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三化学实验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范文第1篇

化学实验现象可说是千变万化,恰巧迎合初三学生敢于接受创新事物与灵活思考的心理特征,包括课堂之中烛芯生花以及药变香精等实验操作流程。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主动结合日常生活实例现象进行提问,学生充分联想并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致,长此以往涉及化学学科的钻研、跟进信心就无比坚固,避免后期任何不理想校验成绩的出现。

二、教学理念的快速更新

新课程规划理念着重于知识灌输、能力激发的同步效果,作为初三化学教师,有义务时刻督促学生尽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实验项目布置,从中体验探究能效。其间包括问题提出、方案设计以及观察思考流程,都有助于其精确归纳总结各类自然生活现象,为其日后专业化发展指明方向。如在讲解氧气实验室制作方式环节中,过往教学流程是准备所需仪器并直接演练,学生会拿着实验报告耐心记录教师讲解的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之后为了巩固基础知识接纳效率与教师讲解精准程度去重复实验流程。这实际上造成了实验教学与学生素质发展指标的脱离结果,于是可考虑令师生共同开展原理学习项目,之后委派学生自行搜集装置器具,能够依照网络资料挖掘实验注意事项,并在操作完毕之后进行小组交流,得出相应结论。因为在整个创新教学体系中,此类行径完全迎合知识自然形成规则,确保参与个体在积累实验原理与变化反应结果前提下,能够保留长久的研习动力,为日后各类难点问题解析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三、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

新课标内容扩展更加着重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开发,鼓励他们在相互协作激励前提下获取更多隐性知识内容,这一切活动都需要教师时刻转变传统理念予以配合,包括先进设备仪器应用与特定实验情境搭设等,使得过往一切实验空间限制结果刨除在外,令学生尽可能地在固定指导路线下自主操作,尊重其主观适应地位。依照认知规律解读,在相对轻松、民主氛围下开展创造性、能动性实验项目,能够令学生独立思考与长久学习斗志长久维持。如在测定空气内部氧气含量实验过程中,教师可安排小组讨论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所消耗的气体,以及燃烧后剩余的气体是什么等。小组之间各抒己见并取长补短,综合素质与实验技能便同步提升。因此在现实初三化学课程讲解活动中,教师应学会将个体归置于集体之中,令其独立处理与其余学生关系,强化合作基础意识。

四、引导学生进行长久性实验学习

化学实验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规律,透过逐层拆解与提炼能够时刻维持学生钻研兴趣,确保个体不断突破初中化学知识分化迹象,令暂时的好奇心理逐渐过渡为稳定解析兴趣。为了贯彻此类指标,教师可考虑安排化学史教育,包括此类学科形成与发展历程等,将其中一切与现实生活、建筑相关联的细节阐述清楚。最终令学生清晰地明白化学专属用语属于国际通用语言格式,是表达物质组成与变化规律的特殊交流工具,能够自觉与我国多元事业发展前景挂钩,以此稳固课程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态度。初三化学基础知识内容繁多,而处于此类年龄段学生个体想象力丰富且形象识记能力雄厚,教师可运用元素符号等编译成顺口溜,将重点内容转化成韵语格式,令个体能够快速吸收并牢固记忆。如在燃烧规则学习过后,可组织学生进行玻璃棒点灯等实验项目,教学前期可配合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实施直观引导,令学生智力与能力改良效果能够齐头并进。

五、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补充

传统初三实验教学活动都是透过结论验证进行规律提炼,其间学生主观参与地位削减,为了一改这类消极隐患,教师必须开放实验探究性特征,令学生自行提出假设性问题并开展实验验证活动,包括整体方案设计与仪器搭配等细节。学生在整个探究实验过程中可说是经历着与科学家相似的行为过程,问题提出到解决的任何细节全部经历过,后期分析与记忆成就势必更加丰厚。例如在分析铁定生锈原理实验过程中,学生会提前搜集相关案例并准备拟定实验报告,进而在操作中逐渐揭发钢铁生锈的原因与现实条件。经过如此广泛后继知识的提取,涉及今后金属防腐、防锈内容的传输效率必将更加顺畅。

