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 学生 问题意识

哈佛大学提出:“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我国颁布的生物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的时候,想方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并对得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可见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探讨。

1.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通过何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2.1 原型创设。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提出“大米在适宜的条件下能萌发吗?将蚕豆的种子横向一切为二,在适宜的条件下,它们能萌发吗?”在学习消化和吸收时,提出“早餐没吃,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早餐吃的是面包和鸡蛋,这些食物在身体内发生怎样的变化?”“麦当劳和中餐,你更爱吃哪个?哪个营养更均衡?”等。

2.2 实验创设。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这种问题情境创设在生物学教学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可以通过设立对照实验:馒头碎屑+唾液+搅拌,馒头碎屑+清水+搅拌,馒头块+唾液+不搅拌;全部37℃恒温水浴,加碘液检验。然后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

2.3 多媒体创设。多媒体教学手段能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对学生展示生物的奥秘,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刺激,思维活跃,问题火花由此迸发。

2.4 生物学史创设。生物学史大量的史料闪烁着前人智慧的光芒,把这些史实作为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献身科学的热情。例如在“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中,以普里斯特利、萨克斯、恩吉尔曼和卡门、希尔等人的有关研究过程作为问题情境而展开,学生通过思考一系列问题,最后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2.5 热点创设。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更是一马当先,如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干细胞移植、生物芯片等,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另外国际重大事件中如炭疽、生化武器等等,也是人们关心的焦点。将这些内容进行加工,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3.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次,教师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可以在文字上、方法上、矛盾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让学生先设计实验方案,然后与教材中的方案比较,产生矛盾和疑问,使学生对实验的单一因素与对比实验有深刻的理解。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第2篇

一、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拓展学生的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寻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和仔细的思考与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因为某一问题的解决而得到拓展。问题意识能够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转变为学习的动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疑问,可以促使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质疑和提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探寻相关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充实了自己的知识,又拓展了思维,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大多数小学生缺乏相应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经过老师的指导,他们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学习的疑难点,进而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认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为了证明自己的教学效果,在课程讲解结束后,往往会问学生还有没有疑问,而学生一般都会回答没有,即使有学生也不敢说。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在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种能力表现。

2.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具有绝对的权威,很少有学生敢对教师的权威提出疑问。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与和谐。教师在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和提问。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回答,帮助学生解惑答疑。

3.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是十分有必要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第一,利用已学的知识。小学语文的课文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联系,不同的章节、不同的年级的教材也有一定的联系。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李白的诗词,在学白新的诗词之前,我们可以复习以前学过的诗词,加深对作者的了解。第二,利用生活经验。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火烧云》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自己见到的火烧云的实际情况,然后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第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创设问题情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可以在介绍的生平之后,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在悲痛的情绪中进入课文。接着,教师可以用幻灯片演示人们送别的过程,围绕“作者为什么只写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这几个人物?他们的动作、表情、心情是怎样的?”等问题,让学生回答。多媒体的演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鼓励学生合作。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应该是孤立的个体,应该和老师、同学进行互动。在交流与合作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培养问题意识。

5.提倡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和教材中的问题,通过主动的思维活动,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学习、探索。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意识 解放思想 培养兴趣 创设情境 讲究方法

在语文教改长期的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改不能仅局限于教材、教法的改革,而要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由于创新意识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既具有一般的思维基本性质,又具有自身的独创性、突破性和新颖性。所以,如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当今语文教育中得到了普遍重视。但是,在训练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在训练中有片面性和盲目性。有的教师认为求异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以偏概全。第二,在训练中有随意性和割裂性。有的教师对创造性思维训练不是运用教材相机进行,而是断断续续、心血来潮,有时更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所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有效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解放思想,实现语文教学观点的现代化

知识经济社会将是一个学习的社会、竞争的社会、创造的社会。知识经济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具有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创新精神,人格健全,能够自己主宰自己的人。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语文与传统语文的根本区别。所以,我们的着眼点要在这些方面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倡“学习化社会”,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价值取向,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构建“创新教育体系”,摒弃“满堂灌”的旧方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有一种“急功近利”的传统观念,这是由于传统的“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核方法造成的。学生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可能“立竿见影”,它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只有当学生将来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时,才能充分地显露出来。这就需要教者有足够的勇气,有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不能患得患失。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题海战术”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分数,使教者在考核中立于不败之地,但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头脑僵化,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二、培养兴趣,实现语文教学环境的社会化

兴趣是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钥匙。学生只有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教材中的范文一般都是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很浓的作品,这就需要教者采用必要的、科学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吸引调动学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说过:“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迫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通过长期努力,他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J”粒子。由此可知,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对语文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这样,学生的思维被调动了起来,长此下去,就会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发展创造性思维。

