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事法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学科偏倚:近年调查全国医学院校的课程计划,必修课最多达51门,平均38门[2]。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均以医学知识为主,轻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及医患关系学等边缘学科的教授中,课时量少、授课形式单一、考核方式简单,课程教授没有引起师生的重视,未达到课程开设的目的-适应并改善进而创造更加和谐的医疗环境。
1.2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我国的医学教育学制为五年,学生入学前没有相关医学接触史,入学后直接进入基础课学习,为期两年,3、4年主修临床课,有课间见习,第5年临床实习。基础和临床教学是相对独立的,二者不能相互渗透、互相辅助加深理解。课程的设置以学科为单位,虽然学生获得的知识较为系统、完整,教师的专长与所担负的课程一致,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但这种课程设置以学科为基础,各学科间界限分明,不利于学生对整体宏观系统地理解与掌握,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有欠缺。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往往因与研究生入学备考或就业冲突而不能保证质量,因此对临床疾病的感性认识及临床思维及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均不足,学生质量不达标,只能在工作时开始进行或加强这一系列本该在读期间的能力的培养。
1.3教学方式不具长远性: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授课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思考,不仅降低了学习兴趣,而且抹杀了其批判性及创新性,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及医学的进步。在实践过程中主要以示范和重复为主,即使在实习过程中,也仅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临床查体及操作。紧张且快节奏的临床环境极大地减少了学生与患者的接触,他们大多游离于临床边缘,鲜少有操作的机会,更不论是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及对临床疾病的思考。学生对于疾病的理性认识尚可,感性认识较为浅薄,临床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及紧急应变力均较低。这种低质量的实习虽然保护了患者,却对医学生少有裨益,只能在后期工作中弥补当初的不足。
2启发式教学应用的探索
2.1启发式教学应用的迫切性:学生在校获得的大多是数年前的研究成果,这些知识的正确与否及最新的科学进展均有待于他们在未来工作中通过自学不断的检验与更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启发学生智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医疗环境的特殊性要求医务工作者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应变力,因此医学教育废止注入式教学模式,开启启发式教学迫在眉睫。
2.2启发式教学的可行性:近来,我国各医学高校对新的教学模式如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BL)、基于团队的学习方法(TBL)的探索与应用显示在学生中受到广泛好评,取得的效果具有明显的优越性[3]。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的能力加强了,文献检索能力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医学教育在不断地自我完善与修正中经历了数次改革,为满足现代医疗环境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促进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基于以上新型教学模式的成功探索,综合卫生部、教育部及医学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指日可待。
2.3践行启发式教学
2.3.1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形成一方面源自学习内容自身特点的吸引即学生本身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另一方面则是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教师教学风格活泼新颖、教学内容清晰透彻并做到寓教于乐、教师对学科的极大热情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老师的表扬与鼓励或获得新的自我突破等。所以为激发学习兴趣既要努力做到教学内容有吸引力,又要争取使教学形式、教学态度、师生交流模式等产生积极影响力。
2.3.2精炼教学内容: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工具以其不可比拟的优势被引入现代课堂。多媒体教学将视听有机结合,在提高授课效率、降低教育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师生之间的互动[4]。但由于医学教学内容的繁重、课时的精简,往往医学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节奏快。信息过多过滥使学生无法跟上讲课进度,只能被动的接受授课内容,无暇进行理解或深度的探究。有时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变成放映师,只是单纯的读课件,来不及进行讲解延伸或深度拓展,失去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因此授课时不必全面覆盖,为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有时间启发学生、学生有时间进行思考,应精简课件内容、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2.3.3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知识水平为基础,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首先教师须具有广泛的知识储备,不仅在本专业方面有深厚的功底,对于相关学科也有一定的基础,摒弃孤立教学,做好学科间渗透,为帮助学生理解、促进其自主思考提供基础。