六、结语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实验教学;“探究”栏目

通常情况下,教师为达到教学效果制订的纲要称之为“教案”,以学生为主体提前准备的预习提纲称为“学案”。“学案”的制订与“教案”息息相关,学案的意义在于使学生树立参与意识,做课堂的主人,由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完成实验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并消化知识,最终转化为一种学习能力。在中学学习阶段,“教案”与“学案”一个以教师作为主体,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两者在教学功能上有很大的差距。以教学为目的的“教案”教学,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为主的“学案”教学法,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的模式完成实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充当引导角色。选择“学案”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实验效率。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发现:学案教学是高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要避免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阅读教材,通过小组学习讨论的方法完成实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学案导学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主题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形成的教学形式,借助学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以导学为法、学生为本展开教学。

学案是学生学与教师教之间的中介。就教师而言,仅仅凭借“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要求,学生也不可能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首先,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有现成的课本作为学习工具,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教师在下一堂课中将要讲什么或者怎么讲。其次,很多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通常比较在意教案内容的落实而忽略了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和思考,课本上的一些概念、公式、原理、法则等只是一些大纲,对其他知识点的概述也比较抽象,只是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和解释,对于如何分析理解和运用知识点描述得不是很详细,学生只能借助于各种参考教材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掌握。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预习和复习功课的过程中还会经常遇到一些困难,导致其学习负担加重。教师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应该借助有效的学案导学进行改进,增加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机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制订符合自身情况的学习计划,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和探索,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成绩的目标。

一、“探究”栏目实验教学学案的基本形式

根据内容不同,“探究”栏目实验教学学案可分为填空式、图解式、图表式、习题式、问题式等。实际上学案没有固定的格式,一个学案往往是几种形式的结合,从教学经验上看,“探究”栏目实验课的学案应该根据探究主题选择不同的形式。

1.填空式学案

如某些基本实验操作,实验目的、实验仪器的选择等,可设计成填空式学案,由学生预习或课堂上填写。

2.图解式学案

初三下学期对于物质的检验、鉴别和除杂等涉及实验先后顺序、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内容,可制成图解式学案,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步骤进行实验研究。

3.图表式学案

大部分验证性实验以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为主,可设计成图表式学案。

4.问题式学案

课堂教学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实验内容,可设计问题式学案。

5.习题式学案

对一些课后习题(如人教社初三化学第78页“有关氢氧化钠变质”习题),可按课本顺序和知识点难度,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和综合性的习题进行实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认为,针对各种形式的学案,教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灵活运用。

二、“探究”栏目实验课教学学案的设计特点

1.规范性

规范实验程序是一项很重要的科学素养。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规范进行实验操作的意识。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活动是严谨科学的探究活动。教师通过规范实验操作,实现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强化学生的意识形态:良好的实验习惯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和成功的重要前提。人在每一阶段的学习最初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在初三化学开始实验探究活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案”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果平时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能够严谨规范,那么学生在预习和总结实验报告时也会受其影响自然而然地规范化学实验程序。一般化学实验的规范程序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药品与装置、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

2.引导性

在设计学案时,教师要充分考虑生情,因材施教,起点要注意“就低”,杜绝一开始就难度过大,树立“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意识,避免出现因问题难度过大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失去信心。“学案”要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开始可以先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记录并观察实验现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规范的实验动手能力。比如第一单元中,“蜡烛的燃烧”和“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比较”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严格按照第12页《探究》栏目进行探究活动,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学案的设计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实验的顺序和细节。

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够,特别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实验的规范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把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和学习设计基础实验方案上。教师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了解实验的步骤、设计这个实验方案的目的和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应该怎样思考并化解,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究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探究过程―得出结论。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根据学生的能力来设定实验问题的难易程度,通过每一项具体步骤引导学生完成实验,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不断进步和成长。

3.阶梯性

在教案当中,适当加入一些拔高的内容对于教学过程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在“学案”中,教学设计需详略得当,缩小实验的开放性,就要加大对“探究”栏目问题思考的开放性。这样做首先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学习探索的良好态度,其次也可以形成“学生带学生”“学生帮学生”的良好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加进来,在学习讨论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比如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常常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说法,怎样让更多的学生能看出“门道”呢?合理的学案就起到引导、点拨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不同层次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需求,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将有利于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阶梯性可以有两个方面的体现:一个是对于实验内容、问题呈现的阶梯性,即实验原理是逐步深入、逐步揭示的;第二个是对于学生实验技能要求的阶梯性,即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要求由简单到综合。