其次,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为了逐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应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古人云:“开卷有益。”所以,学生读的书多了,大脑的信息储存量会随之增大,思维的能力会随之得到培养。就目前来看,课外阅读这个领域绝大多数中学生还未能去占领,他们孤陋寡闻,知之甚少,古今中外的名著更无暇涉猎。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较重,没有多余时间去读课外书籍;二是有不少中学生即使有一些空闲的时间也成了“电视迷”。要想迅速改变这种状况,目前还是比较困难的。除教师加强指导外,家长的配合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一般学校的图书室名不副实,因此学校应加大硬件的投入,建好图书馆、阅览室,每周定期向学生开放,给学生创造一种课外阅读的氛围。这样,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再次,在大自然的赏悦中培养。大自然除了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外,还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亦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行万里路”这对中学生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各学校所在地区多多少少有一些文化遗迹、人文景观,有条件的话应因地制宜组织学生走向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山川名胜大多都有历代文人墨客的足迹,让学生去领略,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步培养起创造性思维。

三、创设情景、相机诱导,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性

讲民主,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特征。讲民主就要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只是学生的学习指导者,学习动机启动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这只是拿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钥匙。如何使用好这把钥匙,这就需要教者始终运用它,在课堂教学中去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大门,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凸显学生的个性。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我尝试着将其设计成为一堂导游课,课堂氛围和课堂效果非常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不脱离课本、不违背课本的前提下,就可以“随心所欲”了。例如,有的学生将桃花源当作故事给“游客”讲述,有的学生则边“导游”边讲解,还有的学生在讲述时插入了其他的传说。课堂气氛热烈而又有节制,活泼而又有分寸,学生在这时张时弛、时静时动的气氛中,不仅掌握了该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融会了以往所学的东西,出现了许多独具个性的创造,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在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中必须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和思想实际相机诱导,使教师的“训”与学生的“练”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尤其要启发、引导。例如,一次作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谈谈砖头有哪些用处,许多学生尽管谈出了砖头的不少用途,而且没有说错,但思维所及都在建筑材料这一范围内。我再问学生砖头还有哪些用途时,学生你看我、我看你,思维陷入了困境。于是,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有位禅师请弟子到房中饮茶,禅师给弟子倒茶,杯子满了,他还倒。弟子说:“师父,不能再倒了,杯子装不下了。”禅师答道:“如果你想接受我的教诲,首先你必须把你心智的杯子空出来。”这就告诉我们,要有能力忘掉已知的,这样才能创新。如果头脑里塞满了既定的答案,就不能思考新问题。听到这里,学生纷纷开窍了。他们说,砖头能当武器自卫或打野兽;砖头有时还能当凳子坐;砖头能当重物压东西,防止东西被风吹掉;砖头还能当重垂物,如建筑工人把它吊在绳线下端,就能得到垂直线;有的砖头还能磨刀;砖头还能当锤子,敲打别的东西;砖头还能当练功的器具……可见,经过我的一番启发、“训”导之后,学生的思维流畅了,闪耀出创造性的火花。

四、讲究方法,注重实践,突出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灵活性与趣味性

在创造性思维训练中,形式应是灵活多样的,或个体训练,情思飞越;或小组训练,争先恐后;或全班训练,集思广益;或口头训练,书声琅琅,滔滔不绝;或笔头训练,文思泉涌,运笔沙沙;或思辩讨论,标新立异,各抒己见……练得活、练得巧,训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训练中,教师还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通过一番探求,获得成功的喜悦,领悟到发现的甘甜,品尝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胜利。这实质上是驱遣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让学生由兴趣而入门,养成他们乐于钻研的耐挫力,具有一往无前的探索精神。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主体意识 培养途径

《高中语文课程新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述,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味生活,抒写真情。让学生喜欢动笔,乐于表达,体现学生作文的主体意识。

我结合多年的写作教学实践,从“让学生要写―让学生会写―让学生快乐”三个阶段,探索培养学生的作文主体意识的途径。

一、让学生要写

从“要我写”到“我要写”,被动变为主动,是主体写作动机的触发和形成,而动机来源于兴趣,来源于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作文的内驱力,它使学生不是怕作文而是爱作文。关键是如何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写作的兴趣。

(一)抓住学生情感的火花。

中学生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阶段,他们的内心世界异常丰富。有一个学生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我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收入不多,他们日夜操劳为了什么?多少次,我为自己学业没有进步不能告慰父母而自责,也曾为初中三年同学之间的那份纯真的渐渐远去而怅惘,面对未来,我想得很多很多……”

可见,现代中学生的情感是多么丰富。如果我们在作文训练中,能够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扣住学生的心弦来设计命题,就能触发学生作文的动机,引起他们写作的需要。

