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班集体建设;德育

G625.1

班集体建设是小学教育中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德育教育的永恒话题,通过有效的班集体建设能够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班级管理工作以及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为了提高班集体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积极心理学理论,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塑造上,从而促进个人和学生群体的发展与完善,切实有效地进行班级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1.积极心理学理论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将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科学,将人自身的积极因素作为研究的重点,倡导心理学必须将人的潜在力量、美德以及善端作为根本出发点,在处理多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现象时要运用积极的心态,正面积极地进行问题解读,从而最大化地唤起人内心的优良品质和积极力量,并使其成为挖掘个人潜能的推动力。积极心理学将良好的心理健康和状态作为主要的关注点,能够有效促进个人、群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一点上,将积极心理学作为理论指导,将积极心理学内涵与小学班集体建设融合起来能够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班级氛围,使得学生保持积极的情绪和乐观状态,从而能够全面推进班集体建设,切实践行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在积极和成功当中感受团体的力量和班集体的温暖,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2.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小学班集体建设对于学生以及小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重视发挥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价值,将其理论内涵渗透到班集体建设工作当中来。第一,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少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缺乏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有效沟通的方式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得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班集体建设中来,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第二,确保班级正常运转。班级的科学化管理也是进行班集体建设的重要保障,而教师通过定期对学生展开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则能够有效消除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恶性事件,有效维护班级秩序,为班集体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三,增强学生自我认知。教师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学生展开心理教育和德育素质培养。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自我了解,帮助学生弥补自己的不足,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得学生在班集体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才干,有效提高班集体的整体建设水平。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班集体建设策略

1.制定恰当的班集体建设目标

在推进小学班集体建设前,首先必须具备明确的建设目标,这是确保班集体建设保持正确方向的基础,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为班集体建设目标的实现贡献积极力量。在制定班集体建设目标时,要有效落实积极心理学理论内涵,注重发挥积极心理状态和情绪的作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确保建设目标的完整与科学:第一,针对性。班集体建设针对的是一个班级,而每一个班级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那么建设目标的制定就必须具备极强的针对性,除了要抓好普遍性的班级管理之外,还需要保障目标符合班集体建设的实际需求。第二,时效性。班集体建设目标必须采用长短结合的方式,阶段性的短期目标必须突出重点,而长远目标的制定则需要采用分阶段实施的方法,当好班集体建设的基础,并逐步提高要求,从而增强班集体建设的时效。第三,激励性。建设目标必须恰当准确,并根据积极心理学要求适当增加目标的积极性和超越性,使得目标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激励价值,并成为学生共同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指向。第四,r代性。目标必须突出和渗透现代意识,将符合于当代精神的内容放到班集体建设目标当中,例如体现出现代社会公平竞争、效率、法治等观念。第五,积极心理教育性。目标的制定要注重挖掘和增强学生的积极心理力量,在班集体建设中突出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保障班集体建设的正确和积极方向。

2.保障班干部确定的民主参与

班干部的选择如何确定是小学班集体建设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师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积极心理学理论内涵的重要环节,同时为了营造和谐的班级关系,更是要确保班干部选择和确定的民主性和群体参与性,这样才能够调动起学生整体的积极心理,促使学生为班集体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同时也能最大化的发挥班干部在班集体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班主任要对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并将其运用到班干部的确定工作中,运用积极的心理学因素强化班级管理,营造民主自由和积极的班集体环境。班集体在形成之初,班主任可以根据个别接触和材料等确定临时的班干部成员,使得他们能够先行负责相应的班级工作,也使得临时班干部能够在班集体建设中发挥优势特长,为全体同学提供良好服务。一段时间后,班主任以及学生都会对临时班干部的表现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也有了心目中的班干部候选人。此时,可以有效运用民主投票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民主参与来挑选出学生信任的班干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落选的临时班干部,班主任要给予耐心积极的心理引导,避免其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并鼓励其能够再接再厉,为班集体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班级在高度整合后,教师可以制定班干部轮值制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平等地获得班级管理的机会,最大化的发挥出学生的积极力量和潜能,发挥积极心理学对班集体建设的推动作用。