三、“探究”栏目实验课教学学案的分类与功能

教师想要编制出合适的学案,必须要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方法、习惯以及成绩,并且研究相关的教材和资料,教师应该以一个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课堂教学中,认真分析教材和教学理论以及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探究”栏目实验课教学学案,根据实验课的性质可以分为演示实验学案、验证性的分组实验学案、探究性分组实验学案。其中演示实验学案重在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与结论。验证性的分组实验学案重在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的顺序、规范以及对实验现象、结果的记录。探究性分组实验学案重在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包括实验原理、装置、药品的探讨)、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基于不同的使用范围,应该有针对性地编制对应的实验课学案。

“探究”栏目实验课学案的使用,笔者力主其点睛的功能,也就是说,不要淡化了实验课的主要任务――实验,所以实验课的学案务求减轻学生的书写负担,将动笔的机会放在不同实验类型的教学重点上,有的放矢。同时,也为了让学生能真正在实验课上有目的地动起来,笔者觉得,实验步骤尽可能用图形代替,让学生看图完成实验,这样比较适合初三学生的心理特征,实验课的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如笔者在教学“二氧化碳制取的药品及装置研究实验”学案“制取步骤”这一环节使用了如下图示:

步骤:检验气密性装入石灰石倒入稀盐酸搭好装置,收集气体。

对于实验课的学案是否适合学前和课后,笔者觉得不需要统一,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习惯做出取舍。有些教师喜欢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踏实稳重;有的教师希望学生带着好奇心学习,积极主动。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只要教师用心把握,都能有相同的教学效果。

化学是实验的科学,离开实验就没有化学。通过学案导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将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充分结合起来,既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做(操作),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操作原理)。由此可见,有效的学案导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观察、分析、表达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支梅,等.对比试验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运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7).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范文第3篇

  化学老师个人总结1

  政治思想方面:能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听取领导、专家的报告,转变教育观念,积极贯彻素质教育。按时参加升旗仪式,服从学校工作安排。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不从事有偿家教。

  教育教学方面:上半年担任高三两个班的化学课,下半年是三个班。每周12节课,达到满工作量。认真备课,备学生,备教法。教案材料齐全。由于是新接的班级,化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习习惯都相对比较差,所以从假期补课开始,我就一直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学生自我介绍、课堂表现、跟学生谈话及批改作业和试卷等途径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掌握一手材料,使课堂教学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课堂上少讲精讲,让学生多想多练。通过提问不同层次的题目,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交流和质疑,达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知识互补、思维互通及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

  3、按时批改作业和试卷,对部分学生做到当面批改、纠错。我常给学生讲:你每消灭一个错误,就会向理想的大学迈近一步。所以每次作业和考试过后我必定盯着学生改错,使其知识和思维方法更加完善。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参加市里组织的高三备课活动,五月份给济南市高三老师展示一节第二轮复习研究课,撰写的《采用小循环多反馈法进行高三化学专题复习》获省论文一等奖。参编高二化学实验报告。同时学习先进地市的教学经验,十月份到宾州参加省化学年会,听取有关3+x高考模式报告,了解高考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提高复习效率。

  化学老师个人总结2

  高三化学总复习是中学化学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高三化学总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为了使学生对高三化学总复习有良好的效果,并且顺利度过这一重要的时期,为此我们高三化学备课组一学期来对高三化学教学有详细的计划,注重教学过程,常总结和反思,根据高三各个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训练方式。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 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只要根据近几年来全国高考形式,重点研究一下全国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因此开学初我们共同研究了十年高考,把握命题方向及命题特点,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 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很显然,这些变化将体现在高考命题中,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2016年高三化学教学工作总结2016年高三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3. 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尤其是考纲中变化的地方,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4. 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了高考试题、考试说明、教材、课程标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还很多,如各种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网络信息等。但是,这些资料的使用必须合理,这样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自身必须投入题海,然后筛选训练题和资料,备课组内老师资源共享,进度统一,皆以广泛收集信息为主要目的,以免干扰复习。

  化学老师个人总结3

  本学期本人担任初三化学,由于初三化学是一门新接触的课程,又是一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再加上本班学生比较活泼,所以暂时三周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很认真,能够进取参与,课堂中也比较活跃,可是由于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记忆本事差,使整体没有得到平衡发展,故在教学中也存在很大的困难。本人也就这三周的教学作一个简单的反思,具体如下:

  一、教学方面的经验

  1.认真研究新教材及各章节处理方法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取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加强了新课程观念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断转变教育理念,认真研究总结,贯穿于教学中,及时提醒学生注意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

  3.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技能的教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课堂上,给学生必须的阅读时间。针对不一样的学生设计不一样的题目,有意识地去锻炼他们思维应变、组织表达的本事。尽量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多让他们在黑板上写板书,发表自我的观点,动手操作。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化学实验教学情景集色彩、图像、声音、动感等多种特点于一身,使学生有置身于真实情景之感,到达良好的效果。

  4.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近年来对环保、能源等社会热点的考查力度逐步加强,这就要求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学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觉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5.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他们很需要得到教师的鼓励,所以我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多与学生谈心,当他们取得提高时我表扬鼓励他们;当他们退步时我找他们个别谈心,帮忙他们找出原因。在课堂上尽量地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加以称赞,激励他们喜欢上化学。

  6.练习的选择:一份好的练习能够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练习要进行合理精选,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使学生在简便高效中掌握知识。

  7.科学制定计划:制定出详细的教学、复习计划,明确其资料和要求。有了计划的引导就会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教学方面的不足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范文第4篇

基于目前初三复习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实验教材依据项目学习特点,尝试在“梳理我的项目成果”单元中,根据复习教学各阶段的特点,设计系列活动任务。本项目以设计“化学手册”为线索,贯串整个项目,其间,设计不同水平、不同指向的项目学习活动,以期提高复习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化学学科能力,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一、设计进阶性自主学习活动,建立知识结构,形成认识模型

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间的关联,形成知识结构,进而发现具体知识,并促使其能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世界,形成对物质、对化学反应的认识角度,本项目设计了一系列阶梯性的自主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完成从知识梳理到建立知识间的关联,形成知识结构,再到形成认识模型的能力进阶。

首先,设计了开放性自主学习活动“回顾重要物质”,请学生自主梳理有关氧气、二氧化碳、金属、盐酸、氢氧化钠、碳酸盐等初中常见物质的知识。在本活动中,学生将按照其原有的认识物质的角度、思路梳理常见物质的性质,既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完成具体知识点的回顾,也可以通过学生展示其梳理成果探查学生对物质、对化学反应的原有认识,同时,为后续建立知识结构,形成认识模型等活动任务提供素材。

其次,设计了系列交流讨论活动,借助“方法导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关联,形成对物质、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模型。例如,在交流讨论“梳理对物质的认识”中,通过“化学研究中,通常从哪些角度认识物质,各角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认识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等问题促使学生自主发现,认识物质,特别是认识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角度和思路。同时,借助方法导引栏目(如图1所示),以对CO2的认识为例,帮助学生从中发现认识物质的基本角度。

此外,交流讨论活动中,还通过“为了全面地认识物质,需要哪些化学概念、化学理论作为支撑?” “这些概念、理论对认识物质起到了哪些作用?”等问题促使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关联。

最后,设计应用性活动,一方面要求学生利用梳理形成的对物质的认识角度,补充、完善“回顾重要物质”活动中对物质的认识,优化所建立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以二氧化硫(SO2)为例,尝试从多角度认识陌生物质,在应用认识模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固化认识模型。

由此可见,本项目中,将具体知识点的复习、知识结构的建立、认识模型的建构与应用融为一体,互为基础,循序渐进。学生在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经历了“孤立、零散回顾具体知识基于经验构建知识网络发现、形成认识模型基于认识模型建构知识结构应用认识模型认识陌生物质”的能力进阶过程。

二、聚焦实验,感悟实验思想,提升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五个内容主题之一,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项目非常重视指向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的活动任务设计。本项目中,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项目学习活动,从复习基本实验,到理解实验设计思路、感悟其中蕴含的实验思想,再到基于真实问题的开放性探究活动。

首先,设计了“完成几个重要实验”自主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再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基本实验,弥补在前面的学习中基本实验与项目任务融合而不够凸显的不足。活动要求学生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溶液酸碱性的检验、酸碱的化学性质等7个实验中,选择没有做过的实验,在实验室中与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并根据实验任务类型,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如表1所示)。并向全班同学演示实验全过程,讲解实验目的、实验步骤、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报告正文结合典型实验阐释物质性质、物质制备、物质分类等几类重要实验的基本思路、应注意的问题等。