如:根据中学生大多敏感,渴望同学的友谊和理解,喜爱浪漫,时而又有困惑迷惘等特点,可设计《我好想对你说》、《挫折给了我什么》、《成长的烦恼》等文题。

(二)指导学生写课外练笔。

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自己大量的写作实践来实现。而课外练笔以其独有的训练形式、丰富的写作内容而深受学生欢迎,其作用是课内作文无法替代的。

在课外练笔中,学生拥有自由广阔的时空,可以不拘长短,不拘结构,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撰作”。这符合写作的规律。正如《文心雕龙・知音》中所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因此,在课外练笔中,作文不再是一件苦差使,不再是搜肠刮肚的“挤牙膏”,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抒写心灵的园地,是思考生活、联系社会的纽带,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然,课外练笔是作文教学的一部分,教师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应该定期收阅,定期集体点评,甚至个别交流,给予适当的指导,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开发沟通师生情感的渠道。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渴望得到同学、老师和家长的认可。这种渴望常以感情的沟通和谐而得到满足。因此,把评语当作沟通师生情感的渠道,通过情感互动,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可采用情感呼唤式的评语,以鼓励性语言为主;商讨式的评语,把师生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对话,避免居高临下的威压;知心劝谕式的评语,使学生得到善意的指点;幽默委婉的评语,避免粗暴和挖苦……这样的评语,学生得到教益,思想感情得到熨帖,会不知不觉地接受老师的观点。学生会把作文当成与老师情感交流的桥梁,是他内在情感的需要。

二、让学生会写

从“要我写”到“我要写”,作文主体意识形成了,但是,这种意识仍然是朦胧的、模糊的,需不断地加以强化。

因此,“会写”主要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我会写”的愉悦,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去探求作文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自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关注主体作文能力的差异。

作文主体在写作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写作动机和写作能力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必然阻碍作文主体意识的发展,影响主体行为趋向的保持。因此,我们应该明确获得写作能力的正确途径,如增加阅读量,积累生活素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还有,对写作能力不高的学生要放宽要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在布置作文时,可从文章的字数、写作的内容等方面放宽限制。当然,对学生写作的要求放宽,不等于对学生作文放任不管,任其发展。放宽要求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写作激情,使其不被湮灭;是为了那些作文能力较低的学生不当“逃兵”。从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主体写作意识的形成和巩固,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逐步提高。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

传统的作文评讲是“综合评讲”,即对全班学生的作文从思想内容到写作表现形式作全面的概括性讲评,讲述和分析学生本次作文中的优点和存在问题。这种评讲课由教师唱主角,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无视学生的感受与想法,教师吃力不讨好。其实,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讲评”这一环节入手未尝不是一条成功的渠道。试想,如果把课堂变成“茶馆”,把老师的讲台变成学生的“讲坛”,把评讲课上成评点课、辩论课,把老师变成主持人,那么这样的课不就变得活泼生动,不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吗?这些年来我都特别喜欢用这种形式上评讲课。课上,我让学生宣读自己的习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个人发言、自我评点。

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一个交互学习的环境。评讲的过程中,个体的积极参与影响群体,群体又影响个体。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热烈的,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会明辨优劣与得失,掌握写作手法,得到启发,并张扬个性,培养创新能力,更尝到成功的愉悦感。教育心理学表明:一个成功常常导致另一个成功,多方面悉心地爱护那些成功的小花,就能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逐步进入一种“乐写”的境界。

因此,改变教师包办评语的做法,开展作文互评,让学生在评中自觉去反思和自我评价,自觉地去探求作文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的方法。

如:学生写出文章后,我从上中下三个档次中选出三四篇,印发出来,全班交流,由学生讨论或师生共同讨论,或分组讨论,指出其优缺点,并形成书面修改意见,最后教师总结,学生在评的基础上再修改定稿。这种交流使全班同学都受启发,学生踊跃参与,作文能力会提高更快。

(三)重视习作前的讨论,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

所谓“文如其人”,即使是写同一件事,不同人在选择切入角度、表达方式、写作方法等方面也往往会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自觉拓展思路,不人云亦云。如话题“诱惑”,经作文前讨论,就有许多角度可选择,有“爱的诱惑”、金钱的诱惑”、“权力的诱惑”、“网络游戏的诱惑”等,通过讨论,让学生克服思维单一、思路狭窄的弱点,从而发展学生多角度考虑、构思的能力。

又如写《谈祥林嫂的死》一文,作前我提出讨论题:“祥林嫂的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是“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害死的”,有的说是“柳妈害死的”,有的说是“在庙里捐门槛不成害死的”,有的说是“以上几种原因综合造成的”。通过讨论,学生自由发言,突破了思维定势,充分调动了自主性,培养了思维能力,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