其次完善逻辑思维与综合分析能力,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思维的缜密性,在启发学生时才能做到循循善诱、松弛有度,避免不合理的逻辑跨度使学生跟不上思维的节奏。另外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学不必严肃拘谨,诙谐幽默的语言、多变的教学风格不仅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要谨记的是教学的目的不止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启发学生思考,自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其间不仅仅要教师提出适宜的问题,更加要注重激发学生产生疑问,以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疑自解,对知识有较深刻的领悟。
2.3.4完善考核制度:我国高校医学教育考核多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统一的考试,理论考试内容多以记忆性知识为主。由于授课过程较长,学生容易养成短期记忆的习惯,到考前临阵磨枪,考试评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记忆力,而非更加应该看重的理解与分析解决能力,考试结束后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又多会在短期内遗忘[5]。所以可以改善考核形式,以评估学生思考能力为目标,拟定新的考核方式,如在每一章节或每一系统结束后自行提出问题并予以解决计入平时成绩、考试中增加评估思维能力试题的比例等,使学生在平时即养成时刻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
1.基础知识教学目标
(1)理解常见疾病的基本概念。
(2)了解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
(3)掌握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2.能力教学目标:
(1)能运用常见疾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病史的收集和体格检查。
(2)能对常见疾病做出初步诊断和处理。
(3)能应用临床医学知识和人际交流与咨询技巧,开展社区卫生保健工作。
3.思想教育目标:
(1)初步具备辩论唯物主义观点和临床思维能力。
(2)具有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创新能力。
(3)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二、学导式教学法
主要是指将一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或自由讨论,有问题可提出,通过相互讨论或由教师答疑来解决。再由学生代表集中发言,最后教师归纳确认。具体步骤如下。
2.1预习准备
在讨论课之前,先把课前针对教学内容选择的真实的临床病例印发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对病例进行独立思考,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出自己对疾病的诊断,治疗等。
2.2分组讨论
在讨论课教学时,将一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要重视小组合作,强调学生整体参与,让每一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以集思广益,参加讨论的人,不必考虑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是否恰当,讨论不由教师支配,也不是少数几个学生唱主角,而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平等地参与进去。在讨论中,要考虑并欣赏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事先选好小组长,对病例讨论中的疑难问题作好相应记录。
2.3集中讨论
在分组讨论的前提下,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全班进行集中讨论。由各小组长汇报本小组讨论的情况:一是对问题进行讨论的结果;二是对某些问题存在的不同见解。讨论中,各小组还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争论,如有些问题不能讨论出统一结果,由班长或学习委员记录在案。
2.4教师归纳总结
在小组讨论、全班集中讨论的基础上,由教师对每一个讨论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在总结中,要对学生们在病例讨论中做出的正确分析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学生讨论中出现本质上的错误,要从各个角度,详细、全面地分析阐述,对各种模糊认识,要进行彻底地纠正,把学生的认识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使学生对有关的概念、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等有深入的理解。
2.5学生自我总结在教师系统总结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学生对每一个病例讨论题进行自我总结,做出准确、全面的诊断及分析。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讨论的问题。
三、对象与方法
3.1对象
我院护理学专业2008级一、二班学生共120名。
3.2方法
