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期末考试成绩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引言
统计分析软件――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的中文译名为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它是世界著名的、优秀的统计分析软件之一。SPSS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统计分析和数据管理系统。SPSS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强大,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有灵活的变量变换和文件交换系统,多种统计图表的结果输出,并具有与Microsoft Office软件兼容等特点,在社会学、医学、心理学、人文学、生物学、教育学等领域已取得了深入的应用。它操作简便、好学易懂、简单实用,是学术界经常使用的计量软件。SPSS的主要功能为:回归及相关分析、聚类与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等十几个大类。下文将以某班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为样本,简单分析了一下SPSS在学术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2 数据来源和数据录入
笔者通过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某班30名同学的一次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各项成绩包括大学体育、程序设计语言、成绩设计语言SJ、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档案学概论、信息系统管理和总分8项,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将存在于excel中的表1,通过“文件”“打开”“数据”“文件类型”选择excel一选中表某班同学期末考试成绩所在的excel文件一点击“打开”,便可将excel中的数据导入SPSS。
3 数据分析
3.1 描述性分析
3.1.1 频数
在数据视图中进行以下操作:点击菜单栏中的“分析”“描述统计”“频率”将7门课程及总分项添加到变量中,选中“图表”中的“直方图”并勾选“带正态曲线”后点击“继续”,勾选“显示频率表格”项,点击“确定”共出现8个直方图,图1是其中一个。由图1可分析,大学体育成绩的均值为89.03分,取得89-91分的同学占8人,得分在80分以下的2位同学需加强此方面的锻炼。大学体育成绩呈正态分布,标准差为5.411,反映出此体育教师的评分较合理。
3.1.2 平均数与标准差
在数据视图中进行以下操作:点击菜单栏中的“分析”“描述统计”“描述”在“描述性”对话框中添加7门课程和总分项到“变量”,勾选“将标准化得分另存为变量”,点击选项中的“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后点击“继续”,单击“确定”所得结果如表2:
由表1可知,大学英语中的极小值为55分,存在挂课现象,该同学必须重修,来年选课时应及时通知该同学重修。程序设计语言和大学英语的均值达不到70分,英语和计算机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两个技能,我班需实施一些措施来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和计算机水平。程序设计语言的标准差高达10.189分,极大值94分,同学们可以向计算机水平高的2009409035等同学请教。
3.1.3 分组求平均值
分组求平均值是对数据分组描述,可以输出分组数据的均值、标准差、极值等,即对数据进行多层分类汇总。点击菜单栏中的“分析”“比较均值”“均值”在“均值”对话框中,将“总分”添加到“因变量列表”、“大学体育”添加到“自变量列表”,点击确定。结果为表2:
随着体育成绩的逐步提高,总成绩均值出现了高低起伏不定的趋势,这说明体育成绩和总分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加强体质锻炼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因此多运动不应成为成绩不佳的借口。作为当今社会的一名大学生,只是学习好是不行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大学作为与社会接触的桥梁,素质拓展活动也不可缺少。同学们应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力图使自己成为一名四有新人,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部发展。
3.1.4 数据探测
点击菜单栏中的“分析”“描述统计”“探索”在弹出的“探索”对话框中,将“总分”添加到“因变量列表”、“档案学概论”和“信息系统管理”添加到“因子列表”,选择“绘制”中的“茎叶图”后单击“继续”,选择“输出”中的“图”,最后点击“确定”生成如图2所示的两张箱线图:
图2中的两幅图呈现出同一个趋势,即数据点分布在左下角和右上角的对角线附近。也就是说,无论是档案学概论的成绩还是信息系统管理的成绩,都与总分是正相关的关系。换句话讲,一般情况下,专业课成绩高的同学,总分也就越高。由此可见专业课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把专业课放在首要位置。
3.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根据一批样本的多个观测指标,具体找出一些能够度量样品或指标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以这些统计量为划分类型的依据,把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或指标)聚合为一类。类聚分析是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方法。
现将全班30人按总分分为三类,以直观、简明的方式统计每个同学在学习成绩上所处的位置,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点击菜单栏中的“分析”“分类”“系统聚类”一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将“总分”添加到“变量”、“学号”添加到“标注个案”,分群为“个案”,输出勾选“图”,在“绘制”中勾选“树状图”,然后继续一单击“确定,最后生成树状图。
3.3 多维尺度分析
多维尺度分析技术是一种探索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将含有多个变量的大型数据压缩到一个低维空间,形成一个直观的空间图形,以空间中的点表示变量之间的潜在规律性联系。
通过SPSS统计软件“度量”功能中的“多维尺度”分析功能。可以分析七门课程之间的潜在规律性联系,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分析”“度量”“多维尺度”在“多维尺度”对话框中,将七门课程添加到“变量”,数据为距离数据选择“正对称”,“模型”中度量水平为“序数”、条件性为“矩阵”、维数均为“2”,选项中的输出选择“组图”点击“确定”,生成图3。通过图3可以看出七门课程之间的潜在性规律,如程序设计语言和大学英语被划分在第二象限,其中的潜在性规律可能有很多,比如均分都比较低等。通过此图也可以验证上文的一些结论。
