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镇化发展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镇化的实现过程,就是人才、资金和技术的集中的过程,并进而引导能源、资源、信息的聚集,同时形成新的消费市场和更广阔的信息与技术的交流平台。只要我们遵循经济规律,因势利导,那么,无论人才和资金都将产生1加1大于2的效应。加工工业的发展因此而增加了资本、技术、劳动力的保障,传统贸易也因此有了形成较大规模的可能;同样,城镇人口的增加必然带来各种劳务的需求,第三产业也由此更加活跃起来,所在城镇也因为他们进入而带来经济实力的增强。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曾说过,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实,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说过,250万人集中于伦敦,使每个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指的就是城市的规模效应。由此可见,城镇化不仅为生产要素的重组优化提供了可能,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寻找出路提供了可能。城镇化的聚集效应不仅体现在将生产要素有机组合,增强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同时还有效地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和提高社会福利供给效率,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个体素质。居住分散相对于居住集中,管理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是截然不同的。另外,社会福利供给和保障效率,城乡也有天壤之别,诸如交通、水电、医疗、教育、文化等公益事业,以同样的投入,城镇和乡村在覆盖人口、利用率、周转率和经济效益等指标上也是截然不同的。就拿医疗卫生来说,优质医疗资源总是随人口而聚集的。同样,教育、文化、交通基础设施等莫不如此。
二、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正确理解和认识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全面实现小康,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首要的是重新认识和审视我们的工作思路、目标定位和工作方法,并由此产生与时俱进的革命性转变,把推进城镇化发展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转化为社会共识,在指导思想上,实现由农业型发展向城镇型发展的嬗变;工作实践上,从抓种促收的琐事中摆脱出来,把转移农业人口和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上升为工作大局。唯有观念真正脱胎换骨了,我们才能在城镇规划、城镇建设、城镇经营、城镇管理等方面有所作为,在城镇化进程中有所贡献。
2、建立推进城镇化的机制框架
要从整体机制上考虑推进城镇化的措施,方可有望形成导向、提高效率。一要有足够的舆论,像和尚念经一样把它时时念着,念出各级觉悟、群众热情和社会共识。二要有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人员,抓工作先抓领导,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三要有考核办法和指标,对下级考核,对本级部门考核,通过考核提高这项工作的比重和分量,使其在各项工作当中有所突显。四要政策引导和经济杠杆,切实产生推动力量。
3、合理规划城镇发展体系
规划县域城镇体系发展布局,理清县域内城镇体系结构、关系、规模、定位、产业支持、发展策略,等等。
(1)空间适度距离。
农村集市极大多数传统上辐射半径是10-15华里,即成年人1小时步行路程。现在发达地区提出打造一小时经济圈,是指用高速公路来扩充1小时辐射半径,也是一小时概念。可见一小时经济圈对城镇化有重要意义。参照这个逻辑,可以在现有交通条件和地理格局下,有依据地运作形成县城(县级市)为中心——次中心或重点镇为骨干——建制镇为网底的城镇体系。
(2)充分考虑发展水平和建设基础,限制城镇数量增长,在现有城镇的基础上,建立发展梯次发展格局。
城镇发展已跨越数量增长期,现在的工作重点是形成合理发展结构和加快发展速度,而不是发展城镇的个数。
(3)尊重历史传统和群众习俗,因势利导。
尊重群众习俗,利用交通基础条件和交通设施改善,加以引导,有利于拓宽、优化、加强小城镇辐射功能;同时,有效促进小城镇发展。反之,如果以行政区划、改变小城镇布局等人为干预,则有可能为其所伤,于事不仅无补,反而有损。
4、紧抓四个重要环节
(1)科学编制并严格实行规划。
首先要强调高起点,高标准。在规划问题上不能搞短期行为,降格以求。其次,要统筹兼顾。不仅要考虑水、电、路的走向,还要考虑娱乐休闲的场所;不仅要满足人们生活的舒适,还要满足人们就业的便利,等等。再次,要突出特色。要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自然景观、人文胜迹、风俗民情以及建筑风格。刻意在环境、风格上高人一筹。而且规划一经制定,要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公之于众,发动群众监督执行。
(2)切实引进经营观念和方法,拓宽城镇建设筹资渠道。
因城镇化发展时日无多,一方面要还基础设施不足和不配套的旧帐,一方面又要求发展甚至求大发展,资金压力非常之大,财政资金根本就是杯水车薪。矛盾突出不言而喻。解资金这个结,出路在于经营城镇。要用市场的眼光来认识和审视城镇建设,变“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为“有多少事筹多少钱”,走出一条城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路子。一是做活土地置换文章。二是引进民资、外资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把公用设施推向市场。三是政策优惠,以更优良的环境、更优质的服务,更优厚的回报吸引外商参与城镇建设。
(3)畅通集聚城镇人口渠道,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
一个地区城镇化的基本内容就是向城镇转移农业人口,能否聚集人口关乎城镇发展成败。引人进城,要清除农民进城障碍。一是政策引导。彻底铲除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门坎,并且在就业、上学甚至低保等方面一视同仁。二是就业拉动。利用城镇的区位优势,办工业园,既把外企引入,也可把地方分散的小作坊集中起来扬优成势。三是资源吸引。相对集中教育卫生文化资源,完善供水供电交通设施,优化美化城镇环境,借以增强吸引力。