3.重视班集体的制度规范建设

任何一个班集体都需要有完善的制度规范作为班级建设的调节器,一方面重视班集体的制度规范建设能够确保班集体建设目标的顺利达成,使得集体的利益和秩序得到有效保障,而另一方面班集体的制度规范建设能够体现出班集体对于每一位学生成员的社会期待,也会对学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方式进行约束和规范。这样的制度规范并不是完全意义的限制学生的个性自由,更多的是保护学生和促进学生的积极发展,它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不能因为是班级制度的规范就过于呆板和强制。因此,在班集体制度规范建设中,必须坚持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不仅要确保集体目标的实现以及保障集体利益的获得,还需要重视和强化良好班级秩序对于学生个性和发展的保护作用,运用班级规范以及积极的心理学作用有效调节集体与个体的矛盾,使得班集体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得到发展。班集体的制度规范内容要实现多样化,除了要包括社会规范以外,还需要将舆论建设和班风建设纳入其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方式产生积极作用和影响,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和同化力,这样会使得班集体的制度规范更加完善健全,而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意义和内涵也能得到强化。

4.积极组织和参与班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班集体建设的中介和重要载体,也是强化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增强小学德育教育的实践价值,有效突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固有形式,也让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内涵在实践中得以有效发挥。每一个集体都离不开集体活动,缺乏集体活动的班集体建设活动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班集体建设,而且离开了集体活动,会使得学生这一个体无法充分感受到集体力量,不能正确地理解集体和个体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不会积极主动地为了集体的发展去努力奋斗,那么班集体的整体凝聚力是不可能形成和发展的。因此,班集体在组织完成后,最为迫切和关键的是组织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并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为班级集体活动赋予积极的意义和高尚情趣,形成一种积极融洽和乐观向上的班集体心理氛围,增强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自觉地在集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班集体建设和发展付出更多的努力。在班集体活动当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启发和引导,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意识,使得每一位学生的价值都能得到发挥,同时也能够在实践当中验证积极学理论的意义,以便在班集体建设中更好地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为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结语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小学班集体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先进的心理教育理论,能够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保障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心理状态,将其作为班集体建设的指导理论能够提高班集体整体凝聚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因此,班主任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对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认真学习与分析,在班集体建设中注重学生积极心理的塑造,使学生能够运用积极思维和行为促进班集体建设。

参考文献:

[1]朱磊.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集体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11):50-52.

[2]任亮宝.积极心理学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渗透[J].黑河学刊,2015,(9):33-35.

[3]李青.有效运用心理学做好班级管理工作[J].读与写,2015,(10):69-70.

[4]陈红.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8):18-19.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1.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Ternmns“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力量与美德的一门科学,是对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体特征及促进发展的制度体系开展的科学研究。Ternmns认为,积极心理学包括三个研究层面:一是主观体验层面,涉及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和快乐感;二是个体成长层面,涉及个体积极的心理特征’尤其是积极的内在力量、美德、审美体验、工作能力等;三是群体组织层面,涉及积极的组织系统,即需要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系统,以培养公民的美德。当时的积极心理学始终坚持积极的价值观取向。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断,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病的研究,重点研究人的负面情绪对人心理活动的影响,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情绪的研究似乎被遗忘。20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理学家又开始研究人性的积极一面,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心理学家对于积极心理活动的重视。21世纪,积极心理学迅速发展,在积极心理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心理学家要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系主任塞里格曼(Seligman)。其将;理学引向探索和促进人类性格力量发展和美德完善的轨道,反转20世纪中后期心理学过分关注人性的消极面和弱点的研究取向,树立起积极心理学的大旗’开创一个新的领域一积极心理学,塞里格曼(Seligman)界定了积极心理学三个明确的研究领域:积极的情感、积极的特征和积极的社会制度。其提出幸福的三要素原则,并运用幸福理论治愈抑郁和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会的年度大会上,塞里格曼在大会上明确提出21世纪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点是建立和推动强调和理解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的积极心理学运动,这是心理学史上第一次在正式的场合使用积极心理学一词。后来在西方心理学界,美国、欧洲等地不仅成立积极心理学学会,而且这些地区还每年定期召开积极心理学研究年会;积极心理学每两年举行一次世界性的积极心理学高峰会议,可以说积极心理学巳经形成一种世界性潮流。我国是从2000年以后逐渐开始这方面研究,大部分是从研究幸福感逐渐涉及到积极心理学。从研究成果和发展态势看,积极心理学不仅仅在心理学领域里取得巨大的成就,而且其思想巳经渗透进;理治疗、医学、教育、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多个社会领域。积极心理学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和重视,其在;理学界的地位不可小觑。