3.4 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研究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性质和紧密程度。换句话讲,相关分析的任务是对相关关系给予定量的描述。
4 结语
成绩分析是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考试成绩的分析测量和评价应当是每个教师和同学必备的能力。SPSS在考试数据统计分析中应用广泛,本文结合具体数据,从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和相关分析四个方面介绍了使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并提出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通过分析该班同学的期末考试成绩,笔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同学们的学习现状,相信此次统计分析结果会为该班提供很好的借鉴,同时也希望能为年轻的科研人员提供一种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杨晓秋,图书馆读者满意度调查问卷的SPSS设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 008(20):171-174
[2]杨晓明,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赵守盈,吕红云,多维尺度分析技术的特点及几个基础问题[J],评价与测量,2010(4):13-19
[4]曹玲,杨静,夏严,国内竞争情报领域研究论文的共词聚类分析[J],情报科学,2011(28):923-930
[5]李延波,房红芳,SPSS统计软件在大学英语考试成绩分析中的应用[J],考试研究,2011(20):1-3
[6]崔永红,李学民,运用SPSS对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成绩分析[J],科教研究,2011(14):34-36
[7]潘小燕,统计分析软件在大学英语教学测试效果评估中的英语[J],科教文汇,2011(3):112-113
关键词:Excel;中学;成绩统计
中图分类号:TP391.13
在中学教学管理中,学生成绩统计对于分析教学成果,对比各班教学成效及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学生成绩统计往往借助于计算器和人工抄录,耗时长,内容繁琐,且由于人为原因常常出现漏项、错误等问题,复合成绩又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和一定的人力,效率较低。而Excel办公软件的引入,对提升中学成绩统计效率和准确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使得总分计算、名次排列所消耗的时间和人力大大减小,对及时公布成绩和做出相应的分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中学成绩统计的基本内容概述
目前,高中学生成绩统计的主要内容涉及每位学生各科成绩的统计、总分的计算、学生总分在班级、年级内的排名计算,应考人数与实考人数的统计等等。本文将以某中学2013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成绩统计过程为例,对Excel环境下的学生成绩统计和分析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2 创建工作薄
创建工作薄是excel环境下中学成绩统计的第一步,为了便于后续成绩分析与汇总,应创建两个工作表,一个为学生各科成绩录入表命名为“2013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成绩薄.xls”,另一个为学生成绩汇总统计表,命名为“2013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汇总表.xls”
学生各科成绩录入表应包括班次、学号、姓名、科目、总分、班级名次和年级名次,如下图:
图1 学生成绩录入表
为减少录入失误,应结合实际情况对各个科目分数进行限定,即对成绩录入区域中设置相应的数据有效性。再按照学号依次进行各科成绩的录入。为便于后续计算与分析,应对单元格区域名称进行定义,如将总分成绩区域全部选中,点击菜单栏中的“插入”,找到“名称”―“定义”,输入名称“zongfen”并点击确定即可,各个考试科目对应的单元格区域也可以此方法进行定义。
为了更直观的对全年级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可按照图2所示的方法建立成绩汇总表。
图2 成绩汇总表
该表主要用于统计各班应考人数、实考人数及各班考试成绩分布情况,也可视成绩分析的需求增加对各个考试科目各个分数段的人数统计。
3 成绩的统计与分析
3.1 总分
在相应单元格中输入计算公式并回车即可得到每位学生的总分,例如可在图1中的L3中输入“=SUM(D3:K3)”然后回车,再将鼠标定位到L3单元格右下角,当光标呈实心十字时,按住鼠标左键向下拖动,直至将需要计算总分的单元格填充完即可求得每位学生的总分。
3.2 成绩排名
班级内学总分排名的计算方法为:假设高一1班班次为“101”,要分析1班每位学生在班级内的总分排名情况,应在图1中的M3单元格内输入“=RANK(L3,101zongfen,0)”再回车,然后将鼠标定位到M3单元格右下角,当光标呈实心十字时,按住鼠标左键向下拖动,直至将1班所有学生所对应的班级名次单元格填充完,即可得到该班每位学生在班级内的总分排名。同理,要计算每位学生在年级内的总分排名,只需在N3单元格内输入“=RANK(L3,allzongfen,0)”后回车,并进行相应的拖动、填充操作,及可得到所有学生在年级内的总分排名情况。
3.3 应考、实考人数统计
图2中的“应考人数”是通过各班的班级号在图1中的出现次数来统计的,公式为“=COUNTIF(2013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成绩薄、xls!banci,B2)”,用填充柄进行填充时,“B2”会相应的变成“C2”、“D2”、“E2”等等,免去了手动更改。
实考人数则通是通过图1中各班总分大于0的学生数进行统计的,公式为“=COUNTIF(2013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成绩薄、xls!zongfen101,>0)”,对于其他班次的实考人数统计,对函数公式做相应的修改即可。
3.4 各分数段人数统计
各分数段人数的统计采用的是累加法,以高一1班,即101班总分大于760分的人数统计为例,方法为:在图2 B6单元格中输入函数公式“=COUNTIF(2013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成绩薄、xls!zongfen101,>=760)”,其他分数段人数统计时只需将函数公式中的相应位置改成相应的分数即可。
3.5 平均分的计算
