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云南大学调剂信息

云南大学调剂信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云南大学调剂信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云南大学调剂信息

云南大学调剂信息范文第1篇

【关键词】边疆地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

数字资源(Digital Resources),其物理本质就是0和1的二进制数字代码信号。具体地讲,就是以数字代码的方式,将传统图书、期刊中的文字、图片以及各类音像资料中的声音、动态图像融合在一起,存储在光盘、磁带或硬盘等磁光电介质载体上,以便进一步的存取、和利用。目前,比较广泛的利用是通过网络实现同步传输。

信息时代,动态的、交互的数字资源充斥着图书馆界,促使图书馆信息资源类型以多种形式并存呈现,传统纸本图书和数字资源是主体。而数字资源的载体形式多样,使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尤其是数字资源建设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因此,为满足全校师生日益增长的对信息资源丰富、高效、便捷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开展数字资源建设工作。而地处边疆地区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进程相对滞后,本文笔者从数字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入手,以云南省数字资源建设实际情况为例,就边疆地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给出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同行共勉。

一、边疆地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全球最大

2011年3月,据国家统计局就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十三: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我们知晓,2010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比2005年增加805万人,增长35%,超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目标105人。2012年3月,教育部《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明确提出: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在学校人数总规模居世界第一,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居世界第二,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高等教育专题规划》还提出,到2020年在学校人数总规模达到355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4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提翻一番。边疆地区高校招生规模显然也在不断增大,云南师范大学在2013年新生人数(含研究生)就高达8648人。

(二)边疆地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体系建设初具规模

数据库建设是数字资源建设的核心内容。除了购买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也是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自建数据库有书目数据库、随书光盘数据库、特藏数据库、学科特色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地域特色数据库。CALIS云南省中心协同48所高校建立了17个专题资源数据库。

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CALIS建设“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利用网上导航库,搜索整理有关重点学科的网络资源,为高校重点学科服务。CALIS管理中心在“十五”期间组织全国高校共同建设以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文献保障体系,同时开展各个省级文献服务中心和高校数字图书馆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完善CALIS三级文献保障体系。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获得了CALIS云南省中心建设权限,于2010年9月正式落户。

共享是数字资源建设的目标。云南省在CALIS云南省中心成立的基础上,建立了云南省高校图书馆联盟。38所高校图书馆签署了《CALIS服务协议》,使云南省主要本专科院校及部分独立学院正式成为CALIS成员馆。25所高校签署了《CALIS联合目录协议》,享受CLAIS书目服务;推广CALIS的e读和CCC服务。同时,云南省区域图书馆基本功能已实现。区域图书馆即图书馆联盟,也是馆际合作,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5所高校共建了云南省区域图书馆()。

二、边疆地区高校数字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协调管理机制,数字资源被重复购买和建设

数字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建设工作的重点。购买数据库是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来源,但是,因为缺乏完善的、配套的协调管理机制,高校图书馆各自为政,导致区域性资源重复购买和建设,造成了资金浪费。笔者就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四所高校购买的数据库进行调查。具体就边疆地区高校常见的18个数据库来分析,发现四所高校数字资源购买重复率相当高。四家高校图书馆都在购买的数据库合计10个,占参考数据库55.6%;有三所高校都在购买的数据库有合计5个数据库,占参考数据库27.8%;剩下的三个数据库已有两家高校图书馆在购买。如果不计重复购买的数据库,合计61个数据库,远远大于云南大学图书馆、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和民族大学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数量。

(二)边疆地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结构性短缺

图书馆经费不足是世界性问题,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又是个不争的事实,显然,边疆地区高校教育资源都跟不上我国高等教育迅速膨胀的规模,引起教育资源结构性短缺。教育资源结构性短缺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导致教育资源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巨大的失衡,地处边疆地区的高校教育资源结构性短缺现象相当突出,与发达地区存在巨大差距。在系列教育资源中,信息资源结构性短缺尤其突出。

信息资源结构性短缺并不是全面的短缺,而是信息资源的某一部分短缺,具体表现为信息资源过剩和有效应用信息资源缺乏之间的矛盾。从信息资源产品的量上来看,资源是丰富的,但又普遍存在有效资源匮乏,所需的信息资源难以找到,没有参考价值的垃圾信息资源堆积如山。人们在信息资源的海洋里忍受着缺乏信息资源的饥渴。

三、边疆地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协调管理机制,实现文献资源共享

数字资源建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网络同步传输,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所谓实现文献资源共享,就是协调馆藏建设,调剂余缺;开展馆际互借:互通有无;建立计算机网络. 共同分享网上资源。