2.积极情绪与健康

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积极的情绪与健康关系密切。美国;理学家以日本大学生为被试做过一项实验,实验要求29名被试每天写下的一件快乐的事’连续四周,并且每次写完之后能够收到一份小礼物;另外29名学生为对照组被试,每天只写下中性的事件’并且写完之后不会收到小礼物。结果表明,实验设计引发的积极情绪显着提高大学生理健康状态。心理学家Taylor等人也对感染AIDS的患者做过实验,发现那些对于自身的康复抱有高度乐观的患者在康复锻炼中表现更好;同时对AIDS感染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跟踪他们的病情发展,发现那些接受死亡现实的感染者问卷得分高,要比得分低者晚去世9个月,而且消极的预期会使感染者的AIDS症状更早出现。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情绪干预能够产生幸福感,巳经取得国内外一致认可,很多实验也证实积极的情绪确实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正面的影响。对于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预防疾病和患者康复的原因分析发现,在生理学角度,积极和消极的情绪都与一种免疫抗体分泌S-IgA(secretoryimmunoglobulinA)的水平变化有关。实验者Labot和她的同事,让健康的女大学生被试分别观看滑稽和悲伤的录像片,其中观看滑稽片的S-IgA水不升高,表明免疫系统活动增强;观看悲伤影片的被试S-IgA水不下降表明免疫系统的活动受到抑制。说明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提高免疫系统的活动,消极情绪则相反。国内外有非常多的文献,都提到积极情绪对正常人及病患健康产生的积极作用。

3.积极心理学及心理干预在临床上的应用

既然积极的心理和情绪在保持生理健康上有重大的意义,所以积极心理学的临床研究受到众多国内外理学家的,积极理学所建的巳得到广泛应用,巳经建立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病因学、诊断系统和干预体系。

3.1积极心理学在临床护理领域的运用积极心理

学在临床护理领域的运用,一方面主要是将积极心理干预直接运用于临床护士群体,激发护士的职业幸福感,提升其工作满意度;另一方面是护理人员将积极心理干。积极干体,不但能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积极情绪及其创造力,对临床病患的康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研究显示,积极的心理可以提高护士的敬业度M,积极健康心理的护士更能人性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工作对象。临床护士的积极心理品质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户士的希望度不高,对护理事业的精神信念不强,是导致护士离职的重要因素%。同时,积极的情绪干预还能处理好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又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变化。在很多大型医院,非常重视心理护理干预,作为护理程序的重要环节,是临床护士运用各种方法和策略影响患者心理的过程,是基于心理层面的情绪影响。在积极心理护理干预过程中,国内外巳经有很多的治疗万法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松弛疗法应用于高血压患者、认知疗法应用予早期脑卒中患者、行为干预应用于癌症患者等?。这些治疗方法都是封对特定疾病患者而开展’是护士对患者实施的心理护理治疗,是对患者心理障碍的纠正过程。积极心理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不仅能提高护理队伍整体心理素质、能和效,且能护理的满意度,从而获得积极情绪,提高抗击疾病的能力,实现护理人员保持职业幸福感与患者获得满意服务体验的双赢。