从招生录取档案中取出护理学专业2008级一、二班学生高考录取成绩。一班平均分数为523.14-76.3;--.班为522.5-t-75.8(t=0.045,P>005)。选择《疾病概要》教材中“生物氧化”和“氨基酸代谢”两章,对一、二班分别采用“学导式”与“讲授式”教学法授课。“学导式”教学法授课用于实验班(一班)教学,其教学步骤如下:第一引导阶段,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将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总体介绍,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轮廓,同时指出自学提纲、自学要求、布置任务,提出相关问题,并介绍学习方法。第二学生自学,学生根据自学提纲和要求,按照教材规定内容,自学相关内容的知识要点、重点与难点,书面回答相关问题,并记下疑问之处。第三教师精讲,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讲知识要点、重点与难点。第四辅导与总结,由学生提出疑问、集体讨论,教师针对学生自学提出的疑问作分析解释,并且归纳总结。“讲授式”教学法用于对照班(二班)教学,由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系统讲解授课。完成上述教学内容后,进行事先不通知的考试,内容即“生物氧化”和“氨基酸代谢”两章,以便对以上两种教学法所教内容进行考核比较。
四、结果
两次考试成绩比较“生物氧化”内容,对照班平均(82.44-14.6)分成绩高于实验班成绩(70.5±16.1)分(t=2.033,P<0.05)。“氨基酸代谢”内容,实验班平均成绩(80.34-17.6)分,高于对照班成绩(73.44-11.5)分(t=2.435,P<0.02)。
五、讨论
分别采用“讲授式”和“学导式”两种教学方法对同一内容教学,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检验式的考核,通过学生考核成绩来观察教学效果,结果表明:“讲授式”教学法对“生物氧化”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学导式”;而“学导式”教学法对“氨基酸代谢”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讲授式”。由此可见,一种教学方法,虽然具有独特的功能,但是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只能适应于特定的教学内容。“讲授式”教学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其优点是教师备课讲授容易,能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程序清楚省力,其主要弊端是单纯强调知识的把握与再现,忽视了知识创新,课堂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对教学缺乏主动参与,师生之间缺乏双向交流,容易使学生死啃书本,往往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导式”教学法的优点是注意了心理品质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去获取新知识,去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但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高,自主学习积极性高,并且还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明显提高,需要教师具有更丰富的专业知识水平,更宽广的知识面,更灵活而坚实的教学技能。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的双向教学活动方式。“生物氧化”一章内容较为深奥抽象,理论性很强,与临床应用联系较少,加上学生对涉及到本章内容的基础知识较缺乏,感到自学困难,难以理解,故“学导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不如“讲授式”。相反,“氨基酸代谢”一章所学内容,涉及前面学过的某些化学、物质代谢及生理学机能等内容,学生的基础知识面较广,相对易于启发与理解,便于自学,所以“学导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要优于“讲授式”教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深奥的、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需要教师详尽细致的讲解,采用“讲授式”教学法为宜。而对于形象直观的、实用性较强的、容易理解的内容,采用“学导式”教学法较好。
论文关键词:学科教学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启动到如今已经经历十年时间,此次课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其力度是以往数次课改无法比拟的,对我国基础教育界的影响是巨大的。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作用。学科教学论既是高师院校体现教师教育特点的重要课程,又是直接反映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重要载体。然而,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课程——学科教学论,在现实的发展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必将影响到师资水平的提升,成为影响新课改顺利开展的障碍。本文主要就当前学科教学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予以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定的改进意见。
一、学科教学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离
当前,学科教学论的学者已经对学科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取得了基本共识,即认为学科教学论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这样的学科定位正好符合其存在的价值和现实功能。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学科性质定位不明确,所以在实际的学科教学论的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往往是分离的,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过于注重理论的教学。这种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对学科教学理论的讲述,而鲜有对学科实践的关注。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所掌握的学科教学理论只是存在于头脑之中,而很少能够将其运用到实践教学之中并对其进行检验。这样只注重学科教学理论的教学无异于“纸上谈兵”,因为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理论内化为学科教学能力,对学生的帮助并不大。须知,“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而“对教育的理解只有在丰富的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才能真正获得”。