对于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文献数量剧增与文献购置经费短缺的矛盾更加明显、尖锐。相对于发达地区,文献资源匮乏是边疆地区高校图书馆共同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同时,重复建设的情况也较为突出。目前,云南依托CALIS平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解决了文献资源匮乏的问题。但是,高校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建设需要继续横向发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单个高校图书馆是不可能承受如此巨大的负担。所以,完善的、配套的协调管理机制,是建设数字资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根本保证。

通过完善的、配套的协调管理机制,高校数字资源建设就可以整体规划,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相互协调,组成强大的技术团队,从资源采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实践维护等方面共同协助,促进共享机制的顺利实现。成功典范有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ZADL(Zhejiang Academic Digital Library)项目建设。该项目是在浙江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和全省高校的共同参与下正式全面实施的,目前已基本建成浙江省研究级学科文献保障体系的基础框架,面对全省高校开放,为全省高等教育提供可靠的文献信息保障。

(二)提升馆员业务素质,促进数字资源建设深度发展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馆员业务素质是关键。在实践中,图书馆馆员业务素质的提升明显与图书馆的发展速度不同步,普遍缺乏业务精练的馆员,尤其是缺乏既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馆员,又精通图书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制约了数字资源建设的深度发展。从高校图书馆长远的发展出发,有必要建立边疆地区高校图书馆馆员培训机制,对馆员采取全员培训和重点提高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馆员短期培训和继续教育,让馆员补充新知识,接触新技能,从而培养组织一支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的优秀人才队伍。

在对待图书馆馆员培训上,要注意调动馆员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使馆员主动参与培训。随时做好培训的准备,实际行动起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点、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博学多智,提高馆员自身业务素质,增强了馆员自身认识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参与数字资源建设。

对于没有参与数字资源建设的馆员,要创造机会,让馆员了解数字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实施框架、具体建设进展与成效。让馆员的业务素质提升与图书馆发展同步,在岗位上实现知识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建设,能积极主动对读者进行宣传,提高数字资源利用率,真正满足读者需求。

(三)加大数字资源建设力度

1. 优先数字化特色馆藏文献资源,形成特色数字化馆藏

信息时代,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一起构成的复合图书馆是图书馆形态的主体。所以,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要继续稳固传统图书馆阵地,也要积极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

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过程,就是开展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过程。CALIS本身就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了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和共享的网络环境。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文献信息资源主要来源包括传统图书馆纸质特色资源、图片、图像等信息,尤其是一些古籍珍善本和历史遗物,转化成数字资源存储起来。从这个角度讲,数字图书馆体现了传统图书馆的精华。

2. 积极参与特色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是文献资源共享的重要内容,数据库的建设是CALIS的基础和重点。我们在对馆藏特色文献资源数字化转化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直接生成的数字化文献信息,如购买的中外文数据库、Internet信息。在购买中外文数据库时,可以联合CALIS高校成员馆集团购买,走整体化发展之路,且逐年采购。通过实现集中认证与联盟认证相结合的身份认证方案,实现统一身份认证。

对于Internet信息的采集,要根据重点学科专业知识、重点科研需要以及学校教学的规律,对Internet网上免费学术资源有针对性地搜集整理,链接在图书馆网站的主页上,从读者利用的角度对各链接站点进行针对性的推介,撰写简单的提要,建设了解各学科世界发展前沿、学术机构、学术活动、电子文献等信息服务的电子资源导航库、期刊导航库等,以此扩大馆藏文献资源。同时,参与CALIS建设的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向CALIS提供本馆的中外文书刊目录数据库,并根据实际条件,参与“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高校学术会议论文”、“中文现刊目录报导”等数据库的建设。

四、结语

总之,在新形势下,边疆地区高校图书馆应加速数字资源建设,潜心建设馆藏文献数据库,加大与兄弟馆共享力度,让大家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相互合作的缔结关系更加紧密,例如,积极参加CALIS文献保障系统,或建立区域性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系统,或实现数字资源联合采购,或建立联合学科导航等。这些途径,符合信息时代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促进图书馆事业更加和谐发展,提高数字资源利用率,为读者打开更多获取知识和信息的窗口,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读者的文献资源需求。

参考文献

[1] 梁奋东.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M].海天出版社,2007,12.

[2] 马宁,余胜泉.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与整合[J].中国电化教育,2006,2.