3.2积极心理学在临床药学的运用积极心理学应

用于临床药学也是依据心理干预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古代,人们巳经认识到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将其列为人体产生疾病的内因。中医学认为若心理情绪失衡,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将心理情绪作为疾病的诱因加以研究。近代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也以大量证据证明心理因素即情绪因素的,更加验理的。

从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看,人的心理情绪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和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不正常的心理因素、情绪改变可引起精神病、心血管疾病、肠胃疾病和多种神经症等疾病。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配合心理治疗,这也是临床药师在指导合理用药时要注意和使用的。同时,针对成瘾性、习惯性的药源疾病也需要配合心理治疗,方可彻底治愈。3.3积极心理学与临床疾病治疗临床研究者在已经建立的积极心理学临床体系的基础上,对临床患者实施积极心理干预,临床治疗效果非常显着。特别是应用于胃肠疾病、精神疾病、抑郁症等与情绪密切相关的疾病临床治疗中,效果更加明显。美国^理学家Johnson等将积极心理疗法运用到精神分裂症等消极症状的治疗上,对18名患有精神分裂个体进行积极干预,结果证明干预是可行的,被试随着积极情感的强度和频率的大量增加使整体的消极症状,尤其是快感缺乏不断减少U2]。临床上对直肠癌患者也做过相关的实验’实验对92例直肠癌住院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结合跨理论模型对患者进行动机性访谈,分别于患者术后2~4天、出院前2天、出院后第1、个月各进行1次干预。分别于术后第2天、出院前2天及出院后1、3、6个月采用状态自尊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发现干预组的自尊总分、外表自尊、行为自尊及社会自尊分比对照组得分要高。说明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患者访谈,有助于提高直肠癌结肠造口患者的自尊水不同样,积极心理学干预可以改变消化道溃疡患者的应对方式及提高其主观幸福感等。有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学的疾病获益感因素可以通过影响人体内分泌和免疫功能、健康行为、感知到的社会支持促进疾病的康复M。基于积极心理学对于临床医学的促进作用,国内外理学专家和临床工作者越来越重视积极心理学的深入研究与探索,积极心理学巳经作为心理学领域一个重要的分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I防床治疗与恢复训综中。

4.积极心理学在临床医学的实践探讨

4.1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  尽管积极心理学在理干预领域的研究巳经越来越丰富和成熟,但是许多研究仍然存在着局限和不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较多,但缺乏成熟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积极心理学没有形成系统的心理学体系,其干预措施用于人文实验的较多,临床实验相对较少。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它兴起于20世纪末的美国,代表人物为塞里格曼。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内容为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组织三个方面。在积极体验方面提出了主观幸福感、心流、积极情感扩建等理论;在积极人格特质方面已经提出了24种积极人格品质;在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方面主要涉及社会、学校、家庭和工作环境。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与传统主流心理学并不是相对立的,它使传统心理学长期被忽视的使命又重新得到重视,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补充,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心理学在许多领域的研究转向人的积极层面,在教育领域出现了积极教育研究。积极教育是在积极心理学的启发下,在反思教育现实和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构想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式。积极教育主张以积极的态度重新解读教育,形成积极的教育理念,采取积极的教育行动,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