第二,过于重视实践的教学。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作为培养教师主干课程的学科教学论自然就承担起了与此相对应的任务,即培养教师进行“教”的技术和技能。这样,学科教学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了学科教学技能的培训师,学生则变异为技能的掌握者,这样的教学无异于动物驯兽员训练动物。这其实是将活泼、生动、复杂和多变的教育教学活动简化为一种简单的训练。这是对教学论的偏狭理解,将教学论简化为“教论”,而且也是对“教论”的异化。
这种教学方式所培养出来的教师认为,教学就是让学生习得某种技能,而这种技能的获得便是通过反复的训练,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就是其具体的表现方式。这样培养出的教师与当前新课改所要求的反思型教师有着本质的差别。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既进行了理论,同时也进行了实践,“但遗憾的是,由于受到总学时太少、实习(练习)条件的限制,这门课变成了提纲挈领地讲理论,蜻蜓点水式地做典型练习,偶尔进入中学课堂去观摩的‘过场’课。”可见,这样的教学还是无法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同样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2.学科师资队伍薄弱
一般来说,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主要有以下几类人员:其一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科班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二是学科专业人员;其三是由具有丰富的中学教学实践经验的中学教师来担任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在这三类人员当中还存在一类比较特殊的人员,他们活动于高校学科教学研究和基础教育之间。
对于这样的师资队伍组成进行分析,会发现一些问题。科班出生的硕士、博士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毕业人员,他们有着其他几类人员没有的学术理论高度,但是其缺乏的是实践经验;学科专业人员的优势在于有着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但对教育专业知识的积累上略显单薄,有些人的学术研究方向甚至不在学科教学方面;第三类人员是典型的利用经验代替学科教学论的人员。而存在于三者之中的活动于高校学科教学研究和基础教育之间的这类人员兼具了其他几类人员的优点,有着真正的学术实力,然而,这类人员在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却很少。
就整体而言,学科教学论师资队伍还比较薄弱,其直接带来的结果是学科教学论教师的学术根基松软,学术底气不足,学术理论水平偏低。
3.自我封闭的学科发展环境
学科教学论发展环境的自我封闭主要表现为两个主要方面:
第一,表现为各门学科教学论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形成各自为政、各守一隅的状况。如果翻开各门学科教学论教材,不难发现各门课程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这固然说明了各个学科自身有着不同特点,同时也说明各学科教学论间缺乏必要的规范性,缺乏彼此的沟通及共识共建。即使同一学科的教学论教材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以地理教学论教材为例,现已经出版的数种版本的教材就有不同的内容体系,使人感到无所适从。这无形之中使该学科群处于分散状态,不能或很难形成集体合力,这对于学科教学论学科群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第二,表现为对基础教育领域的漠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多的学科教学论学者喜好在已有的学科教学论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再研究,而鲜有能够扎根于中学教学一线的基于课堂教学的基础研究。正是由于研究者们漠视对原本是学科教学论理论产生的发源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研究,所以在面对正在发生巨大变革的基础教育领域,学科教学论很难解决现实中小学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更不可能阐释其深刻的涵义,难怪学科教学论的有效性和价值性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质疑和诘难。
4.学科研究的简单移植
一门学科的发展不可避免要借鉴其他学科发展的模式,其中比较实用且行之快捷的方法就是移植。学科教学论的发展过程之中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它所直接移植的学科主要来自于教学论和教育学,尤以教学论为甚。
然而,当前的问题在于,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如今的学科教学论建设过程中仍旧以这种方法为主,就有碍于学科自身的发展了。这里我们以学科教学论教材的内容体系为例说明。大多数版本的学科教学论教材都是基于教学论学科内容体系编制而成,即人们所见的学科教学论=学科教学目的论+学科课程论+学科学习论+学科教学管理论+学科教学评价论。诚然,教学论是学科教学论的上位学科,下位学科在建制自身的学科内容体系的时候必然会受到它的影响,但是这种建制不是简单的学科体系的移植和复制,而是在自身学科特点基础上所进行的借鉴、提升和创新。这样舶来的学科研究方法自然来得容易,然而却是以牺牲自身的学科特色为代价的,“特色是以学科定位的”,试想如果学科教学论没有自己的特色,而是在教学论基础上冠以学科之名而无学科之实,那么其也没有多大存在的必要。这也就是为什么学科教学论会出现“在理论上未能超越普通教育学的水平;在实践的层面上,又不及各科教材教法具体深入,似乎仅仅在教学论及教育学各部分内容的前面加上某学科的名称,这样困惑的原因吧。