云南大学调剂信息范文第2篇

从国家每年生产总值核算、居民消费指数、通货膨胀率,到美国总统选举方法是否能代表广大选民意志,台湾军购对亚太局势影响,再到足球比赛中罚点球时将球射向球门的哪个位置最不容易失手……统计学已经贯穿了我们的整个生活。

统计无处不在

提起统计学,就要先弄清什么是统计数据。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统计数据:同学们的考试成绩在班级中的名次、班干部选举时各人的票数量等。统计学应用广泛,在我国最早的应用领域就是给政府提供了解整个国家的基本运行状况和制定各种政策法规的参考依据。我们常听到的一个名词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就是政府通过统计学手段来衡量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水平的。如今,随着统计方法的进步和社会各部门发展对于统筹规划与决策的需求,使统计学从幕后走到台前,参与了大量的军事、政治、政府决策的制定,并为之提供理论依据。统计学就是一门搜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学科,可以形象地称为“和数据打交道的艺术”。

美国是统计学最发达的国家。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知道统计这个学科,许多非统计学科都把统计作为必修课,这样,当人们遇到了统计问题,也都知道如何去寻求答案。因此,统计专业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已成为除计算机专业之外的最好找工作的专业。由于行业需要和立法等原因,医药界成了使用统计最多的行业之一,医药领域也成了统计方法和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源泉,同时生物统计也是统计家族中的一大热门。此外,工商业、金融管理、市场和民意调查及各级政府工作中同样大量地、普遍地和经常性地使用统计方法。时至今日,伴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明细,统计学已细分为数理统计学、教育统计学、生物统计学、心理统计学等分支学科。

各科数学为先 练就宏观思维

很多同学也许会认为,统计学与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数学、应用物理这类纯理科不同,在所学课程上会涉及西方经济学思想、数理统计学、运筹学等这类偏文科类的知识更多些。而恰恰相反,统计学作为一个完全是和数据打交道的学科,需要的是非常良好的统计学基本方法和逻辑思考能力,而数理统计学、运筹学这些基本统计理论学科需要非常良好的数学基础。随着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从事统计行业的人如今还需具备熟练地用计算机操作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的能力。这就使得现在的统计学专业加入了许多计算机类的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C++语言,JAVA语言等,这下好了,完全成了一个数学系专业了。

当初我在高考填专业的时候首选的是经济学,抱着方便调剂的心态填了一个自以为是偏文科的统计学,结果被“有幸”录取。上课第一天拿到培养方案,感觉就懵了,和同班同学交流心态时惊讶地发现大家的感受和我丝毫不差。后来才了解到,部分学校是将统计学和应用数学专业或者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打通培养的(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课程一样,专业课有些许区别)。

落差归落差,但在上过前两年的基础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概率论、数据结构等)之后,统计专业同学在数学思维、逻辑思考能力相比于别的专业的同学要强很多。为什么呢,拿经济学中的国际贸易来作比较,前两年数学学的是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光看课本,这两门学科在目录上无显著差异。但深入学习之后发现,高等数学着重于计算能力,而数学分析重点在于数学思想的形成,学习中对于同一个理论,更多讨论的是它的推导和证明(有些类似高中数学对理科生和文科生的不同要求)。所以,同样是学数学基础课,统计学学生花的精力要多得多。一学期晚上看书看到十一二点的日子更是数不胜数,那些外专业所说的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基本与统计学专业学生无缘。每到数学考试前,统计学学生要玩命似的演算、推导,看着外系的学生把高数的书随手翻翻就可以及格,那个心情是无比的羡慕啊。

滚过前两年数学沙场,到了大三后,当面对大量复杂的数据和样本时,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更具有大局观,能从容有效地面对和处理问题。很多如运筹学、博弈论、概率等经典问题会迎刃而解;最短路径,最小人力如何得到最大效率等在外人看来无从下手的问题,在统计学中就是小菜一碟。之前基础课的很多经典理论、思想,在通过进一步地学习初级统计学、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非线性统计分析这类专业性极强的内容时也会一直使用。这些思想和理论在我看来,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人们都说,学数学的逻辑性强,自己学过之后才有体会。我在大三的时候也尝试去涉猎西方经济学知识,后来发现思考能力比大一时进步很多。

统计学教会你的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思维方式,故而周围很多同学在考研深造选择报考专业时也很广泛,涉及计算机、经济、教育学、管理学等等。甚至在做毕业论文时,选题也不用拘泥于传统的方程、概率等课题,可以从生物、经济、人文的多个方面入手。我的毕业论文就从交通与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涉及了统计学,经济学,运筹学等多个学科,论文完成之后觉得知识层次又更上一层楼。现在回想起来,前面的基础课如同学习如何使用工具,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对数学思想的体会,对知识的总结,整个人的逻辑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升华和提高。待到应用时,学习就一下子变得多姿多彩了。