教育与积极心理学有契合相通之处,教育的目的同样是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教育也同样面临着三个方面的任务:纠正人的缺点,帮助有问题的人消除问题并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发展;使人更具有生产性和道德性,即使原本是生物意义上的人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社会道德而成为社会人;在对人进行鉴别的基础上使天才得到充分的发展。积极教育秉持积极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教学观和成效观,主张通过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积极的教育行动,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教师的“积极”表现在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情绪、方法和技术去研究教育教学活动,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积极”表现在有内在的学习动机,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调节学习策略、规划学习时间,自己检查、总结、评价学习结果,并能采取补救措施。积极教育主张教师要尊重学生,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和发展学生的自学。教师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加强学生活动,增加学生自主机会,放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选择、学会判断、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对《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的具体落实,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受传统心理学影响,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偏重心理健康的标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心理疾病的预防等消极心理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习惯于在单位时间里传授更多的知识,致使教学形式机械单一,充斥其间的是太多的讲解,师生双方缺乏教学热情和互动,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而且多数学生养成了被动的性格,缺乏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状况不仅与课程以体验性为主、加强自我教育的课程性质不相融,也违背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课程教学目标。新兴的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产生了促进作用,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提供了积极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推动了积极教育的发展,从而也对课程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下面从四个方面谈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

(一)积极心理学理念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明确与落实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是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人性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消除了消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使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生活幸福,这体现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人性。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研究好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不把人的优点仅当做是克服其缺点的工具,而是把培育社会成员的积极品质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本身的根本目标。这些理念不仅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理解课程目标,也有利于目标的贯彻落实。受旧的医学心理学模式的影响,我们对课程目标的理解消化和真正贯彻落实还需要一个过程,在积极心理学这些积极的理念的作用下,这一过程的进程将会加速。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会使我们更新观念、开阔视野,用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并努力促进学生知情意的统一,达到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二)积极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为教学内容的整合提供了框架

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品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已经变成了人类本性的组成部分,它们是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可分为六种美德二十四项积极品质。人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教育的任务是去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我们在过去的教学中过于关注了对问题人格和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的研究。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个人把所有力量都运用到了极限而问心无悔的人生态度,它促使一个人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这个世界,拥有快乐和幸福。表现为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有不竭的前进动力。这些成果有利于克服消极心理学对课程内容设置上过分关注个体身上的弱点和缺陷的影响,以积极的、全面的、发展的视角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情绪体验为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借鉴

教育是学生的求知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体验的过程,这一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种以体验性为主、加强自我教育的课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学需要师生有主动性、积极性。如何使学生的求知过程变成积极主动的行为过程,使教育过程成为师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积极心理学在前人研究的积极人性论、需求驱动论和认知情感等理论的基础上对此提供了支持———积极情绪体验,所有能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或行为倾向的情绪都被称为积极情绪。它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积极体验主要有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感官愉悦是指个体在保持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自我平衡时产生的积极体验,如饥渴满足后的体验就属于感官愉悦。心理享受来自于个体所做的超越了自身原有状态后所产生的一种体验,如运动员超越自己而创造了新的纪录,学生解决了某个百思不解的难题等。课程不仅有认知的发生,更有情感的体验,情感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气氛,本身也是教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实践性、互动性、体验性的教学性质,需要师生、生生较多的互动,应改变缺乏人文关怀的单纯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双向的、互动的、积极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如将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技术运用到心理教育课程,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沟通,学生在课程中以角色扮演、问题讨论、活动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领会知识、探讨问题,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掌握自我成长的方法,从而将认知提高与活动体验、反思建构有机结合,将一系列专题的心理健康知识寓于情感体验、交往互动、反思领悟、行为训练中。

(四)为学生幸福成长营造良好教学环境

积极心理学关注的第三个重要内容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也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积极社会组织包括国家、工作单位、家庭、学校等主要方面,它在学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上。

首先,树立积极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积极品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帮助学生增强应对心理困扰的能力,发挥其自身积极力量上,即找到学生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潜能,并让学生看到这些力量和潜能,以此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发挥潜能,利用积极力量来完善自己,而不是过多地停留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上。

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师资培训,增强教师的心理资本。讲授课程需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心理资本及其要素能够对人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态度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素质养成的良好校园环境,需要教师具备积极的个性品质,教师也是普通人,在生活中也会遇到种种压力和困扰,因此,教师要通过增强自我胜任感(自信)、树立希望、培养乐观精神、增强韧性等途径增强自身的心理资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情绪、方法和技术去研究教育教学活动,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努力为学生增加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养成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