以高一1班学生的平均总分计算为例:在图2中的B5单元格中输入函数公式“=AVERAGE(2013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成绩薄、xls!zongfen101)”回车即可得到该班学生的平均总分,其他各班的平均总分计算,在相应的单元格对函数公式中的班级代码进行相应的修改即可。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Excel在中学成绩统计中的综合应用方法较为简单,只需在建立合理的工作薄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相应的函数公式即可,操作十分方便,且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吕志香,高亚.Excel在学生成绩统计及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电子商务,2013(10):95-96.
[2]程道欣.Excel函数在成绩统计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20):134.
[3]刘云.基于Excel平台的成绩录入及统计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90-93.
【关键词】剪贴板;公式;填充柄;成绩统计
1.前言
每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后,教师评分完成后,就必须需登录到校园网的教务管理系统的教师成绩管理模块中进行学生成绩的录入和提交。提交完成后,教师还要根据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做出成绩分析表和成绩分析柱形图,从而根据成绩分析的结果,调整下一学期的教学计划和策略、期末试卷的出题难易程度。可是教务管理教师成绩管理系统的成绩统计功能不能满足教务处规定的成绩统计要求,教师在提交状态复制学生成绩到Excel2003的工作表中,学生的成绩是常规型,而且成绩前有空格,就算删除成绩前的空格,也无法通过改变数据格式将成绩改为数字型,这就给教师进行学生成绩分析带来困难。教师为了完成成绩分析这一项工作,只得在教务管理教师成绩管理系统中录入一遍成绩,再在Excel2003中重新录入一遍成绩,这样不但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而且也浪费了教师的宝贵时间。
2.巧用word2003的“选择性粘贴”和“文本转换为表格”功能制作成绩表
Word2003的“选择性粘贴”功能可以将复制的XML格式文本变成无格式的文本,“表格”菜单中“文本转换为表格”功能可以将文本转换为表格,将Word2003的这两项功能结合起来就可以制作一个符合数据管理要求的学生成绩表,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登录到教务管理系统的教师成绩管理模块中,在提交状态选定学生成绩,单击“编辑”菜单的“复制”命令。
(2)启动Word2003,单击“编辑”菜单的“选择性粘贴”命令,出现“选择性粘贴”对话框,在此地对话框中选择“无格式文本”,然后单击“确定”命令按钮。
(3)按住Ctrl+A键(全选),将复制的学生成绩全部选定,然后单击“表格”菜单的“文本转换为表格”命令,出现“将文本转换为表格”对话框,不改变此对话框中的任何设置,在此对话框中直接单击“确定”命令。
(4)由于序号前有空格,就会造成数据向后错位一列,选定错位的数据,按住鼠标左键不放拖动,将数据拖动所需的位置上,然后松开鼠标左键。
(5)选定整个表格,单击“编辑”菜单的“复制”命令。
(6)启动Excel2003,单击工作表(如Sheet1)中的第一个单元格,然后再单击“编辑”菜单的“粘贴”命令。双击工作表标签Sheet1,将此工作表改名(如学生成绩表),每个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习惯给包含学生成绩的工作表命名。
3.使用Excel2003扩充教务管理系统教师成绩管理模块的学生成绩统计功能
3.1 制作学生成绩分析表
在Excel2003的另一工作表中(如Sheet2,可改名为学生成绩分析表)按教务处规定的考试成绩分析要去制作如表1所示的成绩分析表,具体制作方法在此不作说明。
3.2 巧用Excell2003的公式及填充柄功能完成学生成绩的统计和分析
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分为常规统计项和分数段的人数统计和百分比统计项,常规统计项的公式及说明见表2,各分数段的人数统计和百分比统计项的公式及说明见4,表2和和表4中公式所用的单元格引用说明见如表3所示。常规项的统计直接在相应的单元格中输入如表2公式列中的公式即可。(注意:单元格及单元格区域的引用要根据成绩的存储区域以及成绩分析表中相应项的位置变化填入正确的单元格名称及单元格区域名称)。
3.3 使用COUNTIF函数统计各个分数段的学生人数
countif函数的功能是统计指定区域符号条件的单元格数目,它有两个参数Range和Criteria,其中Range用于指定单元格区域,Criteria用于指定条件,下面以统计90-100分的人数为例说明其具体操作:
(1)在存放结果的单元格中(如D9,存放90分或90分以上的人数单元格)输入“=”,(公式以等号开始),再单击编辑栏最左测的函数下拉列表框,如果列表框中有COUNTIF函数就直接单击此函数,如果没有就单击“其他函数”,在所打开的“插入函数”的对话框
(2)在“选择函数”列表匡中选择COUN-TIF函数,出现“函数参数”对话框。
(3)单击Range参数右侧的折叠按钮,再单击存放学生成绩的工作表标签(如学生成绩表),将鼠标光标指向存放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第一个单元格(如F4),然后单击鼠标。
(4)将鼠标光标指向存放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最后一个单元格(如F62),按住Shift键不放,单击鼠标左键,这样就将选定了存放学生成绩的单元格区域F4:F62。
(5)单击折叠按钮,“函数参数”对话框,将光标定位到参数Criteria框中,在此参数对话框中输入”
(6)光标定位到公式编辑栏“=COUNTIF(学生成绩表!F4:F62,"
(7)再次单击编辑栏最左测的函数下拉列表框中的COUNTIF函数。
(8)重复步骤(2)-(4),并将第(4)步的Criteria参数应改为“
(9)得到“=COUNTIF(学生成绩表!F4:
F62,”
(10)将鼠标光标移到D9单元格的右下方,当光标变成粗的“+”形状(+称为填充柄),按住鼠标左键不放拖动到D16单元格,松开鼠标左键,完成公式的填充。
(11)按照表2的公式依次修改D10―D16单元格中每一个COUNTIF函数“Criteria”参数中的条件,就可完成每一分数段的人数统计。
3.4 统计每一分数段的百分比
(1)在存放百分比结果的第一个单元格中(如F9)输入“=D9/$I$2”(注意在I和2前一定要输入$,锁定单元格,防止使用填充柄时此单元格的行标识和列标识发生变化)。
(2)将光标移到F9单元格的右下方,出现“+”时按住鼠标左键不放拖到F16的单元格,松开鼠标左键。
(3)单击“格式”菜单的“单元格”命令,出现“单元格格式”对话框,在此对画框中单击“数字”选项卡,在分类(C)列表框中选“百分比”,小数位设为0即可。
(4)单击“文件”菜单的“保存”命令,保存工作薄(如08级临床B班成绩分析)。
4.结论与应用
关键词:高校; 高等教育; 公共基础课程; 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42-001