专业岗位,可“跨界”考证

除了传统的报考公务员进入统计局或者税务,工商系统之外,给机构做数据挖掘和分析的统计公司、各大银行、金融机构等都是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潜在就业单位。医学统计虽然在中国国内目前应用情况还不普遍,但在国外应用已经相当广泛而且是一个很受立法重视的行业,但可以预见这将是统计专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因为统计学接触到的都是行业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数据,所以统计学做的一部分活在外人看来难以精通,外专业人员难以替代。主要的岗位是研究院,可以再市场研究项目的管理和运作中发挥作用,数据是不会说谎的,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的结论,对行业乃至社会变化都是是相对准确的。

由于统计学良好的数学、经济学以及部分管理学基础,统计学的学生考证“玩过界”也是十分普遍的事情。如你对会计感兴趣,可以考个注册会计师,对证券等金融行业感兴趣,就可以参加证券从业资格、银行业从业资格或者保险行业从业资格考试;如果对精算感兴趣,也可以尝试精算师资格考试,甚至考试场调查类的证书都会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和精确自己的就业规划。

云南大学调剂信息范文第3篇

一、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现状笔者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工作与就业指导处的关于学生在校的基本信息统计数据进行整理,结合从教中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访谈和观察,认为内师大公管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2011-2013年这三年的首次就业主要表现出三个特征:(一)该专业毕业生以签三方协议形式就业的首次就业率①低2011年,内师大公管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共73人,至毕业派遣时,签订三方协议的有18人;2012年该专业毕业生共56人,签订三方协议的有21人;2013年该专业毕业生共35人,签订三方协议的只有3人。

(二)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以企业为主

签三方就业协议的毕业生中,2011年签约机关事业单位的有3人;2012年没有人签约机关事业单位;2013年签约机关事业单位2人。此外有少数升学的学生,其他学生均进入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工作。

(三)该专业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大,且考研时多选择新学科

毕业生继续升学的意愿强烈,据访谈,2013年参加升学考试的学生比例已达到40%,而他们大多不再继续报考公共管理类学科,转而投身其他学科。2011年,该专业毕业生升学5人,2012年升学7人,2013年升学4人,这些学生均被其他专业录取。综合上述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征,可看出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较弱。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困境的根源

有必要思考为什么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量递增,而就业率并不理想?为什么毕业生就业去向不是以该专业的研究对象———公共行政单位为主,而以企业为主?为什么学生在升学时放弃原学科?内师大公管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2级(入学)共有学生25名,笔者在2014年11月随机选择了其中14名学生进行结构式访谈。并运用同一份访谈提纲于2015年4月随机选择了2013级25名学生中的24名学生进行了结构式访谈。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前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涉及到专业定位与社会认可度、招生规模、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五个方面。

(一)专业定位与社会认可

教育学者们定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培养公务员与管理干部及研究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那为何在国家及地方公务单位的招录中基本没有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职位?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下,笔者自2009年从教以来,就这个问题向接触到的二十名公务管理人员提出了这个问题。他们均表示,医疗、教育、环境等公共事业的管理工作要具备具体的医疗、教育、环境等方向的专业学科背景,而“公共事业”研究太宽泛,无特别的专业技能。当然这种说法本人认为值得商榷。所有的公共事业的管理活动中既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解决近期的问题,也需要具有综合背景的专业管理人员来统筹长远的发展。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注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授管理学、教育学、医学或文学学士学位。这种做法使得社会各界很难从专业名称上推断出这个专业到底是学什么的,能做什么工作,造成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社会中的认知度不高。该专业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大,且考研时多选择新学科。通过调研,2012级学生有7名要考研,其中1名的意愿专业为公共管理类的行政管理专业。一般来说,本科生考研首选本专业,可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

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管理类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目录里根本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②。既然要换专业,很多学生在考研时干脆选择就业率高的新学科。社会认知度不高,自然影响到该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对于问题“这个专业是你们在高考时主动选报的还是后期调剂的”,2012级有12名学生表示该专业是自己主动选报的,但报志愿时他们及家人对该专业的理解和现在经过两年多的专业学习后的理解有很大差异。在后续问题“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本科修读专业,你们会选择什么专业”的回答中,14名学生中竟无一人继续选择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对2013级的24名学生的调查中,17名学生表示该专业是自己主动选报的,但报志愿时他们对该专业不了解以及当时是补录没有其他选择了。若可以重新选专业,他们中除1人外全部都选择报其他专业。这表明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低,这会影响到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和生活中的自信心,进而影响到将来在任职单位的表现,学生个体在任职单位的表现会影响社会对此专业的认同下降,这将增加该专业就业中的困难,形成一个恶性的累积循环。 (二)招生规模