第三,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为目标,不带有选拔的性质。因而,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应弱化其甄别功能,强化其发展功能。一般学科课程教学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的分数评价标准,不适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它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可采用通过发展性评价和情境性评价进行,如评语、行为观察、成长记录、作品分析、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情境性测验等。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运用积极心理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予以客观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提出的四点主要任务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是相通的:“(1)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2)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精神。(3)解析心理现象,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4)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它对心理学的三大任务都关注到了,而且首先提到的是帮助成长和培养优良品格。但在执行过程中,在面临着众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面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心理学界类似问题,过分关注大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耸人听闻的统计数字,使人忧心忡忡。但不能因为存在问题,就抹杀全部,这本身就不是积极的做法。各教育部门及广大老师在关注学生成长、培养优良品格、提高综合素质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不要为说明一个问题,而采用片面夸大的方法。

(二)客观全面地看待积极与消极

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都有一定的优点,也有一定的不足。在对一些影响因素的分析中,不能过分强调积极、好处而忽视了它可能存在的潜在不足,也不能完全抹杀消极积极的功能。消极至少具有两种积极的功能:第一是保护功能。消极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个体具有的消极态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性态度。这种保护首先体现在对个体身心的保护上,消极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是为自己的心灵筑起了一道保护的围墙,使自己的心灵免受更多的伤害;其次消极态度的经常出现还能帮助个体绕开限制自己发展的种种障碍,如虚荣、轻率、过分紧张和急躁等。第二是提醒功能。消极也是一种善意提醒,提醒自己在心灵深处存在着需要疗伤的区域,提醒自己注意对自己幸福构成的威胁,提醒自己需要采取某些应对威胁的措施等,如古代老庄的顺其自然、清静无为的幸福观,认为合于道或自然,顺从人和物的天性才是真正的幸福,因为他们无力反击时代的黑暗,也不愿同流合污,只能在现实生活中采取消极的避世态度,转而在精神上追求自由,做到无为守弱、不争无欲,以达到逍遥自由的人生幸福境界。他们这种消极的幸福观念,对于我们调节心理状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际的关系仍有着一定的积极启发。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并不是心理学新兴的一门分支学科,最先使用这个词的是马斯洛,出现在其1954年写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是由于20世纪末发生于美国的一场心理学运动而得名。它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和是否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旨在促进人们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以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心理咨询辅导以及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主。原因是由于现在的人们,尤其家长开始意识到关注孩子的成长,不能仅仅关注其生理方面,其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但是现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或是心理咨询辅导等都只是针对存在的、或者比较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的个体而进行的一种构建。这就导致了无论是教育的形式,还是其设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或是开展的方法、途径,抑或是被教育的对象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都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使得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于深入开展。

曾担任过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马丁・塞利格曼说:“积极心理学并没有改变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但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关注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而是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积极构建以积极心理学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新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依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整合积极心理学。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考虑到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各种要素,同时对校内、校外相关的问题、学科都统一起来,渗透互补,实现最优化的效果。积极心理学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的社会公民,这一目的也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无论从其价值取向,还是从整体评价机制考虑,二者的目的都是一致的。积极心理学注重个体和群体的积极一面,关注个体同群体的成长和经历,同时也不忽视每个个体的独特性,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潜力都得到最好的发挥,不会以心理鉴别或者心理疾病为方式进行评估,主要是关注内在的成长动力和主观情绪体验。所以,积极心理学的目的是发掘出每个个体和群体的良好的品质和潜能,创设积极有利的环境来使得个体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其次,整合教学资源,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出发构建积极心理学。现代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为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取材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丰富源泉。因为实在的生活体验会在教育者和学生思想中形成一个主观的情绪体验,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社会的普遍性。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和群体主观体验的积极乐观的情绪,其所能感受到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就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来完成。通过课堂组织、通过目标和结构的练习,同时让家长、教师挖掘资源,意识到自己的自身所具有的积极性,同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帮助学生发展。无论每个个体的家庭有多不同,每个个体的差异有多大,他们都同样具有构建健康的心理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利用积极心理学,构建出一个整合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多资源的人文环境,以学校教育为主,以社会生活为载体依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积极发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作用,构建积极心理学教育关系。无疑,学校是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营。教师和学生,不再单纯的是教育―被教育的关系,所谓教学相长,教师也在不断地构建自己的积极心理学体系。学校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形成一种交叉多维的互动的教学关系,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积极心理学,鼓励和指导学生们构建自己的积极心理学,充分利用教学策略,干预学生们主观体验,感受积极、乐观的情绪,感受满足感和幸福感,感受快乐和希望,感受自豪和自尊等一切具有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