三、让学生快乐

中学生渴望被人重视,渴望成功,因此,“让学生快乐”,主要是让学生在写作中不断地体验到写作成功的乐趣,从而促成学生写作心理的成熟,形成以写为乐的良好的写作习惯。

(一)以苦为乐。

学生在一番辛勤的耕耘之后,体验到劳作之苦。但是,当他们经过努力之后,终于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劳动果实的时候,他们会更坚信写作的苦中有乐的道理。如我班成立“出版组”,每学期出版一至两期《优秀练笔小报》,学生就体验到了苦中之乐。

(二)以成败为乐。

针对中学生渴望表现自己的特点,我开设了“优秀作文专栏”,张贴学生每次的佳作美文或推荐优秀作文到不同刊物发表,这让学生得到了成功的体验,获得了成功的乐趣。对作品没被选上刊登的学生则告诉他们失败也是一种快乐。我还组织“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让学生把自己认真准备的内容,认真写成的稿子,到讲台上演讲。由于学生从来没有上过讲台,他们的演讲往往是失败的,但他们仍然感觉充实,他们说,虽然演讲失败,但自己战胜了自己,因为有了第一次,相信以后自己会做得更好。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是顺应了新课程改革对作文教学的要求,从“要写”、“会写”到“乐写”,是作文主体意识的形成、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学生自觉地以作文为乐,良好写作习惯一经形成,反过来会触发写作动机,并主动去探求反映生活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骞红.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中学语文,2009,27.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央视;广告;公信力

一、广告公信力的缺失

(一)广告的传播效应

广告在传播产品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广告成为支配人们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以及影响人们消费节奏的驱动力。图文并茂的广告承载着相应的商品信息、企业的运营理念、媒体的运作方式以及消费者对商品的知情权。从广告的制作、播出到效果反馈的过程来看,确切地说,任何一则广告,都连接着企业、媒体和消费者。

(二)广告缺失了公信力

公信力是广告最有价值的内在属性,也是广告在商品销售及在市场上竞争处于有利地位的致胜因素。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广告自身的作用和其效果的评价有很大的偏差。对于广告效果的测评多数人会侧重于吸引力和销售行为,而对于人们内心真正想要的公信力却未能清晰地引入评价观念之中。

人们在大量缺乏公信力的广告面前无法阻挡所谓的一种更多趋向经济利益的“潮流”。在这种“潮流”中广告不再单纯介绍产品,而是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广告表现手法上。同时,企业不惜高新聘请明星大腕充当代言,使得广告自身的成本一路飙升。最后为企业的巨额广告买单的却是无奈的消费者。

久而久之,精明的消费者便开始了对消费行为的反思,并意识到如今的许多广告缺失了公信力。

二、央视的品牌效应

(一)央视频道的权威性、全国性、独特性

众所周知,央视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媒体的领头羊,其地位是首屈一指的。举世瞩目的国际形象、高度明确的媒体责任、能力超群的采编播人员、精彩纷呈的栏目等都是各地方媒体无法企及的。权威性、全国性、独特性使它不仅代表了党政机关的喉舌,还成为了各地方媒体竞相学习和追逐的目标。

(二)央视频道的市场细分化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央视对现有的频道进行了受众市场的细分化,根据不同的受众市场将栏目内容按频道归类,使电视广告等信息传播的渠道得到了足够的拓展。正如央视有一句流行广告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那样,进驻央视的广告平台成为了企业追寻商机的重大战略。谁能够在央视广告竞争中脱颖而出,谁就具有抢占商机制高点的能力。可见,央视频道的市场细分化为自身的发展赢得了更多的机遇,也为企业提供了传播广告的有利途径。

三、央视打造了提升广告公信力的平台

(一)央视的广告招标为提高广告公信力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强势媒体的中央电视台,其黄金资源广告公开招标,已经成为业界的一个品牌,有“中国经济风向标”、“中国市场晴雨表”、“中国品牌奥运会”的美誉。

央视近年来贯彻“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战略,全面培育广告营销新体系,在积极应对中国电视市场的变化中做到了有理论、有策略、有步骤,并产生了可观的效益。

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更加意识到借助央视高端媒体平台打造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因此,央视的广告招标无疑为提高广告公信力奠定了基础。

(二)央视高度的媒体责任感成就了广告的公信力

央视倡导先进文化,科学地发展广告市场。

以“绿色收视率与绿色收入”不断努力地打造中国媒体第一品牌。没有单纯把广告招商作为盈利目的,央视更多考虑到的是作为媒体领军者的形象和强烈的责任感,从而实现了企业利益和自身利益的双赢。

大量企业的广告投放是央视最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明证。正如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曾经对央视广告招标的评价:“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招标是观察来年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是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指数。中央电视台充分认识到了自身的产业推动能力,央视广告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舒咏平.广告传播公信力的缺失与导入[J].新闻大学,2004(3).

2、靳一.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6(9).

3、苏静.央视有责任承担制定广告标准的任务[J].广告大观,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