众所周知,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而开设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课程。而考试环节,则是通过书面、口头提问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考查参试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活动。
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方法与形式的对比,探讨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新方向。
一、国内外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的对比
当今社会,有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在不断的改革中日趋完善,比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都是较早实行考试改革的国家,他们考试的方法与形式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学习、比较和借鉴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
1.考试目标
有些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他们的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材施教,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创新的能力。而我们国家的一些高校公共基础课考试,仅仅延续了高中考试的制度,倾向于应试教育,以一考定成败,以考试的通过率指挥着学生的学习,往往学生也只能学会考试中出现的内容。
2.考试方法
国外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考试形式多样,可选择采用闭卷、开卷、半开卷、口试、答辩、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依据如何发挥学生的真实水平为原则选择考试方法。而国内的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时间相对集中,多数集中在考试周进行,学生在复习备考期间突击应考,其实这并不利于真正的掌握知识。
3.考试内容
国外高校考试的内容涉及面广,他们注重的是学生的应用能力,而对记忆性的内容考查较少。国内高校的考试内容多数是由任课教师出题,根据教学大纲,大部分考试内容都局限于教材,偏重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样往往无法体现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4.成绩评定
国外高校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采用课程作业、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多次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累计积分。会根据课堂表现、课程作业、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按比例综合评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不占太大比例(一般为30%-50%),而比重较高的则是由课程作业、平时测验、期中考试等组成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70%,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而不仅仅是在为了学期末的期末考试复习备考的阶段。
评定中的成绩分类标准:以人为本,多数不以分数进行评定,改为采用等级、固定成绩、成绩分布曲线等相结合的方法评定成绩,力求每个学生的成绩能够显示出其真实的学习情况。
而国内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虽然也采取总评方法,但由作业、课堂表现、出勤情况所组成的平时成绩只占总成绩的30%-40%,期末考试成绩则占极大比例,达到60%-70%,基本上以一次期末考试的成绩代表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
5.结果反馈
国外高校有着一套较完备的反馈制度。在考试结束后,教师不仅要评定出学生的成绩,还要针对此次考试的方法、内容、结果进行分析,并且分析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而国内高校的考试中,待考试结束后,任课教师只进行阅卷给分,教师不会对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分析,学生也得不到反馈,使得学生有考完放假、学期结束的概念,甚至不知道自己对在哪里、错在哪里,不能够真正的起到为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基础的效果。
二、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新方向
基于对国内外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方法和形式的多方面比较,不难发现,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急需学习借鉴优秀的经验和方法,及时做出合理的完善和改革。
1.考试目的要以人为本。高校的考试目标,特别是公共基础课程的考试,要以培养学生的人才发展为目的,避免“一考定成败”的误区,结合学生的情况,以人为本,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考试方法需有机结合。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考试要改变单一的考试方法。只有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才能够真正的评价出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将学生从对书本上理论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简单理解中解放出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应用方面的培养。
3.考试内容应全面多元。考试的内容要体现公共基础课程的全面性和基础性,侧重于对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
4.成绩评定要重在过程。改变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过大的现象,进行多阶段考试,强化考试在学习中的过程性,将学生对期末考试的重视程度和注意力转移到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改变以分数论定,以单一指标为衡量标准的片面方法,而采用多种评分方法相结合,更好的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