(4)加强城镇人口的素质提高工作,促进生活方式转型。
关键词:城镇化现状问题城镇建设多元化用地需求
1固始县城镇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亦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人口户籍政策导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造成固始县农村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压于经济发展水平。
1.1城镇化水平较低
由于固始县特殊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区位和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作为一个灾害频繁的贫困县,造成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发展比较缓慢。城镇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集聚阶段。到2000年底,只有8个建制镇,城镇化水平为16.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4个百分点,非农业人口比重为10.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4个百分点。
1.2城镇的量少,人口规模小
全县33乡镇中,仅有8个建制镇,其中城关镇、黎集镇、蒋集镇、郭陆滩镇、往流镇、陈淋子镇等六个镇为老城镇,由于大多数乡的经济实力较差,乡改镇的步伐较慢。城镇分密度2.7个/千平方公里,远低于全省4.1个/千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城镇不但数量小,而且规模小。县城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业和第三产业滞后,尚不能很好地直到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经济功能薄弱,总体规模偏小,建成区面积只有19.6个/千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7.73人,占全县总人口11.63%。与160多万人口大县地位很不相称。多数乡镇基本以单一的行政中心为主,并有传统农产品加工的乡镇企业和小规模的集市贸易,集聚能力和服务功能薄弱,职能单一,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城镇规模小影响了城镇职能作用的发挥,难以承担带动全县发展的重任。
1.3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道路狭窄,建设标准低,交通拥挤;二是自来水普及率低;三是排水设施不完善,下水道普及率低,很多建制镇未铺设排水管道,污水排放及处理问题严重;四是环卫、通讯、环保设施、广播、电视、教育、园林绿化设施、消防、防震等综合防灾设施及停车场地等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吸引企业和农民向小城镇集中。
1.4沿公路布局的不合理性。
许多小城镇主要是依托过境公路发展后,形成了“要想富,占公路”的观念,使得许多小城镇的建设沿路拓展,公路不仅有小城镇内部道路和过境交通的双重功能,而且沿路形成商业市场,难以形成小城镇的完整形态和合理布局。
1.5农村城镇化的表面性。
一是小城镇职能仍处于发展的初级水平,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其主要职能仍停留在为周围农村地区提供商品交换、物资集散、行政及文教服务的初级阶段,经济的主体仍然是农业,小城镇集聚要求的第二、三产业还处在资要地位。二是土地松散,固始县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普遍偏高,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的比例较大,“一户一楼,一家一院”的传统农村型居住方式仍是目前小城镇居民普遍采用的居住形式,从而导致土地松散,人口松散。三是规模偏小,集聚功能偏弱。80%的小城镇人口规模在5000人以下,起点低、规模小,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制约了二、三产业集中区的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小城镇的就业机会不多。
2固始县城镇发展趋势
2.1固始县城镇发展步入快车道,城市建设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农步扭转。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已成必然趋势,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城市化已提升到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
当前县域经呈出一主两副四重点的城镇体系分布格局,即形成以县城为中心,段集、三河尖为二翼,以黎集、蒋集、胡族、往流为支撑,以一般乡镇为节点的职能结构完善,组合有序,功能互补,层次分明的城镇体系网络,县域经济的发展正处于起飞阶段,城镇的发展处于极化过程,县域内各种经济资源要素都在向县城集聚,城市处于快速膨胀过程。
2.2城镇建设投资呈现多元化
建设小城镇的关键是解决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但基础设施的投资较大,资金从何处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固始县已走出一条成功道路:即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施经营城市战略来推动小城镇发展,走以地建城、以城养城的市场化路子。对经营性土地一律实行公开拍卖制度,几年来通过拍卖土地,积累资金上亿元,有力的支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盘活存量资产,运用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建设设施的使用效益,以存量资产吸引增量资金,大胆引进外资。通过有偿转让道路、公厕等城市公共设施经营权,对城市道路、路灯的广告进行招标,出让公益设施冠名权,获得城市维护资金。县城建设已形成企业,民间投资,政府等多元投资机制。