最核心的应当还是评价机制,积极心理学的评价并不是以咨询和诊断为主,更不是给人下一个定论,而是以发展包容的心态,对学生个体的形成发展起到指引性作用的评价。学校在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不断调整,做到促进学生们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Linley Alex,Joseph Stephen.Positive Psychology in Practice[M].Hoboken:John Wiley & Sons Inc,2004.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核心价值观是对理想、信仰、道德、精神、品质、人格、人生目标等主要特征的反映,高等教育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展所需要的合格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领域的新兴科学,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研究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拥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这与高等教育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相吻合。因此,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来促进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1.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作为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构建完成的群体,大学生易于快速接受新思潮的影响,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使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和复杂化。相当一部分学生以自身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和得到满足的程度作为价值的取向,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1]。因此,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我们积极培育和塑造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但是,实践体验环节重视不够、教育方式方法还没有完全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素质有待提高等都是阻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的因素。

2.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针对以治疗为主的消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2]。积极心理学主张使用科学的方法调动起人积极的力量、品质、智慧和创造力,从而促进社会的日益完美,并以此来满足自身不断增长的各种需要。积极心理学主张以积极的视角,关注人的正能量,发挥人的积极潜能,帮助人们探寻自身的善意和美德,形成积极的认知品质。

二、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契合点

1.关注点契合,都关注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之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挖掘大学生个体积极向上的性格品质,激发人本身的积极力量,是重中之重。积极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的主观情绪和特质研究,着重于人性积极面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主旨精神是注重人文关怀、重视个体功能的发挥、关注个体主观幸福感,培育人类最好的正向力量,这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一直以来的追求有着契合之处,为二者的有效结合架起了桥梁。将积极心理学相关思想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不断挖掘大学生积极的个人特质,发挥自我潜能,形成正能量,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助于不断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目标契合,都致力于构建积极的组织环境以完善个体的积极人格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在群体组织的层面上,研究大学生应具备的价值观,使大学生群体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有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的群体。力求营造大学生群体积极价值取向氛围,从而带动大学生个体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形成积极的人格,达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而积极心理学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包含一个人的社会性,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对他人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都是致力于积极的组织环境的构建,以达到完善个体的积极人格的目标。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措施

1.立足于挖掘和塑造积极品质,使大学生主动感受幸福与快乐

新时期,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立足于挖掘和塑造积极向上的品质,加强大学生的幸福教育,体现人文关怀,要引导大学生思考什么是幸福、如何追求幸福,要站在关系国家兴衰成败、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指导大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幸福观,使之成为大学生群体当中的主流幸福观,并帮助学生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

2.加大积极体验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比重,增强实效性

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怎样构建有利的适宜条件,以增强大学生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对大学生个体的知、情、意、行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较好的催化作用。如果学生具有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那么也就会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较好地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思想、观点、知识运用于实践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困难和挑战。为此,核心价值观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大学生积极情绪的体验能力。其途径应该是:提升学生有关过教育过程中获得的积极情感,引导他们体味当前知识获得和运用的乐趣,增强学生自觉学习动力和加深对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