自1998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首先试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设此专业的高校在不断增加:2004年全国已有224所院校设立该专业,而到了2009年底,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472所,仅在五年内就翻了一番,至2013年,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已有500多所。招收学生总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考虑到近年此专业的就业压力,内师大公管院已经大幅缩小招生计划,但就全国看来,毕业生市场供给量大。

(三)课程设置

在日常谈话中,有学生提到了“我们学的课太宽泛,什么都学,又感觉什么都不精”,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你认为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能不能提高就业率”的问题。2012级学生中有5人表示不会,他们认为课程设置和就业率没关系;5人认为能;4人认为应该有提高,但影响不大。认为课程设置和就业率没有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学生解释说,就业困难是整个社会的就业环境和社会认知所致。在课程设置方面,内师大公管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厚基础、宽口径”,课程涉及文科类和有关理科类的知识,如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高等数学、行政法、统计学、应用文写作等等。课程体系内容丰富,但囿于学校层面的课时要求和专业师资的限制,课程设置还是侧重理论学习,缺少实践机会,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存在相脱节的现象。

(四)师资力量

内师大公管院公共事业管理系专任教师只有8名,其中有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的有4人,兼职社会公共事业管理事务的有3人,教师数量不多,并且缺少双师型教师。学生实习平台建设不足,实践环节需要实习基地,这涉及到和公共事业组织的对接,而行政事业单位出于业务保密和业务纪律的考虑并不愿接受过多实习生;若采用实验室实践,需要优质的软件系统,而国内市场上在售的相关软件在设计理念上重事务操作而轻决策,实践中收获有限。

(五)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该专业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面对调查中“你已经为就业做了哪些准备”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说准备考研、考证。在考证的选择上,大家的选择同质化:考教师资格证和会计从业资格证,理由是“不知道该考什么,但是大家都考这两个证,所以我也就随大流”。这是一种盲从的状态。至于毕业后三年所期望实现的具体职业目标,大家表示没想那么细。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意识,也就不可能主动去学习求职技巧和技能,在求职时处于劣势。关于求职期望,对问题“你首选的职业及行业是什么”,2012级17名学生们的答案同质化———公务员和银行,他们的解释基本围绕着职业社会声望高、薪酬待遇高、工作环境好以及休假有保障。可见职业相伴的回报是学生们择业的第一关注指标,那些选择公务员的学生们都没有提到专业对口的原因。对问题“你想到什么地方工作”,2012和2013级同学的答案涉及到北京、上海和“家那边的城市”,其中的关键词是一样的———“一二线城市”。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

(一)教育部门推进体制改革

就业形势不理想,为什么全国范围内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量却仍然增加?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高校功利化趋向明显。许多学校为了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学科实力和提高办学效益,尽可能多地申报专业和招生,二是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有权批准所辖区域高校的专业设置计划。应全国统筹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确保市场中公共事业管理

人力资源的供给均衡。 (二)学院调整方案适应社会,引导社会

出于就业压力和师资有限的双重考虑,内师大公管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经逐年减少招生人数。即使如此,每年的招生录取分数线仍然在微降,这使得生源的素质无法保证,可进一步减少招生人数。为了适应社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坚持既重理论又重实践,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投入,努力实现在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建立实习基地;通过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追踪分析他们工作中需要的知识结构来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公务员考试应试课程,开设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公共基础知识和公务员面试指导等专题选修课程。学院为了引导社会正确理解并接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以到对口就业单位比如各类公共事业相关单位进行主动宣讲和推介。

(三)学生规划职业生涯

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就业问题的根本在于大学生没有做好步入职场的综合素质准备,包括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法律知识等方面。学生要树立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但通常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足以独自完成职业规划。要充分落实内师大公管院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双重负责的制度,帮助学生个人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班主任和指导教师经常向学生通报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就业现状,给学生们分析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实例,了解每个学生的人格特征、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家庭资源等,引导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关于职业选择不应过分强调短期内的职业回报,而应综合考虑不同职业对社会的贡献,自身特质是否适合职业要求,行业是否有发展空间,行业内的竞争压力和社会需求等因素。确立方向后,明确具体的职业方向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哪些内容,运用目标管理法,制定多个短期的阶段目标,激励学生提高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