2.3城镇规划成为指导城乡建设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全县33个乡镇都已委托具有规划资质的单位完成新一轮的整体规划(2000—2020年),城镇规划编制的完成,避免了小城镇低水平重复建设,明确了小城镇的功能定位,突出了自然及人文特色,充分发挥各地的种种优势,为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指明了方向。
3用地需求预测
2000年底固始县城镇化率只有16.8%,城镇人口25.62万人,按照规划到2020年如果城镇化水平达到45%,全县人口180万人,城镇人口70万人,那么全县将有55万人由农村迁居城镇,按照人均占地100平方米算,还要新建、扩建城镇建设用地55KM2,其中县城人口由17.7万人增加到35万人,建设用地将增加到24KM2;乡镇镇区居住人口将由8万人增加到38万人,建设用地将增加到69KM2。扩建城镇建设用地55KM2盯当于又要占用土地8.25万亩土地,这的确是个很庞大的数字。城镇化、工业化需要占用地,一方面靠城市内部挖掘与改造老城区,提高建筑高度,充分利用“三维”空间。另一方面要通过科学规划,尽量利用山坡地、填谷造地来解决重大工业项目、基础设施、占用耕地问题,特别是盘活农村老宅基地。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张秋琴,周宝同,孙婷,犍为县城镇化发展趋势及其用地需求分析者[J].建筑大学学报,2006.7.
1.1云南省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及指标的选择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水平、农业、教育、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差距等是主要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重点研究这些因素对云南省城镇化发展各阶段的影响。1)经济水平因素及指标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经济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首要前提和根本动力,而城镇化发展又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人均GDP经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因此本文选取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因素指标。2)产业结构因素及指标产业结构是指各国民经济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城镇与产业是相伴而生和共同发展的。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的规模不断扩大。本文选择云南省第二、三产业产值之和占地区GDP比重作为产业结构因素指标。3)就业结构因素及指标就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劳动数量、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就业结构的变化与城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随着就业结构的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极大提高了整体的生产效率,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选取云南省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之和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作为就业结构因素指标。4)农业因素及指标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农业是城镇化发展的最基本推动力。首先,农业为城镇提供粮食、劳动力和原材料,这是城镇化发展的先决条件。其次,农业的发展能够拉动内需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最终推动城镇化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因此本文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作为农业发展因素指标。5)城乡差距因素及指标关于城乡差距对城镇化的影响,学术界有两种观点,有些学者认为城乡差距大的地区城镇化水平也较低[2],有些学者认为城乡差距的扩大,吸引大量农民涌向城市,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3]。因此,城乡差距因素会对云南省城镇化发展各阶段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有待验证。本文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作为城乡差距因素指标。6)教育因素及指标教育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扩大就业,促进科技进步,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教育还能够带动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经济动力。本文选取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作为教育因素指标。
1.2云南省城镇化发展各阶段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1.2.1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和计算步骤灰色关联度分析是指对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的定量描述和比较的方法,通过确定参考数列(因变量)和比较数列(自变量因素),求出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之间的灰色关联度,灰色关联度越高,说明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关系越紧密[4]。本文以云南省1978~2012年的城镇化发展各阶段相关统计数据指标(注:城镇化发展各阶段相关统计数据见表1、表2、表3和表4,数据来源于云南省1979~2013年统计年鉴)为基础,选择城镇化率指标,将云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作为参考数列,选取人均GDP(经济水平因素)、第二、三产业产值之和占地区的GDP比重(产业结构因素)、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之和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就业结构因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城乡差距)、高等学校在校生数(教育因素)共六个自变量因素指标作为比较数列,计算六个自变量因素指标与城镇化率的灰色关联度。