二、对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
学科教学论的性质决定了其理论和实践特性。因而,在教学中就要求,既要重视学科理论教学,同时也要重视实践教学,即基本教学技能的训练。也就是说,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而这种统一本身也源于理论与实践二者的密切关系。理论总是为实践服务的,同时也接受实践的检验;而实践是产生理论的重要源泉。明确了这样的关系后,就有了统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操作方式。首先,进行学科理论方面的教学,即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理论层面对学科教学进行宏观把握。其次,进行实践方面的教学,即培养学生基本的教学操作技能,让学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体会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是如何指导实践的,从而为把学生培养成专业型的教师做好准备。
当然,在实际的学科教学论教学过程中,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比如学科教学论教学时间较少、实践条件不具备等原因,导致难于保证理论和实践的充分教学,这样就很难完成二者的统一。鉴于这种问题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作为学科教学论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以各种方式来保证二者的教学有充足时间,比如“整合教学过程,践行言行合一”及“精选教学内容,注重方法启迪”等,以此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使学生能真正体验到学科教学论对于教学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2.提升师资队伍素养
学科教学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的支持。针对当前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的构成特点,需要采取不同的办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胜任学科教学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其走向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由于学科教学论属于应用理论学科,其主要内容依赖于教育基础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积累。科班出生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在理论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比较缺乏的是实践经验。鉴于此,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可以让这些人员定期到中学教学一线任教,在教学中获得直接的教学体验和经验。学科教学论的理论基础之一是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与教育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学科教学论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结合学科特点,才能教好学科教学论。而单纯的学科专业人员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学教师在这方面明显不足,因而要对基础理论知识加强学习,并积极将所学的这些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教学之中。此外,为了适应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手段更新速度加快的需要,学科教学论教师需要加强在职自修与专业培训,特别是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和计算机等新的教学手段的学习和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支适应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发展的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
3.开放学科发展环境
自我封闭的学科发展环境是学科教学论发展的死胡同,开放学科发展环境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要加强两方面的联系,即横向的联系和纵向的联系。所谓横向的联系就是各门不同学科教学论之间的联系。各门学科教学论教师间要加强彼此的联系,共同解决在学科教学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回答来自基础教育一线提出的问题,这样各学科教学论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团体,对于学科本身和教师自身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所谓纵向的联系指的是各学科教学论教师要和中小学教师建立联系。这种联系对于学科教学论教师了解基础教育现状、检验教学理论和开展教学研究提供了一种便利的渠道,也是联系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科教学论研究与教学的专业人员应抓住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这个有利时机,在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科教学论发展和自身专业能力提升。
4.转变研究范式
