用。

三、加强民办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心理疏导的着力点

1.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正当、有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民办学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满足青年人的广泛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活力,丰富和活跃他们的课余生活;更可以使他们旺盛的精力得以释放,满足他们的交际需要。校团委、工会不仅仅应组织开展各项学生活动,同时也要组织教师开展各类球赛、棋赛等文体活动,在节假日或周末组织青年教师就近郊游,组织室外拓展活动,让年轻人在活动中醒悟道理,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上的依赖感和安全感。

2.对青年教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加以积极引导。民办教育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来发展学校,教职工的任务和责任相对较重,各种纷繁复杂的事务容易让教师产生疲惫、消极情绪,所以民办学校的管理者要鼓励青年教师加强自我意识,正确理解和评价自身能力。在《教育法》和《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对学生的教育及班级管理工作可以不盲目顺从老教师的经验说教,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创新思维,尊重青年教师独立性的发展,鼓励他们形成别具一格的工作方法与风格,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维护青年教师的自尊心。自尊心是推动青年教师积极向上的动力,青年人自尊心都很强,民办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注重培养、激发和保护青年教师的自尊心,这也是培养青年教师不可缺少的内容。青年人往往社会经验不足,对人毫无防备之心,说话真诚直率,神采飞扬,这样往往遭到中老员工微妙地反感。于是“高调”一词如同一道紧箍咒扣在年轻人的头顶,慢慢消耗了年轻人的激情,扼杀了年轻人的创造性。在工作中,如果青年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导致工作失误,不要一味地加以责罚、处分,否则必然会制造对立情绪,使工作难以开展。对于已经意识到错误并且情绪沮丧的青年教师,要从其它工作或角度肯定他们的成绩,鼓励他们,开导他们,协助他们走出消极状态。事实上,青年教师大都刚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不久,便担负起教育学生的责任,他们自身也需要教导和关心,他们的积极情绪不仅在学校对学生是一个榜样,也是当今社会需要的正能量。

4.正确引导青年教师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点对于提高年轻人的精神文明与心理健康有指导意义,学校领导理应对青年教师的爱美之心进行具体的外表审美教育,如女教师的外在形体应该整洁、大方;也可以用艺术形式,如文学、音乐、电影、绘画等对教师进行具体的审美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对学生、学校及教育事业的热爱,并且将优良的文化传承给学生,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小班教师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博弈论 大学英语 教学互动 文化导入

根据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要求,民办高校英语教学要符合民办高校自身的特色,以面向社会满足市场需求,培养高端技能性人才,跟上全球化的步伐为目标。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但在我们重视各式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以达到使用目的的同时,不能忽视英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导入。否则会导致学生既无法像在传统教学方法中那样学习掌握牢固的语法结构知识,又无法充分吸收语言的文化内容,不能真正地认识英美文化的本质,最终难以达到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提高的目的,因此从博弈论的思维和策略分析方式研究目前民办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1.浅谈博弈论

博弈论是由美国数学家摩根斯顿和范纽曼在二十世纪初创立的,约翰?纳什等人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博弈论是专门研究众多理性个体间的相互冲突、相互合作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不仅有着非常强大的诠释理论的能力,而且有着跨学科的生命力。博弈论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渗透和扩张,语言博弈论就是该理论在语言文字领域的发展所产生的。哲学家、逻辑学家辛提卡在二十世纪90年代提出了“语言博弈”,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博弈论。“语言博弈”的提出引发了众多学者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来探索英语教学以及课程设置上的一些问题。

2.博弈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的文化导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学会重视英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扩充。而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如果善用博弈游戏规则,依靠理性的思维和双赢的策略在均衡中求发展,就是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捷径。博弈是一种日常现象,适用于生活学习中的各个领域,也可用于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就是博弈的主要参与人,文化导入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博弈过程。

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缺失

3.1跨文化教学内容上的欠缺

许多学生通过之前的英语学习能够背出或者说出简单的英语交际用语,却不能在实际语言环境中使用,这实际上是因为缺乏跨文化交际的内容或者没有语境意识。很多情况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只能生搬硬套,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沟通。目前的大学生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日常交流的普及性文化知识所知甚少,知识面比较窄,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更是如此。