灰色关联度计算步骤如下:首先,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灰色关联度取值在0到0.35之间,表示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关联度为弱关联;灰色关联度取值在0.35~0.7之间,表示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关联度为中等关联,灰色关联度取值在0.7~1之间,表示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关联度为强关联。
1.2.2云南省城镇化发展各阶段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度结果比较分析运用Matlab程序将以上灰色关联计算公式进行程序编程,计算得出人均GDP(经济水平因素)、第二、三产业产值之和占地区GDP比重(产业结构因素)、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之和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就业结构因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城乡差距)、高等学校在校生数(教育因素)与云南省城镇化率(城镇化水平)的灰色关联度及排序见表5。从表5可以看出,在云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农业、城乡差距以及教育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均处于0.7至1之间,说明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农业、城乡差距以及教育因素与云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呈强相关联关系,而且从云南省城镇化发展各阶段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排序可以看出:1)从云南省城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度排序逐渐靠前,说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对云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作用在不断增强。这是因为,随着云南省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推进,云南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从而对云南省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越强。1978年到2012年云南省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和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始终呈上升趋势,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57.34%上升到2012年的83.95%,上升了26.6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从1978年的13.9%上升到2012年的43.2%,上升了29.3个百分点。2)从云南省城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城乡差距的灰色关联度排序也是逐步靠前,说明云南省城乡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云南省城镇化的发展。这是因为,城乡差距的拉大,吸引了大量农民离开农村涌向城市,使得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从而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3)从云南省城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经济水平和教育的灰色关联度排序逐渐靠后,说明经济水平和教育对云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作用呈现减弱的趋势。云南省地处西南边疆地区,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比较落后,这对云南省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向前推进有一定的影响。2013年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份的人均GDP进行排名,云南省的人均GDP排名处于全国倒数第3的位置。4)从云南省城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农业的灰色关联度排序始终处于较中间的位置,说明农业对云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相对比较稳定。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农业始终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城镇的发展离不开粮食、原材料和劳动力,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农业来提供。所以,在云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农业的影响作用始终比较稳定。
2结论与启示
从长远角度分析,城镇化发展速率的加快有助于耕地的保护工作。因为城镇自身属于集约程度较高的组织空间形式,一方面,其能够容纳大量人口,土地的平均占有量较农村少,利用程度较高。尽管在发展城镇化期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交通用地、住宅用地的面积加大,然而在相同人口情况下,农村人员的占地面的远远超过城镇,发展城镇化不但不会侵占更多的耕地,相反,还可以节省土地。另外,发展城镇化可以推动农业人口向城市进行转移,从而释放一些非农用土地基宅基地,仅需把释放的土地进行科学整理,就能够将土地变成耕地,从而缓解耕地的压力。同时,农业人口的不断减少,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2城镇化的建设及发展与耕地变动的规律