传统学科教学论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就是简单移植,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导致学科教学论没有自身特色,这在前文已经述及。而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改变传统学科教学论的研究范式势在必行。
第一,由基于上位学科的简单移植向基于学科特点的创新转变。以往的学科教学论话语体系基本来源于其上位学科的教育学和教学论,鲜有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为此,有必要开展深入到基础教育一线进行扎根式的教学研究,在对众多鲜活教学实践经验、现象和问题的概括、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和实打实的教学理论。这样的教学理论才是基于实践的理论,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为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所接受。这样的学科教学论才是真正有活力、有生命力和有特色的。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而稳健的增长,文化消费增长迅速,中国文化热方兴未艾,中国视觉艺术市场进入繁荣期,世界日益关注中国视觉艺术,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中国艺术品市场逐渐与世界艺术品市场融为一体,中国艺术市场的潜力巨大等,这些发展机遇使视觉艺术“走出去”已经不能局限于暂时性的交流和展览而需要在海外建立跨国视觉艺术机构实现长期落地经营。此外,中国建立跨国视觉艺术机构还具有以下迫切的必要性:其一,建立跨国视觉艺术机构进行中国文化艺术输出不是以参与者的身份“走出去”更是以投资者的身份“走出去”,通过建立与海外出版商、艺术家、画廊的经营者和供货商的沟通渠道抓住营销制高点,摆脱国外文化艺术机构的盘剥和误导,把握世界艺术品展示与消费的主流人群和高端平台,还可把中国艺术贸易的营销阵地前移,针对目标市场进行调研和艺术品推广,可以实现中国视觉艺术更有效的营销和传播;其二,中国建立跨国艺术机构可以学习西方艺术机构先进经营理念,提升中国艺术创作水平和艺术机构发展水平,更好地创作适合海外市场的艺术品,进入主流艺术市场,加强中国艺术机构的竞争优势,发挥艺术对未来文化格局引领的强大作用;其三,可以应对全球化文化趋同危机和中国文化认同危机,与外国文化企业同台竞技,在竞争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摆脱西方艺术话语权的垄断控制,赢得建立自己的艺术标准和对外交流和贸易的主动权,最终赢得中国文化艺术的话语权和文化艺术品的定价权;其四,可以直接在海外收购中国优秀艺术品。当前,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高涨,海外回流艺术品受到市场追捧。北京保利拍卖公司执行董事赵旭曾经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2011年春季的拍品有70%以上平均是来自海外,在书画方面是80%以上拍品来自海外”。近年来,中国的重要拍卖行都会在全世界大范围的寻找和征集海外回流艺术品,这也使中国建立跨国艺术机构直接收藏中国流失在海外的艺术品变得更加必要和迫切;其五,将来可以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艺术中心之一,以艺术为突破口增强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尽管中国视觉艺术机构发展的历史很短,整体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视觉艺术差距明显,建立跨国视觉艺术机构的基础不强,而且建立跨国艺术机构面临资金、管理、营销等重重困难。但现实的困难并不能成为我们止步不前的借口。虽然目前困难很大,可等到我们自认为羽翼丰满可以与外国艺术机构同台竞争了,建立的门槛和成本也大大增加了,使我们离目标更遥不可及。中国在全球化中处于上升期,中国视觉艺术也受到世界关注,这是建立民营跨国艺术机构的历史机遇,我们应该珍惜和把握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民营企业主体策略——突出民营机构在文化“走出去”的主体地位
提出将民营艺术机构作为跨国经营的主体符合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重视社会力量对文化产业投资的文化政策,也适应了世界各国民营机构对外文化输出中的主体地位的基本形势。长期以来,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基本国情,我们一直把国有文化机构作为对外文化交流与贸易的主体,而西方国家视觉艺术“走出去”的主体和行业翘楚一般是私营企业,比如世界著名跨国经营的艺术机构古根海姆美术馆、高古轩画廊、萨奇画廊、苏富比拍卖行和佳士得拍卖行、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等。中国国有机构所主导的文化对外交流与贸易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说规模相对较小,盈利空间小,文化艺术输出的影响力不足,相对西方强势跨国艺术机构,中国视觉艺术输出明显处于劣势。这严重制约了中国视觉艺术“走出去”的传播力和有效性。
中国民营文化艺术机构和国有文化艺术机构在资金扶持、项目审批、政府采购、表彰奖励等方面的地位事实上一直不平等,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营文化艺术机构发展和加强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为中国民营艺术机构跨国经营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而且中国民营经济充满活力,民营文化企业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生力军,民营文化企业跨国经营的步伐加快,民营艺术机构具有市场竞争的自身优势,这些为中国民营艺术机构跨国经营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加之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政府主导的文化艺术输出遭遇的意识形态抵制不断加大,输出的政治风险加剧。