3.2文化教学内容缺失原因浅析

有些教育者认为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以实用为准则,课堂上就应只教授专业英语中的专业词汇,专业文章,而且认为这些跟文化、文学等毫无关系,因此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上应舍去文化类不必要的知识。通常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也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自己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识记专业词汇,翻译专业篇章,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只涉及专业、行业知识,而不会涉及文化方面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影响到了学生,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忽略文化差异,造成了学生文化意识的淡薄。

4.文化导入在策略上的优势

博弈是以游戏的方式在规则中探求利益。英语学习需激发好奇心, 如能在教学过程以博弈游戏的紧张感和幽默性的方式进行语言文化内容的导入,教师和学生的所得收益将颇丰。

4.1文化导入活动中所存在的师生之间合作博弈

博弈论又译为对策论,就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教师和学生作为博弈主体,在文化导入过程中形成双向互动博弈。民办高校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积极通过教材和各种渠道充分挖掘文化信息,充分备课,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充分理解教学改革的本意,注重内涵,力求摆脱应试教育,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博弈中的另一主体学生作为理性参与人,在接收到积极文化内容的同时理性水平提高,文化素养提升,变被动为主动地参与教学和讨论。教学过程随着文化导入渐入合作型良性博弈状态。

4.2文化导入方式

教师应把学生看作博弈主体而非被动学习者,通过分析学生的信息特征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文化缺失问题,通过扩大信息量,学生有意识地吸取和拓展相关信息。比如丰富教学的中英文化对比内容,使其熟识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异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追溯词语起源,让学生把词汇具体形象化,同时也理解其实英语单词不是单调的死记硬背。告诉学生单词也有文化、有历史、有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和。

博弈论的“游戏”性就是在假设条件和规范中主动思考获取所得,如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情境设置和角色扮演。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语言文化的交际氛围。教师可以简单地把英语的自我介绍作为引入,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进入一个英语交流环境,以朋友的方式进行交流,学生没有尴尬感也会很积极地投入,打破沉默,在自然的对话交流中学习,教师可在旁倾听,稍作提示或修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了解和体验跨文化差异,接触不同社会文化背景,这就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5. 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用积极的方式导入文化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博弈论中可透析教学智慧和策略。为了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通过类似博弈游戏这种较有趣的方式自然进入反复练习和操作的过程,并及时纠正错误,在语言学习和掌握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而这种把博弈论和文化导入同时引进到英语教学中的方法再民办高校英语教学中尤为重要,而且起效。

参考文献

[1] Nida,Eugene.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1

[2] 楼荷英 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的关系――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

[3] 束定芳 我看外语教学改革[J].国外外语教学,2001

[4] 许渊冲 文学与翻译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小班教师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课改 教师 困惑 理性思考

一、角色的困惑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其实,越来越多的教师明白不能再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也深知不能将教学工作视为简单的重复,开始探索采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学效率。面对如此沉重的角色转变任务,教师能否完全胜任,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再者,大部分教师在思想上受原有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权威性和威严性的影响,还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放下“身段”,重建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自己的定位仍然是家长的人、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执行者。

长久以来,课程问题一直都是相关部门、学科专家需要关注的,教师无权也无从过问。而此次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这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虽然这种变化的意义值得肯定,但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职工作已经相当繁忙的中小学教师而言,在如何提高课程质量、创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等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困惑与困难。这种复杂的角色转变,让人不禁产生了疑问:教师是人,还是神?教师的核心角色到底是什么?教师能否承受住这些新角色带来的压力?

二、科研的困惑

首先,科研目的上的困惑。对大部分教师来说,他们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于职称评定,论文撰写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原本集中在教学和管理上的精力,造成科研和教学本职工作在实际操作中的矛盾,这也让部分教师变得更加急功近利,以致出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空空”的糟糕局面。因此,教师搞科研到底是为了教学还是荣誉?其次,评价制度上的困惑。学校往往是以数量为衡量科研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而学校间进行评比时,该校教师论文的多少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现在社会上各种论文大赛、报刊征稿不计其数,它们的资质是否合格?在审稿上能否保证公平、公正、公开?这些问题都值得考量。因此,科研到底是重数量还是质量呢?最后,科研方法上的困惑。教育科学研究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门学问,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胜任的科研工作,何况是未受过系统的教育科学研究及方法专业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缺乏相关专家的指导,科研手段仅仅是“凭经验”,“摸着石头过河”,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影响成果的有效性。那么教师搞科研究竟是凭经验,还是再学习?