伴随着我国城镇建设速率的逐步加快,人口的不断增长需要相应土地的供应提供保障,从而占据一些耕地,其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另外,遵照城市用地的弹性增长系数,合理留存发展土地是必然的。然而,在满足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如果随意侵占土地、扩大占地范围,城市的建设及发展与耕地保护相冲突,则需要及时进行纠正与处理。由耕地的发展趋势来分析,目前耕地减少的速率逐步放缓,同时得到控制。在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即城市发展速率加快,耕地的重量降低。但是耕地的减少是可以进行控制的。伴随着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加快,土地的集约水平相应提高。也就是说,城镇化的发展有助于增强土地的集约,进而缓解用地压力,甚至能够扩大耕地的面积。
3处理城镇化发展及耕地保护间的矛盾
3.1合理选取同我国土地资源相适应的城镇化发展形势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工业化建设较快的阶段。由世界各地经验分析发现,该阶段是耕地减少最多的时期,假如没有对其进行科学控制,占地不合理,则极容易出现历史性的问题。最近几年,部分地区盲目建设各类工业园、开发区等,侵占了大量的耕地。部分开发区并不具有招商引资的条件,导致很多土地荒芜。据有关统计发现,全国各地开发区约50%左右的土地闲置、浪费。一些地区随意颁布土地租赁的政策,减免了土地的价格,部分企业经常占据大量的耕地,部分城市建设面积过大,随意建设主题公园、广场等,占用了大面土地。应杜绝此种情况,严格惩处违法情况。在确保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同时,需要同城镇发展情况相结合,尽快调整好村镇的结构,并且加大整理土地的力度,高效保护并扩大耕地面积。实践证明,唯有科学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才可以更好地凸显城市集约化的优势,进而降低耕地侵占,有助于保护耕地。
3.2更好发挥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功能
应合理调节好耕地与建设用地间的矛盾,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功能,且不可以单纯依赖市场方法进行调节。然而,因为管理位置等各方面因素,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态度存在一些区别,中央政府将更多的注意力放置在发展战略性、全局性的目标上,例如,保证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等,但是地方政府则将更多的注意力放置在本地、短时间的发展目标上,例如,发展工业、建设城镇等。
3.3依赖科学技术提高耕地产量,加快城镇化发展速率
目前,我国城市用地的产出率仍处在较低水平,需要加大改造现有城市工业企业技术的力度,同时增强科技含量,实现集约用地,从而提高工业用地的产值。另外,还需要改造目前企业的各项生产技术,推动企业向工业园区发展,升级企业的结构,同时增强用地的产出,更好地缓解城市发展对用地的压力。
3.4对耕地的制度进行改革
我国人均耕地量较少,再加之部分地区无法调节好城镇发展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占据了大量的耕地,从而使城镇发展与耕地保护的问题及矛盾深化。表现为:耕地的闲置程度较高。我国已经开发的耕地面积越3.5万m2,但是约50%左右都被闲置。农业人口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部分地区将农用耕地作为发财之道,经常出现违规、违法占用耕地的情况。所以,需要对耕地的制度进行改革,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
4总结
(一)铁路建设与经营的现状
低碳经济是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与公路、民航、水运相比,铁路具有能耗低、污染排放小、占地少、运量大等技术经济特点,具有相对更高的运输承载力和综合性价比。据统计,高铁、高速公路、飞机的能耗比约为1∶7.6∶15.2,铁路客运碳排放量约为公路的1/4,铁路货运碳排放量约为公路的1/30,铁路建设占用的土地为高速公路(4车道)的1/2。因此,一国交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低碳交通体系的核心应是发展铁路交通。早在1904年,山东半岛胶济铁路就已建成通车,然而直到近几年山东省才展开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山东省政府在2008年规划,预计到2015年完成“四纵四横”铁路网布局,以推进山东半岛的交通现代化建设。然而伴随铁路建设事业的展开,许多问题也凸显出来。一是建设资金融资难,建设里程不足。2012年山东省铁路通车里程为4306km,仅约为公路通车里程的1/57。这是因为铁路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属于自然垄断行业,建设前期所需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对铁路的需求。为此,铁路事业一直由政府主导,独自承担铁路建设的融资、运营,铁路建设的资金来源也主要以政府资金与银行贷款为主。二是铁路行业的经营业绩及盈利能力亟待改善。据统计,2009年济南铁路局运输收入为144.2亿元,辅业收入为95.8亿元,铁道事业运输收入占其总收入的一半以上。现阶段虽然诸多铁路局也开展了多元化经营,但除运输外的最大经营项目几乎都是批发和零售业,营业收入仍然主要依靠铁路运输,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尚未得到有效展开。