5.结果反馈需针对及时。考试不能以分数为学习的结束,教师在阅卷完成之后,应该对考试的方法、内容进行分析,改进教学方法,同时要将分析结果及时的反馈给学生,通过向学生反馈分析结果,让学生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和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有效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使其能够真正理解所学课程的内容。
三、结束语
[关键词]元认知监控能力 化学 调节
元认知是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Flavell于1976年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它是指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1]由于元认知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活动起着监控、调节的作用,其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智力、思维的发展水平,[2]尤其是元认知监控,作为教学元认知能力的核心,在反思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效果上具有显著的成效,因而近40年来也一直是教育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3]是课程目标之一,而这里提到的对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就是化学教学中元认知的监控能力。众所周知,进行元认知监控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业成绩的关键。[4]尤其是在增强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提升其学习质量上都具有显著的效果。为此本文将元认知监控技能训练融入到中学化学教学中,旨在为新课程下转变学生化学学习方式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化学元认知监控及其要素
化学元认知监控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的特点和学习的要求等对学习活动进行的计划、监控、检验、修改和评估,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下面将化学元认知监控过程中的各要素制成表1。
表1:化学元认知监控过程中各要素
二、化学元认知监控能力培养的实验探究
个体元认知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长期生活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个体元认知能力发展一般遵循从被控到自控,从下意识到有意识再到自动化,从单维到多维,从局部到整体的规律。个体元认知能力的发展需要经过一个自我监控敏感性逐渐增强和迁移性逐渐提高的过程。[5]据此,我们开展了化学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实验。
1.实验对象
教学实验以三明某中学高二6班和9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查阅法。实验前后我门分别对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做了调查比较。实验结果以学生的学业成绩、元认知监控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为依据。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实验过程
我们将实验班和控制班的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化学元认知能力前测的成绩,从高二一开学开始进行实验教学。在实验班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意识的、循序渐进地实施元认知监控能力的训练,而在控制班采用常规教学,经过9个月的时间,分别于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和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对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化学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后测,然后将数据进行SPSS19.0的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在对实验班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针对高中化学的学科特点以及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制定“化学学习自我检测表”,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监控
在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制定出了围绕化学元认知监控能力培养的学生“化学学习自我检测表”,(见表2)促进学生自我诊断,自我反思,不断进步。学生每天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每周检查,每个月在班会上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指导。藉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自觉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功效。
表2:化学学习自我检测
(2)自问自答法
自问自答法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波利亚提出,它是指向学生提供一系列在问题解决的各个阶段供学生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启发式问题,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依据这些问题进行自我提问,自我回答,从而启发自己的思路,并对思维进行监控的一种方法。
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地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提出更具探索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对学习过程及结果、学习方式和效果进行监控、修改和评估。大量教学实践都表明,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学习策略的运用进行监控会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学生肯不肯,会不会主动地进行自我检查,是他们有没有学会学习的标志之一。。。。。。掌握自我检查的方法,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是优秀生的特点之一。”[6]自问自答法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制定计划,全面落实,(3)检查监控,评估反思。我们下面以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4节《氨硝酸硫酸》为背景,通过具体的实例介绍这种自问自答法。