三、新技术的困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开始接触现代教育技术,并且逐渐接受并认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来说,具有更便捷、更多元等优势,由此,一些教师对其产生了依赖感,忽视了其工具性、技术性的本质,不但没能对教学效果产生有益的影响,反而造成了新的问题。此时,教师对于如何正确使用新技术产生了疑问。事实上,新课改中提出的要求是以保质量和重效益为前提的,借此达到转变学生单调的学习方式与促进其综合发展的目的。因此,新技术的应用不应是盲目的,而是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各项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并且不应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手段。事实上没有无价值的技术,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不是一定要抛弃原有的教学技术,而是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的优势,共同为优质的教学服务。

四、实际操作的困惑

新课改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单凭教师队伍的力量是没办法完成的,还需要社会的关注、家长的配合、学校的支持。事实上,学术界和教育上级主管部门对于新课程给予了高度关注,他们对新课改的实质精神和目标任务有较清晰的了解,但是落在实处却似乎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首先,社会对于教师的关注度还远不如对政府官员、富二代、娱乐人物等的关注,而且他们更关注的是教育的最终结果,这使得教师在舆论的压力下,无法自由地施展拳脚,新课改也很可能沦落到“穿新鞋走老路”的悲惨境地。其次,多数家长不了解课程改革,在习惯了原有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后,害怕课程改革影响到孩子的学业和升学,对教学改革加以阻碍。最后,面对升学率和社会期望的压力,一些学校对课程改革并没有投入太大的热情,他们所关注的依然是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新课改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以往设置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在部分学校中依旧被忽视。[1]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承载了众多的期望,其中也包含着对自我的期许,但是在一片“支持改革”的声浪中,却得不到外部的实质帮助和支持,这大大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班级教学的困惑

班级教学注重实效、统一,但新课改强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教师为每位学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关注与空间。在这样的形势下,小班教学再次成为热议话题。但目前多数学校人满为患,教师根本没有足够精力照顾到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虽然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努力推行和倡导班级小型化,但是以现在中国的国情看,要实现小班化教学还需时日。

此外,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是该让学生不加约束,完全自由地表现,还是依照往常加强管理,维护统一和纪律?怎样把握这之间的度?这些问题也引起了教师们的思考。毫无疑问,教学秩序必须由教师来维持,但是面对一个大容量的班级,教师更难进行操作。教师要始终维持全班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营造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一方面照顾全体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顾及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2]这些始终在阻碍着教师展开教学革新。

六、困惑后的思考

目前,教师的工作负担及精神压力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界的注意。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教师实际存在的困难,保护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只有教师全身心投入,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的成功。

1.积极采取措施,使课程改革深入人心。

除了颁发有关新课改的官方文件以外,还可以在广播、电视、报刊新闻道中加大对于新课程实施的宣传,以及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定期出版,让广大教师和普通公民了解新课程的基本精神和目标任务。

2.加大对于教师培训的力度与广度,保证师资水平与新课改要求相持平。

在实施过程中,增加培训经费投入,进行教师在职培训,为其提供学习的设备和场地,聘请熟知新课改的专家,特别是发挥师范大学的作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教师解答教学、科研过程中的疑问,指导教师正确地掌握新课程的知识、方法、技能。

3.改革落后评价制度,将新课改的实效性落到实处。

要落实课程改革,评价改革是重要一环。社会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老师,教师如何评价学生,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改革实施的效果优劣。当一切都以升学率为中心时,课程改革就只能是在学校外徘徊,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变革。当前,要促进课程改革,国家应出台与新课程理念相应的考试政策,建立一个多元性的考试模式,全方位地考查学生。

4.树立严谨的科研精神,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研究出发点。

在基础教育阶段,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强调教学的核心地位,而科研作为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新任务,应该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作,两者虽互相促进,但绝不能混为一谈,不分主次。教育科研应该以教育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生更好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5.逐步推行小班教学,以保证整体质量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和谐稳定。

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教师喜欢采用小班教学模式。为减少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上消耗的精力,提高整体与个体教育效率,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合理规划学校分布及规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逐步推行小班教学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