相比国有艺术机构,民营艺术机构更能适应全球化背景下民间资本和民间力量主导的对外输出的新形势,更有利于实现中国艺术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中国需要转变思路,积极鼓励建立民营跨国视觉艺术机构,进一步从过去单纯依靠政府组织赴国外展览,政府主导,向以市场为主导,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各类民营艺术机构自主地进行资源整合的模式转变。同时需要加强国有机构和民营机构的优势互补,共同协作提升中国视觉艺术“走出去”影响力和有效性。比如在我国鼓励艺术机构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政府有必要集中优势力量,选择优势机构与行业龙头予以重点扶持,提供个性化政策与服务,帮助其做强做大,成为中国跨国艺术机构的主体力量。民营艺术机构也可以依托官方、半官方文化交流平台推出的“文化年”“春节品牌”等重要文化活动和制度性文化交流机制找到“借船出海”的平台,拓宽民间交流渠道,扩大影响力。民营艺术机构也需要提高自身实力和使命感,弥补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和贸易的局限性,有效实现政府对外传播的目标,成为中华文化艺术的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
赢利策略——追求更大和可持续性的经济效益
中国政府主导的视觉艺术输出一直以非盈利的文化交流而不是以盈利为目标的对外文化贸易为主要目的。
随着中国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日益提升,世界艺术市场对中国视觉艺术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视觉艺术“走出去”不能仅仅通过零门槛的免费“宣传”,只有进一步建立跨国视觉艺术机构的持续盈利机制才能真正提升中国艺术的价值和影响力。今后除了必要有限的非盈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外,中国视觉艺术“走出去”的各项活动和机构大都需要制定切合实际并且能持续盈利的商业规划,改变过去“送出去”的官方文化交流方式实现“卖出去”的盈利模式,以实现更大盈利和持续盈利为目的。
尤其是以在海外建立跨国文化艺术机构实现落地经营为主要方式,要用市场的观念和手段去打造,这是适应全球化市场经济规则的视觉艺术扩张方式,就像国外艺术机构如佩斯画廊、尤伦斯艺术中心大多为了盈利也纷纷在中国设立机构一样。只有以盈利为目的,积极参与国际艺术市场的竞争,中国视觉艺术机构才能真正融入国际市场,逐步培养较高的市场敏感度和独立主体地位,在国际艺术市场上立足并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市场赢得认同和理解。而且中国视觉艺术品出口不应继续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粗放输出模式,而应以提升艺术品质量和价值,进行国际化的与资助,以争取更大效益为基础。
品牌策略——做强中国视觉艺术机构品牌
中国的视觉艺术机构数量多,也有一些大型视觉艺术机构,但整体上层次低,资金缺乏,规模小,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不高。我国的视觉艺术机构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形成品牌优势。此外,绝大多数中国艺术家的品牌号召力也不强,中国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天价的艺术品,但缺乏创新,在形式上对西方视觉艺术的模仿痕迹比较重,进入西方主流艺术市场的艺术家和作品离广泛认可还有很大距离。发达国家跨国视觉艺术机构对世界的影响是通过品牌号召力实现的。
中国也要采取积极的文化政策鼓励中国本土的优秀画廊、拍卖行、艺博会、美术馆稳扎稳打,逐渐积累,实行品牌经营战略,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和竞争力的品牌视觉艺术机构,让他们以国际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来引导和促进整个中国视觉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在视觉艺术市场发挥龙头作用,塑造中国为世界所认可的品牌艺术家和艺术品,使其在国际市场得以立足并深入人心,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
实施品牌战略,首先需要高素质的艺术机构管理的专业人才。中国目前的艺术品经纪人大多是学艺术出身,中国需要更多的经济管理人才和法律人才来做艺术机构和艺术市场;其次需要坚持信誉至上,诚信为本的原则打造品牌。目前中国艺术机构缺乏监管,存在急功近利,经营失信的混乱局面。在跨国经营中一般会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和更激烈的竞争,中国艺术机构要在海外立足并打造品牌迫切需要更严格自律,诚信经营;再次需要整合国内视觉艺术机构资源,拓展国际市场,变“单打独斗”为“集体作战”,加快重组步伐,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的诸多界限,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方式建立大型集团,实现规模经营和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中国视觉艺术机构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最后中国艺术机构品牌塑造需要加强宣传,尤其是跨国艺术机构需要运用多种宣传策略,参与东道国文化、社会建设,制造有价值新闻事件,加强宣传效果。
内容策略——选择合适的传播内容
文化产业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内容为王。视觉艺术机构的特殊性也在于它们是艺术内容提供商。视觉艺术品的质量高低取决于其内容。视觉艺术品能否赢得市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其所蕴含的艺术价值、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情感等内容因素是否具有思想感染力、情感亲和力、精神震撼力以及生活方式的凝聚力。只有赋予视觉艺术品这几种力量,才会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和欣赏。目前,我国的视觉艺术“走出去”传播不畅,内容方面的原因不可忽视。我国的视觉艺术“走出去”交流和建立跨国视觉艺术机构要实行多元化和重点推介相互结合的内容策略。要创作和既能传承中华文化艺术精神又为东道国艺术市场所欢迎的优秀艺术品,加强艺术创新,用新的技术手段和形式进行包装和演绎中国传统视觉艺术资源,用全球化的视野创作直面人类当下共同问题并能与东道国艺术语境深入对话的艺术品。对于中国视觉艺术创作而言,也应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视觉艺术资源,在内容上创新。而且在不同的艺术市场有针对性的输出不同内容,尤其是加强当代文化的输出。