例:以铜、硝酸、硝酸银、水、空气等为原料,从“绿色化学”角度(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考虑,大量制取Cu(NO3)2最宜采用哪种方法?说明其原因(见表3)。
(3)知识传授法
此处我们所提出的“知识传授”不单单指传授化学理论内容,还包括向学生传授化学学习策略,以及各种认知和元认知策略,如记忆和元记忆策略、理解与元理解策略等等,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从而克服单纯靠学生自己摸索带来的学习或思维方法上的模糊性、盲目性和随意性。
同时,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经常给学生思维反馈和检查自我的机会,经常有意识地帮助和引导学生将以教师为主导的外部反馈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部反馈,并逐渐成为了一种动力定型,即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习者最终将外在的矫正性指示转变成自己的矫正性机能。”[7]
表3:自问自答法在化学元认知监控能力培养中的运用
(4)网络教学法
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变革,网络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实验班通过先进的化学教学软件所开发的教学程序来发展和训练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学生通过这些化学教学软件进行网上实际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不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监控、调节和反思,对认知活动有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设想和预测,并及时查漏补缺,进行修改,最终不断提高自己化学元认知的监控能力。
3.实验数据的分析
教学实验以6班为实验班,9班为控制班。实验班和控制班的人数均为60人。
(1)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的比较分析
表4:实验班和控制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差异性比较
本实验采取SPSS19.0中的均值分析和标准差分析法,分析后发现两个班级的测前平均成绩分别为51.7和53.87分,且相伴概率p=0.872>0.05,说明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实验开始之前的学业成绩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地差异,符合等组对照试验要求。
表5:实验班和控制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差异分层比较
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的相伴概率分别是0.196、0.562和0.674,均大于0.05,这说明三个层次的学生成绩差异不显著,这就确保了实验的两个班级的情况基本一致。加之,两个班均由同一任课教师教授,大大减小了在试验中的不确定性。
(2)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的比较分析
表6:实验班和控制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差异性比较
SPSS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平均分分别为61.23和60.67,显著性检验的相伴概率p为0.041
表7:实验班和控制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差异分层比较
SPSS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学优生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的显著性检验的相伴概率p=0.079>0.05,明学优生的成绩差异并不十分显著,而中等生和学困生的相伴概率均小于0.05,明这两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比较显著。
(3)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的比较分析
表8:实验班和控制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差异性比较
SPSS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平均分分别为79.20和71.92,显著性检验的相伴概率p为0.011
表9:实验班和控制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差异分层比较
SPSS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学优生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的显著性检验的相伴概率p=0.068>0.05,明学优生的成绩差异并不十分显著,而中等生和学困生的相伴概率均小于0.05,明这两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比较显著。
三、化学元认知监控能力培养实验结果的讨论
化学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教师的知识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化学元认知监控能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来自教师的,也有来自学生本身的。作者通过以上实验总结了一下几点可能的因素,旨在为广大一线教师在开展化学元认知监控能力培养时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1.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何种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感受。自我效能感强调个体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行为能力的预期、感知和信心,反映着主体因素对人潜能发挥的决定性,是对学习者影响较大的情感因素之一。[8]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其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调节、管理。我们的实验研究结果(见表7和表9)表明,学优生的元认知水平一般较高,他们善于计划、调控、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善于灵活地应用各种策略去达到既定目标;学困生在元认知整体水平及各程度上均明显落后,他们的发展速度也慢,元认知水平未能跟上学习要求的变化,结果使得学习活动缺乏有效地计划,控制与调节。因此,教师要多关注学困生,即那些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课堂多提问,经常表扬,让他们多体验成功的滋味,进而引导学生相信自己的成功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对学习方式方法不断改进的结果,逐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最终增强其元认知监控能力。