其次,设计了交流讨论活动“感悟实验设计思想”,促进学生对重点实验的理解,对实验中所蕴含的实验思想的感悟,并通过变式实验进行应用练习。例如,对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通过Ρ仁笛榉桨1和2(如图2所示)的异同,促进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对于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通过对比实验方案1和2(如图3所示)的异同,促进学生对变量控制思想的感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则促使学生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和变量控制思想,对实验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最后,本项目在任务三中,设计了基于真实情境的综合复杂探究任务“从黄铜渣中提取有价产品”。本任务按照学生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分三个环节展开。

第一个环节,通过交流讨论活动,结合背景资料对探究任务进行拆解。学生通过对问题“可以将黄铜渣转化为哪些有价产品”和“若要将黄铜渣转化为这些有价产品,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的讨论,明确了转化目标――将黄铜渣转化为硫酸锌和铜;同时,发现若设计转化路径,首先需要认识陌生物质氧化锌和氧化铜的性质,即将探究任务拆解成了认识氧化锌、氧化铜的性质和设计、实现物质转化两个子任务。

第二个环节,主要是应用物质的认识模型预测氧化锌、氧化铜的性质,应用研究物质性质实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设计、实施实验,探究氧化锌、氧化铜的性质。这一环节,不仅解决了探究任务中的具体问题,更进一步应用了在前面项目学习活动中形成的认识模型和实验思路与方法。

第三个环节,通过开放性探究实验,从黄铜渣中提取硫酸锌和金属铜。本活动中,学生要通过小组合作,经历方案设计、修订、实施、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主要环节,独立完成探究任务。这一环节,对于学生形成物质分离类探究任务的基本思路,建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等科学探究各环节间的关联,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设计多类型问题解决活动,建立知识―认识―问题间关联,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不仅需要熟练准确地掌握具体化学知识,形成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分析现象的基本角度,还需要建立知识―认识―问题间的关联,让知识、认识、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此,本项目设计了任务――“解释身边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本任务中,学生将经历分析解释、推论预测、设计简单方案、复杂推理、实验探究等不同类型的活动任务,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应用知识、认识模型解决问题;在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反思中,建立知识―认识―问题间的关联。例如,在交流讨论“判断真假”(如图4所示)活动中,学生将经历分析解释、推论预测不同类型的活动,同时需要自主调用认识物质的基本角度,结合具体知识解决问题。在判断、解释“水能否变成汽油”时,需要从元素的角度认识物质和变化,利用元素守恒理论,做出判断;在判断“可以用洁厕灵清洗淋雨喷头上的水垢”时,需要从组成和性质的角度认识物质,利用碳酸盐和盐酸的性质做出判断。而在具体问题解决后,对“用化学知识分析解释身边的现象时,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什么?思路是什么?”的交流研讨,则促使学生将认识角度转化为问题解决思路,建立知识―认识―问题之间的关联。

此外,在本任务的“总结反思”中,要求学生对完成该任务的过程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对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问题的问题类型及解决思路进行概括提炼,并以分析解类任务为例,概括了该类问题的基本特征、解决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等。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范文第5篇

科技类校本课程是我校校本课程体系的核心。多年来,我校教师在开展科技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多项课程,既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又锻炼了学生勤思考、勤动手的能力,同时,也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2011年开始,我校将科技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优化整合,初一年级固定每周1节物理科学实验课;2012年,在初二年级开设化学科学实验课,并形成了符合我校学生特色的实验类校本课程读本。

物理科学实验课,用发现的眼睛找寻答案

2011年,我校开设物理科学实验课,以“来自生活,观察现象,探究规律,回归生活”为宗旨,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与生活的感性认识,寻找身边生活现象与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合作意识。逐步形成了《物理科学实验课读本》的雏形,并在初一年级开设了每周1节的物理科学实验课。