正如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于兴义也曾表示“中国的文化要走向世界,进入国际市场,抓住国际受众,除了具备中国特点,还得适合国际市场的需要,仅仅靠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还远远不够,要大力地推动中国的文化,特别是现当代文化走向世界。”中国在西方建立民营跨国视觉艺术机构主推的中国艺术品应以西方人比较熟悉的文化折扣比较小的中国当代艺术为主营方向,当然在港台和日韩市场文化亲近度高的国家和地区可以在适当增加中国传统书画的经营比例。此外在内容选择上,我们可以学习西方画廊中国当代艺术家并积极宣传他们获得很大成功的经验,中国设立跨国视觉艺术机构要消除只传播中国文化艺术的狭隘心理,尤其是画廊可以从东道国艺术家开始,也要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作品,充分体现国际化视野,融入东道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这样才易打开局面,被认可获得更多发展机遇,进行持久经营。
创新策略——整合资源优势实现创新经营
可以说,急诊医学是新兴学科里面的一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对于急诊医学的概念要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够使得急诊医学更好地发展。急诊医学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一切和紧急情况有关系的医学都属于急诊医学。事实上,急诊医学和其他的分类手段比较,例如按照年龄划分的医学和按照身体系统划分的医学,是以时间划分的医学。急诊医学强调的是其急诊的特点,是在时间维度上进行讨论的,急诊和病情轻重不成正相关,患者的病情可能很轻,也可能很重,急诊医学表征的是患者紧急需要看医学的需要。因此,急诊医学面对的问题不仅是危重病,还有疑难病以及慢性病。所以,对于相关领域的急诊知识的研究对于急诊医学的发展十分有益。
2急诊医学的发展来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急诊医学应运而生,因此急诊医学还属于年轻学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很强烈的社会发展的特点。在急诊医学作为独立学科之前,医院当中的急诊部门往往被叫做急诊室,急诊室只是一个部门,或者是为了专业医师提供紧急诊断的一个场所。因此传统的急诊室不存在专业医师,急诊室被当做一个临时诊断的地点,而且大多数是护理人员进行医师的协助工作。现在在一些比较小型的医疗机构或是经济比较不发达的地区,急诊室模式仍然存在。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急诊医学的学科内涵不断充实,医院的急诊科的功能出现了变化。急诊科脱离了临时诊治场所的角色,逐渐成为患者进行早期诊疗的地点。急诊科由院前急救、急诊抢救与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构成。不管是从概念,还是从规模、功能上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几年随着经济的飞跃式发展,急诊医学与其他医学专业一起,逐渐向着专业化发展。在很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逐渐产生将急诊医学作为专业领域的急诊中心,急救服务逐渐向着大型化发展。所以,急诊医学是和社会经济平行发展的。
3急诊医学的发展模式
3.1逐渐进行专业化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个专业越来越细化,很多专业医师的理论和临床经验都逐渐专一化,很多学者都专攻一个病症。但是患者是整体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会出现多种慢性病,也会出现慢性疾病突然急性发作的可能,也可能老年人在患有某种慢性病的情况下又得了急性病,因此各个系统的疾病可能会在一个病体上出现交叉,这样专攻一个学科的医生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需要专门的能够兼顾多种疾病的医生进行诊疗,这就是急诊科医生需要具备的素质。急诊医学的综合性很强,是一个具有时间维度的概念,包含的医疗知识覆盖多个学科,如果不能专业化,那么医疗水平很难出现提升。因此,急诊医学会向着专业化模式进行发展。因此当前很多比较大型的医院当中,应该进行急诊外科与急诊内科专业组的设置,对于每个学科都应该配备专业的医师。这样,急诊医师整体道德专业知识结构才会完善化。而且,当前应该对于急诊专业的覆盖面进行拓宽,例如中毒中心、胸痛中心、烧伤烫伤救治中心等等。对于专业领域的拓宽,会使得急诊医学能够纵向深入发展,学科能够更加地综合化,学科知识更加专业化,进而能够使得急诊医学整体得到质的飞跃。因此,急诊医学的专业化发展模式包括两方面,第一是急诊医学的专业化和其他学科看齐,第二是急诊医学内部进行专业化发展,逐渐进行分科化发展。对于急诊医学这一综合学科来说,急诊医学的专业化发展模式必将推动学科的快速发展。
3.2快速诊断模式的发展
因为急诊科的任务具有突发性和随机性,进行病人的诊疗也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和应急性,需要医护人员和病人进行协作,在很短的时间内要求专业医师能够进行快速诊疗,因此,快速诊疗模式是急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急诊医学的急诊二字已经能够表明急诊医学当中快速诊疗是关键。但是,在进行急诊的过程当中,进行正确的诊断是快速诊断的前提,也是进行急救成功的根本所在。因此,在进行急诊的过程当中,要将快速诊断的正确率提高,例如急诊科的急救人员要进行专业水平的训练,得到一批专业人才,这些人员要具有熟练的设备操作经验和临床诊疗经验,并且急诊科要做到全天出诊。对于急诊科的专业人才要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对于疑难病与罕见病的诊疗,建立合理、快速、高效的急诊实验室检查系统,这样能够便于对急诊的思维进行培训,对于误诊学进行研究。对于死亡病例与急诊误诊病例进行讨论,使得急诊医师的诊断经验得到丰富,对于专科会诊与诊疗制度进行完善,将急诊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奖罚制度与岗位责任制度进行完善。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