2.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自身元认知水平
不同的教学理念匹配不同的教学方式,只有教师“会教”,学生才能“会学”。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师只有树立与新课标相符的全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并实施元认知监控,创设良好的环境,才能培养学生元认知监控能力。教师要秉持着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的教学五大原则之一,即“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真正让学生自己掌握着自己的学习进程,学会自主学习,成为自己学习真正的主人。此外,教师自身的元认知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教师要充实自己的元认知理论水平,并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提高自身研究元认知监控的水平,将理论学习切实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3.培养时间的长短
元认知监控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后天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有些复杂的策略,需要反复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如若没有经过足够的时间进行培养,训练,学生的元认知监控水平就无法从被控到自控,从下意识到有意识再到自动化。有学者研究发现,对教学中元认知监控能力训练时间的长短影响训练的效果。这是因为策略从接受到掌握是有一个过程的,需要一定的时间。短期训练尽管有效,但与长期训练相比,学生还不能将获得的策略及技能灵活地应用于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之中。要达到化学学习及元认知训练的长远目的,必须注意时间因素的影响。
4.反馈频率的高低
提供学习反馈是元认知监控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元认知活动要求个体不断地及时获得活动系统及各要素变化情况的有关信息,审视和检查有关的过程和收效,并据此及时调动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9]这些反馈主要包括当堂反馈、作业反馈、测试反馈和心理反馈。当堂反馈最为迅速,通过学生反馈来的信息及时了解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之后的课堂授课作及时的调整;作业反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信息反馈形式,不仅能使得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是传递教师对学生要求、指导及关爱的一种形式;测试反馈是最准确反馈学生信
息的一种形式。在每一次测试完之后要求学生对试卷进行认真的分析,重视每个考点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心理反馈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学生拥有积极主动自我监控的态度,避免形成“心理孤岛效应”。
当然,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是万能的,元认知监控能力理论虽然有其显著的优点,但是也有不少局限性,比如在仍是以高考为导向标,以分数论胜败的大环境下,实施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培养往往不具有可行性,加之其相较于传统的授课方式而言费时,尤其是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较强的认知理论知识,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也往往是出力不讨好。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化学教学元认知监控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如若能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以及所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则一定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Flavell,J.H.Metacognitiveaspectsofproblemsolving.In:L.B.Resnick(Ed).TheNatureofIntelligence.Hillsdale.NJ:Erlbaum,1976.232.
[2]董琦.元认知与思维品质关系性质的相关实验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5):51-58.
[3]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汪玲,郭德俊,方平.元认知要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44-49.
[5]杜晓新,冯震.元认知与学习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0-29.
[6]董远骞.教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91.
[7][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55.
[8]BAUNDRAA.Self-efficacy:towardunifyingtheoryofbehavioralchange[J].PsychologicalReview,1977,84:19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