(二)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山东半岛城市圈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八个地级城市,2001年GDP就已实现6228.99亿元,成为全国六大城市群之一。然而,我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并不协调,2012年我国的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之比为0.72。而山东省的同一比值为1.1,这说明山东省的城市化进程远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镇化建设水平亟待提高。在此引入南京市作为参照,主要是基于南京市位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是江苏省省会,与山东省省会城市济南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比较看出:山东半岛城市圈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心与中坚力量,但日照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胶济沿线产业带经济优势显著,但整体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东营尤为明显。各市之间人口分布不均衡,但悬殊不大。城镇人口比重过低,除济南、青岛两市外,其他城市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淄博、东营、日照三市与全国平均城镇人口比重的差距较大。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除日照外的各市居民消费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居民生活水平较好。与南京相比,济南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且济南作为山东省会城市在经济规模、人口规模等方面均有一定差距。2012年山东半岛城市圈城市中心设施水平则如表2所示,不难看出:除东营市和潍坊市人口密度过低外,半岛城市圈其余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均高于全省以及南京市,但只有济南市、淄博市和威海市超过了全国城市人口密度。自来水与燃气普及率较高,城市中心已基本达到全覆盖。人均道路面积均高于全国与南京市的建设水平,说明城市中心基础设施道路建设较为合理。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言,济南市环境生态水平有待提高,山东半岛城市圈的整体环境水平与居民生活质量较好,绿化水平与南京市相比所差无几。总体而言,山东半岛城市圈虽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优势明显,8个城市的发展也相对均衡。但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南京相比,中心城市济南的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升级。在其他方面,济南与南京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这将制约着济南作为“增长极”所产生的极化效应,从而不利于山东半岛城市圈、乃至全省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二、日本铁路交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模式的特点
经历百年的探索与实践,日本大型民铁公司创造了从国际视角看亦颇具特色的“日本式铁路经营”模式。主要特色体现在:一是政府的推动作用。在日本,政府为民营铁路公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在财政、金融、税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二是民铁企业自身选择大城市圈发展,从而获得了稳定的运输需求。三是民铁企业积极推进多元化战略,从而实现了主兼业相辅相依,并行发展。“主业”是指地上及地下铁路运输事业,“兼业”则是指铁道部门以外的其它事业,主要包括沿线巴士和出租车事业、房地产开发和公寓经营等不动产业、零售业和购物中心等流通业、以及宾馆、酒店、游园地和观光娱乐等休闲产业。日本民铁公司由于积极地推进多元化战略,铁路主业收入往往只占其集团整体收入的二到四成,有的甚至不足一成,如东京城市圈的东急电铁、大阪城市圈的近铁等。日本民铁企业的发展历程表明:主业是兼业的发展基础,兼业是经营稳定器,为主业的稳健经营与发展提供保障。日本民铁企业通过积极地推进沿线开发与多元化战略,不仅实现了铁路企业的稳健经营与发展,而且推进了区域交通网络建设与城市化进程,并成为日本现代城市开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三、对策与建议
(一)基于宏观层面的区域规划视角
根据“点——轴系统”理论,山东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加快推进以济南、青岛为双核心的城镇体系,采取内陆以胶济铁路、沿海以荣烟青城际铁路为主轴线的“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形成“青岛-淄博-潍坊-济南”与“威海-烟台-青岛-日照”两条以青岛为枢纽的“T”型交通经济产业带。增强济南、青岛两个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从而带动沿线小城镇及农村地区协调发展。山东省虽已制定“四纵四横”铁路网的规划,但远不能满足山东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东营、潍坊、日照均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主要城市,然而东营-潍坊、东营-日照、潍坊-日照之间尚没有一条相连的铁路,其资源运输与人员流动的弱可达性可想而知。因此,加快推进并完善半岛铁路网建设,降低各产业集聚区之间、各主要城市之间的人流、物流运输成本以及目的地之间的感知距离,提高各节点城市之间的通达性,减少经济活动频繁区域的铁路覆盖空白地带,已成为半岛城市圈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
(二)基于政府的推动与支持视角
从铁路建设与城市规划和发展的角度看,铁路建设应具有超前性。政府主导城市规划、建设、合理有序地开发,可有效地避免盲目膨胀与无序发展。完善发达的交通网络建设是城镇化均衡发展的必经之路,西欧、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城市化中后期的郊区城市化现象便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政府在主导和规划城市建设时,应特别注意交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长远性与一致性,同时,应合理地制定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铁路建设,推进投融资主体多元化,以减轻单纯依靠政府投资进行铁路建设的压力。
(三)基于铁路部门的稳健经营与发展视角