1.基于现象思考的课程构建

几年来,在学校物理教研组共同研究的基础上,物理科学实验课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内容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基本测量从长度开始》《奇妙的声音》《神奇的镜子》《时光中的时光》《无所不能的电》《亲密的好伙伴――电和磁》《飞向天空――制作水火箭》《为什么是比萨“斜塔”――重心与稳定性》《潜艇外壳为什么变形了――压力的作用效果》《谁让飞机飞上了天――来自流体的力》《会飞的灯――生活中的浮力》《会变身的水――神奇的热现象》《“谁持彩练当空舞”――绚丽多彩的光》《寻找撬起地球的支点――生活里的工具》《变形金刚的力量来源――无处不在的能量》《自己动手组装游戏机――神奇的电路》等。

2.实验课程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

通过物理科学实验课校本课程的实践活动,我们得到了开设校本课程的三点意义:一是开设校本课程的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个性,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二是开设校本课程有助于实现三种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这些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在科学实验课的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科学、巧妙地设置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中,切实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三是开设校本课程能有效落实三维目标。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坚持把课程的三维目标始终贯穿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在科学实验课上,当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科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时,他们就会体验到成功,这种成功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化学科学实验课,让知识指导生活

学校的初三化学教师,多年来转战于一轮又一轮的中考之中,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初三毕业生。虽然凭借教师不断积累的教学经验,使学生考出了满意的成绩,但总是感觉有些遗憾,他们常常扪心自问:学生们应该从化学课上学习到什么,才是受益终生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多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可见,化学实验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应该通过实验,让学生去感受、去沟通、去观察、去总结。

1.源于生活现象的课程创建

2012年9月,学校在初二年级每周固定1课时开设化学实验课。化学是一门与人们生活生产实践紧密关联的学科,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有趣的化学现象和化学知识。从宇宙飞船的火箭燃料,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化学知识渗透在社会、科技、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追随着化学家法拉第的脚步,重新认识了蜡烛的燃烧;验证了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的不同;提取出紫甘蓝中的花青素,探究了花青素的变色规律;为了配合消防教育,教师在科学实验课中增加了“燃烧与灭火”的内容,让学生学会灭火也学会控制燃烧,让学生亲自体验灭火器的使用。通过这样的化学科学实验课,学生既认识到防止火灾的重要性,也学会了火灾中的自救方法,同时还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意识。

化学教师尝试着从生活中选择话题,分别设置了如下课程板块:在各种化学现象和常见的化学物质中选取了物质之谜――《蜡烛的燃烧》《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探究》,物质的多样性――《氧气》《二氧化碳》《水》,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探究硬币的成分》《探究化学变化》,化学之生活――《燃烧和灭火》《厨房里的化学物质》《生活中的色素》《家用酸和碱》《物质之微观世界――分子》《迷你小实验》等。

2.“四部曲”,让学生学会探究

开设化学科学实验课的初衷是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首先,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带领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入手进行研究,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呼吸、燃烧等现象;其次,通过实验来验证或检验这些现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组织讨论,总结实验过程及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最后,以化学小报、化学墙报和实验报告的形式来总结提高。这样“四步曲”唱下来,化学实验课程就初见端倪了。这样的化学科学实验课,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了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探究物质的实验中,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的初步思路,能做到: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反思与应用。在具体学习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时,学生自然而然地控制变量,进行实验设计,并能准确、明了地叙述设计的思路和原因。而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分析如何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时,有的学生可以设计出把集气瓶倒置在水中的实验,并清楚地知道是压强原理。

现今,在初二年级开设化学实验课的学生已经升入初三年级,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及对化学学科的兴趣,都优于以往没有开设过实验课的学生。比如,在往年的教学中,对于学生微粒观的建立一直是一个难点,在这一届学生中,由于在科学实验课上,已经体验到了分子的存在和分子的一些性质,所以在初三的教学中,学生并不觉得奇怪和陌生,从微粒角度来研究物质,并能很好解释一些现象,如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湿衣服为什么会晾干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科学实验课促进师生同步发展

我校科学实验课程的目标是:从生活出发回归生活,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初一年级物理科学实验课的定位在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感性认识,寻找生活现象与知识的联系,提高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体验实验乐趣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提升实践能力与探究精神。初二年级开设的化学科学实验课,目的在于以生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初步开展实验探究,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过程,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增进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我校的科学实验课经历了从趣味物理、化学实验,到开放实验室的发展过程,我们一直在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内容与模式,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我们明确了方向: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民主化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开放型的新课程观。

在科学实验课中,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小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完善了学生的智能结构。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取知识,提高了科学素养,从而实现了科学课教学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